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5.25
本日焦點:

生物多樣性日:拯救植物多樣性免於暖化威脅

種植在英國皇家植物園內的大王蓮(照片來源:Kew)

摘譯自2007年5月22日ENS羅馬報導;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在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當天,國際農業研究諮詢小組(CGIAR)的農業科學家提出警告,許多常見作物如馬鈴薯、花生的野生親緣種,正因氣候變遷面臨絕種威脅。同時間,英國的千年種籽銀行(Millennium Seed Bank)存進第十億顆種籽,以對抗地球暖化對植物多樣性造成的威脅。

農作物的野生親緣種一旦滅絕,將造成糧食生產的危機,因為植物育種專家在改進栽培品種時,必須仰賴野生種所保有的抗病、抗旱等各種基因。國際農業研究諮詢小組的首席科學家哈維斯(Andy Jarvis)表示,在未來50年內,30種野生花生與13種野生馬鈴薯將因氣候變遷滅絕,各佔花生與馬鈴薯野生種的60%與12%,在這些野生種消失前,應即刻收存其種籽,以保留農作物的多樣性。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國家公園:

陽明山特刊-邁入第11年的蝴蝶季

作者:彭郁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青斑蝶(圖片來源:台灣蝴蝶保育學會)陽明山國家公園獨特的火山地質,繽紛多樣的植物,是台灣北部蝶類的重要保育基地。每年5月到7月初,隨著紫紅色澤蘭綻放的步道,身穿褐色外衣的青斑蝶,圍繞飛翔,成為山谷中耀眼的舞姬。舉辦蝴蝶季已有10年歷史的台灣蝴蝶保育學會,今年再度與陽明山國公園合作,展開一年一度的蝶舞草山盛會。透過系列活動的舉辦,帶領民眾親身體驗賞蝶樂。

陽明山國家公園特別為蝴蝶博覽會的舉辦,開放軍事管制區竹子山戰備道3公里,由於平常較無人為干擾,步道的生態相較豐富。雖然博覽會當天不會以步道導覽為主,但蝴蝶保育學會共設計了十個活潑的生態遊戲,以有趣的攤位闖關方式,讓一般大眾免費全面地了解蝴蝶從幼蟲到成蟲的習性、及各種相關的保育議題。

五穀雜聊:

飯館,可以是這樣開的(下)

緊扣住在地小農有機耕作的「潘立西餐廳」

潘立西餐廳1986年的海報作者:舒詩偉(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主持人)

在經營的頭七、八年間,潘立西餐廳一直是靠親朋好友的協助撐了下來。雖然它在餐飲界有一定的名聲與風格,但要能開支平衡還得到1979、1980年,而且是以它用法國南方家庭式料理方式來處理新鮮食材,帶動起「加州美食」(California cuisine)的美譽與風潮。

「加州美食」

像在1975年,貝茲(Caroline Bates)在「老饕」(Gourmet)刊物對潘立西餐廳有如下的評論:「那兒的食物往往令人驚喜。她/他們在從事一些有趣、實驗性的東西。桌上安排了花朵,毫無瑕疵的新鮮水果以及明亮的水果塔等,這一切顯示出這間餐廳在藝術方面的偏好大於料理手藝。」

1980年在經濟狀況好轉下,原本是地下室的潘立西餐廳也「擴大營業」,在一樓加開了「小吃部」(Cafe)。客人可邊吃邊看到在開放的廚房中,大廚怎樣烘焙比薩,怎麼攪蛋,怎麼現做沙拉。菜色,當然也是依當季生產的食材而每日不同。

讀者投書:

石灰舖成的海岸

作者:Aj

海岸已經泥固,還能改變什麼?可是我的心沒有凝固啊!我必須把這件事告訴大家,至少讓想做點什麼事的人知道吧。如果那是個不時有人走動的海岸,應該就不會有人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偷取大自然的資源,所以請你們到台東時繞一下路,關心我們的東海岸,保護大家的東海岸。

1月底,我跟隨做農業顧問的專家朋友到台東探訪農友。回程的時候,我們繞道南部,想沿南迴方向從屏東上二高北返。

路過南田這個小地方,愛石成痴的朋友說這裡的海岸石頭世界獨一無二,每一顆石頭上都會有白色的,好像毛筆畫過收尾的痕跡,而且,就像人的手紋一樣,無論石頭形狀或毛筆痕跡,沒有一個長得一樣。他先帶我們到路邊賣石頭的商家看了一下價格說:「看到標價了吧,等一下你們會看到,價值上百億元的石頭躺在海邊等你慧眼識英雄」。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國家公園

五穀雜聊

讀者投書

本會快訊

本會急需贊助添購新的伺服器!

 
 
熱門內容
遨遊「High」洋生物多樣性
定格在海洋珊瑚礁遭人為破壞的訴求為何是濫情?
熱門關鍵字
水資源 基因改造
推薦評論
大巨蛋說明會草率通知 民眾退場不為遠雄背書 (1)
不需核電 德國即可達成二氧化碳減量 (19)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本日焦點:生物多樣性日:拯救植物多樣性免於暖化威脅 --﹥

摘譯自2007年5月22日ENS羅馬報導;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在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當天,國際農業研究諮詢小組(CGIAR)的農業科學家提出警告,許多常見作物如馬鈴薯、花生的野生親緣種,正因氣候變遷面臨絕種威脅。同時間,英國的千年種籽銀行(Millennium Seed Bank)存進第十億顆種籽,以對抗地球暖化對植物多樣性造成的威脅。

農作物的野生親緣種一旦滅絕,將造成糧食生產的危機,因為植物育種專家在改進栽培品種時,必須仰賴野生種所保有的抗病、抗旱等各種基因。國際農業研究諮詢小組的首席科學家哈維斯(Andy Jarvis)表示,在未來50年內,30種野生花生與13種野生馬鈴薯將因氣候變遷滅絕,各佔花生與馬鈴薯野生種的60%與12%,在這些野生種消失前,應即刻收存其種籽,以保留農作物的多樣性。

英國皇家植物園則為「千年種籽銀行」的庫藏收入第十億顆種籽,以慶祝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第十億顆種籽是一種非洲的竹子(Oxytenanthera abyssinica),西非各國的居民利用這種竹子建築房屋、製作家具及釀酒,但是過度採伐卻使其瀕臨絕種。

目前千年種籽銀行收藏了世界最多的野生種籽,總共有來自126個國家、超過1萬8千種植物。他們並與50個國家中的100多個相關單位合作,種籽會在原產地保留一份,另一份則送到千年種籽銀行。

皇家植物園表示,將優先收藏瀕危種、特有種、已具有實用性、或含有隱藏經濟價值的植物種類,計畫在2010年前存進全世界10%,總數約3萬種的野生顯花植物種籽。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報導

