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5.1
本日焦點:

車諾比核災21週年 烏克蘭總統希望重建災區

車諾比核災爆炸的4號反應爐(圖片來源:ENS)

摘譯自2007年4月26日ENS烏克蘭,基輔報導;Nina L.編譯;莫聞審校


在車諾比事件核電廠爆炸輻射雲範圍擴至全歐的不幸事件屆滿21年後,26日烏克蘭總統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 呼籲國人支持重建鄰近封閉反應爐附近無人居住的受污染區域。尤申科及一群哀悼者在黎明前祈禱和點亮燭光,紀念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發生的震驚全世界的核爆災變。

尤申科26日在基輔市外的一所學校演講時表示,在那個地區採行醫療保健和經濟重整,並且吸引投資以使這個地區恢復生氣,是非常重要的。21年前,車諾比第4號原子反應爐爆炸後,引發了一場火災,及一連串的意外爆炸及反應爐核心熔毀。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全球氣候變化 沒有國家可倖免

作者:李育成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全球暖化造成各地乾旱日益嚴重(圖片來源:UK Environment Agency)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最新報告警告,未來幾十年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將帶來水資源短缺、農作物減產、海平面上升、大量物種滅絕等災難性後果,而發展中國家可能承受最沉重的打擊。

4月9日,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邀請了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的主要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林而達教授與第三工作組主要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潘家華教授,出席我們舉辦的媒體沙龍活動,介紹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尤其是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

地球日:

剖析史登報告:從經濟觀點看全球變遷

作者:王茹涵(工研院能環所副研究員)

巴西提倡以酒精替代石油的政策,去年歡慶了第100萬輛彈性燃料車的出廠。 (圖為巴西國會議員鮑伊利諾 Luis Piauhylino de Mello Monteiro ,照片來源:ENS)

史登報告的作者Nicolas Stern 為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2006年10月底發表了嚴肅警告全球暖化對世界經濟的衝擊。筆者有幸參與Nicolas Stern三月底在加州柏克萊大學的演說。

史登報告主要是在破除一個長久以來的迷思,那就是「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將會阻礙經濟影響」。但是分析的結果剛好相反。如果目前形勢不變,全球溫度將在 2100年前升高攝氏2~5度,未來10年全球經濟將為此付出3.68兆英鎊(約合232兆台幣)的代價。

讀者投書:

別讓司馬庫斯櫸木事件變成破壞部落自主性的殺手鐧

作者: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部落一景(圖片來源:巫奇勳)

我在今年4月間,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就為部落族人對於「土地共有制度」(共同經營、共擔責任、分享盈利)的堅持,對於維護生態環境的使命感,而深受感動。

司馬庫斯是少數訂有自律公約的原住民部落,在土地倫理、文化生態和部落秩序等方面,都詳加規範。例如,關於土地管理,堅持「為維持部落之主體性,部落土地不得買賣、租用、轉讓給非部落居民,亦禁止和非部落居民以合夥投資的方式經營部落土地。」有關土地利用,規定「不論私人或公有的部落土地,非經部落共同討論規劃許可,不得大規模的變動使用或開挖,以避免土石流或坍塌等災害發生。」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專欄

地球日

讀者投書

本會快訊

「生物多young性」環境資訊推廣志工研習營

 
熱門內容
攜手中國,淨化大氣
為橙腹樹蛙闢新路
熱門關鍵字
外來種 高爾
推薦評論
核廢料最終處置場 牡丹鄉長林傑西:願收廢料換回饋 (1)
一封關心國家公園砍樹的讀者來信 (3)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車諾比核災21週年 烏克蘭總統希望重建災區 --﹥

摘譯自2007年4月26日ENS烏克蘭,基輔報導;Nina L.編譯;莫聞審校

在車諾比事件核電廠爆炸輻射雲範圍擴至全歐的不幸事件屆滿21年後,26日烏克蘭總統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 呼籲國人支持重建鄰近封閉反應爐附近無人居住的受污染區域。尤申科及一群哀悼者在黎明前祈禱和點亮燭光,紀念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發生的震驚全世界的核爆災變。

尤申科26日在基輔市外的一所學校演講時表示,在那個地區採行醫療保健和經濟重整,並且吸引投資以使這個地區恢復生氣,是非常重要的。21年前,車諾比第4號原子反應爐爆炸後,引發了一場火災,及一連串的意外爆炸及反應爐核心熔毀。

一縷縷的核子輻射塵在俄羅斯西部、歐洲、東北美上空飄動。烏克蘭大塊區域、白俄羅斯、俄羅斯等均受到嚴重污染。這也導致33萬6千人撤離家園,重新尋找居處,反應爐周遭30公里區域因而封鎖至今。

尤申科說:「這塊土地必須重新找回活力。我們應該正視它還是有遠景的,而非是烏克蘭一塊已從地圖上消失、且最好忘記不再想起的地方」。

車諾比核災事件發生後,有31個人在頭兩個月因輻射感染死亡。而長期以來的死傷人數還尚有爭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出:有9300人死於車諾比事件外洩輻射引發的癌症。有一些單位如綠色和平組織,質疑死傷人數應在此數目10倍以上。

為了彰顯這個紀念日,來自歐洲6國的30位綠色和平組織成員企圖阻止預計要在法國Flamanville興建的輕水反應爐興建工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pr2007/2007-04-26-06.asp

 
台灣新聞  --﹥

全球暖化,抓住商機吃「暖」飯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時報資訊報導

過去人們熟悉黑金、黃金商機,本世紀將由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的「綠金」、水資源相關產業的「藍金」所取代。而哪些基金投資到「吃暖飯」的產業,大賺綠金與藍金呢?

理柏基金研究機構研究經理馮志源指出,目前台灣已核備的基金中,至少有三類基金可掌握到全球暖化財。一是專門投資環保相關產業的「道德基金」或稱「社會責任基金」;二是替代能源基金、水資源基金;三是蘊藏豐富生質燃料(如:玉米)的國家,也就是拉丁美洲基金。

美林新能源經理人博恩彤表示,再生能源與替代能源成本已落於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區間內,甚至更低,已逐漸提升其與傳統能源的競爭力。最重要的是,當前全球環保意識覺醒,目前已有49國實施新能源政策,對這些產業有莫大的助益。

 

魚蹤頻現 恆春漁民「鯨」喜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中國時報屏東報導

目前進入飛魚盛產時節,許多恆春漁船在鄰近海域作業時,都曾目睹大型鯨魚出現海上,讓恆春極具歷史意義的鯨魚,成了最近漁民茶餘飯後話家常的重要話題。

今年75歲的南灣里民潘清福說,民國3、40年,南灣和香蕉灣曾經是台灣捕鯨業重鎮,日本人先後在兩地設立捕鯨作業基地,顯示台灣南部海域曾是鯨類南來北往通道。但隨著世界大型鯨類數量驟減和保育聲浪四起,捕鯨業在台灣幾乎不復見。

