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4.13
本日焦點:

世界遺產面臨全球暖化危機

澳洲大堡礁珊瑚礁受氣候變遷威脅(圖片來源: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Authority)

根據聯合國10日所出版的報告顯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場址的澳洲大堡礁、非洲吉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與倫敦鐵塔等,均將在本世紀面臨到氣候變遷的威脅。

這份報告的目的除了喚起世人維護自然文化遺產的意識,並希望藉此將支持的力量動員起來。在UNESCO世界遺產場址名單中,共有830處自然文化遺產名列其中。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五榖雜聊:

從土壤生命力探尋人類的健康

作者:阿不農夫;攝影:舒詩偉

1912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卡瑞爾認為,影響植物、動物及人體細胞等新陳代謝甚鉅的來自土壤中的礦物質,若是空氣、水、食物與礦物質不協調就會產生疾病。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熱門內容
海南白蝶貝被瘋狂盜捕 棲息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氣候變遷災害因應措施 需要龐大資金
熱門關鍵字
溫室氣體 水資源
推薦評論
樂生風暴 (1)
松菸。樹心情 (1)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 世界遺產面臨全球暖化危機  -﹥

摘譯自2007年4月10日外電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大堡礁珊瑚礁受氣候變遷威脅(圖片來源: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Authority)根據聯合國10日所出版的報告顯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場址的澳洲大堡礁、非洲吉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與倫敦鐵塔等,均將在本世紀面臨到氣候變遷的威脅。

「氣候變遷與世界遺產案例研究」這一份報告,其目的除了喚起世人維護自然文化遺產的意識,並希望藉此將支持的力量動員起來。在UNESCO世界遺產場址名單中,共有830處自然文化遺產名列其中。

這份報告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50個專家的研究成果,從冰川、海洋生物多樣性、陸地生物多樣性、考古遺址和歷史名城5個方面,分析了氣候變化所引發的問題。報告指出,冰川的融化改變了很多以景色優美而著稱的地方的外貌,不僅毀壞了很多珍稀野生物種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時也嚴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報告說,由於氣溫上升以及海洋持續酸化,到2100年時,全球70%的深海珊瑚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海洋氣溫上升導致大量珊瑚失去色彩並死亡,由此導致「珊瑚漂白」現象頻繁出現,將使包括澳大利亞大堡礁在內的世界上58%的珊瑚礁受到影響,並會危及以這些珊瑚礁為棲身場所的上千種魚類。報告認為,減少這些珊瑚礁所面臨的其他威脅,如污染和開發也有助於增加珊瑚礁抵抗氣候變化的能力。 

報告強調,氣候變化對於考古遺址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雨季和旱季的周期性變化、空氣濕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度的改變和土壤化學成分的變化都會影響到考古遺跡的保護工作,而北冰洋地區凍土的融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也會給考古遺跡帶來不利的影響。報告以秘魯昌昌城為例,介紹了聖嬰現象所造成的降雨量變化對這個全球著名的土磚城結構的破壞作用。

UNESCO的這一份報告,接續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於6日所發表的第二份全球評估報告。而這個最新發表的一項評估報告推斷,人類所引起的全球暖化將造成世界各地的乾旱與水災,並且使冰河與冰原融化,導致下一世紀的洪水、海平面高度上升與極端天候的產生。

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Koïchiro Matsuura)在「氣候變遷與世界遺產案例研究」的前言中談到,「氣候變遷將成為21世紀的一項重要挑戰一事,國際社會對此已有相當程度的認同。」松浦並呼籲「須有一個整合性的方法來解決環境維護與永續發展的相關議題。」

【參考資料】
ENS報導
新浪網報導

台灣新聞  --﹥

竹北汙水回收中心 近期動工

摘錄自2007年4月13日中國時報新竹報導
新竹縣長鄭永金爭取在竹北和竹東的汙水下水道工程,目前都陸續進行涵管埋設,其中處理竹北地區汙水的水資源回收中心,預定近期發包動工,明年底完工後進行第一期用戶接管,將對新竹生醫園區、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的招商有加分作用。

汙水下水道工程對地方發展是很重要的基礎建設,鄭永金上任縣長後規劃各鄉鎮市的汙水下水道系統,以改善民眾居住環境和提昇生活品質,向中央爭取到上百億元經費辦理竹北和竹東的汙水下水道工程。

其中,竹北汙水下水道工程經費58億元,第一期工程31億元,第1到第5標為主幹管工程、6到9標為分支管工程,第10到13標進行用戶接管,目前下水道埋設的涵管已經從中正西路經縣治區延伸到高鐵特定區。

 

監控海汙 無人載具起飛

摘錄自2007年4月13日中國時報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為有效杜絕海洋汙染,達到全天候、零死角的防堵成效,昨天上午在鳳鼻頭漁港公開展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自動無人飛行載具,試航成效良好,下一季將加入海汙防治的守護行列。

海洋局局長孫志鵬特將此計劃命名為「蒼鷹專案」,表示UAV的電力續航時間可達1個小時,能在8級陣風下的任何環境執行勤務。機上裝設的影像同步傳輸系統,可水平360度、上下90度作動旋轉,加上紅外線夜視系統。搭配直升機巡查的「雄鷹專案」,能有效降低海汙防治巡察的空窗期。

 

彰工火力發電廠 「不予開發」

摘錄自2007年4月13日經濟日報台北報導
彰濱工業區火力發電廠12日進行二階段環評第一次審查,專案小組作出「不予開發」的結論,幾乎確定這項開發案已無法成行。「不予開發」的理由是「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及對「保育類動植物」影響過大。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昨日表示,彰工火力廠一案仍得交由該環評大會最後表決通過,才能定案,環評大會預計5月召開。

彰化縣民得知環評委員將針對彰工火力發電廠進行環評審查,反彰工火力發電廠聯盟100名會員特地北上環保署陳情抗議,在獲知審查結果,發言人粘錫麟表示,感謝環評委員秉持環境真理、維護環境正義,反對開發,彰化縣環境終得稍為喘息的機會。

