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04.24
本日焦點:

全球響應世界地球日 上萬活動進行中

莫斯科地球日單車活動海報(圖片來源:Critical Mass Russia)

 

4月22日地球日,歌手雪瑞兒.可洛(Sheryl Crow)在華盛頓大教堂大力宣導「世界地球日」活動,整個週末,由「世界地球日網絡」與「綠蘋果音樂藝術節」主辦的音樂會,在紐約、舊金山、芝加哥等地都有表演。

莫斯科宣導騎自行車活動以支持環保交通;北京也舉行「告別隨手丟文化週」的活動;埃及清淨水源活動,則是世界各地成千上萬個地球日活動中的一小部分;而在華府,氣候行動的觸角延伸到了國會議員,週一將在全國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舉行記者會。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   欄

環境教育新任務——因應全球暖化的減災教育

圖片提供:涂大芳體驗自然中心
作者:江慧儀 (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
過去,在暖化的議題上,環境教育試圖傳遞全球暖化的成因、影響等相關知識,企圖引發眾人對此一議題的覺知與個人行動。然而,檢視社會發展的方向與規模,並從整體生態環境的大尺度來看,在面對全球暖化引起的災害時,「天氣」、「氣候」不應再是人們坐以待斃的藉口。環境教育已經迎接了新的任務——除了個人行動,「減災」的教育也刻不容緩。

環境節日

全球暖化特輯 面對台灣 之一

2002年北部大缺水,農業與工業用水就上演了一場「搶水大戰」,民眾苦不堪言。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忠峰(公共電視記者)

有人質疑,現在正發燒的全球暖化議題是場騙局?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會肯定的告訴你,「人類」就是這場地球災難的元兇!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決定了地球的氣候變化,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周期大約10萬年,而現在正處於溫暖間冰期(約8千年),地球暖化是長期且必然的趨勢;但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溫室效應,卻讓地球在短時間內發燙發熱。

讀者投書

行政院不願面對的真相——6位環評委員的聯合聲明

作者:徐光蓉、李根政、文魯彬、郭鴻裕、周晉澄、詹順貴 (環保署第六屆環評委員)

近一年來,行政院視環評委員為投資障礙、絆腳石,在政商密切合作之下,加以財經報紙傳遞片面資訊,環評委員頓時成為眾矢之的。近日更於行政院財經小組中,直指目前的環評審議令其「無法忍受」,給予環保署空前壓力,赤裸裸介入環評審議,為大財團排除開發障礙,要求簡化環評程序、限縮委員審議範疇,快速通過環評。

對於這項擺明了把環評會當成開發案的橡皮圖章的行政干預,我們認為已損及環評制度僅存的一點社會信賴,對於制度的傷害遠勝於對委員形象的負面影響。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環境節日

讀者投書

熱門內容
劣劣劣! 蘇花高名列頭號環境殺手
立志成為國家資源BOT化 最大顆的絆腳石!
熱門關鍵字
溫室氣體 環境教育
推薦評論
一位花蓮新住民眼中的蘇花高 (4)
最新報告:「中國將成全球變暖最大受害者」 (2)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 全球響應世界地球日 上萬活動進行中 --﹥

摘譯自2007年4月20日ENS美國華府報導;鄭佳宜、游珮綺編譯;莫聞審校

4月22日地球日,歌手雪瑞兒.可洛(Sheryl Crow)在華盛頓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大力宣導「世界地球日」活動,整個週末,由「世界地球日網絡」與「綠蘋果音樂藝術節」主辦的音樂會,在紐約、舊金山、芝加哥等地都有表演。

莫斯科宣導騎自行車活動以支持環保交通;北京也舉行「告別隨手丟文化週」的活動;埃及清淨水源活動,則是世界各地成千上萬個地球日活動中的一小部分;而在華府,氣候行動的觸角延伸到了國會議員,週一將在全國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舉行記者會。

「從4月16日到20日,地球日網絡將把全美各地關切氣候變遷的輿論和行動帶到國會山莊。」地球日網絡主席羅潔斯(Kathleen Rogers)表示:「我們希望促使國會眾矢氣候變遷對健康、經濟和社會的衝擊,並討論我們所提出的氣候變遷相關立法管制配套方案。」地球日網絡期望能使國會議員普遍認知到,在205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至1990年的20%以下,是當前遏阻全球暖化效應的必要步驟。

美國地球日密西根州兒童活動(圖片來源: MTU)美國人民透過各種方式參與地球日活動,人們撿垃圾、回收廢棄電子用品、創作地球日美術和影音創作、播放相關電影、參加音樂會、主辦街頭派對和流行表演……全美正有10084項以地球日為主題的活動熱鬧展開。

從22日起到5、6月期間,全世界將有數千場活動紀念和提醒人們重視地球日。俄羅斯的無車團體23日在莫斯科主辦一場嘉年華會,邀集喜愛自然、騎單車、音樂並渴望為維護環境努力的民眾,展開一場單車臨界量活動,大眾騎單車響應生態運輸,最後到達伊斯邁公園(Izmailovski Park),隨後在公園的太陽能舞台舉辦音樂會,並供應有機素食餐點。

環保團體「北京地球村」將自4月28日開始為期一週加強宣導「告別隨手丟文化週」,呼籲北京消費者改變購物習慣,減少使用塑膠袋。估計北京目前每年用掉10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天2700萬個。

結合全球青年服務日和地球日,伊朗「鄉間婦女地位提昇中心」從20日起到26日主辦一場清潔村莊活動,用以教育和鼓勵年輕人以實際行動回應環境自覺意識,尤其是塑膠垃圾對生態的負面衝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pr2007/2007-04-20-01.asp  

台灣新聞  --﹥

世界地球日,科博館帶您探索地球能源奧秘

本報訊
踩腳踏車也可以發電呢!小朋友可以坐上現場展示的人力發電機,藉由踩踏機具產生的動能發電,讓燈泡亮起來。(圖片來源:科博館)為了呼應「世界地球日網絡」 (Earthday Network)提出的「氣候變遷」議題,並與國際社會共同關注「全球暖化危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將自4月21日起推出「探索地球能源的奧秘」和「自然生態探索研習活動」主題展示及科學教育活動,並且參與與由台灣地球日網站發起的「世界地球日網絡中文化專案」執行計畫,將世界地球日聯盟所發展出的環境教育教材轉譯為中文,讓華人世界也能共同參與世界地球日的行動,與全球同步對抗全球暖化。

科博館配合今年「世界地球日」,自4月21日起推出「探索地球能源的奧秘」系列活動,包括「來電感應」主題展示及「地球資源解密」教育活動,主要內容為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能源類型、「電」如何產生、能源利用與全球暖化危機的關係,以及與水資源有關的重要生態概念等。

此外,科博館也從4月21日起至5月13日止辦理「自然生態探索研習活動」,包括「台北關渡生態之旅」及「彰化濱海生態之旅」等共計五個梯次,分別帶領學生及親子觀眾前往台北關渡自然公園、八里海岸、香山溼地和彰化濱海芳苑溼地等,實地瞭解台灣生態,進行深度體驗。由於觀眾報名相當踴躍,所有梯次皆已額滿。科博館鼓勵觀眾利用假日自行規劃不同主題的自然探索之旅,如果能在行前多加搜集閱讀相關資料,透過自我學習的方式,一樣可以有豐富的收穫。

科博館解說人員透過科博館自行研發的教具,深入淺出地向觀眾介紹「電」如何產生,以及如何運用其原理開發可再生能源,減緩地球暖化的危機。(圖片來源:科博館)在國際網絡串連方面,今年科博館也積極參與世界地球日聯盟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世界地球日聯盟中文化專案」執行計畫,將世界地球日網絡所發展出的環境教育教材轉譯為中文,在世界地球日當天透過資訊網路於線上分享,讓各級學校老師作為融入校園環境教育的參考,希望孩子們從小培養全球永續的環境思維與生活習慣,同時讓華人世界與全球同步對抗全球暖化!

