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9.24
本日焦點:

歐盟:2007年不得再捕黑鮪魚

黑鮪魚在圍網中被圈養;圖片來源: European Commission

摘譯自2007年9月19日ENS比利時,布魯賽爾報導;楊璧如編譯;莫聞審校

歐盟執行委員會19日決定結束2007年在東大西洋和地中海黑鮪魚的漁季。根據由7個歐盟國家收到黑鮪魚捕獲量的回報,委員會表示2007年歐盟的鮪魚限量16,780公噸已耗盡。

大西洋的黑鮪魚有兩個族群,西邊的是在墨西哥灣產卵的小族群, 東邊較大的族群每年5月由北大西洋迴游至地中海產卵。

 

中國新聞
綠色學習課表

無車之旅:

騎往中國西北邊境,烏魯木齊

中國的最終站,烏魯木齊

作者:吳郁娟(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經過44天,超過4500公里的騎行後,今天我們將要抵達b2p中國的最終站,烏魯木齊!10月10日前,我們要與大家在巴黎艾菲爾鐵塔前會合、即使如此,我們也不願只趕路而錯過中國許多值得停留之景,於是我們走遍敦煌、西安等古都,並決定將從烏魯木齊市撘火車進入俄羅斯境內,再繼續騎往歐洲前進。

於是,今天是最後一天用單車騎在中國,為此,一步步我都踩的特別珍惜,兩旁的景色也看的特別用力;一大早,就要離開達坂城這個精巧的小鎮,水草豐美的草原景觀一路送我們離去,直到我們又沒入無人跡的荒原,孤單的騎往烏魯木齊。

觀察中國

中國建築從灰色走向綠色

從塵霧中看上海大樓--88層樓高的後現代金茂大廈。圖片來源:Peter Morgan。
作者:亞歷山大‧帕斯特納克(生態生命科學網站treehugger.com通訊員)

中國的最高建築官員目標直指大型建築計劃,由於它們大量消耗材料和能源,正在導致中國的環境崩潰。根據仇保興辦公室的一份最近的報告,中國現有的大型建築95%是高耗能的,造成能源浪費,能源消費是工業化國家的2到3倍。而中國的收入——及其建築——則剛剛開始增長。

基因生萬物

蝴蝶基因多樣性研究

白粉蝶來自何處?(攝影:吳立偉)

作者:徐堉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立偉

1960年代,白粉蝶(Pireiscrucivora)的數量突然大增,白粉蝶幼蟲不但危害了各種十字花科的青菜,造成農業的衝擊,也在爭奪棲地的過程中,把一般認為是台灣原有的緣點白粉蝶(Pireis canidia,即台灣紋白蝶)驅離了菜園,避居山野。

當時台灣的蝴蝶專家認為是日本進口的高麗菜帶進了蟲卵和幼蟲,在環境適宜、天敵未現的情況下,白粉蝶遂大舉繁殖。農民只能利用農藥除蟲。

 
本日焦點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無車之旅

觀察中國

基因生萬物

本會快訊

熱門內容

族群.媒體.文化.多重奏的「在地發聲」――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天天都是無車日:國際無車日的反思

熱門關鍵字

綠建築

溫室氣體

推薦評論

IEA:台灣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第18 亞洲第1 (2)

回顧過去,台灣鮭魚危機四伏 (13)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崔媽媽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本日焦點: 歐盟:2007年不得再捕黑鮪魚 --﹥

摘譯自2007年9月19日ENS比利時,布魯賽爾報導;楊璧如編譯;莫聞審校

一整網的黑鮪魚;圖片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歐盟執行委員會19日決定結束2007年在東大西洋和地中海黑鮪魚的漁季。根據由7個歐盟國家收到黑鮪魚捕獲量的回報,委員會表示2007年歐盟的鮪魚限量16,780公噸已耗盡。

大西洋的黑鮪魚有兩個族群,西邊的是在墨西哥灣產卵的小族群, 東邊較大的族群每年5月由北大西洋迴游至地中海產卵。

每年當鮪魚進入地中海的時令,偵查機和直升機都會出動等待鮪魚出現。為了要保護產卵的鮪魚,自從2001年起,在6月使用偵查機被視為違法。世界自然基金會地中海分會表示,6月中曾經觀察到非法的飛行,該分會宗旨即是要保護黑鮪魚。

藍鰭鮪魚傳統是以魚網捕捉,但是大部分的捕網,現在已被高科技的捕漁船隊所取代。

捕魚時,黑鮪魚從圍網移入拖船的魚網,再將其拖至地中海的黑鮪魚養殖場,在那兒鮪魚被圈養,以供應日本壽司和生魚片市場,這些消費大概佔全球黑鮪魚捕獲量的40%。

東邊的黑鮪魚魚群已經被過量捕殺多年,科學家重複警告,如果沒有明確的措施來削減漁獵活動,魚群會有滅絕的危機。

2007年對歐盟和其他捕魚國家的配額是29500公噸。

但是世界自然基金會說,問題是沒有人真的知道到底有多少噸的鮪魚在捕魚季中被捕捉。

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將連結國際的海洋查緝擺在計畫的重點,柏格說,進口的國家,尤其是日本,將會要求其禁止沒有符合ICCAT規定的魚獲進口。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台灣新聞  --﹥

921後8年 遷村案土地手續未完

摘錄自2007年9月22日原住民電視台報導
921地震8週年了,當初被政府列為必須遷村遷住的五個部落包括有南投仁愛鄉的中原口部落、瑞岩部落、以及信義鄉的潭南部落、台中和平鄉三叉坑部落、雙崎部落。它們至今都還面臨土地產權還沒有轉移,無法貸款的財務問題,而921重建基金會也將在今年年底解散。

但921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遷村案完成土地移轉手續,並且把矛頭指向行政院原民會配合度不高。

「土地產權還未移轉」導致台中和平雙崎部落面臨建商不斷告發的壓力,尤其房屋融資貸款,更是遷住戶沉重負擔,這也是造成遷村案不斷延宕的主因,加上面臨銀行不願貸款的窘境,921重建基金會提議行政院原民會可以扮演國宅基金角色,就是先行提撥經費幫住戶蓋房子。

921遷村案延宕主因就是遷住戶自籌款不足,銀行拒貸,或是遷住戶還不起貸款,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問題叢生,面對未來更多急需遷村遷住部落,921遷村遷住經驗,是否提供政府解決問題對策,很多人都在等待觀望。

 

茶飲專賣店不環保 採用保麗龍杯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原住民電視台報導
不環保的保麗龍杯,又悄悄在市面上氾濫起來了!最近有網友投訴,知名的茶飲連鎖業者,標榜使用保麗龍杯,而且一天賣出超過80萬杯,這些保麗龍杯不但嚴重污染環境,若遇熱釋放的物質,還可能會致癌。

