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7.23
本日焦點:

挖掘台灣環境的痛 環境公民記者的實戰與挑戰

2007年環境新聞編採實戰營

本報2007年7月23日台北訊,陳品潔、李育琴報導

網路、部落格的興起,造就了一群樂於發聲的「公民記者」。這些公民記者的特質,是對現今主流媒體偏頗、片段的報導不滿,而希望透過自己的筆,將真正的新聞、應受民眾關注的事件,報導出來。

如何成為一位環境公民記者呢?鄭朝陽說,身為記者的必須從懷疑出發,收集足夠的事實、數據鋪陳,一篇客觀報導就呼之欲出。尤其「現場主義」是必要的,人在現場追求真相的過程,感受才夠深刻。不過他強調說,「若要成為環境記者,首先要對環境有感情。要有感情,則是需要走出戶外親近環境。」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無車之旅

往呼和浩特的路上 對白雲藍天的追逐

灰濛的天空

作者:吳郁娟(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2007年6月16日, Day7
累積里程:500km, 內蒙古

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路上,我抬頭看見小小的一片珍貴的藍天,立刻拿起相機,捕捉這珍貴的剎那。

突破灰濛的日子

北京的老胡同裏,老房門外總有一小屋,裏頭堆著煤。平時煮菜燒水,冬天取暖過冬。這一路上,大部份的人家,主要也是一以煤作為主要的燃料來源。在懷安的小旅館裏,一早我們就聞到一股難聞的異味,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煤不容易點燃,燃煤前都先燒廢輪胎助燃。煤堆旁,也堆這廢輪胎。

觀察中國

在世界屋脊上尋找解決之道

青藏高原上的人(圖片來源:Jerrold http://www.flickr.com/photos/jerrold/238657612/)

作者:佈雷克•斯通-班克斯(全球環境研究所的交流官)

一項曾用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有機農業和沼氣革新項目正在西藏高原上被複製。但是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

「該沼氣系統解決了長水村的牲畜糞便問題,並大大減少了當地對木材燃料的依賴。」

西藏自治區(TAR)的吳堅麥村海拔超過3500米,巨大的溫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裏的乾旱貧瘠,讓人絕望。除了青稞,當地農民什麼都不能種植。土地如此貧瘠,外界對其有機農業的經濟潛力幾乎沒有任何期望。但是,北京全球環境研究所(GEI)恰恰選擇了這裏,啟動其最雄心勃勃的沼氣和有機農業項目。

基因生萬物

黃金追擊-以排遺中的DNA追蹤水獺的族群生物學

水獺頸部粗短,不適合繫戴頸圈,必須將無線電發報器植入皮下。圖片來源:李玲玲

作者:李玲玲(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暨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歐亞水獺是水陸兩棲的動物,不但擅泳、能潛水,也可在陸地上行走活動。牠們以魚蝦、水棲昆蟲等水生生物為主食,經常會在海岸、溪流、湖泊、沼澤等水質好、少污染、少干擾、食物豐富的水域出沒。由於牠們是水域生態系中位於食物鏈最高階的消費者,一旦水域受到重金屬或化學物質的污染,牠們往往是最敏感而首先消失的物種,因此是水域環境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標。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無車之旅

觀察中國

基因生萬物

本會快訊

「環境信託」專欄7月至11月每隔周三全新推出,邀請您加入「築一方夢田」的行列!

熱門內容
「環評已死」 環評委員靜坐抗議
尼加拉瀑布蜜峰死亡百萬
熱門關鍵字

重金屬

環評
推薦評論
「環評已死」 環評委員靜坐抗議 (12)
健康野放=救援成功?談鯨豚救傷保育之道 (2)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本日焦點 :挖掘台灣環境的痛 環境公民記者的實戰與挑戰 --﹥

本報2007年7月23日台北訊,陳品潔、李育琴報導

資深環保記者邱育慈網路、部落格的興起,造就了一群樂於發聲的「公民記者」。這些公民記者的特質,是對現今主流媒體偏頗、片段的報導不滿,而希望透過自己的筆,將真正的新聞、應受民眾關注的事件,報導出來。上週末(21、22日),關心環境新聞近40位學員,參與百略學習教育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中華新聞人傳播協會協辦的「2007環境新聞編採實戰營」,由資深環境記者鄭朝陽、邱育慈、廖雲章等傳授環境新聞報導寫作技巧,並透過小組討論實作,進行環境議題專題規劃。

為環境受害者發聲

自2006年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中華新聞人傳播協會共同舉辦第1屆環境新聞志工,灑下40多位志工成為關心環境的種籽。今年的「環境新聞編採實戰營」主題更進階,講師從從新聞採訪技巧與寫作、深度新聞採訪報導、新聞專題規劃與製作、新聞專題案例評析等角度切入,且各小組學員現場討論報導議題規劃,並實際練習新聞稿寫作。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許心欣表示,地球、土地、環境是無言的,環境受害者很多是弱勢的,需要有人幫忙發聲,經過專業講師的授課,這些學員在兩天的密集訓練中,練就出新聞報導的基本技巧,未來可加入環境新聞的行列,成為新一批的生力軍,為傳播環境資訊及推廣環境教育一起努力。

記者要發掘重要但不為人知的問題

聯合報專案新聞中心資深撰述委員鄭朝陽聯合報專案新聞中心資深撰述委員鄭朝陽,首先在課堂上分享其主跑環境新聞15年所見的台灣環境問題,與媒體中環保記者的角色。鄭朝陽坦言,目前主流媒體在環境議題這一塊消退很多,可說已經沒有「環境記者」,他鼓勵學員發揮公民記者的角色,長期追蹤環境議題,一起繪製台灣的公害地圖。

如何成為一位環境公民記者呢?鄭朝陽說,身為記者的必須從懷疑出發,收集足夠的事實、數據鋪陳,一篇客觀報導就呼之欲出。尤其「現場主義」是必要的,人在現場追求真相的過程,感受才夠深刻。不過他強調說,「若要成為環境記者,首先要對環境有感情。要有感情,則是需要走出戶外親近環境。」

在新聞報導的技巧上,鄭朝陽提出「整體現象能夠談出甚麼新意?」,帶領學員進入更深度的新聞面向,以「台灣地下水之痛調查報導」為例,從石門水庫、翡翠水庫缺水問題,延伸探討中南部地下水超抽,造成海水倒灌、土地鹽化等問題。他強調環境議題「一環扣一環」,和你我的生活密不可分,記者的任務就是挖掘這些很重要卻不為人知的關係。

環境議題沒有國籍認定

事是每個小小的個人事務所集合而成的,在資訊流通發的社會,公民記者可透過部落格、網站傳播。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主流媒體記者在版面、字數與廣告組壓力等包袱,更能公正平衡地的報導。美國國家通訊社駐台北特派員邱育慈指出,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環境問題非常相似,儘管台灣無法進入聯合國,但台灣的環境議題還是常被聯合國的網站收錄。她表示,不要小看一個人的力量,學員應運用此次營隊所學,用客觀的環境報導,將自己發掘的環境新聞透過新的媒體傳播出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江元慶

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江元慶剖析一個新聞專題應具備的元素。他指出,一篇精準的報導,除了得確切掌握消息來源,仔細調查與求證,還必須告訴讀者所掌握的數據,現場重建的過程。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廖雲章說,寫作的能力必須培養,靈感是不可靠的,惟有紀律才是真的,她建議公民記者每天自修300字的評論,並抄寫報上的社論,透過抄寫的過程,慢慢內化成自己的報導語彙。

