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9.17
本日焦點: 「微笑單車、微笑走路」 每個人都可實踐無車日

環境資訊中心策劃

2000年起,環境資訊中心開始將「無車日」這個環境節日介紹給國內民眾,無車日起源於1998年的歐洲,當時由法國的30多個城市發起,今天,包括台灣全球有數千個城市在9月22日這一天或這一週,舉辦無車日活動,呼籲民眾在城市裡減少汽車的使用,善用大眾運輸工具,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2007年,無車日專題將連續4天刊登專文,從〈微笑單車、微笑走路〉出發,發掘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無車日的意涵。更多國際無車日的訊息,將在本週陸續披露!

系列專文:
《一人單車環法賽》4050km的逐夢旅程
不因忙碌失去夢想 洪挺鈞完成一人單車環法
「把街道還給人民」 2007歐洲易行週

本日焦點: 資本主義洪流淹沒生態價值 把持媒體環境

本報2007年9月17日台北訊,陳誼芩、吳萃慧、莊潔、蔡瑞堂、李若韻報導

在過去數十年間,台灣的「經濟奇蹟」與中國「改革開放」,促成了經濟快速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的富裕與繁榮,讓21世紀的兩岸人民享受到物質生活的滿足。但反過頭來看我們身處的環境,在資本主義的洪流下,兒時美好的記憶、田間成群飛舞的昆蟲、潺潺小溪中漫游的魚群已然消失,人們開始希冀「環境奇蹟」的出現。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無車之旅

窺見新疆之美與潛在危機

阿克蘇外工廠。我心愛的美麗綠洲到哪去了?

作者: 吳懿婷(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從阿克蘇前五十公裏,我們翻過小山,望見大片綠洲、鋪滿白雪的天山,就在眼前。不過有些霧濛濛的。維吾爾人駕著驢車,悠閒的去市集去了。有的帶了幾匹羊,帶了瓜,帶了代賣的商品,或躺或坐。但都不是往大城方向,而是城東的玉爾袞。

在阿克蘇,我們只看見興起的高樓,和房地產商樓,剛拆掉成堆的廢墟。高樓中夾著僅存的清真寺,看來已經荒廢。城裏難得見到維吾爾人的臉孔。四川來的餐館老板說:「維吾爾人髒,政府全都把他們遷到鄉下去了。只留下少數乾淨的。」離開阿克蘇往西走,綠洲裏蓋滿了工廠,維吾爾的村莊夾在中國冒著黑煙、與外來打工人口形成的新市鎮中。

觀察中國

 社區共管─措池村牧民的生態文化節

中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措池村美麗的草原與牧馬

作者:馮永鋒(光明日報記者)

第一次來措池村的人可能覺得這裏還是世外桃源,風景如畫,民風純樸。但是經常來措池村的人,就會發現這個世外桃源跟以前比已經有了明顯變化—公路修通了。

便捷的交通,和隨之而來的頻密的商品交換和信息交換,給村民帶來舒適現代生活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邪惡的侵蝕。人與人之間友善,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一向是措池村或者說中國許多地方的榮耀。但是,有很多人發現,這幾年,人與人之間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鄰里關係,都有惡化的微妙趨勢。措池村的草原退化就是這惡化趨勢的表現之一。

行動參與

樂生918重返官邸 

發起單位:青年樂生聯盟

9月12日,上百名警察用最粗暴的方式把我們和阿公阿媽驅離。樂生大門口失守了!意味著怪手已經駛入,開始挖掘脆弱土層,被破壞的土地將危及斷層上老邁的居民們;大門口失守了!這是動工的第一步,第一步讓他得逞也意味著第二步會接續到來。我們不能就此罷休!

時間: 9/18 (二) 上午6:50 ( 請務必提早到達)
地點:中華電信工會門口 (金華街138 號)
穿著:請身穿黑色上衣
訴求:立即停工,釐清爭議,重新開啟方案協商,具體兌現保障院民續住、古蹟保留的承諾。
口號:「蘇貞昌承諾續住、張俊雄兌現承諾」、「爭議未決、立即停工」。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無車之旅

觀察中國

行動參與

本會快訊

熱門內容

「烏坵」是我另一個家

禽流感疫苗的第一個臨床試驗 獲得正面成果

熱門關鍵字

自行車 

禽流感

推薦評論

台灣擬2008年推動BAT 業界主動減碳  (2)

高爾操弄科學? 太陽活動才是暖化元兇? (9)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本日焦點 :「微笑單車、微笑走路」 每個人都可實踐無車日  --﹥

環境資訊中心策劃

2000年起,環境資訊中心開始將「無車日」這個環境節日介紹給國內民眾,無車日起源於1998年的歐洲,當時由法國的30多個城市發起,今天,包括台灣,全球有數千個城市在9月22日這一天或這一週,舉辦無車日活動,呼籲民眾在城市裡減少汽車的使用,善用大眾運輸工具,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環境資訊中心的無車日專題,每年皆從不同的切入角度,帶領讀者重新省思過度仰賴私人汽車的交通方式與生活態度。2002年,〈你,還在開車嗎?〉說明人們行的方式,如何影響著都市的經濟和環境問題;2003年,〈汽車時代和理想城市〉,介紹汽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汽車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以及政府與汽車工業所採取的對策,該如何達成「環保、安全的生活」的目標。2004年,在作家舒國治、蘭嶼國中教師趙君偉的文章中,傳遞出走路和騎單車的暢意,取代汽車的行動方式,有更美好的體驗。2005年,隨著石油危機的到來,開車影響的不只是環境的污染,更可能傷害個人的荷包,〈出門少開車 省能又環保〉從國際的經驗中,看見各國如何透過政策,改善城市裡的交通和車流量。2006年,大台北國際無車日的盛大舉辦,在小市民與民間團體看來,政府的無車交通政策仍有待檢驗。

歷年來,針對「無車日」所做之論述,莫不希望透過檢視現有的生活與政策,回歸這個環境節日的初衷,當越來越多城市也加入無車日活動的行列,讀者不妨從自身出發,想想如何發揮一個人的力量,讓無車日更有意義。

2007年,無車日專題將連續4天刊登專文,從〈微笑單車、微笑走路〉出發,發掘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無車日的意涵。更多國際無車日的訊息,將在本週陸續披露!

     

《一人單車環法賽》4050km的逐夢旅程 /洪挺鈞

曾經看過七屆環法自行車賽冠軍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為NIKE拍的廣告影片,阿姆斯壯認真堅毅的表情,持續不斷的踩踏讓自行車前進,火車司機好奇地看著他與狂奔的野牛並騎,在雨中穿過山林,天色暗了依舊一個人前進,忍受孤寂……〈閱讀全文

本刊專訪:不因忙碌失去夢想 洪挺鈞完成一人單車環法
同步閱讀:2007歐洲易行週

從生活走出旅行的味 /艾利絲

以前久聞東京的大眾交通四通八達,直到這次住在小社區中的民宿才體驗到,車站並不一定距離住家很近,但人們還是願意走路或騎腳踏車前往車站。我曾經思考過是不是在日本騎機車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因此騎機車的人很少,可是日本的電視也作機車廣告,跟台灣差不多的宣傳方式,強調機車很帥氣、馬力如何等等。或許跟民族性加上從小的教育有關吧?〈閱讀全文〉

同步閱讀:日本自行車道路規範研議

想在平凡的生活中找點刺激嗎?來騎單車吧! /劉威呈

拿高雄與台北來比較,高雄的公車與計程車比較少,車輛對單車的忍受度也高,很多學生朋友都是騎單車上下學,使用單車的人口也比較多。反觀台北都會區,連政府當局都不鼓勵使用單車當交通工具,雖然台北有許多的單車專用道,但是家住單車專用道旁的人不多,多數時候,我們要騎單車,還是必須與機動車爭道。對台北人來說,單車只是休閒運動的工具,而非貼近生活的好朋友。〈閱讀全文〉

同步閱讀:第二屆街道設計大賽

被淨空的道路 不是無車日的真正意涵 /林震洋

民間所舉辦過的幾次單車上路活動,吸引了部份媒體的目光,但是相較於「臨界量沒有主導者,持續週期性的進行」這兩個特點,目前也還沒能真正以臨界運動的精神造成影響。畢竟,不論是經過政府規劃路線之後的交通管制,或者是申請集會遊行法之後的路權保障,被淨空的道路上,已經失去了單車騎士與汽機車駕駛之間互動的機會。〈閱讀全文〉

同步閱讀:全球無車聯盟

 

本日焦點 :《一人單車環法賽》4050km的逐夢旅程  --﹥

文字/攝影:洪挺鈞

為何挑自行車?

