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麼沒有恐龍那麼大的昆蟲? (中) 作者:顧世紅 絕大多數的昆蟲從幼蟲邁向成蟲的轉變可以說曲折複雜, 牠們經歷了一個稱為「蛹」的發育時期,在蛹期,蟲體看似不食不動,但體內組織器官的改組可以說是千變萬化,短短的幾天時間裡, 又肥又壯的毛毛蟲可以展翅高飛。牠們接下來的任務便是尋找配偶,交配產卵,從而完成繁殖後代的重任。像這樣通過蛹這一變態發育過程的昆蟲,我們稱為完全變態(圖1)。除此之外,有些昆蟲種類沒有蛹的發育過程,而直接由幼蟲轉變為成蟲。其幼蟲與成蟲的形態基本相似,只是幼蟲具有翅芽,生殖腺沒有成熟,但成蟲期具有翅膀,有成熟的生殖腺,這種變態方式我們稱為不完全變態(圖2),其幼蟲又可稱為若蟲,例如蝗蟲、竹節蟲等。除此之外,還有一類昆蟲稱為無變態,存在於原始的無翅昆蟲,幼蟲與成蟲除了大小之外,外形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由於蛻皮與變態過程的發生,使昆蟲在生長與發育過程中有一顯著特點,即為不連續性(或稱間斷性)生長,體內組織器官的生長主要集中在各個不同的齡期,但外表皮的生長卻發生在齡與齡的間期,即每次蛻皮期才有外表皮的擴張。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問,那麼到底是什麼時期的幼蟲的大小決定了成蟲的大小呢?答案是幼蟲期生長量的多少決定了成蟲的大小,而幼蟲期生長量主要集中在最後一齡幼蟲,因此最後一齡幼蟲體重的最大值與成蟲的大小密切相關。由上可知,幾丁質外表皮生長的特性及幼蟲期恆定的蛻皮次數限制了昆蟲的生長量的增加,造就了昆蟲小型的身體。 【文章連載】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fspecies/2002/fs020108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