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01.04
本日焦點:

前瞻2007之國際參與&綠色能源

2006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在雍來生態園區清除李氏禾。
  • 國際參與:短期海外志願服務,有助開啟大眾接軌國際永續議題的契機,使從事短期國外志工服務的觀念與可行作法,自然成為日常公益循環鍊的一環。
  • 綠色能源:政府為落實能源會議結論,逐步漸進推廣生質柴油的使用。然而,全球發展生質柴油、生質酒精的熱潮,已造成糖、穀類製品等之價格飆漲,影響民生。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環境前瞻:

短期海外志願服務 開啟大眾接軌國際永續議題契機

此次主題是鳥居工程,以及周邊環境的整備。 

作者:張瓊齡(台灣國際志工協會副理事長)

若能將從事短期國外志工服務的觀念與可行作法,透過個別的國際志工與非營利組織,就自身所關注的議題,開發出適當的短期國際服務方案,讓此種具有公益性質的旅行行程,自然成為日常公益循環鍊的一環。

環境前瞻:

四階段推動生質燃料 落實能源會議結論

 

作者:朱正男 (工研院能環所)

政府為逐步推廣生質柴油的使用,共規劃四階段工作。然而,全球發展生質柴油、生質酒精的熱潮,已造成糖、穀類等製品的價格飆漲,影響民生。如何在各個面向間取得平衡,有賴各界集思廣益。

專欄

豬事大集

黑色的蘭嶼小耳豬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記者)

在醫院裡,醫生靠DNA來鑑定人們的親子關係,但台大動科所的助理教授朱有田卻是替蘭嶼豬抽血檢測DNA。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蘭嶼小耳豬,蘊藏什麼秘密,讓這些台大師生們廢寢忘食地研究牠們的基因?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環境前瞻

專欄

熱門內容
前瞻2007之步道運動:千里步道、動手參與、無障礙與無痕山林趨勢觀察
前瞻2007 我們可有永續的未來?
熱門關鍵字
溫室氣體 戴奧辛
推薦評論
越野車賽整地 紅樹林浩劫 (2)
邁向樂活社區 貴陽街生態社區工作坊開跑了 (1)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 前瞻2007之國際參與&綠色能源 --﹥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在燦爛煙火烘托的歡樂氣氛中,我們步入了2007年。回顧2006,展望2007,在面對全球暖化步步進逼、開發壓力持續擴大、生物資源節節緊縮、區域衝突仍持續威脅人類生存與環境健康的同時,我們可有什麼樣的心態與行動來因應?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世界趨勢變化帶給我們什麼啟發與動力,我們的作為對全球又扮演什麼角色?

2005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發表「環境永續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ESI),台灣排名全球倒數第2;2006年1月同一單位發表「先驅性2006環境績效指數」(Pilot 2006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台灣在參與評比的133個國家中排名24。台灣在世界永續發展的舞台上,有進步有落後,本專題將從氣候、碳排放、垃圾、農業、能源、保育與公民行動等面向,提出趨勢、展望或機會,提供各界在國際合作、政策遊說或個人行動等方面,作為行動的參考與方向。

一、低碳社會前瞻:低碳目標不僅是經濟願景 更是社會工程

台灣對於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戰略思考,不應忽略全球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趨勢,而延宕台灣朝向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轉型的契機。事實上,從英國近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以及各國所提出的節約型社會的未來發展願景,我們都可觀察到這波朝向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二、科技垃圾前瞻:電子廢棄物的許諾與失落

全球電子產業在其產業與產品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均有勞工權利與環境正義的疏失,不單單只是電子廢棄物的問題。因此製程無毒化、延伸生產者責任,僅僅只是電子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的一步,若不能意識到現行台灣電子產業,在人才排擠、稅賦補貼、城鄉發展失衡、職業健康衝擊等問題,綠色矽島的夢,只會飄散在風中。

三、保育政策前瞻:行政組織重組再造時 棲地保育如何邁步

這幾年行政院組織法重新擬訂,經過討論與協調,政府內部已形成設立環境資源部的共識,將目前的環保署、農委會林務局、水土保持局、經濟部河川局、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等,還有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國家風景特定區的業務納入編制轄管。雖然,該法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勢必還有一番折騰與變動,但統一自然資源機關權責已是國內政經環境的大趨勢,尚未處理的只是如何細部調整的議題。在這個脈絡趨勢下,國內棲地保育的未來展望如何?

四、環境信託前瞻:透過案例實作 敦促法制健全化

截至目前為止,包括行政院文建會的文化公益信託、教育部的教育公益信託、體委會的體育業務公益信託等等行政院各部會皆已陸續訂定相關辦法,其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公益信託辦法也有行政院環保署於2003年公告的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唯獨目前主管台灣生態保育業務的農委會,尚無相關許可及監督辦法。

五、新農運動前瞻:回歸農村文化及價值的維護 才有希望

從「女農討山誌」的阿寶、創辦「榖東會」的賴青松等先驅開始,不管是從事有益土地與人體健康的有機農業,還是憧憬於淳樸的生活,或是基於回歸土地的熱情,越來越多年輕人回歸鄉村從事農作,農委會似乎也抓住了這股社會趨勢,順勢推出「新農業運動」,透過一些亮麗的農業新星和漂鳥們,尋找「新農」和「回農」,企圖讓台灣的農業亮起來。

六、步道運動前瞻:千里步道、動手參與、無障礙與無痕山林趨勢觀察

相對於「蘇花高速公路」的快速,推動用兩隻腳走的慢速步道,毋寧是一種「慢活革命」;相對於「高山纜車」的迅即抵達終點,強調體驗過程與大自然互動的步道,則是「樂活思潮」的展現。儘管「慢活、樂活」已經被高度商品化、消費化,但是步道正是在這個意義之下,在環境運動中找到了她的位置,並且與登山運動、新能源運動匯流在一起,甚至使步道超越了體能運動的層次,而成為新的交通方式、休閒方式、生活方式、互動交往乃至參與鄉土的新趨勢。

七、國際參與前瞻:短期海外志願服務 開啟大眾接軌國際永續議題契機

若能將從事短期國外志工服務的觀念與可行的作法,透過個別的國際志工與非營利組織,就自身所關注的議題,諸如貧窮與飢餓的消減,減少文盲,兩性平權,環境議題,推動公平貿易…等,開發出適當的短期國際服務方案,並持續性地推出,甚至也積極結合具有社會企業責任的業者,讓此種具有公益性質的旅行行程,更加經濟與具有質感,則不僅有助於提升旅行的層次,讓國際間頻繁的旅行不至於成為環境生態的浩劫,也可以讓不得不然的消費行為本身,自然成為日常公益循環鍊的一環。

八、綠色能源前瞻:四階段推動生質燃料 落實能源會議結論

政府為逐步漸進推廣生質柴油的使用,共規劃四階段工作:第一階段為推動「能源作物綠色公車計畫」,第二階段為執行「綠色城鄉(Green County)應用推廣計畫」,第三階段實施B1(化石柴油中添加1%的生質柴油),第四階段實施B2(化石柴油中添加2%的生質柴油)。然而,全球發展生質柴油、生質酒精的熱潮,已造成糖、穀類製品等之價格飆漲,影響民生,尤其是食物缺乏、較為貧窮的地區,能源、食物均為民生所需,如何在各個面向間取得平衡,有賴各界集思廣益。 

台灣新聞  --﹥

呼籲保護北極熊棲地 白色大地紀錄北極多樣生態

本報2007年1月4日台北訊
北極動物紀錄片「白色大地」,結合法國、加拿大、美國與英國BBC等的頂尖製作團隊與科學家,利用各式精密的儀器,耗資近千萬歐元,以5年的時間長期追蹤紀錄北極熊與其他動物在極地裡求生奮鬥、孕育下一代的艱辛過程。電影公司與市府單位、教師會或當地民間團體配合特映會,昨(3)日的首映會上邀請校長、老師、以及地方首長觀賞,讓更多的小朋友透過影像教育來學習到北極的知識,並深切體認到保護地球的重要。

正值冬眠時期的北極熊在自己徒手挖掘的洞穴裡孤獨地度過寒冬,而懷孕待產的母熊則已陸陸續續地在12月及1月生下小熊。幾億年來,北極熊的生活都是如此:夏季拼命地捕食,儲存足夠的能量,冬季則將身體的活動力降到停滯的狀態,以應付至少3個月不進食的時期,母熊有高達40%脂肪量的奶水給嗷嗷待哺的小熊吃。