恆春區漁會總幹事朱品璇表示,近年來保育聲浪高漲,鯨魚有漸漸復見的趨勢,這對恆春的觀光有正面的幫助,但因鯨魚早已禁止捕撈,所以漁民看到也不會回報,所以究竟出現數量的多寡也很難計算。

 

健康最重要 茄萣鄉民要求中油台電重做環評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東森新聞高雄報導

緊臨茄萣鄉的台電興達發電廠與中油液化天然氣廠,多年來雖有回饋地方,但遭鄉民質疑未真正落實在鄉民身上,高雄縣社服協會理事長李柏融29日表示,他要求兩廠於5月6日前提升環境及安全評估,協助鄉親身體健康檢查及賠償。

高雄縣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李柏融指出,中油及台電兩大廠成立迄今,對茄萣鄉造成不少困擾與殘害,且二仁溪水含戴奧辛需要重新評估;因此兩廠當初設廠時的環評是否實在?至今兩廠又增設機組增加生產資源,是否應邀集國外專家重新評估。

李柏融指出,以茄萣鄉而言,鄉民罹患癌症中年人比例高出50%,比例之高令人咋舌,而中油及台電也未做出對鄉民有實際幫助的身體健康檢查,其作為令人失望。

 

鑫輝鋼鐵屏南設廠 環評審委有疑慮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東森新聞屏東報導

義聯集團積極爭取在屏南工業區設置電爐鍊鋼廠,30日下午董事長劉憲同率相關主管拜訪縣長曹啟鴻,由縣府邀集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審查委員會委員,對於該廠製程產生的戴奧辛等污染防治仍表存疑,且擔心對週遭養殖、農牧產業造成衝擊,曹啟鴻強調,鑫輝公司須取得審查委員會認可後,才會同意設廠。

擬於屏南工業區設廠的鑫輝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電爐鍊鋼為主,預定年產30萬噸的鋼胚,另有年產90萬噸熱軋鋼捲的金屬加工軋延廠,建廠用地約9.8公頃。

由於外界對於電爐廠存有許多疑慮,認為電弧爐煉鋼業屬於高污染工業,所產生之空氣污染物戴奧辛、粒狀物粉塵及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煙道廢氣,將嚴重衝擊屏縣空氣品質。恐會造成附近環境惡化,嚴重影響附近地區農民的生計。

 

交長力挺蘇花高 環團學生齊反對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聯合晚報報導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30日上午邀請交通部長蔡堆進行蘇花高專案報告,並邀請環保署、學者專家及環保團體、學生代表參加。蔡堆力主蘇花高應該興建,還說蘇花高是鐵路、航空、一般公路無法替代的。他說,交通部是執行單位,環評通過即執行,不通過就不執行。現有蘇花公路的道路品質與安全,都無法保障用路人,蘇花高有興建必要。

包括荒野保護協會創會理事長徐仁修、東吳大學學生蔡中岳等人都堅決反對興建蘇花高。他們說,政府以經濟角度看待蘇花高,是陷入有錢就會更快樂的迷思,卻會破壞花蓮的好山好水。他們並抨擊,每到選舉,就把蘇花高抬出來談,根本不了解花蓮人真正要的是什麼。他們要求暫緩興建蘇花高,等明年總統大選後,邀請社會各界做一次更深入、更全面的討論。

 

改建親水公園 內湖垃圾山值百億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內湖垃圾山移除後,未來潛在開發價值至少上百億,市府都市發展局表示,垃圾山挖除政策討論前,市府曾朝親水休閒娛樂園區方向規畫,加上鄰接南港軟體園區,朝複合式工商業休閒空間發展相當可行,對內湖地區的再發展確實值得期待。

不過,內湖垃圾山開挖後的土質,可能有毒物危險性的存在,是否適合民眾過度接近活動,以及可能的開挖範圍,前市長馬英九曾要求在開挖後1年內,必須完成土質毒性分析,作為進一步都市規畫的參考。

都市發展局表示,內湖垃圾山占地約15公頃,如完全移除,將是北市基隆河段唯一沒有堤防阻隔的河段,極適合發展親水性的都市休閒設施使用。

 

大里住宅設基地台 鄰居群起抗議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中國時報台中報導

大里十九甲地區短短不到百公尺巷道,1年多來陸續有4人死於癌症,目前又有多人發現癌細胞,居民懷疑是鄰居頂樓設電信基地台惹的禍,29日動員左鄰右舍拉掛白布條抗議;但屋主大門深鎖。里民表示,若基地台不拆,他們還會持續抗議。

大里新仁里新仁五街29日有近百名住戶,在縣議員何欣純、李天生、蔡黃金雀等人帶領下,拉白布條走上街頭,抗議顏姓屋主為了個人私利,枉顧左鄰右舍的生命,在住家3樓頂架設多支電信基地台。

里長林水源表示,該基地台原設在新仁六街,3年前民眾抗議,遷到新仁五街,屋主就在中華電信服務,本身負責架設基地台。因目前法令沒有規定住宅區不能設基地台,加上無人能證明基地台電磁波對人體有害,里內設與不設電信基地台,他很為難,想管亦管不了。

 

中南部果樹浮現超產危機 農改場籲蔬果保價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中廣新聞報導

受天候穩定所賜,中南部的芒果、荔枝與柑橘等果樹,今年度開花盛況與著果率,比往年高出2成以上,已浮現未來產期可能出現產量過剩、行情下跌危機,台中區農改場呼籲農民積極疏除不良幼果,以確保水果的品質與價格。

台灣地區各類盛產的水果,受氣候溫和、農業栽培技術精進以及農民辛勤努力等多重因素的帶動,幾乎都是產量豐、品質好,不過在外銷市場難拓展衝擊下,經常發生產量過剩、果賤傷農事件,到了生產旺季才要檢討控制栽培面積與進行促銷來亡羊補牢,常為時已晚。

不過,不少農民認為,從結果到採收還有很長時間,可能必須歷經豪大雨與颱風的洗禮,先行疏果還言之過早。張致盛課長則建議,可分期疏果,先行少量或將不良果疏除,一來可維持品質,其次則可減少風災雨害。

 
國際新聞  --﹥

加州肯德雞將在薯條上標示致癌物警語

加州肯德雞將在薯條上標示恐有致癌物的警語(圖片來源:KFC網站)摘譯自2007年4月26日ENS,加州報導;許念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肯德雞公司24日同意遵照1986年由加州民眾投票通過的法案結果,該法案要求讓消費者接觸到有害物質的企業,須在產品上提供一個「清楚且合理的警語」。

