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
2005.12.29
本日焦點: 2005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四)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海事頻傳 海洋、海岸受污染
[台灣]全國能源會議無共識

[國際]碳排放促海洋酸化
[國際]全球半數珊瑚礁受威脅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走進侯硐金字碑古道 淡蘭歷史的懷舊之旅(上)

昔日的運煤橋 文字‧攝影:紫秋千

侯硐多雨,
每次回去,它總是在下雨,
雨天灰暗的色調,潮溼而陰沉的氛圍,
正是每次回去的心情。
這個我念小學的地方,離開故鄉約一小時的腳程,
以前是煤礦的主要產區,現在因開採成本過高,
擋不住進口煤的物美價廉,礦坑封閉,人去樓空。
侯硐好像另一個九份,十幾年前的九份,繁華落盡,
只留下寂寞與空虛。

本會快訊:

網站改版志工召募

智慧女神的貓頭鷹等著你 編輯部 啟
新版網站上線後,本會將需要志工協助我們將舊網站文章 轉存成新網站的資料庫內容。因此,如果您:1.會上網;2.對文字版面格式要求超龜毛,不排版乾淨決不干休 ...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專欄

綠色學習課表

本會快訊

熱門內容
氣候變遷造成熱浪襲歐
地球海嘯波 震撼外太空
熱門關鍵字
土地水文 國家公園
訂閱‧贊助
請您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本日焦點:2005年十大環境新聞回顧(四)

海事頻傳 海洋、海岸受污染  --﹥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得票率:48 %(票數:542)

2005年7月3日,台東縣蘭嶼鄉外海於疑似遭不明外國船隻惡意傾倒廢油料,造成西南部椰油至紅頭一帶海岸,約1公里長的珊瑚礁岩全遭到大片面積或零星塊狀黑油所污染,其中漁人部落前的泊船區一帶,更成為黑油覆蓋的煉獄,可說是蘭嶼史上最大的油污事件。

令大家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三十多位國軍以及招募當地居民共同清除過程中徒手赤腳的模樣,儘管之後海棠颱風與馬莎颱風相繼來襲,風災過後,帶走當初的油污痕跡。對於台灣緊急應變措施有待改進仍是不容置疑!

事隔三個月,2005年10月10日凌晨,桃園外海一艘裝載苯化學品之韓國籍Samho Brother號貨輪遭碰撞後沉沒,當日環保署即召集各部會(註)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監測船難位置與污染源洩漏情形。相較於七月蘭嶼油汙事件,這次國內處理化學輪翻覆致苯外洩危機的首宗案例,權責分工與緊急應變似乎有進步。

國內參考美國、日本、新加坡和荷蘭模式,對處理廢棄化學輪多採放火燃燒或發射魚雷炸毀,然而環保署主導之應變小組建議由空中發射飛彈摧毀貨輪,調動軍方出動戰機和直昇機發射並引爆苯,卻沒有成功引爆苯,顯示各單位的情勢研判出現誤差,相關單位應積極建立台灣海洋廢棄物基礎資料,投入相關研究,以研擬降低海洋污染的實際做法。

台灣外海接二連三的發生了海洋污染事件,造成了莫大的生態浩劫。政府除了建立起一套處理毒災事故應變機制與權責分工,也應該研擬此類毒性物污染之處理措施,建立日後防治模式。另一方面,應可考量讓接觸第一現場的地方居民,發揮預警功能,例如即時通報、組成地方巡守隊,畢竟長達1500公里的海岸線,無法時時刻刻立於官方的監視範圍。

一系列海事事件,凸顯出號稱海洋國家的台灣,更應及早建立海域的預警機制,無論是油污、船難,以及其它天災,對台灣而言,海上預警的重要,絕非僅止於國防安全。

 

因應京都議定書 全國能源會議無共識始實施  --﹥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得票率:47 %(票數:533)

今年6月間的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會議主席經濟部長何美玥在環保團體抗議聲中作出「共識」,面對後京都時期的溫室氣體減量危機,也使得政府、企業界和環保團體,彼此之間有不同的看法,因應未來能源政策,面臨嚴峻挑戰。