然而,這一切終將改變,根據北極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2月發表的最新報告,地球暖化的現象日益嚴重,根據衛星空拍圖,今年夏季的冰層比起去年整整少了一個阿拉斯加這麼大的面積,而且每年迅速消融中,預計在2040年之前,整個北極的夏季將不再結冰。

本片的旁白敘述者尚路易•艾提安為全世界第一位橫渡北極的探險家,該片想找他擔任幕後配音時,他立刻答應,並自告奮勇親自撰寫旁白,他希望用他的高知名度能喚起人類對地球生態的重視,能替北極做點什麼。

艾提安在電影的旁白中表示,20年來,他長年徒步行走在北極,親眼看到白色大地的景象不斷在改變,冰層在消融、小北極熊被餓死、大北極熊因體力不支而淹死、地球暖化現象造成冬眠期縮短進而徹底破壞了動物的生命週期,原本純淨安逸的天堂已被死亡的陰影籠罩著,他聽到冰山撕裂的聲音,感到非常無助。他在電影的結語裡說到,「我彷彿聽到北極熊呼喚的聲音:別讓這片白色大地消失了!」

 

六藝廣場疑4500年前文物 北市文化局明會勘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台北市文化局3日指出,文化局委託台大教授劉益昌進行大龍峒文化園區六藝廣場考古探坑試掘工作時,3日發現疑似史前文化層的陶片,依陶質與型制來看,年代距今約4,500年,是較圓山文化及芝山岩文化更早的史前文化層,文化局明天將邀專家學者現場會勘確認。
 

96年環保新制啟動 高規管制污染排放

本報2007年1月4日台北訊
環保署於2007年1月1日起將同時針對空氣污染、毒物管理、廢棄物回收展開許多全新措施。

民眾須檢附交通部監理單位核發之報廢或繳銷異動證明,始得申請廢機動車輛回收獎勵金。 環保署空保處表示,於2007年1月1日起將提高多項污染源的排放管制標準,如調整固定污染源「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空氣污染防制費收費費率;同時要求86年12月31日以前設立的「聚氨基甲酸酯合成皮」工廠所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標準應符合120g/m2;並規定電弧爐戴奧辛排放標準,由原來之5ng/Nm3加嚴為0.5ngTEQ/Nm3。同時環保署也將實施移動污染源空氣污染防制費收費費率,汽油空污費費率為一級0.03元、二級0.075元、三級0.19元;柴油空污費費率為一級0.03元、二級0.075元、三級0.2元。

為配合歐盟ROHS(歐盟電子電機設備中危害物質禁用指令)的管制,環保署毒管處指示運作「八溴二苯醚」及「五溴二苯醚」等毒性化學物質的業者,應依規定定期申報運作及釋放量紀錄,並申報毒性化學物質運送聯單以及符合包裝、場所設施之相關規定。 環保署考量幼童與民眾的生活品質,公告禁止使用「鄰苯二甲酸二辛酯」製造三歲以下兒童玩具;並自96年4月1日起禁止以「鉻化砷酸銅」處理木材的防腐,包含室內建材、傢俱、戶外桌椅、遊戲場所、景觀、陽台、走廊及柵欄等,但建築物樑柱、地基製材、橋樑結構與基礎接地用材則不在此限。

 另外,環保署基管會指出,96年1月1日起取消汽車車齡10年(不含)以下、機車車齡7年(不含)以下廢機動車輛回收獎勵金。民眾須檢附交通部監理單位核發之報廢或繳銷異動證明,始得申請獎勵金;另外也取消公務機關申領獎勵金資格。同時公告應回收廢棄物清除處理費率,包括機動車輛類(含汽車及機車)、輪胎類、照明光源(直管日光燈)、液晶監視器與液晶電視機等6項。

 

廢魚塭變溼地公園 鵬管處妙點子

摘錄自2007年1月2日東森新聞屏東報導
屏東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達到淨化大鵬灣水質的效果,利用廢棄魚塭以生態工法及就地取材的方式開闢了6處溼地公園,利用颱風過境後在大鵬灣內撿拾的漂流木作為護岸基礎及護欄,溼地內廣植蘆葦、紅樹林,還有生態浮島供鳥類棲息,鵬管處並且利用蚵殼、廢磚塊混合作為過濾池,濾淨從上游截流排入溼地的大量養殖污水再排入大鵬灣。

現已完工的大潭溼地公園已吸引了許多鳥類進駐,更成了附近居民晨昏散步的後花園,鵬管處秘書林俊表示,興建6座溼地只需1.5億元,既省錢又能發揮淨化水質、生態教學、休憩的多重功能,遇到雨季還可以分洪,完工的大潭溼地公園因鄰近大潭里,已有不少居民喜歡到公園四週散步健行,等到植栽長成之後,預料將會營造出更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蘇貞昌:新農業運動需縣市農會大力相挺

摘錄自2007年1月2日中央社嘉義報導
行政院長蘇貞昌3日傍晚視察嘉南農田水利會嘉義工作站與嘉義縣農會時表示,台灣以農立國,農業生產十分重要。隨行的農委會主委蘇嘉全表示,政府正在推動新農業運動,是以健康、有機為軸,由於農民每人耕種農地面積只有1.1公頃,比起歐美國家,甚至日本、韓國都來得少,因此農業精緻化與適時轉型更加重要。

蘇貞昌同意蘇嘉全的看法外,也強調推動新農業運動需要各縣市農會大力相挺,才能提升農產品質,擴大行銷。另外,他說,去年全台天然災害農業損失僅新台幣3億元,比前年的56億元,少了很多,顯見農民都有防災意識和具體作為。

 

彰化沿海逢滿潮就淹水 民眾抗議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廣新聞彰化報導
彰化大城沿海地區,近期每逢滿潮就會出現海水倒灌,危害部分民宅及淹沒「養殖蜆池」的災情。當地民眾在3日發起抗議行動,質疑當地有處大排水溝的涵管設計不當,導致原本應該是排水的系統,如今卻成為引進海水倒灌的禍源,多次向彰化縣政府水利單位與負責養護的第四河川局陳情,兩單位卻有如互踢皮球,才會發起抗議行動。河川局則表示將派員勘查謀求解決方案。

負責養護的第四河川局則表示,將等待滿潮期,再派員前往實際監控與勘查,希望能找出海水倒灌的主因,以謀求解決方案,絕不會不聞不問。

 

1,600歲樟樹公蟲害 吊車來噴藥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聯合新聞網台中報導
草屯鎮坪頂里樹齡超過1,600歲的七股樟樹公神木,染患樟白介殼蟲害,枝葉日漸凋萎,經地方民眾反映,獲中興大學教授蔡東纂實地會診後,2日以大型吊車讓工人登上樹冠層全面噴藥防治,還將進一步注射營養劑「打點滴」,強化根系活力。

鎮公所農商課長李培森說,一接獲樟樹公神木「生病」的消息,鎮公所就向縣府及林務局求助,請來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蔡東纂診斷樟樹公,除確定受到樟白介殼蟲危害是主要病因,蔡教授也研判樟樹公根系衰弱,需要補充營養及水分。

草屯鎮坪頂里長曾萬水說,七股樟樹公神木不僅是坪頂里、更是草屯鎮之寶,希望鎮公所能爭取上級長期補助,每半年定期噴藥防除病蟲害及滴灌營養劑,讓遊客來到剛完成綠美化的七股神木公園,看到樹形優雅、生機盎然的樟樹公。

 

垃圾堵溝渠 惡臭滿天居民罵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TVBS新聞苗栗報導
苗栗市有一條灌溉溝渠,20多年來塞滿垃圾、污水,甚至還溢出路面,淹進民宅,附近居民簡直生活不下去,多次反應地方政府都沒有用,民眾決定不再坐以待斃,主動出擊,家家戶戶拿起照相機,紀錄下滿是垃圾到處淹水的畫面,甚至配上電腦繪圖詳加註解,投訴媒體。

當地居民說:「我們門窗都要關著,不然臭味會跑進房子,市場有賣雞鴨魚肉攤販,也會丟到裡面。」
居民盼望主管單位農田水利會,能夠在水溝加蓋,至少別讓惡臭跑出來,但水利會說,一旦加蓋無法清理,反而責怪是居民太沒公德心。