保麗龍杯的保冰、保溫性很強,加上保麗龍成本又低,成為業者愛用的主要原因,有不少消費者也很喜歡,然而保麗龍問題卻很多,不只會嚴重污染環境,它還會危害健康,在常溫下會釋放出苯乙烯這種有毒物質,超過70度時會大量釋出,長期接觸恐怕有致癌危機。

現行的限塑政策當中,並沒有對於專賣外帶的茶飲店有所限制,只能提醒大家,想解渴喝杯飲料時,挑選使用紙杯或環保塑膠杯的茶飲店,還是會對自己的健康比較有保障。

 

空氣清新加油站 10站當示範

摘錄自2007年9月22日自由時報台中報導
台中縣環保局「油槍自動跳停就停止加油」宣導活動,21日在台中豐原市某加油站舉行,還有9家示範站業者來觀摩。

環保局長蔣萬福表示,有不少民眾及加油員不了解強迫加油會危害健康、造成環境污染,加油時常說:「請加滿」,加油站油槍自動跳停後如繼續按壓油槍,就算強迫加油行為,強迫加油會造成油槍阻塞、油氣逸散到空氣中,逸散的油氣使得人體眼、耳、鼻、皮膚及呼吸系統接觸揮發性有機氣體,影響消費者及加油員健康,也增加致癌風險。

蔣萬福指出,強迫加油、不當加油等都屬空氣污染行為,加油站可處10至100萬元罰鍰,加油員強迫加油或顧客要求加滿油,也可處5千至10萬元罰鍰,該局有稽查員會側錄取締,大里市曾有加油站加油員因而被罰5千元。

 

年省千萬電費 台鐵擬打造日光車站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台鐵將規畫全國首座透明罩設計的日光車站,未來將可自行供電,地點在台北車站西側廣場,將以光電棚吸收太陽發電,預計每天可生產300瓩電力,一年可省電10萬8千多瓩,一年電費可節省1千萬元。

台鐵局未來將在西門廣場打造透明的光電天幕,下面可改裝成開放式的藝文沙龍與露天咖啡廳,廣場上現有的換氣塔還可改裝成廣告展示箱,原本很少人進出的廣場,成為美觀的節能發電區。

經濟部能源局日前向台鐵提計畫,希望在台北車站設置太陽能光電發電示範系統,台鐵副工程司謝曜宇表示,台鐵評估後認為很可行,決定將台北火車站變成「日光車站」,利用太陽能自產電力,預估總經費需要1億5千多萬元。

台鐵預估如此可自產電力,一個月可替台北車站省下一成、近百萬元的電費,台北車站今年7月的用電量是406萬度,電費950萬元。

 

芽腐病 椰子樹的禽流感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士林官邸百餘棵亞歷山大、大王椰子,因芽腐病而「陣亡」逾兩成。林業試驗所博士傅春旭說,芽腐病類似椰子樹的禽流感,傳染力強、死亡率高,是一種惡疾,好發於東南亞國家,目前國際對此病的研究資料不多;台灣最早於民國86年間在林業試驗所台北市植物園的大王椰子發現感染,予以移除焚毀,此後並無正式紀錄。目前除台北市政府有具體防治外,從中央到各縣市都看不到什麼動作,他呼籲相關單位都應投注經費研究防治,以免蔓延全台。

這兩年來,部分縣市陸續出現案例,去年彰化市、彰化縣員林鎮部分國小校園、北市北投台鐵員工訓練所的大王椰子,都出現案例;今年2月北市南港中研院區一棵大王椰子、4月間南投明潭國中校門兩排大王椰子,也確認罹患芽腐病,直到上月中旬士林官邸亞歷山大椰子也出現病情,才見主管單位積極防治。

他建議市府明年度正式編列防治經費,遏阻疫情擴散,而不是僅以綠化經費節餘款處理。

 

2天百隻海豚 擱淺八里海域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為搶救迷航在台北縣八里鄉海邊的熱帶斑海豚,跨單位組成的救援人員22日出動船艇,成功引導20多隻海豚出海,不幸的是,仍有3隻幼豚被大浪沖上岸後死亡。

台北縣動物疾病防治所股長周錦銓表示,連續兩天,估計共有約100隻熱帶斑海豚迷航,進入台北商港附近的淺水海域後擱淺,造成12隻海豚不幸死亡。鯨豚協會人員則指出,同一地點出現數量這麼多的海豚迷航,應為全台灣首例。

22日中華民國搜救總隊動員50餘人,支援台北縣政府救援海豚行動,並在海象條件許可下,上午10時許出動3艘橡皮艇,成功引導20幾隻迷航海豚到離岸500公尺外的深水海域。中午又將2隻身長約150公分的海豚,在深水海域野放回大海。

 

設鳥仔踏抓伯勞鳥 母子送辦

 
摘錄自2007年9月22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王秀蘭、王銘修母子涉嫌在野外設置鳥仔踏濫捕伯勞鳥,21日被警方查獲,及時阻止更多鳥兒遇害,偵訊後,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函送台東地檢署偵辦。

警方指出,20日下午接獲檢舉有人在卑南鄉富源地區,台東大橋下約2公里一處廢棄的西瓜園裡架設鳥仔踏捕抓伯勞鳥,隨即出動警網查緝,現場未見嫌犯,但在現場共拆除、查扣362支鳥仔踏,且有一隻紅尾伯勞中陷阱,還好及時發現,警方將牠解下、拍照存證後,交由縣農業局自然保育課人員放生。

 

爭地震測報時效 氣象局增點觀測

 
摘錄自2007年9月21日公共電視台北報導
地震測報就像跟時間賽跑,縮短一秒鐘、救災時間就多一秒,921地震過後,氣象局不斷改進地震的測報速度,經過8年的時間、測報速度已經縮短將近1分鐘。氣象局亦增設了49個地震站,爭取測報時效,但如果要進步到預測地震呢?就得靠全台150個衛星定位觀測站。觀測站接收衛星資訊,以座標值推出地表位移,長期來說,可以掌握台灣的地表運動,而短期內,氣象局還要發展地震預警系統。

以921為例,震波傳遞,首先是出現上下震動的P波,數十秒後,才是讓民眾感受到震度的水平S波。利用兩種震波的時間差,就可以發出預警訊號。日本類似系統已經成熟,今年日本能登半島、新潟兩次大地震,預警系統就成功在3.8秒內發出警訊,要追上日本腳步,台灣還得投入更多資源。

 