實戰精神之展現與延續

除了演講式授課,民視新聞部副理兼數位交通台台長趙善意在二天下午分別引導學員,進行新聞改寫與專題規劃討論的實習。他一再強調新聞首要為吸引注意力,擅用有趣、創意、能引起共鳴的字句,說一個有意義的好故事。

本次活動共培育了近40位關懷環境的公民記者,呼應了新聞人播協會秘書長簡郁峰曾許下的宏願,往後將持續與環境資協會等團體合作,並尋找企業贊助,在全國各地培訓1萬名公民記者,為這美麗島發聲。

 
台灣新聞  --﹥

美濃黃蝶祭 回歸自然初衷

本報2007年7月22日高雄訊,林聖賢報導

雙溪河流。每年7、8月是高雄客家山城「美濃黃蝶祭」的舉辦季節,為避免遊客干擾蝴蝶生態,主辦單位刻意避開大發生期,選在7月21、22日熱情登場。今年主題「回歸自然」,不同於往年,主辦單位不再製作新T恤,希望曾參與黃蝶祭的朋友,穿著過去的紀念T恤,回到美濃。「祭蝶儀式」於22日上午9點在雙溪橋上架起的舞台舉行。

最主要的重頭戲「祭蝶儀式」,於22日上午9點在雙溪橋上架起的舞台舉行。舞台旁斗大的對聯寫著「自然本自自然然生生不息、人類當和和平平世世永續」,在傳統客家八音的伴奏下,眾人拈香祭拜山神伯公、黃蝶伯公,接著朗讀祭蝶文,向台下的雙溪獻上花果蜜,一如歷屆的流程,雖儀式簡單,但氣氛莊嚴,表現出人們對自然萬物的尊重。

今年黃蝶祭邀請到拒領本屆金曲獎的林生祥和大竹研,回到雙溪熱帶母樹林,合作演出得獎作品「種樹」。主辦單位美濃愛鄉協進會表示,「美濃黃蝶祭」12屆一路辦下來,不僅成功打響名聲,也讓美濃鄉親凝聚出更團結的力量,打造出票選第一的微笑鄉鎮。今年黃蝶祭邀請到拒領本屆金曲獎的林生祥和大竹研,回到雙溪熱帶母樹林,合作演出得獎作品「種樹」。

林生祥是前交工樂隊主唱,早在反美濃水庫初期,已在黃蝶祭多次演唱,當他唱到安可曲的『水庫係築得 屎嘛吃得』時,台下的觀眾熱情的跟著大合唱,演唱停止傷害母樹林連署活動抗議。的歌詞呼應本屆主題,回到12年前,當初會舉辦黃蝶祭的初衷。

13年來的轉變,年輕人走入壯年,壯年也老了。林生祥說,當年他的叔公在反水庫時是衝第一的,現在已經入土為安,雖然看不到今年的黃蝶祭,但曾經為這場環境運動努力過的伙伴們,則會永遠記得與追念。

黃蝶祭的活動在下午永安老街下的庄仔水圳「夏日炎炎穿水橋」活動中圓滿閉幕。黃蝶祭的活動在下午永安老街下的庄仔水圳「夏日炎炎穿水橋」活動中圓滿閉幕,穿水橋是美濃許多人的兒時記憶,這條老街更是開庄第一街,透過後生們的帶領下,從橋的那端被急淺的圳水所洗滌,在炙熱的夏日午後,來場清涼的戲水體驗,不只這群年輕的工作夥伴,連外地到訪的遊客也重拾兒時記趣。

 
 

不畏豔陽做志工 二子坪水池復育已見成果

本報 2007年7月23日台北訊,駱書玉報導

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活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合辦的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21日在文化大學觀光系的盧堅富老師帶領下,20名大小志工不畏豔陽,親手清除水池裡的外來種水蘊草與人厭槐葉蘋,夜間並在豐沛的蛙鳴聲中,一探陽明山繽紛的夜間生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活動辦理三年下來,台灣萍蓬草的數量增加許多,是每梯志工共同付出的美好成果。

21日北市的氣溫持續飆升,志工們的情緒卻與豔陽一樣高漲。大家身穿水靠分組下水拔除外來種,賣力的模樣引起池邊遊客的好奇。「觀眾很多,好像在做示範。」帶著老婆小孩,一家四口一起來的志工劉家發說,「這次幾乎用去了一週的運動量,老婆說以後可以多派家事給我。」年僅10歲的小志工劉芳宇也表示很好玩,希望下次能再來。

連續第三年參加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今年號召了16名同事和親屬一起來的志工阮右檸說,「我曾在陽明山住過一段時間,特別喜歡這裡,希望有更多人來幫助此地,而不只是當遊客而已。」面對水池周遭好奇的遊客,志工也身肩環境教育的重任,「我一一解答他們的疑惑,是另一種成就感。」

在2個小時的辛勤工作之後,兩個水池都被清出了更多空間。來自工程界的志工何珊容責任重大的表示,「應該將水池內的外來種全部清除才能走。」另一位志工林季鈺則說,活動之後,對生態和植物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當夜間悄悄降臨陽明山,星星堆滿天之際,最適合放慢腳步,在豐沛的蛙鳴聲中享受一場生態的饗宴。盧老師要大家打開耳朵,透過聲音一探蛙類的芳蹤。短短一小時內,志工認識了叫聲疑似拉肚子的拉都希氏蛙、穿網襪的白頷樹蛙、還有面天樹蛙、貢德氏赤蛙、與體型龐大的盤古蟾蜍,豐富的動物相讓大小志工都呼過癮。

主辦單位表示,7、8月間尚有2個梯次,將繼續帶領民眾白天在自然中工作,晚上探索繽紛的夜色,同時體驗服務與度假的樂趣。透過一梯梯志工的努力,讓陽明山棲地保育的成果,愈來愈好。

 

「山徑童畫師」 引導孩子從山林步道中尋找創意

本報2007年7月23日高雄訊

手繪本老師方素珍展示珍藏作品「變!變!變!」一場兼具創意與環境教育的「山徑童畫師——創意繪本種子研習營」,讓參與的教師與故事爸媽個個秀出自己的法寶,五花八門的創意手繪書成品,搏得現場陣陣的驚喜!

這場研習為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承辦「全國步道系統系列推廣活動」揭開序幕,上週六(21日)在高雄樂群國小,邀請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指導包括手提袋書、魔法書等創意教學,並穿插校園的自然探索,將尊重森林與自然的觀念融入作品創意中。「綜合領域」的授課老師楊智豪指出,現在的孩子很需要學會尋找知識的技巧,更要懂得自己創造,從這次研習正好可以運用這些元素,融入未來的教學。

創意又環保的手提袋書樂群國小校長辛武男特別在研習中鼓勵老師們多參與這些創造力課程,並藉由自然體驗,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而指導手繪本的方老師,一開始先透過動人故事——「柳杉的美夢」,訴說一棵柳杉「西西」期待被選中做為總統行館前的燈杆,不料被盜林的人一斧頭研掉了他的美夢。方老師建議老師們不但要多講故事,還可以教小朋友把森林裡生物當做故事的主角描繪在手繪本中。

帶領生態觀察的老師陳水田表示,老師運用校園綠地的體驗,可培養學生珍惜學校一草一木;進一步把學習的教室帶到帶到山林步道中,更能讓學生以尊重的態度去探索大自然的知識,去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更能發現生命的真善美。

許多教師與故事爸媽參與山徑童畫師培訓課程承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推廣部主任簡淑慧表示,本研習為「全國步道系統系列推廣活動」之一,主要希望結合「創意」與「大自然」,更希望未來老師在推動時,能啟發學生學習尊重生態,並可參加後續的創意系列競賽,包含「山徑小精靈-—創意繪本比賽」、「慢走更樂活-—創意新詩比賽」及「特色遊程——規劃比賽」。