科博館科學教育組主任葉貴玉博士表示,科博館的地球環境廳的劇場教室,涵蓋地球科學與環境科學兩大學域,有「地動驚魄」、「足下寶藏」、「瀛海探奇」、「人與環境」、「物種保育」及「物質與能」等六大主題,結合多樣的視聽器材設備及實驗器材,歡迎民眾多利用科博館的資源,「愛護地球」就從「認識地球」開始,讓天天都是「地球日」,才是「世界地球日」最重要的精神。

有關「世界地球日」相關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教師和家長進入科博館網站閱覽,或參閱台灣地球日網站世界地球日聯盟網站,一起加入關懷地球的行列。

 

地球日千人淨灘 海岸變漂亮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國時報台南報導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台南市環保局在黃金海岸舉行千人春季擴大淨灘,總計超過1500人共襄盛舉,清出2200公斤廢棄物、蚵架及漂流木,還給海岸乾淨面貌。

台南市社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環保聯盟台南分會等環保團體,昨天上午也齊聚東寧運動公園,提出「三反、三要」環境訴求:

「三反」:1、反興建蘇花高速公路。2、反台塑大煉鋼廠。3、反曾文水庫越域引水。「三要」:1、要環島自行車道。2、要發展綠色能源。3、要好山好水。

環保團體們並把矛頭指向行政院長蘇貞昌,希望政府標榜著「大溫暖、大投資」時,也要想到環保與溫室效應的問題,不要讓二氧化碳也跟著「衝!衝!衝!」。

 

6汙染廢廠 不改善就罰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國時報報導
環保署日前公布廢棄工廠汙染場址,台北縣就包辦6處,分別是樹林有3處、新莊2處、淡水1處,原廠房、設施多已拆除,但樹林的益盛化工,廠房和設施仍保留,且廠內遍佈鉻黃、鉬紅等染顏料廢棄物。土壤汙染物的鉻超出標準78倍、鉛超過近20倍、鋅超過10.8倍,是汙染最嚴重處。

環保局表示,環保單位已逐一清查、追蹤原汙染人,要求原汙染業者提出改善計畫,可行方案是委託合法代處理業者,將廠內汙染物移除處理,汙染標準就會降低。如果業者不提汙染控制計畫,除將汙染區公告為「控制場址」外,仍會繼續追蹤汙染人,依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法可處以1百萬到5百萬罰款。

環保局表示,重金屬汙染物緊緊吸附於土壤,只要將土壤移除,原地不致有後遺症,所幸這些遺留汙染的廢棄工廠周遭,沒有人抽取地下水使用,汙染仍以土壤為主。

 

台南天候炎熱 冬候鳥大舉離境 夏候鳥飛抵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央社台南報導
台南天候炎熱,冬候鳥大舉離境,夏候鳥陸續飛抵,眾所關切的國際保育鳥類黑面琵鷺多已北返,台南縣市黑琵不到百隻。

4月正是台南沿海冬夏候鳥交會的高峰期,保育人員指出,冬候鳥離境,3月已有徵兆,大批過境冬候鳥顯示季節交替的到來,4月下旬,冬候鳥離境高峰期已過,但燕鴴等夏候鳥多已現身,正好和冬候鳥交會,現在正是賞鳥的好時機。

長出金黃色繁殖羽的黑面琵鷺,多已離台,保育人員觀測,台南縣市黑琵不到百隻,且以亞成鳥居多,台南縣七股地區黑琵數量高於台南市四草地區。

 

北縣四鄉反對建核廢料貯存場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經濟日報台北報導
環保署於23日審查「核一廠用過核燃料中期貯存計畫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不過,包括金山、石門、萬里、三芝等200多名民眾將赴環保署遞狀陳情,反對核一廠興建高放射性核廢料中期乾式貯存場。民眾這次訴求為堅決反對在核一、核二廠內興建高放射性核廢料中期乾式貯存場,並要求台電公司應限期移除核廢料。

不過,台電表示,放射性廢棄物是核能發電必然產物,台電參照歐美日先進國家處理方式,將放射性廢棄物暫時貯存在各核能電廠,未來再送往最終處置場進行處置。台電說,各核能電廠運轉20多年,且不及台灣地區自然背景輻射,不會影響核能電廠周邊民眾健康。

 

經部規劃開放海上風力發電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經濟日報台北報導
經濟部已完成「離岸海域設置風力機組申設審核要點」草案,行政院可望在近期內核定。依據該要點,政府選定六個海域,分階段開放海上風力發電,初期開放30萬千瓦,每度收購價格訂為2.7元。

目前台電收購陸上風力發電的每度電價格是2元,根據立法院朝野協商再生能源條例草案版本,海上風力發電由於建置成本高,朝野協商協議以每度2.7元的價格收購,比陸上風力發電收購價格高0.7元。

台電董事長陳貴明昨天在台灣風機破百的慶祝會指出,台電已積極進行離岸海域設置風力機組的工程可行性。台電發言人杜悅元透露,台電目前已針對彰濱外海建置海上風力發電展開評估,一旦開放申設,將會提出申請。

 

彰工風力發電 啟用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聯合報彰化報導
台電公司於22日舉行彰濱工業區風力發電機組啟用典禮,估計彰工風力發電站23部機組,每年可提供1億3500萬度電力,減少約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陳貴明表示,台電10年風力發電發展計畫,第一期92年設置60部機組,第二期94年53部,希望第三期獲得立法院的支持,通過97年將興建62部機組的預算,未來將達到264座機組,台電的發電儘量減少消耗石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另一方面,台電表明繼續推動興建彰工火力發電廠興建計畫,董事長陳貴明說,台電風力發電量最多約215萬瓩,不及全台用電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必須仰賴其他能源供應。

 

北港糖廠 喜見黃金蝙蝠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聯合報雲林報導
台灣永續聯盟與台灣蝙蝠學會合作,22日在雲林縣北港糖廠舉辦「預約幸福—尋覓黃金蝙蝠活動」。在志工帶領下,40多名小朋友與家長穿梭在樹林間張望,一看到黃金蝙蝠蹤影,都開心地說「我找到幸福了。」

金黃鼠耳蝠因通體金黃,一般被稱做黃金蝙蝠,每年清明節前夕,都會出現在北港、水林等地區,分佈數量全世界最多,黃金蝙蝠因外型亮麗、易於觀察、加上「蝠」與「福」字同音,格外討喜,各國重要媒體都曾來台報導。

台灣永續聯盟指出,黃金蝙蝠的出現主要是為了繁殖下一代,5至7月可看見蝙蝠腹部因懷孕脹大,是數量最多的觀賞季,母蝠生產後就帶著小蝙蝠陸續離開,至今仍不知牠們從何而來,遷移至何方。黃金蝙蝠喜好棲息於平地、公園內的寬葉類樹種,暫停製糖的北港糖廠因有豐富樹種,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每年都被發現近 200隻黃金蝙蝠的蹤影。

