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4.18
本日焦點:

「穀東俱樂部」世界首映 2007綠色影展很有機

「穀東俱樂部」在2007宜蘭國際綠色影展首映。

本報2007年4月18日台北訊,李育琴、陳胤安報導


宜蘭國際綠色影展邁入第四屆,今年有眾人期待已久的「穀東俱樂部」、各國際影展強力邀約的「食物工場」、奧斯卡得獎影片「小太陽的願望」、「不願面對的真相」等重量級影片。賴青松和何金富發起的穀東俱樂部,將現代企業的股東概念把都市人聚集起來合資,由田間管理員代管農地,在宜蘭鄉間實現都市人也能吃到自己種的米的理念,原名「有米樂」的「穀東俱樂部」,繼「無米樂」之後,將在21日開始的宜蘭國際綠色影展,進行全球首映。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生態社區的遠景——以無尾港生態社區的規劃為例

作者:李綠枝(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港邊社區鳥瞰(圖片提供:港邊社區發展協會)

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打破行政區域的割裂,重新思考一個合理的地理環境範圍內的生命共同體,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空間;我們正朝著「無尾港生態社區」的路途邁進。

生物多樣化環境的提供

「生物多樣化」的出發點在於保育野生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社區」的空間環境架構應建立生物多樣化的環境基盤,我們提出:水與綠的環境架構、無尾港溼地永續利用構想,以共同建立「生物多樣化」的環境基盤。

環境節日:

對抗CO2大挑戰 種樹是最有效的方式嗎?

編譯:吳萃慧;審校:薛郁欣;策劃:劉香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Wikipedia)

推廣植樹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馬薩伊(Wangari Maathai)女士。圖片來源:ENB「碳補償」是個人或是機構透過他們自己行動或是透過碳補償服務者代為處理,而達到減少淨碳排放量的過程。碳補償的方法有許多種,植樹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以再生能源及能源節約作為補償方式也越來越普遍,其中包括排放額度交易。

碳補償的預期目標是要抵抗全球暖化。在「碳中和」的想法越來越被採納之際,促成碳補償方案的蓬勃發展。在目前的經濟型態下,對一般人而言,這種方案比起要人們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是更划算的替代方案。但是,碳補償方案並非沒有爭議,環保人士及經濟學家們持續質疑這些方案的整體利益。以下將對這些方案的優劣作簡單的描述。

行動參與:

422 單車上路 爭路權大遊行

發起團體: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綠黨等團體

爭取單車路權,不僅僅是因為都市空間與交通擁擠的程度日益惡化,更因為地球暖化已開始在世界各個角落產生嚴重程度不一的環境問題,包括:海平面上升、年均溫節節升高、動植物棲息環境變異、有毒氣體對人體產生劇烈危害 …,我們需要綠色的環保的交通工具,讓我們可以生活得可以更環保更健康,也為地球的永續存在,盡一份力量。

因此,我們有以下訴求:一、盡速完成「公路法」修法;二、建立實用安全的單車路網……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環境節日

行動參與

本會快訊

本會推廣「節費電話公益專案」,歡迎共襄盛舉!

 
 
熱門內容
一起來參加全球最大、最火熱的地球日派對吧!
何日告別沙塵暴?
熱門關鍵字
地球日 綠色運輸
推薦評論
守護原鄉 都蘭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2)
100棵桉樹僅抵1人1年排放量 靠種樹吸存CO2沒效益 (3)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穀東俱樂部」世界首映 2007綠色影展很有機 --﹥

本報2007年4月18日台北訊,李育琴、陳胤安報導

宜蘭國際綠色影展邁入第四屆,今年有眾人期待已久的「穀東俱樂部」、各國際影展強力邀約的「食物工場」、奧斯卡得獎影片「小太陽的願望」、「不願面對的真相」等重量級影片。賴青松和何金富發起的穀東俱樂部,將現代企業的股東概念把都市人聚集起來合資,由田間管理員代管農地,在宜蘭鄉間實現都市人也能吃到自己種的米的理念,原名「有米樂」的「穀東俱樂部」,繼「無米樂」之後,將在21日開始的宜蘭國際綠色影展,進行全球首映。

昨(17)日的記者會上除了賴青松和何金富,多位穀東也現身述說成為穀東後的不同感受。穀東俱樂部目前共有300多位的穀東,賴青松說,每次只要到了颱風天,家裡的電話就會響個不停,所有的穀東就會來電關切田裡的狀況,他相信己經成功的把大家都變成農夫,開始體會看天吃飯的農夫性格。

另一部影展精選影片是來自德國及奧地利的「食物工場」(Our Daily Bread)。獲得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評審團個別獎的「食物工場」,在記者會上放映的片段讓在場人士相當震驚。全無旁白及任何台詞的影片,以唯美乾淨的攝影風格,帶領觀眾走一趟高科技的現代化食物工場,認識所有食物的來源及處理過程。德國文化中心主任葛漢介紹本片時說,我們每天吃的麵包就應該在新鮮的時候吃,不過全球化帶來方便,也帶來問題,化學品成分的頻繁使用,為了讓食品保存得久一點,然而透過這部影片,我們更清楚食物是怎麼來的,也開始思考如何吃得健康。

穀東俱樂部的穀東一起共襄盛舉。一向支持綠色影展的宜蘭縣環保局長鄒燦陽,則為影展中的「珊瑚危機72小時」代言,去年宜蘭南方澳外海吉尼號擱淺漏油,造成海洋生態浩劫,震驚保育界。這部25分鐘的影片,將環保單位、海巡、漁會等單位搶救珊瑚危機的情形留下紀錄。

綠色影展總策劃游惠真表示,儘管今年縣政府補助經費有限,但綠色影展的選片和主題,仍有相當規模。今年除了直接與環境生態相關的影片,如何營造健康生活也是影展持續關注的議題,此外,全球化、人與土地、種族等議題也包含在內,共有來自加拿大、德國、菲律賓、法國、義大利、芬蘭、阿根廷、奧地利及台灣等十餘個國家的影片參展。影展將自21日起在宜蘭羅東運動公園、友愛影城及東一大戲院展開為期9天的活動。詳細影展內容,請見宜蘭國際綠色影展網站。

 
台灣新聞  --﹥

核四追加預算 環團說不

本報2007年4月18日台北訊

台灣環保聯盟、主婦聯盟及台灣教授協會,16日上午共同召開記者會,由環保聯盟會長徐光蓉、主婦聯盟董事長顏美娟及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蔡丁貴共同發表聲明,要求立法院拒絕核四違法追加預算。

環盟會長徐光蓉表示,根據預算法34條、歷年行政院之中央政府總預算編製辦法及中央政府總預算附屬單位預算編製辦法之規定,重要公共建設之可行性研究報告是預算案必備之法定文書。現行之核四案可行性研究報告係1990年第5次修正版本,現因工程延宕及變更設計等原因,數度大幅追加預算,不斷將納稅人的錢流水般花費,卻未依規定重提可行性研究報告。台電僅報請經濟部同意就擅自追加預算的行為,不但藐視立法院監督行政之權利,更不知置納稅人民之心血於何地,台電如此作為和掏空公司資產的企業家有何差別?。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蔡丁貴亦指出,台電「核能四廠第一、二號機發電工程計畫」屬「有關固定資產之建設、改良、擴充」,依據預算法第88條之規定,亦應依程序補辦預算,送交立法院備查。此外,台電不斷為核四追加預算,其投資報酬率、回收年限是否有經過審慎之重新評估?在政府收支赤字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經濟部還任由台電一次又一次的追加核四預算,無疑是為政府財政雪上加霜。