騎自行車 要兩段左轉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交通部、警政署聯手推動的自行車政策,將於10月底出爐,大幅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除維持現行規定,另增二段式左轉,經斑馬線穿越道路時需下車以推行方式前進、必須要有安全配備,沒有前後燈照明者,晚上不能騎上路等。違者罰款300元至600元。

交通部強調,自行車政策的最大意義,是要建立「腳踏車是交通工具、不是行人」的觀念,而且現行道安規則原就定義自行車為「慢車」,加上越來愈多的國人上下班、上下課,以腳踏車為交通工具,因此決定修法,加強管理。自行車政策也明定,自行車分三類,腳踏車和電動輔助自行車可以騎上慢車道、騎樓和人行道,但電動自行車只能騎在慢車道。

另外,警政署也主張騎士要強制戴安全帽,並提出「隱形車道」概念,限定自行車在慢車道時,要距邊線、側溝、停車格外一公尺內行駛,但不會特別畫出車道線。腳踏車專用道等,則不受此限制。但交通部對強制安全帽和隱形車道都持保留態度,尚未定案。

 
國際新聞  --﹥

研究顯示 人類活動正在改變地球的大氣含水量

摘譯自2007年9月18日ENS美國,加州,利佛摩爾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活動正在改變大氣含水量,研究人員說:「這是驗證人類活動(fingerprint)影響大氣中水蒸氣含量的第一個研究」。

該研究由加州「勞倫斯利佛摩爾氣候模式推演與交互比較國家實驗計畫(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s Program for Climate Modeling and Intercomparison)」進行,並刊登在9月1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電子版上。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聖特(Benjamin Santer)指出:「當你加熱這個星球,你會增加大氣蘊含水氣的能力。而我們大氣層的水蒸氣含量從1988年開始每10年約增加每立方公尺0.41公斤的水氣,這種水氣變化是自然變化所無法解釋的,而由人為產生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是最可能的解釋」。

聖特解釋,當自己本身就是溫室氣體的水蒸氣增加時,它會以正向回饋(positive feedback)循環的方式,擴大新增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溫效應。

當大氣溫度因為人為增加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氯氟碳化合物而增加時,水蒸氣也隨之增加,並在大氣中留住更多熱氣,不斷循環的結果,導致水蒸氣的持續增加。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保護臭氧層 近200國達成歷史性協議

摘錄自2007年9月22日法新社蒙特婁報導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22日宣布,近200個國家已經達成協議,同意加速汰除威脅臭氧層並助長全球暖化的化學物質。該署署長史丹納讚揚各國政府能達成協議,推動禁用危險的氟氯烴,表示這在減緩氣候變遷的努力上是個「重要訊號」。他也歡迎中國願意支持這項協議。

史丹納說:「歷史性這字眼常被過度使用,但是用在蒙特婁達成的這項協議恰如其分。各國政府有非常好的機會來處理氣候變遷與保護臭氧層的雙重挑戰,而這次也把握住這個機會。」

根據這項在聯合國所主辦會議上達成的協議,已開發國家將在2020年之前逐步禁止生產氟氯烴,開發中國家的期限則是2030年,比原定時程提早10年。這項協議修改了1987年根據蒙特婁議定書訂定的時間表。蒙特婁議定書目的在根除氟氯烴及相關化學物質的使用,這些物質常使用在冰箱、滅火器及髮膠。

世界各國領袖23日舉行空前的聯合國高峰會,希望打破草擬全球溫室效應氣體協議上的僵局。

 

兩種生質燃料 排放更多溫室氣體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環保團體鼓勵人們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減少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過,英國《泰晤士報》22日報導,科學家對油菜籽和玉米製生質燃料所排放的氣體進行檢測,發現兩者產生的溫室氣體分別比礦物燃料高出70%和50%,即產生的溫室氣體要比汽油等還多。

科學家尤其關切氧化亞氮(N2O)的排放,這種氣體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296倍。科學家發現,生產生質燃料過程中排放的氧化亞氮量,為過去所知的兩倍。他們發現,肥料中的氮有3%到5%轉變成氧化亞氮釋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數據則為2%。

科學家表示,這項發現說明,被設計用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種種措施,必須接受徹底的評估,而不是逕行將它們吹捧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參與這項研究的愛丁堡大學教授凱斯.史密斯表示,人們應做出理性決定,而不是因某些東西看似能減少溫室氣體,便不加思索地予以採用。

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承認,他們尚未將其它因素,好比使用礦物燃料生產肥料,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分析,但他們的結論仍舊認為,生質燃料製造過程中排放氧化亞氮,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已超過礦物燃料。

 

英國爆發首起動物藍舌病案例

摘錄自2007年9月22日法新社倫敦報導
英國南部一座農場22日爆發國內首起藍舌病案例,正努力控制口蹄疫的英國農民雪上加霜,再面臨新病毒威脅。

英國獸醫部副部長藍迪格21日告訴英國各家電視台,索夫克郡伊普斯威治附近的牛羊農場,發現一頭牛感染藍舌病毒。藍迪格與環境食物暨鄉村事務部表示,這頭牛已遭撲殺,並開始檢驗農場其他動物是否同遭感染,農場附近的限制措施也已就緒。

藍迪格說,藍舌病雖然只侵襲動物,人類不會感染,但一些病毒株對羊隻特別具有毒性。他說,目前還不知道這頭牛感染的屬於哪種病毒株。藍舌病過去僅見於氣候較溫暖的地中海盆地。藍迪格說,過去一年來,荷蘭,德國,比利時與法國北部家畜感染藍舌病案例頻傳,英國早有防備。

 

阿根廷南部今年再辦企鵝遷徙線上直播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阿根廷南部的「丘布特省」為了加強推廣「企鵝旅遊」,今年再度進行了「企鵝遷徙」網路直播。據報導,丘布特省有著名的「麥哲倫企鵝」,他們在2006年,首次試驗企鵝遷徙直播,結果反應出奇地好,因此丘布特省決定,今年要再做一次企鵝遷徙直播。

麥哲倫企鵝是以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的名字來命名的,它是溫帶企鵝中最大的一個種類,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和智利。每年9月,麥哲倫企鵝會從巴西海岸回到阿根廷海岸繁殖,而「丘布特省」則是它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污染造成酸雨 美祭出1140萬美元重罰

摘錄自2007年9月21日中央社美國報導
由於煤炭火力發電造成污染,美國環境保護署對一家電力公司課以推出有關酸雨法案以來的最高罰款,高達1140萬美元。美國司法部和環保署20日宣布,這項對東肯塔基電力公司的罰款,是美國「清淨空氣法」於1993年推動酸雨計劃,以降低硫氧化物排放量以來,最高額度的罰款。