 
台灣新聞  --﹥

湖山水庫60天不停工 環保團體揚言提告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中央廣播電台報導

不滿湖水水庫沒有依照環評專案小組停工決議,開發單位不但沒有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外,環保署甚至還任由開發單位持續違法施工。環保團體24日上午公開遞交一封「公民訴訟告知函」,要求環保署必須在60天內回應,否則揚言將提告。對此,環保署表示,大會或專案小組做成決議只是參考而已,並不能成為行政單位最後決定。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何宗勳指出,環評專案小組過去曾做出停止湖山水庫興建決議,但開發單位卻違法動工,加上湖山水庫開發已經超過3年,依法必須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並送交審查,環保署在未完成審查前,依法不得實施開發行為,但環保署卻任由開發單位持續違法施工,明顯罔顧環境保護之責。由於湖山水庫是八色鳥主要繁殖地之一,湖山水庫預定地早已被國際鳥結盟列入重要鳥區,一旦開發單位不當施工,恐怕會對當地環境生態造成嚴重衝擊。

 

復育1年 長埤湖「螢」光閃閃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時報資訊宜蘭報導

宜蘭縣三星鄉公所復育螢火蟲1年有成,目前長埤湖棲地的螢火蟲族群,已經穩定,數量逐漸增加中,25日晚上將在該處舉辦首場賞螢活動,開放民眾觀賞,當天中華民國螢火蟲保育協會也將到場觀摩。

由於大隱腦寮溪和龍泉瀑布2個復育區,較慢闢設,螢火蟲繁衍的數量還偏少,為此,鄉公所23日與地方人士,一起野放了人工復育的3000隻黃緣螢幼蟲到這2處棲地,以刺激當地螢火蟲自然繁衍的速度。

根據螢火蟲專家陳燦榮的調查,三星鄉螢火蟲的種類,共有5屬11種,其中水生只有黃緣螢1種,陸生則有擬紋螢、梭德氏脈翅螢、大端黑螢、紅胸黑翅螢、紅胸窗螢、山窗螢、大陸窗螢、橙螢、雲南扁螢和黃肩脈翅螢等10種,種類相當多,顯示自然棲地環境還不差。

 

立法明定減量目標 經建會、經濟部明確反對!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立法院5月7號一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明定2025到203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的減量目標。經濟部長陳瑞隆今天在立法院委員會,明確反對用立法方式、明文規範「溫室氣體」減量期程和目標。不過,經建部門跟環保部門的立場仍舊壁壘分明,問題還是無解!

經濟部長陳瑞隆上午出席立法院經濟及能源委員會,就「因應全球暖化衝擊效應,如何兼顧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提出報告。他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開發中國家訂有「絕對」減量目標。針對是否立法規範絕對減量目標,內閣經建部門和環保部門的立場壁壘分明。立委賴仕葆詢問列席委員會的經建會副主委葉明峰,他同樣表達反對立場。

 

環保署連續取消環評會 評委反彈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環保署破天荒連續取消4、5月的環評大會,引起部分環評委員極端不滿,決定主動出擊,要求開會審查台塑大煉鋼廠和彰工火力發電廠。環評委員並強調,環評大會可以延後但不應取消,他們有權要求開會、行使職權,否則無異是被提前「架空」。

台塑大煉鋼廠和彰工火力發電廠專案小組在3、4月完成審查結論,卻遲遲未召開環評大會做成定論。環保署之前已取消4月的大會,日前再度以新任代署長陳重信剛上任,尚不熟悉業務為由,取消5月24日的環評大會,引起環評委員強烈反彈。

 

失蹤70年 中林氏埋葬蟲再現身太魯閣高山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中央社花蓮報導

珍貴稀奇的神秘甲蟲「中林氏埋葬蟲」於1937年由日籍學者三輪勇四郎命名後,台灣就未曾再有人觀察到這種埋葬蟲,但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進行的研究發現,去年在中央山脈25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地區發現蹤跡,中林氏埋葬蟲在失蹤70年後再度現身。

太管處表示,中林氏埋葬蟲同屬的種類只分佈在歐洲、蘇俄、中國大陸北部、韓國、日本等寒冷地區,而這種埋葬蟲於70年前被發現的地點是在玉山時,已暗示中林氏埋葬蟲可能只棲息在台灣的高海拔山區。這類甲蟲只能用動物屍體誘集才能獲得,太管處表示,因為以前沒有人在高海拔山區使用這種陷阱進行調查,所以這也可能是中林氏埋葬蟲失蹤長達70年的主因。

 

七里香遭盜採 查獲送還畜試所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聯合報屏東報導

恆春警分局日前查獲歹徒運送兩株盜採的七里香,發還給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

墾丁派出所是在3天前的一個凌晨,於籠仔埔地區巡邏時發現一輛沒有車牌的貨車,車上載送盜來的七里香,歹徒看到警方棄車逃逸,該車沒有車牌,連引擎號碼都磨掉。警方通知林務局、畜試所前來指認,認定是盜自畜試所的山區,即發還給畜試所種植在所內。

林務局告訴畜試所說,恆春半島的七里香受落山風影響,長得慢,每100年樹徑才可長9公分,該兩株七里香至少超過300年,價值不菲。

 

大甲溪河床 發現古象牙化石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聯合報台中報導

大甲溪石岡段處處是「寶」!山線社區大學學員近日在河床撿拾,發現猛瑪象的幼象臼齒化石,經化石老師李天德研判,距今至少160萬年前,應是中部地區首次發現,非常難得。

原本是工廠老闆的王鎮炎,因參加山線社區大學化石班課程,對撿化石發生興趣,最近在石岡鄉展出撿到的成品,利用閒暇到河床邊找一找,不料竟找到稀有的化石。

王鎮炎說,這次採集到的象牙化石非常完整,看得到齒痕,李天德昨也趕往鑑定,確認是幼象的上臼齒,以臼齒牙冠判斷,可能還未斷奶,這也是中部地區首度發現猛瑪象幼象臼齒化石,不但可證明早年台灣與中國大陸連接,更建構出石岡鄉為史前森林的草原區。

 

日月潭德化社盼改「伊達邵」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東森新聞南投報導

南投日月潭的邵族人認為德化兩個字有以德感化貶低原住民的意味,因此投書行政院網站,希望中央能順從民意,將德化派出以及德化國小等有「德化」的字眼,都正名為邵族原本的地名「伊達邵」。邵族發展協會理事長巴魯嘎巴暮暮:「它的意思就是說以德感化番人,事實上這個就滿有歧視的字眼。