該公司同意要警告加州消費者其油炸或烘烤馬鈴薯含有已知致癌物丙烯醘胺(acrylamide)。丙烯醘胺是存於食物中的化學物質遇到高熱時,所產生的副產品,薯條和薯片中都發現到極高的含量。例如,一份炸薯條或薯片含有高於美國環保署規定水中丙烯醘胺量的82倍。

65提案(Proposition 65)是由加州63%的投票者通過的法案,促進了這個強制標示的實施。代表肯德雞的布朗(Edmund G. Brown Jr.)在與加州檢察官調解會中,同意他們將提供消費者相關警語,以配合65提案的結果,加強安全飲水和毒物管制行動。

該公司在沒有承認他們錯誤的情況下,也同意賠償20萬8千美元給民事罰鍰,以及13萬3千美元以資助65提案的執法行動。

肯德雞與加州檢察官的協調只是執行65提案對於大型飲食製造商的第一波行動,其他還包括佛樂多萊氏(Frito-Lay inc.)、百事食品(Pepsico Inc.)、亨氏(H.J. Heinz Co)、克特食品(Kettle Foods Inc.)、寶僑公司(Procter & Gamble Distributing Co.)、溫蒂食品、麥當勞與漢堡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pr2007/2007-04-26-09.asp#anchor1

 

萃取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技術研發成功

美國的工廠 (圖片來源: EPA)摘譯自2007年4月26日ENS,紐約報導;許念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4月中,科學家成功示範從空氣中直接擷取二氧化碳的技術。這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位於亞利桑那州土桑全球研究科技公司(Global Research Technologies)的科學家共同進行的。

當前全球的發電廠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到大氣中,不過,要重新整頓這些電廠使之更為環保,將所費不貲費。科學家表示,建立新技術比翻新既有的設備更簡單且便宜。全球研究科技公司建造的新設備能夠抓取現存工廠的排放氣體,而不增加額外成本。

該公司2004年開始發展這個過濾空氣的設備,最近才成功證明其效用。這個科技首次顯示,放置在冰島的設備可移除在曼谷街道上車輛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這項研發可能解決至目前為止提倡減少溫室氣體人士遇到的3個棘手障礙,包括如何處理百萬量汽車排出佔全球總量20%的二氧化碳量;如何管理現存工廠的排放量;還有如何把碳來源導引到碳丟棄場。

這項設備1平方公尺的開口,每年即可從大氣中抽取10噸二氧化碳。如果一套設備大小是100平方公尺,每年則可萃取1000噸。以這種規模看來,100萬套設備則可移除大氣中1億噸的二氧化碳。根據英國經濟部的史登報告(Stern Review)對氣候變遷的預測,全世界需要在2025年前減少11億噸的碳排放,才能將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工業化前的兩倍。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pr2007/2007-04-26-09.asp#anchor5 

 

身體消瘦無心戀愛 太平洋黑鯨有麻煩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BBC中文網報導

環保團體「地球觀察」的研究人員發現,大批黑鯨正在游抵距墨西哥海岸不遠的繁殖地海域,但這些黑鯨多數營養不良。科學家說,1997至1998年聖嬰現象出現後,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聖嬰現象是指位於赤道東太平洋冷水域中的秘魯洋流水溫反常升高,造成魚群大量死亡的現象。

科學家們不清楚這些黑鯨集體挨餓是與氣候有關,還是與自然界食餌-捕食系統的周期循環有關。目前東太平洋海域估計有1萬5千頭至1萬8千頭黑鯨,自1940年代禁止捕殺黑鯨以來,瀕臨絕種的黑鯨數量正慢慢恢復,而且一般說來健康狀況良好。

與此相比,在靠近俄羅斯的西太平洋海域,近年來由於捕殺,以及後來的油氣田開採等活動,黑鯨的數量大幅減少,目前該海域黑鯨估計僅有120頭左右。

 

西南歐4月高溫 創數百年來紀錄

摘錄自2007年4月28日公視新聞報導

最近到歐洲旅遊的人,一定覺得4月的歐洲沒有想像中冷。因為全球暖化等因素,導致西歐、南歐幾個國家,4月份的平均溫度創下數百年來的新高。

許多歐洲的民眾,直接到噴水池旁邊沖涼,還有人則穿著泳裝,甚至乾脆打赤膊,躺在草坪上作日光浴。往年的這個時間,歐洲民眾多半還穿著外套,但是2007年4月的平均氣溫,比往年高出10度,創下數百年來的最高紀錄。不僅如此,通常陰雨綿綿的4月,2007年也常出現萬里無雲的好天氣。

不過,氣象單位和環境專家卻相當擔憂。因為4月份就已經有逼近攝氏30度的高溫,到7、8月就更不得了。為了防患未然,義大利內閣將召開臨時會議,可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其他各國也紛紛採取因應措施。

 

變遷專家齊聚曼谷 思考因應暖化對策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法新社曼谷報導

世界頂尖氣候變遷專家30日齊聚泰國首都曼谷,思考如何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避免地球出現全球暖化的最嚴重效應。120個國家的至少400位專家,來自將參加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第3次會議。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是聯合國在全球暖化議題上的主要研究機構。2007年年初發表的2篇報告指出,地球已經暖化,並預測這將導致旱災、洪水、暴風雨加劇以及使得飢荒與疾病增加。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6年來規模最大調查行動的最後一份報告,同時也是第3份報告,將臚列減少溫
室效應氣體排放量,且不會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又可防止氣候災難發生的方法。法新社取得的報告草稿指出,各國領袖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但是減少廢棄排放量的方法已經存在:再生能源、核能、生質燃料及重新造林都是解決方法。

 

北愛爾蘭公共區吸煙 罰金50英鎊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路透社倫敦報導

北愛爾蘭30日頒布禁菸令,凡在酒吧、辦公室或其他室內公共場所吸菸的人都將罰款50英鎊。不執行禁令的商家則將面臨最多2,500英鎊(4,986美元)的罰鍰。英格蘭也將於7月1日開始執行禁菸令。此前,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已禁止在公共場所吸菸。

政府官員說,禁菸令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且每年可挽救數以百計的人命,但反對者認為禁令過於嚴苛, 也不相信此舉有助人民健康。禁菸場合包括計程車內、大眾運輸、購物中心、醫院及其他許多公共場所。商家必須擺放「禁止吸菸」的告示,政府工作人員將負責執行禁令。

 

