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1.28
自然人文

因所知不足而冷漠

作者:江某

 

因所知不足而冷漠馬奎茲在他的著作《百年孤寂》裡所指陳的,就像他所處的20世紀,科技文明迅如魔術般的變化,轉瞬間,世界就變得新奇無比,太多的新事物讓人來不及指認。剛邁入21世紀的現代,人們對於因早期急速開發所帶來的後遺症,也還在摸索、嘗試了解的階段,這些影響也許必須等到災害發生或新證據的呈現,人們才會相信,但通常為時已晚。

攝影賞析

石頭頌

文字/攝影:munch
 

石頭頌1

我喜歡石頭!尤其巨岩,那種打死不走的頑固精神。
對於石頭,別想推他,改變她,欣賞它細膩的條紋,其實石頭也是很美麗。

自然書訊

節能小百科 揭開用電迷思

編輯室整理
 

節能省電救地球台灣能源98%仰賴進口,而且據統計,台灣過去20年來的能源消費成長了3倍,比全球平均速度快2.2倍!但是,能源不足與全球暖化的危機已經迫在眉捷……

近年來,全球的氣候產生很大的變化,溫室效應堪稱是最主要的元兇,肇因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後果,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增加。台灣能源無法自主,能源消耗又驚人,而且全球暖化造成的嚴重災情,已經讓全人類面臨生存的危機。

 

編輯報報: 週日副刊邀稿中

 
 

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不論是文字小品式的「自然書寫」、「自然人文」,或是充滿畫面張力的「攝影賞析」,或是從「大地之音」、「綠色影展」撰寫從電影、音樂啟發而來有關自然的冥想、喟嘆或讚美,本報都非常歡迎,讓您的感受與眾讀者們一同分享。

投稿請寄 infor@e-info.org.tw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攝影: Rod Sayler蜾蠃築巢(劉玉成攝)故事的主角

 
自然人文
攝影賞析
自然書訊

編輯報報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內容

獲選十大潛力人物 杜文苓:願更多青年投入環保運動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建立兩個自然公園

熱門關鍵字
海洋 公益信託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自然人文因所知不足而冷漠 --﹥

作者:江某
因所知不足而冷漠對於生命,我們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絕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

「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賈西亞‧馬奎茲《百年孤寂》

馬奎茲在他的著作《百年孤寂》裡所指陳的,就像他所處的20世紀,科技文明迅如魔術般的變化,轉瞬間,世界就變得新奇無比,太多的新事物讓人來不及指認。剛邁入21世紀的現代,人們對於因早期急速開發所帶來的後遺症,也還在摸索、嘗試了解的階段,這些影響也許必須等到災害發生或新證據的呈現,人們才會相信,但通常為時已晚。

台灣整個社會對於環保及生態保育的議題常常顯得漠不關心,在推動相關事情的成果上,一直乏善可陳。為什麼會如此呢?相關人士在私下交談時,總升起這樣的疑惑,難道大家不愛這塊土地?難道大自然裡的生命一點都引不起人們的關心?最近重讀李奧波的《沙郡年記》,看到下面這段,才恍然大悟:

倘使我們對一個人類亞種所知不多,那麼,他們的消失大致是不會帶來痛苦的。當一個中國人死去時,由於我們對於中國事物的認識僅限於偶一嚐之的一盤炒麵,因此我們幾乎不會關心。我們只為我們所知者哀傷;如果我們對裂葉翅果菊的認知僅止於植物學書籍上的一個名字,那麼,我們不會為這種植物自丹恩郡西部消失而感到難過。

這也就是普遍人們會感到漠然的原因,因認識的不足,因與己無關!

際此國家以經濟與開發為發展主軸的政策下,有關環境及生態保育的相關教育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以過往的案例,開發總等似於環境破壞,環保團體在無奈下只得以遊行與抗爭為最後手段,雖知這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治本的要方在於教育,然而學校方面,依舊停留在以人本角度為出發的資源運用,並著重在知識性的認識,缺乏推衍生命之間的關聯;或者如最近小學飼養昆蟲及製作標本的學院研究方法上,完全忽略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小孩的學習與可能的後遺症上是否有不妥之處?這是典型的僵化移用,不問環境、時空與社會變遷的變化,不加任何思索!這樣的教育,就像上述西方人偶一嚐之的一盤炒麵,對自然與環境的認知僅止於書籍上的一個名字或理論,現在又多一分放在角落等待發霉的標本或飼養在昆蟲箱裡隨時把玩及當作炫耀的活玩具;養死了或覺得無聊就丟棄,少了做為人應有的關心與憐惜。

也許,會有人辯解:經由養育才能了解它。是啊!養在箱子和在森林裡,何者才能真正的了解它?所了解的,就跟關在動物園裡的大象一樣,死了又製成標本,人們就可以真正的認識牠?那是現代文明教育下美其名的知識養育,就像現在流行的公仔玩偶一樣,每一個玩偶的名字與背景資料也許熟稔,然而當收集完成後,不久興致也隨之消失。如果,整個社會對環境與自然的教育也是這樣,僅止於知識傳遞,少了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一隻鍬形蟲之死與鯊魚永遠消失在地球海洋裡,並不會讓人感到絲毫的難過;因為,蟲死了還可以再買或到野外捉回來養,沒魚翅就改吃鮑魚,沒有台灣檜木就用進口的;反正,只要有錢,不怕買不到東西;台灣環境不好就移民,有什麼好擔憂的呢!