這項處分裁定還要求,東肯塔基電力公司要逐步降低每年排放對環境有害的400公噸排放物,以及為未得到肯塔基州克拉克郡批准而排放的兩萬公噸排放物而補償。在公權力的壓力之下,東肯塔基電力公司已同意安裝監測污染的設備,以及減少對健康及環境的有害排放物。

據估計,這家公司的戴爾發電站在公元2000年到2005年之間,在沒有得到允許下,排放超過1萬5千公噸的二氧化硫和4千公噸的氧化氮。同時,氧化氮的排放比例也超過聯邦的規定。

煤炭火力發電廠釋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是引發酸雨的主要因素之一,傷害森林、湖泊、建築物等;氧化硫和氧化氮同時會引發人類嚴重的呼吸道問題,造成孩童氣喘;還會引起霧害、霾害等,嚴重影響附近地區的空氣品質。

 
中國新聞  --﹥

中國無車日 北京照樣堵

摘錄自2007年9月22日大紀元報導
中國9月22日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實行「無車日」,號召市民使用綠色交通方式出行,期望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改善空氣污染問題。

從清晨一直到傍晚,北京城內中心地帶的一些街道禁止汽車行駛,當局還鼓勵司機們自覺把汽車留在家裡。然而在首都北京的市區內,無車日成效似乎相當有限,城內汽車跟平常的星期六一樣川流不息,很多街道並沒有遵守無車日的規定,抬頭看看北京的天空,還是一樣煙霧彌漫。

北京每天都有數以百萬計的車輛在道路上行駛,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每年的9月22日都是無車日,但今年是中國第一次舉辦這樣的活動。

環保倡議人士說,中國必須徹底改革運輸系統,不是光靠臨時舉辦的幾個無車日,而是設立自行車道、降低公共交通票價,還有設法令民眾買小汽車更加困難。

但是中國有個更大的目標作為誘因:這不只是民眾的個人健康,還有2008年8月北京奧運的順利舉行。國際奧委會高層此前已經警告說,如果明年夏天空氣污染仍然嚴重,注入自行車、馬拉松等耐力賽事可能需要延期舉行。

 

北京王府井「熄燈」半小時 節能減排全民大體驗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新華網北京報導
作為「節能減排全民大型體驗活動」的一項內容,北京王府井地區的部分景觀照明,於23日晚間熄滅半小時。與此同時,部分社區居民的家中,也在一段時間內,關閉不必要的燈光,以親身體驗能源緊缺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

此次活動於23日20時至20時30分進行,王府井商業街和東方廣場沿長安街一線的大型建築熄滅景觀照明的燈光,熄滅的燈光主要是安裝在這些建築樓頂的戶外廣告牌、霓虹燈以及建築泛光照明的燈光。王府井商業街的路燈和大型建築內的照明用燈仍繼續使用,各家商店的字號招牌及櫥窗用燈也不會關閉。

作為全國著名的商業街,王府井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致力於打造城市亮麗夜景。20多年的時間過去,如今的王府井又上演了具有一定示範意義的「熄燈秀」。北京環保人士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因為從「亮燈」到「熄燈」,都是為了發展,而現在的發展,應該是兼顧經濟效益與節能環保社會效益的科學發展。

 

甘肅幼稚園食物中毒事件 260幼兒入院治療

摘錄自2007年9月21日法新社北京報導
中國甘肅武威市實驗幼稚園的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中,已有260名幼兒入院接受治療,其中244名幼兒症狀減輕,但有16名幼兒持續發燒,病情較重。

幼稚園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後,武威市衛生局成立醫療救治專家組,組織市、區兩級醫院兒科專家會診幼兒病情,根據病情制定治療方案,下發各承擔救治任務的醫院執行,並對病情較重的幼兒實行重症監護。

據報導,武威市衛生、食品藥品監督、教育、公安部門正全力救治患兒,做好重症患兒的治療監護工作。事件原因正在調查,除了由醫院進行病理學檢查,也由疾控中心、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市公安局進行取樣檢測。

 

河南工廠廢水超標30倍 官員當場熏昏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大紀元河南報導
中國河南省開封市一家製藥工廠排放的廢水超標30倍,開封市順河回族環保分局副局長左馳日前接到村民舉報後,帶領環保執法人員前往調查。經勘察發現,該公司北圍牆下有一排汙暗渠,管道直通東護城河。左馳說,排汙口的排水量很大,排出的工業廢水呈黃褐色,散發著強烈的刺鼻氣味。當時,左馳拿出塑膠瓶到排汙口取水,不到一分鐘,隨即被一股刺鼻的氣味當場熏倒。陪同的執法人員立刻將左馳送醫急救。

從左馳的病歷卡上顯示,醫生診斷為毒物中毒反應,立即輸氧,並建議住院治療。 隔兩天後,左馳又帶著幾名執法人員到大明製藥公司檢查,發現工廠正在生產,對方沒有環保手續,但有申請工商部門頒發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左馳質疑,環保部門從沒對該企業做環評,該公司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從何而來。提取水樣本化驗後,環保人員發現該公司所排工業廢水COD(化學需氧量)濃度高達每升4570毫克,是COD標準濃度每升150毫克的30多倍。

 

環境污染造成出生缺陷率上升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大紀元報導
中國官方統計顯示,中國每年出生缺陷兒數量為80萬到120萬人。專家認為,環境污染為主要原因。

中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每年有80萬到120萬缺陷兒出生,每30秒鐘就會誕生一個缺陷兒,占中國全部出生人口的4%到6%。這一數字中包括先天性心臟病、神經管畸形、唇額裂及先天愚型兒。中國國家婦幼保健中心的有關專家認為,造成出生缺陷發生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晚育。現在美國行醫的金福生大夫表示,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會使胎兒的染色體發生突變,從而導致畸形兒的出生。

中國民間公共衛生活動人士胡佳表示,環境污染是導致中國畸形兒發生率上升的主因,雖然中國政府一直稱環保是基本國策,但中國環保狀況的惡化一直排在世界前列。每年全世界20個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能佔一半還多,所帶來的直接的後果就是中國的畸形兒童也占世界的一半。

據中國衛生部估計,中國的出生缺陷兒影響著10%的家庭,每年造成10億元人民幣、合1.3億美元的財政損失。據悉,全世界每年大約有500萬缺陷嬰兒出生,85%是在發展中國家。

 

中國決定在海南文昌建設新航天發射場

摘錄自2007年9月22日中央社報導
中國政府決定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設新航天發射場,此舉是為了適應中國新火箭和新型航太器發射任務的需求。