主婦聯盟董事長顏美娟則提到,台電這樣的作為早有前例,台電先前針對核一、核二、核三廠的作法,也是不斷的追加預算、工程不斷展延。核一廠原本預算127.9億元,追加六次後為296.2億元(工程展延3年3月),核二廠的預算原本是219.5億元,可是在追加四次後,增加到630億元(工程展延1年11月),核三廠的預算也從357.7億元,追加三次成為974.5億元,現在核四廠也是如法炮製。再沒人出面發聲,為全民來把關,納稅人還不知道要花多少冤枉錢在核四上面。

根據預算報告指出,核四最後預計要違法追加的預算是當初立法院通過的1,697億的37%(目前最終預計總經費要2,335億元)。徐光蓉、顏美娟及蔡丁貴均認為,台電數度意圖規避全民及立法院的監督,而自行追加預算,因此共同發表聲明,要求台電公司應將核四計畫追加預算案報立法院核備後,始得將往後「核能四廠第一、二號機發電工程計畫」所需年度經費編入年度預算書中,以貫徹立法院監督的精神。

 

戴奧辛污染隱憂未除 台灣鋼聯擴廠遭彰化環保局封殺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中廣新聞網彰化報導

兩年多前,彰化沿海的線西與伸港地區,爆發戴奧辛污染十多處蛋鴨場事件,導致眾多蛋鴨與鴨蛋被全數燒毀,鴨農面臨離牧困境,其中台灣鋼聯公司,就是被環保署公告為主要污染源之一。然而受國內近幾年冶鍊鋼業蓬勃發展影響,恢復營運的台灣鋼聯以處理日益增加龐大鍋爐集塵灰與廢爐渣為由,一再向經濟部申請擴廠計畫。

彰化縣環保局長陳宏益評估後強調,雖然台灣鋼聯已大幅改善排放含有戴奧辛廢氣設施,但偶而還是有超過標準值遭開罰的紀錄,並強調,冶鍊鋼業集中在南部地區,建議台灣鋼聯如果有擴廠需求,應該以產業鄰近性作考量,在產區就地闢建新廠,比較符合成本效益。

不少環保團體也質疑,台灣鋼聯是冶鍊鋼鐵業所組成的聯合最終處理廠,不應該生產的好處與利益在其他縣市撈盡,卻把高污染、會危害人體健康的廢爐渣大量運往彰化來處置,相當支持縣府環保局,持續封殺台灣鋼聯擴廠計劃。

 

報載電塔疑導致學生致癌 宜蘭南澳中學澄清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中央社宜蘭報導

報載宜蘭縣南澳中學僅兩百多名學生,近四年卻有四人罹患癌症,校方懷疑與附近高壓電塔的電磁波有關。校方今天表示,這四位學生從國小就發病,其中一人還是從外縣市轉入,學校也未曾隨意揣測學生致癌的原因,要求報導的媒體更正。

校長吳玲梅表示,校內確實是有一名學生在八年前生病去世,目前有三人在治療中,但他們都在小學時就發病,其中還有一人是從桃園轉入,是否和學校附近高壓鐵塔有關,還要專家驗證。

 

每人每月萬把元 戴奧辛錢挨批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聯合報台南報導

台南市中石化安順廠附近居民血中戴奧辛濃度調查報告出爐,570名受檢者的血液戴奧辛平均濃度為71.1皮克;市政府16日決定發給濃度值64皮克以上的居民,每人每月1萬5千840元救助金。救助金發放追溯至2005年7月起,第1批符合條件的有208人,5月底前發放完畢,以後每月10日前匯入帳戶。

依據台灣地區1712名一般民眾血液中戴奧辛濃度分別為3.4至89.2皮克;而安順廠周邊居民平均濃度比台灣地區99.9%一般民眾濃度還高。乃取第99.9%位一般民眾血液中戴奧辛濃度64皮克,作為發放救助金以及20萬元死亡慰問金的基準值。

列席的中石化汙染自救會理事長林吉進、鹿耳社區理事長蔡登進、居民代表林美芳等,質疑64皮克的認定依據,指多年前就有學者專家提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可容忍值32皮克,做為補償照護的標準。

 

二氧化碳排放 運輸部門去年減少16萬公噸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交通部根據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推動運輸部門節能措施,2006年共減少16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交通部表示,運輸部門節能措施是以「發展綠色運輸系統」、「紓緩汽機車使用與成長」及「提昇運輸系統能源使用效率」為推動主軸,總共推動39項行動計畫。現階段推動軌道運輸(如高速鐵路、台鐵改善、都會區捷運系統建設等)之外,已補助台北縣、桃園縣、台中市、嘉義市及嘉義縣等5個縣市政府,辦理智慧交控系統建置。

同時,為推廣與宣導綠色運輸系統,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已著手「綠色運輸系統」宣導網站建置工作,期促使中小學生與一般社會大眾能養成節約能源的觀念,多使用大眾運輸、騎乘自行車與步行來代替使用汽機車。

 

黃崑濱無米樂 打響後壁米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聯合報台南報導

後壁鄉農民黃崑濱長年來致力改善水稻種植技術及地力,他的執著成為紀錄片「無米樂」的男主角,2006年並榮獲全國米王頭銜,今年再當選全國模範農民,實至名歸。黃崑濱充滿自信地說「台灣米品質優,不須擔心外來米。」但他同時表示,農民的收入太少,現有的休耕政策也有問題,整個農業政策有待修正改善。

79歲的「崑濱伯」已是家喻戶曉人物,常有外縣市的觀光客或是大學生,到後壁鄉想一睹黃崑濱的真面目,總被他的熱情所感動。崑濱伯對人的熱情,一如他對農作的執著,是都市叢林中少見的。2006年黃崑濱種植的香米,代表後壁鄉參加比賽,一路過關斬將奪得冠軍,打破池上米連續3年稱霸的局面,也讓後壁鄉米一炮而紅,並帶動鄰近鄉鎮種植稻作的風氣。

 

原住民文化園區與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結盟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中央社屏東報導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成立至今20年的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與位於台東縣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7日在文化園區簽訂策略聯盟,雙方資源共享,共謀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的「藍海策略」。

原住民文化園區與史前館一個隸屬原住民行政體系,一個隸屬教育部社教博物館體系,雙方有一共同點是對台灣最早住民存在在這塊土地歷程的關懷。結盟後,雙方人力資源、文化展演資料、歷史文化研究、教育活動場地、設施(設備)及技藝訓練課程相互支援,以促進台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發展。

浦忠成表示,廣義的原住民族博物館需要建立,未來文化園區是戶外的博物館,史前館是戶內的博物館,而史前館也正朝虛擬實相在推動,他說,屏東縣霧台鄉岩板巷的經驗如果擴展到台灣每一個原住民部落,部落就是活的博物館,未來原住民產業前景可期。

 

捕飛魚 恆春籍漁船與雅美人蘭嶼海域對峙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中央社台東報導

又進入了捕飛魚的季節,許多外縣市漁船也進入蘭嶼海域捕飛魚,令海巡署「防不勝防」。雅美青年表示,雖然已經進入了飛魚季節,可是雅美人尚未正式捕捉飛魚,反而是屏東和基隆、宜蘭的漁船已經搶先到蘭嶼海域捕飛魚了。

17日上午發生雅美人和恆春籍漁船在海上對峙,險些釀成衝突事件。蘭嶼紅頭村民在岸邊看到群益號等漁船回到蘭嶼岸邊1浬處捕抓飛魚。20幾名雅美青年乘著膠筏前往驅趕,雅美人透過喊話器喊話,要求這些漁船迅速離開蘭嶼海域,群益號漁船則回話「這是台灣海域」,雙方情緒激動。雙方對峙了1個多小時,雅美人揚言動員更多村民包圍;群益號等漁船才收起漁網離開。海巡署再次呼籲,為了保護蘭嶼海域資源,2月至7月,10噸以上漁船禁止在蘭嶼海域從事追逐網與流刺網。

