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
2007.10.7
綠色影展

女性,全球行動中

第14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資料提供: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滅頂家園》第14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將於10/12-21於台北新光影城舉行,主題為「行動中的全球女性」(GLOBAL WOMEN IN ACTION),近60部展出的影片以6大單元呈現:「青春專題」、「C'est La Fete -做自己的歡樂精靈」、「情欲奶油球」、「行動中的全球女性」、「影人專題」、「Taiwan's Best台灣精選」等。

在「行動中的全球女性」單元中展出的11部片,以環境議題為背景的有4部:《熱烤阿拉斯加》、《滅頂家園》、《德州環保女偵探》、《乙烯浩劫》。在全球化及資本主義擴張的環境變遷下,女性和孩童通常被視為最為弱勢、最容易遭到剝削和犧牲的一群;但一反上個世紀之前,女性總是埋藏於環境事件的壓迫之下,新世紀的女性紛紛勇於走上前線,為自身、家庭、民族,爭取健康和正義,這4部紀錄片正紀錄了女性要在不公義社會中,所要引起的衝擊與貢獻。

自然書訊

重返美麗家園:一位生態學者的返鄉衝擊

作者:溫于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書封面當別人問起:「你的老家是什麼樣子?」時,你腦中是出現怎樣的場景?是出現高樓林立的都市叢林,還是山明水秀的田野鄉村?抑或根本無法說出陪伴你一起長大的故鄉?

作者鄧寧因為菲律賓原住民老婦的一句問話:「你的老家是什麼樣子?」,當下無言以對,在腦海中閃過自己居住的地方:治安惡劣、交通混亂…,因此他開始察覺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驚覺自己離鄉背井到其他城市試圖深根,但過的卻是有事業而無歸屬感的日子。也因作者長期在外地工作、生活,沒有深入體會家園的重要性,以致於無法做任何行動上的支持,因此決定舉家返回他的出生地—西雅圖市,一步步找尋成長的軌跡,也開始重新認識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園。

專欄作家 《詩經》白話新譯:〈邶風.擊鼓〉
譯者:賈福相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鏜」音同「湯」。

鳴擊戰鼓

戰鼓咚咚,踴躍用兵。
有人挖戰壕,有人築圍城。我卻奉命南征。

跟了將軍孫子仲,平定了陳和宋。
戰事結束,不能回家,內心憂憤忡忡。

獨留異域,我的馬兒又失蹤。
到那裡找我呢,野樹林中。

離家時,握住她的手,立約發誓,
「白首偕老,永不分離」。

唉!唉!日悠悠,路遙遠,
生活如此困難,再不能實踐我的誓言!

綠色影展 奇幻的海底建築師――珊瑚的生命

作者:謝湘儀;審校: 陳章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由珊瑚蟲分泌碳酸鈣累積而成的珊瑚群體,在海底世界創造出了奇幻建築景觀。美麗的珊瑚是由珊瑚蟲在生長時分泌碳酸鈣漸漸累積,漸漸形成各式各樣的珊瑚群體,在時間長河裏一點一滴緩緩累積,最後才形成巨大且美麗的珊瑚礁奇觀。影片中,隨著潛水員潛入海底,姿態各異的珊瑚讓人看得眼花撩亂:白色的骨幹襯著橘紅色的分觸,就像燃燒的火燄;澄黃色的分觸就像柳樹一株株隨風搖曳;有些珊瑚是像是一座山、一朵小花、一根長鞭、一片草原、一棵裝飾繽紛的彩色聖誕樹;還有像是大饅頭的珊瑚,表面高低不平的溝紋像極了人類大腦的紋路呢!

