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0.1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誠徵生態工程翻譯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推廣海洋教育 七賢國中「帆」心大動

圖片來源:七賢國中
【相關連結】
落實海洋教育 美、日、台經驗談
海洋教育 教部借重澎湖經驗
海管處成立 台灣海洋保護區將增至5%
工作假期志工夾帶七股的沙 傳遞海岸守護夢

台灣曾是製造帆船的主要國家,但一般民眾對於帆船運動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很多人沒見過帆船。在高雄市的七賢國中,帆船運動是「全校運動」,透過將帆船運動融入教學,以帆船運動建構校本位課程,跨出海洋教育的第一步。

位於愛河與二號運河匯流處的七賢國中,愛河成為了學生揚帆操舟的場域。2004年更在愛河舉辦全國首創的第一屆水上畢業典禮,由各畢業生代表駕駛帆船領畢業證書。並由畢業班船隊繞標後,將勝利之火交給在校生船隊,在水上完成薪火相傳的儀式。精采內文

 
 
  生態工作假期:後石油時代工作假期-單車與農村體驗的創意結合
ㄚ揚載著馥瑄一起割草,順便照顧小孩,坐著坐著就睡著了 (圖片提供:ㄚ揚)

作者:ㄚ揚

我所經營的釋迦農園位在台東一處偏遠的山區上,3年前有幸聆聽台大陳章波教授的建議,換個角度思考在這片土地上所能發生的奇蹟:不要太多文明的干擾。他希望我們能模擬後石油時代的生活方式,帶給都市人另類的體驗,作為往後努力的方向。

近年來單車旅遊的人口漸增,常見單車客路過台東不作停留,台東的這塊秘境的桃花源,如果沒有識途老馬的帶路,就只能孤芳自賞而與世隔絕。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正是生態旅遊的兩樣情,如何能在僅剩下老人孩童與狗的窮鄉僻壤裡注入活水泉源?於是,我開始嘗試單車騎乘結合農村體驗的工作假期。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李育琴
太魯閣號快速平穩且又準時,台北花蓮兩個小時就到了,來回票價又合宜,不要蘇花高吧!圖片來源:Wikipedia

 


聖帕、韋帕、柯羅莎,3個颱風考驗著台灣的防颱能力,也考驗著台灣脆弱土地上開發的限度。菜價高漲、路樹倒塌、山區土石崩落,交通中斷,更造成人命傷亡。電視新聞的災難現場,傳遞出的訊息,是否要人們對大自然的威力,更審慎對待了呢?

【相關新聞】
人類刷爆地球資源額度 紅色警戒提早到來
蘇花崩塌路段 最快2個月修復
超限開發 颱風一掃淡水慘淹
颱風季砸億元 蘇花公路成錢坑
柯羅莎侵襲 全台農損累計為9億6890萬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讀者投書:以颱風之名偷渡蘇花高

作者:張榮攀(大學兼任講師)

部分媒體偶爾有報導持續討論蘇花高問題。是基於善意或「建」意(急於興建的意思),民眾約略可以了解。

2007年的花蓮算起來是幸運的,沒有颱風造成任何嚴重的損害,聖帕颱風在媒體的加強威脅性報導下,但它並沒有如預期的可怕!因為自然有自然的法則,它不像人心深不可測!花蓮今年除了柯羅莎颱風帶來的焚風,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外,鐵路6日暫停一天外,其餘它並沒兩年前的「龍王颱風」所帶給花蓮人的驚險與害怕!

蘇花高要分段處理的想法,早在上一屆環評委員要求交通部國工局提出環境差異分析報告時,就曾有人提過,用分段處理的技巧,希望蘇花高還是能變形闖關。精采內文

 
 
  推廣海洋教育 七賢國中「帆」心大動

本報2007年10月9日高雄訊,陳誼芩報導

台灣曾是製造帆船的主要國家,但一般民眾對於帆船運動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很多人沒見過帆船。過去戒嚴時期的軍事管制,人們無法親近海洋、從事海洋運動;在開放的今日,很多人將帆船運動視之為昂貴的休閒活動或是競賽型運動。但在高雄市的七賢國中,帆船運動是「全校運動」,透過將帆船運動融入教學,以帆船運動建構校本位課程,跨出海洋教育的第一步。

七賢國中總務主任謝東達在昨(9)日的國際海洋教育研討會上,介紹該校如何讓學生愛上海洋,推廣海洋教育。謝東達本身具有體育背景,不過他說:「在海上開帆船,是他從小不敢想像的事情。」由此可以想像,望海興嘆、看水止步更是一般人面對水域活動時的心情。在高雄市推動「海洋首都」、「水岸花香」健康城市等政策的背景下,七賢國中的愛河傳奇開啟了序幕。