苗栗農田水利會組長謝金佑:「住在兩邊的居民,生活習慣不好,把垃圾,隨意丟棄在溝渠裡面。」居民和水利會,完全沒有共識,灌溉溝渠飄惡臭的情況,居民一忍就是20年,不知道還要忍多久。

 

宜縣南方澳鯖魚收成欠佳 魚價上揚

摘錄自2007年1月2日中廣新聞宜蘭報導
去年宜蘭縣南方澳大型圍網業者鯖魚收成欠佳,95年鯖魚總產量比94年足足減少了2萬3,300噸,產值大幅萎縮了1億6千萬元,雖然量少價揚平均拍賣價格有稍微提升,每公斤為14.2元,但產值大幅萎縮了1億6千萬元,蘇澳區漁會總幹事林月英指出,是暖冬還是生態變遷、漁業資源枯竭等因素還有待調查。

鯖魚是宜蘭縣南方澳最大宗的漁獲產量佔全國九成以上居全國之冠,鯖魚與金棗、鴨賞和青蔥併稱為宜蘭四寶,但95年南方澳鯖魚產量與94年相比大幅減少,南方澳94年鯖魚產量為7萬1,700噸,產值高達10億。

 

溼地復育再傳佳音 黑面琵鷺重現五股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東森新聞台北報導
台灣的漂亮寶貝--黑面琵鷺,最近被五股國中賴榮孝老師與荒野保護協會的保育義工發現重現五股溼地生態園區,距離上次發現已經時隔5年。台灣是稀有鳥類黑面琵鷺主要的度冬區,台南的曾文溪口是主要棲息地,北縣教育局表示,根據調查統計,今年來台度冬族群已經超過1千隻。可能族群數量超過保護區的負荷,部分族群往外擴散,台灣的一些溼地陸續發現牠的蹤跡。

教育局指出,五股溼地生態園區位於疏洪道北端,是候鳥南來北往的驛站,20年前鳥會議工經常在五股沼澤區看到黑面琵鷺,後來因溼地環境惡化,黑面琵鷺就很少出現,最近的一次紀錄是民國90年12月26日。
五股溼地的嬌客除了黑面琵鷺外,保育義工也新記錄了稀有夏候鳥--董雞在五股溼地現身,這些發現都讓平日辛苦守護溼地的義工精神為之振奮。

 

靜宜大學調查 花東海岸生態 95.5%遭破壞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時電子報台中報導
花東地區一直被視為是台灣最後的淨土,但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陳玉峰經過3年來海岸地調查卻指出,如果從南迴公路安朔橋後(台九線443.5公里)算起至花蓮市為止,長達約220公里海岸線中,原始自然海岸群落僅約7公里長,即大約97%的海岸天然生態系全遭滅絕。

台九及台十一線公路大肆興建水泥海堤,不當投放消波塊,都是破壞花東自然海岸的元凶。陳玉峰表示,營建署進行「海岸線監測」,只依據有無人工結構物,二分法分為人工海岸與自然海岸有問題,營建署宣稱東部自然海岸線比例維持六成。事實上符合自然生態系地段根本鳳毛麟角。

 
國際新聞  --﹥

加拿大遠古冰棚斷裂 氣候暖化是主因

摘譯自2006年12月29日外電,Nina. L、吳萃慧編譯,莫聞審校
科學家在2006年12月28日發布訊息表示,加拿大北極海遠古冰棚大面積崩裂,崩裂面積有11000座足球場這麼大。這大面積的冰棚16個月前便從艾爾斯蒙島(Ellesmere Island)岸邊開始崩裂,該冰棚位在北極圈南方800公里處,因位在加拿大的遙遠北方,當時並無人在場目睹此景。

之後科學家們利用衛星影像發現:崩落的冰棚在一個小時內即新形成一個小冰島,並留下一串浮動冰礫的痕跡。

拉威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的文森(Warwick Vincent)是研究北極圈環境的專家,他登上這個新的小冰島上,並表示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這是個戲劇性及令人不安的事件。它顯示了重要且存在千萬年歷史的加拿大北方冰棚正在流失。我們正要跨越氣候的臨界值,這也顯示環境加速變化的訊號已開始出現了,」文森表示。在這區域工作的10年中,他從不曾見到冰層有如此劇烈的流失情形。

冰層的崩塌力量如此巨大,以致250公里(155英哩)外的地震追蹤器都可以感應到。此區裡的艾莉絲冰棚(Ayles Ice Shelf),約有66平方公里,是目前加拿大極圈中現存6座冰棚中的一座。 科學家說,這是加拿大30年內最大的一樁事件,而冰棚崩裂的最主要原因乃直指「氣候變遷」。

文森說:「這與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他說明,現存的冰棚面積只有1906年剛發現時的90%,「雖然我們不能把所有狀況都連結起來,但不尋常的氣候暖化絕對是這個事件的重要肇因」。

科學家並表示,這塊冰的年齡可能達到4500歲。新的冰島會在春天的時候開始漂流,可能對加拿大北部的油田造成嚴重的威脅。

【參考資料】
美聯社報導
 

澳洲總理指使用核能為必然的選擇

摘譯自2007年1月2日外電,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一份最新研究顯示,興建25座核子反應爐可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澳洲總理霍華德29日即公開表示,核能對於澳洲來說將會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霍華德指出,澳洲政府將會在2007年初針對這項報告中的建議做出正式的回應,但他同時也強調,會在商業考量的基礎做出最後的核能決策。

 
【參考資料】
路透社報導
 

德鼓勵生育 育嬰假支薪2/3

摘錄自2007年1月2日台視新聞報導
德國「少子化」的問題也很嚴重。為了提高生育率,當地從一月一號開始,實施育嬰補助新制,即使請假照顧新生兒的父母親,也可以支領三分之二的薪水。為了享受更優厚的福利,不少孕婦使出拖字訣,希望小嬰兒能延遲報到。

根據新法,只要1月1日以後誕生的新生兒,父母親可享有三分之二月薪的育嬰假,每月最多可領1800歐元,最多可領12到14個月,相較於舊制一年育嬰假,每月最高可領450歐元,兩年育嬰假,每月最高可領300歐元,優渥許多。

 

英大眾運輸系統票價大調漲 民眾荷包再縮水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倫敦報導
英國民眾結束耶誕與新年假期後第一天上班,通勤族立即面臨荷包縮水的窘境。英國政府與私人運輸公司分別調高火車、地下鐵及巴士等公共運輸系統的票價,漲幅在4.3%到7.3%不等,遠高於通貨膨脹率2.5%,受到上班族排山倒海的嚴厲批評。這是英國連續第四年調漲交通運輸工具的票價。

鐵路客戶服務監控單位「乘客焦點(Passenger Focus)」對新一波遠高於通膨率的漲價行動提出批評。執行長史密斯 (Anthony Smith)指出,每年通勤民眾支付的票價達45億英鎊(約新台幣2925億元),雖然火車準時抵達的情況有改善,但是車廂卻愈來愈擁擠,主管機關不考慮通膨率擅自將票價大幅調漲,令人遺憾。

交通部發言人指出,政府每週平均提供給火車營運的補助費用達8800萬英鎊,換言之,42%的費用是由納稅人支付,為了平衡其他開支,必須提高票價。

 

科學家稱澳洲溫室效應加劇 氣候暖化速度超過全球平均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路透社堪培拉報導
氣象學家3日表示,澳洲的溫室效應正在加劇,該國氣候變暖的速度,超過了世界上的其它地區。澳洲氣象局發布的年度氣候報告稱,這片世界上有人類定居的最乾旱大陸,正遭受歷史上最嚴重的乾旱。澳洲正面臨非常嚴重氣候問題。

「多數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效應在澳洲的表現尤其嚴重,」氣象局高級氣象學家普拉默(Neil Plummer)對路透說。「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澳洲的氣溫上升速度更快。澳洲史上已知最熱的20個年份之中,出現於1980年之後的就佔了15個。」

 