循著單車環法冠軍車手的足跡,展開一段4050km的逐夢旅程。曾經看過七屆環法自行車賽冠軍藍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為NIKE拍的廣告影片,阿姆斯壯認真堅毅的表情,持續不斷的踩踏讓自行車前進,火車司機好奇地看著他與狂奔的野牛並騎,在雨中穿過山林,天色暗了依舊一個人前進,忍受孤寂,卻進到生命的核心。一段簡單的自行車旅程卻可以經歷那麼多的轉折,可以蘊含那麼多的生命力。除了廣告影片拍得好、冠軍車手的英姿迷人以外,單車運動呈現出的生命力也很讓我嚮往。

在還沒能騎摩托車之前,腳踏車扮演帶我突破生活圈的重要角色。還沒上小學前的生活圈,是家裡到雜貨店以及鄰居家的一公里半徑內;上了小學之後的生活圈是家裡到學校之間的五公里範圍內,那時候騎著腳踏車從彰化遠征到東海大學校門口已經是很大的突破,雖然只是一天來回的小旅行,但是憑藉自己力量到達目的地的成就感才是無可比擬的。

即使是同樣的路線和地點,不同的交通方式到達便有不同的感受:同樣的陽明山,開車直達擎天崗、摩托車飆到陽金公路及腳踏車騎上山,記憶最深刻的絕對是騎腳踏車上山那一次!花了大把的機票錢飛了半個地球到歐洲,為了讓自己有最深刻的回憶,為了省下交通費,用體力換取金錢拉長旅行時間,為了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公路景色,當然自行車旅行是最佳選擇!

環法賽的競爭藝術

騎自行車真的是一項需要「身體力行」的運動,沒有親身踩踏,很難體會自行的騎乘樂趣。老是和朋友爭得面紅耳赤:「騎車很好玩耶,你一定要試試看!」朋友卻只是聳聳肩一臉茫然:「有摩托車可以騎,幹嘛那麼累騎單車!」

其實觀賞環法賽事也是如此,因為我不是專業車手,沒有參加過職業的自行車賽,沒有加入車隊,對環法的集團車隊戰術不瞭解。初期觀看體育頻道的現場轉播,有時看到一堆人擠成一團悠閒騎行,有時又看到有車手突然衝出集團,加速衝刺想擺脫集團,其他車手或許會追上,但大半時間還是按兵不動,除了公路風景令人心曠神怡,實在搞不懂那些穿著帥氣、身材姣好的車手們葫蘆裡在賣什麼藥?

常騎單車的人都知道,其實躲在別人背後騎車可以省下不少力氣,雖然這樣有點當卒仔勝之不武的感覺,但卻是不爭的事實。騎自行車大部分的力氣都是在對抗風阻,如果前頭有人幫我推開風阻,可以用比前面的車手少一半的力氣保持同樣的速度。也因此在競爭激烈的環法賽,車隊戰術的運用多元,可以常常看到車隊中的主力選手躲在集團中由其他同隊車手掩護保護著,直到最後幾公里才衝出集團和主要對手捉對廝殺,只因為要保留有限的體力留在最緊要的關頭才用,也因為頂尖選手與頂尖車隊之間這種配合戰術以及爆發力的激烈競爭,環法賽才有看頭!

只有超人可以在環法賽的每一站不同競賽型式中都稱王,近代黃衫車手的稱霸模式大都是放掉平地站,讓其他非主力選手在平地站出出風頭,再在計時賽或是山地站把領先差距要回來。總成績領先的幾位主力選手靠著車隊的通訊系統,通常都彼此緊咬著,誰也不讓誰在平地站中拉開時間差距,高手要真正分出高下,就是在山地站和計時賽的硬碰硬PK。

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遇到爬坡就是一段痛苦掙扎的開始,在平路騎再長距離都不太會感到疲勞,但如果一遇到上上下下的山路爬坡,速度慢下來是一定,用力踩踏累積的肌肉酸痛感甚至會讓自己騎不下去。

像是阿姆斯壯或德國烏里克(Jan Ulrich)這些名將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們遇到坡度一樣可以維持在跟平地同樣的踩踏轉速,縱使因為齒輪比變小速度也會比在平地慢一點,他們卻可以用這樣的持續耐力超過其他肌耐力不足的車手,最後再用可怕的爆發力,把最陡的山路當平地騎,抱走最後的單站冠軍,也拉開和其他車手的總時間差距。經過幾個山地站和計時賽拿一些保險領先差距,大勢就底定了!

有邏輯的法國公路系統

法國全國的交通網絡相當完善,高速公路、國道和省道四通八達。既然要跟法國公路相處兩個多月,總得要瞭解一下法國公路長什麼樣?網路是一個方便的工具,上網輸入關鍵字搜尋馬上就可以得到不少筆的資料,爬文一下,對法國公路系統馬上就可以有個初步的認識。

法國公路總長80多萬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國土有1.45公里的公路。其中高速公路7700多公里,國家公路3萬多公里,省級公路34萬公里,以及城鎮道路42萬公里;另外還有鄉村道路70萬公里。法國的公路與航空、鐵路、水路等網路相接,交錯密布。

法國全國的交通網絡相當完善,高速公路、國道和省道四通八達,只有幾個大城市如巴黎、里昂及馬賽周邊因為人口車輛,經常有交通阻塞現象。很多市區擁有歷史悠久的古街道,雖然很有風味卻也很狹小,單行道居多,到了城市如果對當地路況不熟悉,很容易就會迷失在小巷弄裡。法國和台灣一樣都採行車「左駕靠右」原則。通常大都市周邊設有外環道路(peripherique),用來紓解鬧區內的交通流量,時速限制為70至90公里,高速公路的速限則為110-130公里;比較酷的是,法國重型機車可行駛在高速公路上。

當然法國也是相當重視自行車及行人路權的國家,首都巴黎市內就有不少自行車道,其他中大型城鎮也有自行車專用道聯結鄰近城鎮,和台灣只在河堤、海邊,或是特定觀光城鎮周邊建設自行車專用道不一樣的是,幸福的法國人可以在某個城鎮騎著腳踏車經過專用道到隔壁城鎮去,完全不用跟汽車爭道,還可以享受規畫良好的單車道風光。

 ※本文節錄自《一人單車環法賽》。

洪挺鈞
1978年生,網路公司視覺設計師。喜歡攝影也熱愛各式各樣的戶外運動,但平日發揮專業的地方,卻是坐在辦公室不停構思及創造網站頁面。在彰化鄉下土生土長,雖然因為求學和工作關係,已在台北生活近十年,但仍不能適應盆地的潮溼悶熱天氣。某天發下豪語要拋下一切,逃離像烤箱的台北,去集時尚、藝術、美酒、古堡、美女於一身的法國走一遭,追逐環法賽,圓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夢!
單車環法遊記網站:http://france.i-mars.idv.tw/ 

一人單車環法賽》
循著單車環法冠軍車手的足跡,展開一段4050km的逐夢旅程

作者:洪挺鈞  
出版社:時報文化
ISBN:9789571347158                    

 

本日焦點 :不因忙碌失去夢想 洪挺鈞完成一人單車環法  --﹥

作者:彭郁娟

《一人單車環法賽》作者洪挺鈞,圖片來源:洪挺鈞「寧可因夢想而忙碌,不要因忙碌而失去夢想。」2006年,《一人單車環法賽》作者洪挺鈞毅然辭職,一個人以單車自助行的方式完成環法之旅。多年來,他長期收看電視轉播的單車環法賽,埋下了這夢想的種子,於是趁30歲以前,體力狀況尚佳時完成這個夢想。

洪挺鈞選擇不帶GPS定位工具,僅攜傳統的地圖上路,他表示騎單車最大的樂趣正是「迷路、找路、問路」。「有時迷路,反倒讓我和一些美麗寧靜的小鎮不期而遇。而這些景點是旅遊書不會介紹、卻極具特色,令人難忘的。至於問路,也是和當地居民打交道的最好切入點。」他又補充,法國的路標系統非常清楚,一般人對單車騎士也非常友善。「車子在叉路口看到我,就會先停下等待,即使距離還很遠,但他們仍會這樣做,讓我剛開始不免受寵若驚,因為這是在台灣沒有接受過的禮遇!」

一個人單車行,得學會自己處理各種狀況。圖片來源:洪挺鈞為期2個月的單車環法,雖是看似浪漫不過的經驗,但洪挺鈞表示,事前完善的準備非常重要。除了資訊和備用裝備的準備,體能上的準備也不容輕忽。赴法前,他每週固定抽出時間,練習100公里左右的重裝騎乘。返國後,他更在部落格公開一切相關資訊,並提供有心進行類似旅程的讀者諮詢。「自己實踐夢想,也幫助其他人實踐夢想,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在台灣是否會以單車代步呢?」洪挺鈞表示公司尚未有淋浴設備,是他不考慮以單車通勤的主要因素。「雖然提早出門可避開交通巔峰時間的髒空氣,但騎得一身汗待在辦公室的冷氣房並不舒服。目前單車對我而言,主要仍定位在休閒,假日時騎到河堤、或車少的山路,享受乘風放鬆的快感。」

9月15日,台北市針對無車日舉辦「無車樂活嘉年華」,於當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時進行部分路線交通管制,讓單車騎士免於平日被車撞之虞。挺鈞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樣的活動對他而言,一方面沒有吸引力,「一堆人騎在既定的路線上,根本無法享受騎單車的自由感和速度感…政府藉這樣的活動宣示對單車運動的重視固然很好,但還是希望不要變成每年一次的大拜拜,拿出真正的決心改善都市中單車騎乘的整體環境,多給單車一些路權。」挺鈞表示未來他將更多投入路權相關的推廣活動。

