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是誰殺的?談法醫昆蟲學 (上) 作者:詹美鈴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1962年5月5日,在國外某城市的一處鹹水塘中,發現一具死亡許久的腐爛屍體,昆蟲學家在軀體和褲子上找到活著的蠅蛆。經實驗室證明,此種蠅類無法存活於鹹水中,很明顯地,屍體已被移動,此處不是發生命案的第一現場。另外,檢視軀體身上的幼蟲,推知死亡時間應發生在發現屍體前7∼10天左右。最後從兇手用來搬移屍體的車子座位上找到與屍體相關的蠅蛹,使得兇手不得不俯首認罪,坦承是在4月26日將死者殺害,並於5月4日將屍體丟入池塘內。 一般人在命案發生時,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警察和法醫在現場勘驗屍體,研判死者的死亡時間和死亡方式。而你可能從來沒想到昆蟲學家也可以像福爾摩斯一般,利用屍體身上和周遭環境的昆蟲作為線索來協助破案。究竟他們是如何辦到的呢?且聽下面詳細道來。 在昆蟲學研究中,有一門科學是應用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的研究來解決謀殺、自殺、強暴、物理性傷害及非法毒品買賣等法律事件,我們稱之為法醫昆蟲學,有時亦稱為醫學犯罪昆蟲學。這些昆蟲學家可藉由屍體上的昆蟲種類、幼蟲成長情形及長度等來推測死者的死亡時間、死亡方式和死亡地點,在死者死亡3天至2個月內均可很精確的估算。 就生物學觀點來看,死亡是一種過程而非一個事件。人體不同組織和器官的死亡速率不盡相同,只有當所有細胞死亡,不再進行呼吸和代謝時,才算完全死亡。當心臟停止跳動後,身體溫度開始逐漸降低,約兩天後,屍體腸內細菌會開始增殖然後進行分解,但此時屍體外表看起來仍相當新鮮。細菌繼續增殖導致腸道破裂,其他器官也遭到攻擊和分解,屍體因體內細菌代謝產生的氣體而腫脹,並發出屍臭味。接著屍體開始變黑,氣體逐漸散去而變得萎陷,屍臭味更加濃厚,然後漸漸變乾,表面經發酵作用後開始發霉,最後完全乾燥,腐敗的速率變慢。 屍體在分解時所發出的屍臭味,會吸引各種食腐性的昆蟲或節肢動物前來取食或產卵。有哪些昆蟲會在屍體上被發現呢?主要為雙翅目、鞘翅目兩大類群昆蟲。雙翅目包括︰冬大蚊(常於冬天出現)、水虻(出現於屍體分解後期)、蚤蠅(於腐敗的有機質繁殖)、食蚜蠅(死亡屍體)、玳瑁蠅(濕木或腐爛有機質)、扁蠅(大量發生於海濱)、日蠅(潮濕環境)、艷細蠅(屍體酪蛋白發酵期間和氨發酵前)、小糞蠅(於糞便繁殖)、酪蠅(取食乾的屍體)、渚蠅(潮濕環境如池塘、溪流、海濱)、果蠅(偶爾出現於屍體,可能取食上面的真菌)、葉蠅(食腐肉)、肉蠅(食腐肉)、麗蠅科(取食腐爛物質)、廁蠅(於糞便或屍體繁殖)、家蠅(廣布種類)等。其中麗蠅和肉蠅科種類常是最先到達屍體產卵或產幼蟲的昆蟲。鞘翅目昆蟲包括隱翅蟲(取食其他昆蟲種類的卵和幼蟲)、鰹節蟲(在分解後期出現,取食乾的屍體)、閰魔蟲(出現於屍體膨脹腐爛時)、埋葬蟲(取食蛆和屍體)、金龜子(較少出現於屍體上)等腐食性種類和捕食者,另外,偶爾也會見到蜚蠊目蟑螂和蜘蛛、蜱等種類。 【文章連載】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fspecies/2002/fs020402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