反彰火聯盟抨擊台電提供環影響說明書草率不實,聯盟指出,彰濱工業區和鄰近的潮間灘地,是黑嘴鷗、黦鷸和小杓鷸等多種國際公認瀕危候鳥過境度冬和數種保育類鳥類重要的繁殖棲息地,一旦火力發電廠設置完成,將對這些保育動物造成極大的傷害。

 

開放農地採砂? 古坑鄉民反對

摘錄自2007年4月13日自由時報雲林報導
中國即將停止出口砂石到台灣,造成國內土石短缺,經濟部礦務局有意開放農地採砂,縣內古坑鄉也在示範區名單上,對此,縣府、古坑鄉公所均稱不知情,地方人士有人強烈反對,有人則有條件贊成。

由於近來砂石短缺,砂石將漲價十五%,推高營建成本,房屋每坪價格也跟著提高好幾千元,為了解決砂石荒,經濟部礦務局除了擬定緊急調度計畫,如從菲律賓進口、增加河川及陸上砂石開採外,陸砂開採方面,也有意試辦開放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採砂,全國初步選定七個示範區,其中一處在雲林縣古坑鄉,面積達三百多公頃,不過因農委會、環保署反對開放,試辦計畫尚未定案。

對古坑鄉將成為陸砂開採示範區,地方民眾看法不同。縣議員鐘俊興、謝淑亞認為砂石是建設必需品,陸上、河川砂石開採有必要,如何「點石成金」,相關單位要有配套;鄉民普遍認為一旦開放採砂,地方交通、環境都會受到影響,強烈反對在古坑鄉設示範區。

 

碳信用交易 煉鋼廠找台糖造林

摘錄自2007年4月13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了國際環保熱門話題,利用造林方式回收大氣二氧化碳為有效方法之一;聯合國京都議定書也具文明定,1990年後的造林、森林砍伐的二氧化碳排放淨值,可併入排放減量的計畫;農委會初步估算,每種1公頃森林可淨吸收7公噸的二氧化碳,台糖的造林政策意外搭上綠色商機。

台糖當初規畫的造林目標為2007年底造林1萬7,000公頃,目前為止已造林9,200百公頃,屏東、花蓮、台東是主要種植區,樹種包括台灣櫸、台灣肖楠、細葉欖仁等,雲林海埔地帶的樹種以水黃皮、白千層、木麻黃等為主。

台灣人口佔全球0.3%,但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1%,居全球22名,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偏高,未來恐有遭國際制裁之虞;國內尚未有二氧化碳減量的政策,但已有大煉鋼廠未雨綢繆主動與台糖洽談種樹,討論碳信用交易等問題。

 

梅花鹿磨角 原生樹種全身傷

摘錄自2007年4月13日自由時報屏東報導
墾管處圈養復育的梅花鹿,野放後已能適應野外生活,每年4到6月梅花鹿角會脫落,重新長出鹿茸,為讓鹿茸上分佈的細毛脫落,露出優美的白色鹿角,公鹿會摩擦樹皮,近來墾丁、鵝鑾鼻一帶瓊崖海棠、大葉山欖原生種植物傷痕累累,不少棵樹因此枯死。

近來墾丁、鵝鑾鼻一帶原生種植物樹皮被公鹿摩擦得傷痕累累,瓊崖海棠、大葉山欖、棋盤腳受傷最重,有些甚至枯死,在墾丁大街的恆春畜產所內植物也遭殃,正想辦法阻絕梅花鹿入侵。

保育課表示,瓊崖海棠、大葉山欖、棋盤腳都是常綠大喬木,是典型海岸林,耐鹽、耐旱又抗風,梅花鹿為何會對海岸植物情有獨鍾,原因並不清楚,很有可能是恆春半島的海岸林植物較多,但仍待進一步研究調查。

 

綠島立牌 保護過路動物

摘錄自2007年4月13日自由時報台東報導
在綠島騎車環島暢快愜意,不過一不小心就會造成椰子蟹、陸蟹、蜥蜴慘死輪下;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小生命,東管處、綠島鄉公所近日在環島公路上「易肇事路段」加設警告標示,提醒用路人減速慢行。

東管處綠島管理站主任吳志昇指出,根據綠島鄉文化生態協會初步調查,最常被飛馳的車輪輾斃的物種包括保育類椰子蟹,還有黑眶蟾蜍、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印痕仿相手蟹、紫地蟹、灰白陸寄居蟹、姬獨角仙等。

他說,遊客大多不是故意害死這些小生命、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壓到牠們,所以鄉公所與東管處印製中英對照的宣傳單,並架設告示牌,提醒遊客多加留意腳邊的小生物。

綠島鄉長陳嘉文指出,鄉公所製作的部分包括綠島燈塔附近兩個太陽能燈箱,說明當地是「蟹類孕母」下海產卵必經之路,希望夜遊民眾減速慢行。此外,觀音台地是保育類津田氏大頭竹節蟲聚居之地,野生梅花鹿也可能突然跑出來,所以也都設置告示牌。

 

社團聲援樂生 盼捷運延到桃園

摘錄自2007年4月13日中國時報桃園報導

包括「新世紀愛鄉協會」、「樂生自救會」及「漢生人權立法推動聯盟」成員近10人,12日向桃園縣議會陳情,盼望透過民意機構力量,讓新莊捷運線延伸到桃園,樂生院區也可以百分之百獲得保存。

在蘇揆前晚接見樂生代表,同意4月16日不強制拆除樂生,搶救樂生行動仍不停歇,昨天一群文史工作者也來到縣議會,持自製的宣傳紙板,呼籲新莊捷運線繼續延伸到桃園。

他們認為,新莊捷運延伸到桃園並不困難,在先前的文史專家評估中,如果新莊捷運線可以繼續延伸到桃園縣,一來,讓樂生古蹟全區保留,再者,讓桃園與世界接軌,帶動新莊樹林龜山桃園的發展。