專訪尾聲,筆者請他介紹幾條「在台灣最具法國特色的路線」,他表示:「台灣、法國的路各有特色,雖然目前台灣的單車路權無法和法國相比,但乃有許多路線具獨特的風光,值得大家走訪!」他鼓勵大家多多單車上路,通勤代步、休閒運動都好,他相信當騎單車人口愈來愈多時,政府就不得不重視單車騎乘環境的提升改善,未來台灣也可能成為外國人專程來「單車環島」的首選。

 

本日焦點 :「把街道還給人民」 2007歐洲易行週  --﹥

范仕穎編譯

2007 歐洲易行週「把街道還給人民」(圖片來源:European Mobility Week)

「把街道還給人民」是2007年歐洲易行週的軸心主題,「重新分配道路空間的原意並非為難車輛駕駛人,而是要改善人們通勤的選擇以及都市的生活品質。」——歐洲執行委員會環境部(DG Environment)刊物《歸還都市路權於民眾》

第6屆歐洲易行週主題為「把街道還給人民」(Streets for people)。這個主題要傳達的訊息是,增加車輛的使用空間無法解決現今的交通問題,相反地,減少車輛的道路使用空間不但不會影響個人的通勤,反而可以提倡綠色節能的健康生活型態。這個概念鼓勵當地政府將部分的道路空間重新分配給「非車輛」的交通工具,同時也強調了歐盟和其會員國重視地方改善空氣品質的重要性。

根據歐洲易行週期間所做的意見調查顯示,大部分的歐洲民眾都願意提倡環保綠色的交通工具,許多人因為擔心呼吸的空氣品質惡化,因此把空氣污染放在環境議題的第一順位,大部分的人也希望增加更多的植樹道路和行人專用區,而不是高速道路;如此一來,鄰里社區的凝聚共識得以重建,同時空氣品質和噪音也得以改善。

世界各地的研究也指出,減少車輛的道路使用率不一定會增加周邊道路的壅塞情形,事實上,在更適合人居住的環境裡,交通反而更通暢。既然如此,為何不嘗試一下呢?

 

本日焦點 :【富裕社會的危機與轉機】之一:資本主義洪流淹沒生態價值 把持媒體環境  --﹥

本報2007年9月17日台北訊,陳誼芩、吳萃慧、莊潔、蔡瑞堂、李若韻報導

在過去數十年間,台灣的「經濟奇蹟」與中國「改革開放」,促成了經濟快速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的富裕與繁榮,讓21世紀的兩岸人民享受到物質生活的滿足。但反過頭來看我們身處的環境,在資本主義的洪流下,兒時美好的記憶、田間成群飛舞的昆蟲、潺潺小溪中漫游的魚群已然消失,人們開始希冀「環境奇蹟」的出現。

「近二、三十年來,人口不斷增加,工業迅速發展和資源日益耗竭,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逐漸惡化;宏揚綠色文明、倡導綠色觀念、確立綠色倫理已成為一項迫切且艱鉅的文化工程,而傳播媒體在這項工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孫艷君在上週六(15日)的兩岸環境媒體論壇座談會中說到。

來台交流的中國媒體人走訪完台灣西部地區的九個民間環保團體與環境現場, 深刻體認到台灣民間力量與媒體展現所帶來的影響力,不論媒體或是民間團體,代表的都是一股監督的力量。媒體如何運用富裕社會中新科技的發展,擴大監督力量,喚起公民環保意識與召喚行動?

在「富裕社會的危機與轉機」座談會中,邀請中國媒體人《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孫艷君(以下簡稱「孫」)、《中外對話》王冬瑩(以下簡稱「王」)、《時代信報》周季鋼(以下簡稱「周」),與台灣《生命力新聞》陳順孝(以下簡稱「陳」)、媒體觀察基金會管中祥(以下簡稱「管」)、綠黨潘翰聲(以下簡稱「潘」)、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文魯彬(以下簡稱「文」)針對此議題進行討論,以下為座談精華整理(編排順序不代表發言先後次序)。

兩岸環境媒體論壇-富裕社會的危機與轉機

環境危機:僅考慮金錢收益 錯估生態價值

兩岸的「經濟奇蹟」與「改革開放」,讓人民有機會累積大量財富,但帳面上的金錢累積,真的讓人們變「富足」了嗎?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認為,人類普遍錯估生態的價值,因而本末倒置,破壞了此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根本。

文:美國有地理學者曾提出一個觀念:生態體系的貨品或是服務,會直接、間接的提供一些利益。現在大家都問「你要經濟、還是要環境?」「你要生態還是要社會的福利、方便?」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問錯了,這根本不是一個經濟或是生態的問題,因為你沒有生態就沒有社會,沒有社會就沒有什麼經濟可談。一棵樹產生氧氣或吸收二氧化碳,就是在做事情、也是在做生意,這都是不用錢的。所以你要蓋一座工廠,你不只要評估它的短期經濟,還要評估生態體系提供的服務及貨品,量化成金額會是多少錢。

所以,我現在都和環保團體說,不再自己自認是「環保團體」而應該是「長期的經濟團體」。

至於上海文匯報章子峰先生問說:「很多沒有人去過的地方,不去開發它,不去利用他,就沒機會體會它的美,但開發後又會有環境污染的問題,這個矛盾如何解決?」我認為是,我們要退一步看,看100年、200年之後的狀況,再來比較開發真的這麼好嗎?還是只滿足了我們短暫的需求?我會想我們還是要用長久的眼光來看環境。

最後我要說法律角色的問題。我看到很多國家,即便是法治國家,法律也只是用來參考的,因為政府一定能找到相關的法規來幫這些企業的開發行為解套。所以我一直以為,「情、理、法」三方面同時考量是很重要的,而其中的「情」就是把事情釐清,因此,資訊的角色是非常關鍵的。

媒體危機:資本主義造就財團掌握媒體 損害公民的媒體權利

民主社會中公民的媒體權利包括兩方面,一是資訊公開與揭露,即民眾知的權利;二是民眾表意的權利,意即民主社會不是投票政治而是對話政治,而在其中,身為第四權的媒體更占有重要角色。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認為,從近幾年重要社會新聞來看,台灣在邁入富裕社會之際,同時也受資本主義運作的影響,媒體被特定勢力或財團所掌握,透過新聞媒體獲取消息時可能面臨到若干問題與危機。

管:現今社會架構、媒體制度、及媒體工作者特質影響下,關新聞議題報導時有其盲點。以樂生療養院事件為例,媒體不積極深入報導事件的成因及涉及的問題主軸,也不提供不同意見對話的平台,而將新聞花絮變成事件主軸,將報導重點放在環境抗議事件中混亂的畫面,使閱聽者無法從最容易接近的媒體上獲得事件本身的事實,剝奪民眾對事件發展始末知的權利。

在台灣報禁解除20年的今天,上百個媒體競爭下,的確提供民眾更多資訊與選擇,但是在新自由主義以及市場民主導向的運作下,為了爭奪閱聽率而花招擺出的作法,其實反而是在遠離市場,驗證美國傳播經濟學者McChesney所提出新自由主義思考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的理論。

換句話說,媒體會以娛樂性的報導方式去迎合民眾期待,並用廣告主的需求去進行報導,因而減少公共議題的討論,其實事實上是錯估民眾對事件真實面知的需求。如同1980年代德國學者Enzensberg提出的理論,當媒體規模越來越大或是越私有化時,就會與當權者形成共謀的關係,媒體原本被期待監督社會的角色就越不容易彰顯,也容易因為利潤的關係排除社會上較小社群的聲音,例如環境議題或是勞工議題。

另外,媒體工作者的文化與社會階層等級通常較高,所受的傳播教育如果較為偏狹或是側重技術教育,與社會其他層面接觸又較少的話,容易產生保守型態的個人主觀意識及價值觀,也會導致其所報導的新聞內容其實是這個少數階級所產生的事件想像及個人意識形態的加諸,因此容易在事件本身的描述上塑造對立的觀點或關係,這是在世界上富裕社會所普遍存在的現象。

雖然台灣還是有一些非主流媒體會對重要環境議題進行報導,但在台灣主流媒體越來越壯大,越來越不注重公共議題報導,媒體工作者也會越來越不重視新聞事實及其衍生影響的挖掘與陳述,可能會造成集權主義的溫床,這是值得警覺與反省的問題。

問:以樂生事件的公民參與為例,運用部落格如何增加更多事件參與者的訊息披露?此外,部落格等公民或是獨立媒體不同於一般正式的新聞媒體,其深度與內部資訊取得要如何進行?

