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5.4
本日焦點I

  海岸法一拖十多年 立院要求政院兩週內送審

消波塊築起海陸高牆(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本報2007年5月4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早在十餘年前即提出的《海岸法》草案,多年由於政府與民間溝通成效不佳,遭遇漁民反彈,使得這部攸關海岸資源保育的法案,多年來卡在立法程序動彈不得。立法院內政委員會2日審查立委趙永清版草案後決議,要求行政院應於兩週內提案送審討論。其實,立法院近年來多次審查海岸法,2004年也曾通過一讀,但每每因漁民團體抗議而作罷...

本日焦點II

   珊瑚保育略有成 強化經營管理效能最要緊

螢光光鰓雀鯛稚魚以枝狀珊瑚為棲所(圖片來源: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本報2007年5月3日屏東訊,薛郁欣報導

由墾管處舉辦的台灣珊瑚礁永續經營研討會於2日熱鬧開幕,現場聚集了學術、民間、與政府團體共同參與年度盛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施錦芳表示,由於墾丁面臨龐大旅遊的人口壓力,使得台灣海洋生態承受太多衝擊,若能以有效管理方式,於保育、教育與漁業資源開發之間取得共識,進而與當地業者合作保留海洋資源,復育難能可貴的旅遊內涵,才能成功地保育墾丁珊瑚礁生態,永續經營自家金雞母。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地球日:

地球在發燒,台灣媒體溫度計失靈?

全球暖化的議題在全球各地發燒,台灣的媒體卻視若無睹。(攝影:陳怡萱)
作者:莫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地球在暖化,這是近日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確認的一項事實,基於全球暖化是攸關生態、環境、人類生存與永續發展的重要現象,當地球在發燒,身為第四權的大眾媒體,理應扮演民眾感知全球暖化趨勢的「溫度計」,滿足閱聽人知的權利。

然而,台灣媒體這支溫度計對全球暖化議題失靈了嗎?還是有充分盡到媒體責任?

五榖雜聊

對抗不公義的進步:牛糞傳奇抵制全球單一化

作者:劉香君、陳胤安
《牛糞傳奇》這部紀錄著名的女性生態學者Shiva,多年來在印度協助農民對抗全球化、跨國公司、與貿易自由化等勢力。(攝影:劉香君)牛糞,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遑論有人把它當作一個「獎項」名稱。然而,有一個人卻欣然的接受了這個獎項,而且不忘幽默的對著詆毀她的各種言論說「Bullshit(胡說八道)」。這個人便是印度的物理學家,全亞洲第五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同時也是女性運動的發起者之一—Vandana Shiva。

由綠色陣線協會所舉辦的第二場地球日「有機才有機會」講座:Vandana Shiva與她的運動思想,20日再度於葡萄藤書屋登場…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地球日

五榖雜聊

熱門內容
「誰要蘇花高?」公聽會
北極冰層消失 提早30年
熱門關鍵字
外來種 廢棄物
推薦評論
騎自行車戴安全帽?單車團體:更應該重視安全的路權 (2)
反建蘇花高 嚴長壽號召文化產業界要角發聲 (8)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I:海岸法一拖十多年 立院要求政院兩週內送審 --﹥

本報2007年5月4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早在十餘年前即提出的《海岸法》草案,多年由於政府與民間溝通成效不佳,遭遇漁民反彈,使得這部攸關海岸資源保育的法案,多年來卡在立法程序動彈不得。立法院內政委員會2日審查立委趙永清版草案後決議,要求行政院應於兩週內提案送審討論。

趙永清表示,台灣海岸線長達1千5百多公里,至今卻沒有一部保護海岸資源的法律,海岸法立法刻不容緩。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凌認為,海岸事務權責涉及23個政府機關,但母法遲遲未能通過,將很難遏止近年來持續惡化的海岸水泥化與海岸生態資源流失的情況。對照日本4月20日通過《海洋基本法》,台灣至今仍沒有一個保護海洋資源的法律,實在令人擔憂。

其實,立法院近年來多次審查海岸法,2004年也曾通過一讀,但每每因漁民團體抗議而作罷。但林子凌認為,海岸法的目的並非全面限制漁業活動,而是會非級分區管理,此外,約束海岸開發行為對於魚苗與魚類資源一定有正面助益。她建議漁業署應善盡職責,與漁民加強溝通,化解歧見,讓法案早日通過。

南田美麗的海岸林相(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提供)目前內政部已擬定海岸法草案,唯行政院院會未完全定案,但立法程序不能再拖,因此內政委員會決議請行政院兩週內提出草案送審,至少要有內政部版送審。

另對於趙永清版本,林子凌也提出數點建議,包括海岸保護區設置權責應回歸中央;另保護區已劃分為一、二級,二級已有緩衝之意,因此不宜在一級內再劃設緩衝區;此外,法案也應明訂民眾參與機制,避免黑箱作業。相關版本下載點如下:

內政部(Google Doc)趙永清版(PDF下載)

 

本日焦點II:珊瑚保育略有成 強化經營管理效能最要緊 --﹥

本報2007年5月3日屏東訊,薛郁欣報導

由墾管處舉辦的台灣珊瑚礁永續經營研討會於2日熱鬧開幕,現場聚集了學術、民間、與政府團體共同參與年度盛會。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施錦芳表示,由於墾丁面臨龐大旅遊的人口壓力,使得台灣海洋生態承受太多衝擊,若能以有效管理方式,於保育、教育與漁業資源開發之間取得共識,進而與當地業者合作保留海洋資源,復育難能可貴的旅遊內涵,才能成功地保育墾丁珊瑚礁生態,永續經營自家金雞母。

環繞著台灣海域,美麗又脆弱的珊瑚礁,近年歷經風災、阿瑪斯油輪與廢水污染,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樊同雲也回顧了近年珊瑚的回復狀態與環境壓力,他說明,2001年冬天在屏東龍坑發生阿瑪斯號沈船漏油事件之後,幸而仰賴北上黑潮與洋流,以及原本於鄰近海域中,儲存大量的珊瑚子代,讓龍坑在這6年以來,已經有部份恢復昔日的光景。

樊同雲自2001年在萬里桐、核三廠出入水口、跳石、香蕉灣與龍坑設立長期研究樣區:指出墾丁海灣與東西岸,原本各有其繁盛穩定的珊瑚礁群生態系統,經過數年環境影響,珊瑚礁族群已經有明顯的減少與變化,像是因為海洋溫度的變化,導致珊瑚礁大量白化現象、以及因受到環境變化而有繁衍壓力的珊瑚蟲進行集體生殖;有如紅火蟻入侵一般的海葵大發生則顯示珊瑚礁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加上受到颱風破壞珊瑚礁體,陸域營養鹽突增現象又更提升珊瑚的生存壓力,於是珊瑚礁族群結構產生了劇烈變化。此外,與全球海洋面對相同的困境:水質優氧化現象所導致的藻類大量滋長,覆蓋了珊瑚礁群。