水上畢業典禮「一帆風順」 海洋教育持續發酵

位於愛河與二號運河匯流處的七賢國中,愛河成為了學生揚帆操舟的場域。2004年更在愛河舉辦全國首創的第一屆水上畢業典禮,由各畢業生代表駕駛帆船領畢業證書。並由畢業班船隊繞標後,將勝利之火交給在校生船隊,在水上完成薪火相傳的儀式。

七賢國中校長吳友欽表示,在畢業典禮中安排帆船體驗,有勉勵學生充實自己,掌握人生的寓意,也期望學生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乘風破浪、勇往向前。這樣的畢業典禮,不只讓師生留下難忘回憶,在三年的帆船運動學習過程中,海洋教育已在學生心中留下開端,期待未來能夠持續發酵。

結合跨領域教學 培養多元技能

謝東達提到,帆船課程實施除了在健康與體育領域之外,更加入水童軍的精神、知識和技能,如小隊制度、結繩技術、戶外觀察等。也結合語文、數學、自然與生科、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等不同領域的教學,設計帆詩寫作、帆歌嗆聲、創意車帆、三角形五心、愛河生態實察、淨岸行動等內容,融入課程當中。

「帆心」是七賢國中以帆船為特色的起始點,謝東達表示透過統整課程而發展帆船獨特課程,描繪帆船教育願景,以達開啟樂觀進取、勇於挑戰並尊重大自然,親近愛河、走出校園。

經費問題 盼獲支持

七賢國中帆船畢業典禮 :: 圖片來源:七賢國中七賢國中的帆船課程從2002年的非正式課程,到2004年的正式課程,再到2006年成為學校本位課程,在吳友欽的持續推動與突破創新之下,也成功的解決班級數嚴重遞減的困境。在2002年6月,新生報到僅剩5班,到了2007年,陸續增加為37班。

謝東達也指出在推動帆船課程所面臨到的問題,如政府在編列經費上,只有列入採購經費,卻未編列維修經費,審查預算的會計部門對於帆船運動的陌生,常常也讓他必須花費更多時間,向會計人員解釋器材使用的狀況。他希望政府在推動海洋教育的同時,能夠提供足夠的資源,讓學校得以全力發展海洋教育。

Top

 
 
  生態工作假期:後石油時代工作假期-單車與農村體驗的創意結合

作者:ㄚ揚


我所經營的釋迦農園位在台東一處偏遠的山區上,3年前有幸聆聽台大陳章波教授的建議,換個角度思考在這片土地上所能發生的奇蹟:不要太多文明的干擾。他希望我們能模擬後石油時代的生活方式,帶給都市人另類的體驗,作為往後努力的方向。未來石油短缺時,人類的生活不得不更貼近自然,因此如何讓人對土地的感情藉由志工假期散播出去,則是我們希望釋放微小螢光的目標。

「單車農夫」的工作假期設計初嘗試

我熱愛騎車,每當收看環法自由車比賽時,心中忍不住幻想自己馳騁山野間的快活感受;然而山野近在咫尺,却被繁忙的農務纏身,無法恣意享受踩踏的快意涼風,只能望風興嘆。

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前理事長許瑞明大哥這幾年的扶持,讓我們從傳統農業的思維跳出,經歷了多次的實戰考驗,新農業運動於是在ㄚ揚釋迦園萌芽。

從純粹的採果體驗導入,慢慢發展不同季節的農務體驗活動,期間配合協會舉辦的志工假期活動。由於能得到遊客或志工的肯定,讓我建立起些微的信心;但畢竟這只是小眾的族群參與,久旱的幾滴甘霖只能當強心針,對我的父母家人而言,這並不夠成為養活一家人的事業,在釋迦多如牛毛的台東,如何能異軍突起擁有一席之地呢?