 

網路賣花豹皮 旅行社副理夾帶入境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刑事局偵4隊搜尋拍賣網站,破獲一起從南非走私保育類動物花豹(俗稱金錢豹)的獸皮標本,以18萬8千高價在網路上尋求買主。被查獲的是知名「東南」旅行社副理李樹軍,他涉嫌利用出國機會,夾帶花豹等保育類野生動物獸皮入境,再伺機上網拍賣,全案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偵辦。

專案小組調閱李在網路上所留資料及連絡電話,清查發現李利用在東南旅行社擔任副理職務,經常出國往返南非等地區的機會,涉嫌夾帶保育類動物產製品回台。刑事局表示,本案是國內首宗查獲利用網路公開販售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案例,起出的不明獸皮產製品,正會同台北市動物園的專家鑑定偵辦中。

 
國際新聞  --﹥

塔吉克泥流危險區 政府允民眾建屋

春雪蕭榮使得塔吉克河流流速快且引發災害(照片來源:Tajikistan Ministry of Energy)摘譯自2007年4月13日ENS塔吉克,杜尚比報導;鄭佳宜編譯;莫聞審校

塔吉克常年遭受季節性天災帶來的人民傷亡和經濟損失,專家表示,倘若塔吉克政府當局能適時提供正確的氣候資訊和警告給當地人民,即可減少許多災害。4月初的豪雨造成塔吉克東部發生山崩泥流,重創1千多戶家庭和周圍學校,巴達赫尚省伊什喀辛區的高速公路和電纜線也嚴重受損。

春季是塔吉克天災頻繁期,山雪融化,特別容易發生泥流和山崩;過去兩年中,季節性天災已造成77人死亡,和6100萬美元損失。

長期觀察的災害專家表示,即使國內資源有限,但在泥流每年固定發生的頻繁性和已然可預測的情況之下,當地政府實在應該更用心投入防災,降低災害規模。

氣象局長馬馬達里夫(Bekmurod Mahmadaliev)表示,儘管他們每年向政府示警,情況仍舊沒有改變。

馬馬達里夫認為,政府沒有用心和地方溝通,以范奇(Vanch)河沿岸和帕米爾中部山區為例,當地居民仍在泥流高危險區域搭蓋新居。他說:「一旦梅德維奇(Medvezhiy)冰河溶解,泥流必隨之而生。儘管我們都知道哪裡是泥流危險區,政府仍決定在該區興建機場,遑論重建新屋的居民,沒有人尊重專業。」

觀察者表示,倘若居民將屋舍蓋在泥流和山崩地帶的禁蓋區域,他們通常必須自行負擔損失。然而,當地官員卻常常允許民眾從被安置的安全區重返危險地帶。

 

加拿大加入反野生物走私聯盟

加拿大卑詩省的黑熊因其膽汁具療效而遭盜獵(照片來源:Sierra Club Canada)摘譯自2007年4月13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游珮綺編譯;莫聞審校

加拿大環境部長貝爾德(John Baird)12日在華盛頓國家動物園記者會上宣布,加拿大成為國際「反野生物走私聯盟」的新成員。

由美國提出倡議而設立的「反野生物走私聯盟」於2005年成立,加上加拿大的參與,目前已包括了5個國家以及14個國際保育與產業組織。

貝爾德部長表示,「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能夠參與這個加強保護世界野生物為目標的國際聯盟,尤其是在加拿大國家野生物週期間做這件事。」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首屆南美能源峰會為制定地區能源合作協議奠定基礎

摘錄自2007年4月18日國際線上報導

哥倫比亞總統烏裏韋17日表示,首屆南美洲國家共同體能源峰會為本地區相關國家制定能源合作協議奠定了基礎。

烏裏韋在參加完峰會領導人全體會議後稱,與會各國領導人及代表就南美地區石油、天然氣、生物能源、水能源等多種能源的開發、利用及合作進行了深入討論。他表示,會議有關南美洲能源理事會提議為未來本地區國家制定和出臺相關合作協議奠定了良好基礎。

他還強調,哥政府將繼續積極支援和參與跨南美洲天然氣管線建設工程,並通過這一工程向委內瑞拉出口天然氣。首屆南美洲國家共同體能源峰會16日至17日在委內瑞拉海島城市瑪格麗塔舉行。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智利、厄瓜多、蓋亞那等12個拉美國家的領導人及政府代表參加會議。

 

世衛組織:伊拉克公眾健康狀況堪憂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聯合國新聞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17日表示,由於伊拉克安全局勢不斷惡化及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嚴重不足,伊拉克公眾健康狀況令人擔憂,給收容伊拉克難民的周邊國家也帶來壓力。伊拉克在2006年平均每天有100人因暴力事件死亡,受重傷人數更多。據政府估計,因醫療救護人員短缺及醫療藥品和設施不足,在暴力事件中受傷的人有70%得不到及時救護而死亡。

世衛組織指出,伊拉克整體的公眾健康狀況很糟:80%者缺乏有效的衛生設備,70%者得不到清潔用水,只有60%者能得到食品分配,兒童慢性營養不良率達到21%。如果目前情況得不到控制,伊拉克的醫療衛生事業很可能會出現倒退。比如,伊拉克已持續6年沒有發現小兒麻痹症,但目前的疫苗接種覆蓋率很低,有可能導致小兒麻痹症死灰復燃。世衛組織在伊拉克有77名工作人員。該組織正努力協助伊拉克有關部門防止和控制疾病爆發,應對緊急醫療需求,盡可能保證公眾獲得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

 

安理會首次討論能源、氣候變化與國際安全的關係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聯合國新聞報導

安理會17日首次就能源、氣候變化與國際安全的關係進行了公開辯論。潘基文秘書長出席會議,並發言中指出,能源和氣候變化可能對和平與安全造成影響。

潘基文說,當能源、水或者耕地這些資源短缺的時候,地球脆弱的生態系統負荷會超出限度,個人和群體的應對機制超支,導致已建立的行為標準被破壞,甚至導致衝突。尤其可能在一些已面臨其他壓力的地區發生,比如那些已存在武裝衝突、貧困和資源分配不公、糧食短缺和疾病流行的地區。

潘基文強調安理會應當與其他政府間機構協作解決這一潛在衝突根源,呼籲各國及早採取預防行動,同時民間社會和私營部門資源應加入。

 

泰國瀑布風景區山洪爆發 至少37死25人傷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東森新聞報導

2007年泰國潑水節竟遇水禍!著名的董里府「彩虹瀑布」14日下午5時無預警山洪爆發,捲走正在瀑布下方游泳的遊客,至今已有37人死亡,25人受傷,還有多人失蹤。

泰國媒體報導,14日下午5時左右,深受泰國民眾喜愛的董里府「彩虹瀑布」風景區,在無預警情況下山洪爆發,由於下值潑水節長假,瀑布區湧進大約有500人,猛烈的山洪瞬間捲走正在游泳的大約100名遊客。

事後救難隊趕到現場,找到28具屍體,另有25名受傷者被送醫急救,隔天救難隊又發現11具屍,使得死亡人數增至39人,尚有失蹤生死不明。救難隊表示,瀑布風景區天氣晴朗,但事發2天前下過大雨,是造成暴發洪水的原因,董裏府決定暫時關閉3座瀑布景區,救難隊將持續搜尋失蹤者。

 
中國新聞  --﹥

北京清淨空氣品質措施 無法掌控區域性污染

北京為了奧運會積極控制空氣污染(照片來源:The Red Collection)摘譯自2007年4月13日ENS中國,北京報導;游珮綺編譯;莫聞審校

為因應2008年北京奧運會,北京市當局表示2007年將採取新措施,讓良好空氣品質的天數提升至67%,並在今年內減少10%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然而,北京的空氣品質不完全掌握在北京市的控制之下,新研究顯示,污染是從該區域中的其他市鎮蔓延過來的。