但自1995年墾丁國家公園設立後壁湖保護區之後,後壁湖中繁盛發展的石珊瑚、分枝型與桌型軸孔珊瑚群聚,非常值得持續保育;跳石與核三廠附近的部份珊瑚礁群正逐日復原,有些仍和海葵進行角力賽。

與會講者(左至右,樊同雲、詹榮桂、施錦芳、張崑雄、戴昌鳳)由於珊瑚礁生存的環境條件比較高,環境耐受範圍又較窄,環境細微的變化都會對珊瑚族群生態有所影響,國立海生館孟培傑即針對墾丁各河流出口的水質檢驗,他發現,目前沿海管制不當的污水直接排入海洋,造成大量懸浮固體堆積、與營養鹽累積所造成的藻華現象,更使得魚類的鰓被藻類填塞窒息死亡。因此他建議污水接管率須加速提高,讓生活廢污水都能獲得妥善處理,才是淨化海洋的基本工夫。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戴昌鳳發表數年的珊瑚生態調查,從全球氣候模擬的水溫升高效應裡,研究台灣沿岸珊瑚礁可能的變化;換句話說,當海洋漁撈、污染情形延續不改變,溫室效應持續加溫,墾丁地區原有近300種的珊瑚礁會在2025年減少到200種;特有種台灣蕈珊瑚則可能隨時消失。但戴昌鳳指出珊瑚礁面臨的壓力,尤以人為干擾要比比氣候因子的影響還要嚴重。戴教授也再次強調,學術的研究模擬是設計成在現有狀況不改變的情況下,所可能面臨的現象,因此我們還有機會可以改變惡化的將來,讓我們就從減少環境污染開始。

台灣新聞  --﹥

業者:減污 油電雙燃料系統才是最佳選擇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中廣新聞報導

環保署提出汽車暫停應該熄火的構想,汽車業者表示:早在70年代就已經發展出「停等自動熄火裝置(idle stop system)」,但推廣並不成功,實務上有困難。減少污染排放現階段最佳作法,是選擇「油電混和雙燃料系統」,車輛在低速運轉時採用電瓶帶動,高速才透過汽油引擎輔助,排放量可以減少3成以上。可惜車價太貴,環保署遲遲不願意提供政策補助,因此銷售數量非常少。

業者認為:怠速產生排放,車輛在低速運轉時,排放及油耗也都相對偏高,因此,現階段真正解決之道,是採用「油電雙燃料(Hybrid system)」,車上同時配備有傳統的汽油引擎以及一套依賴充電電池的電力傳動系統,當汽車在起步及低速行駛時,由電池負責驅動,當時速提高到一般行駛狀態。

根據工研院的檢測,油電混合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減少7成。不過,目前油電混合系統的車價都超過百萬以上,雖然業者曾經提出建議,但環保署並沒有同意提供「政策補助」,因此除了少數科技新貴族,以及部分研究機構,政府單位採購之外,推出以來,銷售數字非常少,推廣困難,值得環保主管機關深思。

 

保種除外 陽明山雍來生態工作假期啟動

本報2007年5月4日台北訊

2006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在雍來生態園區清除李氏禾推動「工作假期」四年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堅持理想,傳遞熱情,在一步一步腳印的累積下,甫獲得2007「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的殊榮,更鼓舞了所有關心環境生態,與熱愛「工作假期」的夥伴。今年5月5日,再度啟動「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的行動,號召民眾參與,持續自2005年在雍來及二子坪的棲地經營管理工作,落實民眾體驗與環境教育的功效。

由於「工作假期」益受歡迎,今年許多類似活動如雨後春筍冒出,其受重視及歡迎程度可見一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表示,「工作假期」的特色與魅力在於行動的「必要性」及「特殊性」,在不為活動而活動的原則下,才能夠真正達到服務的真諦;同時,考量到承載量的衝擊,採用限定地區及名額的參與方式,不僅從行動中顯現與環境的友善互動,使參與者能在服務中重新認識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今年度啟動的第一個生態工作假期,主要是由勞工大學的潘若琳老師帶同學們來體驗。2005年秋天,潘老師也帶了一群學生參與二子坪的移除水蘊草的工作,有很好的成績。為使參與者更瞭解本次行動的重要性,兩週前即以課程方式介紹其行動意涵及成效。這群志工從四十歲到六十多歲,背景從市場小販到裝潢公司老闆,部分年長者大多是早期全心為家庭、生活而工作,退休後努力充實自己,重回學校進修,態度認真令人感動。

部分民眾看到工作假期的報導,深受感動,來電連報5個梯次,想透過長期的參與,實地見證棲地的變化。也有民眾扶老攜幼,號召一家三代老小,十幾個人共同上山當志工。此外,尚有多個企業或民間團體,頻頻來電洽詢團體報名的可能,希望透過「工作假期」,實踐企業對環境的社會責任。由此可見,不分背景或年齡,透過「工作假期」參與環境保育,已成為熱門的全民運動!

保護陽明山本土種,需要更多人的熱情參與!詳細的相關內容與報名資訊,請見活動網站,或洽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駱小姐(電話:02-2302-1122)。

註:2007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梯次,包括雍來生態園區:5/5、6/2、7/7、8/4、9/1,與二子坪地區:5/19、6/16、7/21、8/18、9/15。

 

120公里蘇花道慢行 品味台灣東部山海之美

本報2007年5月4日台北訊

40多位來自全台各地,年齡跨越近一甲子的千里步道支持者,5日將從花蓮的布拉旦(三棧)社區出發,騎單車來到太魯閣峽口,並在太魯閣遊客中心,和來自花蓮的環保團體、學生團體與民眾會師,展開為期5天的行腳,透過單車和步行,結合火車接駁的方式,進行120公里蘇花道的慢行活動。

主辦單位表示,5月5日,也是全台各地的首屆「自行車日」。蘇花行腳活動除了有太管處的導覽解說,還可以細細品味台灣東部的山海之美,沿途將進行一連串的部落拜訪和社區交流。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慢行島嶼蘇花行腳是一個新的嘗試,透過慢速的步行、單車,將讓我們看見快速直線之下無法看見的鮮活世界,不論是人文、歷史、生態,或是一個個生氣盎然、坐落在山邊水湄,各具特色風情的原住民泰雅部落與社區。