建設新發射場是為了適應中國航太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和新型航太器發射任務需求。新發射場建成後,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太器的發射任務。

在海南建設發射場,可利用緯度低的優勢,提高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載能力,延長衛星使用壽命。此外,在文昌建立發射場也有利於優化中國航太發射場佈局,提高航太發射綜合能力等。

 

群聚化石 遼寧出土最早恐龍托兒所

 
摘錄自2007年9月23日大紀元報導
中國和加拿大科學家最近在遼寧省義縣柳台村發現群聚的恐龍化石,1億2300萬年前被火山灰深埋地下,6隻集體死亡的鸚鵡嘴恐龍不足3歲,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恐龍「托兒所」。

此次科學家發現的恐龍化石共有12個鸚鵡嘴龍品種,科學家猜測可能來源於以前未知的恐龍品種。這項發現顯示恐龍的社會群體在很久以前就已出現,將對恐龍的社會行為進化有更進一步了解。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保羅‧巴雷特表示,這些幼龍化石已形成「托兒所」,但是無法確定它們是龐大獸群的一部分,或聚集在一起是為了得到保護。 這是首次發現此類恐龍聚集在一起,並可看出這些恐龍在出生後前幾年都聚在一起生活。

 
綠色學習課表  --﹥

綠色學苑―《藍蝶飛舞》

2007/09/26 - 7:00pm
2007/09/26 - 9:00pm
 
地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報名:請來電/來信報名
聯絡人:溫小姐
電話:02-23021122
E-mail:yswen@e-info.org.twwishin1206@gmail.com

活動說明:

綠色學苑在過中秋佳節之後,將是我們的聚會囉~這次我們將藉由電影「藍蝶飛舞」,將藉由電影帶領我們飛往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一睹藍默蝶的風采!

【藍蝶飛舞】改編自真實故事所寫成的小說,故事中一名國際知名的昆蟲學家被腦瘤末期的十歲男孩所感動,於是願意帶著行動不便的他前往危險的雨林,捉捕世上罕見的藍蝶。真實故事中的主角戴維克服了病魔活到現在,目前已經是健康青年。

而電影中也佔相當重要份量的藍默蝶(Morpho),棲息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一帶,牠會發出鈷藍般的透明藍色及金屬般光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珍貴美麗的一種蝴蝶品種。在當地原住民的傳說中,藍默蝶是種神奇的生物,看見牠的時候,只要將你的夢想告訴藍蝶,牠就會把你的願望,傳達給天上的神明,讓祂知道…

詳情請見: http://e-info.org.tw/node/19207
 

國際鯨豚生態保育研討會

2007/10/09 - 8:00am
2007/10/11 - 5:00pm
 
地點:外傘頂洲、梧棲港及彰濱及六輕工業區海濱
主辦:台灣生態學會
活動費用: 免費
報名:月日截止
聯絡人:台灣生態學會
電 話:04-24328001轉17054
Eamil:ecology@ecology.org.tw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電 話:04-24328001轉17051、17052、17053

活動說明:
活動除了邀請國際專家學者講授鯨豚生態保育,更有實地探訪鯨豚棲息地的行程,機會難得且盛況可期,竭誠歡迎您

讓我們一起成為抗暖化的種籽

2007/09/27 - 7:00pm
2007/09/27 - 9:30pm
 
地點: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辦公室(台北市中正區汀洲路三段107號2樓,舊三總對面)
主講:何宗勳
主辦: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報名:9月25日截止
聯絡人:吳鴻駿
電話:(02)2364-8587
E-mail: tepu.org@msa.hinet.net

本培訓計畫是針對有基本環境保護概念之青年,並有志更進一步學習、探討環境問題、政策與草根人民之間的關係。課程內容介紹社會議題分析方法、組織工作操作實務,並以「抗暖化」為主題,進行案例操作,引導學員規劃行動方案並親自參與執行。培訓課程結合理論學習、案例實習、工作坊學習和會議學習,並與專業學術顧問進行互動,以強化議題之知識理論基礎,讓學員熟悉環境公共事務的整體操作流程,使完成此培訓課程的學員能成為專業的環保尖兵。

詳情請見:http://www.wretch.cc/blog/tepu&article_id=9933966

 

十五份遺址專題講座

2007/09/05 - 12:00am
2007/11/28 - 12:00am

地點:文山社區大學景美校本部(景美國中內) 台北市文山區景中街27號
主講:多位知名學者合開「十五份遺址專題講座」,歡迎選修或單堂旁聽!
主辦:文山社區大學
收 費:1,000元。(單堂旁聽1堂150元)

聯絡人:文山社大 吳奕慧
電話:(02)2930-2627 (週一至週五 14:00-22:00)

活動說明:

(文山新石器時代史 )

考古遺址的發現很不容易,但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卻在九年文山社大的薰陶下,發現了台灣石器時代的十五份遺址。本課程針對十五份遺址發掘、出土器物及其重要性,邀請專家學者及政府相關部門成員,組合成系列性的學術探討主題,讓大家一起來探討十五份遺址,以及與之相關的遺址、器物。

課程大綱(主題與內容簡介): (每週三7:00-9:40 中場休息10-20分鐘)

9 月 5 日第一週 -台北十五份遺址的發現及重要性 鄭景隆先生 文山社區大學 
9 月12日第二週 -園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鄭建文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9 月19日第三週 -南科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朱正宜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南科文化遺址發掘隊長
9 月26日第四週 -營埔巴圖的發現與相關研究 劉克竑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0月 3 日第五週 -台灣考古研究的意義 陳有貝教授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10月10日第六週 -國定假日休課
10月17日第七週 -臺南縣下營鄉武安宮的巴圖 李坤修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10月24日第八週 -遺址發現與維護的官方措施 文化局官員
10月31日第九週 -公民週
11月 7 日第十週 -文化遺址的保護-以巴黎聖母院為例 楊雪梅女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
11月14日第十一週 -地質科學在考古及藝術史的工作 劉瑩三教授 花蓮教育大學學務長
11月21日第十二週 -植物園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郭素秋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中研院史語所
11月28日第十三週 -十五份遺址與巴圖的相關研究 周述蓉博士候選人 文山社區大學、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詳情請見 文山社區大學

 

主婦聯盟樂活家庭系列講座

 
2007/09/29 - 2:00pm
2007/09/29 - 4:00pm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大樓 201演講廳(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主講:陳修玲/美國奧瑞崗州立大學毒理學碩士暨博士候選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消品會委員
講題:打造樂活家庭

對象:對樂活議題有興趣之成人
人數:200人(請儘早報名,額滿為止)
費用:免費
報名專線:(02)2368-6211分機13、15

活動說明:

『樂活』是一種對人友善,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態度,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多年來推行的『生活環保』,就是這樣的態度。今年,適逢主婦聯盟滿二十週年,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家庭,能成為『樂活』家庭,共同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因此推出『樂活家庭系列講座』,九月份與十月份將各舉辦一場。

詳情請見 主婦聯盟

 

海洋教育國際研討會


2007/10/08 - 8:00am

2007/10/09 - 5:00pm
 
地點:台灣高雄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97號)
主講:Dr. Russel Moll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Dr. Kazuo Inaba (日本筑波大學下田臨海研究站) 
      Dr. Paul Olin (美國加州大學Sea Grant計畫合作推廣組) 等...