北京環境保護局13日表示,為了控制燃煤污染,北京市將使用新開發能源以取代煤炭,並將市中心剩下的1105個燃煤反應爐燃煤量控制在20頓以下。因此,其他來源的新能源將取代煤炭,並供給東城區和西城區住在平房的2萬戶人家,以及住在五環路城鄉交界的居民使用。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中國重建京杭大運河考慮穿越黃河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運河申遺要成功,航運必須通;運河全線通,關鍵在山東。」中國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因黃河改道一分為二,導致航運無法貫通。專家表示,目前大運河山東段能否全線貫通主要集中在以何種方式穿越黃河。

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全長529公里,1855年黃河改道將山東段一分為二。目前黃河以北段265公里因河水枯竭斷航,黃河以南段264公里,通航為三級航道172公里,主要在濟寧至棗莊段。

長期主持黃河口水利決策的原山東省政協副主席李殿魁說,修建黃河隧道兼具通水、通航、通車等多重功能,而研究認為隧道總長3,100公尺,按照每1,000公尺造價人民幣3億5000萬元計算,隧道總造價約11億元。

 

暖化威脅 香港政府當鴕鳥

摘錄自2007年4月16日聯合報香港報導

全球暖化問題「殺到埋身」,香港剛過去的冬天異常暖和,2006年是有紀錄以來第8個最暖年份。香港環境保護署早於2004年完成天氣變化評估報告,警告氣溫每上升攝氏1度,人類罹患瘧疾及登革熱的風險,將分別提高6.7%及2%。不過,當局就全球氣候變遷成立的跨部門協調小組,竟長達6年來未有開會,形同虛設。環保署委託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副教授林嘉仕等人,研究氣候暖化對香港帶來的影響,有關報告早在2004年9月完成,但該署2006年11月才把報告上載網頁。該報告從疾病、空氣和水源污染、能源需求等多個範疇,探究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影響,厚達130頁。

 

省政府首次對50家畜禽養殖企業進行掛牌治理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中國環境報四川報導

四川省日前公佈了2007年全省工業污染源和畜禽養殖污染源綜合整治目標任務,要求在12月15日前,全省200家重點工業企業和50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必須治理達標。在今年的限期治污「軍令狀」中,四川省首次將畜禽養殖污染納入省政府掛牌治理。

對2007年特地將「畜禽養殖污染源」納入省政府掛牌限期治理,四川省環保局副局長谷聲文解釋說,四川省在連續4年大力整治工業污染源後,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已相對十分突出。四川全省畜禽養殖年排放COD390萬噸,排放氨氮79萬噸,分別是工業排放量的13倍和38倍,是生活污染排放量的8倍和17倍。谷聲文分析,四川要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必須在繼續抓好工業污染源整治的同時,整治全省畜禽養殖污染,對逾期未完成治理的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一律依法處罰。

 

三江源生態保護投10億多 計畫7年治理沙化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中國環境報青海報導

近年來,由於人為和自然因素,青海省三江源地區草原沙化、濕地萎縮、冰川崩塌、湖泊乾涸等問題比較嚴重。為保護中下游生態環境,中國於2005年啟動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計畫投入75億元,用7年時間使這一區域的退化、沙化草地得到治理和恢復。

據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05年起,中國先後安排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6億元,用於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的小城鎮建設、封山育林、草原防火、森林防火、鼠害防治、沙漠化治理、黑土灘治理和能源建設等項目;還安排原有投資渠道項目資金4.26億元,主要用於三江源的退耕還林、生態移民、退牧還草、人畜飲水和水土保持等工程。

 

4年養豬戶擴大8倍 豬糞尿全部綜合利用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中國環境報浙江報導

由農村養豬戶於2003年7月自發組織的浙江省臨安天目生豬合作社,積極鼓勵養豬大戶把豬舍集中搬遷到一處,與住房隔離開來,並全程參與治污工程建設。合作社社員多的雙坑、馬山村等山區典型的養豬村,近年均實施了糞尿綜合利用和治理項目,做到糞尿幹濕分離,幹糞進入封閉式發酵房堆肥發酵後作為有機肥,尿液全部納入沼氣池,沼液經過污水淨化池後被用做有機肥使用。同時,這個合作社還創造性地設計了「橢圓形地下雙自動氣壓式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於燒飯、照明等。

合作社的環保行動也吸引了當地的養豬戶加入,經過4年的發展,目前,天目生豬合作社共建6個無公害生豬養殖基地,涉及70多個村、1150多家農戶。存欄生豬發展比創建時增加了5倍多,佔臨安總養殖量的1/3。

 

中國採取措施遏制洞庭湖生態惡化趨勢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新華網湖南報導

第二屆長江論壇15日在湖南長沙開幕,中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表示,遏制洞庭湖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趨勢是構建「健康長江」的關鍵。

洞庭湖是目前僅存的兩個與長江幹流直接連通的大型通江湖泊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之一。為了遏制洞庭湖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近年來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998年以來,退田還湖政策已開始顯露成效,50多年來洞庭湖首次出現恢復性增長,30多萬湖區居民遠離水患之苦。自2002年起,長江幹流和洞庭湖實施階段性禁漁行動,5年來累計投放魚苗1億尾。湖南省濕地保護條例等一系列保護洞庭湖生態環境的地方性法規得以通過。2007年,洞庭湖沿岸130多家小造紙廠被列入關停整頓的目錄。洞庭湖的生態功能分區工作也正在進行之中。

 

中國最大淡水湖將進行環境生態監測

摘錄自2007年7月15日新華網江西報導

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協商,與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鄱陽湖生態環境與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和江西省都昌縣科技局等單位日前達成協定,將聯合建設「鄱陽湖環境與健康生態實驗站」。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國際重要的濕地之一,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觀測站將重點開展生態環境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生態教育等方面的科研和教育工作,如人類活動與釘螺分佈、釘螺生活習性及血吸蟲病傳播的關係等。

 

海口2007年用水節水計畫出台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海口晚報海口報導

2007年海口市城市(含郊區農村)節水總計畫量確定為1600萬立方米,包括工業節水、農業節水、生活節水、再生水利用與降低管網漏損5個方面,其中工業與生活節水650萬立方米。

為完成全年節水任務,將加強節水基礎工作,對全市用水單位實行計畫考核管理,同步徵收地下水資源稅和用水超計畫加價水費,堅持推行用水計畫管理。對不配合節水統計工作或虛假填報節水資料的單位,要按照《統計法》和節水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同時,儘快在海口市資訊中心開闢節水網站,建立網上申報統計系統。

 

中國政府贈香港大熊貓擬於26日啟程

摘錄自2007年4月16日光明日報北京報導

中國政府贈送香港大熊貓合作協定簽署儀式在中國國家林業局舉行。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香港海洋公園公司共同簽署了《關於落實贈送香港大熊貓的合作協定》和《大熊貓飼養繁殖科研合作協議》。贈港大熊貓擬於4月26日由臥龍經成都抵香港國際機場。

 

嚴重大風冰雹襲川175萬人受災

摘錄自2007年4月17日新華社四川報導

根據16日統計,四川14日發生的大風冰雹災害共涉及10個市,部分地方災情嚴重。

據統計,此次災害共造成10個市的27個縣(市、區)、128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175.8萬人,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2.3萬人。因災損壞房屋16.5萬間,倒塌房屋1.6萬間。

 
綠色學習課表  --﹥

「422單車上路!」

2007/04/22 - 2:30pm2007/04/22 - 5:00pm

發起團體:TEAN(台灣環境行動網)、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單車上路李導演、中正社大、綠色陣線、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南港社大、綠黨、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荒野保護協會
電話:(02)2930-4975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