羅馬尼亞入歐盟 為多瑙河三角洲帶來希望與憂慮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法新社羅馬尼亞馬穆地亞報導
羅馬尼亞自2007年起加入歐洲聯盟,該國人民對於境內的多瑙河三角洲的未來更充滿希望。這一片廣闊的溼地是世界上擁有最豐富野生動物的棲地之一。每年春天,數百萬稀有候鳥從西伯利亞南飛,經過數千公里,在這片沼澤溼地棲息。

多瑙河三角洲歷經羅馬尼亞前獨裁者希奧塞古堅持推行集約耕作而倖存,大部分土地也歷經後共產黨時代土地掠奪所造成的破壞。現在這偏遠的自然天堂面臨一項新的挑戰:在爭取歐盟發展基金的同時,必須防範貪污。理論上,這片積達6千平方公里的三角洲,以及鄰近種滿蘭花的多布羅加草原,根據羅馬尼亞、歐洲與國際法律將受到嚴格保護。多瑙河三角洲生物圈保育局則不認為發展旅遊與進行保育工作間有任何衝突。

 

肯亞禁止索馬利亞難民入境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約翰尼斯堡報導
控制索馬利亞中南部地區達半年之久的伊斯蘭法庭聯盟 (UIC)遭擊潰後,夾雜UIC民兵的大批難民擁入索馬利亞、肯亞邊境,但肯亞警方已接獲指示,難民不得進入肯亞,警方更不會讓任何人入境。

一名肯亞警官說,他們已從里波伊收容中心遣返46名索馬利亞難民,但警方仍扣留8人,其中包括厄利垂亞人和一名持查德護照者,這8人疑似為UIC的戰友。針對肯亞拒絕索馬利亞難民入境一事,聯國難民署專員穆圖里表示,這對協助難民尋求庇護當然有所干擾,肯亞的作法也違反國際人道法規。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2日也指出,約4000名索馬利亞人目前仍留滯在索國境內的杜布里鎮,等待入境肯亞,但肯亞政府已封鎖距奈洛比東北550公里、由國際紅十字會負責的里波伊難民收容中心,目前該中心已收容約360名難民。

 

斐兒童非自然死亡機率比其它國家高二倍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約翰尼斯堡報導
南非兒童預防意外基金會主席、小兒科專家范亞斯所做的一份調查披露,南非兒童非自然死亡機率和全球其它地區相比,高出二倍,以他服務的開普敦紅十字兒童醫院為例,一年內就有將近8000名兒童接受生理和心理創傷,治療這些兒童的年齡都低於14歲,其中,超過1000名傷者與交通意外有關,另外約500名兒童是因燙傷、200名是被凌虐或遭到性侵害而接受治療。

范亞斯是在他最近出版的《小兒科醫學傷害及虐待兒童》書中,公布這一驚人的統計數字。在這本書中,范亞斯和另一名作者奈度指出,2004年4月1日到2005年3月31日,期間南非至少有1128名兒童遭殺害,2萬2486名兒童被強暴,僅2003年,共有1238名孩童死於非自然因素。

住家意外也佔了很大的數目,每年近2000名兒童因跌倒、摔下床或在遊戲場所受傷,當中燙傷或被狗咬傷通常是在住家附近發生。范亞斯說,住家已被視為兒童發生意外最危險的地方,僅2003年,南非死於非自然因素的兒童中,有13%是燙傷所致。

 
中國新聞  --﹥

中國近半數城市居民外出主要靠自行車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中國城市交通結構失衡問題突出,近半數城市居民外出時主要靠自行車,而搭乘公共交通車輛的比例不到20%。
 

影響地鐵安全 重慶抗戰時期老建築遭拆除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重慶市「覺園」是抗戰時期美國駐中國大使官邸,屬戰時陪都時期建築,被選為重慶優秀近現代歷史建築。但因建築緊鄰地鐵軌道,威脅運行安全,日前還來不及掛牌保護就被拆除。
 

敦煌莫高窟分散參觀人流 改採網上預約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為免人潮過多而破壞敦煌莫高窟,今年四月敦煌研究院將採用網上預約參觀制,取消現行在敦煌市內設立的人工預約點。
 

廣東面臨人口數劇增壓力 將破1億大關

摘錄自2007年1月4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中國專家表示,廣東目前常住人口已達到9,100多萬人,正向1億邁進。不過,廣東最大人口容量約1億1千萬人,因此正承受龐大的人口壓力。
 

2006年中國氣候惡化 暖化加遽 自然災害不斷

摘譯自2007年1月2日外電,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中國《新華社》31日報導,中國2006的氣溫創下自1951年以來的新高紀錄,自然災害發生次數亦相當頻繁,而這些現象的原兇皆來自於全球氣候的暖化。中國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傑表示,中國年降雨量減少、氣溫升高,乾旱後尾隨而來的是連續的暴風雨和颱風,而由中國氣象局所公佈的年度氣象報告也指出,2006年自然災害所導致的重大損失,在中國歷史上相當罕見。
 
【參考資料】
路透社報導
 

中印清潔能源合作前景廣闊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六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印度蘇司蘭能源公司主席圖爾西·坦提日前表示,中國和印度作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兩個發展中國家,雙方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與開發將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據中國《人民日報》3日報導,風能是世界上利用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之一。目前,德國、西班牙和美國的風電裝機容量佔據著世界前三名的位置。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對風能的利用上同樣表現不俗,2005年其裝機容量排在世界第四位,並且在風力發電設備投入、發電成本等指標上遠遠低於西方各國。坦提表示,風能利用對於印中等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意義尤為重大。他說:「在能源安全已經成為突出問題的情況下,對可再生清潔能源的利用和探索是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引黃補水1億多立方米 白洋澱恢復功能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人民網河北報導
自1997年以來,先後引水濟澱17次長效補水機制,白洋澱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性保護。為保障生態環境,白洋澱景區加強污染綜合治理,投入4千多萬元實施河底清淤及主航道毛石護坡工程,投資近億元建成污水處理廠。

加快淘汰燃油機船步伐,累計淘汰燃油機船132艘。採取澱區村建垃圾填埋廠、「三防」(防漏、防滲、防蠅)廁所、垃圾池(箱)等措施,有效解決了澱區居民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為改善濕地環境,白洋澱景區還將澱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三個區域,分別進行禽鳥保護、科學研究和旅游開發。生態環境的改善,使白洋澱濕地生態功能逐步恢復。

目前這裡的鳥類種類達192種,絕跡多年的白天鵝、東方白鸛等不時出現在蘆葦叢中。魚類資源也從2000年的11科18種恢復到17科34種,一度絕跡的馬口魚、棒花魚等重現白洋澱。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明顯遏制,地下水位比周邊地區高出2.4米。

 

大熊貓人工圈養保護工作近50年 2006年成活30隻創新高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人民網四川報導
中國開展大熊貓人工圈養種群保護及繁殖工作已近50年,全國人工圈養繁殖成活大熊貓總數累計220隻。1998年以來,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等單位經過多年研究與探索,成功攻克了中國人工圈養大熊貓在繁殖方面面臨的「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三大難題。人工圈養大熊貓在人工條件下繁殖個體超過76%,徹底結束了依靠野生大熊貓個體維持圈養種群的局面。其中臥龍119隻、成都56隻。並有27隻在美國、日本、德國、奧地利、泰國等5個國家9個動物園開展合作研究。

日前從國家林業局獲悉:2006年中國人工圈養繁育大熊貓22胎,共產幼仔34隻,成活30隻,大熊貓產幼仔和成活均創歷史最高。到2006年12月底,中國擁有人工圈養大熊貓217隻。中國人工大熊貓主要集中圈養在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北京動物園和陝西樓觀台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中國將爭取實現碳排放量的零增長乃至負增長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中國編制的第一部有關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國家評估報告指出,隨著中國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使GDP的碳排放強度較大幅度地持續下降,到本世紀中葉,將爭取實現碳排放量的零增長乃至負增長。

評估報告指出,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總體思路是:在保證中國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以及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前提下,採取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和社會消費模式,發展並推廣先進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先進核能技術,以及高效、潔淨、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術和氫能技術,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等措施,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並逐步建立減緩氣候變化的制度和機制,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開發新能源 中國計劃南海鑽取可燃冰實物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中國科學家說按照計劃,今年五月中國將在南海北部陸坡已圈定井位實施鑽探工作,首次鑽取可燃冰實物。
 