報名:96.9.28(星期五)截止。
聯絡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王偉玲小姐 
TEL:07-5252000#5032、
FAX:07-5255032、
email:m935020004@student.nsysu.edu.tw

活動說明:
會中邀請美國、日本、台灣相關專家學者,針對美國、日本、台灣的海洋教育推動體系與策略、成果進行演講與對話,並邀請國內大學、高中職、國中、國小現場教育工作者與會聆聽討論,期能藉此研討會帶動政府官員、教育工作者共同腦力激盪、思考台灣在海洋教育應有的策略。

詳情請見
公務人員欲登錄時數者請前往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報名:http://lifelonglearn.cpa.gov.tw
教師欲登錄時數者請前往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http://inservice.nknu.edu.tw
研習活動http://www.nstm.gov.tw/post/08_02_c1data.asp?menu=2&activity_study_sn=13

 

無車之旅:騎往中國西北邊境,烏魯木齊 --﹥

作者:吳郁娟(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2007年7月24日,Day44
累積里程: 4500km,新疆烏魯木齊

今天是最後一天用單車騎在中國,為此,一步步我都踩的特別珍惜......

回盼

經過44天,超過4500公里的騎行後,今天我們將要抵達b2p中國的最終站,烏魯木齊!10月10日前,我們要與大家在巴黎艾菲爾鐵塔前會合、即使如此,我們也不願只趕路而錯過中國許多值得停留之景,於是我們走遍敦煌、西安等古都,並決定將從烏魯木齊市撘火車進入俄羅斯境內,再繼續騎往歐洲前進。

於是,今天是最後一天用單車騎在中國,為此,一步步我都踩的特別珍惜,兩旁的景色也看的特別用力;一大早,就要離開達坂城這個精巧的小鎮,水草豐美的草原景觀一路送我們離去,直到我們又沒入無人跡的荒原,孤單的騎往烏魯木齊。

風吹來旅人奉茶心

沿路經過風力發電區,一根根大型風車立在地平線上。風向嘛~當然是永遠跟我們前進方向相反~頂著風前進,這是故意要我減緩完成中國之旅的時間嗎?我這麼安慰自己。騎過風車發電區,終於可以喘口氣,好人也出現了!一位大哥開著車在我們旁邊停下,拿出好幾瓶水要送我們!最近大家怕缺水,每天上路都帶4~5升的水在身上,等同於多了4~5公斤的重量。其實我們的水都還足夠,但大哥的好意贈水,我們也歡喜收下這「甜蜜的負荷」距離烏魯木齊還有30公里時,路況變成下坡居多,但是國道公路的下坡千萬不要太竊喜,因為路面常常凹凸不平,斜躺車變成碰碰車。一路震震震到烏魯木齊市區外圍,大卡車穿梭來去,整個空氣變很糟。持續前進後,高樓大廈參差坐落在眼前,公交車來來去去,我到了新疆第一大城囉!

抵達

雖然我們緩慢騎著單車進入烏魯木齊市,但景色好像瞬間從荒無區進入文明地帶;從兩三天前我還在不能洗澡,缺水,電力不足的地方過夜,現在卻身在大城市,這樣大的反差真令我不習慣。不管如何,我們到了,晚上先吃烤羊肉串慶祝吧!一大串羊肉只要1.5元,新疆羊肉超便宜,不同料理方式也超多。我們要在烏魯木齊待幾天,除了辦理最重要的哈薩克簽證外,還要維修保養車子,整理行李等等,準備進入另一階段的旅程。

雖然我們緩慢騎著單車進入烏魯木齊市,但景色好像瞬間從荒無區進入文明地帶;從兩三天前我還在不能洗澡,缺水,電力不足的地方過夜,現在卻身在大城市,這樣大的反差真令我不習慣。不管如何,我們到了,晚上先吃烤羊肉串慶祝吧!一大串羊肉只要1.5元,新疆羊肉超便宜,不同料理方式也超多。我們要在烏魯木齊待幾天,除了辦理最重要的哈薩克簽證外,還要維修保養車子,整理行李等等,準備進入另一階段的旅程。

在中國騎了一個半月,每天看到的景象都是不同以往,每天的體驗都不相同,有時騎在路上,居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在我們眼中都是新奇不過,不過我們在他們眼中應該也是很新奇吧!現在我騎乘時都把相機掛在手把上,可以邊騎邊拍、錄,連我擦身而過的驢子都可以迅速捕捉影像,一邊騎一邊聽音樂。過幾天快離開中國了,趁現在把這陣子拍到的照片小小歸納一下。

公路奇景~疊疊樂

公路奇景~疊疊樂

中國人潛力無窮,中國人開的車子容量也沒有限制。雖然國道上沿線都有超重管制與禁止載重的路牌,在路上還是常常看到「嘆為觀止」的車子疊疊樂。

從河南開始,農用車上的稻草堆到可以躺上面睡覺開始,中國車子的空位好像可以無限延伸。最強的是卡車上的車子疊疊樂,車子上面堆上一台,甚至10台的車子!10台的那種堆法,我騎經時既佩服又害怕,佩服車子的空間竟然可以這樣利用,也很害怕車子會脫落壓到我。還有下水道的管子也可以整隻運走~從背後看超像運隻大砲在街上,實在是太強啦!

*摘錄自台灣地球日網站 <番外篇 中國騎行二三事>

 

觀察中國中國建築從灰色走向綠色 --﹥

作者:亞歷山大‧帕斯特納克(生態生命科學網站treehugger.com通訊員)

通過推進大型建築的節能措施,中國每年能夠節省1億3500萬噸燃煤,但是這能說服房地産開發商邁向綠色嗎?

