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欄作家] 謝先生的傢俱文化 作家:陳玉峰 日前與老友謝東興先生通電,他是台灣典型中、小企業的一份子,經營傢俱生產乃至門市行銷,大嘆近年生意難為,上、下游同行相繼倒閉,而自己力求創新且用心極深的苦撐。記得兩年前謝先生開發了系列獨特的家居美學設計,生產上市的結果,原先叫好的測試,並未在銷售成績上展現,於是,公司反覆檢討原因。 他們的產品以自然、精緻、創意、小而美為走向,試圖結合台灣原野或自然資源風格,強調本土意境及品味,並非單純的傢俱,而是溶入生活習慣,從植栽、陶瓷藝等材料的搭配,到活動場景的模擬,大抵面面俱到,可謂匠心獨運,且各種產品都有特定族群為對象,然而,卻無法推展。 公司檢討的重點結論之一,即台灣人已失掉了美感能力,總體環境早就失卻美感元素,數十年的教育夥同經建發展中,台灣人的生活品質、享受美藝的先天直覺,喪失的迅速叫人驚心。從自然生態系的瓦解,到天災地變的國土潰決,台灣人的心靈需求與感官品味水準業已蕩然無存;當是非善惡觀消失,單純、美感、格調的要求則全面蕭條。至於普遍性經濟力消退、消費力的下降並非主因。 我好奇的探詢,公司銷售成績是否北、中、南遞降,隨著都市化、文明化的程度而相關;我亦質疑,我所熟悉的台灣家庭,傢俱擺飾往往數十年如一日,除了新居落成、新婚、遷徙較有可能更換之外,人類被習慣統治的深、廣度,不是遠遠超過意志、智慧、智識?怠惰的說服力不是超強於希望或新奇? 謝先生回答,台灣人的生活習慣他們瞭若指掌,市場機能他們更是專業,他強調台灣多數人生活多挫敗、精神太苦悶,卻無能力自理,只逼向聲色酒國找尋唯物唯慾的無底黑洞,但他始終不死心,原因很簡單,景氣再如何蕭條,台灣人總得吃喝拉,總須要傢俱,這產業仍可生存,重點在於台灣人的心靈、價值問題,因為文化即產業、產業即文化,不幸的是當前台灣人的「高尚即外來」、「高貴必外求」,從不肯正視內在美、傳統美以及自己真實的感受。 在堅持產經企業必須與文化改造相結合的原則下,謝先生學日文,前往日本鄉間勘查其主體文化如何建構,他訝異於日本人「工作禪」的內涵,平實、細膩、主體原創、真誠、不須強調的自信自足,利潤不高卻穩健的打入世界市場,並不追求數字成長,而是享受工作與創作的價值觀。當謝先生愛不釋手的把玩某家藝品,正擬向店家下訂單之際,出乎意料的,店家回絕說:「你不用向我購買,這些只是手工品,又沒啥特殊技術,你們可以自己生產啊!」,事實上正因他們的產量有限,也不願胡亂傾銷。 我聆聽謝先生的震撼與感嘆,聯想起1995年我在京都街肆,排隊購買烤糯米丸的情節,一對老夫婦每天限製500串,售完為止而品質保證,因而每天顧客大排長龍。我之所以湊熱鬧,不是貪圖口福,只為再度品嘗台灣業已消失的先前記憶,還有,台灣人原有價值規範的遺溫。 謝先生淘淘不絕的評述台灣經驗,他認為流行中的「奇木傢俱」與「泡茶文化」,甚為粗野與浪費,有些奇木的取得更是傷天害理(我也想起搶救棲蘭檜木林的同時,檜木浴桶、芬多精正大行其道),但他有信心切入台灣人的習慣漸層,試圖在慣性生活與流俗文化中,點點滴滴滲入自然塗料、美感碎屑,配合社會經濟力的衰退,再造平實、樸素的內在本土。我相信謝先生的精神與信仰,正是多數殷實台灣中、小企業的神髓。 我在科學界、文化界或林林總總的台灣生涯面向,多年反思現象的原委,與謝先生的傢俱文化並無二致,可悲的是,多數追求高貴、潮流、學術標準或文化內涵的主流人士,徹底否定雄渾平實的內在,漠視在地風格與台灣主體。我亦相信,21世紀的台灣,無論科學、宗教或任何所謂文化,終將重覓自足的內在生活,只怕再回首已百年身,而台灣的生態環境恐將終結矣!教訓從來都是來得太遲。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yufeng/re-yufeng010320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