廣東番禺油船爆炸 30噸油污可能流向港澳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香港報導
造成多人傷亡的廣東番禺油船爆炸事件,已導致環境嚴重污染,據報導,爆炸時漏到江面的30噸柴油已讓江水變成「死水」,油污已流向珠江口,可能威脅香港及澳門水域。
 

氣候變暖增加災害 中國糧食安全受影響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英國氣象專家警告說,2007年將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而中國最新發布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同樣預測,未來中國氣候將變暖,並有可能增加旱澇等災害發生頻率,嚴重影響中國糧食安全。
 

空氣污染嚴重 香港機場低能見度時數創新高

摘錄自2007年1月3日中央社香港報導
香港天文台公佈,去年香港國際機場低能見度時數佔全年總時數的比例,在前11個月已達30%,打破2005年創下的全年紀錄。這項數據被認為是香港空氣品質惡化的另一跡象 。

 
綠色學習課表  --﹥

我們的島──豬事大集

2007/01/05 - 9:00pm
2007/01/05 - 10:00pm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豬事大集 

豬很笨嗎?豬只是一種食物來源嗎?認識蘭嶼豬,將顛覆你對豬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不知道,豬其實是在靈長類之外,跟人最相近的一種動物。或許有一天,當小耳豬在醫學上被普遍應用,人們體內帶著被移植的豬心或豬肝時,大家才赫然發現,原來人與豬還真的是很相似啊……  

【人與自然】和釀良酒

花蓮縣吉安鄉的南華村一直以來融合了客家、閩南、原住民等三個族群在此相依。濃厚的移民色彩與當地的土地歷史緊密結合,吸引了鍾寶珠在南華村推動有機栽種,打算重新讓天皇米活起來。 

【看守台灣】吉尼號油污事件 

2006年12月24日清晨,一艘二萬三千噸重的散裝貨輪吉尼號,發出通報在蘇澳岸邊隔淺。面對突發的事件,險峻的海象,甚至法律的談判,在人員、物力與組織的提昇上,依舊有著改進的空間。當巨大的貨輪擱淺岸邊,重油污染海域,守望海洋的心情,不該隨著一場事件終結,而告鬆懈,永遠必須自問,在下一場環境巨災之前,我們可是做好了準備?

節目內容詳見、訂閱電子報: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教師研習活動 - 濕地也能宅即便,關渡自然公園到校推廣!

2007/01/02 - 12:00pm
2007/01/07 - 12:00pm
主辦:關渡自然公園
對象:台北縣市的國中、小教師
費用:免費
電話:(02)2858-7417

坊間流行以宅即便寄送各類小型貨品,因為有便利商店24小時的代收通路,已經成了快速方便的代名詞。延伸此概念,關渡自然公園於2007年推出「水水濕地宅即便」到校推廣環境教育計畫,將以台北縣市國中、小教師為對象,將濕地環境中多樣的生物、重要功能、生物與濕地環境間的相互關係等科學知識以及環境保育的態度帶入校園,讓教師們認識濕地環境,並體認濕地的重要性。

「水水濕地宅即便」係由關渡自然公園與匯豐銀行合作推出之環境教育計畫,除了專業講師到校示範教學之外,參與研習活動的教師們還可獲得最新的濕地環境輔助教學光碟、海報、教學墊板、摺頁等教材。爲了鼓勵老師們在課餘時間能夠親臨溼地環境體驗與探索,關渡自然公園更史無前例的提供了入園門票以及「發現心濕地」解說卷。

詳情請見 http://www.gd-park.org.tw

 

守護台灣生態系列講座 - 齊天大聖 臺灣獼猴

2007/01/20 - 2:00pm
2007/01/20 - 4:00pm
主辦:國立台灣博物館、國際珍古德教育保育協會
贊助: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
主講:吳海音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所副教授)
講題:齊天大聖- 臺灣獼猴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三樓視聽教室(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費用:皆免費入場,但需購票入館(全票20元、半票10元)
對象:一般民眾
電話:(02)2358-3058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您知道台灣獼猴是台灣除了人類以外唯一的靈長類嗎?牠們早在四萬年前就在此落地生根,而關於台灣這塊土地上血緣、智能最接近人類的物種,您的認識有多少?吳海音副教授將會為我們詳細的介紹獼猴的生活在台灣,千萬不能錯過。

講座宣傳連結 http://www.goodall.org.tw/news/ntm_edm.htm

 

守護台灣生態系列講座 - 生命聚寶盆 生物多樣性

2007/01/13 - 2:00pm
2007/01/13 - 4:00pm
主辦:國立台灣博物館、國際珍古德教育保育協會
贊助: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
主講:趙榮台 (林業試驗所副所長)
講題:生命聚寶盆 -生物多樣性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三樓視聽教室(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費用:皆免費入場,但需購票入館(全票20元、半票10元)
對象:一般民眾
電話:(02)2358-3058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民間相傳,聚寶盆為一種神奇寶物,不但可以生財,丟進聚寶盆裡的東西也會不斷擴增。而地球正是個聚寶盆,生命可以繁衍,就像丟進聚寶盆裡的東西,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需仰賴各種生物資源,所以生物資源需保持多樣性,我們的環境才能生生不息!

講座宣傳連結 http://www.goodall.org.tw/news/ntm_edm.htm

 

守護台灣生態系列講座 - 來自海洋的風暴 颱風

2007/01/06 - 2:00pm
2007/01/06 - 4:00pm
主辦:國立台灣博物館、國際珍古德教育保育協會
贊助: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
主講:金恆鑣 (林業試驗所所長)
講題:來自海洋的風暴-颱風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三樓視聽教室(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費用:皆免費入場,但需購票入館 (全票20元、半票10元)
對象:一般民眾
電話:(02)2358-3058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還記得「納莉」、「象神」這些可愛名字背後所帶來嚴重的創傷嗎?「颱風」這個看似與臺灣有著密切關係卻又無法擺脫的自然現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讓專家帶領我們一起探討「颱風」的真面目。

講座宣傳連結 http://www.goodall.org.tw/news/ntm_edm.htm

 

守護台灣生態系列講座 - 臺灣森林共和國

2007/01/07 - 2:00pm
2007/01/07 - 4:00pm
主辦:國立台灣博物館、國際珍古德教育保育協會
贊助: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
主講:郭城孟 (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所副教授)
講題:臺灣森林共和國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三樓視聽教室(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費用:皆免費入場,但需購票入館(全票20元、半票10元)
對象:一般民眾
電話:(02)2358-3058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

台灣是個熱鬧的森林共和國。從沿海的熱帶季風林、涼溫帶的檜木、一直到玉山圓柏,幾乎含蓋整個北半球的森林種類。想知道森林王國中還蘊藏了哪些奧秘與寶藏嗎?千萬不能錯過這次郭教授的精采解說喔!

講座宣傳連結 http://www.goodall.org.tw/news/ntm_edm.htm

 

環境前瞻:國際參與:短期海外志願服務 開啟大眾接軌國際永續議題契機 --﹥

作者:張瓊齡(台灣國際志工協會副理事長)
台灣青年從事「短期」國際志願服務的案例,從少數個人的探索,到逐漸成為一種集體式的行為,近兩三年間有方興未艾之姿。這個階段的發展,雖未必足以提出趨勢性的分析,然而,若能將此類活動結合永續議題的關注團體,仍不失為為普羅大眾參與國際議題的契機。

目前國內青年到國外與非營利組織接觸的相關行程,有些明顯是屬於參訪交流或調查行程,有些則是從事服務工作。參訪交流或調查行程,長久以來一直都在官方、學界、校園、非營利組織等領域進行著,參與者或是免費,或是部分付費,且多少有旅遊性質在行程之中,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內,本文所針對的,是參與者明確以從事志願服務的動機與行為,並自行付費之行程。

之所以特別強調「短期」,是因為早在1980年代,像是民間的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或是1996年由政府資金成立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就已經以人道救援,或提供邦交友好國家援助發展工作,招募有給職的志願工作者,前往海外工作,而這些駐外的工作人員,時間短則半年、一年,長者五年、十年,甚至在當地落地生根者,亦所在多有。然而,類似這樣能夠承諾給出一段至少半年的時間,支領象徵性的生活津貼者,在整體的社會中,畢竟還是少數,儘管已行之多年,但始終不會成為一股主流的力量。