「最近一次黨的會議上,胡錦濤和溫家寶不斷提到利用價格、稅收和其他金融手段來抑制建設中的浪費和促進建築節能的可能性。」

「這不是白宮。」在去年3月的國際建築會議上,中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座精美的灰白色官邸。「這是一幢區政府辦公樓」他說。他不是簡單地曝光其他地方政府官員濫用資金修建高級辦公場所。中國的最高建築官員目標直指大型建築計劃,由於它們大量消耗材料和能源,正在導致中國的環境崩潰。根據仇保興辦公室的一份最近的報告,中國現有的大型建築95%是高耗能的,造成能源浪費,能源消費是工業化國家的2到3倍。而中國的收入——及其建築——則剛剛開始增長。

但是隨著人們對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關注不斷升溫,國際上對可持續發展建築的呼喚已經在歐美的城市裏處處可聞,而且正開始在世界最大的建築工地傳播。

在仇保興的北京講話幾天後,這種呼喚聲就被聯合國放大了。聯合國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全球建築業占世界能源消耗的30%到40%,通過現有技術,如絕緣、隔熱窗、遮陽、表面防潮、更高效的照明設備和電器,很多能耗是能夠被控制的。報告指出,最重要的是,這種容易實現的能耗降低——環境學家稱之爲「觸手可得的果子」——將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而排放正在使地球變暖。隨著溫度紀錄被打破以及另一個極端氣候夏季的到來,毫無疑問,中國可以採用其中一些技術。

改變的動力

儘管溫室氣體一直都沒有被納入中國領導人優先考慮的範疇,但是宣傳正在加强。「由於全球氣候變化,迫切需要進行更多的節能减排工作」溫家寶總理最近說。毋庸置疑,污染嚴重的行業,如煤礦和水泥廠,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但是建設部也注意到,全國建築業最容易實現節能减排的目標。建設部推斷,如果中國能夠使現在所有的大型建築更加節能,國家每年的煤炭消耗將减少1億3500萬噸。

當然,讓中國建築從灰色走向綠色的理由不只這些,金錢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石油供應變得更加困難了,因爲建築消耗了國家一半的能源,而在上世紀70年代,建築的能耗只占10%。於是,綠色設計不再只是一個美好的、或者很酷的事情,它正在成爲一種經濟上的必然。

那不只是仇保興或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的想法;中國綠色建築最大的粉絲是胡錦濤。胡錦濤主席擁有清華大學的水利工程學位,經常可以聽到他强調節能的優點、「十一五」規劃的兩個重要原則——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及其前景。最近一次黨的會議上,胡錦濤和溫家寶不斷提到利用價格、稅收和其他金融手段來抑制建設中的浪費和促進建築節能的可能性。

具體問題

然而,真正的「室中大象」實際上是如何將所有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變成一個具體的現實。看到今後10年將有幾百萬人涌入中國的城市,建設部已經下令,到2010年之前,新建築要比2005年節能50%,同時頒布了更爲嚴格的關於政府大樓和高耗能建築的區域法。但是,由於去年建設的步伐依然狂熱,國家每單位國內生産總值的能耗只降低了1.2%,根本達不到每年4%的目標。

如果政府確實有意使建築走向「綠色」,那麽其在「綠」化快速發展的資産市場方面就稱不上成功。「中國在綠色建築方面起步較晚,而且在一開始就伴隨著快速都市化、沒有充分的理論支持,意識仍停留在低水平,市場機制的發展也不完善。」中國房地産及住宅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開彥教授如是說。雖然去年95%被批准建造的建築達到了政府的各種能效標準,但是仇保興副部長承認,超過80%的已完工建築——面積大約爲20億平方米——完全忽視了這些標準。

「中國樂於接受新觀念,並且越來越願意改革,但是將其轉化爲立法將花費一些時間,而對房地産開發商來說,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應對挑戰」尼克•湯普森說。他是Cole Thompson Anders建築公司的首席合夥人,曾經爲中國的綠色項目工作。「中國的城市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常常是針對高端市場,有時需要車載運輸才能使之起作用,而且很少認真地專注於環境性能。」

事實上,儘管外表灰色、略顯笨重,北京一些最大的房地産好像都沐浴在一片綠色之中。在健身中心和電影院的宜人背景前,矗立著北京一些最新建築的戶外廣告牌,這些建築都冠以牧歌式的名稱,並擁有田園風光般的環境標準。但是房地産經理瓊斯•蘭格•拉塞爾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在北京和上海,只有少數建築真正達到了基本的可持續發展標準。甚至連承諾環保的國家體育場,也因過度使用鋼材而遭到了批評;其他人則把東灘,這個上海附近一個橫空出世的奢侈的生態城市稱作「漂綠」而不是綠色勝利。建設部部長對「綠色」一詞被濫用非常失望,以至於直到今年,建設部的官員只說「可持續發展的」建築。

不管是什麽詞,現在建築專家都正在努力做出規定。3月份,開彥所在的房地産研究會創立了中國的第一個綠色建築委員會(CGBC),目前正致力於使美國LEED(綠色建築評估體系)的綠色建築標準適合於中國的建築商。北京的第一座綠色建築,被稱爲ACCORD21(中美21世紀合作發展協會)的政府辦公樓仍是中國唯一通過LEED鑒定的建築(雖然其他一些樓房也在鑒定中)。雖然政府已經設定了自己的綠色建築標準,而且像萬科這樣的房地産開發商也很欣賞其內部政策, 但是很多人都承認,對於中國來說,LEED才是真正的綠色建築的標志。它更全面、更容易理解,而可能最重要的是,它被全球承認。

「特別是對一家國際公司來說,擁有一個全球標準是重要的」可持續發展建築專家、American Sinotech公司顧問團主席羅伯特•沃特森說。「不久,人們將認識到,這些建築更出色,或者它們在經濟上表現得更好;他們會想,‘我們最好順應潮流,否則我們將敗給競爭對手。於是,價格將會降低。」

綠色建築的最初附加成本——大約超過一個常規建築的5%——很容易被長期節能所彌補,而且至關重要的是從擁有巨大潜力的綠色建築市場獲取的利益。雖然,到2020年中國可能會投資15000億元人民幣(1940億美元)用於建築的綠色升級,但是沃特森估計,到2012年,節能建築和綠色升級的市場價值將超過550億美元。沃特森認爲,在中國能夠最有效地推動綠色建築的,是市場,而不是政府。考慮到哪里有錢可賺——而且一共可以賺到多麽大的一筆錢——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想法。

更長遠的考慮

毋庸置疑,一個關鍵因素是跨國公司的建築。充足的資金投入,遵循國際質量標準,通過投資「綠色」,外國公司將不只改善它們在中國的形象;它們還將樹立一個强有力的共同責任典範,教育「公衆」並减少「綠」化成本。