 

經濟部宣布禁止砂石出口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為了穩定國內砂石供應,經濟部晚間表示:將禁止國內天然砂和碎石兩項貨品出口。經濟部指出:這項措施將在近期內公告,並且從公告日起兩個月後實施。

經濟部表示:繼中國大陸實施砂石禁止出口的措施之後,印尼也跟進禁止砂石出口。為避免其他砂石進口國轉而從台灣進口砂石,經濟部決定在近期內公告天然砂和碎石禁止出口。

國內砂石供需日前再度出現缺口,經濟部表示:為穩定砂石供應,已經把實施砂石「採售分離」的地點,從去年的8處增加為今年的39處。今年1月到4月15號的砂石供應量達到1739萬立方公尺,經濟部強調:國內砂石供應無虞。

 
國際新聞  --﹥

調查顯示近4成民眾關心綠色旅行

摘譯自2007年4月19日ENS,麻州報導;許念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愈來愈多旅行者願意多花費搭乘環保航機(照片來源:澳洲The Age日報)旅行推薦家(TripAdvisor)因為提供真實旅行者的實際建議而聲明大噪。該旅行公司針對生態旅遊實施的調查發現滿多消費者願意為那種綠色旅行方式多付一些費用。

由對全球1000多名旅行者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38%的被調查者認為環保旅遊是他們在旅行時會考慮的方式。66%民眾相信環保旅行的措施對環保有貢獻。

旅行推薦家的公關主任培里(Michele Perry)表示:「調查對象當中明顯多數具有環境意識,這是給旅遊企業的訊息,希望他們加速提供環保的服務。」

調查顯示,34%旅行者會付較多錢住在環保旅館。25%則願意多付5-10%,12%多支付10-20%。

當詢問到讓一家旅館被列為是環保的重要因素,最多人回答節省能源,緊接著省水和使用再生紙。78%旅行者表示,如果旅館願意,他們會要求旅館減少被單和毛巾的更換次數以省水和能源。

調查當中有11%旅行者已經做過環保旅遊;25%則正考慮下趟旅行是環保旅遊。24%相信如果可能,應該避免搭飛機以達環保。38%旅行者則願意多花一點搭乘環保航機,而26%願意多支付5-10%。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全球原住民處於氣候變遷波及的前線

摘譯自2007年4月19日ENS英國,牛津報導;許念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兩個因奴伊特人在加拿大北極圈內試探薄冰。(照片來源: Environment Canada)居住在北極的因奴伊特人(Inuit)因冰塊破裂不能夠再安全地進行狩獵;太平洋島民因為逐漸上升的海面而失去環珊瑚區;加勒比海島民受到劇烈風暴的侵襲;婆羅州部落看著他們的雨林失火;西藏人不知為何他們神聖的冰川融化,高山藥草植物消失。4月12和13日於牛津大學的國際研討會就是關注以上氣候變遷對全球原住民的威脅。

與會者都同意要適應已經發生的氣候變遷與避免全球暖化最壞的後果,關鍵在於原住民和科學家與政策決定者之間的溝通。

主持該會的牛津大學訪問學者沙力克博士(Dr. Jan Salick)表示:「原住民本身和民族生態研究者都要互助聯繫及開始可比較的氣候變遷研究和行動。原住民必須被納入氣候變遷的討論議題和決定政策的過程。」

最近由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公布的氣候變遷摘要報告,只提到「有害的衝擊…對於極區傳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但是根據會議組織者之一的牛津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人員表示:「原住民直接在前線遭受氣候變遷的迫害。」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暖化使大海平面上升 陸地將遭吞噬

摘錄自2007年 4月23日東森新聞報報導
許多的研究資料都指出,暖化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進而淹沒陸地,甚至更有科學家預言,在最糟的情下,水淹紐約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警告世人全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部分陸地,這番話聽起來像寓言,其實已經發生在真實世界以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為例,它的全國最高點只有海拔5公尺,在海水不斷上升的影響之下,預估10年內全國都將被海水淹沒。

另一方面美國科學家曾經以電腦預測,一旦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再加上狂風暴雨威力有增無減,50年內紐約及白宮都逃不過被水淹的威脅。

海平面只要上升60公分,紐約兩處機場就泡湯了,若暴風雨長驅直入,華府的白宮和國會則岌岌可危,邁阿密、波士頓,或是舊金山西岸都有可能成為水都。然而根據統計,若是全球暖化沒有減緩,全球有2%的土地將被淹沒,而大約有6億3400百萬人住在沿海低地,暖化的結果將對人口密度極高的低漥地區造成衝擊,屆時可能發生的傷亡將不容小覷。

 

尼加拉瀑布蜜峰死亡百萬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央社多倫多報導
加拿大尼加拉瀑布地區的蜜蜂死亡百萬,引起地區蜂農的憂慮央請桂湖大學專家調查。同樣情形在美國也發生,此一現象被名為「蜜蜂生態失序」。

加拿大蜜蜂大量死亡的情形尚目前只侷限於尼加拉瀑布地區,西部蜂農必須等到本月底蜂巢採收期才能知道蜜蜂死亡的情況。當地蜂農協會主席杜柏諾表示,往年,冬天之後,平均只有10%至20%的蜂農遭受損失。2007年約80%至90%的蜂農損失慘重。2007年大量死亡的情形,令尼加拉瀑布地區的果農也憂心忡忡。花粉傳播季節即將在5月到來,花粉若無蜜蜂傳播,2007年果實收成將受到影響。

加拿大農業暨農產品署科學家柏奈爾表示,目前他不願用「蜜蜂生態失序」的現象來解釋大量死亡的情形。安大略省官員則將尼加拉瀑布蜜蜂突然大量死亡的情形歸咎於去年秋天天氣惡劣及殺蟲劑的使用。尼加拉瀑布地區自1990年代以來,一直使用農藥殺蟲劑。北部地區則尚未使用。

安大略省養蜂專家杜森表示,美國成年蜜蜂消失的原因可能與神經中毒有關。蜜蜂神經中毒又與殺蟲劑使用有關。杜森經營的蜂蜜公司目前正受安大略省政府委託,研製一種可以抑制蟲害,又不傷害蜜蜂成長環境的產品。

 

俄打算興建白令海峽隧道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東森新聞報報導
一座橫跨亞洲和美洲的跨州海底隧道即將開鑿。根據倫敦泰晤士報報導,俄國力邀美國和加拿大,一起興建一座白令海峽隧道。這座海底隧道總長103公里,完工後不但會是全球最長隧道,未來北京到紐約也可能一車到底,還可將俄羅斯的天然氣與石油出口到美加地區,賺取豐厚的經濟效益。

白令海峽隧道規模,橫跨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穿過國際換日線,和英法海底隧道比起來,總長足足多了一倍。英法海底隧道在1994年完工之後,全長50公里,海底部分佔了39公里,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海底隧道最長紀錄保持者。 至於連結日本北海道和本州的青函隧道,雖然總長比英法海底隧道長,不過海底部分只有23.3公里。俄國的白令海峽隧道預計在15年內完工。

 