 

綠色影展

自然書訊

專欄作家

綠色影展

本會快訊

台灣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綠色課表

專欄

環境副刊

熱門內容

一旦錯過今天,便將失去明天

熱門關鍵字
碳交易 省電燈泡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
訂閱 贊助
相關電子報訂閱
海洋台灣電子報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水產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台北鳥會電子報

綠色影展女性,全球行動中――第14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資料提供: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第14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第14 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將於10/12-21於台北新光影城舉行,主題為「行動中的全球女性」(GLOBAL WOMEN IN ACTION),近60部展出的影片以6大單元呈現:「青春專題」、「C'est La Fete -做自己的歡樂精靈」、「情欲奶油球」、「行動中的全球女性」、「影人專題」、「Taiwan's Best台灣精選」等。

2007年台灣處於不斷轉變中的亞洲國家之一,在全球化的強力影響之下,亞洲女性因為工作、求學、婚姻、冒險心、經濟、或者家庭的等等因素,必須離開台灣或者來到台灣、不斷離鄉或返鄉,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造成新的兩性關係;然而多數的群眾還無法快速適應轉變中的人際關係,包括在家庭中、在職場中或者在社群中的新兩性關係皆如此。此次女性影展以「行動中的全球女性」作為探討主題,希望呈現並探討女性的行動力與社會力所帶來的衝擊與貢獻,以及女性行動力對於家庭、慾望、身體、性別與兩性關係帶來的全新意義與挑戰。

在「行動中的全球女性」單元中展出的11部片,以環境議題為背景的有4部:《熱烤阿拉斯加》、《滅頂家園》、《德州環保女偵探》、《乙烯浩劫》。在全球化及資本主義擴張的環境變遷下,女性和孩童通常被視為最為弱勢、最容易遭到剝削和犧牲的一群;但一反上個世紀之前,女性總是埋藏於環境事件的壓迫之下,新世紀的女性紛紛勇於走上前線,為自身、家庭、民族,爭取健康和正義,這4部紀錄片正紀錄了女性要在不公義社會中,所要引起的衝擊與貢獻。

《熱烤阿拉斯加》《熱烤阿拉斯加》Baked Alaska
芬妮.阿姆斯壯(Franny Armstrong)執導,26分鐘,榮獲2003年哥倫布國際影展銅獎
放映場次:10/16(二)10:10

阿拉斯加,美國最冷之地,以全球其它地方暖化速度的十倍前進,人們卻因為這裡物礦豐富,開採的動作一點也沒有打住。本片走訪阿拉斯加多個部落居民、關心全球暖化議題的人士,希望能以最直接的影像,與首當其衝的住民說法,喚起大眾的關切。原居住的阿拉斯加人也分成兩派,有人要工作和金錢,有人則懼怕家園就此不保。

《滅頂家園》Drowned Out
芬妮.阿姆斯壯(Franny Armstrong)執導,75分鐘,榮獲2003年舊金山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2004英國獨立電影最佳紀錄片
放映場次:10/16(二)10:10

印度政府計畫在印度中西部的訥爾默達河域,興建足以淹沒245個村莊、導致4千萬以上村民毀家失業的水壩工程計劃。人民集結成立反水壩組織,對世界銀行提出抗議,要求撤回給印度政府的高額貸款。小說《微物之神》的知名布克獎得主阿蘭達蒂.洛伊也加入,效法甘地的不合作主義作長期抗爭。

《德州環保女偵探》《德州環保女偵探》Texas Gold
凱洛琳.史考特(Crolyn M. Scott)執導,22分鐘,榮獲2005年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競賽片、2007年紐約短片影展最佳紀錄片
放映場次:10/18(四)16:10

黛安.威爾森,第四代捕魚人、5個孩子的母親,1989年起和石油化學工廠巨頭對抗至今。她發現她所居住的德州小鎮,竟被評為是美國「最毒」之地,大批海豚死亡,村里長期賴以維生的捕魚業面臨蕭條衰敗,她再也無法坐視不管。本片紀錄她如何在充滿限制與成見的情況下,試圖打開更多觀點,扮演偵探、詮釋者,有時甚至必須像游擊隊地硬幹。

《乙烯浩劫》《乙烯浩劫》Blue Vinyl
茱蒂絲.海爾凡(Judith Helfand)、丹尼爾.古德(Daniel B. Gold)執導,98分鐘,榮獲2002年日舞影展紀錄片電影攝影獎
放映場次:10/14(日)12:40、10/19(五)12:10
幽默、大膽的紀錄片。兩位導演走訪美國多處製造塑膠的工業城,並對聚氯乙烯塑膠這個我們生活中看似不可或缺的物件,作出許多延伸的研究。透過兩位導演的探索,義大利古城威尼斯在此呈現全然不同的風情。

自然 書訊重返美麗家園:一位生態學者的返鄉衝擊 --﹥

作者:溫于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當別人問起:「你的老家是什麼樣子?」時,你腦中是出現怎樣的場景?是出現高樓林立的都市叢林,還是山明水秀的田野鄉村?抑或根本無法說出陪伴你一起長大的故鄉?