德國最後冰川 消失中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路透社楚格峰報導

在德國的最高峰楚格峰,一年四季吹的風都是冷颼颼。但是即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企圖抵銷氣候暖化的效應,這個國家最後的冰川仍逐漸融化消失。

楚格峰的纜車業者每年4月在這塊冰川上灑上數噸的雪,然後在上面覆蓋巨大的反光護罩,希望為生意與環保保住他們的冰川。但這注定會是一場敗仗。阻止楚格峰消失的努力相當多,但也不禁讓人想問,為什麼排名世界第6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德國,沒有為解決這個問題付出更多。德國總理梅克爾經常以楚格峰的現狀為例,主張工業國家應該拿出更大膽的行動對抗氣候變遷。

過去14年來,胡博與他的員工都在楚格峰鋪上一大塊防曬罩、保持其表面涼爽,以及確保它不受夏季暖和的雨水侵蝕。這塊防護罩的面積2007年增加了50%,將在未來幾天派上用場,覆蓋9000平方公尺面積的冰川。業者說,這可以保存3萬立方公尺的雪,差不多是一棟佔據一個足球場大小的一層樓房屋那麼大。

胡博說,由於氣候變遷,他們已經不再挖滑槽,讓遊客乘滑雪板一路滑到冰川了。而這使得已經飽受衝擊的客源更加雪上加霜。但胡博說,替代方案更糟糕。若繼續讓遊客使用滑槽,冰川可能會在10年內就不見,而不是20年內。

 
中國新聞  --﹥

環青海湖地土地沙化面積減少 5年減1.53萬公頃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解放日報西寧報導

近年,由於降水增多、環青海湖地區退耕還林還草與「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中的人工治理等原因,環青海湖地區的土地沙化發生逆轉。據了解,1995年―1999年5年間,環青海湖地區沙化土地一共增加了1.56萬公頃,年均增量為0.31萬公頃,年遞增率達2.7%。而最近的監測表明,2000年―2004年5年間,環湖地區的沙化土地共減少1.53萬公頃,年均減少0.31萬公頃,年遞減率為2.3%。

 

江蘇上海口岸首次截獲外來有害生物紅火蟻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解放日報江蘇報導

日前,上海洋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一批來自阿根廷的帕羅薩托木原木中檢出中國禁止入境的危險性有害生物――紅火蟻。這是上海口岸首次截獲這種有害生物。紅火蟻原產於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被國際上列為最具入侵性和破壞性的百種有害生物之一。有關部門提醒,紅火蟻蟻巢多見於荒地、花園、體育場等處,如發現疑似蟻巢,切忌隨意破壞,儘量不要從疫區引進苗木、盆景等,到疫區旅遊注意防護,不要帶回帶土物品。

 

內蒙赤峰市沼氣迴圈鏈惠及40000農牧民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解放日報內蒙古報導

春耕時節,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沼氣專業村――郝家營子新村。正在沼氣灶前準備做午飯的村民史學林喜滋滋地說:「看看,有了沼氣,小院乾淨了,做飯取暖方便了,沼渣還是無公害蔬菜的好肥料!」像郝家營子新村這樣的沼氣示範村,赤峰市目前已建成40多個,擁有沼氣池的農戶已達1.2萬戶。「能源革命」使這裏4萬多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變。

赤峰市近年來以沼氣池建設、村莊綠化、環境美化為突破口,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將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與創建文明新村相結合,將沼氣建設與改廁、改圈、改廚、改院融為一體,走上了生產迴圈發展、生活文明富裕、生態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據測算,赤峰市僅沼氣一項,每年就能節省木材6萬多立方米,相當於保護了700多公頃的森林植被。同時,沼氣發展上連養殖業,下連種植業,織出了一條迴圈經濟的產業鏈,「秸稈入圈、圈糞入池、催生產氣、照明做飯、沼渣肥田、迴圈利用」已成為這個市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

 

溫家寶:高度重視狠抓落實 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中國環境報北京報導

4月27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動員和部署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中國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一認識,明確任務,加強領導,狠抓落實,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氣力、更有力的措施,確保「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國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主持會議。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出席會議。

溫家寶指出,要充分認識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去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全國節能減排的目標沒有實現。從今年一季度看,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過快,節能減排工作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他強調,必須把節能減排作為當前加強宏觀調控的重點,作為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下大力氣,下真功夫,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履行政府向人民的莊嚴承諾。

 

森林火災8大案件結果公佈 95%以上人為導致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人民日報北京報導

國家林業局4月30日公佈了2006年8起人為森林火災重點案件查處結果。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曹清堯說,森林火災次數95%以上均為人為原因所致,加強森林防火工作的關鍵是預防。這些案件是: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神南鄉森林火災案件。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巴克什營鎮缸房村森林火災案件。山西省左權縣龍泉鄉程家溝村火情案件。雲南省安寧市溫泉鎮古莨大箐發生森林火災案件。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茨美閣林區發生森林火災案件。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縣塔溪鄉白雲林場森林火災案件。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縣霍龍門鄉霍龍門林場森林火災案件。黑龍江省大興安嶺韓家園林業局金家溝森林火災案件。

 

全國污染源普查方案:將詳查高污染高能耗行業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人民日報北京報導

4月29日舉行的「全國環保系統污染源普查工作會議」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方案已經確定了工業源普查的重污染行業及重點行業名錄,11個重污染行業、16個重點行業將被進行詳細調查。 11個重污染行業包括:造紙及紙製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基本涵蓋了高耗能、高污染的全部行業。而16個重點行業包括飲料製造、醫藥製造、化學纖維製造、交通運輸製造等行業。

 

黃河出現珍稀動物海豬群 曾被稱為渤海河神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新華社山東省報導

位於黃河入海口地區的山東省利津縣刁口港的漁民連日來不斷在近海發現海豬群的身影,這些珍稀水生動物不時地竄出海面,相互追逐,如同海洋館裡的海豚正在演出。據刁口港管理站觀察,今年海豬比去年提前20多天到來,數量也有所增加。海豬學名江豚,屬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海豬通常棲於鹹淡水交界的近海,其生活習性和體態特徵在仿生學、軍事科學以及醫學等領域都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在渤海灣被漁民稱為「渤海河神」。

漁業專家表示,前些年,由於海水污染、黃河水斷流等原因,海豬在黃河口幾乎絕跡。現在,海豬重新出現,並且數量逐年增多,主要得益於當地的生態護養和富有成效的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據當地漁業部門監測,目前,除海豬群外,黃河口消失多年的開淩梭、黃河刀魚等珍稀水生生物也紛紛現身。

 

