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2005-05-15 (全文版)

 
視聽嚮宴 [攝影賞析]東西海洋印象之旅(一)
奇文快遞

[自然書寫]含羞草,與瘟疫蔓延的夏天

自然書訊 菜市場魚圖鑑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葬禮與落花
寓教於樂 [開懷篇]餵食
[猜一猜]測試你的獸性
週年特輯 環境資訊協會四週年 一些人 一些話
[電子報的第一次]2004年至今回顧巡禮
編輯報報 梅雨季的感傷
本會訊息

台灣環境資訊電子報讀者意見大調查 特色好禮大相送
環境資訊電子報徵求全職編輯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攝影賞析]東西海洋印象之旅(一) --﹥

資料提供:高遠文化

蘭嶼

  據說在很久以前,達悟人的祖先,划著拼板舟,順著黑潮,從巴丹島來到人之島,那個時候,兩個島之間雖然相隔將近50海浬,海上交通卻算得上頻繁,當時划的,也不是現在常見的單人或雙人舟,而是可乘坐40人的大船。

船屋•林文集攝
船屋•林文集攝

  飛魚季開始之前,男人們來到海邊祝禱,用雞的血祈福,招喊飛魚回來蘭嶼的海上,讓出海的男人們捕獲。

蘭嶼•李明宜攝
蘭嶼•李明宜攝

  晾在屋外的飛魚,是天神賜給達悟人的食物,傳說中,達悟祖先將飛魚與其它魚類、貝類,放在一起煮食,吃了以後,便生病了,後來有一隻長著黑色翅膀的大飛魚,託夢給部落裡的長老,教導達悟人,如何捕撈、食用飛魚。於是達悟人照黑鰭飛魚說的,依各種飛魚的數量,以及每年到達蘭嶼的時間捕食,此後身體就好了。

蘭嶼•李明宜攝
蘭嶼•李明宜攝

綠島

  過去,火燒島最令人好奇的就是監獄,小小的綠島上,就有三個監獄與一個仁愛之家,而現在,只剩一座監獄與一座仁愛之家。以前關政治犯的綠洲山莊改建成紀念館,關「宵小」的技能訓練所,則成了廢墟,只剩下褪了色的破屋頂,憑弔大海。

技能訓練所•吳靜慈攝
技能訓練所•吳靜慈攝

  世界上,只有三座海底溫泉,義大利與日本各一座,另外的一座,就在綠島。

朝日溫泉•陳吉鵬攝
朝日溫泉•陳吉鵬攝

 

綠島•游忠霖攝
綠島•游忠霖攝

圖文轉載自高遠文化《東西海洋印象》筆記書,目前該書已售罄,有興趣的讀者,請寫信至book@e-info.org.tw,註名聯絡人姓名、電話、E-mail與需求冊數,我們將於累計滿500本後商請高遠文化再版並針對訂戶進行個別通知。

書籍規格:尺寸為15x17cm;紙張:封面(進口250P高級美術紙) 內頁(80P全木道林);共280頁、143幅照片

價格策略:募集500本以上,每本售價250元;募集1000本以上,每本售價199元;10本以上團購可免郵資並享9 折優惠。

[自然書寫]含羞草,與瘟疫蔓延的夏天 --﹥

作者:阿藍

  「高雄長庚醫院住院醫生林永祥救治疑染SARS病患遭感染,經同仁急救多日仍不敵SARS,今天上午9時30分過世。」

  是含羞草吧!四月中以來住處前的大草原上陸續開出一大片粉紅色的球狀花絮,起初不是很注意,心繫考試、工作種種,無暇欣賞這些小花小草,偶爾從七樓往下望,草原的另一端是木球會的練習場,一大早就聚集三兩打球的伙伴,專注地敲擊木製的球體,在中央山脈的注視下,度過每一個寧靜的早晨。至於草原另一端的野花雜草,從高處看過去是一片綠色的毛毯而已,沒以任何奇妙之處。

  「已經很久沒看電視,上班前聽個中廣新聞,一天該吸收的資訊也夠了。但整整近一個月的SARS疫情報導,從和平醫院的院內感染、封院,陸續爆發的感染者、隔離者、病死的、殉職的,每天攀增的感染病例、停課院校,這種被媒體不斷製造沈重已經漸漸讓生活不安。還好,花蓮除了慈濟有疑似病例,大致上都還挺平靜的。」