管:台灣的部落格也大部分是娛樂性質寫個人秘密用的,不過還是有一些專業部落格在逐漸成長中。而部落格內容建構牽涉到架設者的物質條件、熱情、及動機,一般民眾像PEOPO公民新聞平台(http://www.peopo.org/)期待的主動去採訪新聞的情況較少,目前台灣獨立媒體的建構者大多是NGO組織,他們也比較有條件去進行這樣的工作,只是在文章描述方式上還要多作琢磨。另外還有一個物質條件的問題,例如公共電視他是一個具有相對穩定條件的組織,因此可以做這樣的工作。此外,包括我個人,透過向國科會等政府單位申請經費的方式也可以進行一些社會運動專題的採訪、報導及研究工作,並且透過一些影音媒體將成果進行發表。

問:台灣的非主流媒體為什麼不太受到民眾重視或是比較起不了公眾傳播的效果?是民眾的知識水平太低或是消費習慣影響?學者們在這上面的角色又應該是如何?

管:台灣是媒體多資訊少的地方,所以媒體在新聞運作上就會比較喜歡用譁眾取寵的方式爭取閱聽率,我並不認為這是因為民眾的程度比較差所以會使他們這麼作,而是喜歡聽八卦消息某種程度上是人的天性,但喜歡八卦的人不盡然不喜歡瞭解公共事務;然而,運用民眾的這種天性在所謂的八卦雜誌刊登環境消息也是一種運用策略,而其他一些像是《商業週刊》及《天下雜誌》也報導過很多環境新聞並且還持續追蹤,這不是一個單純的企業良心與道德問題,他還牽涉了市場的考量。

從另一方面來看,因為只有一些小的媒體願意提供相關消息,民眾沒有管道得到消息,使他沒有辦法進行議題的關心,這其實才是主流媒體比較大的問題。此外,台灣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嚴肅的媒體太嚴肅到民眾不想看或是看不懂,所以部分媒體工作者說故事的能力是有問題的,他們的文字也比較不容易感動民眾,以致不能達成訊息行銷與推廣的目的,這是文化及想像能力上的問題。 (待續)

系列報導:
【富裕社會的危機與轉機】之二:逆轉環境劣勢 掐斷污染企業命根 環境資訊公開
【富裕社會的危機與轉機】之三:環境運動中的媒體實踐

 
台灣新聞  --﹥

珊瑚首度列入保育紅色警戒 台灣應正視

摘錄自2007年9月16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根據世界保育聯盟(IUCN)最近發佈的資訊,珊湖首度被列入瀕危物種的「紅色警戒」名單,學者專家認為,這對台灣域的海珊瑚礁是項警訊,漁政、環保及觀光主管單位應予正視。

WWF分析,珊瑚礁的面積在整個海洋環境中所佔比例不到0.25%,但蘊藏了200萬物種,佔了25%的海洋生物,也構成了1/4供人類使用、具商業價值的重要海洋物種,無論對全球沿海地區人民的漁業生計及觀光,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源。

但全球的珊瑚由於非永續性及破壞性漁撈、氣候變遷等因素而衰竭。WWF警告,除非人類立即採取行動,將有更多物種面臨威脅。除了海洋生態、漁業及觀光外,珊瑚礁也是人類環境的天然屏障,聯合國降低災難國際策略小組(ISDR)及WWF都表示,珊瑚礁及紅樹林確實化解了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力量,如馬爾地夫政府努力保護外海的珊瑚礁,降低了海嘯造成的災害。

台灣的珊瑚礁生態也令人憂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2004年世界珊瑚礁現況」報告就警告,過度及破壞式捕魚、沉澱物及海岸地區發展等因素,使全台灣珊瑚礁面臨威脅。報告指出,除了西部沙灘沿海地區外,台灣周圍海域都有珊瑚礁,而被觀察的32個區域中,有18個區域的珊瑚分佈不到30%,顯示這些礁層處於嚴重壓力或傷害之下。

 

護野鳥反獵鷹 警方保育過境候鳥

摘錄自2007年9月15日中央社屏東報導

警政署表示,9月是候鳥南遷過境台灣的高峰期,恆春半島為候鳥旅途過境站,也是賞鳥者天堂。為嚴防美景變美食,特地指定屏東縣警察局、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及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隊,成立「護野鳥反獵鷹」專案,以宣示保護野生動物決心。

恆春候鳥季開幕,恆春半島的山上與海邊,可以看見飛鷹、伯勞芳蹤日漸增加,其模樣煞是俏皮可愛。警政署表示,防止不肖民眾用「鳥腳踏」傷害這群遠方來的嬌客,維護國家之形象,因此成立「護野鳥反獵鷹」專案。

警方說,如果查獲受困的野鳥,將會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野放,若逮捕到捕捉過境候鳥的嫌犯,將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移請屏東縣警察局恆春分局,移送屏東地檢署偵辦。

 

樹癌 褐根病蔓延全台

摘錄自2007年9月14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被稱為「樹癌」的褐根病侵襲全台樹木,台北市至少有14座公園淪陷、360棵樹受感染、6000多平方公尺土壤必須徹底消毒滅菌,且疫情尚未獲控制。專家警告,若政府不積極處理,預估不到10年台灣將無處可種樹。

台北市公園處褐根病防治小組說,褐根病菌蔓延快速,樹木一旦染病,不到3天就枝葉枯黃凋萎,真菌遺留在殘根土壤中可存活十年,難以斷絕,在南部還被稱為樹木的「起肖病」(意指發瘋病)。

2006年底台北市公園處在市內首度發現案例,即成立防治小組,今年起,市府公園處發現疫情持續擴大,原先提報加上市區綠帶,共220棵病株、4600平方公尺土壤須防治。公園處從綠化經費結餘款擠出450萬元處理這場樹災。但公園處最近重新統計「新感染標的」,又發現多出140棵病株。

台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技正林明志指出,這兩年來陸續接獲通報,「蔓延速度比想像中還快」,褐根病已從市區擴散到郊區,情況危急。林明志表示,褐根病侵襲對象包括所有木本植物,只要喬木、灌木都無法倖免,政府若不設法解決,不用多久北市的樹木都可能淪陷,土壤也無法植樹,只能種「草」。

 

台灣污水下水道 普及率低

摘錄自2007年9月15日民視新聞網報導

台灣地區的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僅有16.63%,嚴重落後於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大部分家庭排放的污水,都直接從水溝流入河川,造成環境惡臭,現在政府希望藉由民間投資的方式,參與污水下水道的建設,這不僅可以帶動經濟繁榮,還可以讓我們的環境不再惡臭。

現在政府希望藉由民間資金的投資,加速建設的腳步民間投入資金,政府還會分年攤還污水處理費,預期報酬率保守估計有10%,不僅帶動經濟發展,人民也能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政府的推動加上民間的參與,人民享有優質的都市環境,對國家的形象及競爭力也會有所提升。

 

北市府節省資源 收集雨水澆花

摘錄自2007年9月14日中華日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為提倡節約能源日前發揮創意,利用市政大樓的雨棚收集雨水,並將原有的落水排水管修改為雨水收集管,將雨水儲存在收集容器內,以提市政大樓澆花及如廁沖水使用。根據統計,每日可為市府節省0.6度的用水,一年將可節省用水量約為150度。

市府公管中心主任徐英雄表示,市府為配合節能所收集的雨水,將集中儲放在兩個3噸及一個4噸的蓄水桶中,他說,雨水收集再利用在台北市雖然不是首創,但市府在舊大樓利用一點巧思,將小空間改造成具雨水收集功能,市府的作為具有其示範性的作用,希望藉由市政大樓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的啟用,能提倡環保節能觀念,鼓舞大家身體力行,共同愛護我們的地球資源。

「納莉」成形 料不侵台


摘錄自2007年9月14日蘋果日報台北報導

原位於琉球東南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13日下午2時增強為輕度颱風,中文譯名為「納莉」(Nari,南韓命名,原意為「百合」),目前中心位置在恆春東方1200公里海面上,持續以時速20公里朝西北移動。中央氣象局預估,未來納莉將持續朝東海移動,對台灣陸地應不會造成影響。

氣象局預報員游志淇說,受到微弱東北風及東風影響,14、15日兩天台灣東北部地區有短暫陣雨,北部地區早晚亦有零星短暫陣雨,中南部地區午後有局部雷陣雨,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到晴。各地溫度變化不大,北部地區高溫攝氏31度左右,中南部地區高溫則約攝氏33度。

 

不一樣的角度看新竹 兩岸對談古蹟保存與草根環運


本報2007年9月14日新竹訊,陳誼芩報導

提到新竹,您會想到什麼?風城、貢丸、米粉、玻璃製品、竹科……,除了這些之外,有一些人默默的在為新竹的環境努力,推動古蹟建築保存與活化再利用以及草根環保運動,才能讓新竹在保有高科技城市的光環之下,還維持一定水平的生活環境。

兩岸環境媒體交流14日以不同的方式認識新竹,新竹市在地人士包括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創會會長黃提源、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鍾淑姬、建築師林志成、清大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王俊秀、《園區生活雜誌》發行人黃鈞銘和交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劉俊秀,並吸引近40名清華大學學生參與。

建築師林志成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新竹古蹟保存運動起於新竹火車站,新竹火車站建於1913年,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火車大站,建築師林志成在1994年主導推動「新竹風、火車情」活動,以短劇、簽名、義賣、舞團表演等活動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喚起民眾對於古蹟保存的認識,除了新竹火車站之外,新竹影像博物館、新竹市役所、新竹市消防博物館、玻工館、新竹之心與東大溝、清大北院等等,都是古蹟保存運動成功的例子。