環保投入不足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污染嚴重

摘錄自2007年4月30日央視國際北京報導

「綠色行動」系列報導:丹江口水庫及入庫的漢江是南水北調中線重要的水源地,而這裡正受到沿線大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南水北調的輸水水質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在漢江上游的陝西省旬陽縣城,記者很容易就找到了縣城的生活污水排放口。環保部門表示,由於沒有建污水處理設施,整個縣城的生活污水全都直接排入了漢江。在離縣城3公里的一處山谷,收集了城區4萬5千人生活垃圾的一個大型垃圾處理場順斜坡而建,垃圾堆高達幾十米,部分垃圾散落到山谷中,而山下不遠處,就是漢江。

陝西省漢中市城市污水處理廠副廠長李海:一年徵收的污水處理費隻有1100萬,而每年要還的債務是1300萬,收取的污水處理費全部拿來還債務也不夠。根據水利部門對丹江口水庫的綜合測算,每年由漢江等入庫河流帶來的主要污染物指標化學需氧量為3.49萬噸,已接近了3.72萬噸的納汙能力上限,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已從以前的一類水下降到現在的二類水。

 
綠色學習課表  --﹥

【2007年NGO協力,牽手讓心無障礙】活動開跑了!

2007/04/18 - 7:00pm2007/12/19 - 6:00pm

報名詳情請見 志工朋友篇 殘障朋友篇

活動說明:為了讓身心障礙的朋友為接觸大自然,協會與許多團體(詳見)與台北市行無礙協會合作,針對身心障礙的朋友舉辦一糸列的「親近自然」的戶外活動,95年協會辦理了臺大及芝山岩二場步道體驗活動,感謝吳寶珠、葉淑蓮、張輝英、吳靖惠、劉明燦、林芳色等綠人對活動的支持,使前來參加的身心障礙的朋友印象深刻滿載而歸。

今年活動將擴大辦理,為使活動順利進行,需要一些志工來協助這些身心障礙的朋友。因此舉辦了幾場的志工培訓,讓大家知道如何與身心障礙朋友相處的正確知識,歡迎新舊志工共同參與。

第一場的志工培訓在4月18日星期三晚上晚上7點到9點,為善最樂請大家踴躍報名,並把此訊息轉寄出去,謝謝!

(一)室內志工培訓

●自四月起,每個月第三週週三晚上7點到9點

4月18日 PM19.00  志工培訓(一):

「當身障者的好朋友」、輪椅輔具操作(瞭解殘障者類別與協助方法)

主辦單位: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參加對象與人數:各團體幹部、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

5月16日 PM19.00  身障者經驗分享:

「愛的狂想曲」影片觀賞與對話(瞭解肢體障礙朋友的戶外經驗)

主辦單位:廣青文教基金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6月13日 PM19.00  志工培訓(二):

「國外殘障者戶外活動經驗談」、輪椅輔具操作(瞭解殘障者戶外運動輔助方法)

主辦單位: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各團體幹部、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7月18日 PM19.00  義工行前培訓:

「愛上那年夏天」影片觀賞與討論(瞭解肢體障礙朋友的活動狀況)

主辦單位:崇友文教基金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8月15日 PM19.00 身心障礙會館 水上志工培訓:

「身障者獨木舟解說與救生經驗談」觀摩與討論(瞭解身障者水上活動注意事項)

主辦單位: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9月19日 PM19.00  視障者感受自然篇:

「叫我第一名」影片觀賞與討論瞭解視障者登玉山心路歷程)

主辦單位:週週爬郊山、523登山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10月17日 PM19.00  聽障者自然體驗:

「聽聽看」節目主持人陳濂喬登玉山經驗分享(瞭解聽障者體驗自然的方法)

主辦單位:聾人協會、週週爬郊山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11月14日 PM19.00  高關懷青少年志工參與心得分享

主辦單位:523登山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12月19日 PM19.00   身障者旁邊的人分享與討論(陪伴者、家庭、外傭)

主辦單位: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招募志工30人/梯次。視報名情況加開梯次。
地點:身心障礙會館

(二)戶外親近自然體驗

4月28日(六) 關渡自然公園 (上下午)

【鵬程千萬里 — 候鳥之美加發現新濕地之旅】

主辦單位: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台北野鳥學會、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 40人(2組),志工40人 (適合輪椅)

5月19日(六) 烏來內洞林道、桶后步道 (中午到晚上)

【內洞森林賞螢夜之旅】

主辦單位:台大保育社、523登山會、週週爬郊山、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20人,志工30人(高關懷青少年 適合輪椅)

5月26日(六) 陽明山二子坪 (上下午)

【陽明山自然步道之旅】

主辦單位:自然步道協會、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20人,志工30人(高關懷青少年 適合輪椅)

6月9日(六) 烏來信賢步道、種子學苑 (上下午)

【微物之美—烏來賞蝶行加拈花惹草DIY】

主辦單位: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園藝治療、台大保育社、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20人,志工30人 ( 適合輪椅)

7月14日(六) 三峽德心農場(上下午)

【從菜園到餐桌--園藝治療加小暑太陽能鍋野餐DIY】

主辦單位:園藝治療、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台灣有機學會、週週爬郊山、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自然步道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20人,志工30人 (適合輪椅)

9月8日(六) 坪林虎寮潭、金瓜寮虎寮潭(上下午兩梯次交叉)

【獨木舟加金瓜寮自然步道之旅】

主辦單位: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自然步道協會、台大保育社、週週爬郊山、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523登山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40人(2梯次),志工50人(高關懷青少年初階體驗 適合輪椅)

9月29日(六)貢寮雙溪出海口、龍門露營場 (上下午兩梯次交叉)

【雙溪出海口溯溪行加自然步道解說】

主辦單位: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自然步道協會、週週爬郊山、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523登山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40人(2梯次),志工50人(高關懷青年進階 適合輪椅)

10月20日(六) 大安森林公園 (上下午)

【大安森林公園自然體驗親子歡樂營】

主辦單位: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參加對象與人數:殘障朋友親子40人,志工30人 (適合輪椅)

詳情請見 親近自然官方網站

 

2007年度珊瑚礁生物多樣性保育週

2007/04/30 - 9:00am2007/05/06 - 8:30pm

地點:恆春南灣海岸
承辦: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
協辦: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活動說明:

珊瑚產卵的的季節即將到來,珊瑚礁學會的年度珊瑚礁保育盛事又要展開了。

以珊瑚礁保育為主軸,一方面邀請學者專家(不好意思,仔細一看竟然都是本會會員),在墾管處舉辦「台灣珊瑚礁永續經營研習會」,提升大眾對珊瑚礁生態系的認知,而在另一方面,則請大家親自到墾丁沿岸海域來潛水淨海或淨灘,清除那些令人看了會心痛的人為干擾物;同時,公共電視台(特別感謝柯金源常務理事的構思與推動)也將在晚間新聞時段(晚上八點)增闢「寶貝海洋」專案,做現場連線報導,其間並涵蓋海洋議題、海洋人物專訪與當日保育新聞,這也包括海洋生物生殖記事、後壁湖保護區、豆丁海馬等等報導。另外,在保育週的週六,墾管處在貓鼻頭公園舉辦珊瑚海音樂會,把對海洋的熱情,擴大到人文層面。