 
國際新聞  --﹥

哥倫比亞河水壩計畫:鮭魚勝訴,布希敗訴

摘譯自2007年4月10日ENS加州舊金山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位於美國愛德荷州的水壩工程(照片來源:USFWS)美國第9巡迴上訴庭法官於4月9日駁回布希政府為哥倫比亞河(Columbia River)與蛇河下游(Lower Snake River)水壩工程提出的鮭魚保育計畫。上訴法庭維持先前法庭的宣判結果,認定該計畫因未遵守「瀕危物種法案」而違法。

湯馬士(Thomas)法官在判決書中寫到:「瀕危物種法案不該被選擇性遵守。」並裁定,「主管機關不可忽略自身遵守瀕危物種法案的職責…反而有明確責任以符合瀕危物種法案的要求為優先考量。」

代表漁業與保育團體、來自地球正義(Earth Justice)協會的控方律師馬煦達(Mashuda),盛讚法庭的判決結果:「這個決定將迫使聯邦政府正視所有以復育為目標的選項,包括移除蛇河下游的4個水壩,以及研擬出人類與鮭魚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春夏洄游到蛇河的野生北太平洋鮭魚(chinook salmon)曾經一度超過每年150萬隻,佔整個哥倫比亞盆地春夏鮭魚洄游數量的二分之一強。

控方的環保團體長期主張蛇河下游的4個聯邦水壩均應部份拆除,以確保鮭魚的復育行動。保育人士表示,死於(下花崗壩、小鵝壩、下碑壩與冰港壩)這4個水壩的鮭魚比死於捕魚業者之手的還多,高達92%洄游出海的魚群,與25%洄溯上游產卵的魚群皆難逃厄運。

在1960與70年代蛇河下游水壩完工前,每年春夏洄游鮭魚往往超過6萬隻。而2006年,總共僅有1萬7千隻鮭魚越過蛇河下游的下花崗壩(Lower Granite Dam),顯示蛇河春夏洄游鮭魚自1992年開始受瀕危物種法案保護後,情況並未明顯改善。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醫技大躍進 奈米微粒可將藥物導入腫瘤

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工程教授普德翁(Robert Prud'homme)(照片來源:Princeton))摘譯自2007年4月10日ENS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個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y)研究團隊研發出可經由生物分解的救命粒子,其可將藥物傳遞至肺部或是滲透進癌細胞中,但同時卻不會接觸到健康的細胞。

僅只100到300奈米單位,比一根頭髮還要細100倍,這些奈米微粒可裝載藥物或顯影劑,如黃金可提高醫療檢測項目的功能,例如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s)與核磁共振攝影(MRIs.)。

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工程教授,同時身兼科學家研究團隊主任的普德翁(Robert Prud'homme)表示,「材料科學與化學兩者的交集,使不可能化為可能。」明尼蘇達大學與愛荷華州立大學也同樣得到的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資助。普德翁補充,「從未有人能夠成功合併藥物與顯影劑到奈米微粒中,」而所謂的奈米微粒是以10億分之一為計量單位。這位教授將於11日在一場演講中,發表此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這場演講安排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於華盛頓特區舉行的會議中,會議主題為關於奈米材料在生物及藥物應用。

這項稱之為快閃奈米沈降法(Flash NanoPrecipitation)的新科技,將使研究人員能將藥物與物質混和之後進行壓縮。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厄瓜多人為破壞 達爾文生態之島陷危機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公共電視報導
厄瓜多的加拉巴戈群島,是激發達爾文寫下物種起源的地方。不過最近這座擁有豐富的爬蟲類、陸龜、鳥類的生態之島,卻因為人類的破壞面臨危機。為了保護島上生態,厄瓜多總統10日頒布一道緊急命令,準備暫時拒絕觀光客造訪當地。

這座擁有多元生態的太平洋火山島,就是觸發達爾文寫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演化理論的地方。因為達爾文,讓這座遠在厄瓜多西部外海1000公里的島嶼,每年有數千名訪客慕名前來,持續到島上非法居留的民眾,也增加到1萬5千人;還有漁民非法獵捕當地的鯊魚跟海參,讓這座國家公園,聯合國指名的世界遺產,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於是厄瓜多自行宣佈,加拉巴戈群島陷入危機。

厄瓜多政府接下來打算暫時禁止觀光客造訪加拉巴哥群島,限制島上居民人數,聯合國也將派遣代表團前往當地視察,決定是否要把加拉巴哥群島列入瀕臨危機的世界遺產名單。

 

氣候變遷 歐洲夏天面臨熱浪威脅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中央社報導
負責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有關生態系統部分報告的召集人,蘇黎世聯邦科技大學教授費雪林12日表示,歐洲地區未來的夏天,可能每隔一年就會出現一次像2003年的高溫紀錄,甚至更熱。

2003年8月的熱浪席捲全歐,造成約7萬人喪生,其中大部分的高齡死者都是因脫水致死。他認為,只要各國政府和人民能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就可以降低熱浪在未來發生時所造成的傷害,可以降低2003年的死亡率達80%左右。專家警告,在全球暖化造成經常性熱浪侵襲情況下,歐洲人夏天在艷陽下揮汗如雨的情況將變成一種生活常態。

全球暖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英國科學家利用聲納探測北極圈附近的冰層意外發現極冰融解速度遠比一般預期還要快的多,專家警告,或許再過13年,人們將再也看不到美麗的極冰。

海洋地理學家彼得華德漢:「我認為極冰的消失,是災難劇變的開端。」 英國科學家派遣英國潛水艇,利用聲納探測北極圈到阿拉斯加附近,推翻了以往認為極冰將在2040年消失的預測,並將時間縮短到13年內,預言百分之50的極冰,很可能於2020年消失殆盡。