作者鄧寧因為菲律賓原住民老婦的一句問話:「你的老家是什麼樣子?」,當下無言以對,在腦海中閃過自己居住的地方:治安惡劣、交通混亂…,因此他開始察覺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驚覺自己離鄉背井到其他城市試圖深根,但過的卻是有事業而無歸屬感的日子。也因作者長期在外地工作、生活,沒有深入體會家園的重要性,以致於無法做任何行動上的支持,因此決定舉家返回他的出生地—西雅圖市,一步步找尋成長的軌跡,也開始重新認識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園。

在書中第三、四章是藉由描寫追述遙遠記憶中與鮭魚相遇的往事,一趟公車懷舊之旅,看到了汽車雖然帶出城市機能與交通建設,卻也造成不小的環境衝擊。因此從中指出開發與建設勢必會造成不可復原的生態破壞,若要挽回以流失的自然資源及生態的健康,則應落實「低吞吐量」概念。

所謂「低吞吐量」是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生態經濟學院院長赫爾曼.戴利(Herman Daly)教授所提出的觀念,假想經濟是一龐大的有機體,金錢為他的血液循環系統,金錢從商業活動流到家庭,再從家庭流到商業,如此週而復始循環。這有機體有單一方向的「消化道系統」,從攝食、消化到排泄的運作。當有機體的消化資源為「輸入」(input),排出的廢物為「輸出」(output),「輸入」綜合「輸出」的過程就稱為「吞吐量」(throughput)。吞吐量可以比喻整個資源流動的過程,像是煤、石油、天然氣、木頭、紙、化學物、動植物、礦物質等等。而永續經濟觀念,就是維持有機體的血液循環系統(金錢流動),同時消化系統要厲行節食(節約資源)。畢竟地球上人口過多,消費行為過於浪費,以致於人類努力賺人間的貨幣(金錢),而一直消費地球,無視於地球上其他生命之存在,因此唯有將生態和社會成本算進物價中,才是達到永續生活的關鍵。

人類與大地的關係疏離而冷漠,以致現今的消費、經濟形態對生態產生破害,而本書除敘述返鄉過程的體認外,也具體陳述解決的方法,證實現實生活中只要去執行是可以改變,且確實漸漸朝向永續生活中。

你有機會好好的拜訪過自己的家鄉嗎?

順著你的記憶,一起回到熟悉的故鄉流浪吧,重溫舊夢、發掘前所未見的故鄉之餘,也重新思考目前生活是否朝永續生活模式進行吧。

書名:重返美麗家園:一位生態學者的返鄉衝擊
This place on earth : home and the practice of permanence
作者:亞倫.聖.鄧寧(Alan Thein Durning)著
譯者:金振寧,陳素姍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28日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綠色學苑開課囉!本書為第十五次聚會分享主題。希望看完這篇書介後,也會讓您愛上這本書,並且來綠色學苑裡分享您的感動與想法囉。
有關綠色學苑的詳細活動訊息與報名方式,請見http://e-info.org.tw/node/19207

【延伸閱讀】
建立美麗新家園
還我綠色地球系列書籍

七個環保綠點子 簡簡單單創造綠色新生活
不可思議的消費鏈 日常生活的環保神秘殺手
你還在開車嗎?
善意的生態殺手 不當的優惠保障政策帶來資源浩劫

拯救鮭魚736 一條見證水域生態危機的魚
享受有機生活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擊鼓〉--﹥

譯者:賈福相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鏜」音同「湯」。

 

鳴擊戰鼓

戰鼓咚咚,踴躍用兵。
有人挖戰壕,有人築圍城。我卻奉命南征。

跟了將軍孫子仲,平定了陳和宋。
戰事結束,不能回家,內心憂憤忡忡。

獨留異域,我的馬兒又失蹤。
到那裡找我呢,野樹林中。

離家時,握住她的手,立約發誓,
「白首偕老,永不分離」。

唉!唉!日悠悠,路遙遠,
生活如此困難,再不能實踐我的誓言!