  發現含羞草的那一天,上班時就會多注意一些,粉紅色的小花球在草原上隨風搖擺,看著看著好似回到童年,對這種葉子會關閉的植物好奇,每每看到就非得去捉弄它兩下才行,原本平展的羽狀葉,疏疏緩緩的攤開在一片雜草堆,手就不自覺的得去挑逗它一會,當手指輕輕碰觸的剎那,含羞草像是受了啥恐怖的驚嚇,趕緊把自己縮了起來,心裡就有種快感。有時候,不管太陽多麼毒辣,還會刻意蹲著等待,像躲在牆角的小貓,三不五時的露出銳利的眼光,伺機準備下一次獵食的機會。

  「星期五班上一個學生因打球意外受傷必須送至門諾醫院,匆匆忙忙交代功課就跟著出門了,非常時期,上醫院是種冒險。該生家長擔心,連忙從工作崗位趕來學校,我看她慌亂的表情想著:『如果我有孩子,這種時局發生意外也會擔心十分,深怕有所不測,一定得親自接送才行。』到了門諾,急診室因剛接了兩個疑似SARS患者關閉消毒,只好送學生到一般門診中心,醫生稍微看了一下,說無啥大礙,但仍得照X光確定症狀,現在醫院的X室也關閉,學生只能忍著疼痛到外面的小診所求醫。還好,晚上該生家長打電話來說已經沒事了。我鬆了一口氣。」

  有時候心血來潮,故意在草原上的含羞草堆漫步,大把大把的葉子閉了又開,開了又閉,心裡有幾分驚喜,童心喚起幾分。最近上課時特別把這個消息告訴學生,如果經過那塊地,一定要記得去看一看,這季節萬物蓬勃,只要有野地,生命力強韌的小花小草會給你很不一樣的驚喜。說完,心想「生命力」對孩子會不會太抽象了?十二歲,所謂的生命力是打球跌倒之後能夠拍拍屁股擦去眼淚,站起來後重新擊出精彩的一球,同學在一旁鼓掌叫好,疼痛也隨之煙消雲散。或許他們看到含羞草,會像當年的自己,故意去鬥弄它兩下,享受閉閉合合之間的樂趣吧!

  「昨天看報紙,一張林永祥醫師遺體火化為白骨、他的妻子母親哭倒在地的相片,另一張是林醫師身著南一中制服的畢業記念照,旁邊畢業冊的留言寫著: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28歲年輕的生命就這麼消失了,留給妻母一堆白骨與無法消去的回憶,活著的比死去的更加痛苦。看著報上林醫師的遺照,我怎麼也無法接受一個好好的人變成一堆白骨在你面前,遑論他心痛欲絕的妻子與母親呢?」

  梅雨鋒面來台,燥熱減去幾分,粉紅色的含羞草花幾陣雨打過後也失去飽滿的膨鬆,昨天晃了一下,花球大多頹圮萎蕤,可是遠遠看去,大片的球狀粉紅海仍然壯觀。難得沒雨,悠哉地在草原上閒晃拍照,風很大,不容易取景按快門,拍了十幾張就作罷。但是天空清清明明的,彷彿什麼事都未曾發生。去年夏天北台灣大缺水,今年夏天,全島瘟疫蔓延。沒有任何信仰的自己,不禁要祈禱,希望這波瘟疫趕緊過去,不要再見到任何一顆破碎的心了。(撰稿日期:2003-05-18)

[自然書訊]菜市場魚圖鑑 --﹥

引介:王惟芬

  我還記得大學一年級第一次上魚類學時,老師一開頭便問我們認識幾種魚,大家瞠目結舌答不上來,老師搖搖頭說你們大概只會分糖醋魚、清蒸魚和紅燒魚吧!那時尷尬的我們笑得很開心,而上完課之後,除了這個笑話之外,好像還是記不了幾種魚的名字。

  魚就是……一種不錯吃的動物,這當然不會是任何分類特徵,但卻是這本圖鑑的出發點,菜市場的魚自然是拿來吃的,而在買魚、煮魚與吃魚之際,難免也想要認識魚。菜市場的魚攤,擺放的魚類五花八門,吃過的種類很多,但叫得出名字的魚則少之又少,就算老闆很好心的說出魚的名字,但多是以台語發音,更本無法在腦中浮現任何文字與眼前的魚連結在一起,吃完魚之後,名字通常也忘得一乾二淨。