2001年邵族成為原住民第十族後,族人就將部落導覽指示牌正名為邵族原本的地名伊達邵,不過,行政機關名稱像是德化國小及德化派出所,還有觀光路標並沒有更改,才會出現德化和伊達邵共存的情形,讓外來遊客看的霧煞煞,最近邵族人投書行政院網站,希望中央順應民意,將德化正名為伊達邵。

 
國際新聞  --﹥

日本制定將溫室氣體減半目標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BBC中文網報導

日本首相安倍表示,世界應該在2050年以前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少50%。這是日本首次提出明確目標以替換目前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到期。

安倍表示必須要制定出一個超出京都議定書的框架,這樣整個世界能夠加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他表明日本希望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努力中發揮主要的作用,但是他說除非主要的排放國家,諸如中國,印度和美國被說服加入,否則新的努力不會成功。

安倍說,京都議定書後,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任何框架必須要有靈活性,以便能夠納入所有國家參加。他說,不同的國家可能需要採取不同的措施,另外日本願意同其他國分享知識,讓這些國家成為能源使用效率高的國家。安倍說,日本將同世界銀行和聯合國一道更多籌集資金,幫助窮國,因為這些國家改善能源使用效率很困難。

 

六分之一歐陸哺乳類動物面臨瀕絕危機

波蘭的森林內的歐洲野牛(照片來源:Polonia Today)摘譯自2007年5月22日ENS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蔡秦怡編譯;莫聞審校

針對歐洲哺乳類動物所做的首次評估中發現,有近六分之一的哺乳類動物正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此份評估報告為歐盟執委會提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負責執行。研究結果於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當天發表。

IUCN的評估報告顯示,歐洲的哺乳類動物有27%正持續減少,33%還無法確認,只有8%證實其數量有增加的趨勢。

IUCN負責人瑪騰烈福(Julia Marton-Lefèvre)表示,「這項評估證實,歐洲哺乳類動物數量的減少已達到了警戒值,但我們仍有力量去扭轉這個趨勢,以歐洲野牛的成功復育為例,就可以很清楚發現這一點。」

負責此項評估作業的坦普(Helen Temple)、同時為IUCN紅皮書( Red List Unit)團隊之成員,她表示「雖然歐洲是世界上最被廣為研究的區域之一,但研究結果與實際行動的結合卻少得可憐,我們對於整個歐陸的哺乳類保育情況缺乏一個全面性的觀點。」

為了彌補這個知識斷層,歐盟委派IUCN對照其紅皮書名單,對於歐陸的哺乳類動物做一個全面性的評估,確認歐洲目前面臨最緊急瀕絕危機的哺乳類動物,並協助確立保育工作的優先順序。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y2007/2007-05-22-01.asp

 

世衛成員國同意共享禽流感病毒樣品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BBC中文網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23日通過臨時決議,承諾共享共用可致命的H5N1禽流感病毒樣品。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表示,世衛193個成員國同意,在新的機制建立前,暫時共享共用禽流感病毒樣品。

根據決議,各成員允諾分享病毒樣品的同時,世衛將促進透明、公正、平等地分享「從樣品衍生的利益」。不過,經過了41小時的談判後,世衛各成員未能就全球預防和監察系統中,病毒樣品分享的具體條款達成協議,包括商業性的醫藥公司取得樣品的條件等。

世衛仍需努力制定新的機制,讓各成員同意獲得疫苗的條件和機制,包括給貧窮國家或地區提供購買疫苗的財務援助,或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生產疫苗。與此同時,世衛表示,H5N1禽流感疫情已經「穩定下來」,但敦促各國提高警覺。

 

科學家證實雌性錘頭鯊可以孤雌生殖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BBC中文網報導

科學家證實,雌性錘頭鯊可以在不與雄性交配的情況下繁殖下一代。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亨利多勒動物園一條雌性錘頭鯊,在2001年產下一條小鯊,但在此之前,這條母鯊從未與雄性接觸過。

科學家說,這種孤雌生殖的繁殖方式以前曾在硬骨魚身上見到,但人們從未在鯊魚這種軟骨魚身上發現這種現象。這是人們首次發現鯊魚能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孤雌生殖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發育成為成體。這條幼鯊在2001年出生後曾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和廣泛報導,但由於缺乏相關技術,科學家們無法找出無可辯駁的證據說明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科學家警告說,如果數量不斷下降的鯊魚由於無法找到合適的雄性交配而採取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下一代,這將進一步削弱鯊魚種群數量。他們說,鯊魚採用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後代會減少遺傳多樣性。

 

IFAW:不能批准非南國家再申請象牙出口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中央社約翰尼斯堡報導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 (IFAW)非南區執行主任貝爾表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 (CITES)在1989年禁止各類象牙貿易規定是有效的,如今波札那、納米比亞等非南國家再次要求將自己排除在象牙商業貿易限制之外,將對非洲象群造成新一輪的浩劫。

1997及2002年波札那、納米比亞、辛巴威、南非等象群數量較多的非南國家,有條件的出口年度庫存象牙達110噸,1999年還讓非南三國一次性出口象牙到日本,這為CITES原先1989年制定的禁令,在執行層面上帶來重大挑戰。一旦今年的CITES又批准波札那、納米比亞的申請,難保非法象牙貿易再度猖獗。貝爾表示,如同新加坡在2002年6月查扣最大一宗的6.5噸走私象牙一樣,當年批准非南一些國家有條件出口,在合法交易同時,仍然無法阻止全球不斷的象牙走私。

 

俄羅斯再次發生礦災 38人喪生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法新社新庫茲涅茨克報導

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座礦場24日發生氣爆,這起俄國恐怖礦災史上的最新事件造成了38人喪生。這座礦場附近的另一座礦場數週前也曾發生爆炸,造成110人喪生,為後蘇聯時期最嚴重的礦災。兩座礦場為同一家公司所有。這次爆炸發生在地下深層礦坑,早班礦工正在工作。這座礦場位於西伯利亞西部克麥洛伏州,鄰近新庫茲涅茨克。官員表示,爆炸當時有217名工人正在礦坑工作。生還者中有6人受傷,其中2人為重傷。

 
中國新聞  --﹥

「洗染業管理辦法」7月1日起正式實施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中國環境報北京報導

日前,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環保總局3部門聯合發佈「洗染業管理辦法」。其對洗染店的開設、環保審批、洗滌溶劑的使用及排放等做出規定。此辦法將於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近年來,洗染行業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據測算,目前中國全國有專業洗染店約15萬家,年營業額達到100億人民幣。但是洗染行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使用落後的非環保型設備及洗染原料,廢水、廢氣和廢物排放超標,對環境的污染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江蘇下達太湖水污染減排任務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中國環境報江蘇報導

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近日分別向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等沿太湖地區的市政府下達了太湖流域為期5年的水污染物總量削減任務。要求沿湖各地通過控制增量、結構調整、集中控汙、提高標準、嚴格執法和工程建設6項硬措施,重點抓好太湖上、下游主要河流以及行政交界河流入河排污口的排汙總量控制。