學會根據章程所賦,會積極推動、參與這些活動,以凝聚保育珊瑚礁生態系的力量,當然在此也希望能獲得各位伙伴的大力支持。如果您沒空親赴墾丁參加活動,沒關係,到時應該可以從媒體上分享到我們的進展。墾丁見了!在此也再度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

詳情請見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生態講座-蓖麻與它的訪客

2007/05/03 - 7:30pm2007/05/03 - 9:30pm

地點:高雄鳥會會館(高市新興區林森一路189號12F)
主講:蘇文華 先生(林園鄉紅樹林保護協會總幹事)
主辦:高雄鳥會
電話:07-2361086
E-mail:
活動說明:
植物是地球上的生產者,沒有它們,地球萬物難以生存。然
而植物也需要其他的生物協助授粉、傳播種子、延續下一代,
因而建立的複雜的網絡和關係。讓我們以蓖麻為例,瞭解它與
訪客的關係和故事!

詳情請見
http://www.kwbs.org.tw/95web/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1

 

第四波公民運動──公民國會監督運動的過去與展望

2007/05/03 - 9:00am2007/05/03 - 12:00pm

地點:台北NGO會館(台北市青島東路八號)
主辦: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電話:02-23671571  傳真:02-23641694
E-mail: twcw@mail2000.com.tw

議 程:1.監督國會經驗談
2.社會團體的理想國會
3.公民監督國會行動的未來與展望
4.監督國會Q&A
主持人:顧忠華(公民國會監督聯盟/召集人、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與談人:楊婉瑩(婦女新知基金會)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謝東儒(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秘書長)
王榮璋(民進黨不分區/立法委員)

台灣經過社會力爆發的年代,在台灣人民的爭取與努力之下,台灣以和平方式完成國會全面改選,讓立法院與國民大會等中央民意機關正式成為反映民意的立法機關,象徵國民主權的代議民主在台灣也終於能夠落實。這不但是台灣政治發展的里程碑,也是第三波民主化與東亞民主發展的重要階段。代議政治本為落實國民主權的方式,但由於體制內罷免的高門檻,以及憲法對於國會議員的高度保障,導致少部分議員濫行職權與怠忽職守,造成國會的低效能與國民負面印象;而且在政黨高度對立與欠缺合作機制的情況下,議員也無法超脫其既定政黨立場為民喉舌,再加上媒體報導的失職,國會亂象因此不斷延續,不但影響台灣國際形象,也讓國民對國會議政失去信心,連帶影響台灣民主發展。

「監督國會」指由社會團體所發起,針對立委在立法院內外的行為表現,或與特定公益法案面向之法案審議過程作一評比,給予民眾作投票時的參考。台灣過去許多團體也都進行過國會監督工作,1987年解嚴前後的威權統治末期,當時許多社會團體希望從立法審議過程影響國會決策,持續觀察其所推動的法案,但只有澄社與婦女新知基金會作過較長期的國會監督工作。目前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希望能夠從專業、整體與草根的角度,聯合社會各界,以增補政治制度不足,並提供更多專業相關資訊。

監督國會是社會力的充份展現,也是民間社團力量的集結。隨著台灣的政治經濟持續發展,解嚴二十年來,台灣不但完成總統直選,以及政黨輪替與政權和平轉移,同時也進行了全國性的公民投票;而隨著媒體與資訊科技的持續進步,台灣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媒體網路,以及世界舉足輕重的高科技產業與堪稱最為便利的網路科技。

而近二十年來,由民間發起的監督國會運動歷經四波變革,監督國會的方式也從分析個別立委問政、臧否立委表現、遊說國會立法,一直到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成立,國會監督將不再針對個人,而是針對國會機制進行改革。在台灣已經成為單一國會,並且即將實行首次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國會改選,台灣社會的各界力量有必要重新出發,運用新科技與社會力,對舊國會進行鞭策,對新國會加以策勵。

監督國會是一個需要長期進行的工作,持續的觀察並提出意見,才能累積評鑑的公信力以及效力。本次研討會希望透過過去參與國會監督,以及曾經進行國會評鑑的社會團體,一起討論、交換過去以來的國會監督經驗,並引進國外的監督經驗,除了記取過去的發展經驗之外,更尋求發展較過程更精確之指標及研究方法,進行有效而長期的國會監督工作,讓未來的國會能夠成為真正的民意機關,我們也期盼國會經過監督後,能變成更文明的地方。

 


「第四波公民運動──公民國會監督運動的過去與展望」回條

姓 名:
服務單位:
職 稱:
連絡地址:
連絡電話:
傳 真:
E-mail :

※回條填妥後,請速賜覆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183號十樓
傳真:02-23641694  電話:02-23671571
e-mail:twcw@mail2000.com.tw

 

《河口人》放映 金穗獎入圍影展

2007/05/17 - 2:30pm2007/05/17 - 6:00pm

地點:台北縣政府5樓507會議室(北縣板橋市中山路1段161號 捷運板橋站3號出口)
主講:《河口人》導演 洪淳修
主辦:行政院新聞局
承辦:國家電影資料館、台北縣政府
報名:入圍影展及金穗開講活動全程免費入場,座位有限,坐滿為止。
電話:02-23924243分機16或28
E-mail: 29goldenharvest@gmail.com

活動說明:

現場有影片播放,並於播放完畢後有一場映後座談,導演將從《河口人》來談如何完成紀錄片的敘事架構。

詳情請見金穗獎網站

 
生物多樣性專欄:全球氣候變化 沒有國家可倖免 --﹥

作者:李育成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的最新報告警告,未來幾十年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將帶來水資源短缺、農作物減產、海平面上升、大量物種滅絕等災難性後果,而發展中國家可能承受最沉重的打擊。

4月9日,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邀請了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的主要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林而達教授與第三工作組主要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潘家華教授,出席我們舉辦的媒體沙龍活動,介紹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尤其是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

這兩位專家不約而同指出,發展中國家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必須進一步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而林而達教授更認為,到2030年中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在總體上可能會下降5-10%,這個減產程度相當於湖南、湖北這兩個傳統農業大省顆粒無收。為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到2030年中國農業每年要多生產3000萬~5000萬噸糧食。

