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焦點:雜交、演化
外來植物更猖獗--﹥ |
摘譯自2007年2月27日ENS伯林頓,佛蒙特報導;郭啟彬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的利甘草(reed
canarygrass)研究報告發現,一種新的機制可以解釋為何有些植物會在移植到新的地區時變得具有侵略性。在其原生地歐洲,利甘草並不會排擠其他植物或擴張領域。但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引進美國時,利甘草變得非常猖獗,扼殺了其他溼地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間。這種草已經被10州視為侵略性物種,並且還在蔓延中。
2月27日出版的《國家科學院院刊》中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這種草的侵略性並非來自於單一種種類,而是來自於從歐洲各區域不同草種被引進的歷史。數十年來,美國農人和其他人種植利甘草作為家畜的飼料,或作為水土保持及廢水處理之用;他們將利甘草遠遠帶離法國、捷克和芬蘭等原生地。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多元的引進方式和之後的混種,創造出一種生物性優勢。由於從歐洲大陸吸收了多元的基因,在美國出現的新品種具有更高的基因多樣性,並且比它們在大西洋對岸的兄弟品種更具有潛在的優勢。
「這並不是你從法國帶了一些草種到美國,然後它們就突然變得具有侵略性,」該研究的協同作者、佛蒙特大學植物生物學副教授莫洛夫斯基(Jane
Molofsky)說道,「而是你帶了一些植物,然後又從另一個地方帶了一些過來,之後它們重新在這裡結合並形成更強悍的東西,基因上的巨星。」研究人員認為,這使得利甘草所帶來的麻煩具有更深層的含意,因為侵略性的物種可以以極快的速度繼續演化下去。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7/2007-02-27-09.asp#anchor3
|
|
台灣新聞
--﹥ |
新春蛙蛙派對 跳出台北樹蛙新希望
本報2007年1月12日台北訊,簡淑慧報導
|
|
台中褐根病肆虐 老樹應聲倒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聯合報台中報導
|
|
雲林亂貼掛廣告、寵物隨地便溺 今起重罰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聯合報雲林報導
|
|
民間企業與團體參與綠色採購展現亮眼成效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環保署電子報台北報導
|
|
防杜重大污染案件 環署中部展開六大稽查案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為防杜重大環境污染案件發生,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年再度祭出鐵腕,針對中部地區可能的污染源業別,展開稽查督察專案,對象包括大型廢水排放源、砂石廠、事業廢棄物再利用機構、廢棄廠房等六項,督促業者妥善操作污染防治設施。
|
|
環團告21環評委員瀆職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
|
地下工廠排強酸 新屋沿海生態遭破壞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中國時報桃園報導
|
|
國際新聞
--﹥ |
對抗氣候變遷 專家提出具體因應策略
摘譯自2007年2月27日外電報導;蔡秦怡、邱柏瑩編譯;蔡麗伶審校
【參考資料】
ENS報導
聯合報報導 |
|
英基改米市面流通 環保團體批政府未公開資訊
摘譯自2007年2月27日ENS英國,倫敦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
|
環境污染導致青蛙變性 1/3蛙類面臨滅絕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廣州日報報導
|
|
寮國證實首起人類感染禽流感疫情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中央社曼谷報導
經過泰國衛生單位的檢驗之後,寮國衛生部表示,稍早被懷疑罹患禽流感的15歲女性,這名女性的血液被分別送往兩處泰國的實驗室化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接獲的報告,兩處實驗室化驗的結果都呈現陽性反應,確定是禽流感患者,這也是寮國第一起人類感染禽流感的案例。
在確定這名女性感染禽流感之後,寮國、泰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也前往這名女性居住的村莊消毒,並且對於曾經與這名女性接觸的鄰居與家人嚴密監控,同時曾經治療過這名女性的醫護人員,也都注射了疫苗,以防止感染。
鄰近的泰國、越南、印尼與柬埔寨都傳出了人類感染禽流感的案例,寮國則是第一次傳出人類感染禽流感;寮國在2004年首度爆發禽流感,並且在2006年再度傳出疫情,兩星期前又發生第三波疫情,這名女性也是居住在疫區。
|
|
倫敦20年要減6成碳排放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自由時報報導
|
|
受反聖嬰現象影響 大西洋2007年颶風多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中央社邁阿密報導
|
|
中國新聞
--﹥ |
吐魯番火車脫軌 應為瞬時狂風所致
摘錄自2007年2月28日人民網新疆報導
一輛由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火車在吐魯番境內遭遇大風,導致11節車廂脫軌。來自中國中央氣象台的監測資料顯示,吐魯番地區當時並未觀測到沙塵暴天氣,火車脫軌應是瞬時特大風力所致。