此外,台北場繪本研習營將於8月4日在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本活動尚有名額,歡迎有興趣的老師及家長們把握機會報名,詳情請速洽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推廣部報名電話(02)2302-1122, 或上網下載報名表。

 

貓纜掛空中3小時 遊客火冒三丈 21日晚停駛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東森新聞台北報導

貓空纜車又出事情!就在21日下午的時候,因為「皮帶斷裂」造成纜車停駛。台北捷運公司以人工推移的方式讓車廂過站,總計疏散57個車廂、323人。捷運公司說,貓纜晚上停駛;明天(22日)是否停駛,將於晚上10時宣布。

貓纜車廂悶熱早為人垢病,加上北市午后高溫達38度,受困纜車的遊客抱怨連連。台北市衛生局深恐旅客中暑,緊急救援小組也指派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醫護人員及救護車,攜帶點滴趕往現場待命,而工程人員也已經爬山上去,準備進行零件的更換。

300多名旅客高掛空中,38度的高溫烤曬,台北捷運公司啟動緊急救援方式,在近3小時後已全部疏散完,下纜車的民眾怒氣沖天,要求賠償。

 

高縣化妝踩街遊行 宣導資源回收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中央社高雄報導

高雄縣鳳山市五甲社區21日下午舉辦化妝踩街大遊行,居民穿戴漂亮的道具,全部來自回收資源,甚至還有一隻喜幛縫製而成的舞獅遊行,宣導資源回收,也凝聚社區力量,拉近住戶間距離。

為凝聚社區力量,拉近居民間距離,五甲社區在地的「心故鄉協會」成員,集結社區中的美工造型、竹編、縫紉等道具創意專家及放暑假的國中生,2日起每天上午10時展開「道具工作坊」3週,在社區活動中心人文廣場指導居民利用資源回收物,創作遊行需要的道具。

志工媽媽們運用碎布、各種枝葉,作成美麗又環保的帽子;男士們將保麗龍碗裝在胸前,再加上顏色炫爛布條,化身為妖艷無比的肚皮舞女郎;活動中心日托班的年長民眾將嫁女兒、娶媳婦用的喜幛集結起來,縫製成一隻神氣的獅子。

台灣奇景 下雨工廠排廢水染「紅溪」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TVBS台北報導

有民眾發現,台北縣新莊的塔寮坑溪,常常在下雨的時候,被上游工廠排放不知名的廢棄污水,甚至把溪水整個染紅,隔了幾天,新莊塔寮坑溪的顏色變回比較正常的樣子。但事實上,這條溪水早已經變成水溝,遠遠的就聞到臭味,水雖然還在潺潺的流,但是早就已經不能孕育生命,溪水變成髒水,溪底還有墨綠色的沉積物。

以前的清澈小溪早就已經不見,環保局介入調查發現,整個污染情形嚴重,新莊塔寮坑溪的上游,一直連接到桃園地區,都有工廠會趁機排放廢水,罰單開到手軟,只希望能慢慢喚起危機意識。

 

玉帶鳳蝶大發生 恆春無處不舞蝶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時報資訊屏東報導

恆春城變身「蝶城」!玉帶鳳蝶周期性的大發生,群蝶飛舞充滿了恆春半島,形成「春城無處不舞蝶」的奇景。許多鎮民都說,好多年沒有這樣的驚艷了。

墾丁國家公園內到處可見鳳蝶,尤其花團錦簇處更壯觀。墾管處人員說,已很久沒看到數量如此驚人的鳳蝶了,恆春往滿州的屏200線公路,也被蝶軍佔領,形成一條蝶道,除了流連花樹叢間的舞蝶外,馬路上也處處可見蝶骸,多是因飛車經過,閃避不及枉死的蝶魂。

墾管處解說員許翠玲說,據學者研究,每3到6年就會有一次周期性的玉帶鳳蝶大發生,不過此次大發生距上次已超過6年。也有人推測,玉帶鳳蝶大發生與氣候有關,因為今年雨水來得晚,有利昆蟲的孵化羽化。

 

新屋一農地 銅含量逾標準6倍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聯合新聞網桃園報導

景碩科技石磊廠下游的1筆農地,經縣府環保局檢測土壤的重金屬銅含量超過標準6倍,縣府農業發展局20日下午將含銅地的稻米悉數剷除,環保局水保課說,由於灌溉進水口上游的工廠只有景碩科技,它又生產印刷電路板銅覆基板,將調查是否是汙染源。

石磊村民發現景碩科技石磊廠在新屋溪的排水口排出黑水,質疑廢水未經處理,上月21日會同環保局稽查人員在新屋溪排水口、下游農地的灌溉進水口等地取水檢測。

景碩科技公司人事部副理廖振基說,景碩科技石磊廠排放水合乎法定放流水標準,質疑是農地長年有太多農藥和廢棄土汙染,由於並未接獲環保局通知,待收到環保局正式化驗結果再回應。
 

 

竹南保民宮燃燒金紙傳污染 已規劃改善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東森新聞苗栗報導

創建清朝乾隆有近300年歷史的竹南鎮保民宮,其燃燒金銀紙之金亭的污染,已規劃改善,加搭廟前的鐵皮屋頂,係方便信徒。

保民宮廟址的正南里,由里長林慶源於前晚舉行里民大會,有與會人員指出,保民宮燃燒金銀紙的金亭製造空氣污染,乃因座落市區遭非議,再則是加建廟前方的鐵皮屋頂,應由竹南鎮公所認定是否為違章建築。

竹南鎮長康世儒在正南里里民大會表示,出任保民宮主任委員已久的苗栗縣議員鄭輝煌,就住在保民宮對面,曾出國參觀如何改燃燒金銀紙污染問題,他認為加建鐵皮屋頂,是方便前往拜拜的信徒;林通明總幹事認為金亭設計爐內封閉,可吸引金銀紙逐張燃燒,而且插柱香的香爐,亦加防護罩防止香灰飛揚。

 

破盜採砂石集團 獲利上千萬


摘錄自2007年7月20日民視新聞南投報導

南投縣警方在信義鄉濁水溪上游河床,破獲盜採砂石集團,涉嫌以合法掩護非法,假藉清理河床廢棄物結果盜採,不法所得超過上千萬元。平坦的河床被怪手挖得坑坑洞洞,警方剛好能夠人贓俱獲,警方逮捕15人,扣留12輛車輛。

盜採集團從3月份開始,以假借區域計畫法,合法掩護非法,短短4個月,濁水溪上游已經盜採1萬2000立方公尺,以每立方公尺500元以上市價預估,獲利至少上千萬以上,對河川生態嚴重破壞。

警方將依水利法,竊盜及水源相關法規,將不法人員移送偵辦。

 
國際新聞  --﹥

東非蘇打粉工廠 恐干擾湖區紅鶴繁殖

摘譯自2007年7月18日ENS肯亞,奈洛比報導;吳萃慧編譯;莫聞審校

成群的紅鶴每年夏天都到泡鹼湖繁殖育種。圖片來源:Safari Images坦尚尼亞與肯亞交界正規劃開設一個蘇打粉工廠,恐將威脅整個東非小紅鶴(lesser flamingos)族群的存活,保育團體為此感到十分激憤。這種每年暑假成千上百群聚在湖邊繁殖的淺粉紅色鳥類,吸引全球遊客前來觀賞。