為此,綠色和平工作人員親自到海南進行了調查,截至本年3月底在那裡受春旱的耕地面積已經達11%,氣象學家表示此現象屬反常,雨季應有颱風而2005-2006年沒有大規模颱風,所以旱情比較嚴重。IPCC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旱災的發生頻率和範圍增加,這會導致農業減產和水資源匱乏加劇。報告也特別指出,對低緯度地區尤其是季節性乾旱以及熱帶地區來說,即使1攝氏度的升溫也會使得農作物生產力下降。對旱災本就頻密發生的中國來說,這不是個好消息。

地球氣候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就讓我們先從溫室效應說起。本來地球的溫室效應是十分重要:太陽把熱能射向地球,地球表面會將太陽的熱力反射回外太空。不過,同時大氣中部分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CFCs)等,會截留部分熱力,令地球表面溫暖起來。這些能截留太陽熱力的氣體統稱為「溫室氣體」,而這種令地球溫暖的物理特性則稱為「溫室效應」。但如果沒有這種天然的溫室效應,地球的溫度便會降至-18度,不適合人類居住。

繼多名國際科學考察人員之後,綠色和平將派員前往喜馬拉雅山,實地考察冰川融化的情況。(照片來源: CITES Management Authority of China)可是,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燒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過量二氧化碳。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上升,從百多年前的280ppm已上升到今日的380ppm,加劇溫室效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最新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地面平均氣溫在二十世紀上升了0.6度左右,預測在本世紀內再增加1.1至6.4度,此暖化速度在過去一萬年是史無前例的。

全球溫度上升,意味著什麼?日前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柏賢和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東省SARS專家鍾南山不約而同指出,全球暖化改變了病毒的流行模式。梁柏賢也指出,「如昔日流行於冬季的諾沃克病毒,近年在夏季也見爆發,故受暖化影響,傳染病出現的時間較難估計。」鍾南山則認為,南方地區提早出現流感疫情的可能性很高。

此外,今年初,長江流域上游大旱,去年四川和重慶一帶的夏天極度炎熱和旱災,導致農作物失收,在本世紀後期,主要農作物諸如小麥、水稻和玉米等,產量可跌最多37%,令中國糧食供應受壓。而喜馬拉雅山和黃河源的冰川快速融化,嚴重影響流域的水資源和氣候。

從2月及4月IPCC分別發表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卷和第二卷,全球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都已一致認同,當今的全球氣候變化九成是由人禍,已是不爭的事實。知名英國物理及天文學家霍金較早前更警告,全球暖化對人類的威脅,遠超過恐怖主義。英國政府的經濟學家斯特恩Nicholas Stern也發表了一份舉世觸目的報告,指出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氣候變化將會帶來每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5%的損失。各國若在10年內仍未解決暖化危機,全球經濟損失恐達約230萬億新台幣,其造成的打擊猶如上世紀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對症下藥?

今年,綠色和平將會繼多名國際科學考察人員之後,派員前往喜馬拉雅山,實地考察冰川融化的情況。而IPCC也會在五月初將會分別發表第三份報告,總結過去數年各方面專家和政府部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舒緩措施,包括大幅提高能源效益及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全球專家要向各國領袖傳達的,只有一個信息,就是只有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立即採取行動,才可使人類和地球生物倖免於難。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地球日:剖析史登報告:從經濟觀點看全球變遷 --﹥

作者:王茹涵(工研院能環所副研究員)

隨著今年2月 IPCC 報告的出版,大眾已經可以了解全球暖化是不爭的事實。而4月初IPCC更進一步對全球暖化的衝擊性作了說明。如同環境資訊電子報於4月12日刊出的新聞〈因應溫室效應帶來的衝擊,將需要大筆資金〉(http://e-info.org.tw/node/21431)所述,但這樣的巨額投資是否合理並值得?事實上,2006年發表的史登報告(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簡稱 "Stern Review")其實已提供了部分的答案。史登報告的作者Nicolas Stern 為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2006年10月底發表了嚴肅警告全球暖化對世界經濟的衝擊。筆者有幸參與Nicolas Stern三月底在加州柏克萊大學的演說。

全球暖化將使經濟萎縮20%

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已經無可反駁。(照片來源:ENS)史登報告主要是在破除一個長久以來的迷思,那就是「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將會阻礙經濟影響」。但是分析的結果剛好相反。如果目前形勢不變,全球溫度將在 2100年前升高攝氏2~5度,未來10年全球經濟將為此付出3.68兆英鎊(約合232兆台幣)的代價。Stern Review指出,全球暖化的破壞力很可能使全球經濟萎縮20%。該報告的重要訊息有三點:

1. 相較於溫室效應帶來的災害,儘速且強而有力的溫室氣體減量行動,僅需付出較少的經濟成本。
2. 即使目前開始採取強力的措施,研擬因應氣候變遷的對策仍十分關鍵。
3. 公共政策應注意以下四點:國際間必須採取立即行動;必須計算氣候災害的成本;支持科技研發;且必須停止森林砍伐。

簡言之,Stern的觀點在於,相較於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他更強調不採取積極行動,將會耗費更多的經濟成本。據計算世界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會造成85美元的破壞,但減少1噸排放量僅需25美元。不僅是要採取行動,Stern更表示必須「立即」行動!若是二氧化碳濃度需平衡在 550ppm,假使我們開始努力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在2020年時將濃度控制在550ppm高峰,則每年僅需減少的排放速率為1%-2.5%。但是若延遲十年才開始,將需要兩倍的消減速率才能達到目標,而這將更為困難達成,且更費成本。

森林消退,對全球增溫影響最大

婆羅洲雨林裡一項世界最大棕櫚園開發案終於喊停。(照片來源:ENS)Stern也提出許多政策建議,他認為各國政府應對「碳」訂出合理價格,以免低估了溫室氣體的外部性成本。他也特別強調公部門應加強能源科技研發。他認為全球公部門研發經費應呈倍數成長至200億美金,然而過去10年各國政府卻背道而馳,將研發經費減半。投資於鼓勵使用新科技的誘因也應增加2-5倍。另外,Stern提到一個大多數人都忽略的重點,就是「停止森林消退」。除了工業與能源使用,一般人都忽略了森林消退對全球增溫的影響甚鉅。如果我們考慮森林消退而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印尼將是全球第三大排放國(僅次於美、中兩國)。遏止森林砍伐並不需研發新科技,實為非常經濟有效的政策工具。