2004年12月初,俄羅斯點頭答應簽署後,《京都議定書》將於2005年2月16日起生效;台灣方面,串連NGO、多位學者的台灣氣候環境聯盟因應也於2004年12月5日誓師成立,由環保署所舉辦的環保共識論壇、經濟部舉舉辦的全國能源會議也如期召開。

回顧這一年,政府於能源政策固然已有不少作為,例如經濟部決定每年籌編新台幣30億元預算,推動再生能源,並鎖定風力、太陽能及生質柴油作為未來發展重點。年中時,經濟部能源局進行評估是否以補貼或立法積極催生乙醇汽油或生質柴油,農委會也在選30公頃休耕農地試種向日葵、油菜與大豆3種油源作物,以作為生質柴油原料。

然而,6月20、21日所召開的全國能源會議,卻在環保團體抗議聲中作出「共識」,訂出的溫室氣體減量的標準比1988年還要寬鬆,被環保團體指為一大倒退。

面對質疑聲浪,經濟部有自其說法。何美玥指出,訂一個做不到的CO2減量目標,將對台灣造成很大的傷害,反而不利將來的減量談判,而達不到的原因,有很大原因是推動非核家園。全國工業總會也認為,台灣屬於新興工業國,由於能源配比及產業結構,尚無法與工業化國家(如歐洲聯盟、美國等)相提並論,承擔比照工業化國家相同的溫室氣體減量責任,實屬不公平。該會理事長侯貞雄曾強調,台灣因應京都議定書的排放減量目標,應依循「產業界做得到」、「漸進推動」、「調整成本可接受」等三大原則。

應對京都議定書的策略選擇,確實攸關產業發展、整體經濟成長與國內就業市場安定問題,必須慎重為之。然而,由經濟部主導之能源決策,在環保團體眼中,卻是一面倒偏向產業界,棄台灣身為世界公民之減量義務於不顧,不無「球員兼裁判」之嫌,未來的能源政策規劃,是否應由更上位的單位來統籌,是未來因思考的重點。

明年一月,政府將再度召開會議,針對全國能源會議未達共識的部份進行討論,後續動態值得各界關注。

【相關新聞】

 

碳排放促海洋酸化 海洋生物拉警報 --﹥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得票率:43%(票數:492)

人類活動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遽增,除了全球暖化效應外,由於碳素持續累積,對海洋生態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學家統計,從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年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380ppm。在這期間海洋一直扮演著吸收大氣中的要角,這是因為陸地上的植物及土壤受到砍伐或使用變遷的關係,而沒有發揮其長期碳匯的作用。據估算,目前海洋已經儲存1300億噸的碳。這樣的消息似乎是對減輕全球暖化有助益,但事實非然。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Richard A. Freely觀察出:當海洋中CO2 濃度增加後海水就變得更酸,而海水中與碳酸鹽結合的氫離子增加,使得到碳酸鈣的產量減少。碳酸鈣就是海洋中的珊瑚、貝類及浮游生物構成其骨骼和堅硬外表的主要元素,而海水酸化造成了牠們在生長及維護殼體的困難。

由於這類在海洋食物鏈底層的生物受到威脅,居中棲息的許多生物都會受到波及。如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的鯨類,或是以珊瑚礁為棲地的魚種。而人類除了在糧食來源受影響外,原有的海岸屏障變遷也使得沿海地區更易受到天災影響。就長遠來看,這些生物的減少亦會使得二氧化碳溶入海洋的速率變慢,這是因為海洋溶碳的能力是藉由浮游生物死去後骨骼沉入海底而形成。

英國國家科學學術機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在今年中所發表的一份報告警示,即使未來排放至大氣的二氧化碳量不高,氣候變遷與海水酸化的雙重效應將使熱帶及亞熱帶區的珊瑚在2050年絕跡。這份報告也檢驗了許多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海洋酸度升高的問題,像是把石灰岩加到海裡來增加鹼度。然報告的結論卻顯示只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減緩酸度升高的程度。

據估計,到本世紀中時二氧化碳於海水中累積的數量將是冰河時期的3倍,而累積速度將會是冰河時期的100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認爲,若二氧化碳排放再不加以抑制,至2100 年大氣中的濃度將攀至最高峰650 ~970ppm,並造成全球平均氣溫有可能升高1.4 - 5.8℃。

把二氧化碳往海洋中丟固然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不過付出的代價卻是海洋生物的生存。