「除了空間的美感之外,時間軸線所帶來的歷史感,是新建築無法比擬的。」在新竹市古蹟保存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建築師林志成這麼說。他也表示,政府對於建築物的政策常常是汰舊換新,但其實經過整修與設計,保留舊建築的主體架構,按照需求重新規劃空間以便再利用,除了保存既有的文化資產,更賦予舊建築新的意義,是一種縱向的文化傳承。

除了古蹟保存運動之外,草根環保運動在新竹也極負重要意義,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鍾淑姬回憶起李長榮化工廠抗爭事件,依然記憶猶新。李長榮化工廠是傳統石化產業,造成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據說當時工廠發出的臭氣飄至附近交大和清大,學校師生以及附近居民成天都要帶著口罩。

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鍾淑姬鍾淑姬描述在1987至1989年間,剛解嚴、人民意識尚未完全抬頭的時候,一場長達450天的圍廠行動,除了烈暑、豪雨,還面對最惡劣的金權攻勢與國家暴力,在居民努力不懈之下,工廠內的產品無法向外運出,產品原料也無法輸入工廠,最終迫使李長榮化工廠遷出新竹,也成就了環保運動的里程碑。

另外,反竹科焚化爐也是新竹另一重要的環保運動。2003年至2006年的新竹科學園區污泥乾燥焚化爐違法燒廢溶劑問題,引起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關注,鍾淑姬表示廢溶劑再利用條例中規定廢溶劑可用來當輔助燃料,燃燒比例為柴油的10%,但竹科焚化爐一天燒20噸廢溶劑,10噸柴油,明顯違法,且對當地環境與居民造成重大污染,透過陳情、抗議、訴諸媒體等活動,最後也成功的迫使焚化爐停止運轉。

與會民眾《中外對話》王冬瑩表示,新竹古蹟文化保護的案例對於北京奧運的都市更新很有啟發性,並且想更進一步瞭解台灣綠建築對環境友善的例子。建築師林志成提到台灣推動綠建築,除原有的建築執照外,還必須通過節約能源的審查,台灣政府對於光電板的設置補助一半經費;另外授王俊秀補充說明,超過5000萬經費的公共建築,皆須有節能設施,包括設計節能、設備節能、管理節能三種。

《香港文匯報》上海辦事處主任章子峰希望將在台灣的所聽所聞,帶回中國參考,另外他表示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很深,但與日本相比,台灣處於無序狀態,欠缺對於大環境的整體規劃。劉俊秀則認為台灣威權解放至今也不過才20年,台灣的民主發展還處於過度期,尚未到達日本的程度,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還在發展中,由目前成果來看,台灣人是足以自豪的。

 
國際新聞  --﹥

進口俄羅斯野生動物 美狩獵用品公司遭訴

摘譯自2007年9月12日ENS美國,德州休士頓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打獵聯盟主席科恩。圖片來源:Hunting Consortium一個維吉尼亞州打獵用品公司於2002年的一次俄羅斯打獵旅程中違反美國與俄羅斯野生動物法,因而於9月12日在美國德州休士頓被起訴。

美國聯邦司法部環境與自然資源組的代理助理首席檢察長譚帕斯(Ronald Tenpas)表示,一個在維吉尼亞州貝里維爾(Berryville)經營打獵用品公司的美國打獵聯盟(the Hunting Consortium)主席科恩(Robert Kern)及他的公司因違反拉賽法(the Lacey Act,譯註:美國聯邦野生動物保護法案,對外來脊椎動物入境進行規範)被一個聯邦大陪審團起訴。

拉賽法禁止任何人進出口、運輸、販賣、取得、或購買任何違反外國野生動物而取得、擁有、運送、或賣出的外國野生動物產品。

這項指控是根據2002年暑假,科恩在俄羅斯所組織的一次打獵行動中,被指出使用直昇機來為同行獵人尋找具有戰利品規格(trophy-sized)的北美麋鹿及綿羊。據瞭解,直昇機被用來當作獵人從空中掃射的平台。

使用直昇機獵取野生動物在俄羅斯是被禁止的。這些被做為戰利品的野生動物肢體之後就從俄羅斯被運出並由休士頓機場輸入美國。

科恩及打獵聯盟分別依嚴重違反拉賽法而起訴,判處5年徒刑的最重罰則,科恩及打獵聯盟並分別被課以25萬及50萬美元罰金。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禽流感疫苗的第一個臨床試驗 獲得正面成果

摘譯自2007年9月12日ENS美國,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養雞場一景。圖片來源:Jessica Grainger 根據一個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的國際科學家團隊表示,用來保護人類的新型禽流感疫苗,其第一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了它是安全的,並且在健康的受試者身上適應良好。這個疫苗是有史以來人類對抗高致死性禽流感病毒亞株H7N1的第一個有用的疫苗。

這個病毒亞株與2003年末開始並且目前流行於亞洲、非洲、中東,在12個國家導致328人染病,200人死亡的H5N1亞株不同。

然而,H7N1病毒株也曾經爆發歐洲的家禽死亡疫情,並且也同樣地具有在人類間感染及散佈的潛在能力。

1999年H7N1在義大利爆發的家禽死亡疫情,被證實與2003年在荷蘭造成超過80人感染1人死亡的H7N7禽流感病毒有關。

儘管H7型病毒發展成為普遍流行性感冒株的風險較低,希望這個研究仍會是未來流行性感冒疫苗發展時一個很重要的資源。

過去6年間,從疫苗病毒設計到這個首次臨床試驗的完成,這個疫苗是由一個歐洲科學家團隊所發展的,並且是由「歐盟研究框架計畫(European Union Research Framework Programme)」共同資助的。

這個名為FLUPAN的計畫,由來自英國、義大利、挪威及法國的許多研究團隊共同合作,並由歐盟第五研究框架計畫提供210萬歐元(約合290萬美元)的經費支援。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美聯邦法庭:州政府訂立汽車排放標準 可更嚴苛

摘譯自2007年9月12日ENS美國,佛蒙特州報導;楊壁如編譯;蔡麗伶審校

佛蒙特州塞車狀況 (圖片來源: Log Cabin Chronicle)佛蒙特州聯邦法庭12日支持州政府改採新的汽車排放標準,這項標準在加州已經立法,決定對汽車溫室氣體排放有新的限制。這些標準在2016年完全實施後,希望能降低由汽車排放造成全球暖化的氣體約30%。

這場官司是由美國汽車製造商和經銷商所提起訴訟,他們覺得佛蒙特州對廢氣排放限制的規定,在不提及全球暖化的前提下,對工業界來說是沈重的負擔,且會引起過度的經濟損失。

佛蒙特州美國地方法院首席法官駁回製造商和經銷商所有對佛蒙特州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的控訴,規定汽車製造商要符合由加州及其他14州所提出的新標準。

法官證實佛蒙特州2005年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立法,不受聯邦法所箝制。

在「清淨空氣法」下,加州及其他州可以在美國環保署的認可下,訂定比聯邦更嚴格的標準,但聯邦機構尚未對加州在2005年提出的要求做出回應。

如果環保署的回應是拒絕同意加州對汽車加強排放標準的要求,加州檢察官布朗誓言「要讓布希政府上法庭」。

對於法院的判決,布朗說:「很不幸的,如果環保署堅持反對加州提出的訴願,今天讓加州維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的決定,有可能是一場空虛的勝利。」

布朗說:「我們的請願是以合理的方式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這項請願擱置近兩年是很丟臉的事。」

山巒協會首席氣候顧問布克班德說:「今天在佛蒙特州的決定,對打擊全球暖化是一項戲劇化的勝利。如果我們能藉此防止全球暖化的災難,它便證實各州對保護其公民及每個人的需求,提出了更寬廣、更具視野的行動。」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洛杉磯附近乾旱嚴重 長堤市啟動限水措施

摘錄自2007年9月15日中央社洛杉磯報導

面對有氣象紀錄的130年來降雨量最少的一年,洛杉磯南邊的長堤市15日啟動「自來水短缺緊急應變計畫」,呼籲民眾停止對庭院灑水、縮短洗澡時間,並規定餐廳在客人沒有要求時不可主動提供飲水。

長堤市的「自來水短缺緊急應變計畫」還包括:一般住家庭院每星期澆水不得超過3次、禁止用水管噴灑停車道、人行道、或其他室外柏油路面等。至於以吸引觀光客而聞名的長堤海灘,其附近的旅館必須向旅客建議,儘量隔日更換床單與毛巾,以避免浪費有限的自來水。

 

印尼反核組織促取消建核電廠及修改核能法

摘錄自2007年9月15日中央社雅加達報導

印尼反核運動人士要求政府,吸取日前發生的全國核子工業原料技術研究所實驗室爆炸事件教訓,立即取消興建核電廠計畫,以及修改有關核能的法令。

非政府組織的印尼反核會社和環球正義協會15日發表聲明指出,這一爆炸事件顯示,政府沒能妥善管理核子技術;因此,政府除必須立即停止興建核能電廠計畫外,也有必要修改有關1997年核能的第10號法令。印尼反核會社領導人迪安‧阿伯拉罕說,爆炸事件發生後,當局似乎試圖掩蓋事實真相,媒體很難從爆炸案中受傷學者身上獲得相關的訊息,核能監督機構也沒有作出太多的反應。

