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這就是全球「環境」

作者:賴偉傑

  2004年末,印度洋的9.0強震與大海嘯的浩劫,很清楚的告訴世人,大家原先的擔心的都是真的,只是沒想到更慘。然而在不斷上升的死亡人以及一幕幕怵目驚心的殘破景象,我們有最原始的同悲,卻也該更深層的觀察與反思。

  在環印度洋國家,發展最有利基的的三種經濟規模,一種是觀光業,一種是遠洋漁業,再一種是天然資源的開採,未達此產業營利標準的,就維持基本的傳統農漁業或小規模經濟,或幸運不幸保有原始的島嶼及部落文化。然而當強震海嘯來臨,固然是不可抗拒的天災,但是在救災與援助的順序上,就看得出國際的現實,例如諸多度假勝地,不少已經是跨國飯店集團的經營,加上許多是歐美日觀光客,因此救濟最快最多,目標是最短時間內觀光業的重整與復甦;而大量的自然資源,例如印尼亞齊省的天然氣,因為多是與中央政府簽約的外商特許開採,當地居民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生活在貧窮線下的比例甚高,因此即使災情慘重,但媒體對死亡人數的不段增加的報導多過於實際救災;遠洋漁業更是只有人、船「保險賠償」問題,貨源不缺。至於其他類型地方,就幾乎回復為人類與大自然搏鬥最基本的殘酷命運。

  當然這世紀級的浩劫後舉世哀悼,讓我們看到人類起碼的悲天憫人,但「永續發展」要先解決的就是貧富問題與生存問題,多少白紙黑字的研究和警告,而這些陸續幻化為事實。當歐美日等全球經濟論壇國家關心的各種環境問題、進而衍生出環境產業與市場的競奪前,第三世界國家一直要求先解決的「貧窮」問題,常常在國際會議中被視為重要的論點,然而這次南亞浩劫,我們才真正看到嚴重程度:包括教育水準不足下對災害預警常識,以及死亡、飲用水、流行性疫情擴散危機、醫療資源不足,這些平時本來就是貧窮國家的常態現象,但並不存在西方媒體世界裡,而在瞬間數十萬人的浩劫,才真正密集的顯影出來。因此就像當年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中台灣,要解決的不只是地震的災難,還包括原本就存在的台灣貧富差距惡化、城鄉失衡、產業空洞、農業危機與環境嚴重超載;同樣的,南亞浩劫,更是看到國際社會的真實:窮國只有越開放加入全球市場經濟的一環,才得以優先納入全球的救援體系。

  回顧2004,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北美超大颶風一再侵襲,日本破紀錄颱風、台灣百年頻率水患今年就好幾次、全球重大地震次數多過平均,再加上年中耶誕假期的這個世紀大地震大海嘯。很多人講,全球最大的恐怖份子,其實就是老天,然而人類對環境資源的濫用,才是真正的幫兇。但諷刺的是,全球化下,訊息網絡越快速,國際連動更頻繁,環境議題再次顯現了它會繼軍事、經濟、人權之外,成為最重要的議題,原因無他,因為環境風險大規模影響了區域實力的消長。但這一年,台灣在政治紛擾之下,環境問題再度淪為點綴,國內水災過後國土保育依舊紙上談兵,年底的南亞地震亦汲汲於救災的外交效益,魄力與格局之不足,令人憂心。

  邁入2005,無所謂更好或更壞,因為環境問題,或說是防災避險問題,或說是永續發展問題,甚至就是國際社會現實的元素,無所不在,我們也無以逃避。  (2005-01-20)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