海洋地理學家彼得華德漢:「現在我們從外太空都可以看到一大片的極冰,不過很快的,我們將再也看不到了。」 科學家擔心,一旦極冰融解,屆時受到影響的不只有北極熊或是北極海豹而已,還恐將引發一連串,難以預料的氣候變化。

 

新流感疫苗 向毛毛蟲取經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美聯社芝加哥報導
美國科學家利用毛毛蟲「秋季行軍蟲」製作新型流感疫苗,結果發現,新疫苗和用雞蛋培育的傳統疫苗一樣有效,而且製作起來更快也更簡單,有防範季節性與大規模流感疫情的潛力。

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流感疫苗專家特雷納領導的研究團隊在11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期刊」中發表論文指出,利用昆蟲製作新疫苗,比利用雞蛋的傳統製作方法更快、更簡單,一旦爆發大規模流感疫情,這種新疫苗也能夠及時因應。

學者在2004年到2005年流感流行季節時,對451名成年受測者進行新疫苗測試,發現接受單次高劑量注射的受測者中,至少有2/3體內發生強烈免疫反應,接受高劑量注射的人當中,沒有人染上流行性感冒。接受低劑量注射的人當中,則有超過一半出現強烈免疫反應,其中只有兩個人得到流感。

 

德研究:全球暖化可能加速地球自轉

摘錄自2007年4月11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德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造成海水溫度上升,可能進一步導致地球自轉加速,一、兩百年後每天的時間可能因此短少0.12毫秒。

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誌報導,德國氣象專家設計了一個研究模式,假設地球到210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平均值是2千年的2倍,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海水溫度升高,海水的密度及洋流變化會造成海水向高緯度地區移動,因此可能會導致地球自轉加速。如果這樣的情形持續,到了2200年,一天的時間可能會比現在縮短0.12毫秒。

 

活生生的「妖精鯊」 日海域首現蹤

摘錄自2007年4月11日TVBS報導
日本海域又發現了相當罕見的深海怪鯊,過去人類從來沒有看過,活生生的這種鯊魚,牠的長相因為非常奇特,學名就叫做「妖精鯊」,不過才剛被人類捕獲,就因為適應不良而不幸夭折。這種妖精鯊魚,通常都生活在1200公尺的深海中,幾乎沒有被人類活抓過。這次在日本淺海被漁民抓到,是紀錄上的第一次。

在日本靜岡縣海域抓到的這隻「妖精鯊」,有大大的鼻子,細長的尾巴,無怪乎被稱為「妖精」。為了讓剛抓上岸的小鯊魚能夠順利存活,東京的海洋館馬上把這條稀有的妖精鯊,放進仿照深海水壓,特製的高壓水缸裡;工作人員也拍到了深海鯊魚悠游這難得一見的珍貴畫面。可惜的是,雖然放養在高壓水缸裡,深海的妖精鯊魚,在2個星期之後,還是因為狀況不佳而死亡,海洋館決定要解剖這隻妖精鯊,好好研究這種罕見鯊魚。

 
中國新聞  --﹥

青海800萬畝荒山荒坡披上綠裝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新華網青海報導
據悉,7年來,青海省累計退耕還林還草867萬畝,其中退耕290萬畝,完成退耕地造林種草面積佔全省坡耕地面積的50%左右。青海省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但由於高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青海境內部分地區林草植被稀疏,草原退化、沙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

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後,青海省一大批保護和改善生態的建設項目紛紛啟動,尤其是連續7年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有力地促進了江河源頭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近6年間,環青海湖地區沙化面積減少2萬公頃左右,戈壁減少近2000公頃,青海湖的湖水水準面由萎縮轉為上升。青海當地生態環境的初步改善使黃河上游來水量增加,2006年龍羊峽水庫的水位超過2500米,水體面積超過400平方公里。

 

中歐專家探討建築節能:中國能源效率僅為33%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4月10日,歐盟歐洲委員會駐華代表公使銜參贊邁克爾•普斯在北京展覽館開幕的民用建築能源高效利用研討會上,這樣來說明中國目前能源使用效率的狀況。

邁克爾•普斯表示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能源消耗總量排在世界第二。而中國人口眾多,能源相對缺乏,人均能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40%,建築能耗已經占到社會總能耗的40%左右。而能源效率目前僅為33%,比發達國家落後20年,能耗強度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準,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2倍。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一個緊迫的問題。

 

中德簽署「中德環境標誌互認合作協定」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中國環境標誌與德國環境標誌(藍天使)日前在北京正式簽署「中德環境標誌互認合作協定」。這是繼中國環境標誌與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西蘭等國環境標誌簽署互認合作協定後的第5個國家。

據瞭解,德國早在1978年就推出環境標誌――藍天使制度,是世界上最早開展環境標誌計畫的國家。中國的環境標誌計畫始於1993年,在起步之時就完全與國際接軌。中德簽署環境標誌互認合作協定,將對提升兩國在環境標誌認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並最終為兩國綠色產品進入雙方市場打下堅實基礎。下一步,兩國環境標誌機構將首先就木製玩具、碳粉匣、影印機、生態紡織品和木地板開展共同標準的制定工作。

 

珠江流域年內將限制排汙總量以保護珠江水資源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新華社貴州報導
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黃建強日前在貴州表示,「珠江片納汙能力及限制排汙能力總量意見報告」已於最近通過了水利部審查,待水利部與國家環保總局提出限排意見後,年內將提出目標實施方案。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珠江流域局部區域水資源污染問題突出,飲用水水源水質令人擔憂,生態環境破壞程度還在加劇。核定珠江流域納汙能力,提出和落實限制排汙總量意見,是保護好珠江水資源,維護珠江健康生命,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對保障珠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今年還將開展水生態監測工作,該局將在珠江三角洲河口區選擇幾個區域進行試點監測,探索經驗後推廣到全流域。

 