據指出,印尼政府已在14個地點進行建廠選址的勘察,慕利阿半島不是唯一的選擇地點,但至今只有慕利阿半島附近的居民在反對。

由於有關方面未進一步公佈爆炸事件實情,國會議長阿貢表示,爆炸事件已造成民眾日益擔心慕利阿核電廠工程的安全問題,政府有必要儘速公佈爆炸事件真相。

 

為保育鯊魚 馬來西亞官方宴會禁食魚翅羹


摘錄自2007年9月15日法新社吉隆坡報導

媒體報導,馬來西亞自然資源暨環境部已經將魚翅羹從官方的宴會菜單中除名,目的是為了保育鯊魚。

自然資源暨環境部向馬來西亞自然學會許下承諾。部長艾茲米說:「透過避免食用魚翅羹,希望本部能對當前保育鯊魚的努力,多少作出一些貢獻。」

艾茲米表示:「鯊魚若滅絕,將啟動骨牌效應,而此效應的每一階段都將造成其他魚類和海洋物種絕跡或過剩,進而造成海洋生態系統失衡。」

 

聯合國通過原住民權利宣言 非洲部落歡迎


摘錄自9月14日中央社約翰尼斯堡報導

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的多數票表決通過「原住民權利宣言」後,波札那原住民族布希曼人賈克勒波尼表示,這項宣言將給非洲原住部落人民更大的保障,波札那政府不能再對待布希曼人如同二等公民,任意的將原住民趕出生活多年的土地。

經過長達22年的激烈辯論,聯合國終於在12日通過原住民權利宣言,表決中除了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和美國投票反對外,有高達143國投票贊成、11國棄權。

肯亞歐吉克族人契瑞約特表示,聯合國採納這項宣言,代表全球各原住民的生活將和世界其他公民一樣獲得改善,因為宣言除了承認原住民族的土地所有權和想過的生活方式外,同時主張政府未經自由共識下,不能強迫原住民族搬離原來出生、成長的土地。

 

全球最大淡水湖 遭工業重污染


摘錄自2007年9月14日TVBS報導

西伯利亞南方的貝加爾湖,向來是俄羅斯最知名的景點之一,這個全球最大最深的淡水湖,相當一個台灣大,有336條河川注入,周邊有200座橋樑、33條隧道,佔全球淡水的1/5。

若全世界淡水都消失,貝加爾湖足夠支撐地球生物飲用42年,但這個時間恐怕要縮短了;因為污染日趨嚴重,向來直接飲水的當地居民,看著湖面上,整天製造污染的工廠,決定採取行動。環保人士潛入湖中,帶來水底下這樣子的排放污水情形,令喜愛貝加爾湖的人們無不氣炸,因為無數專屬貝加爾湖的稀有生物,恐怕都會受到影響;而一條俄羅斯政府規劃的輸油管,更計畫在湖邊500公里興建。

被列入世界遺產之一的貝加爾湖,命運如何,俄羅斯政府至今不願回應,工廠也繼續開工,環保人士說,為了美麗家園,他們會抗爭到底!

 

中國新聞  --﹥

古城蒙塵 臨汾花果城 全球第二髒

摘錄自2007年9月16日中國時報報導

總部設在紐約的「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Blacksmith Institute)花了7年時間在全球400個地點蒐集資料,列出汙染最為嚴重的10個城市。1986年受核電廠輻射汙染的轍諾堡受影響人數達550萬人名列第一,臨汾以300萬人居次。印度蘇金達、俄羅斯捷爾任克斯和亞塞拜然的蘇姆蓋特分居三至五名。

臨汾位於山西南部,古帝堯建都於此,有天下第一都之稱。相傳堯訪賢讓位於舜就發生在這裡。有道是中國歷史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看山西,而山西的歷史文化在臨汾集中沈澱。

直到1980年左右,臨汾城的上空仍是藍天白雲。當時,臨汾市區規畫種植了柿子樹一條街、石榴樹一條街、梨樹一條街等多條果樹一條街,號稱「花果城」。但是,也是從1980年代開始,臨汾境內大大小小的焦化廠、煉鐵廠等一哄而上,城區周邊煙囪林立。

所謂「老鼠打洞—挖煤,村村點火—煉鐵,戶戶冒煙—煉焦」,徹底破壞了臨汾的花果城美名。從2003年起,臨汾年年都在大陸空氣汙染最嚴重城市的排行榜中,2000年時,全年只有14天可以看到藍天。

 

廣東番禺發生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摘錄自2007年9月16日中央社廣東報導

中國農業部9月15日確證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發生一起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9月5日,番禺區新造鎮思賢村養殖戶飼養的鴨相繼死亡,至13日共死亡鴨9830隻。14日,廣東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診斷為疑似 H5N1亞型禽流感。

目前中國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正對廣東方面送交的樣本進行確診。事發後,農業部、廣東省政府按照有關應急預案要求,做好疫情處置工作。截至14日,當地獸醫部門已撲殺銷毀鴨32630隻。

 

失地農民示威堵南沙大橋 警方暴力鎮壓抓捕

摘錄自2007年9月15日自由亞洲電台報導

廣東順德均安鎮南沙村最近連續數天發生村民抗議土地被私買的集體示威活動,13日更堵塞南沙大橋要道。當局出動數百警察暴力鎮壓,事件中傷者包括老人和兒童,有村民被公安帶走。

據瞭解近年南沙村大量耕地被徵用賣給了廠家,加上南沙大橋的建設還填平了不少魚塘,然而村民對於被徵地面積、價錢和賠償一無所知,年多來已多次向上級反映,沒有任何結果。直到近期經手這些黑箱糊塗賬的村委會主任突然辭職,村民恐怕此後更將無從追查,數百人12日起連續到村委會示威。曾有1名副鎮長出面,但對村民關於土地被賣的疑問無法提出合理解釋,村民於是將行動升級到堵路,引發13日晚上的暴力鎮壓事件。

 

科普日活動瞄準節能訣竅 力促全民節能減排

摘錄自2007年9月14日新華社報導

訂於9月15日至16日在中國各地同時開展的全國科普日活動,將向公眾大力推介各種節能訣竅,促進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的實施。本次活動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為主題,展開2500多項科普活動。其中,宣傳普及節能減排訣竅是最重要的部分。

中國科協決定向5000個各級各類圖書館和社會公眾贈送25000套以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等為主要內容的系列科普叢書和15000本《節能減排100問》,並將在有關圖書館舉辦「節能減排」巡回展覽,宣講節能減排知識。在全國80個城市廣場,青少年朋友還將用帳篷、電腦、海報、背景板等設備,向公眾展演青少年優秀電腦創意作品,宣傳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

在北京主會場,科普日活動以「節能減排從我做起」為主題,通過家庭節能環保比賽、徵集家庭節能減排金點子、節能減排示範家庭展示、介紹適用節能減排技術等,使公眾了解節能減排的緊迫性,掌握節能減排的有效方法,促使每一位公民、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區參與到節能減排全民行動中來。

 

南寧一工廠甲醛洩漏 疏散百餘小學生 5人中毒

摘錄自2007年9月15日中國新聞網報導

9月14日南寧一化工廠發生甲醛洩漏,嚴重污染了周邊1公里內的空氣,消防部門緊急疏散了附近的100多名小學生。

南寧市政府、南寧消防支隊等有關負責人案發時相繼趕到現場,並與現場的公安、安監和環境監察部門的負責人成立現場指揮部,指揮部決定由消防特勤大隊偵察人員對洩漏罐體進行堵漏處置,並調集兩輛水罐消防車進入洩漏區域進行洗消處置。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努力,地上罐體的兩處洩漏點被特勤消防員成功封堵,洗消小組再次對工廠內洩漏的罐體和周邊環境進行洗消處置,指揮部還調來一輛貨車拉載木糠對灌區周圍洩漏甲醛進行覆蓋處置,防止洩漏甲醛液體繼續擴散,下午經過消防、公安、安監、環境等部門的密切配合,洩漏甲醛罐體洩漏源被成功封堵。

當晚指揮部調來兩輛槽車對罐體內餘存的甲醛進行倒灌處置,不幸的是,由於洩漏液體洩漏源擴散迅速,事故造成1名報警群眾、1名學生和3名消防官兵受傷。目前,經醫護人員搶救受傷人員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正在醫院接受近一步接受治療和觀察。

湖南雷擊村 20年雷公光顧300回 地形特殊肇禍

摘錄自2007年9月14日東森新聞湖南報導

有人說被雷擊中的比率,比中樂透的機率還要低!但是在中國湖南的「山背村」,卻常常受到雷公「光顧」而聞名遐邇,又稱為「雷擊村」,20年內雷擊高達300次,200多人因此受傷,其中有11人因此死亡。

老是被雷劈,村民抱怨連連,專家考察找出原因,原來是山背村經年累月大霧瀰漫,梯田上水流豐富,充足的水量正好為雷電入地提供了良導體,如果再加上風力推波助瀾,很容易產生對流雲,山背村的地形就像環繞在鐵鍋中,風力遇到陡峭地形,風速抬升,強雷暴就容易跟著產生。

目前中國氣象部門已經挨家挨戶裝上了避雷針,並撥款8萬元為村裡裝防雷設備,幫助山背村居民別再為雷擊擔心受怕。

 

中國製造童裝檢驗 含螢光劑不乏知名廠牌

摘錄自2007年9月14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公佈最新一批大陸製造童裝檢驗,這次針對大賣場、百貨公司、及專賣店抽檢29件童裝商品,有7件含可遷移性螢光物質,9件商品標示不全。

被檢出有可遷移性螢光物質的童裝,不乏知名廠牌,有BALENO、愛的世界、Giordano、Hang Ten等。依據商品標示法都要求業者回收,並限期改善,如果不改善則銷毀或退運。這次查驗在游離甲醛含量結果則是都符合安全規範。

綠色學習課表  --﹥

海洋教育國際研討會

2007/10/08 - 8:00am
2007/10/09 - 5:00pm

地點:台灣高雄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97號)
主講:Dr. Russel Moll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Dr. Kazuo Inaba (日本筑波大學下田臨海研究站) 
           Dr. Paul Olin (美國加州大學Sea Grant計畫合作推廣組) 等...