  介紹日常生活放眼可及的魚類正是這本圖鑑的立意,也是它最特別,或可說是最吸引人之處,一般圖鑑上的動植物都有點遙不可及,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接觸到,但本書所介紹的生物卻是從我們盤中的美食或是在市場或海鮮店曾經看過的魚類開始,所以讀起來特別有親切感,也會有種恍然大悟的體會。「原來那隻顏色很多的魚叫做四齒魚;土魠魚竟然有這麼大一隻;蝦子原來有泰國蝦、厚殼蝦、白蝦、劍蝦……這麼多種。」本書的編排方式也很「平易近人」,將一般魚類依顏色分成六種:白色、銀色、紅色、黃色、褐色與黑色魚類,另外的海鮮則分做蝦蟹與其他。這對叫不出魚名的門外漢而言,是非常容易入門的收尋方式,只要記得魚的顏色,稍加翻閱瀏覽,按圖索驥,就可以找到剛剛在市場看到的,或者是吃下肚的魚。除了比較偏學術的科名、屬名與種名外,書中主要還是在描述魚的棲息地、產季、捕捉方式、以及捕捉之後對生態的影響,此外還包括常見的料理方式,營養價值或是魚名的典故,與一些相關的小故事。

  除了認識魚的名字,瞭解魚的基本資料之外,讀者也可以從書中的資訊選擇購買當季的魚類,才能吃到既新鮮又便宜的魚。此外,也可以避免購買會造成魚類資源匱乏與危及海洋生態平衡的魚類,比方說魩仔魚。透過這樣一本書,市場和餐桌也能轉化為教室,而關於魚類的研究調查也不會顯得乏味單調,無關乎我們的生活。(2005-05-15)

菜市場魚圖鑑》小檔案

  • 書 名:菜市場魚圖鑑

  • 作 者: 吳佳瑞、賴春福

  • 攝 影:潘智敏

  • 出版社: 大樹文化

  • 出版時間: 2004年12月10日

[專欄作家]葬禮與落花 --﹥

作者:賈福相

  前幾天參加了一位學生父親的葬禮。死者是個工人,生在種田人家,卻不喜歡耕作,十六歲開始用小卡車送牛奶,後來學會了修理電器,經營一家電器修理店,生意好的時候,可以僱三個幫手,這期間,結了婚,有了一兒一女。十年前把修理店賣掉,開始去公家林地砍伐木柴,特別是最耐燒的樺樹,曬乾後綁成若干小綑,家家戶戶兜售壁爐火木,有時也託加油站代賣。

  衍柴收入雖不及修理店,但他喜歡郊野,喜歡林地,喜歡村中的野花,他說他終於找到了自已最稱心的行業。

  不久前他患了肝癌,很快就結束了61歲的生命。葬禮靈堂內有幾十張照片:背著書包的小學生,店鋪老闆,結婚,抱孩子,站在杯中,站在運柴車前……。

  昨天(2002年3月30日)英國伊莉莎白母后去世,立刻成了全世界重要新聞,這個幸運的女人,1900年生於大富大貴之家,錦衣玉食,1921年嫁給亞伯特王子,生了兩個女兒, 1937年丈夫加冕,是英王喬治6世, 1952年丈夫去世,她作了1年王后,第二年長女加冕,是英國伊莉莎白王后第二,她便成了母后。

  無論從歷史的任何角度看,她輝煌101歲,都可大寫特島。

  二次大戰期間,她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花園,澆水拔草,她總是帶了綱盔和防毒器,也學會了手槍射擊,那時有人勸她去加拿大避難,她說:「不走,我的孩子不會走,國王不走,我不會走,國王是永也不會離開倫敦的。」

  希特拉說她是「歐洲最危險的女人」。

  我手邊報紙有八頁紀念她的生平,擠滿了照片:兒童期,少女期,王后期,母后期,她晚年的照片都戴帽子,每一頂帽子,都像一朵花。

  一個61歲的加拿大工人,一個101歲的英國母后,都愛花,花開花落,過了一輩子。靈魂呢?