八大工業國高峰會將在日本北海道舉行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2007年八大工業國高峰會選在日本北海道舉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3日宣佈,八大工業國高峰會(G8)將在北海道洞爺湖溫泉舉行,選擇洞爺湖,一方面因為風景優美,一方面因為比較容易維護治安。日本有好幾個城市爭取主辦八大工業國高峰會,其中包括北海道、京都、大阪、跟瀨戶島,最後由北海道勝出。安倍說,洞爺湖這樣優美的地方最適合討論環保問題。
 

農藥與罹患帕金森氏症疑似有關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路透社華盛頓報導
科學家表示,有關農藥能造成帕金森氏症的論點獲得更有力證據支持。近期一次專業會議中對動物與人類實驗進行結合後得出此類證據。其中一項研究揭示,噴灑普通除草劑巴拉刈(百草枯,paraquat)的農場工人,其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為普通人的2至3倍。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功能退化病症,病患最終將癱瘓不起。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接觸到巴拉刈的動物的大腦中,有一種稱為a-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蛋白質累積。這一蛋白質過去一直被視為是帕金森症的發病誘因之一。第三份研究報告稱,a-突觸核蛋白與帕金森氏症都會殺死同一種腦細胞。

「所有這些研究成果看起來顯示它們存在關聯,」非盈利組織--帕金森氏症研究院的創始人朗頓博士(Dr. William Langston)向路透表示。朗頓及其同僚表示,本月稍早在加州舉行的帕金森氏症環境研討會中的匯報成果,令他們頗感振奮。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是產生多巴胺的大腦細胞死亡,美國有逾100萬人受到帕金森氏症影響。

農場工人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尤其高,但農藥與該病症的關聯難以被確認,因為某人接觸農藥與罹患帕金森氏症之間通常會相隔多年。

 

上實境秀推銷 阿諾:環保車一樣讚

摘錄自2007年4月14日TVBS報導
從明星到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最近也搭上環保列車,他去參加美國MTV台的改裝車實境節目,「愛車大改造」和現場的饒舌歌手,大談車子。在世界地球日的特別節目中,他們把這輛65年的古董跑車,改造成800匹有機馬力。加州州長阿諾:「這可以減少40%到50%的廢氣排放量,我自己的車也改了,這樣的引擎,唯一的不同就是,如果你使用了植物燃油,那聞起來會像是炸薯條。」

阿諾表示,希望車廠可以帶頭,製造生產更環保的車種。加州州長阿諾:「我們該做的是,把這些復古跑車、休旅車和悍馬車,做到對環境和他們外表一樣的酷。」

身為州長的阿諾,近期頻頻推動環保議題,他認為關切環保,絕對是目前的燃眉之急。本身也是愛車人的阿諾,親自示範,呼籲大家,在和速度競爭的同時,也要注重環保問題!

 
中國新聞  --﹥

北京濕地40年銳減9萬公頃

摘錄自2007年4月22日北京晚報北京報導
地處延慶的野鴨湖是北京最大的一塊濕地,1998年時它的水面面積還有80萬平方米,四年之後的2002年只剩26萬平方米,縮小面積66%。從全市來看,北京濕地面積在40年間從12萬公頃銳減到不足3萬公頃,北京濕地保護已迫在眉睫。

正值「地球日」,22日上午「北京濕地研究中心」在首都師範大學正式成立。據「北京濕地中心」常務副主任洪劍明教授介紹,北京的濕地最大面積時曾占全市總面積的5%,歷史上寶貴的濕地資源曾發揮了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控制污染、淨化水質,調節徑流、蓄洪防災,調節小氣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大氣環境,為野生生物提供棲息地等多種功能,然而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北京的天然濕地和坑塘正在迅速消失,持續乾旱和水資源的過度利用更加劇了濕地的退化,北京的濕地面積現僅占全市面積不足3%。

 

中國國家林業局在遼寧省召開林權改革座談會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遼寧日報遼寧報導
4月20日,由國家林業局在遼寧省主持召開的為期兩天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座談會落下帷幕,會議以遼寧省林權改革經驗為中心進行了座談。來自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河南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北方8個省區的林業系統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還參觀了清原滿族自治縣紅透山鎮六家子村和南口前鎮王家堡村,對遼寧省農村林權改革工作進行了具體的考察。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出席並講話,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出席,遼寧省副省長胡曉華代表省政府出席並講話。

賈治邦在講話中對遼寧的林改經驗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遼寧的林權改革工作做得很好,意義十分重大,為北方的林權改革探索出了經驗和路子。遼寧的林改讓農民得到了林子,得到了利益,也得到了農民的認同,這是遼寧改革的突破。同時,遼寧的改革又抓住了非常關鍵的要點,抓住了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適應問題,也從體制上、制度上、機制上為全國的林改樹立了榜樣。

 

根據不同區域確定立法原則 陝西將立法保護秦嶺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國環境報陝西報導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近日召開「陝西省秦嶺保護條例」立法座談會,決定用法律手段保護環境日益惡化的秦嶺生態區。陝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正永指出,要通過科學立法,開門立法,提高全社會對依法保護秦嶺重要性的認識。對保護秦嶺進行立法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全局性、長期性、系統性和複雜性的特點,涉及面廣、難度大,一定要加強調研,充分進行論證,使「條例」真正實現秦嶺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統一,堅持科學發展觀,立足長遠,實現科學規劃,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有序開發利用,堅持在發展中突出生態環境保護。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崔林濤強調,立法保護秦嶺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目前,這部法規的立法宗旨、立法目的和要義已基本確定,要做好國家有關法規與秦嶺立法的銜接工作,要結合秦嶺地區不同的區域確定立法原則,把立法保護與科學管理結合起來,明確法律責任和管理許可權,要處理和把握好專業保護與全局保護、局部保護與整體保護、短期與長遠、必要性與可行性等方面的關係。省人大和省政府有關部門要齊心協力,加緊工作,高品質地完成這個「條例」的起草工作。

 

環保行政要讓人民滿意 內蒙古環保局開展創建文明和諧機關活動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國環境報報導
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局近日決定,開展創建文明和諧機關(單位)爭做人民滿意公務員(工作人員)活動。據瞭解,這一活動旨在以建設法制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為目標,以提高工作效能、強化隊伍素質為工作重點,進一步加強機關「五大建設」,推進環保歷史性轉變。

為扎實開展這項活動,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局要求,創建活動在局黨組的統一領導下進行,黨組書記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創新形式,增強活力,健全制度,完善機制;堅持齊抓共管,實行目標考核,總結交流經驗;將這一活動與定點幫扶、社區聯繫點工作緊密結合。

 

吉林著力打造生態大省 全面部署各地區治理保護重點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國環境報吉林報導
吉林省日前召開本年度生態省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認真抓好已頒布的生態省建設、迴圈經濟發展及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節水「十一五」規劃的落實,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大省。會議強調,各地要全面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西部地區加強濕地保護和鹽鹼地治理;中部地區加強黑土地保護和麵源污染治理;東部地區加強長白山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四期建設;東中部地區加強松花江、遼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污水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年內完成49個重點污染企業線上監測。嚴格控制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加強危險廢棄物、醫療廢物及城市垃圾處理。