泡鹼湖資源公司(Lake Natron Resources)將負責興建這個工廠。這家公司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印度集團「塔塔化學公司」(Tata Chemicals)的子公司,他們預計每年將開採50萬噸的蘇打鹼粉(碳酸鈉)。蘇打粉可用來生產玻璃、化妝品、清潔劑、紙漿、及其他工業產品。

位於東非大裂谷(the Great Rift Valley)的泡鹼湖是很有名的鹼水湖,湖水含有濃度很高的碳酸鈉。這個湖吸引全世界75%紅鶴鳥種前來繁殖,是全球5大繁殖地中聚集數量最多的一處。保育人士表示,如果這個繁殖地被毀損了,目前還沒有資料顯示這種鳥能在其他種環境繁殖成功。

這個湖是小紅鶴(Phoenicopterus minor)過去45年來唯一的繁殖地,是拉姆薩溼地公約列舉的國際重要溼地(Ramsar Wetland)之一,也是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所認定的重要鳥類棲地。

一份對這個計畫進行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初稿,在7月12日於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區所舉行的研習營中發表。報告中指出,計畫興建的工廠,將會把每年在那裡繁殖的50萬隻小紅鶴暴露在極端危險的環境中。

小紅鶴是紅鶴家族中最小的一員。圖片來源:Adrian Pingstone保育人士擔心蘇打粉工廠會對這個湖泊脆弱的自然生態造成干擾。由於小紅鶴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威脅的物種,即使是棲地微小的改變,都會擾亂它們的繁殖活動。

非洲保育中心奈洛比基地的生態學家模瓦堤(Ken Mwathe)表示,這個環境影響評估證實了環保人士過去數個月來提出的警告內容。也就是,設立這個工廠將會使泡鹼湖的溼地狀態改變,對溼地引入大量的光線及噪音污染。報告中還指出,抽取蘇打鹼粉也會對湖水的化學組成造成極大的衝擊。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政府要求日用品價格刪減50% 辛巴威商業面臨衝擊

摘譯自2007年7月18日ENS辛巴威,哈拉雷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辛巴威總統穆加比(圖片來源:Pan-African News Wire)辛巴威的商業問題仍因總統穆加比(Robert Mugabe)6月26日所發布的決議而處於難以解決的狀態。為了處理驟然高漲的通貨膨脹,此決議大幅刪減日用品價格的50%,穆加比宣稱,私有企業為了逼他下台而刻意抬升物品價格造成通貨膨脹。此舉促使蜂擁而至的消費者將商店架上的商品一掃而空。許多商家表示可能面臨結束營業的危機。

一名學校教師查瑞(Tichafa Chari)提到,2005年發生的淨化行動(Operation Murambatsvina)是以軍事模式破壞位於都市的住宅,除了摧毀非國營事業以及使70萬人無家可歸之外,還使得200萬人民失去了收入來源。一般相信,穆加比當時是出自於畏懼都市貧民的叛亂,而這可能使其面臨下台的命運。

在政府允許私人公司進口與銷售燃油之後,其利率取決於黑市,商人並從中獲取進口的外匯盈餘。而商品價格減半條例實施之後,加油站的儲油已經用盡,並且不再進行補油。政府已要求所有的加油站將每公升石油定價為6000辛幣,然而辛巴威國家石油公司(NocZim)的供應量仍相當的少。國家燃油採購公司已經許諾,將增加對全國加油站油料的供應。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美最高法院之決議 將壓縮淨水法案權限

摘譯自2007年7月18日ENS美國,華府報導;蔡秦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明尼蘇達州的議員James Oberstar召開委員會(資料來源:Office of Congressman Oberstar)於18日展開的國會聽證會,將針對30年內最重要的法案——淨水法案(Clean Water Act)進行討論。根據美國最高法院新近發布的兩個決議,以及危害聯邦政府保護國內多數的溪流、河流與溼地所做的行政動作,委員會在本周安排了兩場關於淨水法案現況的聽證會。

在密執安的物產,依據聯邦沼澤地條例,被用來種植玉米(資料來源:Mackinac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美國眾議院交通暨基礎建設委員會主席歐柏斯特(James Oberstar)表示,2007年10月將是實行淨水法案的第35周年,這項具代表性的環境條例,建立了國家關於重建並維持國家水資源在化學、物理與生物三方的貢獻。也因此,即使全美人口已增加了近30%,國家水路在水質方面仍呈現了大幅度改善。

歐柏斯特補充,「目前約有3分之1的河流水質未達30年前所制定適於釣魚與游泳的標準,因此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遺憾的是,美國最高法院所發布的兩項激進條例,限制了淨水法案的權限,因此改善水質的任務將變得更為窒礙難行。」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全球測圖項目進展順利

摘錄自2007年7月20日新華網英國劍橋報導

全球測圖項目是在聯合國有關部門推動下開展的一項國際合作計劃,由1996年成立的全球測圖國際指導委員會具體指導實施。該項目旨在通過國際合作,獲取包括全球範圍內植被、土地利用、交通網、居民地和水系等專題信息在內的成套數字地理數據。這些數據對於更深入分析全球環境現狀和監測全球環境變化具有重要價值。

全球測圖項目得到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已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宣布參與這一項目。中國國家測繪局代表中國參與了該項目的實施活動。截至7月20日,已有30多個國家在全球測圖國際指導委員會網站上發布國別數據供下載。

劍橋測繪大會每4年舉行一次,目的在於為各國測繪界交流經驗和分享信息提供平台。本次劍橋測繪大會於7月16日開幕,來自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專家與會。代表們在為期5天的會議期間重點討論了新技術在測繪領域的應用以及數據共享、數據的權限與風險管理和控制等問題。

 

西班牙推出減排溫室氣體一攬子計劃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新華網馬德里報導

西班牙政府本周通過了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一攬子計劃,推出80項相關措施。

據西班牙媒體21日報導,這些措施包括發展清潔能源、建設海上風電站、強制煉油廠生產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鼓勵使用鐵路運輸工具、對低排放汽車減稅或免稅、對高排放汽車增稅、從2012年起禁用燒煤鍋爐等。

此外,西班牙政府還規定,公共部門辦公樓空調溫度不得低於24攝氏度,公共部門的燈具要逐步更換成節能燈具,在建和計劃建設的公共部門建築物必須達到節能標準,在2012年前,50%的公車要使用生物燃料。

西班牙環境大臣克里斯蒂娜‧納沃納說,儘管這些措施還無法百分之百地保證實現《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目標,但可使西班牙離目標越來越近。

西班牙是《京都議定書》簽約國,但從目前情況看,要完成議定書規定的目標,形勢不容樂觀。按照這一議定書的規定,從1990年到2008年12月,西班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有15%的增長額度,但目前的增長量已達52%。

 

美科學家發現蘭花新物種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新華網洛杉磯報導

據美國媒體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日前在加利福尼亞約塞美蒂國家森林公園發現了一個蘭花新物種,這種蘭花釋放出來的是臭氣,而不是清香。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植物學會最新一期《漿果鵑》雜誌上的文章介紹說,這種「臭蘭花」生長在約塞美蒂國家森林公園內的潮濕草地中,花朵的顏色為黃色,直徑不足1厘米。文章說,科學家經過研究和考証後,最終證實這種蘭花是新物種。根據它的生長環境和習性,科學家將其命名為「約塞美蒂沼澤蘭花」。

據介紹,科爾韋爾共在約塞美蒂國家森林公園內發現了9處生長著這種蘭花的地方。科爾韋爾認為,這種蘭花可能最早生長在約塞美蒂峽谷南部的高地上,這一地區在冰川覆蓋下從不凍結,因而孕育出許多獨特的物種。此前,科學家已在當地發現了至少7種新物種,其中包括約塞美蒂洋蔥、約塞美蒂向日葵和一種三葉草新物種等。