結合健康、休閒、行人路權、全球暖化等切身議題,由數個民間團體共同發起「422單車上路」活動,邀請你一起來騎單車逛逛台北菁華路線,並在暮色降臨時分,輕鬆野餐、看電影。我們將從松山菸廠出發,行經市政府、台灣大學、大安森林公園,最後抵達電影主題公園,全程約12公里。

透過千人「單車上路」活動,喚醒民眾對單車生活、城市空間的想像和關心,包括:更友善安全的自行車道空間、更綿密的行人路網、公務自行車的推廣、更便捷實惠的捷運單車措施…年底選舉要求候選人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法案,讓我們一起打造健康的生活空間,更為了地球暖化與溫室效應的減緩,保障自己、人群、和地球的永續健康,具體貢獻一份心力。

行程:
14:30 松山菸廠集合。15:00單車上路出發。

路線與訴求:
*松山菸廠(臨忠孝東路廣場集合,建議東區森林公園,可以健全都市之肺)
-忠孝東路(西向)-光復南路迴轉-忠孝東路(東向)
─松仁路(經信義計畫區,觀賞市府最自豪的自行車道)
-松壽路-市府路(市政府廣場,呼籲市政府建立單車生活城市)
-仁愛路-光復南路-基隆路
-羅斯福路(觀賞公館捷運站的雙層單車架設計,呼籲擴大單車政策)
-新生南路-大安森林公園(感恩都市之肺,響應全球暖化議題)
-仁愛路-中山南路
-經過立法院、監察院、行政院(發表政策性訴求、天天無車日之願景)
-忠孝西路(支持此處禁止機慢車進入的政策,贊成汽機車總量管制 )
-重慶南路-武昌街-康定路(電影主題公園/「單車上路」電影觀賞)

17:00 席地休憩和野餐,參與「我的單車生活」肥皂箱活動,宣讀「單車上路,減緩暖化」訴求。
18:00-19:30 播映「單車上路」電影(90分鐘。導演:李志薔)。
19:30-20:00 導演拍片歷程分享,與現場觀眾互動對話。
20:00 散場。

 

山岳寫真攝影專題班

2007/04/18 - 2:33pm2007/04/25 - 12:00am

主辦: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時間:5/10 起每週四,晚上7:00~9:00
地點:自然生態攝影學會教室(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70弄15號)
對象:已有攝影基本概念,會使用傳統單眼相機或單眼數位相機
特色:小班教學(10人開班、25人額滿)
師資:余榮欽老師 (本會理事、高山攝影專家)
學費:會員2,000元,非會員2,500元
電話:(02)2577-2152


台灣山岳群峰連綿壯闊秀麗,高山景致變化萬千,讓許多喜歡大自然的人們無不嚮往登上美麗山境。一隊一隊的登山團體千辛萬苦跋山涉水登上山頭,眼見氣象萬千的動人景致卻無法與在山下的親朋好友分享,透過相機的表現可以讓你記錄當下的美景,讓你身旁的人也能分享你的感動。

詳情請見 http://www.csnp.org.tw/

 

風景寫真攝影班

2007/04/18 - 2:29pm2007/04/23 - 7:00am

主辦: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時間:4/23 起每週一,晚上7:00~9:00
地點:自然生態攝影學會教室(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70弄15號)
對象:已有攝影基本概念,會使用傳統單眼相機或單眼數位相機
特色:小班教學(10人開班、25人額滿)
師資:吳志學(自然生態攝影學會理事,本會攝影班、板橋、南港社區大學攝影講師、著有「澎湖縣觀光資源」多媒體等
學費:會員2,500元,非會員3,000元
電話:(02)2577-2152

走入自然,動人美景映入眼簾,拿起手中的相機,按下快門凝結這令人嚮往的景致,但是回家後那份感動卻無法延續,為什麼?為什麼?照片為什麼沒有像現場那樣的美麗動人?這個問題是許多學攝影常問的問題,學會為了協助大家,特別邀請專業的講師,以最直接、最有效的課程內容為各位解開心中的困惑,如果你想知道專業的攝影師如何拍出一張張動人的影像,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堂客課。

詳情請見 http://www.csnp.org.tw/

 

牽手無礙、親近自然系列:志工招募

2007/04/18 - 5:00pm

主辦: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報名:想報名的志工朋友,請下載【牽手無礙志工申請表】報名
電話:(02)2894-1735
傳真:(02)2621-9314
E-mail:sunable.net@gmail.com
活動說明:

殘障者走出戶外,面對的首先是硬體上的障礙,再來是社會他人異樣的眼光,為化解其所面臨的障礙,阻礙進一步向外探索的動力,長期從事自然導覽、登山健行、戶外活動的民間團體,決定跟殘障團體攜手合作,為殘障者找尋適當的路線、開發適合的導覽方式、招募志工以人力協助殘障者跨越障礙,並透過民間社會團體異領域的結合,逐步化解社會他人的不必要的誤解。

因此自2004年底舉辦至今,各團體累積相當多的經驗與默契,每年開辦的戶外活動絕非僅止帶殘障者出去旅遊的層次,而是轉變殘障者面對自然、面對他人、甚至面對自己人生的態度,也同時改變社會他人看待殘障者的觀念,曾經參與本活動的志工朋友都獲得相當大的感動,透過互動對殘障者有深度的瞭解與學習,這是支持不同領域團體、志工繼續合作下去的動力,換句話說,參與「牽手無礙」活動的所有人,並非單向的付出,而是雙向的獲得。

2007牽手無礙活動即將展開,我們誠摯邀請您加入活動志工的行列,並參與我們固定在每月第三週的星期三,為您及志工朋友們所規劃的專屬志工培訓系列課程~

4月18日1900 志工培訓(一):「當身障者的好朋友」、輪椅輔具操作
5月16日1900 身障者經驗分享:「愛的狂想曲」影片觀賞與對話
6月13日1900 志工培訓(二):「國外殘障者戶外活動經驗談」、輪椅輔具操作
7月18日1900 義工行前培訓:「愛上那年夏天」影片觀賞與討論
8月15日1900 水上志工培訓:「身障者獨木舟解說與救生經驗談」觀摩與討論
9月19日1900 視障者感受自然篇:「叫我第一名」影片觀賞與討論
10月17日1900 聽障者自然體驗:「聽聽看」節目主持人陳濂喬登玉山經驗分享
11月14日1900 高關懷青少年志工參與心得分享
12月19日1900 身障者旁邊的那些人(陪伴者、家庭、外傭)分享與討論

詳情請見親近自然

附件 大小
牽手無礙志工申請表 43.5 KB
 

「展望」系列演講:談天體撞擊的危機

2007/04/27 - 7:00pm2007/04/27 - 9:00pm

主辦: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主講:陳文屏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主題:「槍林彈雨中的地球–談天體撞擊的危機」
電話: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03-427-8441
地點:台大應力所國際會議廳

從2003春開始舉辦的「展望」系列演講,每年分春秋兩季於台灣大學應力所舉辦,至今已進入第五年的春季。在過去這四年裡,「展望」系列總共舉辦了64場演講,講題內容跨越物理、天文、生命、認知、環保,和尖端科技等重要領域,有些探討宇宙的起源,有些則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誠摯地希望在「展望」的年輕聽眾之中,未來能夠產生同樣傑出的學者。

春季系列將從今年4月20日開始,主題是「明天過後 — 從環境變遷看地球生物的未來」。我們邀請到了中研院、台大、清大,和中央大學等校的傑出學者,從氣候、環境、動物、植物,和海洋生物等不同角度,來探討這個關係全人類未來命運的重要課題,系列最後是由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作出結論。