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完成發電量要達到16億千瓦時,節約標煤59.2萬噸;加快推進長春、吉林等中心城市熱電聯產專案建設。要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尾礦、共伴生礦產資源和工業「三廢」的綜合開發利用,實現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結合吉林省農業、林業大省特點,搞好作物秸稈、畜禽廢棄物、木材「三剩物」和制藥、釀酒、食品加工廢棄物等資源綜合利用;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工作認定;深入開展節約用水和禁止生產實心黏土磚工作。要加大生態省建設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宣傳力度。深入開展生態省建設和建設節約型社會基礎教育工作,組織開展相關知識培訓,開展課題研究、攻關。

 

安徽省新開工專案必須環評在先 環評執行率確保100%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國環境報安徽報導
安徽省合肥市嚴把源頭污染控制關,日前,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率領市委、市政府、市人大領導深入環保企業、環境監測站和環保局,調研全市的環境保護工作。孫金龍指出,當前合肥市正處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時期,必須堅持「環境保護優先」,沒有做環評的專案,絕不能開工;要堅決落實好節能降耗、污染排減政策。合肥市長吳存榮近期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強調,今後新開工專案要按照要求,完善審批手續,堅持環評在先和依法審批原則,確保環評執行率達到100%。

據瞭解,合肥市連續幾年開展的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集中整治了威脅飲用水源安全的污染隱患和環境違法問題,全市工業廢水實際排放達成率由70%提高到95%左右,80%以上企業廢水處理設施得到了更新完善。近幾年,合肥市每年投入的環保資金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以上,累計投入60多億元,僅水污染防治投資就達40多億元,環保項目建成運行率和投資完成率分別達到90%和81%。

 

吉林長春市委、市政府 要求環保部門嚴肅處理違法排污行為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國環境報吉林報導
吉林省長春市委、市政府近日統一部署,由市環保局、市監察局和市政府督查室等相關部門組成違法排污企業專項督查組,對農安、德惠、榆樹、九台4縣(市)重點污染源進行明察暗訪,並對農安凇泉酒廠、長春(榆樹)漢德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非法排污企業做出了限期治理、停產和關閉等處理決定。

經檢查發現,一些排污企業存在著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包括企業污染治理設施不運行、污水超標排放、直排偷排和地方保護等問題。對在此次檢查中發現問題的企業,長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責成市環保局、市監察局和市政府督查室等相關部門予以嚴肅處理,要求把整治違法排污作為推進節能降耗、實現總量控制目標的重要措施來抓。

 

增加企業環境違法成本 廣東將大幅提高環境違法罰款

摘錄自2007年4月23日中國環境報廣東報導
今年廣東環保專項行動將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大幅提高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額度,以增加企業環境違法成本。目前,廣東省環保局等有關部門正在制訂有關政策,擬對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偷排等違法排汙企業按照法律規定環保罰款額度的上限進行處罰,同時還將徵收數倍的排汙費。

此外,今年廣東還將採取六大措施強化環境執法,加大環境執法的稽查力度;實行區域聯合執法,落實區域限批、區域限排;完善企業信用考核,計畫與人民銀行聯合發文,將企業違法行為納入企業信用考核,作為銀行信貸的參考依據;建立完善執法機制,掛牌督辦十大重點環境問題,查處一批大案要案並在媒體曝光;要將案件查處數量、排汙費徵收金額作為環保目標責任考核的參考指標;加強作風建設,落實執法責任制,落實廉政責任制。

 
綠色學習課表  --﹥

綠色學苑與宮崎駿動畫相遇了!

2007/04/23 - 2:00pm
2007/04/23 - 3:00pm
地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報名:4月25日截止,請先以電話報名
聯絡人:溫小姐
電話:02-23021122
E-mail: yswen@e-info.org.tw
活動說明:

又到了我們綠色學苑第五次的聚會囉,這次我們將要針對宮崎駿經典動畫:歡喜碰碰狸(又名:平成狸合戰)進行電影討論會。

也許大家會很好奇,這季主題明明是嚴肅的環境正義與土地倫理,那怎麼是要看一部動畫呢?

其實宮崎駿的作品是具有令人深省的意義,且用故事形式喚起人們對環境的注意,以這部片來說,是在敘述住在東京郊外多摩丘陵上的狸群們,隨著都市計畫的急速開發,山坡地的大量濫墾,使得牠們賴以為生的森林綠野受到了威脅。為了阻止這個扼殺牠們生機的都市計畫,在多摩境內全部狸子,深夜來到山中的萬福寺集合,決議復興祖先流傳下來的幻身術,向人類挑戰...

看了簡介有沒有很想瞭解狸群們如何保護家園?

4月25日晚上7點,綠色學苑電影討論會準時與你相遇!

有關綠色學苑訊息:http://e-info.org.tw/node/19207

 

2007地球日活動系列:快來加入科博館的探索能源之旅

2007/04/21 - 10:00am
2007/04/27 - 2:00pm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07地球日教育活動—科博館帶您探索地球能源的奧秘

自4月21日起推出「探索地球能源的奧秘」系列活動:「來電感應」演示活動將於4月21--27日每天上午 10:00 及下午 2:00 在地球環境廳一樓劇場教室前舉行。
 

還有最精彩的「地球資源解密」教育活動於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將在地球環境廳二樓舉行—包括「探索能源之旅」及「生命之源水知道」等精彩教育活動。

科博館更自4/21-5/13展開戶外教學:「自然生態探索研習活動」包括「台北關渡生態之旅」及「彰化濱海生態之旅」等共計五個梯次,分別帶領國中小學生及親子觀眾前往台北關渡自然公園、八里海岸、香山溼地和彰化濱海芳苑溼地等,實地瞭解台灣的溼地、海岸與地理生態,進行深度的自然景觀體驗。(目前已額滿)

詳情請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橋仔頭糖廠藝術村-村暖花開 --馬修.連恩講 唱會

2007/05/04 - 7:30pm
2007/05/04 - 9:30pm
地點:橋仔頭糖廠藝術村雨豆樹劇場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宜蘭縣民間動能發展協會
協辦單位:高雄縣政府
            台灣田野工場
            橋仔頭文史協會
贊助單位:台灣糖業公司
                    高雄縣文化基金會
報名:活動完全免費,自由入場

電話:07-6119957
E-mail: sugar.team@msa.hinet.net

活動說明 :
知名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要來橋仔頭糖廠藝術村辦講唱會囉!!!
歡迎大家與我們一起坐在最自然的雨豆樹劇場下,感受最自然的氣氛,聆聽最自然的音樂!!!

詳情請見
http://www.fieldfactory.com.tw
http://www.fieldfactory.com.tw/new01/viewtopic.asp?id=93
 

野趣繽紛合歡山(第一梯)

2007/04/29 - 7:00am
2007/04/30 - 6:00pm
主辦: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解說老師:邱慶耀(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資深講師)
集合地點:台北火車站東三門門口(捷運至台北車站1號出口左轉100公尺)
對象:國小三年級以上親子及社會人士
名額:18名
費用:會員3000元、非會員3200元
電話:(02)2362-7388
 

每年五月,高山野地上的小花,正開始吐露出春的訊息,玉山筷子芥、高山翻白草早已開始綻放出他們迷人的淡雅色彩,而玉山杜鵑也為合歡群峰揭開彩色序幕,悄悄地在各個山頭上翩翩起舞,加上今年暖冬氣候的影響,相信此時的合歡山頭,一定到處充滿繽紛色彩。

氣候多變的合歡山,晴空萬里時是翠綠的高山草原景觀,在大片的箭竹中,有刺柏、冷杉、雲杉、鐵杉,也有高山特有的玉山圓柏,而高雅的玉山杜鵑就在主峰的山頭與玉山圓柏為伴。合歡山主峰標高3416公尺,麗挺拔,一年四季裡都是風華無限;春夏賞花避暑,秋冬踏青玩雪,時時刻刻都是良辰美景。漫步在合歡山區的各個步道上,遼望百岳高峰稜線,壯麗雄巍;路徑旁鳥語花香、景色優美,秀麗的雲海變化萬千,有如夢幻仙境般,真是美不勝收!

