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環境運動優先率

作家:陳玉峰

  「台灣環保人士所關切的事務(物),其合宜的優先順序為何?」是聚焦在水污染、空氣污染、廢棄物處理的硬體設備?是阻止新的環境威脅(例如美濃水庫、核四廠)?保護生物多樣性?或為原住民、貧窮族群、偏遠地區的人民維護環境正義?還是揭發、根除官僚貪污、腐敗的現象,以便環境法規可以順暢執行?

  優先率(priorities)是價值判斷,依據個人或群體,在特定環境條件、特定時段、過往背景或歷史、當前問題或困境、遭遇的機緣等等狀況,評估角色扮演、能力所及之後,所下達的選擇,然而,台灣的多數狀況,並非優先率的考量,而是現實與事實所逼,例如鹽寮的反核人士,有泥水匠、電工、成衣服飾經營者…,遭遇核四規劃後,產生鄉土危機,進而勤加瞭解相關知識之後,一、二十年反核下來,能說善道,生態及環保的解說技巧,甚至於比大學教授還靈光。無論反水庫、反火力發電廠、反水泥、反石化…,大抵皆是被動、被迫式,而非出自理念、信仰、搜尋系列問題,深遠評估後的選擇,由是而台灣「環保人士」的「優先率」,往往是產經、政治主導下的後手回應,此間,另有媒體記者以採訪經驗,激發出良知深入追蹤,進而投入運動,且多年來形成風潮的舵手,另一方面,極少數的學者專家,也被人民邀請參與,更少的個人由是而逢機付出,甚至「無法自拔」。

  要普遍、客觀回答以上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將全國所有環保團體、文史鄉土單位,無論官屬或NGO,依年度、分門別類,統計所有單位的設立宗旨、十年來各年度所進行的事務或事件,則可得出隨時間變化的台灣環運人士的「優先率」變遷。據此背景資訊,再依類別,深度訪問代表性人物,或可得到質與量並重的傾向。

  據我瞭解,歷來台灣並無完整的相關整理,多數時候,只因訪問特定人員而有瞎子摸象的以偏概全。筆者除了生態保育的專業投入外,對所有台灣的環境議題及問題,大抵亦是逢機、遭遇的投入,但筆者更側重文化、政治、社經、歷史結構的全盤性思考,因而我的個人式答覆如下。

  二十世紀的台灣,基本上是次殖民地、暫時性避難地,我研究全台各地的土地開拓史得知,百年台灣的土地生產,並非為了島上人民及生靈之永續發展,而是取決於島外需求及外來政權的政治目的為主控,前50年的土地利用方針為「農業台灣、工業日本」及「南進基地」;後50年則以「農林培養工商」及「反攻大陸」為臬圭,國府治台55年,完全以行政命令及人治,取代國土規劃或環境母法,扁政府也甚難期待短時期可以脫胎換骨。

  我認為,要有助於改變此系列複雜的結構問題,即優先率的第一原則。歷來的「台灣第一、台灣優先、台灣意識」,往往只是口號,看不見任何牛肉。

  除了上述政治優先率以外,我最期待扁政府可在政院組織再造中,將自然生態保育事務獨立,自歷來生產與保育的混生大醬缸中抽離,也不適合將之放在倡導中的環境部,否則必將陷入垃圾及污染大泥淖中無能翻身。此為台灣環保與保育必須真正區隔的優先率,台灣人民似乎從未釐清兩者有別。

  長遠思考的優先率,我認為教育教化、價值改造為第一優先,不幸的是,重要事不急、急事不重要,幾乎成為最諷刺的弔詭。當今台灣,環保人士可以汲汲營營搶救外來種、人工種植的老樹,卻罕有人在乎演化二百餘萬年的天然林日受政府破壞;官民極力要造林救台灣,農委會及買辦學界卻無所不用其極要終結檜木林,此乃台灣保育愚蠢至極的反諷,偏偏環保人士毫無概念。可以說,民間無知,欠缺自然情操,官方及學界蓄意無知或預謀的無知,擬欲終結台灣的土地及文化源頭的命脈。

  事實上那有什麼優先率得以選擇,竹編籃子裝水,掛一漏萬,台灣的環保人士只能逢機進場,但我仍堅持隔代改造的文化工程,永遠是本質性的第一優先。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yufeng/re-yufeng010213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