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原鄉 都蘭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 環境資訊中心

守護原鄉 都蘭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2007年04月17日
作者:江佳穎、黃瀚瑩

Sazasa擁有一片珍貴的楠榕巨木群,是台灣碩果僅存的中低海拔原始林。(攝影:單德榕)位居海岸山脈西麓南端,一個能俯瞰花東縱谷與卑南溪的靜謐聚落,豐饒的山川大地,千百年來哺育著布農族人。這個地方是鸞山村,布農族則稱之Sazasa,意指「肥沃的土地」。有一群人,在這裡耕耘著山林與部落的新生。

搶救土地,讓族人以自己為榮

Sazasa擁有一片珍貴的楠榕巨木群,是台灣碩果僅存的中低海拔原始林。2004年,台灣低海拔山林的悲劇,幾乎在這片珍貴的森林重演──虎視眈眈的財團,計畫買下土地、砍去林地,興建靈骨塔與廟宇。「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阿力曼,於是結合族人、漢人朋友,展開搶救運動,自掏腰包,更向銀行貸款,出資購地。阿力曼說,草創之初,最困難的就是說服族人支持,由於多數人已和財團談好土地價格,有些連定金都已收下,「我和他們說,台灣已經有太多類似的例子,例如北部烏來,東部紅葉、知本,因為原住民不夠堅持,這些地方逐漸觀光化,喪失了本色,」阿力曼說,「故鄉是唯一的淨土,我們不保存,那要誰來保存?原住民要相信自己能走出去。」

傳統家屋(攝影:單德榕)在阿力曼等人的奔走下,族人漸漸受到感動,終於創立「都蘭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如今的Sazasa不但保存巨木群原貌,並出現一幢幢傳統家屋,既是生態多樣性的聖地,布農族傳統文化更在此處立基,期待來訪的朋友,都能體會自然、文化的多重感動。隨後,「生態關懷者協會」也自2005年起,與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多場部落遊學、森林博物館參訪,邀請國內外朋友,一同體驗布農智慧中的永續概念、土地倫理,至今訪客已高達兩千多人次,團體數十多個。

自然與文化的雙重體驗

這座博物館沒有大門,族人會告訴訪客:「入口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也沒有過多的解說牌,不販賣紀念品。這座博物館有生命、會呼吸,訪客的必備品,就是一顆尊敬、謙卑的心,走進森林去聆聽,去攀爬,感受森林所要告訴我們的一切。這裡沒有木棧或石階,訪客得手腳並用,實際接觸大地,沿著古老的獵人小徑,穿過穿過岩縫,攀上大石,行進在盤根錯節的榕樹枝幹間。沿途,布農朋友熟稔地介紹能解渴的水藤、治蛇咬傷的蛇藥藤,他們心中怡然體驗自然的教誨,輕易地指出山羌腳印、山豬窩、樹洞中一家子的啄木鳥。

種植小米、採樹豆,彎下腰來除草、種菜則是遊客的文化體驗。「近年很流行的『有機農業』,我們部落裡不講這一套,因為我們的祖先,本來就不用農藥、肥料,只是堆肥、輪作啊,」阿力曼笑著說。

跨越國籍、族群的感動

俯瞰花東縱谷與卑南溪的靜謐聚落(攝影:單德榕)阿力曼在來自全台各地的訪客臉上,看到親近土地的感動,他說:「我們的賣點不僅是地景、森林、文化,更是提供大家失落的記憶。」外國朋友感動於原住民實踐土地倫理,進而想要學習,「這也等於改變世界對台灣的看法,」阿力曼說。

讓他意外的收穫,是族人間的情感凝聚。部落耆老帶領著青年,一起用傳統工法建造家屋;博物館也成為大家最喜愛的聚會場所。「年假期間,很多訪客都是在外地工作的部落青年,在這裡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覺得有這樣的地方很好,紛紛捐款給基金會,讓我非常感動!」阿力曼說,「部落的小朋友也成為小解說員,和都市小朋友互動時,得到很大的成就感。」

搶救土地的成果雖然甘美,過程卻也艱辛。由於鉅額貸款,阿力曼時常得和銀行周旋,自己小孩的註冊費、午餐費都沒著落,房子也被查封了。「雖然辛苦,但我告訴自己,『做就對了』!如果失敗了,金錢消失就罷,但整片森林都會完蛋,」阿力曼說,「這片土地就是福音,我們會努力把福音傳揚出去。」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