相對於關心的,就是冷漠。冷漠,也許出於所知不足,也許出於與己無關;教育就在於補足所知,然而,根本的破除冷漠,在於徹底的認清世上一切沒有獨立存在的可能!生於同一個封閉球體內的所有生物,有那樣不與你息息相關?20世紀醫學領域大師奧斯勒醫師在他的演講著作《生活之道》中提到:「我們所要對抗的大敵中,最危險的就屬冷漠了;單純的漠不關心,只顧著追求別的利益,或因自負而產生的一種輕慢,在整個社會中,有25%的死亡,正是肇因於這種不可饒恕的冷漠。」原來,冷漠也會致人於死,雖然不是出自你手,然而死亡確實發生(也許當時的一個關心或一句問候、也許當時只要即時伸出手,結果就不同了,也許……),就因為當時的冷漠。

所以,自然與環境的教育,不只是要告訴人們所不知的,還要讓人們生起一些關懷,像寒冬裡的一絲溫暖。奧斯勒醫師有句話令人生起無限的敬意:

對於生命,
我們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
絕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
泰然無愧、泰然無懼、泰然無爭。

偶而,在一些生態或環境破壞的現場,看到人們毫不在乎的態度,總會生起教育失敗的感嘆!我想,在自己慣常瑣碎的生活中,或許也有類似的情況,只因不曾察覺,然後,將自己之所不欲,施加於他人或環境上;也許是無意,但多半是出於無知或不願改變那分習以為常。相較下,奧斯勒醫師的那分泰然無愧的氣概與堅持,就讓人感到一絲羞愧,也更值得做為現代人在這世上安身立命的唯一標竿!

攝影賞析石頭頌 --﹥

文字/攝影:munch

石頭頌1

我喜歡石頭!尤其巨岩,那種打死不走的頑固精神。
對於石頭,別想推他,改變她,欣賞它細膩的條紋,其實石頭也是很美麗。

石頭頌2

台灣很有趣!地質相當豐富,很多岩石有著美麗的質感與漂亮的紋理。
如果有心,可以聽聽地質學家說明,大自然什麼樣的鬼斧神工,造就這些美麗的岩石;就算只是靜靜的欣賞,也會發現石頭耐看的美感。

石頭頌3

看石,可以找不同時光,清晨的藍、夕照的黃,甚至雨裡也可看見等不到回眸目光的飆淚石頭。各種時光中的石頭,有著不同的心情,更重要是漂亮的石頭,總是駐守海角,伴石望海心境開闊。

石頭頌4

在台灣,美麗的景物很多,但是能登上世界遺產名錄之列的珍寶,竟然是石頭!
澎湖的玄武岩、野柳的風化石,都讓老外驚嘆台灣有珍寶,來來回回愛戀不走。

石頭頌5

石頭,永世的沈默,只在懂得的人心中,輕敲守候依偎的弦歌。
在這個善變的時代,找到一顆質樸的大石頭。

石頭頌6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寫于2006/12/14
自然書訊: 節能小百科 揭開用電迷思 --﹥
編輯室整理

台灣能源98%仰賴進口,而且據統計,台灣過去20年來的能源消費成長了3倍,比全球平均速度快2.2倍!但是,能源不足與全球暖化的危機已經迫在眉捷……

近年來,全球的氣候產生很大的變化,溫室效應堪稱是最主要的元兇,肇因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後果,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增加。台灣能源無法自主,能源消耗又驚人,而且全球暖化造成的嚴重災情,已經讓全人類面臨生存的危機。但是,只要我們願意改變,一切都來得及,當人人願意「反求諸己」,改變過去的「慣性消費」,就不需要有那麼多電力、那麼多石油、那麼多汽車…… 當然也不會讓地球持續發燒。

能源是現代生活中一切之本,不論是拚經濟或是食衣住行育樂等民生需求,都不能沒有能源。我們是如此依賴能源,但對於能源的使用往往不是很在意,以為電能只要打開開關、插頭插上插座,隨開即來、隨插即有;加油站遍布大小鄉鎮,汽機車也可隨處加油,只有電費單來時或看到加油收據,才心疼油電費又要多繳些,可曾想過這些油電費並未真正反映化石燃料轉換為可使用能源的成本,像是空氣污染、環境破壞,甚至是我們的健康。

有鑑於此,《節能省電救地球》新書邀請節能專家,撰寫這本人人都能夠即知即行的節能小百科,全書揭開用電迷思,傳授家庭、上班族、學校等大小型活動空間、便利超商及百貨量販店等商業機構、甚至是最耗能的工業等等的用電省節能絕招,也提供非開車不可的省油撇步,專為想要力行節能或不知其訣竅的讀者,提供循序漸進的知識與方法,引導大家隨時隨地落實節能,不但讓能源使用效率變得更高,還能省下更多電費,並以過著簡樸生活及多利用再生能源為榮,藉此來減輕地球暖化,期待你我都能歡喜影響他人加入「節能減碳愛地球」行列。

「節約能源」正是我們能阻止地球受到傷害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能源來源。數據證明,只要全民做小事就能改變大氣候!經濟部能源局曾估算過,當「每人每天省1度電」,全國每年約可節省84億度電,相當於2.3座林口發電廠年發電量,並可減少580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更相當於擁有34座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千萬不要小看個人或小團體的力量,就讓我們就此拔掉插頭,關掉開關,少開車多步行…… 提高能源使用效益,處處省電省油,阻止全球暖化、空氣污染、酸雨、物種滅絕,換回我們的健康及美麗的地球!

節能省電救地球    《節能省電救地球》   

  • 作者:黃建誠、林振芳 

  •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 出版時間:2006年12月28日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