黃河下游流量加大 保障了河口地區生態用水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新華社山東報導
4月初黃河小浪底水庫加大的流量目前已貫通黃河下游,在春灌用水高峰期,保障了黃河河口地區的生態用水。據山東黃河河務局11日介紹,目前正值黃河下游河南、山東兩省春灌用水高峰期。根據黃河水量調度方案,小浪底水庫自4月1日起加大下泄流量,由原來的600立方米每秒增加至850立方米每秒。近日黃河入海口的利津水文斷面流量一直維持在100立方米每秒以上,11日為155立方米每秒,在4月份魚類洄游關鍵期,黃河水量調度保障了河口地區生態用水需求。

黃河下游近期流量增加,不僅滿足了沿河地區麥田灌溉需要,也有效保證了偏遠地區用水和水庫、河道、坑塘的補水。目前,山東已先後開啟閻潭、新謝寨、潘莊、李家岸、韓墩、小開河等有跨區域供水的大閘,向菏澤南五縣、德州北部的樂陵、慶雲及濱州的沾化、無棣等地區送水。

 

中國實施長江禁漁制度遏制漁業資源衰退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新華社安徽報導
2007年長江禁漁期近日正式啟動。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的迅猛發展,水污染、水上大型工程、非法濫捕等使得長江生態受到嚴重威脅。有些魚類逐漸失去了適宜生存的環境,比如白鱀豚、中華鱘等珍稀魚類更是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

2002年中國農業部試行長江禁漁。2003年,長江禁漁期制度正式實施,共涉及長江流域10個省市區,8100多公里江段,禁漁範圍是雲南省德欽縣以下至長江河口的長江幹流、部分一級支流和鄱陽湖區及洞庭湖區。葛洲壩以上水域禁漁時間為每年2月1日到4月30日,葛洲壩以下至長江河口水域為每年4月1日到6月30日。在禁漁期間,安徽沿江各級政府將把更多的漁民納入低保範圍,對困難漁民提供糧食、衣服等救助,同時幫助其培訓職業技能,保障禁漁期間漁民的基本生活。

 

世界屋脊上的保護 不能一圈了事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人民網西藏報導
海防林是建設綠色之島的第一道防線,是海南生態省建設的重點之一。日前海南省委省政府決定用3年時間投資26664.8萬元,全面恢復海防林生態功能,逐步構建起功能完善、結構穩定的沿海基干林帶。

海南省將築造、恢復海防林作為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抓,3年內營造長1105公里面積為20.9萬畝的沿海基干林帶,其中斷帶造林229公里,2.755萬畝,擴帶造林616公里4.4563萬畝,更新造林353公里2.5329萬畝,補植造林620公里11.1828萬畝。

近些年,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專門經費進行環境治理,使得青藏高原「藍天碧水」風貌猶存,仍保持著較好的生態現狀。但青藏高原尚缺乏區域性的綜合環保規劃,一些相關部門之間也亟需建立統一協調的工作步調。

保護區面積居全國各省市區之首的西藏,目前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38個,面積達40.83萬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區國土面積的34.03%。如此之多的自然保護區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國家和地方財政每年只能拿出幾百萬元的經費。其中,國家級的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每年的保護經費不足30萬元人民幣,是所需經費的十分之一;其他已建的15個自治區級以上的自然保護區每年均只有一兩萬元的保護經費。由於資金有限,保護區很難開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科研、檢測等工作。

 

中國國家出資50億 徹底解決病險水庫危機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人民網綜合報導

近日,分佈於中國農村地區的眾多中小型水庫病險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從1998年開始,國家水利部就開始組織力量在全國範圍內對重點中小型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截至2006年底,已動用中央財政資金240億元,對2002座水庫進行了整治。按照要求,各地也要同時保證配套資金及時到位。為了加強水庫管理,水利部對申請中央補助資金的水庫在管理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大投入的同時,許多地方也按照水利部的要求開始同步推進水庫管理體制的改革。據瞭解,今年國家將拿出50億元用於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其中40億元將專門用於中小型水庫。

 

吉林延邊去年冬季至今春19人死於一氧化碳中毒

摘錄自2007年4月12日人民網吉林報導

11日,延邊州政府及各縣市政府及州政府相關部門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2006年冬季至2007年春季一氧化碳中毒情況。通報稱,延邊全州去冬至今春已陸續發生一氧化碳中毒39起,死亡19人。

通報分析稱,造成以上中毒現象的客觀因素是延邊地區地理環境複雜,容易形成小規模封閉性氣候,遇有氣壓低、濕度大、逆溫層較厚和靜風等氣象條件,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和清除,容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其次住房條件差,結構不合理,除以上客觀因素外,麻痹大意仍是發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觀因素。

 
綠色學習課表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徵求:企畫專員、專職編輯

2007/04/03 - 6:46pm
2007/04/16 - 6:46pm
我們正在徵求工作夥伴。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只要你喜歡自然,關心環境、生態相關議題,並且態度積極、樂觀、樂於人相處、易溝通!依勞基法,享勞健保,有意接受挑戰、熱愛學習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提供履歷、照片、自傳,寄至service@e-info.org.tw ,信件標題請註明應徵的職稱。

◎企畫專員需求條件:
1. 對專案企畫與活動執行有興趣,有經驗者尤佳。
2. 大專程度以上,願意學習團隊合作、朝向專業經理人才發展者佳。
3. 待遇:依個人面議及工作能力調整。

◎專職編輯需求條件:
1. 有編採相關經驗一年以上為佳
2. 待遇:依個人面議及工作能力調整。
3. 工作內容:
  (1).企劃:專欄、專題、特別報導
  (2).執編:下標、網頁排版、標注、查證、邀稿…
  (3).採訪、撰稿:追蹤重大議題、事件、撰寫專文
  (4).執行專案:企劃、溝通、進度控管、成果展現
  (5).組織志工人力:擅用志工力量達成工作目標
  (6).讀者回應及其他

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有著一探究竟、抽絲剝繭的企圖心。我們期待新夥伴看書抓重點、逛鼓溝找資料,具備快、狠、準的基本實力,但又不滿足於只是人云亦云,要有強烈文字表現慾,且決心把自己訓練成針砭時事、引領輿論潮流的觀點達人。

