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邊境感與偏執狂

作者:林益仁

  邊境感(sense of border)與偏執狂(paranoia),一個是帶有強烈警覺、批判與抗拒(resistance)等政治文化意涵的用語;另一個則是牛津辭典上定義為精神異常的疾病,但是兩者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關連呢?且讓我先把場景拉到位於北威爾斯與英格蘭邊界的奧斯維思卻(Oswestry)這個遠離主要交通幹道,但是在英國工業革命時卻不免受其直接衝擊的小城裡。

  住在當地八十歲的紀丁司老太太(Mrs. Gittins),是引發我在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詞上做聯想的重要人物。最近在友人熱心的安排之下,我跟著老太太、她女兒以及女婿在這個旅遊冊子上毫不起眼的邊境鄉間(border country)度過了一個令人難忘的週末旅行。

  在這趟來回穿梭於英格蘭與威爾斯的旅行中,不管是傳統的市集、下午茶的餐桌前、頹敗的教堂裡、或是制高點的遠眺當中,「邊境」的感覺不斷反覆地凸顯在我們的談話之中。理由何在?我不很清楚,但是可以想到最簡單的理由是:語言與文化的轉換。

  雖然兩地同屬英國,英語跟威爾斯語卻是在拼音與發音上完全不同的語言。雖然在威爾斯境內是雙語並呈,然而當路標與風景明信片上出現一些你連唸都唸不出來的文字時,一種差異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邊境感也因此昭然若現。

  邊境的感覺讓人產生反省以及警覺的力量,同時對地方的差異有著敏銳的透視力。這種透視力,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在對表象的懷疑以及深刻的觀察上,像是他們會帶我去看已經變賣給古董市場的長老會教堂以及警告我不要太一廂情願地讚賞那如畫的田園景色。

  在我們旅行的某些北威爾斯地帶,根據社會調查是英國最貧窮的幾個地區之一,外面的遊客在倘佯於湖光山色之際往往容易不知情地盛讚這些地方,難怪他們要慎重其事地告訴我這些「湖光山色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Landscapes)。

  住在邊境的人,似乎也有著某種對地方的特殊想像,是別處所沒有的。從老太太的經驗中,我得知她跟她先生都是威爾斯人。她去世的先生是個律師,為了取得這個資格,他必須到英國的首善之區倫敦進修而且想盡辦法讓他的子女能到英格蘭受教育,但是終其一生,他對威爾斯卻有著一種莫名的懷念。

  有一次當我們的車子行過屋後小丘的制高點時,老太太的女兒忍不住告訴我那是她父親最喜歡眺望的地點,而且眺望所面對的方向常常是山丘綿延的威爾斯那邊。當時,我往相反的英格蘭方向一看,眼前竟是一片平坦的田園,這個截然的差別讓我不禁聯想到他們在跟我交談時常常關照到正反兩邊的想法,是否跟邊境上所提供的視野想像與文化差異有某些可能的關連性?

  很自然地,邊境的話題也在用餐與閒聊的對話裡,跟我自己的台灣經驗形成了有趣的對照。對我而言,台灣不管是就地理、歷史或是文化來講,似乎正反應了在奧斯維思卻附近感受到「邊境」所具備的多元、想像、警覺以及反省的特色。

  我們甚至討論到十一月初英國老牌的評論性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所刊載的一篇總共十八頁,標題為「偏執狂的禮讚」(In praise of paranoia)的台灣調查報告。這篇文章的主軸是分析台灣如何在中共武力威脅的深層危機意識下,因緣際會地度過此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作者在盛讚台灣逢凶化吉之際,隱涵著幾許僥倖的暗諷。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對於危機來臨的莫名警覺同樣都存在於邊境感跟偏執狂之中,但是最大的不同是在應對上前者採取了一種彈性且富有批判反省力的抉擇,而後者卻有點出於病態的自憐與被動的無奈。

  據說此期雜誌一出,台灣旅英各界普遍因為英國媒體大幅報導台灣而雀躍不已,更沾沾自喜地以為又打了一場美好的外交與媒體之仗。這種態度正好適切地說明了這篇文章所提到台灣由於長期被封鎖於國際社會之外,因而對外國媒體的渴求已經到了瘋狂地步的現象。

  更進一步看,這種表現十足地凸顯出某種偏執的心態,反而忘了更警覺地去正視文章暗諷的部份,正如一把寶劍之雙刃指出台灣跟中國的關係還在未定之天!這個暗諷的基調在文中的側標有著相當清楚的呈現,它說:「如果你要模仿台灣的模式,千萬記得要加上一絲絲的運氣」。言下之意,台灣因為在兩岸敵對、貿易對象為美國與中國、中小企業的體質、以及台灣人充滿危機意識等歷史特殊處境底下,才得以僥倖地度過這次亞洲的金融災難。

  然而這樣的危機感,究竟是來自於歷史的偶然?還是台灣人民主動積極的作為?還是兩者都有呢?究竟下一步面對中國挑戰的策略何在?這是這篇文章所提出來最值得深思的部份,也是批判的邊境意識與自憐的偏執狂最大差異之所在。

  的確,基於危機意識的偏執,台灣暫度了此次的金融風暴,但是這種心態並不能幫助我們對台灣這塊土地或甚至是對中國產生更深刻且實際的瞭解,原因是源自於恐懼的偏執無法讓我們超越成為一種較具全面性且批判性的關照。

  過去的時日中,因為隨時驚恐中國的進犯,台灣社會一直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去做長治久安的打算,這種心態可以輕易地從我們對土地與環境的關係上看得出來。不知從何時開始,每年的颱風無論大小,都一再地暴露出我們社會對土地的輕蔑與踐踏,更談不上有任何土地倫理可言。

  短線操作、急功近利、以及失去歷史與地方感等「撈了就跑」的土地叢林法則,依然相當程度瀰漫在台灣社會的不同角落。相較之下,那些來自英國邊境重視地方與歷史的生活態度以及經驗,是否可能提供某些反省的參考呢?果真有的話,以台灣的歷史與地理位置而言,絕對是擁有最豐富邊境感資源等待進一步發掘的地方了!(原發表1998年11月24日中央日報大千世界版)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