這次的蘇花慢行活動,除了希望以具體行動來反思目前正被熱烈討論的蘇花高議題,也希望可以帶動綠色永續的觀光產業,同時透過步道的串連,引入新的價值,深入討論例如「經濟開發與生態人文」之間的矛盾,或是種種「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蘇花行腳將以5天的時間由南向北行進,各地民眾可就近於各個會師地點和慢行隊伍會合。相關訊息可至千里步道網站詳閱。

 

回收廢食油 嘉縣名列全國前茅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聯合報嘉義報導

環保署宣布今年9月起全面回收廢食用油,試辦經考評在全國名列前茅的嘉義縣環保局昨天表示,大宗用油單位已建立回收管道,用油量少的家庭建議儲存在空保特瓶,等到一定儲量再交由垃圾車回收。

嘉義縣試辦回收廢食用油,去年5至12月鎖定機關學校、餐廳及嘉義監獄、看守所等大宗用油單位,全縣18鄉鎮市8個月廢食用油回收量6660.1公斤,平均每個月832.5公斤,全國各縣市評比名列前茅,今年1至4月增加到每個月平均回收量1085公斤。各鄉鎮市回收以阿里山鄉表現最好,去年回收量達1301公斤,約占總回收量2成。

 

全球首創!甘藷一貫化收穫機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日前成功以低經濟價值的甘藷,製造生質酒精,摻配至汽油,替代石油的使用量,不過,大面積產量的甘藷,收成卻很耗時,農委會獨步全球研發「甘藷一貫化收穫機」,大幅降低勞動成本。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成功研發「甘藷一貫化收穫機」,將細節簡化,換算每公頃可節省60%的人工成本支出,而且可以由平均每天0.5公頃提高到0.7公頃,大幅減低人工需求。農試所農工組組長蔡致榮說:「一般會先把甘藷藤去掉,再把甘藷從土裏面挖出來,挖出來以後,還要靠人工去撿,那我們這部機器是把這三項工作,一次做完,所以我們叫做一貫化收穫。」

興建蘇花高 環保人士憂心傷水脈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中廣新聞報導

蘇花高否興建爭議不斷,環保人士擔心,蘇澳冷泉、東澳湧泉這些風景名勝,會因為蘇花高的興建而被破壞水脈導致枯竭,如果在沒有完整評估的狀況下,貿然興建蘇花高,將對當地生態帶來一場浩劫。

「花蓮環保聯盟」會長鍾寶珠表示,當初台鐵新永春隧道施工時,就嚴重破壞了地下水水脈,至今每分鐘還流出80公噸的地下湧泉,雖然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蘇花高將已經把路線往東挪了1公里,但是地下水脈會不斷移動,蘇花高施工會不會挖到東台灣重要水脈,沒有人能保證。

 

紫斑蝶銳減 10萬剩不到萬隻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聯合報苗栗報導

竹南鎮濱海森林地帶3年前列入「斯氏紫斑蝶」繁殖熱點,喚起地方對紫蝶生態保育的重視,鎮公所今年還建構全國僅有的紫斑蝶生態解說教室。但去年起,紫蝶現身數量大幅銳減,引人擔憂。蝶會呼籲應加強生態保育,補植枯倒防風林,珍惜紫蝶棲息地。

93年、94年都有數量驚人的紫斑蝶在竹南海岸森林現身,前年估計超過10萬隻數量,達到高峰期,但去年觀察到的數量不到1/10,今年已進入觀察熱季,紫蝶數量「寥寥無幾」。儘管鎮公所建了紫斑蝶生態解說教室最近啟用迎蝶。但紫蝶數量銳減,地方憂心紫蝶生態逐漸消失。

 

外來生物肆虐 台灣原生物種亟待保護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東森新聞台北報導

剛被選為台灣國鳥的台灣藍鵲,牠的生存環境和數量都受到中國藍鵲的威脅,為了保育台灣國鳥,農委會已鎖定5隻中國藍鵲,其中兩隻已經被「軟禁」。

威脅台灣生態的外來種包括早期的福壽螺、緬甸小鼠、紅火蟻等,名列10大外來種惡劣排行榜前3名。原產於南美洲的福壽螺是雜食性的螺類,每年超過10萬公頃的農田都慘遭危害,農民無不恨牠入骨。

其他有害的外來種還包括會啃食松科植物的松材線蟲、會吃梨樹的中國梨木蝨,以及造成蘇鐵枯死的的致命傷蘇鐵白輪盾介殼蟲,還有會多線南蜥也讓台灣本土蜥蜴面臨滅種危機;外來種來勢洶洶,為了保護台灣原生物種和生態,農委會和相關單位展開行動,以保護台灣原生種生物。

 
國際新聞  --﹥

清理多氯聯苯致癌物 研究發現可以細菌取代掏沙法

摘譯自2007年5月1日ENS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幾個胡薩通尼克河的河段已被多氯聯苯污染。(照片來源:EPA)研究人員辨認出一類細菌,可去除某一種常見多氯聯苯的毒性。多氯聯苯是致癌物質,簡稱PCBs,曾被用做冷卻劑或潤滑劑,美國有超過250個地點遭其污染,其中包括湖泊與河床沉積物。此項發現是邁向生物復育法(bioremediation)的第一步,讓多氯聯苯的毒性可以自然化解,而無需冒險移除受污染的沉積物。

目前最常以疏浚掏沙後掩埋的方式,清理多氯聯苯,而研發以生物復育清除多氯聯苯的科技,將提供新的選擇。掏沙法向來多有爭議,因其採用侵入性技術,又有造成污染物擴散的風險。

早在20多年前,研究人員就知道自然界存在有微生物可緩慢移除多氯聯苯所含的氯。多氯聯苯曾被工業界廣泛應用。由於此類化學物質會毒害人體與動物,美國在1977年便禁止生產。

研究多氯聯苯的專家畢達德(Donna Bedard)與喬治亞理工的微生物學家合作,進行生物分解Aroclor 1260的研究,這是一種常見且氯化程度極高的多氯聯苯混合物。(譯註:通常氯化程度越高的多氯聯苯毒性越強)

合作團隊分析了胡薩通尼克河(Housatonic River)的沉積物樣本,發現是Dehalococcoides類(簡稱Dhc)的細菌在Aroclor 1260上產生去氯作用。

