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題-無車日] <汽車時代和理想城市>無車、環保、安全的生活 (下) 特別企劃:高美鈴 當塞車時,你很容易發現,等速前進的行人和自行車,或是公車專用道上飛馳的公車,很快超越了長長的車陣。短距交通,行走、騎自行車是省時且環保的聰明選擇。城市中若有完善的公共運輸網,就更不值得花大筆銀子和寶貴時間,成為伺候車子不可自拔的車奴。 無車的蓬萊仙島 拜資訊科技發達所賜,即使在人口不夠密集的郊區,都可望利用電腦網路,事先安排共乘或規劃旅遊行程,讓接駁的公車或小巴士有彈性的配合乘客人數和距離遠近來發車,增加公共運輸的機動性和效率。此外電子郵件、網路購物、視訊會議愈行普遍,多使用滑鼠和電腦螢幕,也能取代輪子減少汽車上路,絲毫不影響生活便利。
馬基諾島大小跟台灣的綠島差不多,大約快走個2~3個小時,可以繞行一圈。沿途完全見不到汽機車呼嘯而過,也不用跟車子爭道,有的只有答答的馬蹄聲,以及騎著變速自行車旅客的交談聲。這個島的居民選擇了沒有汽機車的生活,整個島上只有腳踏車、馬車以及人力手推車。勉強唯一一輛中型汽車,是一輛垃圾車。每年都有大批遊客被吸引至此,便是為了享受遠離汽車喧囂的清幽。 群眾自覺的力量
這一切成果,不單靠政府規劃,多次是居民聯合抗議不當的開發計畫,組成監督團體,才保存了家園的生存。 就在大前天9月19日,英國西南部有個有東庫克教區,採用台灣正吵得沸沸揚揚的公投,以96.4%的反對票否決了一項大型商業區開發案。東庫克村民對這塊曾為世紀著名詩人艾略特所入詩描繪的土地十分珍惜,不願意讓美麗的農田自然和歷史人文景觀,被縱?的大道和大批購物人潮破壞殆盡。
再造社區生命力 鄰里多年相識相守的情感,可以擴澤幾棵老樹,甚至脫離開發/破壞的遊戲陷阱,發動社區新生的力量。 城市和交通既是為人服務而存在,那麼何不回到人的基本需求面思考?即使在錙銖必較、寸土寸金的商業中心,同樣需考慮到人性需求,才能永續存在。 台北西門町源於百年來的風華雲集,在東區開發、商業中心東移之下日趨沒落;而不遠處40年來盛極一時的中華商場,也在鐵路地下化之後日漸破舊凋零。直到1998年開始進行街道景觀工程,在這兒建構出一條行走權為主的道路,並連結早些在西門町內規劃的行人徒步區,串成一個無車、安全、舒適的步行者天堂,每每在假日吸引大批人潮擁入,並成為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匯集地。這也正是另一種社區新生、城市文化復興的例證。
一個人人可以安居、小孩可以在巷道中自由嬉戲的理想城鎮,只有當我們放下方向盤,走出汽車時代的迷思,才能成真。 【文章連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