我們的網址:http://e-info.org.tw/
台北市萬華區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地圖:http://e-info.org.tw/history/eia/teiaWDadd.gif
電話:02-2302-1122
傳真:02-2302-0101

「有機才有機會」座談一:岡田茂吉的自然農業哲學

2007/04/13 - 7:00pm
2007/04/13 - 9:00pm
講師:黎旭瀛、陳惠雯(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
地點:葡萄藤書屋(台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36弄22號)
聯絡人:明君 02-2708-0961
主辦:綠色陣線協會
協辦:環境資訊協會

「秀明自然農法」為岡田茂吉先生所提倡。日本有機農業團體 MOA的種植思想根源也是來自岡田茂吉先生。除了自然堆肥以外,不施加任何不純淨物質,使土壤潔淨,強化土壤自身力量。秀明自然農法希望能生產安全且有原本風味的作物;提升實施者的精神性及栽培技術;串連生產、流通、消費等流程,實現尊重自然的生活; 停止因農業造成的環境破壞。讓下一代有良好的居住環境。

「有機才有機會」座談一是2007年地球日系列活動,讓地球人好好想像一下,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方式是對自己及環境友善且健康的?你要給下一代的孩子,什麼樣的環境去成長?

有機概念追求泥土的芬芳香味、甜美的食物、良好的環境,更重要的是人追求生活中與自然合諧的狀態,今年地球日系列活動分享有機概念在日本岡田茂吉(Mokichi Okada)、德國魯道夫•史丹納(Rudolf Steiner)、印度范黛娜•席娃(Vandana Shiva)等有機概念創始者與實踐者的故事,欲知詳情可連結:2007年地球日系列活動「有機才有機會」

 

我們的島:梨山•天冷

2007/04/13 - 9:00pm
2007/04/13 - 10:00pm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梨山•天冷     

果農是破壞水土保持的元兇嗎?果農是造成土石流的罪魁禍首嗎?對於這樣的指控,許多果農感到憤怒,反撲的聲音也隨之而來。走在中橫公路往梨山的方向,到處都可以看到醒目的布條:「果農是水保義工」、「砍果樹就砍人頭」。正可以看出高山果農對這類指控的反彈與不滿。

【人與自然】陸蟹危機

屏東海生館附近一處重要陸蟹棲息地,因為建商整地,表土嚴重裸露,造成大量陸蟹因為失去植被的保護而死亡,初步估計數量超過5,000隻。這片面積約3公頃的土地,屬於墾管處與屏東縣政府管轄,究竟這場生態浩劫是如何發生的呢?  

【看守台灣】人牛對話錄

「凡人聽我說根由,世間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宜用力,四時辛苦未曾休。」曾經,牠跟農民是生命共同體﹔如今,牠的的身影在田間漸漸消逝。為了不讓水牛走入歷史,有一群人投入水牛保種的工作,只為了留下台灣水牛的身影,傳達「台灣牛」的心聲……

 節目內容詳見、訂閱電子報: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漢生病防治政策與人權」國際研討會

2007/04/14 - 1:30pm
2007/04/14 - 5:00pm
地點:台北市延平南路127號大新館4F
主辦:東吳大學法學院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韓國小鹿島更生園•台灣樂生院補償請求律師團

報名:免費。
請洽(02)2322-5151分機230 林小姐,亦可下載報名表,
  填寫完後傳真至:(02)2322-2177 報名表下載

活動說明:

漢生病(即俗稱之痲瘋病)由於早期不當之隔離政策及宣傳,使社會大眾誤認漢生病為一種極其恐怖而且不能在社會上生活的疾病,而造成社會對漢生病友產生莫須有的歧視與偏見,以致漢生病友於有形隔離措施撤除之後,仍受到無形隔離思維之禁錮,遭遇人格抹殺侵害,喪失人生發展之可能性。為回復漢生病友之人權,特舉辦研討會,邀請與我國有共同經驗之日、韓兩國實際從事漢生病人權回復運動之律師前來交換經驗,並建立國際連帶關係,共同為回復漢生病有之人權一起努力,同時邀請長期為漢生病友記錄奮鬥史之日本攝影家八重樫信之先生舉辦攝影展。

詳情請見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專題演講:石化廠災因與火災事故調查

2007/04/13 - 2:30pm
2007/04/13 - 4:30pm
地點:台塑公司仁武廠會議室(高雄縣仁武鄉水管路100號)
主講:Ms. Carolyn W. Merritt (美國聯邦化學安全及災害調查委員會主席)
主辦: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國家災害防災科技中心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報名聯絡人:
        台塑公司 楊志成先生
        TEL:07-3711411~5111 FAX:07-3716424
        E-Mail:she07@fpc.com.tw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安系 樊國恕教授
        TEL:07-6011000*2321 FAX:07-6011061
        E-Mail:ksfan@ccms.nkfust.edu.tw
        報名表下載

活動說明:

Ms. Carolyn W. Merritt 係美國聯邦化學安全及災害調查委員會主席,此次演講將就石化廠的災因,尤其是美國德州BP廠火災事故調查結果做有系統的說明。

詳情請見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保留樂生 最後戰役 415樂生大遊行

主辦單位:樂生保留自救會等十餘個團體
各位關心樂生院的朋友,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在4月15日 這個緊急而迫切的時刻,也就是樂生院強制拆遷公告到期的前一天,與樂生院勇敢的阿公、阿嬷一起走上街頭,向政府展現民間社會的力量—我們竭力追求一個捍衛弱勢人權與歷史正義,尊重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進步社會!三年多來有許多次告急,這一次恐怕真是最後決定的時刻了。

集合時間:4/15(日) 下午 13:30
集合地點: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門

在社會各界朋友努力爭取下,文建會委託同樣專精捷運專業的欣陸公司研擬了90%原地保留 方案。然而,方案2/5日才送至行政院,2/27就被行政院退回。 3/16兩百名警力入樂生院張貼強制拆遷公告,限期一個月。情急之下,我們兩次包圍蘇院長官邸,用身體作為唯一的武器換得行政院口頭上的緩拆承諾,委由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吳澤成進行協商。然而,事情並不樂觀!!台北縣長說:「只要行政院不指示,四月十六之後隨時拆樂生。」

如今,恐怕是樂生院存廢最後的決戰時刻了!