 

為保護環境米蘭將對進入歷史中心區車輛徵收「污染費」


摘錄自2007年7月22日路透米蘭報導

米蘭市長辦公室在其網站上稱,米蘭將對進入歷史中心區的車輛徵收「污染費」,以削減廢氣排放。

這項收費是針對平日白天進入中心區的8萬9,000輛汽車,每天收費10歐元。

「今天我們已經批准一項保護環境和公民健康的重要措施,」市長莫拉蒂(Letizia Moratti)說道。
這項收費已在周五得到市政委員會批准,將試行1年。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援引莫拉蒂的話稱,該措施將在2007年晚些時候開始施行。

 

歐洲部分國家遭熱浪襲擊18人死亡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新華網布魯塞爾報導

歐洲南部和中部一些國家連日來遭遇高溫熱浪襲擊。截至7月21日,羅馬尼亞、奧地利和保加利亞因持續高溫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18人。

歐洲中部和南部一些地區最高溫度接近42攝氏度,希臘正經歷100多年來最炎熱的夏季。高溫還在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希臘等國引發火災。近5天來,保加利亞共報告發生火災1853起,其中78起發生在林區。

與此同時,歐洲其他地區正在遭遇不同的惡劣天氣。英格蘭西部、中部和南部以及威爾士的許多地區7月20日和21日遭受暴雨襲擊,成千上萬的房屋被淹,居民或被迫撤離家園,或被洪水圍困。波蘭則遭受歐洲罕見的龍卷風襲擊。

 

中國新聞  --﹥

中國今年洪流災害 已有800人喪生

摘錄自2007年7月22日路透社北京報導

中國已經有超過100人在洪水和泥石流中喪生,華東淮河洪水泛濫,面臨決堤風險,已導致數萬人逃離家園。

今夏以來,中國大約有一半面積遭到嚴重洪水襲擊,已導致數百人喪生,是近年來死亡人數最多的雨季。主要是洪水的天然災害今年已經導致超過800人喪生。新華社稱,已經暴漲的中國第三長河淮河中下游河段,將保持在高危水位至少再有10天,面臨嚴峻考驗。

 

黑龍江森林火災 已獲控制

摘錄自2007年7月20日新華社黑龍江報導

我國林業生態大省黑龍江近期遭遇大面積森林病蟲害,農民點火防蟲頻繁引發森林火情。黑龍江省投入重兵緊急撲救,多處火情均已得到控制。

記者從黑龍江省森林防火指揮部獲悉,截至19日,黑河市、伊春市、沾河林業局等地的火情均已得到控制,火場無明火。目前,部分人員仍在看守火場以防止死灰復燃。

 

大陸專家認為 三峽蓄水是鼠患原因

摘錄自2007年7月22日中時電子報台北報導

洞庭湖20億隻老鼠橫行,根據估計,鼠患還必須等上2年才能回穩。大陸農業生態專家認為,三峽大壩蓄水後,造成洞庭湖泥沙淤積量減少,區內湖洲荒灘擴大,給東方田鼠繁衍提供有利條件。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說,早在三峽工程開工前,大陸科學家就對三峽蓄水後,導致水流變緩,泥沙淤積減少對動植物的影響進行過評估。當時科學家就預測,由於三峽蓄水後洞庭湖泥沙淤積將減少,冬季湖內沼澤地裸露時間延長,會導致田鼠數量激增。今年湖南嚴重鼠患證實了當年的預測。

 

鼠患過後 生態平衡更重要

摘錄自2007年7月22日中時電子報湖南報導

肆虐洞庭湖的東方田鼠表面減少了,但跡象顯示,田鼠並未完全消滅。不少村民認為,老鼠藥是打贏這場戰役的主因,但用藥不當及防疫體系未建立,很可能帶來新隱患,對洞庭湖造成一次新的生態災難。

17日岳陽縣中州鎮做了一次統計發現,防洪堤外的湖洲地區鼠密度達40%,亦即每隔5公尺放100個鼠夾,一夜可夾死40隻老鼠。顯然,防鼠形勢不容樂觀。

 

美對中食物品管 認為問題源於法令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中央社洛杉磯報導

「洛杉磯時報」輿情版21日刊出的專文指出,美國最近4個月接連將中國製造的致命寵物食品、有毒牙膏及污染海鮮下架。不過,華府現在迫使北京採取嚴格安全品管的行動,未來將是效果不彰。

標題為「中國粗製濫造的產品」的這篇專文說,在美國出售的許多中國劣質產品,其發生的原因並非缺乏品管規定所致。事實上,中國已訂有規章保護產品安全,但是問題出自於法令、規章經常被曲解,商家處心積慮的規避處罰,甚至逍遙法外。

 

京津風沙源治理區 沙塵暴趨緩

摘錄自2007年7月21日新華網呼和浩特報導


今年上半年,華北五省區市共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林業建設任務203.29萬畝,佔年度計劃任務的56.13%。

中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說,經過7年的治理,目前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林草植被覆蓋度和蓄水保土能力大幅增加,不少項目區林草植被恢復開始呈現正向演替。地表起沙得到有效遏制,已從治理前的沙塵暴強加強區變為弱加強區。同時,項目區農牧業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強,提高了農牧業產出率,農民年人均收入以近10%。

 

綠色學習課表  --﹥

「決戰商場新利器-企業環安衛資訊管理方案」研討會

2007/08/01 - 10:00am2007/08/01 - 12:00pm

主辦: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永灃環境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費用:本會會員免費,其他500元 
報名:請於7/31前填妥報名單,以電郵或傳真方式傳送
聯絡人:莫冬立經理
電話:(02)2705-8859
傳真:(02)2706-0788
E-mail: bcsd.roc@msa.hinet.nettlmo@ms37.hinet.net

當跨國企業針對變異中的環境、安全與衛生(EH&S)現況持續作出因應措施之同時,資訊透明度之重要性亦隨之彰顯。政府部門因應民眾與利益相關者之需求,亦已逐漸要求企業揭露其非財務資訊,並要求企業展現其永續經營之決心。因而許多相關資訊,例如溫室氣體排放量、EH&S法規符合度確證,與風險管理等新興議題,已逐漸需要公諸於大眾前並接受檢視。因此,如何妥善管理如此龐大的資訊,將成為企業在全球化市場中確保競爭力的決戰點。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與本會會員公司「永灃環境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ERM Taiwan)共同合作,很難得的邀請到一位ERM集團在環境安全與衛生(EH&S)資訊管理領域相當資深的專家Mr. Vijay Gudivaka來台,與您一同探討台灣企業之EH&S資訊管理系統之設計、執行與維護,由於場地關係,名額有限,敬請儘早報名,以免向隅。本次演講將針對數個跨國企業應用EMIS之最佳執行策略提出實例說明。

本次講座的重點包括:
1.成功執行EH&S管理資訊方案(EMIS:EH&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之優勢
2.執行EMIS前應先考量之關鍵問題
3.設計以及成功執行正確方案之路徑圖(roadmap)
4.確保EMIS正常運作之維護技巧

線上報名 http://www.bcsd.org.tw/Events/960801/960801.htm#flag0

 

陽明山國家公園火山、溫泉探索營陽明山國家公園火山、溫泉探索營

 


開始時間: 2007/08/07 - 9:00am
結束時間: 2007/08/07 - 5:00pm

主辦:陽明山國家公園
對象:凡對地質有興趣,且年齡超過10歲以上的民眾均歡迎加入
梯次時間:8/7、8/14、9/1
費用:每人500元
電話:(02)2861-3601#286