詳情請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地球日活動:「皂」顧自己 樂活地球

2007/04/22 - 1:30pm2007/04/22 - 5:00pm

地點: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西側
主辦:利樂台灣公司
報名:4月19日截止,請利用網路預約報名
活動說明:

教大家製作DIY有機安全的手工皂!手工皂強調環境永續 ,自然可分解,不像一般化學會造成環境毒素累積。

詳情請見 利樂台灣公司

 

地球日活動:東海無車日

2007/04/22 - 9:00am2007/04/22 - 4:00pm

地點:東海校園
主辦:東海大學 熱帶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電話:04-2359-0121
活動說明:

4/22「東海無車日」活動響應國際上「在都市,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 的活動,落實學校生活,尋回東海的綠色奇蹟。希望活動當天全校師生可以儘量不行駛機車進入校園,並鼓勵汽機車共乘制度,減少空氣污染,節約能源,建立屬於老師、學生、教職員清新、安全的校園,也重新體驗、尋回走路的美好記憶。

詳情請見 東海大學校訊第94期

 

池南螢春自然行

2007/04/21 - 1:50pm2007/04/21 - 8:00pm

地點:林務局池南森林遊樂區
主辦:荒野花蓮分會
報名:4/9起接受電話、傳真、mail報名,額滿為止。
電話:(03)835-7070  傳真03-8360010
E-mail: sow.hl@msa.hinet.net

活動說明:

花蓮林區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自4月21日〈星期六〉、4月28日〈星期六〉、5月5日〈星期六〉,共計四梯次,假林務局池南森林遊樂區舉辦「2007池南螢春自然行」自然體驗活動。

花蓮林區管理處賴處長建興表示,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主要以呈現台灣森林產業之開採遺跡及史料之休閒遊樂區。園區內,雖多為人工植栽,然因無過多的人為干預及污染,環境氣候潮濕,除了鳥類、昆蟲、蝴蝶、兩棲動物隨處可見,也成就了優質的螢火蟲棲地。每年四~五月份成群的螢火蟲飛舞,蔚為奇觀。

本活動委託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透過深入淺出之生態自然體驗活動,帶領民眾享受大自然無私的給予與律動,傳達自然環境教育、山林保育的概念,進而了解珍惜、尊重和愛護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環境。

詳情請見 荒野花蓮分會

 

國小學童濕地環境保育活動

2007/04/14 - 9:48pm2007/04/20 - 12:00am

主辦: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執行: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
活動期間:2007年4月20日至10月31日,每週二、週四上午
地點:關渡自然公園(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路55號)
對象: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以學校班級為單位提出申請)
電話:(02)2858-7417#211~213
傳真:(02)2858-7416
E-mail:service@wbst.org.tw

關渡自然公園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交界處,其特殊的地形及溫和的氣候孕育了一個完整而豐富的濕地生態環境,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戶外濕地教學場域。

為了宣導及推廣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對濕地生態保育的態度及獲取有關濕地生態的知識,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特別補助經費並委託關渡自然公園規劃設計三套適合國小四年級學童的解說方案,透過體驗、互動及自然觀察的方式讓四年級學童能學習到對濕地環境的認識與關懷,並將生態保育的觀念落實及拓展,進而能為建構更優質的生存環境而努力。

詳情請見 濕地環境保育宣導計劃活動網站

 

「展望」系列演講:從環境變遷看地球生物的未來

2007/04/20 - 7:00pm2007/04/20 - 9:00pm

主辦: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主講:魏國彥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主題:「明天過後 — 從環境變遷看地球生物的未來」
電話: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03-427-8441
地點:台大應力所國際會議廳

從2003春開始舉辦的「展望」系列演講,每年分春秋兩季於台灣大學應力所舉辦,至今已進入第五年的春季,已經舉辦完畢的八季,主軸分別是「生活科技」(2003年春)、「探索未知」(2003年秋)、「人與環境」(2004年春)、「科學的極限」(2004年秋)、「物理光耀世界—紀念1905物理奇蹟年的一百週年(I)」(2005年春)、「物理光耀世界—紀念1905物理奇蹟年的一百週年(II)」(2005年秋)、「觀察與認知 — 心靈‧生物‧地球 ‧ 宇宙」(2006年春),以及「建構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慧的尖端工程」(2006年秋) 。春季系列將從今年4月20日開始,主題是「明天過後 — 從環境變遷看地球生物的未來」。我們邀請到了中研院、台大、清大,和中央大學等校的傑出學者,從氣候、環境、動物、植物,和海洋生物等不同角度,來探討這個關係全人類未來命運的重要課題,系列最後是由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作出結論。

詳情請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欄:生態社區的遠景——以無尾港生態社區的規劃為例 --﹥

作者:李綠枝(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生態社區的意涵和發展理念

生態社區的意涵,源自於對「社區永續發展」的需求,以生態社區發展,去逆轉在地球資源過度開發與人類高度成長中,逐漸瓦解而支撐著社會發展的結構。因此生態社區的組織與成員,在努力尋求彼此之間,及對地球其他物類之間可永續生活,並且滿足和諧生活形態的目標之同時,其意圖則是以整合支撐社會環境的支柱,降低對可滿足生活形態的衝擊度。為此,社區成員以整合各種生態設計觀點、永存文化、生態建築、綠能生產、替代能源、社區建築風格等手段來實現發展理念。

這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夢想:打破行政區域的割裂,重新思考一個合理的地理環境範圍內的生命共同體,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空間;我們正朝著「無尾港生態社區」的路途邁進。

生物多樣化環境的提供

「生物多樣化」的出發點在於保育野生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社區」的空間環境架構應建立生物多樣化的環境基盤,我們提出:水與綠的環境架構、無尾港溼地永續利用構想,以共同建立「生物多樣化」的環境基盤。

1.水與綠的環境架構

‧生態水循環概念

無尾港自然中心(圖片提供:港邊社區發展協會)人類的城鄉環境充滿了建築物、車道、停車場、排水設施等人造物。由於這些人造物均由不透水化材料所組成,最容易斷絕大地之水循環機能,因此而造成土壤失水、植生環境惡化、洪水量大增的現象。

最近許多先近國家的生態社區開發,均標榜生態水循環的設計,以美國德州Woodlands社區為例。此市鎮全面採用自然排水系統,巧妙地應用森林氾濫區之土壤滲透及保水能力,來抑制雨水流出。此設計既不增加洪水,也不會使河水位下降,同時可維持水質,並涵養休士頓市的地下水。由於Woodlands為平坦地形,並具有排水不易的土質,故在排水系統設計較不易,但因活用自然雨水排水系統,而節省大約1500萬美元的龐大人工排水設施費用。

Woodlands以舖面、排水路、調節水池、溼地、氾濫區的整體水循環設計,足為生態城鎮建設的典範,同時,這股生態水循環設計的風潮已蔚為先進國家城鄉建設的新趨勢。

‧無尾港生態社區綠網的建立

就大尺度(例如全宜蘭、全台灣)的生態體系來看,生態保護區多設在偏遠的山區、海邊,這些生態綠地各自孤立而支離破碎,生物棲息地之間無法交流,各綠地之間物種與遺傳基因無法多元繁殖,未能形成有利的生物多樣化的大環境。其最大的癥結在於充滿農藥化肥污染的廣大農村地區,包圍著孤立分佈的生態保護區與都市綠地,斷絕了生物的交流。

所謂生態綠網,乃是由河川溪流、池沼、大樹林、綠籬、路旁草地等,眾多生態綠地所組成的多樣化生態系統,讓各種多樣化 動物在此綠網系統內,得以減少人為干擾與天敵傷害而移動,並能充份覓食、築巢、求偶、繁殖,也使各種多樣化植物之遺傳基因得以充分交流,以達物種更新強化的目的。