 

內蒙古將在年內全面啟動汙水處理工程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人民網內蒙古報導

自治區環保局決議,2007年底以前,內蒙古自治區所有設市城市和基礎條件較好的旗縣駐地都要啟動汙水處理工程,並於2008年底投入運行;其他旗縣駐地鎮也都要在08年底前啟動該項工程。

近年來內蒙古資源依託型工業快速發展,同時帶動城鎮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相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加劇。長期以來汙水處理尚未形成建設、運行、收費、監管互相配套的有效體系。城市汙水處理廠不但建不起,運行更難,全區工業園區數量眾多,但只有一個建成汙水處理系統。大中型企業大多數未建汙水處理設施,給城鎮公共汙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造成很大隱患。

 

內蒙古制定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實施方案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中國環境報內蒙古報導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近日制定自治區2007年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實施方案。

方案對二氧化硫減排提出了具體實施要求:今年關停50台小火電機組,容量為100.2萬千瓦;確保已建脫硫機組的正常穩定運行,發揮脫硫效益;今年安排15台裝機容量562萬千瓦機組和兩個熱電廠6台鍋爐的脫硫建設工程;新建電廠脫硫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通過168小時運行測試,經脫硫工程項目竣工驗收後,機組方可投入運行。

 

瀕危的西藏馬鹿數量迅速增長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新華社西藏報導

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國際上曾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珍稀物種西藏馬鹿數量已經從發現時160多頭上升到了目前的2400多頭。

隨著宣傳教育力度的加大,全縣民眾對於西藏馬鹿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加強。西藏山南地區桑日縣縣長普布頓珠介紹說,儘管2006年全年野生馬鹿群破壞莊稼面積超過了500畝,但人們並沒有傷害它們。

 

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得改善 增加鳥類上百種

摘錄自2007年5月24日新華社山東報導

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近年來持續改善,鳥類數量增加上百種,成為東部沿海地區少見的鳥天堂。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枯水年份增多,多次發生斷流,導致黃河三角洲生態惡化,大片濕地變成鹽鹼地,許多珍稀鳥類飛離黃河口。從1999年開始,中國對黃河水量進行統一調度,黃河免除了斷流之虞,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借機啟動鳥類保護工程,前來越冬和棲居的鳥類迅速增多。

目前,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少見的鳥類聚集區,鳥類數量由黃河斷流期間的180多種增加到280多種,丹頂鶴、白枕鶴、灰鶴、白鸛等珍稀鳥類常年在這裏棲息繁衍。

 

寜夏38家重點用能企業列入能源審計範圍

摘錄自2007年5月23日中國環境報寜夏回族自治區報導

寜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為進一步做好節能减排工作,今年將對年綜合能耗5萬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企業進行能源審計,同時加大對這些企業的日常監督檢查力度。

今年一季度,寜夏全區電力消費量同比增長29.7%,主要耗能産品鐵合金、電解鋁、電石、合成氨等産量增長較快,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大於1,這種狀况如果不能及時扭轉,將為完成今年的節能减排目標任務加大了難度。

為此,寜夏今年將對全區年綜合能耗5萬噸標準煤以上的38家重點用能企業進行能源審計,同時通過建立動態跟踪和信息交流機制,對全區250多家重點用能企業進行全面的節能監察檢測,幫助企業排查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企業制定節能降耗的措施和辦法。

 
綠色學習課表  --﹥

「環境與氣候變遷的研究-挑戰與機會」研討會

開始時間: 2007/06/13 - 9:30am
結束時間: 2007/06/13 - 5:00pm

地點:中央研究院地球所2樓演講廳
主辦: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報名:報名表填畢後,傳真至:(02)27833584 或 email至 nellie@gate.sinica.edu.tw
截止日期2007年6月6日
聯絡人:張玉婷 (02)26539885轉250

活動說明:

 The fact that the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on Earth are changing at a significant rate is undeniable.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to these changes and the role that human activities may play in mitigating these changes are the subjects of debate. The recent discussions on the mandatory reduction of the emission of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 and the associated socio-economic dislocations bring these issues to the forefront. The purposes of this workshop are to provide exposures to ongoing research activities on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s in 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and to foster a dialogue on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is line of research.

 詳情請見 活動網站

 

2007台灣地方志影展網路徵文活動—我看紀錄片的經驗

開始時間: 2007/05/25 - 12:00am
結束時間: 2007/06/07 - 11:59pm

指導:文建會、新聞局
主辦:台北縣文史學會、新竹影博館、國立台中圖書館、高雄市電影圖書館

報名:網路徵文活動自即日起開始收件,6月7日午夜截止。
以「我看紀錄片」為題自由發揮,限1000字以內。凡入選的作者將可獲得本屆影展套票,並在影展特刊中刊載。稿件請email至 local.voice@msa.hinet.net

聯絡人:曾幼瑄  0918-405922  (02)2910-8718
                鄭心如  0987-116897

 活動說明:

 今年的「台灣地方志影展」收到各地朋友參賽的紀錄片作品,均為一時之選,不乏關注於傳統民俗文化、生態環境保護、歷史追尋、社區工作、文資保存、災區重建、農民生活、部落建築等議題之作品,表現形式多元,部部精彩動人。

 「台灣地方志影展」,已於日前截止徵件了。而網路徵文活動自即日起開始收件,邀請大家書寫觀賞紀錄片的心得以分享經驗。

 詳情請見 台北縣文史學會遊學網

 

環境深化學習工作坊

開始時間: 2007/05/27 - 9:50am
結束時間: 2007/05/27 - 4:30pm

地點:同安國小 視聽教室(桃園市 同德11街48號)

主辦:桃園縣環保局
承辦: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報名:免費課程,招生對象以桃園市民為主,有學習興趣之人士亦歡迎報名參加。
請以電話、email,或傳真提供您的姓名、電話。
電話:林先生0936333747、(02)2364-3506
email:gcaa@seed.net.tw
傳真:(02)2364-3511

活動說明:

桃園縣近年來居住人口與產業激增,許多產業與社區比鄰而居,空氣與環境品質要如何保持,成為大眾關心的問題,為了提供縣民一個乾淨無污染的生活環境,環保局開始協助社區成立社區環境監測網,希望與民間攜手合作,共同監督與改善環境,並邀請專家學者,提供民眾相關的環境課程與訓練,你想充實相關的環境知識嗎?讓我們從關心生活品質與自身健康開始,一起來保護環境!

課程內容:

時   間

課   程   內  容

講  師  介  紹

9:50~10:00

報到

 

10:00~11:00

我們的空氣怎麼了?