這些微生物用氫原子取代Aroclor 1260的氯原子,藉以獲取生長所需的能量,並啟動多氯聯苯的分解過程。喬治亞理工土木與環工學院的盧夫勒(Löffler)副教授解釋,當Aroclor 1260含有的氯被Dhc細菌去除到一定程度之後,其他的微生物就能進一步分解多氯聯苯,將毒性完全消除。

盧夫勒表示:「辨識出分解Aroclor的細菌是關鍵步驟。現在我們可以著手設計工具,在沉積物中尋找此類微生物,並研發工程技術,在河川或湖泊沉積物中激發這些細菌生長與活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4月15日的《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薩雷茲湖恐將破堤 中亞4國面臨危機

摘譯自2007年5月1日ENS塔吉克,杜尚別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位於中亞的薩雷茲湖,若發生強烈地震,這個天然水壩可能將遭破壞(照片來源:NASA)在塔吉克的東南方,有一座天然的水壩支撐著薩雷茲(Sarez)湖,然而這座水壩卻可能因大規模的山崩而崩壞,使得此區上千個住戶面臨災難危機。專家表示,除了提出一個早期警報系統,以及使當地居民意識到此問題的嚴重性,為了找出一個長期的解決方法,還必須進行審慎的研究。而這項研究關係到4個將因水壩斷裂而受到影響的國家。

阿茲葉新聞通訊社(Aziya Plus news agency)在報導中指出,巴唐(Bartang)村位於巴達赫尚(Badakhshan)的東南方,巴唐村的居民已在上週接受水壩破堤緊急應變程序的訓練。這項訓練計劃是世界銀行為了降低湖泊所造成的風險,而進行資助的一部份。

薩雷茲湖所在位置超過海拔3000公尺,在1911年一場地震造成了大規模的山崩,同時並阻斷了木爾噶布(Murghab)河,薩雷茲湖因而形成。若發生另一個強烈地震,這個天然水壩可能將遭破壞,並引發大水淹沒塔吉克、阿富汗、烏茲別克與土庫曼4國的城鎮及村落,影響到此區約600萬人民的生活。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涉官商勾結 美內政部官員下臺

摘譯自2007年5月1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大松雞(圖片來源:Utah DWR)因涉及利用其權勢操縱政府科學家的工作,美國內政部一高級官員已於4月30日辭職下臺,這個結果讓環保人士與科學家們大表讚賞。但同時他們也警告,政治力干預聯邦機構科學家的工作,是無法單靠一個官員的下台而獲得解決。

麥當諾(Julie MacDonald)辭去內政部魚類、野生動物與公園事務副助理秘書一職,在其任內掌管了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的瀕絕物種計劃。在檢查總長戴文尼(Earl Devaney)於3月29日發現麥當諾將「非公開資訊」透漏給企業派來的遊說者,此舉違反了聯邦倫理規範,麥當諾因而下臺。麥當諾多次將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局內部文件洩漏給反對此機構,以及反對法院裁定之環保決議的企業團體。企業團體得以在後續提出的訴訟案當中,將部分文件內容作為證據,以反對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局的行動。

麥當諾並且將瀕絕物種法申請的初步研究以及預先討論的結果,寄給加州農務局聯盟(California Farm Bureau Federation)、太平洋法律基金會(Pacific Legal Foundation)、2個雪佛龍(Chevron)石油公司內部人員,以及在一個線上遊戲中扮演父親角色的一個同好,這些人並沒有合法正當的理由能夠取得內政部內部相關紀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不讓iPod蒙塵 蘋果更綠

摘錄自2007年5月4日工商時報報導

駁斥環保團體嘲弄「iPod變iWaste」,美國蘋果公司2日首度公布一項名為「蘋果更綠」環保計畫,據執行長賈伯斯聲稱,施行後將使該公司比大多數競爭對手都更綠,包括所有顯示器將全面禁用砷物質。蘋果公司網站2日張貼出這分長達5頁的文件,由賈伯斯掛名,首度詳細表述該公司將如何讓有毒化學物質絕跡於新產品上,以及將更積極地回收舊產品。

賈伯斯提出的做法包括:在2008年底前所有顯示器全面禁用砷物質及所有產品停用聚氯乙烯與含溴化阻燃劑,最後則將全面停用水銀,並將儘最大可能轉換至LED背光源。

許多環保人士樂見蘋果終於回應他們的吶喊。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將調高蘋果在其6月份「綠色電子指南」中的得分,很可能從現在的2.7提高至5,滿分則為10。不過仍有人批評「蘋果更綠」做得還不夠,電腦回收運動的協調員凱爾指出,環保團體希望蘋果停止運送舊電子產品到開發中國家進行回收。

 

馬來西亞登革熱疫情升高 死亡人數恐將增加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中央社報導

馬來西亞衛生官員3日表示,2007年因登革熱死亡人數料將比往年更多,民眾必須加強對抗這種疾病。衛生部疾病管制局局長拉曼說,2007年前4個月全國共出現16214個登革熱病例,其中有44人死亡。2006年同期有10244個病例,21人死亡。

他說,登革熱病毒透過埃及斑蚊傳播,而工地是登革熱病媒蚊主要孳生溫床。衛生部公共衛生局副局長拉瑪特說,民眾漠不關心和天氣暖和讓埃及斑蚊孳生迅速,造成2007年登革熱疫情升高。

 

抑制廢氣 印尼擬限制新車產量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公視新聞報導

東南亞的印尼目前想出的最新辦法就是限制國內新車的出產數量,希望藉此控制廢氣排放,達到減緩氣候暖化目的,但汽車業者卻抨擊,這根本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印尼雅首都雅加達人口1200萬,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每天有300萬輛的車流量,也是全球污染最嚴重的都市之一。為了抑制溫室效應,減緩全球氣候暖化,印尼當局認為限制汽車產量,就能降低廢氣排放量。

但當局的這種構想立刻遭到汽車業者砲轟。業者認為政府應該設法紓解車流量,減少塞車來降低廢氣排放,而不是限制汽車產量。政府應該考慮的是大城市基礎建設造成的塞車情況,如果塞車,尖峰時間就會造成無謂的燃料浪費,這才是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加拿大證實卑詩省發現另一起瘋牛病例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路透社亞伯達卡加立報導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FIA)2日表示,已證實在卑詩省一成年乳牛身上,發現另一起加拿大瘋牛病例。這頭母牛有66個月大,與其他發現罹患狂牛症的加拿大牛隻屬於同一年齡層。這頭牛誕生並死亡在該省西部菲沙河谷(Fraser River valley)的一座農場。目前CFIA掌握這頭牛的屍體,沒有任何部分進入人類或牲畜的食物系統。這是自2003年以來,加拿大牛隻中發現的第10起病例,也是不到3個月內發現的第2起病例。其中許多病例都被歸咎於接觸到遭污染的飼料。