報名:96.9.28(星期五)截止。
聯絡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王偉玲小姐 
TEL:07-5252000#5032、
FAX:07-5255032、
email:m935020004@student.nsysu.edu.tw

活動說明:
會中邀請美國、日本、台灣相關專家學者,針對美國、日本、台灣的海洋教育推動體系與策略、成果進行演講與對話,並邀請國內大學、高中職、國中、國小現場教育工作者與會聆聽討論,期能藉此研討會帶動政府官員、教育工作者共同腦力激盪、思考台灣在海洋教育應有的策略。

詳情請見
公務人員欲登錄時數者請前往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報名:http://lifelonglearn.cpa.gov.tw
教師欲登錄時數者請前往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http://inservice.nknu.edu.tw
研習活動http://www.nstm.gov.tw/post/08_02_c1data.asp?menu=2&activity_study_sn=13

 

【墾丁國家公園】2007單車半島遊

2007/09/22 - 8:00am
2007/09/22 - 12:00pm

地點:墾丁國家公園
對象:自行車愛好者,可完成21公里路程者並建議自備自行車。
人數:20人
報名費:每人100元(劃撥繳費請外加每筆手續費15元)
主辦: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報名:線上報名
電話:08-8861321

結合自行車運動及自然生態解說活動,讓參與者可以進行一場無污染的深度旅遊活動,不只透過解說更加認識這片土地,也身體力行地用無污染的單車來進行旅遊活動。

路線:全程最高海拔128公尺,最低6公尺;全程最大斜率約10%,(全程約25公里)

小灣遊客中心→ 船帆石→ 籠仔埔草原→ 風吹砂→ 龍磐公園→最南點→ 鵝鑾鼻→ 砂島船帆石→ 返回小灣遊客中心 

詳情請見http://www.ktnp.gov.tw/CP/Activity/Activity.aspx?SN=80

 

國小教師兩棲類資源調查研習營

2007/09/22 - 12:30pm
2007/09/24 - 1:30pm

地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地址:屏東縣內埔鄉學府路一號,電話:(08)774-0414(位置圖)
指導: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主辦: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協辦: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報名:50名(以中南及台東地區有意願參加兩棲調查志工隊者,為優先報名),至9月14日止。本活動一律採線上報名。報名後三日內需繳費才算完成報名手續。
費用:每人3,200元,含食宿、車資、保險。
電話:02-2577-3810
傳真:02-2578-0401
E-mail:csnp@csnp.org.tw 

今年度的兩棲資源調查志工培訓及調訓研習將於9/22-24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開辦,安排深入淺出又實用的室內課程並搭配兩天晚上的夜間觀察, 讓學員透過三天的課程對於認識兩棲類動物.保育及影像記錄方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本研習目前仍有名額,歡迎有志參與兩棲資源調查或對蛙類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

*凡完成研習課程的學員另贈送台灣兩棲資源調查手冊、賞蛙小幫手、賞蛙圖鑑及蛙類海報各乙份。

詳情請見http://frog.csnp.org.tw/2007_study_intro.html

 

52B讀書會─秋日農莊電影節

2007/09/30 - 10:00am
2007/09/30 - 6:00pm

季 主 題:從童稚之眼到老人的智慧,人生的閱讀
地點:台北縣林口鄉嘉寶村寶斗厝坑49號
主講:阿不
費用:一季四堂,每堂250元,一次報名四堂每人800元(含午餐及點心飲料聯絡人:
電話:02-26051119 0939110833
E-mail:abu.farmer@msa.hinet.net /herb.life@msa.hinet.net

觀賞電影名稱
1.純真11歲/戰場上的小人球
2.美麗天堂/盧安達飯店
3.偶然與巧合
4.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佐賀的超級阿嬤
 

詳情請見 部落格
阿不的心靈花園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ero/
書房-流浪書屋 http://www.ireading.cc/person/abu
工藝-秀中工房 http://tw.myblog.yahoo.com/abu-farmer
 

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檢討與修訂座談會

2007/09/19 - 1:00pm
2007/09/19 - 6:00pm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4樓會議室(台北市濟南路1段2之1號)
承辦: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委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報名:請於2007年9月17日中午12點前回覆出席函;填妥報名表後請傳真或以電子郵件傳送報名表,並來電確認。
聯絡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曾彥蓉小姐
電話:(02) 2302-1122       
傳真:(02) 2302-0101       
E-mail:celine@e-info.org.tw

13:00-13:30

報到

13:30-14:00

臺灣永續評量指標現況與架構暨指標系統修訂原則

主持人:王教授俊秀

14:00-15:00

臺灣永續指標系統修訂之初步規劃

簡報人:計畫顧問團隊(葉教授俊榮、黃教授書禮、駱教授尚廉、李教授玲玲、劉教授錦添、王教授俊秀、蔡教授慧敏、施教授文真、劉教授怡廷)

15:00-15:20

茶   敘

15:20-17:20

計畫顧問團隊建議之指標增修量表說明與討論

主持人:王俊秀教授
環境.生態組(40分鐘)
經濟.社會組(40分鐘)
制度組(20分鐘)
都市組(20分鐘)

17:20-18:00

意見交流(Q&A)

 

無車之旅 窺見新疆之美與潛在危機  --﹥

作者: 吳懿婷(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2007年7月19日,Day39
累積里程:4657km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

維吾爾──市街隨筆

吐魯番之後,時常可以窺見維吾爾人的蹤跡。九世紀漠北西遷至塔里木盆地的遊牧民族,與當地農耕民族融合,成為農耕民族,原本兩國語言不同的局面,現已被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取代,伊斯蘭教也取代佛教,這些人就是現在的維吾爾人。基本上,中國人多集中在都市裏,維吾爾人住在鄉下的多。城市裏,維吾爾的建築,多半拆掉了。蓋起水泥高樓。有些地方變化得慢,所以從高樓往巷內看,可以看見殘餘的傳統泥房。那些人口聚集越富裕的地方,維吾爾的遺跡就越難看到。

從阿克蘇前五十公裏,我們翻過小山,望見大片綠洲、鋪滿白雪的天山,就在眼前。不過有些霧濛濛的。維吾爾人駕著驢車,悠閒的去市集去了。有的帶了幾匹羊,帶了瓜,帶了代賣的商品,或躺或坐。但都不是往大城方向,而是城東的玉爾袞。在阿克蘇,我們只看見興起的高樓,和房地產商樓,剛拆掉成堆的廢墟。高樓中夾著僅存的清真寺,看來已經荒廢。城裏難得見到維吾爾人的臉孔。四川來的餐館老板說:「維吾爾人髒,政府全都把他們遷到鄉下去了。只留下少數乾淨的。」離開阿克蘇往西走,綠洲裏蓋滿了工廠,維吾爾的村莊夾在中國冒著黑煙、與外來打工人口形成的新市鎮中。

對遊客而言,大夥口中最窮困的新和,卻是最有趣的。新和是輪臺,庫車等歷史課本中耳熟能詳城市後的一個小城,名字很一般。在被油田包圍,酒樓娛樂城盡是的輪臺後,對新和並沒抱太大其望。經過荒茫的大漠戈壁,總是渴盼那被防風林擁抱,高山雪水流過的綠洲。在爬過庫車過後的小山後,突然跨越一條大河,紮爾特河。轉南進入綠洲,今天側風很大,不好騎。現在好不容易轉向南,但因大樹擁抱綠洲,風也止息了。

驢車這一路都是維吾爾農村,家前擺了許多西瓜攤,甜瓜攤。瓜的種類很多,有長橢圓形的,有大圓形的,如同臺灣的香瓜,但是大十倍。顏色也很繽紛。攤邊都有張床,可臥可坐。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以驢車為主,拖著兩輪的拖車。男人帶著方形的花帽,或是鴨舌帽;女人都綁了頭巾,穿了顏色靚麗的絲織服飾。有時拖著羊,拖著瓜。