國際志願服務門檻漸低

筆者認為,國際志願服務之所以逐漸蔚為風潮,與其為時短暫,志工大多自行付費,還有甄選門檻計較低,有極大的關連。

以近兩三年來在青年朋友間逐漸產生效應的國際志願服務,服務行程短則七天,長則一個月至三個月,能夠在這個範圍內挪出時間的人,相對較多。此外,先前的人道救援,或者是外交援助,儘管工作者支領的薪津相對不高,但總是一份有給職的工作(至少也補助機票食宿),因此主辦單位在資格與能力方面的篩選,相對也有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短期」國際服務志工,基本上多是自費行程,也由於只是短期服務,不需考量需在海外長期生活的種種條件,在甄選的條件與門檻方面,自然寬鬆許多,這也相對造就更多人可以從事國際服務的機會。

過去,家庭經濟許可的青年,可以透過留學,或是遊學,交換學生,來達到探索世界與國際接軌的目的,如今,從事短期國際志願服務工作,則提供了另一種認識世界、參與世界的管道。

目前台灣青年從事短期國際志願服務,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 參與國內非營利組織所規劃並自辦的行程:參與者本身無須涉及行程安排,只需通過甄選即可參與,純粹是參與者。需付費,但主辦單位若有爭取到補助,有時學生或清寒者,可支付較低費用。如伊甸基金會的海外志工遊學團。
  2. 自行規劃行程,但得到國內非營利組織及其海外分會的奧援:參與者需透過與非營利組織的溝通,得以自行規劃出服務行程,通常該組織的海外分會或工作站需提供在地接待或協助。若有爭取到補助或廠商贊助,參與者可支付較少費用。
  3. 透過學校教師或系所、社團、課外活動組服務學習資源,取得海外對口單位提供的服務機會:藉由學校熱心教師,或是僑生團體的引介,通常也是前往海外的學校從事服務,或者營隊帶領的活動。如:台灣大學、師範大學等校。
  4. 原先是由學校教師或學長姊帶動發起,代為接洽或規劃型者,但參與者後來自願性成立團體,並繼續運作。中原大學、元智大學、東華大學、清華大學等均有此種團體成形。
  5. 找到適當的海外非營利組織據點,充分了解其服務需求與內容,自行規劃一切行程與行前訓練,不需要對方提供任何接待或協助。如印度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
  6. 參與國外非營利組織辦理或者旅行社所提供的套裝志工行程,此種行程由於已經企業化經營,在選擇性與類別相當多元化,不過費用通常較高。
  7. 參與交換學生機構的安排,需有相對的國家有學生交換來台,才有前往的機會,有時不能自由選擇想去的國家,需遷就名額與時間的長度。需要付費。

以上的行程,通常參與者並不一定要具有特殊專長,或特定專業科系,但如果參與者來自醫療衛生,或是資訊專業領域,則可以結合專長,經過適當中介單位的協助,進入特定的機構或者社區之中,從事服務工作。

在公部門方面,目前以青輔會,以及外交部NGO委員會,有相關的預算可支持青年朋友提出計畫並實踐服務行程,單一計畫補助額度從新台幣3萬元到40萬元,主要是以計畫規模、前往地區、參與人數、服務時間長度、是否具有持續及後續影響力,作為資源挹注的考量。

就以減少經濟負擔而言,跟公部門申請補助,是一個可行管道,不過,政府的補助款隨著政策的改變,未必會是長久與充分的資助來源。此外,由於台灣與中國的對立關係,若計畫地點在中國大陸,是無法取得官方支援的,但偏偏前往中國服務的計畫,也是現下發展得相當快速的一塊,不容忽視。

短期國際服務需建構自己的know-how

筆者認為,由志工自發,或者由非營利組織發起的國際服務工作,跟由政府主導,以擴大外交參與及影響為動機的政策,不能混為一談,個人或是非營利組織,基於信念或是信仰,較政府更能夠超越政治與外交利害關係,比較是站在人道的立場,或以議題的重要性,來決定提供服務與否。就目前來看,儘管短期國際服務雖然強調以「服務」為主要動機與計畫內容,但現階段,各種形式的服務,都還在累積與建構相關服務資訊與服務知識的層次,若要能夠突破短期服務本身的限制,能實質解決受助對象的困境,但又不至於使其淪為依賴者,那需要累積出一套屬於短期國際服務的know-how,並不是可以直接轉移過去長期人道救援工作的經驗。

長遠來看,短期國際服務在台灣社會之所以值得推展,是它所能影響的層面,不止於青年,個人曾經做過分析,幾乎從18歲(註:志工強調自願精神,並能自行承擔相關費用,因此年齡下限暫以18歲為基準)到65歲以上,能夠自理或透過團員互助達到自理的人力,都是這個領域可以吸納的對象。

透過非營利組織開發 投入國際永續議題

依據94年底的統計,台灣每年約有八百萬人次的出國人口,若將從事商業行動重複計算的人士扣除,保守估計,台灣應有1/10的人口有能力從事觀光旅行的人力,這些人若能夠將短期國際服務的概念與行動,逐漸融入在他們每年的出國行程之中,則隨著這些龐大旅行人口的足跡,台灣人能夠參與並影響世界的程度,是遠超過目前所能想像的。

從現在開始,往未來推十年,也就是約莫在2016年左右的時間,若能夠將從事短期國外志工服務的觀念與可行的作法,透過個別的國際志工,與非營利組織,就自身所關注的議題,諸如貧窮與飢餓的消減,減少文盲,兩性平權,環境議題,推動公平貿易…等,開發出適當的短期國際服務方案,並持續性地推出,甚至也積極結合具有社會企業責任的業者,讓此種具有公益性質的旅行行程,更加經濟與具有質感,則不僅有助於提升旅行的層次,讓國際間頻繁的旅行不至於成為環境生態的浩劫,也可以讓不得不然的消費行為本身,自然成為日常公益循環鍊的一環,如此公益不再是特定人士刻意為之的行為,而是普羅大眾可以參與國際議題的契機。

 
環境前瞻: 綠色能源:四階段推動生質燃料 落實能源會議結論 --﹥
作者:朱正男 (工研院能環所)
台灣的進口能源比例高達98%,在面對世界能源日漸枯竭與國際油價的快速飆漲之際,我國若未能提高自主能源比例,對國家安全影響甚大,因此,台灣應積極開發自產能源潛能,減少能源進口量,以確保永續發展。

在政府各項措施的推動下,國內正積極開拓各種可再生的綠色新能源,其中生質柴油即是一項對環境友善之清潔燃料,具降低各類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之排放,與分散能源供應及提高休耕農地利用等優點,因此已列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此外,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亦將生質柴油列為再生能源發展之重點項目,依會議結論,推廣生質柴油的使用,於2010年目標為10萬公秉、2020年為15萬公秉。

能源局推動現況

在政府部門內,經濟部能源局是生質柴油的主要推手,為促進國內生質柴油發展,能源局與工研院於2004年技術移轉台灣新日化公司,於嘉義縣民雄鄉建立國內首座以廢食用油為原料之生質柴油製造廠。依據能源局所訂定之《酒精汽油與生質柴油及廢棄物回收產生石油等再生能源生產業產銷管理辦法》,目前已有4家(新日化、積勝、承德、玉弘)廠商獲准生產銷售生質柴油;另除於2006年12月開始於彰濱工業區動工興建生產廠之世界生物能源公司外,據了解尚有其他公司也在規劃設廠。未來,台灣生產生質柴油的料源將以廢食用油為主,並輔以能源作物,因此各家生質柴油生產業者的規劃策略將依其料源與未來的自由競爭市場等面向做不同的考量。

在生質柴油的推動策略上,能源局近年來已投入生質柴油技術發展、道路試行及相關環境建構。例如,該局與行政院環保署自2004年度陸續在國內16個縣市推動「生質柴油道路試行工作計畫」,由環保清潔車輛(即垃圾車)率先試用生質柴油;另配合行政院農委會利用休耕地推廣種植能源作物。在一波波推廣行動下,目前民眾對於生質柴油可說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此外,為建立後續整體推動措施之架構與相關供銷體系之基礎,經能源局與各相關部會協商後達成共識,於2006年10月11日在行政院院會中向行政院陳報「發展綠色能源-生質燃料執行方案」,訂定2008年將全面實施B1(化石柴油中添加1%的生質柴油)與2010年全面實施B2(化石柴油中添加2%的生質柴油)之生質柴油推動目標。