 

世衛組織證實迦納出現首起H5N1禽流感疫情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路透社阿克拉報導

迦納首都阿克拉以東20公里的一個養雞場爆發該國第一個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疫情。迦納周邊的一些西非國家都已經爆發過禽流感,而在疫情最嚴重的奈及利亞(尼日利亞),2007年稍早還曾傳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唯一的人類H5N1禽流感死亡病例。目前農場裡的1600隻家禽都已全數被焚毀,以防止疫情擴散。同時周邊地區正被密切監控,以防疫情蔓延。

 

中國新聞  --﹥

青藏鐵路旅客列車已集中處理污水污物6萬多噸

摘錄自2007年5月1日新華網青海報導

青藏鐵路從2006年7月1日全線開通以來,所有火車車廂均採取全封閉運行模式,列車上的污水和污物均在固定站點被統一吸取後運送到化糞池集中處理。截至目前,青藏鐵路已經集中處理污水污物6萬多噸,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青藏鐵路勞動服務公司格爾木綜合車間主任高湛濤說,作為青藏鐵路全線最大的集中處理污水污物中間站,青藏鐵路公司在格爾木投入400多萬元配備了15輛微型真空吸污車,除了一輛備用外,其餘14輛車分成2組輪流對進出藏列車的污水污物進行集中處理。據了解,14輛微型真空吸污車每天要集中處理8趟進出藏列車的污水污物150多噸。

 

深圳嚴查環保 台商被迫搬遷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工商時報深圳報導

在大陸官方日益注重經濟成長與環保的趨勢下,深圳台商表示,深圳市環保局最近加強對廠商進行環保突擊檢查,部分台商因不符合當地環保新規定,被迫遷離深圳。

深圳台商協會榮譽會長鄭榮文也提到,近期深圳市環保局對廠商進行檢查,部分不符合環保新標準的廠商被處以數萬元至20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罰款,有些台商甚至被迫遷離深圳。鄭榮文認為,深圳市政府與其對不符合環保規定的廠商罰款,不如加強輔導,並規劃高污染產業的工業區,由政府統一進行廢水及廢氣處理等等問題。

 

雨少氣溫高增加大興安嶺森林火災風險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中央社黑龍江報導

大興安嶺罕諾河森林4月30日發生火災以來,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火場仍未降雨,撲救工作持續進行。新華社5月3日也提出警訊,受降水量偏低、氣溫偏高、大風等不利氣候影響,黑龍江省林區最近森林火險等級持續偏高,相關部門莫不加強森林防火警戒。

 

100多名中外專家將會聚福州研討節能和環保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新華社福州報導

100多名中外專家將於5月18日出席在福州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商協會領導人會議暨節能、環保項目對口洽談會」,對節能和環保問題展開研討。

福建省貿促會負責人許媄俤表示,目前確定的主題包括風能開發與利用,建築材料節能,電子節能,工業污染治理,垃圾回收等。與會專家約130多人,將就這些問題進行面對面的討論與交流。

 

中國鳥類學家在天津發現大群瀕危物種東方白鸛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新華社天津報導

中國鳥類學家經過10年的野外觀察和研究,在天津市沿海地區發現了大群的世界瀕危物種東方白鸛的身影。 東方白鸛是世界瀕危物種,也是中國國家1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的東方白鸛主要在東北的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近年來,為了加強天津濕地的保護工作,天津市林業局等部門相繼建立了七里海、北大港、大黃堡、團泊等自然保護區,對自然保護區的鳥類資源進行了調查,同時加強了對偷獵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

發現大群東方白鸛的天津北大港濕地,即將投資743萬元啟動保護與恢復建設工程,用於這塊濕地的保護、恢復和能力建設。

 

中國西北、華北、黃淮西等地旱情將持續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中國中央氣象臺3日發佈的農業氣象預報顯示,儘管未來幾天中國西北等部分乾旱地區將有降水天氣過程,但隨著作物需水量增大,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西部等地旱情仍將持續發展。

自4月下旬以來,中國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古中東部、甘肅東部、寧夏、陜西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北部和東南部、河南北部和中西部、山東西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大部分農區旱情持續,並有擴大和加重的趨勢。其中寧夏南部、甘肅東部、山西西南部等地為中旱等級,甘肅東部的環縣等地為重旱等級。

 

環保總局拒絕受理不符合公眾參與要求專案

摘錄自2007年4月26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報導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向媒體通報環保資訊公開情況時表示:自2006年3月「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實施以來,環保總局嚴把受理關,先後對投資額達1600億元43個項目的環評檔沒有受理,確保公眾參與環評工作落到實處。

潘嶽說,未予受理的43個專案中,29個專案涉及火電、化工、交通、煤炭等行業,投資額達1159億元。截至目前,以上項目中有31個完全落實開展公眾參與要求的專案獲得批准,有12個項目因公眾參與仍不符合要求未予批准。

 

一長達3米中華鱘在長江口死亡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新華社上海報導

上海邊防部門5月3日透露,5月2日下午,邊防官兵在上海崇明縣長興島一岙口內發現一條長達3米多的巨型中華鱘。這條中華鱘被發現時已死亡多日,而且魚體斷為兩截,初步估計是被螺旋槳打斷致死。

經有關專家鑒定,這條中華鱘為雌性,長3.37米,重212公斤。很可能是條野生中華鱘。有關人員估計,它在產卵後洄遊途中數月沒有進食,導致體力不支誤撞漁網,魚體斷為兩截可能是被來往船隻的螺旋槳打到所致。

 

中國珍稀水生野生動植物瀕危程度不斷加劇

摘錄自2007年5月3日新華社北京報導

農業部漁業局的一項統計顯示,目前全中國需要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植物已高達400多種。受各種因素影響,一些重要的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如白鰭豚、長江鰣魚等已瀕臨滅絕。

這位負責人表示,今後的工作當中,加大立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仍是重中之重。同時,加快自然保護區建設,規範管理,努力提高管護水準。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的社會影響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綠色學習課表  --﹥

「公視」寶貝海洋系列節目

開始時間: 2007/05/03 - 8:00pm

結束時間: 2007/05/04 - 8:00pm

頻道:公共電視(ch13)
名稱:寶貝海洋系列節目 
時間:5/3-6(四-日)20:00「公視晚間新聞-珊瑚產卵現場 直播及寶貝海洋專題報導」 
   5/4(五) 21:00「我們的島-海洋生物產卵紀事」 
   5/4(五) 22:00「紀錄觀點-產房」 


寶貝台灣的海洋

春天,陸地上百花盛開,生氣蓬勃,海洋也跟著熱鬧起來,許多海洋生物紛紛開始進行牠們一生中的生殖大事。每年農曆三月,會在墾丁海域上演重頭戲-珊瑚產卵-也將豋場。

公視再度與學術界合作,克服種種工程技術的困難,將傳輸線連接到海底,現場實況轉播珊瑚產卵,並製播一系列「寶貝海洋」專題,帶您了解溫室效應對海洋的影響、認識豆丁海馬、發現後壁湖的秘密花園等,另外也將重返龍坑海域,調查阿瑪斯貨輪殘骸的最新狀況。

5月看公視,與您一起陪珊瑚產卵,寶貝台灣的海洋!