要是這場決戰我們輸了,結局將是4/16之後台北縣大批警力長驅直入,踐踏過樂生院老人家們殘弱的身軀;如果我們打勝了,行政院將決定扭轉政策的方向,細緻的研商雙贏的方案,讓樂生保存、院民續住的政策方向可以確立。

有人問,為什麼樂生院的留存值得我們付出如此的代價,甚至生命來捍衛?我們要說,樂生院是一個希望的空間,它將為我們存留一盞希望的燈火,讓我們看見不公義的政策有機會改變,人性尊嚴與公義的價值可以被真正實現。樂生院的保存,不僅攸關這些被國家錯誤政策剝奪人權一輩子的老人家晚年的生存處境,也是渴求公義與愛的民間社會的堅定呼聲:我們從此不再接受權勢與利益踐踏弱勢者的人權,不再容許粗暴的工程抹除屬於人民的文化、歷史與記憶;我們要往後的公共政策尊重生態環境、真正照顧老殘疾病者的生活福祉與尊嚴。

正如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對於同樣是漢生病療養所的全生園的描繪:「這些病患生活過的地方,照理說應該充滿著悔恨和悲哀的氛圍,卻也沒有一點可怕的感覺;站在這裡,只覺得有種嚴肅的、溫暖的心緒湧上心頭。」樂生院正是這樣溫暖而肅穆的空間,而當中勇敢的長者們為著美麗的家園、人性的尊嚴的艱苦奮鬥,更是這樣激勵著我們:這一場戰役,我們一定要贏!

這一次,我們懇切地邀請您務必一定要在這個決戰的關鍵時刻走出來,讓這樣的呼聲足以撼動政府不公義的作為,讓公義的價值確立成為實質的政策,為台灣社會留下希望的空間!

我們這次遊行的訴求如下:

  1. 政府承認機廠選址樂生院為錯誤政策,未來台灣之公共工程應徹底反省此錯誤確實尊重弱勢人權、生態保育與文化資產。
  2. 恢復漢生病友名譽與去除污名,確保樂生院民免於強制搬遷之威脅,並保障其原地續住與在地老化的權利。
  3. 依法審查與指定樂生院為古蹟,並爭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規劃兼顧院民生活、社會教育與地方發展之「樂生人權文化園區」。

主辦單位:樂生保留自救會、青年樂生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中華民國殘障聯盟、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性別人權協會、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漢生病友人權立法推動聯盟、IDEA TAIWAN、台灣勞工陣線

 

桶後越嶺,有機農園之旅


2007/04/15 - 7:30am

2007/04/15 - 5:30pm

地點:桶後越嶺,有機農園之旅
主辦:523登山會
報名:額滿為止
聯絡人:523登山會
電話:02-25557523
E-mail: 523@523.org.tw
活動說明:

7:30新店捷運站集合--07:40專車出發--烏來--台9甲烏玉線13K--行車終點變電所-- 20分鐘大礁溪山登山口--10分鐘小礁溪山登山口--60分鐘往桶後保線路、鳥嘴尖叉路口 --40分鐘往烘爐地山叉路口-- 60分鐘越嶺鞍部--10分鐘菜園平台(可觀蘭陽平原)--40分鐘屋頂民房(接水泥產業道路)--參訪壯圍「綠的農園」--新店解散

(實際行程將依天候狀況及行進速度而做調整,步程約10公里 300分鐘)

詳情請見 www.523.org.tw

 
五穀雜聊:從土壤生命力探尋人類的健康 --﹥
作者:阿不農夫;攝影:舒詩偉

人的健康與否均仰賴土壤的肥沃,
因為所有的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土壤。

───艾利希斯•卡瑞爾(Alexis Carrel)

1912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卡瑞爾認為,影響植物、動物及人體細胞等新陳代謝甚鉅的來自土壤中的礦物質,若是空氣、水、食物與礦物質不協調就會產生疾病。

然而,現代農業使用化肥卻不能重建土壤的健康,因為化肥經過分解,會與原本土中的礦物質做結合,新的結合物令植物的營養不平衡,不是過剩就是超過負荷,其他未做結合的部分則留在土中,多數成為有毒物質。這與原先經由土壤中的微生物將岩石中的元素轉化為腐植質的過程不同。腐植質供給植物養分,使這些元素通過植物得以再為動物及人們所攝取,進而轉化為肌肉、骨骼及血液;相反的,化肥化肥無法增加腐植質,也無法替代腐植質。(註一)

無獨有偶的,在韓國流行的一句漢字諺語:「身土不二」講述的道理和卡瑞爾經過科學考究後所提出的土壤觀點如出一轍,其翻成中文可以解釋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韓國則是「自己國土上生長的東西,最適合這個地方的人。」由韓國人發揚光大的「身土不二」養生觀同時也流傳到日本,並被廣泛研究和推廣。

當我們把食物、身體還原到最初的微小物質時,宇宙間各種物體的組成元素其實是相同的,因此無機物與有機生命體間才能夠彼此轉換,不斷循環。簡單來說,岩石會化為土壤,土壤養育出植物,最後人類為了維生而食用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由此來看,那麼說人是由土壤所化育的「身土不二」觀念是一點都不難理解的。

在上一個世紀初期,已有許多科學家、宗教家、哲學家等不同領域的人士發出警訊,雖然這些專業人士的身份背景不同,但大家都不約而同的發現,近代人類對於土地的過度利用與化學危害,最終都會反應到人類自身。而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方針便是恢復乾淨、健全的土壤機制。

