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媒體.文化.多重奏的「在地發聲」――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族群.媒體.文化.多重奏的「在地發聲」――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07年09月23日
資料來源: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由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9/28-10/2在台北西門町真善美戲院舉行。「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於2001年創辦,為亞洲第一個國際民族誌影展,為雙年展,每屆影展後於隔年進行台灣全島巡演。

今年的影展主題為「在地發聲」,從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導演的立場,互相觀看原住民的世界。影展總監林文玲表示,希望透過不同族群、文化身份與角度所製作的影片,讓不同地域的人群所呈現的多元與差異,透過影片一同發聲。本屆影展放映來自世界各地與台灣本土的42部精彩影片,為了能讓主題和影片更能被理解,影展單位特別將所有影片劃分為5個專題:「回顧專題」、「導演專題」、「原住民影片機構」、「主題影片」,與「新視界」。

巴斯達隘: 1936 年的賽夏祭典於「回顧專題」中,將介紹享譽國際的著名美國導演Robert Gardner經典之作《死鳥》(Dead Birds);另尚有日本學者宮本延人先生1936年於賽夏族所拍攝的矮人祭影片《巴斯達隘:1936年的賽夏祭典》。這些16釐米影片隱沒數十年,近期才從台大人類學系的庫存資料中尋獲,極其珍貴。在此片拍攝的50年後,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胡台麗於1984年攝製了台灣第一部彩色有聲的民族誌紀錄片,同樣以矮人祭為拍攝主題。

水啦!跑跑跑「導演專題」介紹兩位原住民導演的作品:美國原住民霍皮族(Hopi)獨立影片的先驅Victor Masayesva與台灣原住民Mayaw Biho馬躍.比吼(Pangcah邦乍族);兩位導演皆由自身族群的觀點出發,製作了有關傳統文化與現代之間的衝突和適應,以及原住民於社會中面臨的處境和被主流媒體呈現差異的精彩影片。本影展邀集了兩位導演共計5部影片,由媒體、工作、文化流逝、適應等議題,切入展現由原住民自身發出的在地之聲。

當部落遇到國家「原住民影片機構」專題,介紹了三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原住民機構影片。原住民影片機構的組成與相互連結,對推動原住民影像製作朝多元拓展與持續深化十分重要。來自南半球的「巴西村落影像計劃」(Video in the Villages)自1987年創立以來,便主張把攝影機交給村落原住民紀錄自己的生活。《伊邦小孩的影像信》(Marangmotxingmo Mirang , From the Ikpeng Children to the World)中,伊邦孩子興奮地向另一個世界的小朋友介紹他們的村落;《樹果飄香的季節》(Imbe Gikegu, The Smell of Pequi Fruit)是關於性與背叛,在男人和女人,蜂鳥與短吻鱷共築共享的世界。「中澳洲原住民媒體協會」(Central Australian Aboriginal Media Association, CAAMA)的《人心黃黃》(Yellow Fella),講述了主角對自己兩種血統感到焦躁不安的故事;《日落日出》(Sunset to Sunrise)則紀錄艾麗絲泉地區的傳統長者,喃喃地將他的智慧傳承給子孫;《畫我家園》(Walking Dancing Belonging)講述三個女人如何透過藝術表達的形式,描繪心中依戀最深的家園。而「台灣原住民電視台」的《當部落遇到國家》,則探討台灣原住民族在國家體制下受到的壓迫;《達利和雅給的對話》述說泰雅青年想要傳承保存自身文化決定文面的故事;《白色追憶錄》探究在白色恐怖噤若寒蟬的時代中原住民的處境。

草木戰役「主題影片」專題邀請了各地原住民透過影片/錄影帶,針對特定議題,表達自身意見、提出解決與產生行動的發展過程。《希‧雅布書卡嫩》(意為「沒有飯吃的」)講述蘭嶼人如何面對人的老去、生病和死亡;《神氣家族》紀錄了一個美濃家庭生活與傳統信仰間的有趣故事;《阿美嘻哈》展現出台東都蘭阿美年輕人獨樹一格的阿美嘻哈;《草木戰役》拍攝草木之間的戰役進而引發人們對於這些戰役的一些「想像」;《迦納百事達》(Ghanaian Video Tales)則是非洲迦納的影像製作者,發揮怪點子所拍攝的讓迦納人為之瘋狂的聊齋誌異;《赤靈繞境》(On the Road With the Red God)講述尼泊爾最瘋狂的祭典,魅力與媽祖繞境不相上下;《馬拉比人的未來》(The Importance of Being MLABRI)敘述著馬拉比人如何適應這個地球村,不讓自己消失的故事;《舞動加德滿都》(Dancing Kathmandu)導演以身為女性、舞者、學者及半個尼泊爾人的背景,試圖找尋傳統舞蹈、現代舞蹈及舞者之間的新定位;《迦特已逝》(Ngat is Dead: Studying Mortuary Traditions)訴說荷蘭人類學家唐.歐特在養父死後,準備於美拉尼西亞的巴魯安島上進行祭祀儀式;《嘉年華的真相》(The Turcisce Carnival)將帶領我們進入面具表演者拒絕表演的背後真相;《遷徙之舞》(Seasons of Migration)藉由柬埔寨傳統舞蹈大師的巧思,舞出柬埔寨人民背井離鄉的心境;《白人研究院》(Qallunaat! Why White People Are Funny)講述加拿大伊奴族人專門研究「白人」學術團體。

自由之聲「新視界」專題的特色是邀集了近兩年海內外優秀之文化紀錄片,呈現出多樣性題材。《我會演布袋戲》訴說祖籍西藏的土登悅生,如何成為一位女頭手的故事;《炸神明》進入寒單爺核心人物的世界,紀錄他們戲劇化的人生;《思念之城》深入私人安養院的空間,呈現老人之間珍貴的友其情與愛情;《迢迢尋親路》(Chichester's Choice)記錄導演尋找父親下落的故事;《極樂之境》(The Ecstatic)呈現出虔誠的蘇菲神祕主義教徒,用狂喜的旋轉舞,求得靈魂和神性合一;《彩虹古巴》(Two Homelands Cuba and the Night)透過優美音樂,娓娓訴說同性戀於古巴社會中的痛苦、慾望與快樂;《畢摩紀》(The Bimo Records)紀錄了畢摩:咒人畢摩、招魂畢摩及村官畢摩在時代變化之下的故事;《走繩索的人》(On a Tight Rope)片中維吾爾族的孩子透過學走繩索作為與文化傳承的唯一聯繫;《我的女兒是恐怖份子》(My Daughter the Terrorist)中妲西卡與好友加入祕密恐怖組織,為的是拯救世人的理想;《自由之聲》(Mahaleo)是來自馬達加斯加島的音樂團體的故事;《怒僧》(Angry Monk - Reflections on Tibet)藉由歷史檔案記錄與現代影像的兩相對照,看到西藏這些年的變化;《喀布爾最後的猶太人》(Cabal in Kabul)紀錄兩位居住在穆斯林地區的猶太人的處境與故事。

同時,配合影展特別規劃以「在地發聲」為主題的國際論壇,林文玲特別力邀國內外重量級導演與學者出席,將就原住民導演、媒體、發言權等等議題,深入討論在地發聲的意義與重要性。屆時將有精彩的內容與大家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