對於許多愛好自然的人而言,合歡山最美的不是皚皚白雪,而是清爽涼快、充滿豐富生命力的花開時節。此次的活動透過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專業講師的解說及導覽,讓參與者深入體驗森林自然之美。其實親近山脈毋須遠求,賞花、賞鳥、登山、看雲海,兩天一夜的合歡山之旅就能給你豐富而多元的自然感受。

 

【2007年NGO協力,牽手讓心無障礙】活動開跑了!

2007/04/18 - 7:00pm
2007/12/19 - 6:00pm
報名詳情請見 志工朋友篇 殘障朋友篇

活動說明:為了讓身心障礙的朋友為接觸大自然,協會與許多團體(詳見)與台北市行無礙協會合作,針對身心障礙的朋友舉辦一糸列的「親近自然」的戶外活動,95年協會辦理了臺大及芝山岩二場步道體驗活動,感謝吳寶珠、葉淑蓮、張輝英、吳靖惠、劉明燦、林芳色等綠人對活動的支持,使前來參加的身心障礙的朋友印象深刻滿載而歸。

今年活動將擴大辦理,為使活動順利進行,需要一些志工來協助這些身心障礙的朋友。因此舉辦了幾場的志工培訓,讓大家知道如何與身心障礙朋友相處的正確知識,歡迎新舊志工共同參與。

第一場的志工培訓在4月18日星期三晚上晚上7點到9點,為善最樂請大家踴躍報名,並把此訊息轉寄出去,謝謝!

(一)室內志工培訓

●自四月起,每個月第三週週三晚上7點到9點

4月18日 PM19.00  志工培訓(一):

「當身障者的好朋友」、輪椅輔具操作(瞭解殘障者類別與協助方法)

主辦單位: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參加對象與人數:各團體幹部、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

5月16日 PM19.00  身障者經驗分享:

「愛的狂想曲」影片觀賞與對話(瞭解肢體障礙朋友的戶外經驗)

主辦單位:廣青文教基金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6月13日 PM19.00  志工培訓(二):

「國外殘障者戶外活動經驗談」、輪椅輔具操作(瞭解殘障者戶外運動輔助方法)

主辦單位: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各團體幹部、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7月18日 PM19.00  義工行前培訓:

「愛上那年夏天」影片觀賞與討論(瞭解肢體障礙朋友的活動狀況)

主辦單位:崇友文教基金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8月15日 PM19.00 身心障礙會館 水上志工培訓:

「身障者獨木舟解說與救生經驗談」觀摩與討論(瞭解身障者水上活動注意事項)

主辦單位: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9月19日 PM19.00  視障者感受自然篇:

「叫我第一名」影片觀賞與討論瞭解視障者登玉山心路歷程)

主辦單位:週週爬郊山、523登山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10月17日 PM19.00  聽障者自然體驗:

「聽聽看」節目主持人陳濂喬登玉山經驗分享(瞭解聽障者體驗自然的方法)

主辦單位:聾人協會、週週爬郊山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11月14日 PM19.00  高關懷青少年志工參與心得分享

主辦單位:523登山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12月19日 PM19.00   身障者旁邊的人分享與討論(陪伴者、家庭、外傭)

主辦單位: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二)戶外親近自然體驗

4月28日(六) 關渡自然公園 (上下午)

【鵬程千萬里 — 候鳥之美加發現新濕地之旅】

主辦單位: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台北野鳥學會、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 40人(2組),志工40人 (適合輪椅)

5月19日(六) 烏來內洞林道、桶后步道 (中午到晚上)

【內洞森林賞螢夜之旅】

主辦單位:台大保育社、523登山會、週週爬郊山、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20人,志工30人(高關懷青少年 適合輪椅)

5月26日(六) 陽明山二子坪 (上下午)

【陽明山自然步道之旅】

主辦單位:自然步道協會、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20人,志工30人(高關懷青少年 適合輪椅)

6月9日(六) 烏來信賢步道、種子學苑 (上下午)

【微物之美—烏來賞蝶行加拈花惹草DIY】

主辦單位: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園藝治療、台大保育社、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20人,志工30人 ( 適合輪椅)

7月14日(六) 三峽德心農場(上下午)

【從菜園到餐桌--園藝治療加小暑太陽能鍋野餐DIY】

主辦單位:園藝治療、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台灣有機學會、週週爬郊山、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自然步道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20人,志工30人 (適合輪椅)

9月8日(六) 坪林虎寮潭、金瓜寮虎寮潭(上下午兩梯次交叉)

【獨木舟加金瓜寮自然步道之旅】

主辦單位: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自然步道協會、台大保育社、週週爬郊山、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523登山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40人(2梯次),志工50人(高關懷青少年初階體驗 適合輪椅)

9月29日(六)貢寮雙溪出海口、龍門露營場 (上下午兩梯次交叉)

【雙溪出海口溯溪行加自然步道解說】

主辦單位: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自然步道協會、週週爬郊山、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523登山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40人(2梯次),志工50人(高關懷青年進階 適合輪椅)

10月20日(六) 大安森林公園 (上下午)

【大安森林公園自然體驗親子歡樂營】

主辦單位: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親子40人,志工30人 (適合輪椅)

詳情請見 親近自然官方網站

 
專   欄: 環境教育新任務——因應全球暖化的減災教育--﹥
作者:江慧儀 (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
過去,在暖化的議題上,環境教育試圖傳遞全球暖化的成因、影響等相關知識,企圖引發眾人對此一議題的覺知與個人行動。然而,檢視社會發展的方向與規模,並從整體生態環境的大尺度來看,在面對全球暖化引起的災害時,「天氣」、「氣候」不應再是人們坐以待斃的藉口。環境教育已經迎接了新的任務——除了個人行動,「減災」的教育也刻不容緩。

全球暖化的議題在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榮譽之後,終於讓主流媒體注意到這個環保人士呼籲了近十年的全球環境危機。如今,眾人都能將種樹、節約能源、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消費等對抗全球暖化的行動朗朗上口,而對於已經、或將來可能發生的影響,也略知一二,例如:氣候變化的難以預測、自然災害的加劇。

串連個人之力 建立安全的社區

近十幾年來,人們以改善天氣預測(預警)、防災準備工作以及事後的人道救援行動來因應不斷增多且加劇的自然災害,如此使得災害死亡率不至於攀升,然而,在財物的損失方面則可以「空前災難」來形容。原因不難理解,縱使對抗全球暖化以及環境保護的個人行動已經成為媒體焦點,但社會整體應變策略的改變仍是關鍵。

從目前社會整體的開發方向觀察,人們仍持續與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爭奪海岸、紅樹林、洪水平原、山坡地、集水區等區域,使原本脆弱的生態敏感區域在面對極端的天候現象時更加脆弱,將洪水風災等自然災害演變成「非自然災害」。而人類本身也因為不斷地將公共設施、遊憩區、橋樑、私人建物、電廠往海岸、山林等脆弱的生態系發展,如此在高風險的地方大興土木的行為,大大提高了自然界以及人類的災害損失。因此,減災的環境教育從大尺度來看涉及了土地利用的規劃、自然資源經營思維與開發策略的改變。包括面對災害的策略,例如重新思考過去防洪應變措施中控制河川,以堤防防堵洪水的方法,是否只是造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的作法?