 

2007國際環境公共事務講座

開始時間: 2007/05/03 - 9:40am

結束時間: 2007/05/07 - 9:30pm

地點:【星期四、星期六】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辦公室(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07號2樓) 、【星期日】台北市NGO會館(台北市青島東路8號)
主辦: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報名:請於講座前2天報名
電話:02-2364-8587
E-mail: tepu.org@msa.hinet.net

活動說明:

【第一場】台灣環境運動的困境與契機
時間:5月3日(四)19:00-21:30
講師:張子見(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副會長、環球技術學院/助理教授)

【第二場】全球暖化與京都議定書
時間:5月5日(六)09:40-11:40
講師:徐光蓉(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第三場】 環境權的演進
時間:5月5日(六)13:30-15:10
講師:文魯彬(台灣蠻野心族生態協會/理事長)

【第四場】國際環境與能源政策趨勢
時間:5月5日(六)15:30-17:00
講師:王塗發(立法院/委員、台北大學經濟所/教授)

【第五場】「韓國環境實踐聯合會」的故事
時間:5月6日(日)09:40-11:40
講師:李京律(韓國環境實踐聯合會/會長)
備註:備有翻譯

【第六場】韓國環保團體國會監督經驗分享
時間:5月6日(日)13:30-15:10
講師:李京律(韓國環境實踐聯合會/會長)
備註:備有翻譯

【第七場】全球綠色思潮
時間:5月6日(日)15:30-17:00
講師:王塗發(立法院/委員、台北大學經濟所/教授)

詳情請見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網站

02-2364-858702-2364-8587

台達環境獎學金

開始時間: 2007/05/03 - 3:26pm

結束時間: 2007/05/15 - 6:00pm

全球暖化議題正熱,想出國學環保為地球的明天盡一份心力嗎?2007年度台達環境獎學金申請將於5月15日截止,時間只剩下最後半個月,敬請把握機會!

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所聯合設立的環境獎學金,今年總額為165萬元台幣,頒予博士生每名獎額50萬元、碩士生每名25萬元,鼓勵對關懷地球環境及人類未來的有志青年,赴荷蘭進行與環境及永續能源相關之技術、工程、法經與政策等各方面的研究。

只要是中華民國國民且有居留之事實,認同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之價值,本身擁有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大學學士學位,並同時具有良好英文能力(托福213分、IELTS 5.5級),請趕快把握機會申請。

申請文件要求如下:

一、到羅益強獎學金線上申請網頁填寫資料,另準備英文成績單、履歷、兩封推薦信、英文能力證明等。
二、寫一篇1000字以內的短文,簡述申請理由、個人資歷及生涯規劃等。
三、申請碩士獎學金者,需備五百字讀書計劃;申請博士獎學金者,需備3000字研究計劃。
四、將資料郵寄至荷蘭教育中心10596臺北市民生東路三段133號7樓D室。

詳情可參考網站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聯合獎學金或洽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 Tel: (02)8770-7621 ext 720。

第一屆 IGU 島嶼地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徵求論文

開始時間: 2007/05/01 - 2:22pm

結束時間: 2007/05/31 - 6:00pm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第二學生活動中心(羅斯福路四段公館捷運站出口)
主辦:中國地理學會
論文摘要截止日期:2007年5月31日
聯絡人:蔡慧敏副教授 (Secretary, IGU Commission on Islands,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電話:02-29355232 ext.19 
傳真:02-29325570
E-mail:hmtsai@ntnu.edu.tw

活動說明:

徵稿主題:含海洋與島嶼、島嶼教育、島嶼兒童、島嶼文學、環境變遷與島嶼、島嶼永續性、島嶼脆弱性、島嶼旅遊、島嶼文化地理、島嶼生物地理、島嶼發展比較研究....等,請參閱網站 http://igu-islands.giee.ntnu.edu.tw/conf_call02.htm

議程:參閱網站 http://igu-islands.giee.ntnu.edu.tw/conf_index.htm IGU Commission on Islands/Conference

詳情請見

第一屆國際地理學聯合會(IGU)「島嶼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詳情請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市風日夏-5月音樂鬧市集

開始時間: 2007/05/05 - 10:00am

結束時間: 2007/05/05 - 4:30pm

地點:耕莘文教院廣場
主辦: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億光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耕莘文教基金會
合辦:天主教私立海星中學、國立關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公共電視台、金革唱片
協辦:財團法人中租企業青年暨少年展望基金會
聯絡人:謝欣純
電話:886-2-23655615 ext.318
E-mail: hsc318@tiencf.org.tw

活動說明:

耕莘文教基金會在05/05(六)將於辛亥路羅斯福路口的耕莘文教院廣場擺設創意市集攤位,同時在一樓禮堂舉辦高中熱門音樂社團聯演活動。

這一次擺設創意市集的活動,希望邀請附近的非營利組織夥伴以及幾間書店、出版社來共同參加。

詳情請見

「市風日夏」—五月音樂鬧市集

 

2007珊瑚礁生物多樣性保育週系列活動--珊瑚海音樂會

開始時間: 2007/05/05 - 3:00pm

結束時間: 2007/05/05 - 5:30pm

地點:貓鼻頭公園
主辦: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報名:自由參加,敬邀參與這場音樂饗宴。

活動說明:

於珊瑚礁海畔,乘著弦音,遨遊無垠海天世界。

演出樂團:奇美文化基金會曼陀林樂團

詳情請見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部落客。搞社區。

開始時間: 2007/05/05 - 2:00pm

結束時間: 2007/05/05 - 6:00pm

地點:蘋果優仕光華店(八德路一段15號 / 光華教堂與TVBS中間)
報名:請回應[Happy Mobs II | 部落客。搞社區。] 聚集吧,快樂的烏合之眾留言。對於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也歡迎在留言裡提出討論。
聯絡人:HOW
活動說明:

由HOW、豬小草、小梅子、柏強等人籌備的 Blogger Happymob II [ 部落客、搞社區] 也即將於5/5 假八德路蘋果優仕舉行。此外管中祥、何東洪老師之前發起180多名學者串連也規劃將於5月舉行樂生講堂,就人權、環境、工程、社區等方面請學者在樂生展開講座。

詳情請見

Blogger Happymob II [ 部落客、搞社區]

社區營造學會《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社區營造的變與不變》論壇 暨台灣優良社區產業獎 頒獎典

開始時間: 2007/05/05 - 1:30pm

結束時間: 2007/05/05 - 6:00pm

地點:四四南村D館(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56號)
主辦: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名:5月2日截止
聯絡人:吳昭儀
電話:02-23930629*219
E-mail: cesroc@seed.net.tw

活動說明:

社區營造歷經十餘年,近些年雖然看似熱情用盡、後繼無力,但實際上台灣社會裡仍潛藏著無窮的底層力量。社造的基礎就是人,只要還有人存在就永遠有希望。為了引導出這些蘊藏的力量,社區營造學會今年度的規劃一場《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社區營造的變與不變》論壇,以引言的方式,帶領與會者能夠針對各項議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意見,藉此機會凝聚彼此的共識,同時也期望各項建言日後成為形成國家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詳情請見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

 

球日地球在發燒,台灣媒體溫度計失靈?--﹥

作者:莫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地球在暖化,這是近日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確認的一項事實,基於全球暖化是攸關生態、環境、人類生存與永續發展的重要現象,當地球在發燒,身為第四權的大眾媒體,理應扮演民眾感知全球暖化趨勢的「溫度計」,滿足閱聽人知的權利。

然而,台灣媒體這支溫度計對全球暖化議題失靈了嗎?還是有充分盡到媒體責任?

一、仰賴畫面提供的台灣媒體

媒體報導全球暖化相關新聞,著重於畫面的可看性,而畫面又多仰賴民間機構提供:最常見的就是民間團體抗議行動,如《京都議定書》生效之際,環保團體裸體抗議;又或者有外電提供的畫面,如聯合國、NASA發布了最新報告,才跟進外電作編譯報導;又或者好萊塢推出相關電影,如《明天過後》上映,趁著電影公司行銷宣傳之便,順勢報導。少有自主性、主動挖掘內容的深度內容。

二、漠視國際趨勢的台灣媒體

孫燕姿在埃及拍外景發生「金錢糾紛」及疑似「綁架事件」,可以連續多天大篇幅追蹤。然而,當攸關溫室氣體減量、跟產業與經濟結構息息相關的《京都議定書》生效之際,媒體渾然不覺此一關鍵進展的重要性,非得要環保團體帶領學生脫了褲子,才「發現」這項協議是國際上首度攜手合作對抗環境災難的重大里程碑,並且與台灣、台灣的邦交國都有深遠影響。

為了對抗全球暖化與研究可能的衝擊,聯合國1988年設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1992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議上,各國簽署「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UNFCCC),此後每年召開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研提相關報告,作成各國行動方針的決議,今年底將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第13屆會議(COP 13)。

試問,歷屆COP的會議現場,可曾看過台灣媒體的現場傳真報導?

三、不深度探究的台灣媒體

今年2月3日,聯合國IPCC作出結論,確定人類活動是導致1950年來全球氣溫上升、暖化的主因。當天,紐約時報以頭條來報導這個消息,並附上令人怵目驚心的圖片:冰帽大面積的溶化,使得以此為棲息地的北極熊受到嚴重威脅,那張由加拿大極冰署(Canadian Ice Service)提供的照片中,北極熊被困在四周的冰都溶化的孤島上動彈不得。

紐約時報願意花費大量篇幅探討氣候暖化對生態、水資源及人類生存的影響,相關消息自然有資格登上頭版。

反觀台灣媒體,全球暖化是「外電」,是「國際消息」,是他國、他處的「他山之石」,與我無關,與生活無關。登頭條不吸引人,從來都只是國際版的一則消息,好一點的,能翻譯國外研究機構的圖表,來篇圖文並茂的綜合編譯就算不錯。

其實,真不夠格上頭條嗎?是沒有去挖掘吧。

四、停在二元論的台灣媒體

全球暖化乃高度專業知識性的議題,憑空瞎掰不容易,因此,這方面至今尚未看過惡質媒體常見的「假新聞」與「烏龍新聞」。但也因為專業,少見用功的媒體剖析全球暖化相關術語的意義,擔負起「普羅化」的責任。

專業,還是專業;民眾呢,生澀,還是生澀。

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大部分民眾只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然對於該協議所衍生的兩套緩衝機制──「碳排放交易」與「清潔發展機制」卻渾然不知。至今,大多數人都知實施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會衝擊部分產業,導致輿論停留於「環保與經濟孰輕孰重」的二元論辯。殊不知,京都議定書設計了這兩套緩衝機制供先進工業國家選擇實施,以避免立即衝擊,而這也正是「台灣地球日網站」2007年以「全球暖化賺錢術」作為主題的用意。

「碳排放交易」,意指在京都議定書架構下,每個工業國都有其減量額度。達不到怎麼辦?沒關係,可以向其他國家買。假設甲乙兩國各需減量100萬噸,甲減了120萬噸,乙只減了80萬噸,甲多出的20萬噸便可經由「碳交易市場」,將此額度賣給乙。多減的賺到了,少減的也可避免立即的經濟衝擊與制裁。甲乙兩者相加,該減的量不變,便達到總體減量的目標。

這樣的機制不只存在於國與國間,企業與企業間也可行,相關的商機包括:減量認證業、交易仲介業、以及交易平台建立衍生的相關利潤等。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用意與碳交易相同。假設甲國需減量100萬噸,但只減少了80萬噸,沒關係,甲國可至第三世界丙國投資乾淨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發電,投資專案可換算成相應的碳排放額度,若能達到20萬噸,甲國的目標就算達到了。

主流媒體在這兩方面的著墨太少,大眾沒有看到京都議定書所創造的「機會」,只看到「缺點」,導致輿論停留在環境與經濟二元對立的層次。

五、媒體在全球暖化議題上的任務

到現在為止,全球暖化好像還是「國外的事」,台灣人沒有感受到切身關係,其實,全球暖化跟台灣大大相關!筆者淺見認為,主流媒體往後在全球暖化議題上扮演的角色,可以朝幾項任務發掘:

京都議定書所設計的碳交易與清潔發展機制,台灣可能的機會為何,有無他國實際案例可參照與依詢?