生質柴油推廣四部曲

政府為逐步漸進推廣生質柴油的使用,上述執行方案共規劃四階段工作:第一階段為推動「能源作物綠色公車計畫」,第二階段為執行「綠色城鄉(Green County)應用推廣計畫」,第三階段實施B1,第四階段實施B2。

為此,能源局於2006年11月公布「能源作物綠色公車計畫補助作業要點」,鼓勵公營大眾交通運輸車輛添加使用生質柴油,並配合農委會推動種植能源作物產製生質柴油,輔助國內能源作物市場之建立。高雄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於2006年12月向能源局提出補助申請,經審查通過,預計2007年1月共有59線429輛高雄市公車都會開始使用B2,估計使用225公秉生質柴油,計畫執行期程至97年6月底。

而「綠色城鄉(Green County)應用推廣計畫」也將於2007年7月開始執行,規劃於南、北各選定1示範縣市實施,結合農委會所規劃之8,000公頃休耕地,推廣種植大豆與向日葵作為料源,遴選合格的生質柴油製造商生產生質柴油販售給油公司(中油、台塑),經由油公司的配銷系統於示範區域內的加油站銷售B1油品,計畫執行期程至2008年6月底。此計畫將由過去「點」的示範推廣到「面」的示範,同時建構國內生質柴油產銷通路的體系,以期未來將經驗複製到全國各地。此外,因配合2008年將全面實施B1,即未來所販售的路上運輸用柴油將強制添加1%的生質柴油,相關的法令與標準也規劃於實施前增修訂完成。

生質柴油的推廣屬跨部會的政策措施,如能積極整合相關部會資源,持續推動環境建構與扶植國內產業,輔導業者投資與設立生質柴油生產設備,並活化利用國內休耕農地種植能源作物,則生質能源的發展不單能提升台灣能源自產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更可解決休耕農地問題、增加農村發展機會,創造我國能源、環保、農業、經濟四贏的新契機。

然而,任何的施政均不可能完美,例如由於全球發展生質柴油、生質酒精的熱潮,已造成糖、穀類製品等之價格飆漲,影響民生,尤其是食物缺乏、較為貧窮的地區,能源、食物均為民生所需,如何在各個面向間取得平衡,有賴各界集思廣益。因此,未來的推動過程中若能多傾聽各界聲音,擬定合宜、完整的配套措施,將推廣的障礙儘量降低,方能順利推動。

 
專欄: 豬事大集 --﹥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公共電視記者)
豬其實是在靈長類之外,跟人最相近的一種動物台大動物科技研究所的師生們拿著針筒、手術刀,走進了台東種畜繁殖場。一個奇異的計畫將開始進行……

台大動科所的助理教授朱有田,人稱「小朱」,他的專長是研究生命本質的「分子生物學」。在醫院裡,醫生靠DNA來鑑定人們的親子關係,但小朱老師卻是替蘭嶼豬抽血檢測DNA,幫這些蘭嶼小耳豬鑑定親緣關係。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蘭嶼小耳豬,有什麼了不起的身世,又蘊藏了什麼樣的秘密,讓這些台大的師生們,願意廢寢忘食地研究牠們的基因呢?

豬很笨嗎?豬只是一種食物來源嗎?認識蘭嶼豬,將顛覆你對豬的刻板印象。

在外面玩了一整天,一聽到呂媽媽的叫聲,聰明的小豬就知道該回家了。因為吃飯的時間到囉!

如果讓豬來票選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那麼蘭嶼一定是所有的豬心目中的天堂。在這裡小豬們可以自由自在的到處亂跑,每一隻豬都認識自己的主人,每個主人也都認識自己的豬。對蘭嶼人來說,豬就是家庭裡的一份子。走在蘭嶼常常可以看到老人們坐在涼亭上休息,而涼庭底下就是一窩小豬。

替蘭嶼豬抽血檢測DNA 台東種畜繁殖場 認識蘭嶼豬,將顛覆你對豬的刻板印象

2005年2月,朱有田老師帶著學生來到蘭嶼進行田野調查,在蘭嶼人與豬合諧共存的景象,讓他印象深刻。從蘭嶼回來之後,朱有田就一頭栽進了這個「豬頭豬腦」的世界,開始進行蘭嶼豬的基因研究。他發現蘭嶼本地的小耳豬,有很大一部分已經受到外來種豬的汙染,跟外來山豬、肉豬雜交的情形比比皆是,不僅外觀上有很大的改變,體內的基因也受到混雜。如今在蘭嶼真正純種的小耳豬少之又少,只有台東種畜繁殖場還保有最純粹的30幾頭小耳豬。

時光回溯到1975,當時台大畜牧系為了尋找實驗用的小型豬,發動了很多師生踏遍台灣全島尋找本土的小型豬,到最後終於在蘭嶼找到理想的小型豬種。1980年,農委會著手進行「迷你豬採種計畫」,從蘭嶼引進了4公16母的小耳豬,經過20多年的繁衍,終於培育出許多可以作為醫學實驗用的小耳豬後代。經過十多年的近親交配,原本是黑色的蘭嶼小耳豬,產生各種毛色的變異,現在培育了花斑、純白的後代,這些新的品種或許更符合實驗需要,但是長久以來的近親交配,讓這個僅存的純種族群面臨衰退的危機。

吃飯的時間到囉! 老人們坐在涼亭上休息,而涼庭底下就是一窩小豬 迷你豬採種計畫

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台灣不斷引進成長速度快、換肉率高的洋種豬,而台灣原生的豬種,就在不具市場競爭力的情況下慘遭淘汰。這樣的情況不僅發生在小耳豬身上,本土的桃園豬也同樣面臨滅絕的命運。

為了更有效率地保育小耳豬,在最少的族群數量內保留最豐富的基因,台東種畜繁殖場尋求朱有田的幫忙,希望能分析出保種場內每一隻小耳豬的基因狀況。朱有田對蘭嶼豬的DNA研究有了令人驚訝的發現,原來在蘭嶼豬的身上有一系列古老的基因,這在全世界的豬種中是獨一無二的,牠有可能是亞洲豬種的祖先。當牠的基因跟世界各地其他豬隻的基因對照,彷彿呈現出一個古老的人類遷徙圖像---想像在上一次的冰河時期,蘭嶼豬跟著史前人類,從非洲、經過中南半島到台灣,再往北到中國大陸,後來有往南到日本、大洋洲。當冰河退去,蘭嶼小耳豬在孤立的島嶼上繁衍至今……

台灣原生的豬種,就在不具市場競爭力的情況下慘遭淘汰蘭嶼豬的身上有一系列古老的基因蘭嶼人與豬文化上的關係,則是人類學著迷的題材

蘭嶼小耳豬的基因研究就像是活化石的解謎一般,開啟了生物考古的一扇窗。而蘭嶼人與豬文化上的關係,則是人類學著迷的題材。豬是蘭嶼人最重視的財富,也是社會地會的象徵,蘭嶼人對豬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對於都市人來說,豬不過是一種食物的來源,很多人不知道,豬其實是在靈長類之外,跟人最相近的一種動物。或許有一天,當小耳豬在醫學上被普遍應用,人們體內帶著被移植的豬心或豬肝時,大家才赫然發現,原來人與豬還真的是很相似啊……

 
專欄: 和釀良酒 --﹥
文字:林燕如、于立平、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張光宗、陳錦彪(公共電視記者)
花蓮南華村在日據時代,南華村就以種植吉野一號(天皇米))聞名全台,據說這個米的滋味,是又香又Q,釀起來的酒順口不辣,讓人念念不忘,但是因為它需要在純天然的不能施打化學肥料的耕作環境下種植,所以就被其他的米種給取代了。在現今我們驚覺使用化肥對土地的傷害何其大的時候,南華社區發展協會計畫從天皇米的故事做為切入點,不單是創造當地文化產業,也希望可以將有機的觀念帶回南華村。

花蓮縣吉安鄉的南華村是一個只有不到2千人的小村落,放眼望去,都是空闊的屋舍綠地與低矮的砌石圍牆,有點像是雞犬相聞民安於居的桃花源。而從老一輩的人,口中可以熟練地切換好幾種語言,不難看出南華村歷史移民聚落的特性,一直以來這個地方融合了客家、閩南、原住民等3個族群在此相依。