─桃園縣空氣污染問題與防治

凌 永 健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11:10~12:10

水水桃園

─從南崁溪談起

    陳 建 志

 社大河川課程講師

12:10~13:10

午餐休息

 

13:10~14:20

認識我的鄰居

─石化業對環境與健康的影響 

看守台灣協會

14:30~15:00

我的社區如何關心環境品質?

─問題與討論

桃園縣環保局空保課

15:10~16:30

結業式

 

詳情請見 活動網站

 

【論壇】公益團體的制度化參與管道

開始時間: 2007/05/25 - 2:00pm
結束時間: 2007/05/25 - 5:00pm

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北棟1樓 270103視聽室

主持人:江明修教授(政治大學公行系/台灣政策研究院董事長)
引言人:黃長玲(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與談人:張景森(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委)
          吳東傑(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李宗勳(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

主辦: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台灣政策研究院
協辦:第三部門發展基金會

報名:本論壇為免費參加,但須事先報名,歡迎email至 333@nccu.edu.tw ,回覆您的單位、姓名、聯絡電話!線上報名系統
電話:(02)29393091 ext 51067
E-mail:333@nccu.edu.tw

活動說明:

隨著民主化的腳步,政府體制的開放,非政府組織已可以在一些政策上發聲,成為影響公共政策的重要利害關係人之一。

然而,現存的政策制度中卻仍有不少阻礙非政府組織有效、充分且及時參與公共政策的因素,包括整個公共決策過程中的末端參與問題,非政府組織專業的能力建制,以及公共政策資訊充分完整即時溝通等,如何創造一個有利於非政府組織參與的政策環境機制,已是落實公共政策民主參與的當務之急,而這也牽涉到思考政府在民主社會的功能,其增進預算運用的效率,以及如何釋放出更多的權利,與民間組織共同形成較好的治理模式,突破目前政府在公共決策中保守制式的慣性作為,以及在政策機制上對非政府組織參與的有形〈參與管道、資訊及時充分公開〉與無形〈社會穩定的支援、專業的培力〉的限制。

呼應上述目標,此次論壇希望匯集更多的討論,並透過一些實務案例的檢視,針對如何創造有利於NGO生存參與的制度化機制找出更多共識,並提供具體內容的建議,能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達成培力政府與民間社會的雙贏策略。

簡要議程如下:

時間

議程

13:30~14:00

來賓報到

 

14:00~14:10

致歡迎詞介紹來賓

第三部門研究中心:許崇源主任

主持人:台政院董事長江明修教授

14:10~14:30

主題引言時間

  台灣大學政治系  黃長玲教授

14:30~15:15

與談時間

綠色陣線  吳東傑執行長

警察大學  李宗勳教授

經建會副主委 張景森先生

15:15~15:30

中場休息

 

15:30~16:10

綜合討論

開放與會貴賓綜合性討論

16:10~16:30

結論

引言人、與談人結語

16:30~16:40

主持人結語

台政院董事長江明修教授

詳情請見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我們的島:竹村桃源夢

2007/05/25 - 9:00pm
2007/05/25 - 10:00pm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竹村桃源夢

上山尋夢,當人生做出不同選擇,轉了彎,景致不同。不到30歲的賴盈羽,放棄城市裡的生活,一個人前往深山,經營她的有機農場,在簡單自然的生活中,打造現代的桃源夢。

看預告片:

【看守台灣】蘇鐵生死劫

在台灣島上,有一種植物,橫跨了好幾個世紀,存在了1億4千多年,它就是蘇鐵。近年來白輪盾介殼蟲的入侵,使得蘇鐵的生存,出現危機,究竟這個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植物能否逃過此劫?

【人與自然】鏡頭下的世界

吹著長笛、喜歡聽古典樂曲、擅長寫作、略通素描的王力平,是一位生態攝影工作者。是生命中那股不安定的靈魂,厭煩了上班下班、吃飯睡覺的生活,在迷上看鳥後,就一頭栽進生態攝影的領域,即使收入不穩定,卻過得很快樂。

 節目內容詳見、訂閱電子報: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2007陽明山蝴蝶季

2007/06/02 - 9:00am2007/06/03 - 6:00pm

6月2日蝶舞草山開幕式(地點:陽明山中山樓大停車廣場)
6月2~3日蝴蝶博覽會(地點:竹子山戰備道3k)、國家寶藏探索(地點:陽明山中山樓大停車廣場)

主辦: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空軍第一作戰管制中心、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國立國父紀念館陽明山中山樓管理所、埔里蝴蝶牧場、國家公園警察大隊陽明山警察隊、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電話:28616341- 800、801

活動說明:

一般人,總覺得大自然的現象是天經地義,本來就是這樣的,像鳥兒總是在春天繁殖,蝶類也多在夏初出現,這些從小到大,一再重覆在我們生命中的現象,很多人會把他當成「本來就是這樣」,而不求甚解;很少人會注意到大自然其實有著我們所看不見的運作規律;我們知道北燕南飛與櫻花總是在初春綻放的事實,這種每年在相同時間發生的現象,其實就是自然規律的展現,這些規律並不是單獨且隨意的發生,而是生物間彼此配合對本身最有利的因素互動。

如果您曾經參加過我們所辦的蝶季活動,您是不是曾有所困擾,為什麼要在這個陰晴不定,又常飄著小雨的季節來辨這麼大型的活動,增加您諸多的不便?「人,真的不能勝天」,我們之所以非得在這春雨紛飛的季節叨擾大家,是因為青斑蝶類嗜食的蜜源植物「澤蘭」,偏偏就選在這個時候開花,而蝶季的主角~青斑蝶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懂得配合澤蘭的花季,從不知名的地方向大屯山區集中,造成一年一度的大發生,並形成萬蝶飛舞的奇景,這令人驚嘆的現象,就是自然運作的互動表現,而您來賞蝶,也是不自覺的將自己納入了互動的成員,只是每一種生物,在互動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罷了。人類要做的,是學習尊重各種不同的生命,因為,地球豐富且多樣的生態資源,需要所有參與運作的生命共同努力,當然,也包括了人類。

詳情請見2007陽明山蝴蝶季

 

2007陽明山蝴蝶季──「彩蝶心‧草山情」

2007/06/09 - 8:10am2007/06/09 - 4:00pm

主辦: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空軍第一作戰管制中心、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國立國父紀念館陽明山中山樓管理所、埔里蝴蝶牧場、國家公園警察大隊陽明山警察隊、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每年5月份隨著梅雨季開始,島田氏澤蘭、野當歸、冇骨消、南國薊等蜜源植物吸引著各種斑蝶科的蝴蝶,以成千上萬群聚的壯觀畫面呈現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屯山、七星山、面天山、竹子山等處,蔚為奇觀,形成令人驚艷的自然禮讚。本處將在這個蝴蝶飛舞的季節,基於宣導園區蝴蝶生態及棲地保育觀念,辦理「彩蝶心‧草山情」活動,與民眾一起進行蝴蝶生態之旅。