無尾港生態社區綠網的建立,是以「人為與自然共生互惠」為主要思考價值,無尾港生態社區綠網在景觀生態體系中,扮演著連結無尾港溼地與其他生物種源區(七星嶺、新城溪、到新城溪以北沙丘等)之間的重要角色。而散佈於無尾港農村地區間之竹圍綠塊、水圳、河流、魚池、半自然植生帶等,即成為生態廊道連結的最佳媒介。

2.無尾港溼地永續利用構想

無尾港溼地(圖片提供:港邊社區發展協會)溼地在生態環境上具有多樣功能,例如:調節洪流、保護海岸、儲蓄水源、淨化水質、物種保育、產能豐富、生態教育及休閒旅遊等,無尾港溼地當然是無尾港生態社區發展的目標之一。

‧溼地水源補充、防止陸化

為使溼地生生不息,必須改善其水質水量,建議對策有五:一是適當浚渫,以利湧泉補充,二是棲地管理,三是引入新的活水源,四是保週地區水資源,五是保護周邊地區水資源,減少地表逕流,涵養地下水。

‧多樣化生物棲地再造構想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雖以水鳥為指標性動物,但也需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化的環境,才能確保其永續性。多樣化的生物棲地的規劃設原則如下:

使用分區明確化:為確保園內生態保護區,需限定人類活動區域。

生育環境多樣化:創造樹林、草地、水面等生物生育多樣化環境,以確保動物之採食、休息、築巢、避難場所。

周圍環境防護:在公園邊緣以及相臨園內人類活動區之邊緣,設置密林植物與人造圍籬,以減少對生態之衝擊。

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在於多孔隙環境:從實質環的角度而言,生物多樣化的基礎莫過於「多孔隙環境」。例如,土壤內須有許多「孔隙」,才能容納水分、空氣,才能滋養細菌、微生物,才能分解生物的屍體、排泄物,進一步才能供養昆蟲、鳥類乃至人類的高層次消費生物。

濃縮自然:生態保護區不只為了一些指標性動物的棲地而設,通常也為了其他無數的小生物,創造一些多孔隙、多庇護的小棲息空間,例如以人工堆置亂石、瓦礫、木堆、蔓藤架,或是放置一些生菇長苔的枯木、樹根,任由雜草蔓藤灌木叢生,任由落堆積腐化成土壤養分。

「生態社區」的遠景

這可能是一個夢想,有一個鄉里,住在這裡的人有定居數十年的老鄰居,也有因為喜愛或認同這裡而搬進來的新一代,但大多能互相認識;這裡的房子大部分老舊狹窄,但房子旁或聚落周邊有許多讓孩子興奮、可以探險的地方,或是草澤、或是樹林、或是水池、或是沙地,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動植物,人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季節的時序、晨昏的變化;居民可以吃到自家或鄰居種的菜,沒有農藥,沒有化肥,吃得很安心;這裡還有許多充滿活力的場所,或是廟埕,或是古井邊,或是可以讓小孩玩要、青少年攀岩、老人家聊天的社區生活館,或是展示社區人文資源的牽罟文化館,或是環境教室,呈現本地的自然、人文資源,也是遊客認識這裡的媒介。

在這裡,平時居民享用這些生機盎然的自然環境和公共設施,假日會有一些遊客來訪,為了體驗自然環境、或是健康生活而來,這樣的參觀、體驗活動其它地方的人們或 多或少的影響力,也為鄉里帶來一些活力和收入。

 
環境節日:對抗CO2大挑戰 種樹是最有效的方式嗎? --﹥

編譯:吳萃慧;審校:薛郁欣;策劃:劉香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Wikipedia)

推廣植樹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馬薩伊(Wangari Maathai)女士。圖片來源:ENB「碳補償」是個人或是機構透過他們自己行動或是透過碳補償服務者代為處理,而達到減少淨碳排放量的過程。碳補償的方法有許多種,植樹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以再生能源及能源節約作為補償方式也越來越普遍,其中包括排放額度交易。

碳補償的預期目標是要抵抗全球暖化。在「碳中和」的想法越來越被採納之際,促成碳補償方案的蓬勃發展。在目前的經濟型態下,對一般人而言,這種方案比起要人們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是更划算的替代方案。但是,碳補償方案並非沒有爭議,環保人士及經濟學家們持續質疑這些方案的整體利益。以下將對這些方案的優劣作簡單的描述。

方案一:植樹

「植樹方案」包括復育天然林(森林復育)、避免去森林化、或在農場栽植單一樹種以獲取木材、製造生質柴油、或作其他商業用途。跡地造林(reforestation)可能是復育單一林種,也可以是復育天然林相。荒地造林(afforestation) 則特別指在非林地(例如農地)上植樹,而這些農地通常碳蘊含量相對較低,使在其上造林可以產生較高的碳蓄積(carbon sequestration)效率。

但是,許多環保人士批評利用山林管理的補償方案的規劃與執行方式所能產生的淨利令人懷疑,不適合作為降低長期石化燃料用量的替代方案。更何況,這些蓄積碳源的新生樹林死亡衰敗之後,會再度將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因此用植樹方式進行碳補償只是在延後人為製造二氧化碳的影響而已。

植樹對氣候的影響

大面積或茂密的森林可以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攝影:林宜諄大面積或茂密的森林可以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當森林或木材被燃燒時,這些碳源會再被釋放出來,如果森林可以再長回去,這樣的循環還是達成碳中和。 據氣候變遷跨政府專家小組(ICPP)在2001的評估,他們指出如果以生物性方案(主要透過植樹)進行減緩碳排放,預計在2050年之前可以逐漸蓄積1000億噸(100 Gigatonnes)的碳,相當於同時期燃燒石化燃料所預估碳源排放量的10-20%。

但是透過森林蓄積碳源來降溫也並非單一的思考方向,例如新生林的栽植也會將一部份地層所蓄積的碳釋放至空氣中。以馬來西亞為例,他們將泥炭沼澤轉植成油棕林的結果,據說使該國成為全世界第3大溫室氣體生產者。 與植被較少的土地相較之下,森林對氣候的影響可以從3個主要面向去探討:(1)以碳儲存庫的角色冷卻地球、(2)以發散水分製造雲層冷卻地球、(3)透過森林吸收陽光能量及減少光反射率來為地球保溫。常綠林帶因為有很低的光反射率,並且可以遮蔽光反射率高的雪地,所以其保溫效果更大。部分的植樹方案卻只天真地考慮森林的第一種功能(註1)。

植樹耗費的成本

從複雜性的角度去衡量的話,植樹等生物性緩和全球暖化的方案相較於其他方案是較便宜的方法。IPCC指出,透過植樹減緩全球暖化的成本相當合理,如果是在熱帶開發中國家進行的話,大約是每公噸二氧化碳0.1至20美金。熱帶地區進行森林復育成本效益較好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成長速度快,同時也因為這些地區的農民願意主動栽植及培育樹木以改善他們土地的生產力。以90美元栽植900棵樹木就足以去除美國平均一個居民每年使用石化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建議栽植的樹種

理論上,植樹方案應該只種植原生樹種,以同時造就森林的物種多樣性。但是其他非原生樹種也可能減緩土壤流失,補注有機物質與地下水。復育的土地初期可種植強壯、生長快速且非侵略性的樹種,幫助後續原生樹種的自然復育,這種方式被稱為「介入式自然更生法」。有許多樹種都可以用來作為復育的種類,其中包括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在內有12種被廣泛使用 (編按: 但對台灣來說,種植銀合歡是不恰當的)。

