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海洋教育 美、日、台經驗談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落實海洋教育 美、日、台經驗談

2007年10月09日
本報2007年10月8日高雄訊,陳誼芩報導

與會來賓合照

台灣是個典型的海島國家,許多人卻對海洋感到陌生。有鑑於此,教育部指示籌組「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團隊」,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蔡錦玲於今年2月帶領規劃團隊至美、日取經,進行海洋相關教育的考察,並於10月8、9日舉辦「海洋教育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日本、和台灣的專家學者進行經驗分享,與國內教育工作者共同腦力激盪,想像海洋教育在台灣深耕的可能性。

日本:推動「綜合學習課程」 提供外部團體支援

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財團的福島朋彥與台灣同樣四面環海的日本,在推動「海洋立國」方面的政策思考,以及在推廣海洋教育的策略上,有許多與台灣類似的地方。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財團的福島朋彥,是研訂「日本海洋基本法」中海洋教育規劃的主要推手,他在會議上提出日本推動小學海洋教育的經驗,及其所面臨的限制與問題。

福島朋彥認為,單純只是「海的享樂」或「讓其體驗」的活動,雖有教育效果,卻無法稱之為教育,因此在學校中所教導的海洋知識,是落實海洋教育的基礎。但在教科書中與海相關的部分,卻只佔8%,且國小老師在每天例行工作時間之外的可使用時間,不加班時只有24.5分鐘,沒有充裕的時間可以研究新的學習教材。

日本從2002年開始推動「綜合學習課程」,並加強與外部團體的連結,由校外專業人員到校支援授課,例如由博物館人員進行自然觀察或自然體驗活動。但推動至今5年,海洋教育的普及卻不如預期。福島朋彥表示,最大的原因在於外部支援團體與教育現場缺乏溝通,學校方面在時間、預算和人員上都有許多限制。他認為應該充分了解教育現場的情形後,一項一項努力解決,才能真正做到海洋教育的普及化。

美國:「海援計畫」提供海洋教育與研究經費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海援計畫」負責人Russell Moll2004年9月「美國海洋政策委員會」公佈的「21世紀的海洋藍圖」中,強調美國有必要強化國民的海洋思維,建構合作性的海洋教育網絡,將海洋融入K-12教育,增加投資在海洋高等教育和未來海洋相關職場上人力的培育,在推動海洋高等教育的實際做法則是「海援計畫」(Sea Grant Programme)。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海援計畫」負責人Russell Moll解釋,「海援計畫」是由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所主管的全國性海洋研究和教育網絡,制定一系列海洋教育方案,並提供獎學金鼓勵大學研究生、大學教師和研究人員進行與海洋相關的專題研究計畫,「海援計畫」的經費共有上億美元。

Russell Moll介紹在加州的「海援計畫」,有各個領域的活動:一項自1970年以來的計畫,已贊助900多名研究所學生攻讀海洋科學;另一項協助大學生的計畫,則讓他們在暑假時進入大學實驗室進行海洋實驗;另外,也有贊助K-12學生參加暑期的海洋科學營的計畫。

蔡錦玲表示,世界其他國家也紛紛仿效推動國家型的「海援計畫」,在亞洲第一個設置海援計畫的是韓國,印尼也有類似的計畫,日本也已經開始研議設置「海洋基金制度」。未來,台灣是否可以發展出符合本土特色的「海援計畫」,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台灣:培育「海洋科技新貴」 落實產業連結

台灣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蔡錦玲在台灣的部分,蔡錦玲認為海洋產業是島國台灣的經濟利基,但現在國內教育卻是陸地導向的思考方式,而未來海洋發展將會是重點。他說,建構「以生命為本的價值觀、以台灣為本的國際觀、以海洋為本的地球觀」的思維,培育發展海洋相關科技產業人才是台灣海洋教育的當務之急。

蔡錦玲指出,海洋科技人才培育過程分為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階段,基礎教育階段是內化海洋全民教育的一環,也是專業人才培育的根本。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海洋相關知識的教材份量太少、各階段的課程設計缺乏連結性、且在教師的養成過程中缺乏海洋相關知識的養成等都是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在97-100年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工作項目的其中一項,就是大手牽小手計畫,由大學教師帶領高中、國中小老師,傳授海洋相關知識並撰寫教案。

另外,蔡錦玲也提到,海洋科技教育與產業連結的關鍵問題在於對海洋產業的既有價值認知不佳,又對「知識經濟體」、「海洋科技產業」認知的落差,課程無法因應「科技產業」之人才需求;且台灣的海洋知識性科技產業還在萌芽階段,無法具體呈現職場優勢,進而吸引菁英。目前執行中的解決方案為推動「最後一哩就業學程」計畫、產學合作計畫與培育「海洋科技新貴」計畫。

「全民海洋教育為首要,師資、教材是關鍵。」蔡錦玲表示,全民的海洋基礎教育推展,是成功培育海洋科技人才的關鍵,他期望以培育「海洋科技新貴」,開展海洋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