War Drums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The war drums boom thunder. Weapons in hand, battle-ready.
Warriors digging foxholes; warriors building walls.
I alone was ordered to join the south-bound march.

General Sun Zi-zhong led us, conqueror of Chen and Song.
But when the war was over, my return was not allowed,
Left behind in anger, left behind in pain.

I am a refugee in the south; I have also lost my horse.
Where can I be found,
Abandoned in deep woods?

When I left home,
I clasped her hand and said:
"We shall grow old together!"

We are now so far apart; we parted long ago.
Oh, what a life is this!
Our promise cannot be kept.

綠色影展: 奇幻的海底建築師――珊瑚的生命 --﹥
作者:謝湘儀;審校: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麗的珊瑚迎著水流招展粉紅觸角,萬千的騷首姿態讓人看得目暇不已。
在墾丁四季蔚藍的海洋上,有一些東西是不須文字刻畫的歷史,在溫柔木訥的特質裡靜靜地施展著奧妙的建築技法裝飾海底世界;如果將墾丁比喻成華麗的城堡,珊瑚就是這片海域最偉大的建築師,也是這片海域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美麗的珊瑚是由珊瑚蟲在生長時分泌碳酸鈣漸漸累積,漸漸形成各式各樣的珊瑚群體,在時間長河裏一點一滴緩緩累積,最後才形成巨大且美麗的珊瑚礁奇觀。影片中,隨著潛水員潛入海底,姿態各異的珊瑚讓人看得眼花撩亂:白色的骨幹襯著橘紅色的分觸,就像燃燒的火燄;澄黃色的分觸就像柳樹一株株隨風搖曳;有些珊瑚是像是一座山、一朵小花、一根長鞭、一片草原、一棵裝飾繽紛的彩色聖誕樹;還有像是大饅頭的珊瑚,表面高低不平的溝紋像極了人類大腦的紋路呢!

珊瑚庇護著難以計數的海底生物,為魚兒們提供了悠游自在的棲息場所。 當然,珊瑚的珍貴絕對不僅止它在海底創造出來的奇幻建築美感,還有環境生態面的貢獻--提供許多生物棲息的環境以及協助人類評估海洋生態平衡,更是人們將珊瑚視為世界寶藏的原因。珊瑚是一種嬌貴的生物,對環境品質要求極為嚴格,只生長在攝氏23℃至28℃、陽光充足、水質清澈的海域,地球上只有熱帶和亞熱帶適合,尤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海域,而台灣只有東部、恆春半島和澎湖擁有豐富的珊瑚生態。然而不幸的是,這些大自然的珍寶卻正面臨可怕的人類災禍。


細數近年來台灣發生的珊瑚危機,實在是一雙手腳全部加起來的數量也不夠用。墾丁核能三廠排水口附近,因排放的水溫太高,每年都會造成珊瑚白化;陸地開墾、泥土因雨水沖刷到大海後覆蓋珊瑚表面,在短時間內死亡;漁船以拖底網作業,收網時海底底層的珊瑚礁被連根拔起、箱網水產養殖業者打樁於珊瑚礁上造成海域生態嚴重損害…等等,我們怎忍心看著這一片經過數百或數千年形成的奇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被破壞殆盡呢?

人類污染破壞海洋的行徑,造成了生態環境的變化,深深地威脅了珊瑚健康生存的條件。難道我們要眼睜睜地看著珊瑚就此消失在地球上嗎?或許你沒有親眼感受這自然景觀消失的震憾,或許你無法預知到當珊瑚不再存在於這個世界和環境所帶來的無可挽救災害,但請跟著我們一起想像:假使有一天,以珊瑚資源為根基的海底景觀不見了!這片承載著人們回憶的海洋,就永遠再也回不來了!

某天,純真的孩童張大著眼指著玻璃櫃裏的珊瑚擺飾問著:「爹地媽咪,這個是什麼啊?」無法解釋的遺憾,誰都不想承擔。所以,讓我們一起來為珊瑚的保護多一些瞭解、多一份關心,對於任何的破壞行為,我們都應該勇於拒絕並加以捍衛的!

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

觀賞「珊瑚的生命」影片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刊主編:倪宏坤
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李育琴
感謝環保署、教育部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