單種種植例如尤加利類(eucalyptus)等不適當的非原生樹種有可能會破壞當地人的土地。但是這些尤加利類或是松柏類(例如Pinus radiata or Pinus caribaea)的樹種卻是最常被外來的營利者拿來種植的非原生經濟樹種。他們不在乎這些非原生純林在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都不如原生樹林,也不在乎這樣的碳補償方案效果常常適得其反。

避免去森林化

有些碳補償方案採取的是避免去森林化的策略。這些方案有些是透過宣導開發中國家的社群使用、販賣或生產高燃料效益的爐具。這將使全世界半數以上人口改變他們燒材、纖維或是動物糞便的舊式烹飪及加熱方式,協助減少30-50%的薪材消耗量。

方案二:再生能源及能源節約

大葉大學太陽能路燈。(圖片來源:再生能源網)碳排放的補償交易有2種基本方式:生產乾淨能源的補貼方案,以及限制碳消耗的額度。依消費者個人、公司或整個國家而發展出不同的版本。 像是「綠色標章」的能源補貼額度方案在已開發國家通常運用在家戶及公司企業。使用者在無法直接取得再生能源時,可使用這些額度去買耗碳能源。

再生能源補償方式通常包括使用風能、太陽能及生質燃料。部分方式是被用來降低再生能源及傳統能源製造成本上的差異,其他則是運用在開發中國家,例如傳授當地社群利用痲瘋樹油(jatropha oil)製造生質柴油。

像是「芝加哥氣候交易(Chicago Climate Exchange)」等自發性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市場,讓那些排放量已經降至特定目標之下的公司可以出售他們剩餘的額度給其他未達標準的公司,這種方式增加了環保行動的經濟誘因。而類似「歐盟排放交易方案(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或是「潔淨發展辦法(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則以相似的方式運用在政府間的交易。 有些補償方案提供者則提供跨市場服務,例如有CDM金色標準(CDM Gold Standard)的紐西蘭的愛比堤風車農場(Te Apiti wind farm)提供補償服務給荷蘭政府、英國匯豐銀行及一般民眾。

方案三:溫室氣體降低的計算與認證

自發性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市場,企圖增加環保行動的經濟誘因。(圖片來源:我們的島)由於目前許多碳補償方案都不是由直接的方式進行碳補償,因此他們的成效很難確認。這些補償的額度可由營利或是非營利機構取得,價格約是每噸二氧化碳1至30美元,並隨匯率而變動。在已開發國家,每人每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約是6至23公噸。 補償的計算系統會因自發性減量系統或是委託性減量系統補償成效的認定原則而有不同。目前還沒有正式的量化標準。

碳補償的計算可能與幾個基本面向有關:(1)基準線(Baseline):一個提案在尚未執行前的原有碳排放量;(2)額外性(Additionality):如果不透過販售碳補償額度獲取籌碼,這個計畫可以進行嗎;(3)剩餘量(Redundancy):這些減少的碳量是否必須符合其他法律或是規定所要求;(4)持久性(Permanence):減量的部分好處是否是會逆轉的?以砍樹燒材為例,為取得木材燃料而種樹會減少對化石燃料的需求嗎?在植樹約50年後,這些新栽植的樹林會漸趨成熟,而它去除大氣二氧化碳的速度會減緩下來;(5)外漏狀況(Leakage):執行補償計畫會不會反而造成計畫範圍外更高的排放量。

碳補償的爭議點 許多環保人士不贊同碳補償的原則,英國環保人士兼作家蒙畢爾特(George Monbiot)便以中世紀販售特權以除罪的例子隱喻碳補償方案所可能隱藏的問題:也就是對所做的錯事不加以悔悟與補正。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有關碳補償購買者行為的權威研究,例如他們是否曾採取其他方式降低自己製造的二氧化碳量。

此外,一些經濟學家也質疑這些碳交易方案是否真的產生預期的好處。質疑的原因來自2個主要碳交易方案碳額度價格的崩跌。他們也質疑碳補償是否反而會增加對污染性能源的需求,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整體能源消耗量並未減少。

其他的爭議點則與碳補償缺乏適當的市場規範與標準有關,這使一些碳補償方案的成效遭到質疑。美國商業週刊對碳補償計畫的經理人進行有關碳補償收益的訪問調查顯示,碳補償計畫僅僅只將少許額外的收入用在二氧化碳減量計畫上,碳補償所獲得的經費並未在計畫成立與否或其規模上扮演重要角色。 從上述的爭議點看來,一些評論家指出碳補償的買賣對於環境上的影響其實無足輕重,並不值得投資。

註1
2005年12月發表的一個研究成果將這3種森林的功能合併列入考慮後,發現熱帶森林因為濃密陰鬱、成長快速、以及碳蓄積率最高,所以淨冷卻效應最大。森林在熱帶地區的成長速度比在溫帶快3倍,並且在熱帶雨區的每棵木每年可以去除22公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在溫帶地區種樹的淨冷卻效果非常小或幾乎等於0,這是樹林吸收陽光的暖化效應與森林碳蓄積的冷卻效應相互抵銷的結果。這個研究也證實了在較冷區域因較長的覆雪期、常綠林帶、低碳蓄積效果,使得進行森林復育反而會促使全球暖化。

由卡內基研究所的凱得拉(Ken Caldeira)表示,在熱帶地區以外進行復育森林只是浪費時間而已。他指出,要預防氣候變遷,我們必須轉換我們的能源系統並且保存自然棲地(例如天然林),才能獲得健康的環境。此外,我們也必須投注在那些真正有效的策略而不是那些虛有其表者。他的研究結果顯示,只有在熱帶進行縝密規劃執行的植樹策略才是有效的。雖然在建築物或道路旁的綠帶並非他的研究對象,他表示,這些綠帶也會透過遮陰路面、窗戶、及建築物表面,蓄積碳源,以及促成雲的產生而在夏季達到冷卻地球的效果。

想知道更多對抗二氧化碳的訊息,快上台灣地球日網站,訂閱電子報

 
行動參與 :422 單車上路 爭路權大遊行 --﹥

發起團體: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綠黨等團體

在2007 年地球日即將來到的前夕,千里步道、綠黨、環保團體、社區大學… 等團體,共同發起「422單車上路爭路權」活動,希望透過單車繞行台北城的活動,引發更多人對於單車路權的重視。

爭取單車路權,不僅僅是因為都市空間與交通擁擠的程度日益惡化,更因為地球暖化已開始在世界各個角落產生嚴重程度不一的環境問題,包括:海平面上升、年均溫節節升高、動植物棲息環境變異、有毒氣體對人體產生劇烈危害 …,我們需要綠色的環保的交通工具,讓我們可以生活得可以更環保更健康,也為地球的永續存在,盡一份力量。

因此,我們有以下訴求:

一、盡速完成「公路法」修法:

將現行公路法第二條:「車輛:指汽車、電車、慢車及其他行駛於公路或市區道路之動力車輛。」中之「動力」一詞刪除。將自行車納入正式的交通工具,並進行相關路權的爭取和維護;同時並增修第五十八條:「公路主管機關應依自行車與行人之需求,於既有路面內或以替代道路,設置可供自行車及行人安全通行之專用道。」以滿足人民現實綠色交通生活之需求,提升國家環境品質與國際形象。

二、建立實用安全的單車路網:

廣設具通勤意義的單車路網,全面檢驗/清除單車通行之障礙空間,於鐵路 /捷運沿線腹地建立人行和單車共用道,大眾運輸系統允許乘客攜帶單車,不另收費,鼓勵單車接駁,在各大眾交通運輸站提供充足的單車停車位。

我們衷心期待:台灣終將能為一個單車與行走友善的國家。

「422 單車上路爭路權大遊行」,邀請您來參加!!

活動洽詢: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02-29236464*17/21
綠黨02-8663-1203 or 0911848220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網編: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