對很多人來說,陽明山是個熟悉的名詞,可能很多人來看過櫻花,泡過溫泉,摘過海芋,吃過野菜,看過夜景...,但除了這些之外,您還對陽明山上那些東西有深刻的印像呢?可能很少有民眾知道台灣成立六個國家公園主要保護的標的是什麼?早期的陽明山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總是蒙上一層讓人看不透的神秘面紗,一直到現在,陽明山在大部份民眾的印象裏都還只是有一個花鐘,和春天看花的場所,而更多的民眾也不清楚,看櫻花的陽明公園其實和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管理單位。

其實,陽明山成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為了保存台灣獨有的火山地質景觀;如果您曾經鳥瞰陽明山的山形,您可能會發現這裏的山,並不像雪山山脈或中央山脈有明顯的脈向,而多是以單獨的「饅頭」狀呈現,理由是這裏有些山是火山噴發後由岩漿所積疊而成,而非像雪山或中央山脈是因地殼擠壓所成,不同的形成方式當然也就有不同的外觀。而為了紓解生活或工作上的壓力,或許您也常來陽明山做個溫泉SPA,或到小油坑、冷水坑看看火山爆裂口或乳白色的「牛奶湖」,只是,

這些淋在您身上的溫泉是從那裏來的?
小油坑那個會冒煙的大坑洞範圍會不會愈來愈大?
冷水坑「牛奶湖」裏的水為什麼會是白的?

如果您有這些疑問,這個活動將會明白的告訴您;除了上述,我們還將帶您一探陽明山腳下的世界、聞聞刺鼻的硫磺、量量冷水坑與小油坑的溫泉溫度......。一個成功的解說,是要把生硬的專業研究,化解為大眾化的口語,我們深信,我們的活動內容與解說方式,可以滿足您對大自然的好奇,您將會發現,原來硬梆梆的石頭,也可以講得這麼有趣;如果您想嚐試一個活潑生動的地質之旅,這個活動不會讓您失望。


活動簡章下載 http://www.ymsnp.gov.tw/web/news1.aspx?News_ID=1670
 

卯上台塑工作坊—催生台灣的《企業人格診斷書》紀錄片

2007/07/29 - 1:30pm
2007/07/29 - 5:00pm

地點:土地改革紀念館(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一號十樓;地圖
主講:公共電視製作人馮賢賢和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
主辦: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對象:電影工作者、NGO工作者
報名:7月27日截止
聯絡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吳斐竣
電話:02-2311-2345#316
E-mail: fwu@wildatheart.org.tw

現代企業的內幕台塑集團,包括台塑、南亞、台化、台塑石化、福懋、南亞科以及南亞電,年營收總額突破1兆新台幣。於是六輕可以持續違反環評的用水承諾,連總統都要以行動表示支持。

一個私人企業如何成為號令政府、主宰經濟發展的機構?在台塑王國不顧一切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又表現出哪些病態的特徵?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公共電視「紀錄觀點」,邀請您一同觀賞紀錄片:《企業人格診斷書》(The Corporation)。本片是製片兼導演馬克.阿克巴(Mark Achbar),根據喬爾.巴肯(Joel Bakan)的《企業的性格與命運》(The Corporation: 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拍攝而成。導演採用了「世衛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4版」的診斷標準,對美國各大企業進行人格的檢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更期盼與您一同用影像紀錄屬於這塊土地的政經結構,診斷台灣的企業有哪些精神異常?

我們正準備招募紀錄片拍攝團隊!無論您是擅於用鏡頭說故事、還是洞悉台灣產業結構,都歡迎您加入診斷台塑巨人的團隊,共同檢視王氏昆仲究竟是「經營之神」還是「補貼大王」!

議程:
13:15~13:30 入場
13:30~16:00 影片放映
16:00~16:10 茶敘
16:10~17:00 映後座談

當日現場備有茶水點心,請自備水杯餐具。全程參加者將有機會獲得《企業人格診斷書》DVD等多項贈品。

葡萄藤書屋例行講座 -從全球看台灣三農問題

2007/07/24 - 7:00pm
2007/07/24 - 8:30pm

主辦:綠色陣線協會
主講:舒詩偉(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總幹事)
講題:從全球看台灣三農問題
地點:臺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36弄22號
電話:(02)2708-0961
E-mail: gff@gff.org.tw 

綠色陣線預計九月中旬參訪印度 Navdanya基金會,參與工作坊與種子銀行,與生態女性主義者 Vandana Shiva 交流,國際交流前夕邀請台灣相關領域講師介紹台灣農業現狀、台灣的種子保存現狀。課程開放給葡萄藤書屋的朋友們,歡迎你共同參與!

詳情請見  http://www.gff.org.tw/g-bookstore/2007/20070724.htm

 

生物多樣性系列演講--<見證遠古—探索台灣海膽化石>

2007/07/28 - 2:30pm
2007/07/28 - 4:30pm

地點: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3樓
主講:王嘉祥先生 台灣化石會
指導單位:農委會林務局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SWAN) 
協辦: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TEL:02-27846800,27098160

活動說明:
藉由化石的研究,可以讓我們認識地質時間的幽遠漫長、體會物種發展的興衰起落,瞭解生命模式的複雜多樣,和古環境的變遷胚異。台灣是一個地質年代較新的島嶼,雖然沒有古生代或中生代那些有名的三葉蟲、菊石或恐龍化石,但卻有不少的貝類、螃蟹、珊瑚、海膽化石和少數脊椎動物化石,而海膽化石是其中較少人深入了解的一門;在台灣,即使是現生海膽,真正投入研究和了解的人亦極少,更別說一般民眾對海膽的陌生了。
王嘉祥先生是一位熱愛自然的人,聽他細數每一枚化石的發現與搶救過程,您會被一份對土地的熱愛與癡心而感動。有別於活生生的動植物,化石確實是另一番的自然體驗與認識,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台灣各地海膽化石的種類、分佈與現狀!

詳情請見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無車之旅往呼和浩特的路上 對白雲藍天的追逐  --﹥

作者:吳郁娟(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2007年6月16日, Day7
累積里程:500km, 內蒙古

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路上,我抬頭看見小小的一片珍貴的藍天,立刻拿起相機,捕捉這珍貴的剎那。

突破灰濛的日子

6月6日深夜,我抵達了北京。淌著汗水把單車裝了起來。雖然是深夜,往市區騎去的路上,還是一種霧茫茫的感覺,一直到2個禮拜後,身在五百多公里外的內蒙古,我也才有小小的機會,乍見一小片藍天。因為空氣污染太嚴重,一路都是霧濛濛的一片。

家門外堆媒是常態北京的老胡同裏,老房門外總有一小屋,裏頭堆著煤。平時煮菜燒水,冬天取暖過冬。這一路上,大部份的人家,主要也是一以煤作為主要的燃料來源。在懷安的小旅館裏,一早我們就聞到一股難聞的異味,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煤不容易點燃,燃煤前都先燒廢輪胎助燃。煤堆旁,也堆這廢輪胎。

堆放著助燃物,廢輪胎不用說,河北臨近的山西,是煤礦的倉庫,我們一路上,經過許多煤廠,拉煤的大卡車也特別多,完全不覆蓋的,煤灰滿天飛。尤其是宣化,張家口附近,煤車多得很,也常看到滿臉炭灰的工人們,黑著臉,微笑地看著我們這群單車旅者。聽說這些煤主要是拉到天津和唐山,煉鋼鐵用的。除此之外,電廠,水泥廠,化肥廠都燒煤。下花園市就緊臨著一個發電廠,24小時冒著黑煙,整個城市烏煙瘴氣。