【相關新聞、文章】

 

海洋保育不力 全球半數珊瑚礁受威脅 --﹥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得票率:42%(票數:476)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10間公佈一項驚人的事實!全球約有20%的珊瑚礁,目前實際上已經被破壞殆盡了。在未來50年內,大量的珊瑚白化將變成常態性的發生。而氣候變遷目前已成為珊瑚白化死亡的主因,接下來的20至40年內情況若沒有任何改善,還會有30%面臨浩劫。

珊瑚白化就是指珊瑚顏色消失而變白的現象。在正常情況下,珊瑚呈現各種豐富的色彩,這些顏色主要來自珊瑚體內共生藻的色素;在珊瑚生理健康的情況下,共生藻密集分布在珊瑚組織中。然而,當珊瑚遭受環境改變的壓力時,珊瑚就會失去共生藻和色素而變白,導致白化。許多環境因子的改變都會引起珊瑚白化,例如﹕溫度升高或降低、光度過強或不足、鹽度劇烈改變等,這些都可能與氣候變遷有關。造礁珊瑚的最適溫度在18∼30℃之間,超過這個界限,就可能引起珊瑚白化。由於珊瑚生長在熱帶海域,夏季時的高水溫本已接近適合其生長的臨界高溫,即使是水溫上升1∼2℃,都可能造成大範圍的珊瑚白化。白化的狀況若持續超過十週,就會導致珊瑚死亡。

破壞性的漁撈活動如炸魚或毒魚,也會造成珊瑚礁受傷而白化,將減少珊瑚覆蓋面積或降低魚群的數量。其他如沈積物溢流、污染、過度捕撈以及外來種入侵等也嚴重破壞珊瑚生態系,並成為珊瑚白化的壓力因素。

為了挽救全球最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珊瑚礁,除了致力於降低碳排放量以減緩全球暖化,避免大量珊瑚持續白化死亡之外,成立海洋生態保護區以抑制其他人為傷害珊瑚礁的因素,也是保護珊瑚的重要工作之一,但至今全球只有1%的海洋受到保護。IUCN警告,除非因應氣候變遷採取相關的緊急措施保護珊瑚礁,否則在未來40年內,全世界珊瑚礁將會有一半面臨死亡。

【相關新聞】

 
台灣新聞  --﹥

安坑掩埋場爭議 周錫瑋:尊重民意 依法行政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抗爭多時的安坑事業廢棄物掩埋場,附近居民28日前往台北縣政府與縣長周錫瑋進行面對面協調,周錫瑋強調,這個問題他會以「尊重民意、依法行政」一貫態度來處理,依法行政絕對是公務員應該要遵守的份際,但尊重民意則必須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
 

旗津觀光纜車案 變數仍多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為推動無煙囟觀光產業,計畫興建一座跨高雄港的觀光纜車,擬從東帝士大樓到旗津,全長2.6公里,總投資14億元。但投資業者偉日豐聯盟擔心收益不佳,使觀光纜車投資案埋下變數,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8日表示已積極協商,希望化解業者的疑慮。

 

工廠排放電鍍廢水 老師帶領學生抗議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彰化報導
到大馬路上抗議也成為小學生的課程之一;苗圃彰化社區合作學校為抗議工廠將電鍍廢水排放在學校附近,老師帶領20多位小朋友在大馬路上抗議,小朋友手持「我們有拒喝不乾淨水的權利」布條,希望大人們留給下一代一個乾淨的生活空間。
 

鳳山水庫鸕鶿棲息 無虞禽流感

摘錄自12月27日聯合報高雄報導
鳳山水庫最近飛來近2000隻鸕鶿,吸引賞鳥人士觀賞;不過,每天到鳳山水庫晨運的民眾很擔心鸕鶿有引發禽流感之虞,經高雄鳥會採樣化驗確定沒有問題。

 

楊秋興:越域引水工程應詳細再評估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高雄報導
經濟部水利署積極推動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遭到高雄縣桃源、三民鄉民反對,副署長廖宗盛28日拜訪縣長楊秋興,交換意見,楊秋興建議行政院應重新審慎、精確評估,如認為可行,縣府才會配合。
 

