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社造的反挫、民主的反思

作者:李永展 (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及管理研究所教授)

  從去年年底以來一連串的政治社會事件引發輿論譁然,然而更多的時候,大眾關注的目的在於偷窺他人隱私的快感,而且因為當事人是所謂的公眾人物,不論是媒體或是任何人似乎也因此取得了議論的正當性。但是在媒體不斷挖掘以及所引發的一連串社會效應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整體社會價值的崩解,公眾討論以多元開放之名,透過粗暴的假民主態度,剝奪與侵蝕對他人的尊重。這種意識形態的傳遞,無異是對原本已經相當薄弱的民主價值的反挫,人際互動的殘忍與撕裂正赤裸裸的藉由大眾傳媒的強勢運作更為固著。

  隨著政治解嚴、總統民選,台灣雖已號稱民主國家,但民主亂象仍層出不窮,原因即出在台灣民主的基底薄弱,公民意識與公民社會尚未成熟,以至於雖有民主之形式,卻無民主之實質。有鑑於此,近年來許多人致力推動社會深層紮根的工作,而社區營造即是在這樣的思考之下所形成的新一波民主改造工程。因為社區營造的基本內涵就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具有活力的「有機社區」,不僅在影響生活的決策中,成員之間有廣泛的參與,並且作為一個整體而言,必須對其成員負責,更重要的是這個責任包括對這些成員中不同個體的尊重。

  然而這樣的想法似乎與社會的集體意識有著相當嚴重的斷層,尤其在非政治性的公眾領域中尤為顯著,因為民主被狹隘地限定在政治領域,卻忽略了民主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社區營造的社區不僅是空間意涵的,更是人際網絡的,亦即如何將「自在的」(in itself)社區,轉化為「自為的」(for itself)社區,而所謂「自為的」社區,就是一個價值繫乎於關係(relations)而非物質的社會:一個關照自己並尊重他人的有機組成。

  近來的事件凸顯了我們這個社會殘忍的質地,問題不在於道德(不論是當事人或是社會大眾),而在於整體社會的精神狀態,一個缺乏核心價值與關懷的亂序狀態,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隱然已形成社會的主流典範,類似這種偷窺、整人的情緒無時無刻不被挑起,各種傳播媒介,無論新聞、娛樂、戲劇節目無一不充斥著這種以踐踏他人為樂的主題,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因為所有的事件以及社會大眾的對待方式是在經由這些過程的集體醞釀,每個事件不是偶然的個案,而是社會的縮影。

  社會改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更是一個典範移轉的過程,我們需要新的典範來支撐我們社會的成長運轉,而這個典範的起始點正在於人的營造,以及社區的營造,這即是人際關係的重整。唯有將「尊重」的價值落實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上,我們才能期待它能回應至公眾生活的領域中;而只有在公眾領域中養成民主的包容態度,政治上的民主才有可能真正的開花結果。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