  根據調查紀錄,陽明山國家公園發現有9科150餘種蝴蝶,有大紅紋鳳蝶、枯葉蝶、端紅粉蝶、烏鴉鳳蝶、青帶鳳蝶、斑粉蝶、青斑蝶、小青斑蝶、琉球青斑蝶、樺斑蝶、、黑脈樺斑蝶、圓翅紫斑蝶、紫端斑蝶、姬小紋斑蝶、小紫斑蝶、淡小紋斑蝶、黑端豹斑蝶等蝶類,其中斑蝶占台灣地區斑蝶類之85%,本處為了將這些豐富有趣的蝴蝶生態奧秘以及正確的蝴蝶生態旅遊觀念介紹給國人,特別於6月9、16、23、30日在大屯山辦理4梯次「彩蝶心‧草山情」活動,每梯次80人,藉由資深解說員精闢入裡的解說,引導民眾如何觀蝶、賞蝶、愛蝶,並認識蝴蝶的「完全變態」生活史、可怕的天敵、蜜源植物及認識蝴蝶在大自然中的生態角色,活動報名請點選下列相關網址進行線上報名,額滿截止,每人報名費400元。

  歡迎對賞蝶及大自然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參與,感受蝴蝶輕盈卻堅強的生命力,成為愛好蝴蝶的親善大使。活動諮詢電話:(02)28616341轉分機800、801。

相關網址:https://210.241.38.149/act/main.php?ind=17

 
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2007年特刊-邁入第11年的蝴蝶季 --﹥

作者:彭郁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蝴蝶博覽會(圖片來源:台灣蝴蝶保育學會)陽明山國家公園獨特的火山地質,繽紛多樣的植物,是台灣北部蝶類的重要保育基地。每年5月到7月初,隨著紫紅色澤蘭綻放的步道,身穿褐色外衣的青斑蝶,圍繞飛翔,成為山谷中耀眼的舞姬。舉辦蝴蝶季已有10年歷史的台灣蝴蝶保育學會,今年再度與陽明山國公園合作,展開一年一度的蝶舞草山盛會。透過系列活動的舉辦,帶領民眾親身體驗賞蝶樂。

陽明山國家公園特別為蝴蝶博覽會的舉辦,開放軍事管制區竹子山戰備道3公里,由於平常較無人為干擾,步道的生態相較豐富。雖然博覽會當天不會以步道導覽為主,但蝴蝶保育學會共設計了十個活潑的生態遊戲,以有趣的攤位闖關方式,讓一般大眾免費全面地了解蝴蝶從幼蟲到成蟲的習性、及各種相關的保育議題。

秘書長林柏昌表示:「這是一年一度難得的機會,每個攤位都由蝴會資深解說員負責,舉例來說,透過盆栽展示蝴蝶幼蟲型態,教導民眾如何觀察幼蟲,並介紹其防禦策略,讓民眾平常出外觀察時,因為這些深層的認識,能更深刻欣賞蝴蝶的生命力,這是在一般導覽較難呈現闡釋的。」

今年蝴蝶保育學會除了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合辦,更邀請到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及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襄盛舉。除了在開幕式時有特別的表演活動,更設計了精美的蝴蝶季護照,內容不僅含豐富的賞蝶相關資訊,憑此參加博覽會的闖關成功後現場即可兌換精美紀念品。

導覽(圖片來源:台灣蝴蝶保育學會)除了蝴蝶博覽會,蝶舞草山系列活動尚包含: 彩蝶心˙草山情-由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員帶領民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蝶況最佳的大屯山步道賞蝶。此外,草山e賞蝶網頁,讓民眾出門前先一睹蝴蝶的美麗,並舉辦人氣蝴蝶王票選。

年輕時因為賞蝶而跨入自然保育領域,林柏昌在專訪時表示:「一開始只是單純喜愛成蝶的美麗,漸漸地我開始學習了解它的相關習性,進而關心她生存的環境。」台灣近年由於土地密集開發,蝴蝶的棲地愈來愈少,部分種類甚至瀕臨滅絕。一年一度的蝴蝶季盛會,希望能吸引民眾親身經驗賞蝶的美好,讓更多人關心身邊的生態環境。

台灣蝴蝶資源豐富,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觀賞翩翩飛舞的蝴蝶。然而,初夏時節,尋幽訪蜜的青斑蝶從不知名的地方大量往陽明山區移動,形成萬蝶飛舞的奇景。邁入第11年的蝴蝶季系列活動,是賞蝶先修課的最佳選擇!

 
五穀雜聊:飯館,可以是這樣開的(下) --﹥

緊扣住在地小農有機耕作的「潘立西餐廳」

作者:舒詩偉(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主持人)

只要努力,就會有成果。人只要認真行事,就可有所不同。
我相信:你們如何來吃來喝,怎麼選取你們的食物,
正是一種把政治的(在別人世界中你的位置)
與最個人的(為你靈魂的喜悅,你個人思考、感受的方式)事務,相結合的行動。
這會改變我們互相對待的方式,也會改變整個世界。
───愛麗絲在「邁爾斯學院〈Mills College〉」畢業典禮上的講詞───

在經營的頭七、八年間,潘立西餐廳一直是靠親朋好友的協助撐了下來。雖然它在餐飲界有一定的名聲與風格,但要能開支平衡還得到1979、1980年,而且是以它用法國南方家庭式料理方式來處理新鮮食材,帶動起「加州美食」(California cuisine)的美譽與風潮。

「加州美食」

像在1975年,貝茲(Caroline Bates)在「老饕」(Gourmet)刊物對潘立西餐廳有如下的評論:「那兒的食物往往令人驚喜。她/他們在從事一些有趣、實驗性的東西。桌上安排了花朵,毫無瑕疵的新鮮水果以及明亮的水果塔等,這一切顯示出這間餐廳在藝術方面的偏好大於料理手藝。」

1980年在經濟狀況好轉下,原本是地下室的潘立西餐廳也「擴大營業」,在一樓加開了「小吃部」(Cafe)。客人可邊吃邊看到在開放的廚房中,大廚怎樣烘焙比薩,怎麼攪蛋,怎麼現做沙拉。菜色,當然也是依當季生產的食材而每日不同。