從地方的中尺度來看,減災的環境教育則應以建立安全的社區為目標,重新重視社區的在地經驗與智慧,同時培養社區應變與適應能力。社區經驗的提供以及積極參與才能有效達到減災的預期效果,畢竟社區的居民才是真正必須面對自然災害,並設法與自然力量共處的主角。當遭受自然災害威脅的人開始意識到風險的存在,他們將會學習保護自己,並開始思考哪一種開發方式對他們來說才能夠長治久安。決策者與社區居民可以共同合作,確認與標示出社區附近較為脆弱的環境與資源。提醒社區民眾在未來全球暖化加劇的可能災害威脅之下,哪些區域可能成為高風險區。透過社區的參與,民眾將瞭解自身以及環境的脆弱性,而在合作過程中所提供的知識,亦會讓社區居民確知他們在社區環境所從事的開發行為將不會在災害侵襲之時,加深其嚴重性與破壞性。

預防文化‧全球減災教育行動

教育與意識覺醒是改變「預防文化」(culture of prevention)的基礎。然而,意識覺醒卻不是一蹴可及。正如許多人說,環境教育要從小做起,去年六月,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發起了「2006-2007年全球減災教育行動」(2006-2007 Global Disaster Reduction Education Campaign),他們向全球的學校呼籲,減災的教育應從學校開始(Disaster Risk Reduction Begins at School)。這個全球行動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呼籲學校將減災教育融入學校課程,二是提醒全球的學校提昇建物的安全標準,以抵擋任何形式的自然災害。該組織並指出,全球有超過2億人口每年都會遭受自然災害的威脅,而18歲以下的青少年與兒童是最脆弱易受害的一群,尤其當災害發生在上課時間,學校建物的品質將直接危及學生的生命安全。

「國際減災策略組織」針對82個國家所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只有33個國家宣稱該國的國中小學課程中有關於災害的相關課程;墨西哥、羅馬尼亞以及紐西蘭三國,則是強制性地將災害教育納入課程當中。其他如巴西、委內瑞拉、古巴以及日本也都指出,省市層級的學校在災害相關教育也都有相當程度的關注。台灣曾被世界銀行列為全球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區域,減災的教育在台灣卻並未因為災害的嚴重程度而受到重視。我想,減災的環境教育終究仍須回歸到行為的改變。我們的孩子也應該像全球其他國家的孩子一樣有權利知道,如何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生命力,當他們成為具有消費能力的成人時,可以拒絕在海岸、濕地環境、山坡開發建造的住宅、度假旅館消費,因為即便我們無法遠離自然災害,卻能減緩甚至消除因人類而加劇的災害與損失,並將自身的脆弱度降到最低。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環境節日 : 全球暖化特輯 面對台灣 之一--﹥
文字:陳佳珣(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忠峰(公共電視記者)
 台灣,一個蕞耳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台灣,一個蕞耳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系,兼容並蓄存在島嶼內。溫度,決定生態的界線,也關鍵性的決定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有人質疑,現在正發燒的全球暖化議題是場騙局?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會肯定的告訴你,「人類」就是這場地球災難的元兇!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決定了地球的氣候變化,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周期大約10萬年,而現在正處於溫暖間冰期(約8千年),地球暖化是長期且必然的趨勢;但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溫室效應,卻讓地球在短時間內發燙發熱。

工業革命後,化石燃料的使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現象。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是生產方式的革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從工廠製造產品的過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源使用、交運運輸、甚至每天的三餐飲食,都直接、間接的排放二氧化碳。簡單的說,凡是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工業革命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ppm,現在已經飆升到381ppm,是60萬年來的最高值;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地球溫度就會上升3-5℃。這100年來,地球氣候上升0.65℃,看似微小,卻造成全球氣候大地震、生態失衡失序,氣候災害一波一波侵襲,始作俑者的人類也嚐到苦果。

下箔仔寮居民淹水的家園,電視機在大水中載浮載沉。地球暖化導致乾旱時間拉長,熱浪、旱災,常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但整體降雨量並沒有減少,各地於是發生極端氣候,台灣當然也無法倖免於難。2001年7月,納利颱風單日的降雨量,打破了台北氣象站105年來的紀錄,台北市彷彿回到過去的台北湖;2002年,度過淹水惡夢的台北市反而遇到缺水窘境,這波旱災從桃園一路延燒到台北,台北市政府甚至祭出供水4天停水1天的非常手段,搶水大戰在北台灣上演;2005年3月,以往只在出現在高山的雪景,卻下降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茶園、果樹受到寒害,農民損失慘重。風調雨順才能國泰民安,當澇旱之災頻繁上演,台灣人如何安身立命?

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1%,排名第22名;每年人均排放量高達12公噸,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台灣暖化的幅度也不惶多讓,是地球的2倍,溫度上升高達1.3℃。一般民眾冷的加件衣服,熱了躲進冷氣房吹冷氣;但對置身在自然環境下的生物來說,這1.3度可是「代誌大條」。

靜宜大學生態所教授陳玉峰累積長期的調查資料發現,溫度上升,海岸植物有北移的趨勢,移動距離在50-70公里,有些植物會因為氣溫改變、新物種移入競爭而滅亡。「我最擔心極端氣候。」陳玉峰說,高海拔的植物生長周期動輒一、兩百年,這幾十年來氣溫急遽改變,植物感受到生存壓力,把能量用在開花;但如果遇到極端氣候,無法順利育成種子,如此反覆造成許多樹木不明原因猝死。

地球暖化造成兩棲類適合生存的棲地縮小,諸羅樹蛙就可能有滅絕的危機台大生態所教授李培芬也發現,中海拔的鳥種有8種往上遷徙,且運用電腦模式運算,地球暖化造成兩棲類適合生存的棲地縮小,分布有侷限性的物種,例如諸羅樹蛙,就可能有滅絕的危機。受衝擊最大的是無法遷徙的魚類,以櫻花鉤吻鮭為例,當溪流溫度改變,不適合魚類生存,往上的溪流環境又不符合生存的其他條件,最後就只能滅亡。

而在海洋生態,台灣周圍的海域100年來增加了1.8℃,連帶影響洋流的流動;溫度改變,海洋食物鏈最底層的浮游生物跟著改變,對定棲型的魚類來講衝擊甚大,而迴游性魚類的移動路徑也跟著不同,棲息在不同溫度的迴游魚類,隨著水溫差異而有所消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中最豐富的珊瑚礁生態,會造成珊瑚白化,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墾丁的珊瑚礁會死亡,台灣周圍的珊瑚則會跟著海水暖化往北生長。

2005年氣候異常,3月初的大雪,更讓中海拔的雲林古坑、嘉義梅山等地區,罕見的降下皚皚白雪。全球暖化,擾亂植物的生理時鐘,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人類生存不能外於自然環境中,尤其是農漁產業和氣候更有直接關聯。

