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哪裡有核電工業的燕子?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將近一個月前的1月10日,自由時報用頭版頭條,獨家報導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認為核電為必要之惡,台灣核電廠甚至該考慮延役等等,外加三個全版的大幅報導,果不其然,好久不見的核四口水再吵一次;其實這是蠻明顯的精密的操作,重點是在電價調漲,以台電的盈餘角度切入,反而比較容易看清楚真正的訴求與用意。

  台電的盈餘年年下降,甚至有可能在未來轉盈為虧,這其中應有兩個環節需要加以檢視:一是傳統電廠的發電成本,這包括硬體興建、燃料、操作以及後端善後處理的成本,而其中核電廠就是興建以及後端成本特別高;因此要把核能發電「帳面上」成本壓低,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硬體成本「快速折舊」,再把核廢料與除役等後端成本「限縮」。於是,單純比較「發電成本」就被巧妙簡化為「燃料成本」,這也就是台電公布的數據,核電每度電「呈現」出比較便宜的原因。因此這兩年煤、石油等「燃料」成本上漲,更是讓台電直接說成「都是只靠核電在賺錢」。

  而另一方面則是政府大力推廣再生能源,由台電做電價補貼保證收購增加,直接影響到台電「帳面上」的盈餘;因此不少台電員工私下表示,應該是政府另外獨立成立獎勵補貼基金,讓台電也可以變為再生能源的競爭者而非補貼者。

  由以上的分析,就可比較清楚看出媒體不尋常的超量報導,有選擇性誤導的嫌疑,再加上巧妙地引用李遠哲、總統府資政等人的引言,以及媒體與談話性節目的恣意發揮,堪稱是精密的操作。作為在電價即將調漲,閣揆即將易主,全國能源會議即將召開的時機上,這樣的操作並不讓人意外,也其實讓我們看到台電、媒體、學者的共生結構,並沒有因政黨輪替而改變的事實;而新的能源思維與推動的具體目標,沒能建立相對嚴謹的獎勵配套措施,以杜「國家盈餘變為私人盈餘」的悠悠之口, 卻也是讓此共生結構得以成為如此「理不直氣卻壯」的幫凶。

  美國因為申設新核電廠不易以及除役成本節節上漲,才使延役成了業者向核能安全管制部門唯一可「爭取」的方向,然而在台灣,卻被形塑成核電工業春天來臨的燕子。全球氣候暖化與異常,的確造成全球核能工業強力廣告與推銷的契機,然而台灣汲於引用美國核電延役的例子,卻不引用美國強力投入「氫能源」的研發與相關產業商機;而李遠哲的訪談中,媒體也刻意把院長「節約能源在台灣可努力的空間更大」的論調,不成比例的小篇幅處理。

  核能電廠延役在台灣可以討論嗎?當然可以。但把它當成解決電價、京都議定書、二氧化碳排放等問題的仙丹妙藥,那根本是宣布台灣能源政策的倒退,且宛如仍在戒嚴心態,只有專業傲慢卻仍視最基本的民眾參與機制為無物;而如果是夾雜著對法定盈餘、能源產業版圖等,存著「項莊舞劍,志在沛公」的心思,那就乾脆好好把問題談清楚,包括電業法該怎麼修、符合公平正義的再生能源條例與補貼機制如何設計、節能產業推動方案、發輸配送電力耗損等的資訊公開與改進,以及各種發電方式的帳面成本與隱藏成本等等,都該攤開來說清楚講明白。這是對台電,更是民進黨執政政府都不能迴避嚴肅的課題與質疑。 (2005-02-04)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