帶著生態債的便宜中國產品

空氣污染與大卡車,經常伴隨左右中國百分之七十的電力,仰賴著價格較低,且本身產量較高的煤礦。中國每年煤炭消耗量超過22億公頓,超過了美國,印度和俄國的總和。進入工業革命時代較晚的中國,非常仰賴高污染的煤炭,且正在快速發展中。空氣環境污染的嚴重情況,需要呼吸大量空氣的我們親身感受。離開北京一路往北,我們都在烏煙瘴氣裏。中國的經濟發展,造福的是極少的一群人,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民眾,其實都過著能源上相當節約的生活。當熱愛消費的富裕國度,享用著中國來得便宜產品時,也該想想這塊土地付出的代價。更何況,地球暖化更是全人類共同所需面對的問題。

 

無衝擊的生活哲學 The No Impact Philosophy

要拯救地球環境既不能用無意識的消費方式,也不能用自覺的反唯物主義方式,必須尋找一種中庸的方法。「無衝擊人」的想法不是要絕食而是要豐富滿足,不是要追求生態效率而是要保持「生態效力(eco-effective)」 ,這個詞是由環境科學家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與布朗格特(Michael Braungart)所提出。

所謂「生態效力 (eco-effective)」。這種哲理不只是建立在節制消費上,同時也在改變如何消費才能真正對世界有幫助或者起碼不要有干擾傷害。如果蜜蜂興起拯救地球的念頭,他們也不會破壞既有的覓食習慣,或者開始減少花粉食用量。他們將會持續豐饒的生活,因為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具有生態效力的。

其實這幾乎是所有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和諧共存。獅子並不會讓自己挨餓,但也不會狼吞虎嚥到殺光所有的蹬羚。取而代之的是,他們除去較虛弱的個體以增進蹬羚群的健康,並且預防群體過度成長以避免莽原超載放牧。動物的排泄物也並不會毒害土地,反而使泥土豐饒,長出更多植物予動物食用。蜜蜂以花朵的花粉維生,卻不會危害到他們為花朵授粉的重要任務。

特別要強調的是,絕非透過勒緊褲帶節制消費才能避免毒害地球,雖然那必定也有部份成份存在,嘗試著開始改變消費習慣使得我們的富足也能幫助地球,或者起碼不會傷害地球。

※摘自台灣地球日網站<畢芬的無衝擊的生活哲學>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地球日網站
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官方網站

 

觀察中國 在世界屋脊上尋找解決之道  --﹥

作者:佈雷克•斯通-班克斯(全球環境研究所的交流官)

一項曾用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有機農業和沼氣革新項目正在西藏高原上被複製。但是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

「該沼氣系統解決了長水村的牲畜糞便問題,並大大減少了當地對木材燃料的依賴。」

西藏自治區(TAR)的吳堅麥村地處偏僻,位於距離拉薩一個半小時路程的乾旱山區。吳堅麥村海拔超過3500米,夜晚寒冷,白天在喜馬拉雅山日光的直射下酷熱,巨大的溫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裏的乾旱貧瘠,讓人絕望。除了青稞,當地農民什麼都不能種植。

土地如此貧瘠,外界對其有機農業的經濟潛力幾乎沒有任何期望。但是,北京全球環境研究所(GEI)恰恰選擇了這裏,啟動其最雄心勃勃的沼氣和有機農業項目。

在西藏高原,農民靠以下幾種食物為生:糌粑(青稞粉製作的穀類食物)、幹肉、.酸奶以及著名的酥油茶,這些是藏民的主要卡路里來源。綠色蔬菜極為稀少。

當地農民說綠色蔬菜不能在這裏的土壤中生長。農民桑珠是一位居住在吳堅麥村的母親,她說:「我們一般種青稞,有時也種一些小麥和馬鈴薯。」但是她的命運已經改變了。她說:「現在我們能夠種植各種各樣的蔬菜了。」自從GEI幫助桑珠建起她家的蔬菜大棚和沼氣系統,她已經種植了白菜、黃瓜、辣椒、西紅柿以及其他多種蔬菜。

沼氣是一種有機物分解或者消化後產生的燃料。在西藏和長水,GEI採用了「連續進料系統」,當地農民們向地下的兩個槽裏添加肥料和其他有機物。然後加水使其分解,通過一個管子將其抽入一個密封的「沼氣池」。通過一個軟管,沼氣由沼氣池直接通入農民家裏的容器中,用來煮飯和加熱——甚至可以發電。

GEI在吳堅麥村的項目以兩種方式幫助像桑珠一樣的農民們。第一,沼氣系統提供甲烷氣,可以當作燃料,用來煮飯、加熱和發電。第二,發酵過程剩下的殘漿可以當作蔬菜大棚的有機肥,這為當地農民種植大量的綠色蔬菜創造了條件。GEI將沼氣系統安裝在蔬菜大棚裏,保證了前晚沼氣槽中產生的殘漿不會結凍。

儘管該項目已經贏得了政府官員和當地農民的讚揚,GEI西藏項目的啟動只是一個大型沼氣和有機農業商業項目的最新進展,仍需全面開展。

市場解決方案

2003年,當GEI執行主任金嘉滿開始策劃這個NGO策略時,她設想了一個組織,能夠建立市場導向的解決方案,以面對污染、森林砍伐、氣候變化和貧窮帶來的挑戰。金嘉滿知道中國的發展策略仍將優先考慮經濟增長。她與一個小組合作,建立了一個能同時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模型。該模型強調了市場潛力與環境社會效益的雙贏,因此,GEI在中國贏得了支持。

「2003年,我與保護國際的林之(音譯)博士和藍月亮基金的張基強(音譯)博士一起,考察了四川、貴州、雲南和廣西省,」 金嘉滿說。「中國西南部的這些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而當地農民長期面臨貧困。這些農民的主要燃料來源於砍伐周圍森林裏的木材。」

在雲南省和廣西省,金嘉滿和她的同事們調查了已建立了沼氣項目的地區。這些項目是其他組織建立的,以減輕當地居民對森林資源的依賴。但是該小組發現,那些項目極少獲得成功。「那些科技過時了,40%至50%的沼氣系統根本不能用了,」 金嘉滿解釋到。「但是真正問題可能是,大多數系統都由政府或國際NGO捐助,沒有當地農民積極參與。因此,農民根本不喜歡這些沼氣系統,也很少進行維護。」

該小組回到北京後,開始設計GEI的沼氣和有機農業項目。「關於以前沼氣系統失敗的原因,我們考慮了很多,」 金嘉滿說。「那些系統沒有在經濟上幫助農民,只被設計用於幫助解決家庭能源問題。它們也許節省了」

金嘉滿和她的同事認為,將沼氣項目與有機農業創新一體化,他們便能夠解決當地森林資源開採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並通過為當地農民提供創收手段以確保他們的參與。

2004年,金嘉滿和GEI農村項目官員陳治平(音譯)選擇了長水村作為一項小規模沼氣和有機農業試驗計劃的示範點,該村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麗江附近。當地一個地方經濟規劃主體——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最近募到了100頭澳大利亞乳牛的捐贈。牛糞引起了當地水資源的嚴重污染。這使長水村適於開展沼氣項目。

5戶居民採用了GEI的沼氣技術。3個月之後,GEI和當地農民開始建設蔬菜大棚,可以種植有機作物。在過去的兩年中,該沼氣系統解決了長水村的牲畜糞便問題,並大大減少了當地對木材燃料的依賴。沼氣系統提供燃料和有機肥,不但使農民省了錢,而且有機農業大大增加了他們的收入。