  妻子畫室內有一筐落花,竹製的筐,長方形,像一口棺材。滿棺材的花有大有小,有各種顏色,各種形狀。木槿花只開一天就整整齊齊的捲起,像古巴的雪茄煙,落地有聲;水仙花死後沒有變形,只是蒼白了些,仍然是六枚外瓣,圍著杆狀的內瓣;冰島嬰粟花,蓓蕾期低著頭像少女,開花前亭亭玉立,開花時光華奪目像少婦,死後一瓣瓣凋零,花非花了;秋海棠盛開時,明艷照人,死時卻變成髒兮兮的棕黃;蝴蝶蘭永遠是那麼高貴,那麼純潔,一朵花可開四個月。

  這些花,洗去鉛華,躺在筐中,是不是仍夢著無辜的蕾和盛開時的洞房火燭,還是完全忘記了自已歷史,要以看花人的記憶來完成?

  工人的葬禮,母后的國殤,竹筐內簇簇的落花,都完成了生之旅,每種花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花像人?還是人像花?如此簡單,又如此複雜。

[開懷篇]餵食 --﹥

  小明的媽媽住在台北新公園旁,她常常在附近的公園里給鴿子餵食。

一天,正當她餵周圍聚集起來的鴿群時,一男子走過來,

生氣責備道:「你如此浪費糧食,而非洲郤有許多人在挨餓。」

  小明媽媽是個從不認輸的人,她瞪了那人一眼,

說:「對不起、我沒法扔那麼遠!」

[猜一猜]測試你的獸性 --﹥

如果你和一隻老虎同時往前跑,你願意跑在

1. 和老虎一起跑

2. 老虎的前面

3. 老虎的後面

選好了嗎?超準的喔

=================================================

如果你和老虎一起跑說明你跟禽獸沒兩樣;

如果你跑在它前面說明你比禽獸還像禽獸;

如果你跑在他後面說明你連禽獸都不如!!
 

環境資訊協會四週年 一些人 一些話 --﹥

編輯檯

  剛慶祝完4月17日的電子報五週年慶,馬上又要步入5月19日的環境資訊協會四週年慶囉!想當初,環境資訊協會在2001年的誕生,主要是為了讓當時發行電子報的理念──「推動環境資訊的交流與普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能夠由一個穩健而持續的組織來推動,說是電子報催生了協會的誕生也不為過。如今協會一路走來,已屆滿四年,電子報與《環境資訊中心》網站,仍可說是推展協會理念最主要的窗口。對於協會與電子報的過去與未來,讓我們來聽聽一些人的一些話。好的,我們當繼續維持,並不以此自滿;不足的,我們當以此自勉勵與砥礪,以期作出更好的服務。也期待各界朋友們繼續支持與鼓勵,為環境資訊的路走得更遠、更永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李河清:

  環境資訊協會發揮了正面的平台功能,進一步應可思考如何讓電子報訂閱更容易、更簡便,如何加強對讀者屬性的掌握、分析訂閱人口。另外,財源的穩定也要顧到,例如每月定期定額樂捐100元的募款專案應很值得推行,讀者每個月少吃一碗牛肉麵、少抽兩包菸,有數百個這樣的朋友響應加入,對協會的財源就很有幫助。

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楊國禎:

  電子報最讓環境資訊透明化,環境議題發表的管道更寬廣,不過對於電子報的新聞報導,希望未來能夠加入更多的平衡報導、專家評論等元素,作更專業的時事報導。

前編輯江嘉萍:

  在擔任編輯期間,常不斷思索電子報對社會的影響力為何?直至樂生療養院移植老樹的問題發生。1930年代創建的樂生療養院,由於捷運路線的規劃,成為捷運新莊機廠的預定地。也因為捷運的施工,而使得樂生療養院中的老樹群獲得世人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大家對於老樹去留議題的討論,而協會也針對此議題進行深度報導,不僅在電子報上刊載,更透過合作媒體將訊息不斷地發送出去,讓更多人能了解及參與,後續更陸續追蹤此一環境事件。從2002年的「捷運新莊機廠開挖 樂生老樹先遭殃」,到近來的民間團體所提出的「樂生原地保存與捷運共構之替代方案」,從整個事件發展過程中,便可發現環境資訊電子報對社會的影響。由此可見,環境資訊電子報對社會的影響力,可說是越來越大囉!

前編輯孫秀如:

  電子報長期將環境訊息累積與整理,提供了關心環境的人士一個便利又專業的訊息管道;很希望除了每日環境新聞的整理與發布之外,協會能多些新聞分析,朝環境新聞的專業權威邁進。

前主編鄭百評:

  每個組織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協會在秘書長陳瑞賓當年的堅持及諸多朋友持續不懈的努力下,也逐漸在社會上發生一定影響力,由於網路無時差的特性,連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的記者都要每天「參考」協會的新聞時,就會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記得任職時有位記者從加拿大來台灣採訪,特別來協會拜訪,所謂的影響力不就是這樣一區一滴累積出來的嗎?