近年來單車旅遊的人口漸增,常見單車客路過台東不作停留,台東的這塊秘境的桃花源,如果沒有識途老馬的帶路,就只能孤芳自賞而與世隔絕。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正是生態旅遊的兩樣情,如何能在僅剩下老人孩童與狗的窮鄉僻壤裡注入活水泉源?於是,我開始嘗試單車騎乘結合農村體驗的工作假期。

讓環頸雉在釋迦園有一席之地

除草時所發現的環頸雉蛋9顆,接近時環頸雉就馬上起飛了,來不及拍到牠 (圖片提供:ㄚ揚)在我的釋迦園中住著神秘的嬌客,牠們來去如風,每年的繁殖季節都會降臨築巢,位置不定行蹤不明,只聞啼聲不見其蹤,牠們是環頸雉家族。當我下定決心要踏上朝有機生產的這條路時,有了這群家族朋友的參與其中,讓我們在這片土地上所經營的一切,有了神聖的使命感。

為了保護環頸雉讓牠們有安身立命的庇護處所外,還要有足夠的收入能餵飽一家老小,我付出加倍的心力,從堅持草生栽培絕不灑除草劑,並積極參與有機栽培管理的課程,向專家學者請益關於有機的病蟲害防治辦法,施放有機複合肥取代化學肥料,建立完整的產銷履歷和管理部落格提供資訊。棲地的維護以不干擾親鳥孵育為主,和牠們共生在這片土地上,以達到園區生態平衡。

工作假期的興起為我燃起了希望,因為瑣碎繁重的農務礙於大環境的經營困難無法雇工,只好咬牙苦撐慘澹經營,距離提供理想完善的農業體驗園區,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個人單打獨鬥的力量單薄,若能眾志成城就能稍解重擔了!

【ㄚ揚單車生活+農村體驗假期】簡介

以最貼近自然的方式-踩踏單車-穿梭在田野山間 (圖片提供:ㄚ揚)我所設計的工作假期主要讓參與者體驗1日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認識並實際參與釋迦的產出歷程(依每季所能參與的部分調整體驗內容),並在田野間與環頸雉家族的不期而遇;農閒時,則以最貼近自然的方式-踩踏單車-穿梭在田野山間,感受清風拂面的悠閒自在!

我有幾條私房路徑,期待能和喜愛大自然的單車同好們來分享,因為台東實在太遠了,加上運輸鐵馬的旅遊方式也較不便利,讓人容易望之卻步。但我仍希望慢慢克服種種的限制,以車會友,帶領大眾一同徜徉後山迷人的風光。

ㄚ揚的私房路徑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07/11//30前的週末(五)、(六)、(日)假期

活動內容私房路線鐵馬行與農村生活體驗。我們能提供容納約20-30人符合基本需求的農舍與在地風味的農家便菜飯,還有農務所需的簡易裝備(斗笠、袖子衣、手套、雨鞋*尺碼及數量受限)當然也能考慮在釋迦園中紮營。

*路線A:
(197縣道) :ㄚ揚家出發-綠色隧道-卑南文化公園-台東大橋-利吉惡地-巒山-瑞源-鹿野-初鹿-ㄚ揚家
*路線B:
(利嘉林道):ㄚ揚家出發-蕨園-達拉飛躍-獨角仙復育區-太平生態農場-大八六九藥用植物園-阿妹的家-長尾尖儲園區-達喇尉咖啡-ㄚ揚家

活動費用 : 3天2夜含食宿每人3000元。(10人以上團體8折優惠)

自行攜帶物品身份證、健保卡;野地活動請戴帽子並穿著長袖衣褲;個人藥品及防蚊液;個人盥洗用具;環保水杯、碗筷。

ㄚ揚的聯絡方式James.lorenz@msa.hinet.net ;0933756869;0928878022

 
 
  人類刷爆地球資源額度 紅色警戒提早到來

摘譯自2007年10月6日外電;鄭佳宜編譯;莫聞審校

地球資源不斷透支 :: 圖片來源:WWF
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智庫表示,地球從2007年10月6日開始進入「生態透支」,這表示今年接下來每一天,人類所有消費都在持續刷爆地球資源額度,全球正式進入紅色警戒。

新經濟基金會表示,1980年代人類首次進入生態負債,此後紅色警戒日每年都提早到來。今年生態負債日比2006年提早3天,比2005年提早6天。

除了貧富差距以外,新經濟基金會認為,富國恣意浪費資源也是加劇生態負債的原因。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國那樣消費,要5.3個地球才足以負荷,而法國、英國(3.1)、西班牙(3)、德國(2.5)和日本(2.4)消費資源的程度,亦不遑多讓。

倘若都像中國呢?這個每5天就興建一座火力發電廠的經濟起飛國家,只需要0.9個地球。

若依照新經濟基金會報告中所指出的「中國依賴性」,英國和其他國家在1990年代便開始將重污染企業廠房轉移到中國,國內只負責末端組裝,因此這些國家的碳排放量都有低估之虞。