但是這些成功是有限的,該項目仍沒有在經濟上實現自負盈虧。事實上,它面臨了大量的問題,但是目前為止最具挑戰的是如何幫助長水村農民建立一個有效的市場鏈,讓他們能包裝、運輸、出售自己的貨物,並且通過專門的賣主在更大的市場上獲取更多的利潤。

克服障礙

在長水村贏得當地政府對該項目的支持相對容易。但是事實證明,要贏得當地農民的投入非常困難。這些地區的農民見證了以前沼氣創新的失敗,而這些項目幾乎不需要他們的幫助和參與。在看起來相似的項目上花費時間和勞動力,他們對此不感興趣。「當地農民想認真考慮他們如何才能受益,」 金嘉滿說。「我們為他們做經濟分析,並花時間準確地解釋受益方式。」

在西藏,從當地政府得到支持比在雲南更加困難。官員們不願意在這個項目上花費時間和財力。GEI助理執行理事里拉•巴克雷說:「當我們開始要在這個地區發展沼氣的時候,每個人都告訴我們在這樣的海拔、這樣的溫度下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吳堅麥村小規模試驗計劃的成功,使得GEI方法得到了政府的歡迎。有了西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投資,GEI計劃在2007年底前建設400個沼氣系統和蔬菜大棚。

但是問題仍然存在。還沒有一個項目能夠產生足夠的利潤,使其在財務上實現自負盈虧。要完全成功,必須建立一個市場鏈,把農民和外部市場聯繫起來。這樣農民不但能夠在市場上銷售他們的有機作物,獲取利潤,在市場經濟中變得有競爭力,而且能夠禁得起誘惑,不把土地租賃給開發商和農業綜合企業,讓那些人利用中國西部價格低廉的土地撈錢。

長水村農民合作社最初計劃進入廣州香港等地的市場,那裏有機作物能夠賣更高的價錢。但是事實證明這很難:這需要商業專業知識和銷售渠道,他們目前還不具備這些條件。

因此面對這些挑戰,GEI正在建立「麗江雪山有機食品有限公司」,一個中國和西方商業專家共同投資和領導的公司。該公司計劃將合作社的有機產品推向市場。

西藏的策略與此類似,但是項目經營規模更大——而且處於一個更初級的階段。現在這個小規模的試驗計劃完成了,今年西藏有40個成員,GEI正在與當地政府和農民合作,擴大經營規模。四月份,西藏農民合作社已經開始銷售它的第一批產品了。

這些項目成功地得到了西藏和雲南農民的積極支持和參與,也設法提出了環境和貧困問題真正的解決方案。但只有設法將農民組織起來,幫助他們真正在市場經濟中參與競爭,這些項目才能夠成功,並真正的自負盈虧。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7月1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基因生萬物: 黃金追擊-以排遺中的DNA追蹤水獺的族群生物學  --﹥

作者:李玲玲(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暨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自動相機拍到兩隻水獺一起活動,兩隻外觀無法區分。圖片來源:李玲玲歐亞水獺是水陸兩棲的動物,不但擅泳、能潛水,也可在陸地上行走活動。牠們以魚蝦、水棲昆蟲等水生生物為主食,經常會在海岸、溪流、湖泊、沼澤等水質好、少污染、少干擾、食物豐富的水域出沒。由於牠們是水域生態系中位於食物鏈最高階的消費者,一旦水域受到重金屬或化學物質的污染,牠們往往是最敏感而首先消失的物種,因此是水域環境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標。

然而開發、污染已使水獺的棲地(主要是濕地)大幅縮減,水獺本身也面臨污染、毒害與過度獵捕的威脅,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名錄列為生存受威脅種(vulnerable)(Foster-Turley et al., 1990)。由於水獺在台灣已多年沒有野外發現的確實記錄,雖然在金門還有一穩定的族群,但也已名列「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Lee, 1996)。

歐亞水獺有時會在白天出現,但牠們主要是在夜間出沒活動。一旦驚覺附近不安全,就會潛入水中游開,所以看到牠們的機會有限,很難靠觀察或目視追蹤來收集分布與否以外的族群資料。以往關於水獺的調查研究,往往只能利用牠們活動所遺留的痕跡,包括排遺及足印等,來確認牠們的分布的地點、使用的棲地;或是利用排遺中的碎片,來分析牠們的食性。

至於水獺的數量、活動範圍或其他生活史資料都很難取得(Macdonald,1983; Mason and Macdonald, 1986)。除了直接觀察或利用痕跡外,研究者也常使用「捕捉標放」與無線電追蹤的方法,將無線電發報器植入水獺皮下,以調查其活動範圍與數量。

從水獺黃金中解謎團

歐亞水獺的足印,特徵為五趾、有爪、趾間有蹼。圖片來源:李玲玲直到近年來分子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研究方式,有效的幫助獲取水獺族群相關的資料,這種方式就是利用水獺排遺中含有的水獺DNA進行分析(Dallasand Piertney, 1998)。排遺中的水獺DNA,主要來自水獺消化道的細胞,可能隨著食物的殘渣通過消化道而剝落下來,而混在排遺中。利用從排遺中萃取出來的DNA,就可以用來估計水獺在當地的數量、活動範圍、個體間活動範圍是否重疊…等等問題。

我們曾在金門的前埔溪與金沙—後水溪兩條溪域,利用這樣的方式收集水獺排遺,進行DNA的萃取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這兩條總長度不到10公里的溪域沿線,居然有多達38隻(19隻雄性,19隻雌性)水獺活動,其中至少會停留半年以上的個體至少有13隻,這樣的密度較以往國外文獻資料記載的水獺密度高出甚多(Hung et al., 2004)。

此外,我們又以同樣的方法收集金門東西南北不同區域的水獺排遺進行分析,以便瞭解金門各地水獺基因交流的程度。結果發現,雖然國外報導水獺可以沿著水域在一天之內往返十餘公里距離覓食,活動力相當強,但是金門島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分區的水獺基因交流的程度卻並不頻繁(黃傳景等,2005)。

水獺排遺,特徵為長條狀、有許多魚刺、魚鱗、氣味腥臭、新鮮者常有墨綠或黑褐色黏液。圖片來源:李玲玲動物的排遺往往是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之物,但對於野生哺乳動物的研究者而言,它卻是可以提供許多動物基本生物資料的「黃金」。尤其一些晝伏夜出、善於躲藏,或是數量稀少、不容易看到或捉到的哺乳類,如果能夠分辨牠們的排遺,就可以藉由排遺知道甚麼動物出現在哪裡?會利用甚麼樣的棲地環境?也可推測動物的相對數量,甚至絕對數量,這些資料都可能對於動物的保育與管理十分重要(Putman, 1984; Kohn and Wayne, 1997)。

研究者最依賴的「黃金」研究法

更重要的是排遺的收集與分析不會造成動物的傷亡,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研究方式。雖然利用排遺進行研究還是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困難,例如不同的食物通過消化道後,剩下殘渣的比例不同,所以排遺內含物的分析不能反映動物所吃各類食物真正的比例;動物在不同季節的活動量不同、吃的食物組成不同、排泄率不同、排遺分解的速率不同,都會影響用排遺估算族群量的準確度(Kruuk et. al., 1986; Kruuk and Conroy,1987; Mason and Macdonald, 1987)。

排遺中的DNA因為量少等其他因素,因此萃取DNA的成功率比較低,需要一再嘗試最適當的萃取方式,收集資料的成本相對提高。但是在不侵害稀有動物,又能有效獲得相關資訊的考量下,排遺也可能是研究者最依賴的「黃金」。

◎本文節錄自《基因生萬物》,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林務局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陳誼芩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贊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