澎湖珊瑚大量死亡 凸顯地下污水處理重要性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澎湖報導
立委林炳坤28日表示,媒體報導澎湖青灣大量珊瑚死亡,讓他相當痛 心,也凸顯陸上地下污水處理系統興設的重要性。他認為,澎湖四面環海,陸地污水排放到海裡,造成珊瑚群死亡是一項重要因素。而澎湖未來定位國際海洋城市,因此,地下污水處理系統的設置刻不容緩。
 

環保署:大型國營事業優先推廣廢棄物零廢棄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台灣推動廢棄物「全分類、零廢棄」政策,大型國營事業將身先士卒打頭陣,環保署28日表示,未來將優先推廣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就產出的廢棄物全面循環再利用。
 

高縣舉行河川及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演練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高雄報導
高雄縣28日下午在興達遠洋漁港舉行河川及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演練,海巡署、中油公司、台電公司等單位協調合作演練河川、海洋油污染時的防治機制,順利達成演練目標。
 

泳池塗料含鉛 北市發現19校

摘錄自12月28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教育局28日公布中小學游泳池底的油漆含鉛情況報告,全市106座泳池中,有30校泳池的池底塗上油漆,19校有油漆脫落情形,學童游泳時不小心可能喝到含油漆的池水,因此要求學校更換池底油漆鋪面。不過進一步檢測發現,油漆含鉛物質於水中搖晃1小時後,再放置1小時,以原子吸收光譜儀測試,樣本未驗出含鉛物質,應不致危害身體健康。
 

北市巷道拓寬 至少需230年

摘錄自12月28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大安區多位里長27日同聲要求市府為了民眾身家安全及社區發展,儘快打通或拓寬巷弄;但一條巷道動輒千萬或上億的徵收及工程費用,且要徵收拓寬的巷道有700多條,一年只能做3條。照這樣計算,台北市的巷道問題要全部解決,要等230多年以後。市長馬英九除了向里長說明市府財政窘困外,沒錢徵收用地外,提不出任何具體承諾。
 

環保標章逾期 花仙子、華聯被抓包

摘錄自12月28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環保署針對大賣場進行稽查,發現知名花仙子公司出產的克潮靈補充包,以及華聯電器公司電池逾期使用環保標章,認為有冒用誤導 消費者之嫌,限期1個月下架改善。否則以侵權為由,依商標法和公平交易法打官司求償,並追究刑事責任。此為環保標章推出14年來,環保署清查首度發現市面 上販售產品使用的環保標章超過兩年使用期,經警告後仍未獲善意回應,決定祭出鐵腕爭取商標權。未來並將在《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中列出行政罰則。遭糾正的花仙子公司27日表示,已補送件給環保署,正等待新效期的標章核可中。
 

北宜高通車 改以春節為目標

摘錄自12月28日中國時報台北/頭城報導
交通部長林陵三27日首度鬆口表示,北宜高速公路今年底確定無法通車,交通部改以農曆年前為通車目標,希望能紓解春節返鄉疏運壓力。不過,工程單位評估後仍認為,北宜高全線通車應以2006年6月為宜,因為即使只開放小型車輛通行,消防通風設備也不能降低履勘標準。
 
國際新聞  --﹥

布希政府進行新計畫以移除對狼之保護

林立薇編譯;蘇柏維審校
美國對灰狼的保護將有所調整。由於當前對灰狼的保護計畫遭聯邦法院裁定舊計畫違法,布希政府正著手修訂新計畫,將在《瀕危物種法案》中移除對於在五大湖區及北落磯山脈數目增多的灰狼之保護。

此案緣於聯邦法院認定聯邦內政部「漁業暨野生物管理局」(USFWS)評估灰狼現況時,並沒有充分考慮到幾個因素,如:棲息地現狀、商業過度利用、疾病或侵略者的威脅、現存法規的不適性,以休閒、科學或教育目的等等。由於灰狼在不同區域的數量不同,法院認為政府不能任意劃定需要或不需要被保護之區域;為了不與法院裁決對抗,布希政府已決定在新計畫中移除對灰狼的保護。

 

韓國人口超過4800萬

摘錄自12月28日東亞日報首爾報導
據統計,截至11月1日,韓國總人口暫定值爲4725.4萬,比5年前增加111.8萬(2.4%)。考量2%的調查誤差,實際人口推定爲4820萬~4830萬左右。自1925年開始在韓國實施人口普查以來,家庭成員人數首次減少到3人以下。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474人,比5年前的464人多出10人。總人口的48.1%生活在首都地區,比5年前增加了6.5%。
 