新經濟基金會政策總監辛姆斯(Andrew Simms)表示,「當人人追打中國日益升高的污染指數,卻忽略兩項重要觀察。其一,中國的單位人口溫室氣體排放量未超過歐洲和美國;其二,從貿易流向可清楚看出各國仰賴中國出口日深,這也造成溫室氣體排放上升,換言之,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歸屬並不如表面數字單純,美國和英國形似以洗錢手法,將責任推諉中國。」

這份新經濟基金會的報告將在12月聯合國環境署於巴里島召開會議時,用作外交文件;屆時會議將討論2012年《京都協議書》失效後,新的氣候規範協議條文。

參考資料:路透社報導  

Top

 
 
  蘇花崩塌路段 最快2個月修復

摘錄自2007年10月9日聯合報報導

柯羅莎颱風已遠颺,受重創的蘇花公路卻需要長時間修復,122.65公里東澳段及147.1公里觀音段,路基缺口均達30公尺,只能單線雙向通車,最快2個月後才能恢復正常。

北橫公路經過兩天搶修,10月8日下午已可通車到50公里處大曼橋段;90公里處英士段有長達100公尺路基崩塌,四區工程處獨立山工務段搶修, 10月8日中午搶通;但38.5公里的突陵段到45公里的思源段,傍晚又坍方,因天色昏暗,工務段決定今天天亮後上山評估坍塌規模,暫時無法確定何時搶通。

工務段長謝福鏡表示,中橫公路26公里處靠近宜蘭縣南山村路段已經搶通,但擔心邊坡不穩,昨晚6時30分至今天凌晨7時暫時封閉,7時以後可通行。燕子口段坍方路段搶修後,昨天單線通車,約3至5天才能正常通行。

嘉義縣阿里山公路目前除潮州湖路段路基部分流失,暫時單線通車外,其餘路段雙線暢通。阿里山鐵路因至少134個地點發生土石坍方,須花半個月時間修復。

Top

 
 
  超限開發 颱風一掃淡水慘淹

摘錄自2007年10月9日聯合報淡水報導

捷運淡水線在1997年開通後,建商在竹圍、紅樹林一帶大舉搶建,從山上蓋到山下,超限開發下的後遺症,在這幾年的風災侵襲,問題逐一浮現。

此次的柯羅莎颱風,在淡水造成的大災情不多,小災情卻是到處都有,尤其是竹圍、紅樹林地區,遍及山上、山下,居民怨聲載道。

在山上,颱風挾帶大量雨水,造成流經竹圍的樹梅坑溪,沿線的堤防都潰堤,整個河道滿佈從上游沖刷下的大石塊,滾落到中下游時,把排水溝、橋樑都塞住,水無處可流,往兩旁沿岸亂竄,洪水倒灌進住家內。除了濫墾、濫伐之外,「生態工法恐怕才是肇事主因」,因為河道上的石塊,不少都是用生態工法施作的堤防。

來到半山腰,放眼望去都是尚未完工的集合住宅,有些還在打地基,風災一過,基地附近上游沖下來的泥水,沿著山坡流下,流到其他工地及民宅上方。淡水鎮公所坦言,因為超限開發,改變了竹圍、紅樹林一帶的地形與植被,一旦遇到雨勢較大,水量無法排到淡水河,就容易釀災。

Top

 
 
  颱風季砸億元 蘇花公路成錢坑

摘錄自2007年10月8日聯合新聞網宜蘭縣報導

蘇花公路成了「錢坑」?公路總局投入搶修經費暴增,2007年光是聖帕颱風至今,就花了1億多元,公路總局還要編列15億元改善;但落石坍方不斷,修補不完猶如「燒錢」,倡建蘇花高速公路的聲浪再起,興建經費約930億元。

蘇花公路2007年落石坍方特別嚴重,「聖帕颱風是關鍵」,公路總局四區處副處長盧溢峰說,8月19日高達497.5毫米的雨量,創蘇花公路有史以來的紀錄。 他說,聖帕沖刷蘇花公路,造成南澳段上邊坡的野溪全部改道,植被遭破壞,「就像保護膜被撕掉」,以後只要下大雨,野溪亂竄,很容易坍方。

公路的服務水準評鑑,分成A至F級,蘇花公路的水準竟然在F級以下,原因就是常有落石。F級以下的公路應降低車流量,但去年六月雪山隧道通車後,順道一遊花蓮的遊客增加,蘇花公路的交通負荷更重。南澳工務段統計,雪隧通車後蘇花公路車流量暴增66%。

公路總局認為長遠看來,興建蘇花高是比較理想的方案。

而台大地質系教授王執明表示,蘇花公路位於大斷層上,片岩的岩性不夠堅固,闢建道路的先天條件就不好,加上地震、颱風多,東北季風侵蝕,岩面的風化影響特別強,不容易維護,沒有闢建高速公路的條件。 她認為今後維護蘇花公路,要看公路單位的工法做得好不好,而且最好要限制蘇花公路的車流量。

