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的最後一棵樹是怎樣倒下的
資料提供:野人文化編輯部
一萬年前,克羅馬儂人站到了歷史的聚光燈下,成了現代智人的祖先。這些猿類的後代被丟到大自然的實驗室中,進行所謂「文明」的實驗:火、工具、農業、城市、金屬、社會階層、政府組織,到原子彈。
大大小小的實驗被隔開來分頭進行,復活節島的高度工藝技巧,讓人類將島上的最後一棵樹砍倒;蘇美文明的農業灌溉技術,將中東的肥沃月灣地力耗盡,最後鹽化為今日的沙漠;在大西洋的兩岸,羅馬帝國與馬雅文明各自埋頭苦幹,隨著帝國勢力的擴張及人口的興盛,愈發壓榨著腳下的土地,最後各自步上衰敗的道路。這些古老文明都踏入了「進步的陷阱」中。
麻雀的愛情故事
我喜歡淡淡地跟隨在隊伍之末,雖然時常脫隊獨處,但畢竟血液裡流著是群體行動的因子,於是我選擇了在隊伍之末,看著大家。當我們一起到收割後的稻田裡尋找農夫遺落的穀子時,我往往還是最後一個,或者在最外圍的那個。
久了,於是我養成了觀察的習慣,對習於多話的麻雀而言,我似乎太沉靜了點,而當碰到妳之後,我顯得更加靜默。
他們說,妳擁有一身美麗的羽色,特別是那恰到好處的斑點,配上美麗的喙,簡直像是公主一般;她們看著圍繞妳打轉的雄鳥群,吃味地說,你的確擁有美麗的羽色以及完美的喙,但是又如何,還不是只是一隻麻雀而己。
說唱。阿里山鐵道
謝國源,素人音樂家,用吉他彈唱一首又一首有關阿里山的歌,也許比不上專業的華麗細緻,但是卻有著專業比不上的真情流露。
《說唱。阿里山鐵道》,算是謝國源長期窩在奮起湖火車庫,向遊客賣藝演唱後,將作品結集自行出版;在缺乏行銷奧援下,以說唱方式歌詠阿里山奮起湖的歷史與美景,在他充滿感情的歌聲中,像是清晨的露珠,等著陽光來臨的閃耀。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崗,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 我僕痡矣,云何吁矣!
女:「採卷耳呵,採卷耳,半天也採不到一淺筐。 惦記著我的意中人,把淺筐放在大道旁。」
男:「爬上那座石山,我的馬兒已腿酸。 滿滿斟了金杯酒,借酒澆愁。」
「爬上那座小山崗,我的馬兒已受傷。 滿滿斟了犀杯酒,借酒澆愁。」
「爬上那座小土山,我的馬兒疲不堪。 我的僕人步行也艱難,何時才能不長嘆!」
編者的話: 週日副刊邀稿中
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不論是文字小品式的「自然書寫」、「自然人文」,或是充滿畫面張力的「攝影賞析」,或是從「大地之音」、「綠色影展」撰寫從電影、音樂啟發而來有關自然的冥想、喟嘆或讚美,本報都非常歡迎,讓您的感受與眾讀者們一同分享。
投稿請寄 infor@e-info.org.tw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編者的話
被遺忘的國寶
林義傑的啟示:拿強項做環保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