在像中國這樣的市場中,這種公司可能是綠色建築的數字時代的空間競賽。「在美國,對尖端技術投資的是軍方和企業,然後,消費者從中獲益」可持續發展研究者范楊說,最近他作爲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代表團的一員訪問了北京。「我認爲,中國一定會發生相同的事情。」通過繼續在其自己的建築中推行綠色,支持大學研究並爲私人開發商創造經濟動力,政府依然能夠,並應該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在最近的一次建築會議上,當提及昂貴的綠色建築材料和技術時,北京的房地産開發商潘石屹表示:「需要有一種機制,在消費者、房地産開發商和政府間分攤提升的成本。」

一個解决方案應該能回應國家——和世界——對綠色建築的呼喚,那就是在國內生産材料。中國太陽能熱水器的産量爲世界最高,這千真萬確,中國因此而自豪,而且一些中國最富有的企業家已經在風力技術和太陽能技術領域獲得了回報。但是相對於德國、歐洲、芬蘭和日本,其綠色材料工業就相形見絀了。

但是,與綠色材料一樣重要,中國建築的可持續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更長遠的考慮:城市如何設計,綠色技術如何組合,以及建築如何能夠在改善環境的同時還能改善人們的生活。小細節成就大事業。政府表示,一開始就進行合適的家庭裝修,避免重複裝修,一年便能夠節省300億元人民幣(約40億美元)。

這是全中國的一個教訓。當建造大型建築和城市的時候,中國從一開始就必須要考慮「綠色」。否則,亡羊補牢,爲時晚矣。

首頁圖片Peter Morgan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9月1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
 

基因生萬物蝴蝶基因多樣性研究從綺灰蝶、紋白蝶、原生種與外來種談起 --﹥

作者:徐堉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吳立偉

白粉蝶來自何處?

1960年代,白粉蝶(Pireiscrucivora)的數量突然大增,白粉蝶幼蟲不但危害了各種十字花科的青菜,造成農業的衝擊,也在爭奪棲地的過程中,把一般認為是台灣原有的緣點白粉蝶(Pireis canidia,即台灣紋白蝶)驅離了菜園,避居山野。

當時台灣的蝴蝶專家認為是日本進口的高麗菜帶進了蟲卵和幼蟲,在環境適宜、天敵未現的情況下,白粉蝶遂大舉繁殖。農民只能利用農藥除蟲。

自然界生物間的消長盛衰需要維持平衡,若有適當的天敵控制菜蟲,便不致於過度繁殖。使用農藥滅蟲其實也殺盡了包括菜蟲天敵在內的其他生物,是另一種形式的嚴重破壞平衡。

找尋天敵最根本的方法是找出這個物種的原棲地,這種找出「來自何處」的方法稱為親緣地理學。近年來親緣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已應用到了分子層級,即採用少許材料、萃取DNA,進行一連串的實驗,找出變異點上可供判斷的分子標幟,再進行樣品比對和數據分析,就會得到一組親緣關係樹,物種間、族群間、甚至個體間親緣關係的疏密,就能顯示在分枝清晰的關係樹上。

經過三十多年的摸索,透過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白粉蝶和緣點白粉蝶的親緣與地理關係就有了一些認識:

第一、白粉蝶這種極為成功的蔬菜害蟲其實可能來自許多不同地區,而侵入台灣的次數可能也不只一次。

第二、如果我們打算找尋白粉蝶的天敵以充當防治工具,既然台灣的白粉蝶可能並非來自日本,那麼牠究竟源自何方?搜尋的地理範圍不能只限於日本地區。

第三、像這樣演進快速的物種,是不是已經適應了台灣的生態系統?

綺灰蝶源自何方?

1980年代,幼蟲以蘇鐵嫩葉為食的蘇鐵綺灰蝶(Chilades pandava peripatria)大量繁殖,戕害了蘇鐵與台東蘇鐵的生存。這種小蝴蝶原本是縹緲神秘珍稀難見。然而在1980年代晚期突然族群量暴增,一躍成為台灣各地為害蘇鐵最嚴重的害蟲之一。

在比對了台灣地區及東南亞其他地區標本的粒線體DNA序列之後發現,這並非外來種,台灣產的蘇鐵綺灰蝶有許多獨特的基因型,這說明了台灣的蘇鐵綺灰蝶是原生種類。而牠會從與世無爭的稀少種搖身一變成為害蟲,其實是人們無知地大量栽植外來種蘇鐵所種下的惡果。

台東蘇鐵是台灣地區的特有種,僅分布於台東、每年也只在春季開一次新芽。蘇鐵綺灰蝶的生活史卻沒有配合這樣的物候,牠們從卵長成為蝴蝶要不了一個月。許多熱帶性蝶類也都有類似的策略,因此在春季過後,除了依賴台東蘇鐵偶然長出的少量不定芽維生,蘇鐵綺灰蝶就再也找不到幼蟲生長發育所需的新芽了,只能苦等下一回新綠的到來。在這種情形下,別說族群擴張,在秋冬季裡,即使是台東蘇鐵原生的台東峽谷裡,蘇鐵綺灰蝶也只能苟延殘喘。

然而,1980年代晚期,園藝界突然吹起蘇鐵風,不只是公園、學校、一般住家種起大量蘇鐵,連都會區都開始以蘇鐵作為行道樹。可是這些遍布全台的蘇鐵植株多半是開芽次數多、期間長的外來種蘇鐵,為蘇鐵綺灰蝶提供了四季無缺的大量食物,也才引起了蘇鐵綺灰蝶的族群暴增。

美麗的鳳蝶保育指標

研究過寬尾鳳蝶的粒線體DNA後,發現台灣的寬尾鳳蝶(Agehana maraho)與大陸的寬尾鳳蝶(Agehana elwesi)在遺傳上已有分化,因此可能可以視為特有種。有趣的是,棲息在華西的寬尾鳳蝶和其他地區沒有白斑的個體在粒線體DNA序列上並無不同,可以知道牠和台灣的寬尾鳳蝶關係並不近。除此之外,分析結果還發現,亞洲特有的寬尾鳳蝶類蝴蝶最可能的姐妹種竟是一種棲息在北美州的鳳蝶,說明牠們可能是發源於分布在全北區之祖先種的苗裔,擁有著漫長的歷史。

遺傳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項實例之外,其他還有不少相關研究也已在進行中,包括另一種保育類蝴蝶黃裳鳳蝶及其他具有奇特生物特性的生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遺傳多樣性資料必將可協助我們瞭解蝴蝶保育的重點,以及遺傳多樣性特別高的熱點(hot spot)地區,為國內的蝴蝶保育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本文節錄自《基因生萬物》,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林務局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Fax:+886-2-23020101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 網編:陳誼芩
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環保署(1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