1983年女兒芬妮(Fanny)出生後一年,愛麗絲便在附近開設「芬妮小吃」(Cafe Fanny),讓客人站著享受鮮美、溫馨的早、午餐。

一般人,如果「生意」做大了,通常就會想再做大,再擴張。然後,往往沒不久後,有些東西就會變質,服務會變差或鬧內鬨。愛麗絲等人倒沒朝這條路上走,她/他們原本就不是生意人,而且也不像一些人:一旦賺了些錢、有了些名氣,人就變了;給自己找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把原來的想法丟在一邊,唯利是圖了。她/他們沒有這樣做,十幾年都這樣走下來了。當有更多能力時,就去做更多的事。

由菜園到餐廳

有鑑於健康飲食的方式已在加州、在全美蔚然成風,有鑑於對新鮮食材的需求量日增,有鑑於全美小農在1980年代初的生計日益困頓,或有鑑於……,愛麗絲這夥人一方面強化潘立西餐廳與小農生產者的依存關係,這也帶動起美國許多鄉鎮市中餐廳與在地小農的新的、直接的連結。另方面,她/他們也致力在各處推動「農民市場」,讓在地生產乾淨蔬果、肉、乳產品及加工品的小農,能定期在街上的臨時市集中銷售自己新鮮的農產品。而整個方向,是朝著永續農業的路上邁進。

就菜園與餐廳的重新扣合,愛麗絲也於一篇文章中寫道:「潘立西餐廳主要是靠尋求乾淨的食材而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種尋求以及我們一路下來所發現的事,也形塑了:「我們在料理什麼?以及我們到底是誰?這種尋求讓我們察覺到:這個餐廳終究得靠著土地、海洋與整個地球的康健才得以生存下來。」

潘立西餐廳的做法,沒多久也渲染到歐洲的餐飲業,包含像「歐盟」15國、由2500位名廚所組成的「歐洲白廚帽協會」(Euro-Toques),也於1986年決議朝向採用在地小農生產的農產品;這主要是因只有在地小農,才能生產出更多樣品種、更具地方特色,以及新鮮的產品。對整個餐飲業界,這是個很重要的突破。

「校校有菜園」

潘立西餐廳1987年的海報然後,到了1996年,愛麗絲等人在潘立西餐廳成立25週年之際成立了「潘立西基金會」(Chez Panisse Foundation)。基金會主要的任務,是「經由支持那些能促進永續農業的文化與教育活動,來建立一更康健的社會。」

「潘立西基金會」與柏克萊的金恩國中合作,成立「食材園計畫」,把學生親自在學校菜園的耕作、在餐廚料理與共餐的食材料裡,全納入教學課程中。這種「從種子到餐桌」的計畫,後來也一步步由柏克萊市、甚至加州公立學校教育體系所採納,推廣到全州。而美國其他的州郡也逐步加入這「校校有菜園」的運動(詳文:美國加州金恩國中的「由種子到餐桌」計劃)。

基金會另外也與「舊金山社區監獄」合作,讓出獄的人,在政府提供的土地上開闢菜園,種植蔬果。人一旦有了工作機會,重返牢獄的可能自然也就降低。至於仍在牢中的人,也來耕種。乾淨、新鮮的產品,可提供給需求量益大的「加州美食」式餐廳與一般居民。另方面,基金會也與一些如:耶魯大學等學校合作,推動各級學校的「由菜園到學校」運動。

2000年起,愛麗絲又投入一項新的事業:她受法國「羅浮宮複合體」(Louvre Complex)裝飾藝術博物館主任大衛.威爾夫人(Mme. Helene David-Weill)的邀請,在博物館後方經營一座可容納330人的餐廳。
這對愛麗絲這位美國人來講,可算是莫大的榮耀。由美國人來告訴法國人怎麼飲、怎麼食?這幾乎是「天方夜譚」啊!

愛麗絲對這餐廳的想法,在經過集思廣益後,倒也日見具體,它應是:「一座平台、一座展示場、一間教室、一所植物園、一幢實驗室與一片花園。簡言之,這得是個餐廳形式出現的藝術裝置,而來表現出食物可給予人的美好感覺、讓人們愉悅的餐飲,並與那把愉悅與永續農業銜扣的關係發生共鳴!整體中的一切,由菜單到佈置,都會清楚呈現這些食物是從那兒來的,他們是怎麼栽培的。一切的焦點,都放在食物方面,而且讓飲食成為充實心靈的經驗。在羅浮宮的壯麗氣勢中,這餐廳一定要讓人覺得親切,而且具農場的、土地的與市場的氣息;它得呈現出在那兒工作的工藝師傅、廚師與服務人員的人文芬芳。」

潘立西餐廳1988年的海報總言之,愛麗絲是想透過空間博物館的餐廳,來喚起人們「對食物與農業、食物與藝術及文化的關係」重新體認。

除此之外,愛麗絲與朋友在過去近十多年間,也出版近十本有關餐飲、料理的書:「潘立西蔬菜」、「潘立西沙拉」、「潘立西烹飪」等。但書中的重點,與一般食譜不太一樣,像在「潘立西水果」書中,它會告訴你何種水果會在哪個季節收成,怎麼辨別水果成熟與否,如何來挑選不同種類的水果,而且還會與你說明買水果,就應去找在地、有機生產的水果店/攤的道理。

當然,對「慢慢吃運動」的支持、對環保運動的投入、對任何相關飲食、食材的議題的關切、對永續農業的呼籲,都可看到愛麗絲與他許多朋友的心力。

三十多年走來,他/她們或許只是想圓一個年輕時的夢:「我們在餐桌上對飲食的選擇,可以改變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區、我們的環境、以及我們整個世界。而且我們可以更清楚自己是誰。」

芬芳不停的捲動

故事,可以不停地講下去。但我在此,以愛麗絲一個親身經歷作為本文的終結。愛麗絲有次搭乘飛機,帶了一籃方由朋友園中採下的草莓。航行中,草莓的清香逐漸四溢到整個機艙。突然間,全機的乘客紛紛跑來向愛麗絲要一粒草莓來嚐嚐,還沒飛到終點,整個籃子已空了。

另有朋友聽到愛麗絲訴說她這段故事,打趣道:「潘立西餐廳就像那籃草莓,而整代的美國人也被它擾動,改變了原本的餐飲方式,加強對食物的感受。」

只是,我這時回頭來想想:「那我們在台灣到底每天是在吃些什麼?我們究竟是怎麼吃的?」然後,覺得自己心情突然有些怪怪的……。(全文完)

※僅以此文紀念那於2004年9月16日離世的傅培梅女士。她在電視上的烹飪教學節目,她出版的食譜,讓我這從來沒真正吃過的人,都覺得食物可以是這麼的美妙。

「美味運動」啟動

人人都得吃東西!這也是我之所以說這是個每日保育的行動。去附近找一個農民市場,去認識那烘焙麵包的師傅。這是與飲食有關的事,而飲食能讓我們生存與茁壯。我一直能做下來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們生活週遭有各種美妙的事物。像在加州歐海郡「邱吉爾果園」出產的椪柑,一年上市時間只有幾個禮拜,只要一有收成,我一定吃個夠。一些這麼漂亮、這麼美味的食物,讓我彷彿完全身歷其境的處在果園中。如果能把心扉打開,不論是身在果園或是在農民市場,人人都能感受到這種美妙,而且會激發出無限的想像。