美國德州與奧克拉荷馬州野火燎原

摘錄自12月28日路透社奧克拉荷馬市報導
德州與奧克拉荷馬州野火在大風催化下瘋狂蔓延,已燒毀許多房屋和車輛,還迫使一座小鎮疏散居民。其中好幾起火災是小孩子玩煙火引起的。大火在極度乾燥的鄉間迅速蔓延。上述地區週二的風速近每小時64公里,溫度也達到在這個季節罕見的攝氏27度。
 

世糧組織再發警訊 非洲南部1200萬人缺糧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約翰尼斯堡報導
世界糧食計畫組織 (WFP)再度針對非洲南部國家糧荒發出警訊。受到氣候不規則影響,非南地區估計有1200萬人缺糧,WFP急需要7700萬美元資金,投入糧食危機最嚴重的馬拉威、莫三比克、尚比亞和辛巴威。糧荒危機受害最大的是兒童、病患和年邁者,而隨著1到3月傳統糧食嚴重不足的季節到來,多數受乾旱影響的非南地區百姓,已開始出售家中可用資產以購買糧食,但貧窮人連玉米都買不起。
 
中國新聞   --﹥

北方缺水城市圈水造景引發生態問題

摘錄自12月28日中國網鄭州報導
在水資源緊缺的華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來出現大造城市景觀水之風。有的城市“攔河築壩”,把河水“圈”在城內;有的城市耗鉅資“挖地造湖”,人為製造水域景觀。一些專家指出,城市需要景觀水,但不能如此奢侈用水;部分城市不切實際圈水造景,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問題。
 

廣東嚴查違法排污企業杜絕新污染源

摘錄自12月28日中國網廣州報導
廣東省副省長、北江水污染事故處理小組組長許德立27日表示,通過水利調水和白石窯消污除鎘工程,北江鎘污染繼續得到較好控制。當前,在堅持白石窯投藥除鎘和科學調水的同時,加強對污染企業的檢查。特別是對清遠市內沿江兩岸企業的排查要落實專人負責,一經發現超標排污,從嚴處理。
 

蘭州持續遭遇重度污染天氣、煙塵排放是主因

摘錄自12月28日新華網蘭州報導
蘭州入冬以來遭遇的第七次五級重度污染,由於污染過重 ,自11月起持續重污染就不斷困擾蘭州,截至目前,蘭州今冬重污染所佔天數比例將近一半,雖然有太陽,可市民們依然“灰頭土臉”。灰塵伴著呼吸,朝行人的鼻孔裡鑽,讓人感覺嗆得慌。即使不近視的人,“濃霧”籠罩的世界似乎也讓他們模糊難辨。
 

中國苯污染物繼續滯留哈巴羅夫斯克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莫斯科報導
俄國緊急狀況部表示,由於水流速度緩慢,中國化工廠污染造成河水污染物質的前半部,已流過哈巴羅夫斯克州115公里,必須等到29日以後才能完全擺脫污染物質。鄰近集水區的含苯濃度今天已低於危險標準。中國已經加運近千噸的活性碳到哈巴羅夫斯克州。根據該州負責淨水業務官員的說法,中國提供的活性碳呈顆粒狀,品質不佳,僅能用於第一階段的河水過濾。目前該州還有六百噸粉狀活性碳的庫存,其中大部份將提供阿穆爾斯克和共青團城,這兩個城市的居民都仰賴黑龍江的給水維生。緊急救難部工作人員已經在沿河的三個村落設立化驗站,繼續監測水質。
 

內蒙古五年增加十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據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消息,中國政府自第十個五年計畫以來,全區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十個增加到二十個,數量居中國各省市區之首。 

 內蒙古自治區擁有森林、沙漠、草原、河流山川、草原濕地等多種地質地貌,為建立自然保護區提供良好條件。二000年以來,中國政府共投入一億多元支持內蒙古建設自然保護區,已建立包括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等多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一百八十七個,其中國家級的二十個,自治區級的五十六個。這些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全區百分之八十五的野生動物種群和百分之六十五的野生植物群落。 