Top

 
 
  柯羅莎侵襲 全台農損累計為9億6890萬元
摘錄自2007年10月8日中時電子報台北報導

受到強颱柯羅莎侵襲,全台共計14個縣市傳出農業災情,根據農糧署最新統計,截至8日上午9時為止,農作物災害損失金額累計9億6890萬元,受害面積2萬 2940公頃,主要受損農作物為香蕉葉面破損、植株倒伏折斷,其中以二期作水稻不稔實、倒伏等最嚴重。農糧署進一步指出,此次受害地區以南投縣損失金額2 億363萬元、彰化縣1億6269萬元、台南縣損失金額1億4533萬元、花蓮縣1億561萬元、苗栗縣9787萬元及宜蘭縣6793萬元最為嚴重,另外,目前農業設施損失也達4169萬元。

其中南投縣及花蓮縣農業損失已達「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規定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的標準,上述縣政府也訂於8日邀集各農業改良場及農糧署分署人員赴現場確認災情,一旦確認後,就會依規定陳報農委會辦理公告。

另外,苗栗縣、彰化縣、台南縣及宜蘭縣等也符合辦理低利貸款的標準,將依規定陳報農委會辦理公告。

Top

 
 
  以颱風之名偷渡蘇花高

作者:張榮攀(大學兼任講師)

部分媒體偶爾有報導持續討論蘇花高問題。是基於善意或「建」意(急於興建的意思),民眾約略可以了解。

2007年的花蓮算起來是幸運的,沒有颱風造成任何嚴重的損害,聖帕颱風在媒體的加強威脅性報導下,但它並沒有如預期的可怕!因為自然有自然的法則,它不像人心深不可測!花蓮今年除了柯羅莎颱風帶來的焚風,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外,鐵路6日暫停一天外,其餘它並沒兩年前的「龍王颱風」所帶給花蓮人的驚險與害怕!

蘇花高要分段處理的想法,早在上一屆環評委員要求交通部國工局提出環境差異分析報告時,就曾有人提過,用分段處理的技巧,希望蘇花高還是能變形闖關。在柯羅莎颱風剛過,9月30日《自由時報》又拋出此一方向球,有心人還是朝著「我就是想要建蘇花高」的意志,言語拐彎抹角,又強詞奪理的說:「不建蘇花高,民國114年,花蓮當地平面道路會出現交通瓶頸。」國工局真是深明大義,處處為花蓮人著想,但真的情況是這樣嗎?

最近筆者剛好有事,要從花蓮到台北辦事情,網路系統顯見是當天自強號列車完全沒有位子,所以筆者也沒有買票的意願。當天早上5點多醒來,想說去看看吧!或許有人訂了票,但後來卻沒有買,沒想到就真的買到來回都有位子的「太魯閣號」。真是太神奇吧!

去台北的那趟,空位子好像比較少,回程回花蓮空的位子還很多,真是想不到為什麼前一天在網路查尋,卻一張票也沒有。網路訂票要在前一天的十點前取票,沒有取票視同放棄,因此有些人就等著這些票,一樣舒服上路。真的要代表社會大眾對台鐵「太魯閣號」說聲感謝!它是如此舒適,沒有人擠人的壓迫,快速平穩且又準時,台北花蓮兩個小時就到了,來回票價又合宜,真的很棒!

花蓮對外交通或許加強高優質又快速的火車即可,不要蘇花高吧!花蓮的計程車已經經營的夠辛苦的了。北宜高通車後,台北大量車輛長驅直入到宜蘭蘇澳。已有許多車輛順便就開到花蓮住住民宿。花蓮的民宿在今年的暑假後半期是經營比較辛苦,但這不是跟蘇花高有直接關係,而是花蓮有沒有登記的民宿太多了,連一般老百姓也會將房子裝潢後,自己也弄起民宿,所以有登記的民宿住宿率被稀釋了。

改善花蓮與台東和宜蘭的區域火車班次,然後長期的提昇「自強號」成為「準太魯閣號」,提早取票的時間,讓有心需要來往台北花蓮的人,可以早個6小時可以真正的買到票,安排準確行程,不用等到天亮,賭運氣買看看。「不建蘇花高,民國114年,花蓮當地平面道路會出現交通瓶頸。」國工局想太多了!

※本文原載於2007年10月9日中國時報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   Fax:+886-2-23020101 |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李育琴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