永續農業是環保運動的核心。環保運動不只是有關「壯麗、神聖的山巒」與保護一些地區。它也涉及到:那了解到我們得依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下去的道理。(譯自:The Nature Conservancy) 

 

 
讀者投書:石灰舖成的海岸 --﹥

作者:Aj

海岸已經泥固,還能改變什麼?可是我的心沒有凝固啊!我必須把這件事告訴大家,至少讓想做點什麼事的人知道吧。如果那是個不時有人走動的海岸,應該就不會有人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偷取大自然的資源,所以請你們到台東時繞一下路,關心我們的東海岸,保護大家的東海岸。

1月底,我跟隨做農業顧問的專家朋友到台東探訪農友。回程的時候,我們繞道南部,想沿南迴方向從屏東上二高北返。

路過南田這個小地方,愛石成痴的朋友說這裡的海岸石頭世界獨一無二,每一顆石頭上都會有白色的,好像毛筆畫過收尾的痕跡,而且,就像人的手紋一樣,無論石頭形狀或毛筆痕跡,沒有一個長得一樣。他先帶我們到路邊賣石頭的商家看了一下價格說:「看到標價了吧,等一下你們會看到,價值上百億元的石頭躺在海邊等你慧眼識英雄」。

車子從省道轉進一個不起眼的小分岔,分岔口上有個小小的路標,沒有特別注意很不容易看見。在荒闢到不可能有車經過的小路上,竟然有一部車迎面駛來,在不容二車的羊腸小道上,那部車明顯地不想讓路,所以我們只好先閃到一旁草叢中等它先通過,來車開到我們旁邊突然停住,車子內帶原住民帽子,穿著原住民背心的中年男子搖下車窗,問我們要去哪裡?「去前面看石頭。」我們據實以告。這幾天我們碰到的友善居民,和東岸特有的緩調氛圍,讓我們想跟所有人交朋友。

「你們哪個單位?」這趟公出到台東,開的是研究單位的公務車,車身上面有單位的名稱。我們再度據實以告。

「我是這裡的鄉代表,這裡的石頭不夠好,我帶你們去我朋友那裡看專業的收藏。」說話的人語帶霸道,我心理一陣發毛。

當時我們那位石頭痴人,一聽到有專業級的石頭可以看,馬上答應:「好啊,怎麼去。」都拿到博士學位這麼久了,怎麼一點社會險惡的警覺性都沒有!學術研究的象牙塔裡面,真的連一個壞人都沒有嗎?

就在我壓低聲音碎碎唸,告訴這個平常聰明絕頂的專業博士說:「荒郊野外,不能隨便跟人家走,誰知道他是什麼代表.... 」這時,自稱代表的人,竟然下了車向我們走來,還把他的大黑臉伸進我們的車窗查看,作勢要開車門:

「你們只有三個人,我就坐你們的車子吧。」

「不好意思,我們趕時間,今天不去看你朋友的石頭了,我們這裡看看就要走了...」我趕忙陪著笑臉,沒經過商量就回絕了他。

朋友看我這麼堅持,附和著說:「下次再來找鄉長,今天時間真的很趕。」

「沒關係,跟我去不用花你們太多時間。」...

「我們車小,又放了行李,您坐會太擠,」他如果真的開我們的車門,我可不想再找藉口,準備直接怒斥請他滾蛋。

氣氛有點僵硬,博士朋友說話了:「代表我看這樣吧,我是XX單位的研究員,下次我再來找代表,一起去看你朋友的收藏,今天到海邊看看就走了,趕時間、趕時間。」原來是深藏不露的高人啊!博士原來還挺會處世的。

自稱代表的先生看過名片,面無表情的說:「哦!這樣哦!好吧,哪你們知道路怎麼走嗎?你們要待多久?要不要我陪你們進去?」真的很熱心,但聽起來有點像路檢,又像是入山盤查。

「不用了,我們知道,自己去就可以了,我們趕時間。」碰到這種人,堅持是一定要的。

他終於回到自己的車上,開走了。

我們心有餘悸的往前開,我跟博士說:「他一定把我們當凱子,要押我們去血拼什麼百億元石頭。」

石頭博士痛失觀賞奇石的機會,顯得很懊惱:「你這個人怎麼負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光天化日之下,我們不買光看,他能拿我們怎麼樣」。 說得也對,我們看起來一點都不像買得起昂貴石頭的人,鄉代表識人無數,怎麼會連這點面相學都不具備呢!窮鬼怎麼可能榨得出油水來。

「你別太單純,他們這些敲詐觀光客的商人,很多手段的...反正我就是覺得怪怪的。」雖然也覺得自己太緊張了,但還是難免嘴硬。

繼續我們的尋石旅程,我們往海岸前進。奇怪的是,通常越接近海邊空氣會越乾淨,天會越藍,樹會越綠,怎麼越往南田海岸開去,卻是一路塵灰,漫天風沙?

正在納悶時,右手邊出現了一輛輛灰頭土臉的砂石車,一座龐然怪物出現了,那是一個很簡陋,小型的砂石水泥加工廠吧!說真的我也不知道專業名稱是什麼,我只注意到工廠就矗立在海岸邊,水泥廢水流往海岸,沿途的石塊、細沙都被水泥封住不動,變成了一條凝結的水泥細流,直通海面。我用帽子遮住相機,在看起來像工頭的人向我們走來之前拍了這幾張畫面。朋友看情況異常,要我不要再拍,免得惹麻煩!我將相機轉往海邊,拍石頭和海景,一付什麼都不知道的觀光客傻樣。

剛剛自稱代表的人當真要帶我們去看石頭?還是不要我們看到這座見不得人,在海邊採砂石水泥的大怪物?我猜!他們一定也知道這樣的怪東西對環境破壞的嚴重性,他們怎麼可以這麼公然的劫取大自然,怎麼可以如此大方的玷汙海岸,污染海水!這裡不是他們的家嗎?

從東岸回來已經幾個月了,海邊用水泥舖成的海岸,經常回到我的眼前。海岸已經泥固,還能改變什麼?可是我的心沒有凝固啊!我必須把這件事告訴大家,至少讓想做點什麼事的人知道吧。如果那是個不時有人走動的海岸,應該就不會有人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偷取大自然的資源,所以請你們到台東時繞一下路,關心我們的東海岸,保護大家的東海岸。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李永展‧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張文樺、李育琴、彭郁娟‧網編: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