重建土壤健康的「自然活力農耕」

當我們了解到土壤對於人的重要性後,在認識或從事作物栽培時,便自然會問:恢復土壤潔淨並進而收穫健康食物的方法有那些呢?我們發現除了1935年由日本岡田茂吉提出的「秀明自然農法」外,更早在1924年,當時的德國及奧地利農夫便向人類智慧學家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尋求解決歐洲農業困境的建議,史丹勒為此做了八場演講,這些演講內容日後成為「自然活力農耕(Bio-dynamic agriculture)」的基礎理論。

而自然活力農耕從理論發展為可行的實際耕作方式與豐碩成果的最佳例證,便是德國目前第二大有機農業協會──迪密特(Demeter)(註二),只要是實施自然活力農耕的農人即可加入其會員。此外從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引用高達67%的Demeter標準作為其基本標準的事例來看,亦可發現自然活力農耕在生產健康蔬果的表現上是如何的突出。

在此,我們並非宣傳自然活力農耕,而是希望藉由自然活力農耕的基礎理論介紹,讓更多人重新發現「土壤對於人類生命的重大影響」,並能深刻體會「有機農耕之必要」。

什麼是「自然活力農耕」

讓我們重新把「身土不二」的觀念再搬出來一次,這次從人類開始,回溯到土壤本身。

當我們食用各種食物後,食物經過胃的消化和腸道吸收後,提供了多數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但了解其中奧妙的科學家便發現,將食物變成人體細胞能接受的營養元素時,實際上需要仰賴腸道裡許多的「微生物」(註三)對食物進行分解、轉化。那麼試想看看,沒有任何「消化器官」的植物們,要如何從土壤中獲取他們自身生長所需的元素呢?答案其實已經偷偷告訴你們了,同樣也是「微生物」。而土壤的形成,除了岩石物理性的崩解外,其中有許多也是靠微生物的幫忙。

因此當我們想要收穫健康的食物,便需要先有健康的土壤,而健康土壤的組成要素,除了粉末化的岩石外,最重要者,是當中需要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以及幫助植物根部將有機質轉化為植物能吸收的營養元素(礦物質)的有益微生物。此外,同樣也很喜歡有機質的,還有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蚯蚓不僅在活動時間接翻鬆了土壤,他食用有機質後所排出的糞便,會比吃進去的高出5倍的氮、7倍的磷酸肥以及11倍的碳酸鉀。

簡單來說,史坦勒發展出的一些經過特定製作過程的配方,以及一些能使土壤充滿生命力的草藥,使它們在自然堆肥中得以幫助微生物快速地分解粗的有機物質,變為黑棕色、質輕、粉末狀,具有長效性的簡單化合物——腐植土,從而得到能讓作物健康成長的土壤。

史坦勒還提出一個深刻而宏觀的角度來看待農耕,亦即我們應該將上述的健康土壤(或整個農場)視為一個獨特的生命體,擴大來看,便是我們應該將各種元素、土壤、動植物,乃至於地球、其他星球,最後到整個宇宙都視為是一個整體。而人類為了得到一個健康的發展,便必須讓整體間的循環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

此外,想要栽種出健康的作物,還要考慮到宇宙間其他星球、太陽、月亮等對作物的影響。史丹勒首先提出太陽、月亮及其他星球經過黃道帶十二宮時對地球及地球上的植物各有不同的影響力。而其跟隨者在自然活力農場Knnberton Hills花了50年的時間密集從事實驗室及田野實驗來研究九大行星對地球與植物的影響,並發展出一套年曆(the Biodynamic Sowing Chart),將植物的根、莖、果實、花區分為四種日子,詳細地指出特定的日子(甚至時辰)來進行播種與採收。甚至史丹勒亦認為,農人的精神、意志也會影響土壤、植物的健康與否。

慣行農業對土壤的危害

當我們初步了解自然活力農耕的內涵與作法後,便應該覺知到一個現代農耕(施用化學肥料、農藥的慣行農業)對人體的一個殘害。

因為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施用,不僅扼殺了對土壤助益良多的蚯蚓,也改變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結構,即化肥讓農作物產量倍增,但這些作物內含的營養元素卻是不充足的,間接也造成收成後的蔬果不易保存;商人為了保持蔬果的良好品項,不得不使用人工色素、香精、漂白劑與防腐劑等,這些化學物質同樣危害人的健康。

隨著時間過去,農作施用化學物質的影響不斷加劇,許多現代文明病的產生,包括心臟病、癌症、老人痴呆等,都肇因於食用營養與生命能量不足的農作物。甚至人類飼養的諸多禽畜,也因為食用這些在不健康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植物,而不斷引發許多以往聞所未聞的各種疾病(註一)。

因此,積極發展對土壤有益的自然農耕(包含有機農耕)已是現代社會的當務之急,而這個責任也絕不僅侷限在農人與相關單位身上,而是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必須有所認知並且支持的。

註一:可參考琉璃光雜誌曾紫玉所撰《土壤的秘密(Secrets of the Soil)》讀後摘要
註二:迪密特為希臘神話中掌管農業、豐饒、婚姻的女神。
註三:微生物包括:病毒(介於生物與無生物)、原核界(細菌等)、原生生物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真菌界(酵母菌、黴菌、蕈類等)。微生物為自然界的分解者,可將大分子物質分解為小分子物質,最後轉化為無機物。具有淨化環境,促進元素循環的地位。例如一些人體當中消化所需、能幫助轉化食物為營養元素的「細菌」,被人們稱為「有益菌」。

【延伸閱讀】
自然活力農耕
星光、月光和士地的能量--自然活力農耕點滴
自然活力農耕法,東西方不期而遇

※想更進一步瞭解有機農業鼻祖史代纳博士與人類智慧學嗎?4/25(三)19:00∼21:00邀請您一起來聽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慈心華德福小學蕭志暉為我們一一道來…詳見: 「有機才有機會」地球日系列活動網頁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 網編:劉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