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人與海 (上)

作者:賈福相

  高中三年級時,我讀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是我讀的第一本英文名著,一知半解,像是初戀,被那種粗獷的浪漫咀嚼著,感到了海的無情,海的孤獨,與我幼年時讀冰心的海的溫柔完全不一樣。

  今年我66歲,從一個多惑的少年無知,到一個垂垂老矣的教授,大半輩子海洋研究,大半輩子江湖生活,海的浪漫還在,仍然是溫柔,仍然是粗獷,但浪漫的深處卻埋著一件件蒼涼的記憶,這篇文章是對海洋的解剖,也是痛心,痛心因為瞭解。痛心因為愛。

  斯維亞.奧爾(Sylvia Earle)說:「如果海病了,我們會感覺到,如果海死了,我們會跟著死去,人類的前途與海是分不開的。」過去幾年,在課堂上,在各種職業組織集會上,在與朋友們聊天的時喉,我也常常這樣說,說的大多了:反而會產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但每次自海邊回來,又覺得自己說的不夠,有些事一定要不停的說。

  一年前帶著兩歲半的孫兒到香港科大的海邊散步,剛剛是暴風雨後,剛剛是退潮時候,沙灘上有一張破沙發,幾個廢油筒,幾把掃帚,幾把牙刷,無數的塑膠袋,塑膠瓶,幾條死魚,男人的保險套,女人的月經棉,一堆堆硬體垃圾,真是睹目驚心。白白無垢的沙灘已成記憶,那種乾淨的沙灘我的孫兒恐怕看不到了。科大是香港十大名勝之一,被稱為樂園,樂園已失。我們這一代豈能沒有責任?

  科大的海就是香港的海,就是台灣的海,就是地中海,海沒有門牌號碼。
 

  海屬於每一個人,又不屬於任何人,這樣就犯了罪,外海捕魚,現代人可以放下40里長的網,用直升機,用返音器或雷達探測魚群的大小和位置。人要魚,鯨和鳥也要魚,40里的網撈起來的有魚、有鳥、烏龜,也有數不盡的其他動物,但捕魚人要的只是那些有經濟價值的魚,其他的只是陪葬者。秦始皇由泥人、泥馬陪葬,殘酷的君王們也曾用活人陪葬,而今日捕魚者卻用千千萬萬的海上生命陪葬。

  兩百年前捕鯨,是人與鯨戰,是一場比較公平的戰爭,有時鯨勝,有時人勝,有時兩敗俱傷。但人比鯨聰明,捕鯨者發明了帶炸彈的魚叉,製造了可以在海上煉油的工廠船,鯨越來越少,兩百年不到,這些曾是海上霸主的最大動物,有些品種已快絕跡了。

  人聰明,人能發明武器和大船,戰勝了鯨魚,人是不是需要更高的聰明,去瞭解當鯨魚絕跡的時候,海洋就失去平衡,物種就失去平衡,這種幾十萬年才達成的平衡,一旦失去,人何以堪?

  海洋在40億年前形成,生命在35億前在海中開始,人的存在只發生在500萬年之前,而人的文化只有一萬年歷史。全世界人口在200年以前只有10億,1930年人口是20億,150年不到就增加了一倍,從1930年到今天才60幾年,世界人口卻增加了3倍,快60億了。1947年帶我們離開山東濟南的一位劉校長曾大聲疾呼的要把我們帶回山東,要不然,「就對不起山東的3800萬父老!」那只是40年以前的事,言猶在耳,劉校長可能健在,山東的流亡學生群中一定也有人記得,而今天山東的人口已快一億了。

  人口數目,並不是故事的全面,因為隨人口增長,每人每天消費量也大增,人類的近代史真是一部「消費」競爭史,一切戰爭和屠殺,如果把所有漂亮的口號除掉,無非是為了財富。財富來自大氣,來自海洋,來自土地,一切貪婪和自私的行為,用長網捕魚,用炸彈和毒藥捕魚,從淺海和珊瑚礁豪奪強取,海岸上林列的工廠和住家把有毒的廢物排到海洋,等等,都是必然,人活著就要生存,就要累積一些財富,問題是人太多,地太少,人口還要增加,地卻不能長大,所以人口成了問題癥結。

  現代工業的一大奇蹟是發明了塑膠,這種原料又輕便,又耐久,又便宜,可硬可軟,可以印成一張張的紙幕,也可拉成長長的線,1990年,美國就出產60億磅的塑膠,今天我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那一樣也離不開塑膠,有些只用一次就被遺棄了,譬如飛機和旅館用的牙刷、剃刀、水林、浴帽等等,這樣作既經濟又實惠,又能招引顧客,我們很少想到,被遺棄後,這些幾百年不壞的物品會到那裡去了,除去從陸地流到海的垃圾,較大的商船每天可投入海中1000磅塑膠垃圾,世界上軍艦、商船、漁船、海上抽油站、私人遊艇,何止千千萬萬,海再大,也有一天被填滿。

  用塑膠作的盤子、瓶蓋,電器零件可以千年不壞,而我們塑膠工業才50年。塑膠品在海面漂流久了,有些就漸漸下沉,成了中水層的漂流物,再久了就會沉到海底,覆蓋住珊瑚、海綿,海稍和其他底棲動物。這些中水層的塑膠,可能會被認為水母而被魚和龜吞下,有些被棄的魚網更可怕,最近在阿拉斯加海中撈起一張20里長的「鬼魚網」,上有250隻死鳥和數不盡的死魚。(待續) (2005-06-19)

【文章連載】
 人與海 (上) (下)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