此外,內蒙古還開展了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生態現狀調查。目前,內蒙古自然保護區內有野生高等植物兩千四百多種,遺鷗、馬鹿、沙地雲杉等瀕危珍貴野生動植物都被劃入其中。

 

大量廢水泥沙排入 珠江將成為第二條黃河

摘錄自12月28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據日前舉行的中國大陸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會議透露,2004年珠江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高達一百八十二億多噸,其中排入珠江的廢污水量一百三十九億多噸,加上江水泥沙含量日增,如再不加緊治理,珠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

由於珠江上游經濟發展加快,環境問題與下游水污染問題,對水質形成「兩頭夾擊」,同時,水土流失導致含沙量劇增,河床淤積,水位升高,河水泥沙含量高峰期,有超過黃河的趨勢。

 
專欄: 走山的人

走進侯硐金字碑古道 淡蘭歷史的懷舊之旅(上)  --﹥

文字‧攝影:紫秋千
煤完煤了的多雨

侯硐多雨,
每次回去,它總是在下雨,
雨天灰暗的色調,潮溼而陰沉的氛圍,
正是每次回去的心情。
這個我念小學的地方,離開故鄉約一小時的腳程,
以前是煤礦的主要產區,現在因開採成本過高,
擋不住進口煤的物美價廉,礦坑封閉,人去樓空。
侯硐好像另一個九份,十幾年前的九份,繁華落盡,
只留下寂寞與空虛。

~~~台灣念真情

昔日的運煤橋  侯硐車站月台  廢棄的礦場

吳念真的文字,把我帶到這個煤礦小鎮來,我說這地方不能有太多的陽光,也不適合太多遊客來,深怕一個吵雜而打擾了這裡旅遊的寧靜。

侯硐,瑞芳鎮九份的隔壁小村落,但這裡的冷清與隔壁九份的觀光人潮,簡直是天壤之別,北宜線鐵路穿插而過,曾經因淘金採礦而有過輝煌的歷史,而如今留下的只剩旅人造訪的憑弔追思之情。

走出車站,一種說不出的寂寥美感,而這份感覺正是我所期待,我所想要的。

見證繁華興衰的柴寮路老麵店

柴寮路上的麵店  侯硐的聯外道路

車站對面,是已經荒廢的「瑞三礦業」,目前正動土整建為景觀公園,村子裡的麵店與幾家雜貨店,老阿嬤坐在門口聊天著,偶有賣菜的小貨車從山下而來,這樣的場景勾起我小時候許多回憶。

以前黃昏放學時,老家都會有賣麵包、或是臭豆腐的小發財車沿街叫賣著。

大概是因為下雨的關係,街上顯得冷清許多,麵店的阿伯問我這外地人,怎麼下雨還是要去走「金字碑」,我想他大概不知道我來這,就是要這種陰雨綿綿的天氣吧!

兩家麵店比鄰而居,價錢都是很低廉,是那種低到一杯飲料的價錢,不過這村子裡有在賣吃的,認真找也絕對不會超過兩根手指頭,那就好像這裡一直存在著那種曾經絢爛之後的落寞。

離開麵店往村子裡走,隨手在雜貨店買張導覽地圖,才發現剛剛阿伯煮麵的認真神情,就刻印在手冊裡,我想縱使這裡昔日的繁盛已不在,但村子裡人跟人之間的情感,並不因此而淡薄,或許這兩家老麵店的歲月歷練,正是見證著這小村子裡的興衰。

幽幽基隆河

基隆河穿過小村莊  往登山口必經侯硐國小  步道的指示牌

沿著柴寮路直走,從介壽橋往前看,下方的基隆河從中穿越而過,形成一個狹長依山傍水的山城,前方的山脈是獅仔嘴奇岩,峰峰相連,古樸的運煤橋,正橫跨在眼前。

採礦結束,人去樓空,基隆河的自然地形,讓這常常總是在下雨,這也好,多雨才能感受出那陰天灰暗的懷舊,多雨才能洗盡那礦變後的蕭條,走過懷德亭,往侯硐國小的路上,我如此想著。

斑駁的國小已廢校,昔日象神颱風的土石流傷痕仍在,我在野薑花田和老阿嬤聊著,憶起當年大水無情奪走隔壁鄰居一家人的往事,老阿嬤眼框卻是不禁泛紅,我這旅人的造訪,定是又勾起當年那悲傷的一幕。

淡蘭古道

沿大粗坑溪而走,是台灣採金史的發源地,古道的登山口就在淡蘭橋後,1867年,清同治六年,台灣鎮總兵劉明燈率兵北巡,從淡水廳走到宜蘭廳,有感於先民開拓之艱辛,乃題下了「金字碑」、「虎字碑」、「雄鎮蠻煙碑」等三座珍貴墨寶,供後人瞻仰。〈未完待續〉

【下篇預告】
走進侯硐金字碑古道 淡蘭歷史的懷舊之旅(下)
 
綠色學習課表  --﹥
Taiwan No.1台灣優良社區產業研討會
2006/01/07 - 9:00am