3年前南華社區發展協會的鍾寶珠,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接觸到天皇米,覺得天皇米的故事背景正是發展當地社區特色的機會,她形容說「這是從土裡長出來的故事」,覺得這個米與當地的移民聚落背景有息息相關的關聯,而且聽說曾經有人試圖將天皇米引進其他地區種植,但卻無法栽種成功,這樣濃厚的移民色彩與當地的土地歷史緊密結合,更是深深地吸引了鍾寶珠,也與她所想要在南華村推動有機栽種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擔任起了穿針引線的角色,打算重新讓天皇米活起來。

 吉野一號天皇米 孕育天皇米的水田 天皇米是從土裡長出來的故事

於是鍾寶珠從當地保有榖種的彭湧川先生處取得種子,將家門前的土地開墾成復育基地,而當地的老師傅邱琳福阿伯也受了她的精神影響,提供出自家土地當作另一塊復育基地,整個南華村因為天皇米的種植而重新花蓮縣南華村2凝聚,他們不單是種植天皇米,還計畫修復菸樓,從建材的選擇到施工,村子的長輩都不吝提供經驗,把己身經驗教導給下一代。

過去的社區營造的角色似乎只是替社區找出新的生機,找到可以發揮的文化產業,而忽略了經驗傳承的重要性,「傳承」是一個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的重要基石,當這些專業技術消逝後,後代就無以為繼。社區營造工作並非只是外在的文化展示而已,真正能夠將社區的人心彼此結合,共同來將村子的故事發展下去,我想這才是社區營造最重要的目的吧!

採訪側記

夏子的酒之所以會取名為「和釀良酒」,跟漫畫「夏子的酒」有很大的關係,鍾寶珠說她之所以會推天皇米,其實跟看了「夏子的酒」很有關聯,為了找出其中的線索,我特地到了漫畫店找了這套10年以上的漫畫(還真是不好找),利用兩個晚上就把12本給看完,簡略地說一下故事大綱,就是夏子為了追隨哥哥的理想,在當時還是化學肥料當道的農作環境,堅持以純有機栽種龍錦米釀成康龍酒的故事,而在整個過程中,發生許多現在從事有機農業也會遇到的難題,不同於其他的少女漫畫,「夏子的酒」所描述的劇情與真實的環境貼近,難怪打動了許多從事有機栽種的人,紛紛選用這套漫畫做為推廣有機農業的敲門磚。而在漫畫中我最感動的一句話,也就是整個漫畫的主軸「和釀良酒」,這「和」不光指的是村民之間的「和」,還包含了對土地的「和」,不論你是用「和平」還是「和氣」來解釋這個詞,我深深相信,只要我們用和善的態度來對待萬物,萬物皆有情,皆會釀成美好的滋味來回報你。

 
專欄: 吉尼號油污事件 --﹥
文字:郭志榮(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吉尼號暮色中,一艘失去動力的貨輪,擱淺在蘇澳岸邊的礁岩上,在聖誕夜的前夕,一場環境風暴即將產生。

2006年12月24日清晨,一艘23,000噸重的散裝貨輪吉尼號,發出通報在蘇澳岸邊隔淺。吉尼號巨大的船身,距離岸邊不到100公尺的海面,觸礁隔淺,從高聳懸崖下望,船體不斷流出重油,將周遭海域染成黑色,油污並向外海漂散。吉尼號流出的重油,第一天隨著洋流向北漂,海巡署官兵在蘇澳北濱公園,建立一道防線,防止油污上岸。海巡官兵及除污人員,穿著標準的防護衣,在沙灘上清理油污,一條條沾滿重油的吸油棉,總計回收20噸油污。

海面上漂浮的重油這些黑色濃稠的重油,一般是大型貨輪的主要燃料油,具有低揮發性,不易分解,一旦油料外洩污染海域,有害物質溶解水中,傷害海洋生物,如果油污隨浪上岸,黏稠的特性,加重清除工作的難度,也造成海岸生態的重大危害。根據水下探查畫面發現,吉尼號船底多處破裂,第四、第五艙間遭到礁石穿透,在海浪作用下,加劇船底破損,一旦未能即時搶救,大量油污洩漏,將會造成生態巨災。

緊急應變中心成立,由政府各部門會同船東代表組成專案處理小組,根據海洋污染防治法,清除污染責任在於船東,政府各部門負起督導與協助之責,但是船東一旦無所做為,政府部門就必須強力介入。其實污染事件的發生,第一時間的搶救行動,實際都是落在政府身上,因為出事的船東,很難在第一時間迅速回應,必須有時間調度搶救資源。

重油回收清理污染防治的緊急應變,考驗政府部門的反應能力,船隻油料外洩,最佳應變策略是將油污圍堵在海上,再以船舶迅速汲油回收,等到向海洋擴散,或是隨浪上岸,都將會造成海洋生態的嚴重破壞。油污除了毒性物質,直接傷害海洋生物,大量油污阻擋澡類生存,連帶珊瑚將會死亡,重要生物棲地遭到破壞。於是形成生態巨災。在事件發生第二天後,油污隨著洋流轉向南方擴散,海面上一層層黑色浮油,漂向台灣重要的海洋牧場,那是費盡多年心血,復育回來的生物棲地。

油污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漏油污染依舊無法有效控制。這些在海面上,進行除污作業的小船,成為污染防治的主力,但是面對廣大的油污海域,能夠回收的油污,實在有限,許多油污依然漂向海洋。在污染事件發生的第三天,估計吉尼號已經洩漏120噸的原油,但是回收的油污總重不到40噸,這還不包括混著海水的重量。無法在第一時間,將攔油索佈置在船身週遭,形成一到防線,有效圍堵油污擴散,成為問題的徵結。環保署在事件發生第一天,就展開佈置攔油索工作,但是因為風浪過大,行動宣告失敗。到了第三天下午,攔油索以橡皮小艇佈妥,但是已經喪失黃金時間,讓大量油污流入海域。

重油回收清理2油污無法圍堵,除污效率過低,讓污染不斷擴大,適當的器材運用,成為污染防治的問題。但是根據海巡署發佈的新聞資料,2005年花費9千萬,訂製3艘除污船,標榜能在風力5級,浪高2公尺,進行佈置攔油索,並且配置20噸的污油櫃,在風光的成軍典禮後,卻未見在這次油污事件中動用,產生搶救資源未能善用的問題。

搶救行動的缺失,反映在第一時間的動員能量不足,但是回到緊急應變會議之中,卻是事件處理程序出現瑕疵。過去許多污染事件發生,部分船東的不負責任,讓後續賠償事誼面臨困境,也讓污染事件發生後,賠償成為一個注目焦點,但是在應變會議之中,卻是太急於討論賠償事宜,忽略掉討論船東提出的搶救計畫。船東提出的船隻移除計畫,並未獲得深入討論,船東希望即早移船,以免油污持續擴大,但是環保署堅持先行抽油,以免移船過程中,造成更大漏油污染。

重油回收清理328日晚間,在漲潮的情形下,吉尼號違反環保署的要求,夜晚將船拖行到,到白天已泊在外海,引發重大爭議,政府部門認定觸犯法律,但是船東認為是因時制宜。在政府核發的文件中,港務局在事發後的第三天,就已經同意驗船機構所提計畫,同意拖救行動,在環保署口頭要求抽油,港務局公文同意移船下,凸顯搶救事權未能統一的問題。

巨大的吉尼號拖進蘇澳港,並未發生船體破損,大量洩油的憂慮,當船泊進碼頭,象徵一場危機解除。但是台灣台灣海洋油污危機,並未因此安然過關。在台灣,海上航運密佈,不易管理航行船隻的船體狀況,也無法預知船員的人為疏失,在航線上更難以做出不同規劃,根本無力事先預防,彷彿只能等著船災發生,一再考驗台灣的緊急應變能力。

重油回收清理4從阿瑪斯事件到蘭嶼油污,應對海洋污染的能力確實有所提升,但是面對突發的事件,險峻的海象,甚至法律的談判,在人員、物力與組織的提昇上,依舊有著改進的空間。當巨大的貨輪擱淺岸邊,重油污染海域,守望海洋的心情,不該隨著一場事件終結,而告鬆懈,永遠必須自問,在下一場環境巨災之前,我們可是做好了準備?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