據烏魯木齊鐵路局提供的消息:2月28日2時05分,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5807次旅客列車行至南疆線珍珠泉至紅山渠間,因大風造成9至19位車輛脫軌。據測風儀記錄,列車脫軌地點瞬間風力達到13級。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部,常逢大風季節,火車在經過新疆多處鐵路時常常會碰到「百裡風區」。據當地鐵路部門介紹,出事的地點正好處於這樣的地區。目前因火車脫軌已証實造成3名旅客死亡,2名旅客重傷,32名旅客輕傷,南疆線被迫中斷行車。
|
|
今春黃河流域 溫度將偏高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人民網北京報導
1日中國氣象局發布,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07年春季我國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大部地區溫度偏高。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07年春季中國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大部地區溫度偏高,降水偏多﹔動力氣候模式預測,2007年春季500hPa高度場在亞歐地區以緯向環流為主,冷空氣活動較弱,850hPa低層風場預測顯示,蒙古氣旋位置偏西。以上預測結果有利於春季中國北方沙塵暴偏少。
|
|
老虎吃人的背後 原因不可不察
摘錄自2007年2月25日新華網昆明報導
|
|
影視演藝業成為環保殺手 值得深思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人民網浙江報導
|
|
西安市長強調 污染企業一個也不要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中國環境網西安報導
|
|
承擔社會責任 中國石油首次發佈社會責任報告
|
|
江蘇設立「環境管理創新獎」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中國環境網江蘇報導
江蘇省環保廳廳長史振華日前將2006年度獲得的「中華環境獎」50萬元獎金捐獻出來,作為江蘇省新設立的「環境管理創新獎」啟動資金,用於表彰和獎勵江蘇省環保廳系統在環境管理領域做出創新的突出人物。據瞭解,江蘇省環保廳設立的「環境管理創新獎」,從2007年起,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獲獎者不超過5名,每位獲獎者將獲得獎金1萬元,並頒發榮譽證書。
|
|
專家建議:為普氏原羚建專屬保護區
摘錄自2007年2月26日新華網西寧報導
為保護極度瀕危的普氏原羚,專家建議應儘快在青海湖地區設立一個專屬保護區。中國中科院動物所首席研究員蔣志剛在談到普氏原羚(中華對角羚)的生存狀況時說,普氏原羚還能夠生存多久尚難以定論,這一物種很可能在人類了解其生態、進化和遺傳特徵之前,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普氏原羚是中國特有的野生動物。1875年,這種羚羊首次被發現和命名。歷史上普氏原羚曾廣泛分佈於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地,後由於生態環境惡化、覓食競爭加劇、被捕食等原因,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目前僅有數百只,僅分佈於青海湖地區。1996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世界極度瀕危物種。普氏原羚也是《全球羚羊保護行動計劃》中名列首位的瀕危羚羊類物種。專家建議,應當在青海湖地區設立普氏原羚保護區,以對普氏原羚進行有效保護。
|
|
氣候變暖 導致中國陸地生態質量下滑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新華網綜合報導
2007年3月1日,中國氣象局就2月份重大氣象事件和未來天氣氣候展望發表說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2006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1℃,是1951以來最暖的一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較常年略偏少。2006年中國多種氣象災害頻發,其中以乾旱成災面積最大,較前兩年明顯增加,且局地乾旱強度增大。春季,中國華北大部、西北地區東部、黃淮北部及內蒙古中東部等地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8成,春旱明顯,部分地區旱情嚴重。而且在植被的關鍵生長季節:夏季和秋季,全國平均降水量仍較常年同期偏少,氣溫偏高,部分地區遭受嚴重的伏旱和秋旱,尤其是夏季的川渝高溫乾旱以及秋季中東部地區大部降水明顯偏少。
受乾旱、高溫等氣象災害影響,2006年陸地生態系統不同程度受損,全年陸地總體生態質量偏差。2006年全國48%陸地生態質量不如常年水準,陸地生態質量偏差的面積較2005年增加31%,其中,全國大部農田生態質量總體正常,但生態質量區域分化有所加劇,川渝等地發生嚴重乾旱,農業供給及生產功能下降明顯;森林生態質量也與常年持平,但疏林地生態質量下降明顯,林區火災頻發,損失嚴重;草地、荒漠、城市的生態質量明顯低於常年水準,表現為草地載畜量降低、沙塵天氣頻發等生態系統支援功能的大幅下滑。 |
|
綠色學習課表
--﹥ |
|
松羅湖
2007/03/24 - 6:30am
2007/03/25 - 6:30pm
|
|
|
東滿健行
2007/03/11 - 7:00am
2007/03/11 - 6:00pm
|
|
獵人世界:哈盆古道行
2007/03/16 - 7:00am
2007/03/18 - 6:00pm
|
|
開春到社大 創造我們的工作假期
2007/02/13 - 7:00pm
2007/03/17 - 9:00pm
|
|
2007新春團拜 邀您一起來搓湯圓 搏感情~
2007/03/02 - 6:30pm
|
|
淡水社大「我們的國家公園」課程
|
|
讀者投書:高爾的大事
大位 台灣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