春天的水果攤,就可以買到夏季的水果,暖化讓植物開花結果亂了時序,如果遇到極端氣候,就只能用「慘」來形容。2005年的三月雪,罕見的下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果樹、茶樹承受寒害,農業損失就高達4億元;暖化讓植物病蟲害的防治面臨挑戰,2007年3月,水稻的葉稻熱病提早一、二十天發生,台中區農改場緊急發布警訊,通知農民緊急防治,糧食生產因病蟲害、水資源供給的變動提高,而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苗栗西湖的文旦農,心酸地篩選掉畸形的柚子,這是他們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海洋漁業資源在洋流流動的改變下,帶來不同的魚種,被漁民稱為「烏金」的烏魚,隨著冬天的洋流南下,海水溫度上升,原本迴游到雲嘉沿海產卵的烏魚,改到北部的東北角一帶產卵,產卵環境改變對烏魚繁衍後代的影響,是漁業資源永續的重要課題。烏魚只是漁業資源改變其中一項,祖先傳承下來的捕魚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全球暖化下快速變動的海洋。面對漁業資源的改變,沿海漁民也只能順勢而為。

「我們的島」將於4月27日21時,推出第400集──全球暖化特輯「面對台灣」,並從4月24日起,連載4天的專題文章。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讀者投書 : 行政院不願面對的真相——6位環評委員的聯合聲明--﹥
作者:徐光蓉、李根政、文魯彬、郭鴻裕、周晉澄、詹順貴 (環保署第六屆環評委員)
近一年來,行政院視環評委員為投資障礙、絆腳石,在政商密切合作之下,加以財經報紙傳遞片面資訊,環評委員頓時成為眾矢之的。近日更於行政院財經小組中,直指目前的環評審議令其「無法忍受」,給予環保署空前壓力,赤裸裸介入環評審議,為大財團排除開發障礙,要求簡化環評程序、限縮委員審議範疇,快速通過環評。同時,更進一步宣稱雲林離島工業區早在1995年已通過二階環評,因此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可免實施環評,本次送審僅是「以昭公信」,依經建部門的邏輯,如果環評會願意配合、妥協成為開發案之背書工具,則言必尊重其專業;反之,委員如果堅持依法審議、嚴格把關,則成經濟發展罪人,大呼意識形態凌駕專業。

對於這項擺明了把環評會當成開發案的橡皮圖章的行政干預,我們認為已損及環評制度僅存的一點社會信賴,對於制度的傷害遠勝於對委員形象的負面影響。

為了讓社會能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堅持和審議的考量,乃針對較關鍵的「二氧化碳」、「水資源」、「中部空品」三大項問題提出說明,以正社會視聽,同時提供全民及相關單位思考。

一、根據本屆委員統計從2005年9月開始審議至今,已通過、審查中的主要案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如果這些案件都通過的話,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總排放量再增加43.44%!這些貢獻主要來自電力業、煉鋼和石化業,電力部分包括台電深澳電廠、林口火力發電廠、大林火力發電廠、龍風火力發電廠、和平火力發電廠,全部都是產生二氧化碳最高的「燃煤」電廠。如果這些都通過,三年內將增量71,440千噸,增加比率超過四分之一,達27.9%;煉鋼業則送進中龍鋼鐵和台塑大煉鋼廠,這二個案子將使台灣增量26,202千噸,增加率達10.23%;石化業則是國光石化科技公司與大林廠擴增計畫為最大增量排放源,二案合計達8,724千噸,增加率為3.4%。但偏偏行政院經建部門所推動的重點開發,卻以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為大宗。

據環保署的說法,台灣每創造100萬美元的GDP,就要製造850噸的二氧化碳,比污染大國中國高40%,竟然跟石油產地中東不相上下 。

當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的耗能與GDP成長已完全脫鉤,致力於減少排放二氧化碳之際,台灣卻反其道而行,馬上要付出嚴重的環境、經濟、社會成本,環評委員能夠輕易放行嗎?

二、除了各開發案所加乘的環境污染外,審理環評案件中另一項爭議課題是水資源的巨量需求。經初步統計本屆環評案件所提到的主要新增工業用水,加起來竟然高達每日121.762萬噸、每年4億4千萬噸以上,遠超過一座翡翠水庫的蓄水量,相當於近500萬人的民生用水。初期,這些工業區需移撥大量農業用水,勢必嚴重影響農業的長期發展;而長期則需靠開發新的攔河堰、水庫,衍生極大的環境破壞與社會公義課題;若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澇、旱愈加顯著,暴雨集中、乾旱更長的因素,這些大量的新增用水需求,勢將把現有產業和基礎的民生用水推入高風險的境地。例如台中地區科學園區的新增用水全都指向鯉魚潭水庫,但鯉魚潭水庫真有能供應這麼多水嗎?再如石門水庫已損傷大半,如何能再供應不斷擴張的面板廠?

而工業部門用完的髒水,則往往排入仍在提供灌溉用水的河川,形成「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的荒謬情境,這是另一項嚴重的食品安全與國民健康課題。

三、國內的空氣品質於近年來急遽惡化,其中尤以中部空品區惡化速度最快;除了原有的台中火力發電廠、六輕、中部科學園區一、二期、台中工業區外,環評已通過、審查中的案件還包括了中科三期基地、彰工火力一、二號機發電計畫、龍風電廠、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這些開發案所累加的空污量,致使該區懸浮微粒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濃度暴增,對國民生命健康與財產造成重大威脅。

以彰工火力一、二號機發電計畫為例,該案因開發理由不充足、及對環境影響重大,已被專案小組委員認定不應開發。其施工中及營運期間之TSP及PM10皆被預估將超過空氣品質管制標準。

二氧化碳、水、空氣品質等嚴重的增量課題,是如此迫切又真實,凸顯了在一些環境涵容量已達飽和、甚至透支的區域,委員在審查過程中不僅必需考量個案,也需要顧及整體環境劣化的課題。此即為台鋼案中,委員要求將國光石化污染量同時納入評估的原因。

事實上,環評委員會是由21位委員組成,其中7位是官派委員,14位專家學者,其結構本就是政府部門占有絕對優勢,因此,一旦行政院要強勢主導,要讓環評會成為「橡皮圖章」可說是易如反掌,絕對無法像某報社論所誣指:環評委員像藍波的角色「憑一己之主張就可以凌駕行政部門、立法機構以及全體人民」 。

況且,環評法是因應台灣發展過程中,帶來嚴重環境破壞、社會公義、人民生活品質低落、健康飽受威脅、公害抗爭付出巨大社會成本等背景下,所制定之法令,其目的在於「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環評委員是依環評法行使職權,幫助政府和社會能夠保護好環境,避免環境的惡化,對於目前環評所引發的爭議,我們認為如果行政院能夠在決策形成階段有充分的資訊公開、民眾參與,讓社會有充分討論的機會,加上嚴謹的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等面向之評估,當可減少社會的爭議。

環評委員願意充分了解經建部門的決策背景,納入審議的參考,同時也願意配合環保署針對如何提高審議效率,研擬適當的程序改善方案,但不能犧牲審議品質,損及環境影響評估法所賦予的職責。

環保署第六屆環評影響評估委員:徐光蓉、李根政、文魯彬、郭鴻裕、周晉澄、詹順貴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劉香君 網編:李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