2006/01/07 - 5:30pm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地點: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博愛校區(北市延平南路127號)
名額:180人
報名截止:95年1月4日
電話:(02)2393-0629#211
傳真:(02)2321-6487
Email: cesroc@seed.net.tw

在社區產業發展的核心價值中,從最基礎的社區營造工作的推展,到組織經營與管理、 產品設計與品質的提升,到後端的行銷與推廣,每個環節之於社區產業的發展是否能永續 經營,皆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嘗試透過這一場跨領域的交流對話論,從相關專業論述的建立,到精采的社區產業發展案例,在社區產業發展的每一段歷程,都能有一個值得學習的價值與經驗,協助釐清其發展的方向,也冀望能激盪出更貼切在地的社區產業意涵。

詳情請參閱 http://cesroc.twweb.biz/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ews6301&Rcg=107778

 

步道旅行徵文,2萬元的獎金等你來拿!

2005/12/25 - 12:00am
2005/12/31 - 12:00am
主辦: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承辦: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徵文主題:以在步道中健行、自然觀察的見聞、感想為題,抒發個人的旅行見解。
電話:(02)2577-3810
收件日期:即日起至12月31日止

國家步道乃位處於台灣山岳、海岸及郊野地區,經遴選所指認的國家級步行體驗廊道,具台灣地區自然人文資源或景觀美質的代表性。帶狀式的步道旅行不同於一般旅遊方式,除需長程移動之外,在交通、食宿的安排上也必須有更精確及自主性的安排。本活動乃藉由徵文活動,鼓勵民眾利用步道系統進行生態旅遊之際,將自身的經驗與感想加以發表與交流,增進步道旅行之深度與廣度。

詳情請參閱 http://trail.forest.gov.tw/

 

假日步道導覽: 仙跡岩自然步道

開始時間: 2006/01/08 - 9:00am
結束時間: 2006/01/08 - 12:00pm
主辦: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費用:會員及家眷/180元、非會員/200元
集合:08:50惠濟宮牌樓前
電話:02-2363-8959 
傳真:02-2369-4206 
Email: nature.trail@msa.hinet.net  

仙跡岩以相思樹林為主要樹種的森林貌已經演替,並為天然林所取代,林下原生種的植物得以出頭。走在幽靜的步道足以滌除塵慮,能在行進間聽到鳥語啁啾。同時,林下草叢間藏著很多神秘客,如身影翩翩地飛舞的大琉璃紋鳳蝶、台灣黃蝶、青斑蝶和大鳳蝶等等活躍的躍動,再再顯示仙跡岩中生命力強大且豐厚,也反應出位於景美溪畔的小山頭是一令人驚奇的小山,值得前往一遊。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

 

本會快訊:網站改版志工召募  --﹥

新版網站上線後,本會將需要志工協助我們將舊網站文章轉存成新網站的資料庫內容。因此,如果您:1.會上網(這是一定要的啦);2.對文字版面格式要求超龜毛,不排版乾淨決不干休;3.對html編碼只知道一點皮毛又想多了解一點;4.想知道資料庫運作的背後秘辛;5.對處理環境議題資料超有興趣;6.3個月內每週有8小時以上空閒時間。那麼,趕緊來報名,您就是當然人選了。

誠摯邀請您和我們一同走過協會新舊交替的時光,意者請下載簡歷表,來函請寄:pon@e-info.org.tw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167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吳斐竣、張文樺‧網編:彭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