然而針對史登報告的分析,也存在著正反兩方的雜音。有人認為史登報告太過激進,有人則認為其仍過於保守。不認同史登者如耶魯經濟系教授 Nordhause,他是較溫和的反對者,他認為Stern Report與傳統的經濟分析有著極大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史登採用了較接近於零的貼現率(1.4%),而Nordhaus在2006年出版的評論中採用了4%(Nordhaus, 2006)(註1)。使用較低的貼現率有其緣由,主要是因為史登考慮的是一直到2200年的情境。

在筆者的看來,這是頗為合理的,因全球暖化是一段變化非常長的時程,且二氧化碳存留在大氣中的生命週期也十分長。傳統的經濟分析由於多為當局政策服務,因此時程非常短(通常為一選舉週期)。另外,較低的折現率其實也代表了,未來世代的福祉與今日相去無多,貼現率越高,則代表未來世代的福祉遠低於今日,這個觀點也應該被大眾所接受。如同史登在演說中一開始就提到,如果有人不認為未來子孫的幸福很重要,那麼現在就可以離席了!他也提到,我們不認同種族歧視,但若我們不重視氣候變遷,那麼我們也歧視了未來的族群。

許多經濟學者強力抨擊史登報告根本悖離經濟學,更有甚者還註解這位前世銀首席經濟學者犯了連經濟碩士生都不會犯的錯誤。但就筆者看來,這些看似歧異的假設與分析並非無心之錯,而是有理由的選擇。

傳統經濟學無法估算氣候變遷的成本

事實上,傳統經濟學對於氣候變遷成本的估算有其瑕疵。傳統經濟分析不考慮因氣候變遷造成的「非市場價值」性的損害;亦即,暖化只會造成市場商品損失,而不會直接影響人類福祉。因此傳統的估算中,因熱浪或傳染病造成的人類健康損失是被忽略的,更別提生態系統的健康(這點連史登報告都沒有評估到)。但很顯然的,這些問題必須被考慮,因此史登報告有其可信度。

史登報告並非完美之作,他的分析也無法解決地域的差異性。該報告考慮的是「全球」巨觀的影響,因此氣候變遷帶來的負面影響被「平均」掉了。但事實上,暖化所造成的衝擊是有其區域性,某些地區因為較為脆弱,也會因暖化造成極為嚴重的經濟與社會成本。

概括來說,史登報告雖有其未及之處,但方向是正確的。氣候變遷的確充滿了許多經濟學之外部性都無法解決的議題,包括不確定性、時程冗長度、不可回復程度與其潛在的巨大衝擊。因此史登突破傳統經濟學的分析,的確為世人提供新視野,同時也警告世人,不可再任意地忽略全球暖化帶來的災害與衝擊。

*註1:但在Nordhaus 四月份剛出版的論文已將其值修正為2.8%,向史登報告的值靠近。

 
讀者投書 :別讓司馬庫斯的櫸木事件變成破壞部落自主性的殺手鐧 --﹥

作者: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我在今年4月間,帶領學生進行戶外教學,就為部落族人對於「土地共有制度」(共同經營、共擔責任、分享盈利)的堅持,對於維護生態環境的使命感,而深受感動。

司馬庫斯是少數訂有自律公約的原住民部落,在土地倫理、文化生態和部落秩序等方面,都詳加規範。例如,關於土地管理,堅持「為維持部落之主體性,部落土地不得買賣、租用、轉讓給非部落居民,亦禁止和非部落居民以合夥投資的方式經營部落土地。」有關土地利用,規定「不論私人或公有的部落土地,非經部落共同討論規劃許可,不得大規模的變動使用或開挖,以避免土石流或坍塌等災害發生。」

又對於傳統領域,則規定「凡司馬庫斯部落居民皆有保護司馬庫斯傳統領域之權利與義務。司馬庫斯傳統領域及生態資源的經營管理方式須考量保育的立場,同時經部落共同討論決議,不得任意破壞及取用。」可說是透過規則訂定約束生活舉止的規範,由自主組織加以管理執行,不僅謹守生態保育、資源維護的分際,也負有文化傳承上的重要任務,冀以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

這樣的基本精神,具體落實在從2005-2010年推動第一階段「固有傳統領域森林守護計劃」。這是藉由自主治理、自籌經費的方式,集結部落族人的生態智慧,凝聚自發護林的力量,至今(2007年)已經邁入第三年,蒐集傳統領域內豐富的資訊,如:山林溪澗流傳的族人與土地的故事、自然資源的分佈概況;並展現Tayal(泰雅人)豐富的在地知識,運用在發展生態旅遊之中,和前來部落探訪的人分享經驗和成果。

怎料這樣律己甚嚴的優質部落,竟然因為部落裡3名原住民於2005年撿拾泰利颱風來襲傾倒木殘幹而遭移送法辦,日前經法院判處6個月有期徒刑,易科罰金各16萬元,緩刑2年;聞之不禁令人錯愕,也深感遺憾!

據悉,這樣的判決主要是基於違反「森林法」第52條第一項第4款:「結夥二人以上竊取森林主產物」、第6款:「使用為搬運贓物之設備者」等規定。

但是,新竹林區管理處人員的處理過程是否過於粗率?難道未能體察同法第15條第4項:「森林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者,原住民族得依其生活慣俗需要,採取森林產物...應遵行事項之管理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之本旨,以及「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0條:「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第23條:「政府應尊重原住民族選擇生活方式、習俗、服飾、社會經濟組織型態、資源利用方式、土地擁有利用與管理模式之權利」

而對原住民在其傳統領域範圍內為協助搶通道路而移走風倒木,是因部落會議決議(基於部落公約對於傳統領域內的生態資源,經部落會議討論議決的管理方式),並非蓄意圖謀私利,而從中協調較為妥適的處理方式?

何況上述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範圍內林產物管理規則並未訂定,逕按「森林法」第52條規定判決的適法性就令人質疑!我們相信,部落多年來從事傳統領域調查,且運用GIS技術繪製部落地圖,其初步雛形已然形成,只是尚未劃定確切範圍,然而就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範圍內森林產物管理規則並未訂定之際,竟然不明究理逕向新竹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此不禁令人起疑背後的動機並不單純。

據聞,就在法院判決確定後,林務局才設法派員溝通協調,為什麼不在事先以較為圓融的方式妥善處理?一再的堅持「沒有理由向部落道歉,只是依法辦事」,或許是合法,但並不合理,可說是雙輸的處理方式,徒留遺憾!

我們期盼未來此案如再上訴,地方法院於審理之時,應詳究相關法律規範的本旨,也不可忽視約束部落成員的司馬庫斯公約的要義,以及部落議會議決對居民的影響等情況,以為判決之參考;而部落居民也須蒐集更多的書圖證據(例如:部落會議的紀錄、部落地圖),強化論述基理以還原真相,我們寄予最大的祝福!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網編: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