綠洲裏,溫度降低了,太陽沒這麼烈了。一路是防風林站圍繞的棉田,渠道引來山上的雪水,滾滾穿越村落。賣瓜的阿媽不懂漢語,我們比手畫腳;在棚下吃起瓜。這一路,我們一天至少一顆瓜,補足沙漠散失的水分。大媽切了片甜瓜請我們,田在嘴裏,暖在心裏。

新疆三大問題:水資源、沙漠化與沙塵暴

一進甘肅,我們就知道,水資源是甘肅的頭要問題。沿途看板,牆壁,無不在宣傳著「建立節水型社會」,「節約用水」等等口號。至於新疆,荒漠化與沙塵暴問題也十分嚴重。這裏主要靠封沙育林的方式解決。我們看到各大城市市郊,都在植樹造林。哈密地區修築高速公路的工人告訴我們,新疆以無人煙聞名的沙漠公路(輪台-和田)現在每五公里就有一人負責看管水井,育林。

在內蒙和寧夏,主要是靠引用黃河河水灌溉作物,平時黃河水位相當低。銀川的車友告訴我們,若不是那幾天難得下了不少雨,平時黃河水位其實是相當低的,一般是看不見黃河滾滾的樣子。上下游河水分配當然是個爭議。例如銀川附近以產美味的水稻著名,當然這佔用大量河水,目前已經被減產。

中國西北部的水資源與灌溉至於甘肅和新疆,分別是靠祁連山和天山的雪水灌溉作物。有些地方則靠鑿井。從寧夏進入甘肅,在騰格爾沙漠南部的小鎮,黃花灘的清真餐館裏,餐館小弟告訴我們,附近的井鑿了250公尺,還是不得水,此地如同不少我們經過的地方,水都是外地運來的,1立方公尺的水要16元人民幣,山上更貴。

從餐館的窗戶看出去,我們看見山頭皚皚的白雪,前幾天這裏下雨,山上就下雪了。甘肅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降雨稀少,水資源主要是靠祁連山的雪水。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量人口移入,經濟發展,水資源日益緊張,生態急劇惡化,走廊內三條內流河系已經斷流,河流下游區荒漠化,成為沙塵暴的發源地。

過度開發,人口過剩,水資源不足,成為西北地方的重大問題。除荒漠化外,地球暖化造成終年雪水斷源的潛在危機,更威脅著這塊美麗,且又脆弱的土地。

觀察中國社區共管─措池村牧民的生態文化節  --﹥

作者:馮永鋒(光明日報記者)

7月18日,青海措池村,牧民們舉辦的「生態文化節」正式開幕。措池村地處長江源頭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天河源野生動物保護核心區,總面積約212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最高達4800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純牧業村之一。

第一次來措池村的人可能覺得這裏還是世外桃源,風景如畫,民風純樸。但是經常來措池村的人,就會發現這個世外桃源跟以前比已經有了明顯變化——公路修通了,從格爾木到措池村以前要走三四天的山路現在半天就到了;村民從騎馬改成騎摩托車來放牧,當然這還需要買汽油和摩托車配件;有些村民還買了數碼相機等現代電器,都可以到剛修好的太陽能電池站去充電。

便捷的交通,和隨之而來的頻密的商品交換和信息交換,給村民帶來舒適現代生活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邪惡的侵蝕。人與人之間友善,人與自然之間和諧,一向是措池村或者說中國許多地方的榮耀。但是,有很多人發現,這幾年,人與人之間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之間的鄰里關係,都有惡化的微妙趨勢。措池村的草原退化就是這惡化趨勢的表現之一。

不過,措池村已經開始以自己的方式來對抗這惡化的趨勢。

哈希‧扎西多杰,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爲「扎多」,是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協會副秘書長,2007初獲得了「CCTV年度經濟人物公益獎」。他獲獎的主要原因是實踐著一種能够實現自然保護與社區强健之間雙贏的方法,這種方法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爲「社區共管」。措池村,正是這一理念實施的重要領地。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村民們被發動起來,在「監測」他們牛羊的同時,監測物候、野生動植物、草原和山水的變化。扎多認爲,其實保護的問題本質上是個社區强健的問題,是如何化自私爲半公益的問題。有人認爲,一個社區要强健,一定要等到它富裕之後。中國有太多的地方,都抱著「先污染、後治理」,「先砍樹,後種樹」的想法來對待環境保護,但實際上,你不一定要等人快死的時候再來給他治病,你完全可以在他還健康時,就幫助他採取必要的保健措施。有人老說:要有錢才能做保護,我有兩句話來反駁,一是窮媽媽未必不懂得藝術,未必比富媽媽更不會打扮她的子女;二是有錢未必有智慧,未必會做公益,甚至有可能越有錢越邪惡。

著名自然保護組織「保護國際」中國區代表呂植,和王大軍同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她帶領的團隊給了措池村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持和精神支持。他們幫助村民設計監測的種類和方式,幫助分析監測的結果,與村民一起共同做科研。王大軍說:牧民有非常多的感官知識,他們長年累月積累的社區自然知識要比我們豐富,科研的過程是調動和改良他們這種知識的過程。現在的青海,到處都在殺高原鼠兔,只有措池村的人不殺,因爲他們發現,草原惡化也許不是鼠兔的原因,是草原先惡化了,才有鼠兔的大量出現。旱獺也是如此,現在旱獺很值錢,有外邊的人來濫捕濫殺,可它與鼠兔一樣,是高原生態系統中的「中間件」,如果它們少了,狼、棕熊、猛禽,怎麽存活?殺了它們,草原真的就能恢復嗎?現在許多地方都在推廣圍欄草場,牧民非常喜歡,但是我們也在提醒他們:這種把連綿的草原劃分爲獨立片區的方式,真的是可長久的嗎?

科研是帶有公益性的,這種微妙的公益樂趣也許會成爲社區的新型融洽劑。扎多和呂植這些人希望找到一種「扶助手段」,讓村民享受做科研和公益的樂趣,進而真正認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認清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改善隨著商品經濟入侵而日益滑坡的社區鄰里關係。呂植說:人們害怕的並不是交通,也不是商品,而是這些商品和交通所附帶的對人性和自然的侵犯力。而基於「社區共管」基礎上的科研、公益活動的摻入,可能是對抗和緩衝社區惡化的一個理想辦法。

2007年7月18日至23日,中國青海玉樹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措池村舉行了首屆生態文化節。圖片來源: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基於這個考慮,爲了防止鄰里關係滑坡,强化自身的文化魅力,進而增强社區的共同歸屬感,措池村開始舉辦生態文化節。在將近10天的時間裏,所有到達這個村莊、生活於這個村莊的人,都參與了各種各樣的節目。這節目既有傳統的轉山、歌詠、傳說講述,又有新添的認識動植物、攝影比賽等。

扎多說,鄉村生態文化節搭載在藏族傳統的「過桑」這個平臺,在繼承了傳統的本地生態文化的基礎上,也被賦予了强烈的綠色概念,包括服飾表演、賽馬、放生、殺戒(野生動物)、話說山川、本土民族體育、講解宗教生態文化、社區監測評比、評選「最具慈悲之心」村民、播放生態影視宣傳片等多種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實踐證明,這些舉措有助於培養廣大村民積極向上的精神,凝聚鄉村向心力,培養牧民自覺參與自然生態保護的熱情,倡導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鼓勵傳承優秀的生態文化思想。

本土的文化是誘人的。「保護國際」把文化節當成了員工教育和實地科學訓練的一個重要程序,鼓勵員工實地學習生態學知識——尤其是高原生態系統等方面知識,通過向牧民們學習,提高參與活動的員工對社區保護工作的理解。「保護國際」保護項目主管孫姗說,他們在一種既欣賞、讚美、喜悅,但又無比憂慮的複雜態度中參與了這個文化節。「有時候你說不清,到底是我們在幫助他們還是他們在幫助我們,也許是大家都是在共同救護自己吧。」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9月1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
◎文中所有圖片由「保護國際」及「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提供

 

行動參與樂生918重返官邸  --﹥

發起單位:青年樂生聯盟

9月12日,上百名警察用最粗暴的方式把我們和阿公阿媽驅離。

樂生大門口失守了!意味著怪手已經駛入,開始挖掘脆弱土層,被破壞的土地將危及斷層上老邁的居民們;大門口失守了!這是動工的第一步,第一步讓他得逞也意味著第二步會接續到來。

我們不能就此罷休!

蘇貞昌用美麗辭藻堆砌的承諾猶在耳邊,9/18我們將重返金華街官邸,要求現任行政院長張俊雄兌現前院長蘇貞昌的承諾!立即停工!重新開啟被草率終結的方案協商!

時間: 9/18 (二) 上午6:50 ( 請務必提早到達)
地點:中華電信工會門口 (金華街138 號)
穿著:請身穿黑色上衣
訴求:立即停工,釐清爭議,重新開啟方案協商,具體兌現保障院民續住、古蹟保留的承諾。
口號:「蘇貞昌承諾續住、張俊雄兌現承諾」、「爭議未決、立即停工」。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陳誼芩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