前主編唐炘炘:

  電子報成為很多學生、環保人士、以及環境議題相關研究人員的重要資料來源,像環保署許多人員都有訂閱。電子報資料被引用的情形可舉一偶然看到的小例子:在某一次全民電通寄給股中的文件裡,文件中說明全民電通近期投資種植沉香木的情形,其中關於沉香木的介紹文字,便特別註明是引自環境資訊電子報呢。不過也希望協會在台灣環境新聞的報導多著力,多提出以環境為觀點的新聞或評論,另外,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也很重要喔。

[電子報的第一次]2004年至今回顧巡禮 --﹥

編輯檯

 2004.04.06 ENS國際環境新聞加料!

  在此之前,ENS環境新聞僅有短短一兩百字的摘要,基於資訊推展的考量,電子報決定從這一天起,每天推出一篇加長版的環境新聞,這可是在有限的財力與人力下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喔!請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4040101,像這樣中英對照的新聞,是不是更有料呢!我們敢自豪,這可不輸給聯合報每週一次的「紐約時報精選周報」。

 2004.06.07 與企業界合作的專欄:環保節能

  京都議定書生效,替代能源與節能議題成為熱門話題,電子報於當時即關注到此一需求;同時也要感謝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贊助 ,這是電子報第一次與企業界合作的專欄。

 2004.08.16 台灣第一次生態工作假期,編輯人員移師台東

  這是台灣第一次舉辦的「生態工作假期」活動,而這個活動的理念,又與協會關注的環境信託息息相關,協會自是十分重視。只見除少數留守人員,其餘工作人員全移師台東利嘉林道,編輯將每日最新的活動動態,編輯好後飛奔下山,商借南島社大網路回傳台北辦公室。對電子報來說,可是難忘的一次作業經驗呢!

 2005.02.26 新聞短評再出發

  這次與Taiwan News週刊合作,重新出發,讓環境觀點的評論火力,有了新的射點。

 2005.xx.xx 新面貌現身

  讀者可能會注意到,這幾年電子報的經營的重心,較偏重於內容的規劃,網站與電子報版型則大抵維持一開始的模樣。不過,為了因應網路越來越多樣化的資料交換需求,協會目前正進行網站與電子報的改版,敬請期待!

[編輯報報]梅雨季的感傷 --﹥

值日生:小編甲

  整理好本週的副刊文章,突然有點感傷。近日梅雨連連,新聞又不時播送著倪敏然的惡耗,一時間,彷彿多添幾分感傷…生命的無常如同萬物的來去,是無法預期的。花期過後,生命繁衍的週期才正開始。自然的循環,就是如此生生不息…梅雨季的到來,正好將最後的殘花化作春泥,一切再度重來…梅雨過後,晴朗舒爽的夏正式到來,一洗陰霾。

  本週起,將在每月的第三週刊載高遠文化所出版的「東西海洋印象」,我很欣賞封面內頁上的”日昇•日落|潮來•潮往”,身為一個熱愛海洋的人,要選介裡面的小品與攝影作品真的很困難,因為每一幅都是這樣精采,希望能與各位讀者一起分享,台灣東西海岸的美景與海洋文化。

環境資訊電子報徵求全職編輯 --﹥

  工作地點:萬華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聯絡方式:請逕寄簡歷至: service@e-info.org.tw

二度就業之婦女或退休人士可

需會使用網路與電腦文書軟體,或願意接受訓練,肯學習,能自學者佳!

工作內容為:
  1.企劃:專欄、專題、特別報導
  2.執編:下標、排版、標注、查證、邀稿…
  3.採訪、撰稿:追蹤重大議題、事件、專文
  4.執行專案
  5.讀者回應及其他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B)英翻中志工:翻譯國際外來種資料訊息與文章,每篇約兩千字
(C)中翻英志工:翻譯台灣在地外來種資料訊息,登錄外來種資料庫網站,篇幅不定,但不會太長。
(D)採訪編輯志工:對外來種相關知識有興趣之編輯志工,能編輯或撰寫相關訊息者。
(E)其他配合:如,對外來種資料庫資訊蒐集及建置有興趣者;或是能出外採訪進行活動或主題專訪等..。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dalier@e-info.org.tw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