‧ 全球暖化海平面升高地圖的探索:聯合國報告說,本世紀末海平面恐將升高60公分。對照台灣地圖,具體指出將受淹沒的地方為何?淹沒地區有多少住民?損及多少公共建設?公共安全危害程度?例如高鐵安全?喚起危機感與迫切性。

‧ 向政府機關問責:有無計算全球暖化的經濟損失?有無應變措施與計畫?編列多少研究與教育宣導經費?形成輿論壓力,迫使政府部門採取具體行動。

‧ 企業方面,為避免企業主對暖化議題仍不痛不癢,應探討氣候變遷的環境成本,指出氣候風險對投資人的危機,報導國際間幾家揭露氣候風險資訊的示範企業,引發國內企業重視與跟進。

‧ 一般閱聽大眾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普羅化」工作了。像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碳中和、碳交易、溫室氣體盤查等術語,應盡可能附上淺易說明,久而久之,術語變成一般民眾一見即懂的語言,容易與政策對話,也更輕易與國際接軌。

雖然地球已經在燒了,只要扮演大眾吸收新知窗口的媒體別冷下來,地球,你我,還是有希望的!

 

五榖雜聊【有機才有機會】對抗不公義的「進步」:牛糞傳奇抵制全球單一化--﹥

作者:劉香君、陳胤安

牛糞,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遑論有人把它當作一個「獎項」名稱。然而,有一個人卻欣然的接受了這個獎項,而且不忘幽默的對著詆毀她的各種言論說「Bullshit(胡說八道)」。這個人便是印度的物理學家,全亞洲第五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同時也是女性運動的發起者之一—Vandana Shiva。

由綠色陣線協會所舉辦的第二場地球日「有機才有機會」講座:Vandana Shiva與她的運動思想。20日再度於葡萄藤書屋登場,座談在《牛糞傳奇》這部紀錄著名的女性生態學者Shiva,多年來在印度協助農民對抗全球化、跨國公司、與貿易自由化等勢力,這些迫使農民一再面臨和傳統文化發生種種斷裂的不公義浪潮。

不再自由的種子

影片中Shiva所要對抗的是貿易自由化的背後的不公義,像是智慧財產權(TRIP),西方企業總以解除貧窮的說法,來彰顯自己的人道關懷;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卻是暗地將所有人與物種可以共享的資源與自主權,送進西方企業的口袋,造成全球生物的單一化,農民無從自由使用種子,更曾造成印度一省境內,在一個月內有675名農夫自殺。這些農夫不為別的原因,只是為了負債而走上絕路。因為為了要種植這些種子公司所提供的農作物,他們必須四處借貸,有時候甚至拿到無法發芽或育成率低的作物,這使得他們生活面臨困境,因而選擇自殺一途。

與會的廖億美則表示,其實這部片引發她開始思考「種子」的來源,像是台灣現在當紅的有機農業,不知是否曾認真思考種植種子的來源。(攝影:劉香君)片中介紹一位印度學者巴魯米查是看法與Shiva女士完全相反,他認為全球化之下的自由貿易,才能使印度農民走出貧窮;基因改良則使得作物生長更快、農藥能驅趕害蟲。高科技與全球化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並認為Shiva女士反全球化是讓印度擁抱貧窮,並贈給Shiva女士一個獎項「牛糞獎」,以嘲笑她所說的一切是「胡說八道」。Shiva女士則認為全球化之下,印度接收了外來的一切。而農民所種的植物是由種子公司所提供的、無法延續下一代的種子,農民為了種植作物,只能不斷地跟種子公司購買種子;再者,這類種子需要農藥的配合才能生長得好,因此農民必須花上比傳統種植方式多好幾倍的錢,才能確保作物生產順利。

片中更挑戰美國的生命科學公司孟山都(Monsanto),一個從事基因改良的公司,他們宣稱其實驗室能夠控制溫度與濕度,以便種植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然而,孟山都公司卻想要藉由註冊種子的專利權而牟利。孟山都公司在數年內接連看上了出產於印度的楝樹(Neem)與印度傳統農作nap pal小麥,想要申請專利。Shiva不想讓基因公司把持種子的專利權,於是親自到了瑞典的歐洲專利局遞交抗議書。最終,歐洲專利局駁回了孟山都公司的申請,也讓Shiva女士與她的團隊十分慶幸。

Shiva女士抗爭的另一個案例則是可口可樂公司,該工廠設於印度Kerala,當地的居民在可口可樂設廠之後 6個月,發生飲用水產生頭暈、胃痛、腹瀉等症狀,且當地水源日益枯竭,懷疑是可口可樂公司竊佔水源。因而發動婦女靜坐抗議,有的人甚至靜坐了640天之久,最後可口可樂公司在壓力之下,於2005年8月被迫關廠。

任何人過度使用資源 就是一種剽竊

國內婦權運動先驅、國家文化總會副秘書長陳秀惠,也前來參與這場生態女性主義的座談,她表示,以台灣為例,過去美國企業為了將牛奶介紹到台灣,就採用宣傳母乳壞處,鼓勵消費奶粉的做法,可與此片農民與跨國企業的處境,以為呼應。她認為資本主義往往結合父權在進行對生命的控制,大家拼命瘦身、減肥追求單一標準的身材之際,往往也忽略了文化的多樣性。

與會的廖億美則表示,其實這部片引發她開始思考「種子」的來源,像是台灣現在當紅的有機農業,雖然大家強調零污染,但是不知是否認真思考種植的種子是怎麼來的?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也回應目前協會也將與台南社大等團體進行種子保存的合作計畫。

綠色陣線協會專案經理王凝翠則引用Shiva於《被竊的收成》(The Stolen Harvest)的陳述來說明,Shiva所要挑戰的是一種農業工業化的思惟,她以狂牛為喻,指出這是一種貧乏、貪婪的世界觀,以自我成一體系,其中只要是不利自己的一律稱作剽竊。而相對的印度傳統農業,就像是聖牛,由於在印度主要負責耕作的都是婦女,傳達的是一種豐盛的世界觀,強調分享與交流,任何人只要是過度使用資源,就是一種剽竊的行為。這段話為Shiva所要挑戰的全球化霸權,下了很清晰的註解。

本文與綠色陣線協會合作刊登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網編:彭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