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0.2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站10/26~11/2搶先連載野人新書《昆蟲偵探──熊蜂探長的華麗推理》精彩內容!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英國學者:氣候暖化將引發生物大滅絕

照片提供:楊懿如
【相關連結】
企圖淡化暖化影響 白宮刪除聽證證詞
研究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超乎預期
澳洲農民因乾旱面臨破產危機
面對氣候變遷,民間如何行動?

不論科學家同不同意氣候變遷是由人類活動造成,或全球暖化是否CO2排放造成,全球暖化正在發生,而且如果不加以遏止的話,人類所有的保育努力終將化為烏有,在未來幾個世紀當中,有可能會造成全球一半以上的生物種類的滅絕--包括人類自己。人類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不得不考量暖化的因素。

這項英國約克大學的研究,是第一個檢驗氣候狀況與長時間生物滅絕速度及生物多樣性變化的研究。研究者之一的生態學家梅修(Peter Mayhew)指出,氣候變遷是生物大規模滅絕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在所有高溫期都呈現這種關連性。當溫度上昇,滅絕的狀況就提高,生物多樣性就相對降低。」精采內文

 
 
  連載:《昆蟲偵探──熊蜂探長的華麗推理》之〈蝴蝶殺蛾事件〉
毛翅夜蛾

作者:鳥飼否宇;譯者:張東君

「在這種時代,即使有殺伐的事件,也完全沒有仔細策畫過的犯罪。」《蝴蝶殺蛾事件》橫溝正史

葉古小吉自從擔任熊蜂偵探事務所的助手以來,已經過了一個多月了,但是連半個上門的案子或客戶也沒有,辦公室裡閒得發慌。換句話說,是一片寂靜。這時,葉古小吉腦海裡突然浮現「沉默的羔羊」這幾個字。那部電影,還真是可怕哪。

討厭沉默的小吉開口說話了:「老板,我們每天都好閒喔。要是人類的話,還可以看看錄影帶來殺時間,可是身為一隻蟑螂……」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台灣環境普度 環保署前豎立大大的「怨」

 


超過500億元的民間促參案環評大塞車,遲遲無法過關,業者反應資金到位卻不能開發,還要自行負擔因環評而延後的開發時間成本。行政院工程會已原則決定,若是政府政策強力要推動的促參案件,儘量由主辦機關完成環評作業,再辦理促參招商興建,以免由民間承受行政程序延宕投資風險。政府還真是為財團著想,那誰來為人民著想呢?

【相關新聞】
促參案環評 擬主辦機關負責
大鵬灣BOT 環評不賞光
大巨蛋BOT簽約週年 環團:「割地賠款」
台塑鋼廠環評退回再審 立委質疑
環境普度大會 民眾持「怨」 喚環保魂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無車之旅: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又一場偉大探險的結束
圖片來源:台灣地球日

作者:歐立‧鮑威爾博士(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10月10日,也就是離開天安門廣場正好四個月後,吳懿婷(Ting)、黃嘉友和我,踏上了巴黎市中心,可以清楚眺望艾菲爾鐵塔的平台Trocadero。隔天,全部由台灣人組成的「綠道小隊」抵達巴黎。10月16日,最後一位台灣參加者游夙君也安全地踏上巴黎。

Ting和我,騎著我們自己設計並親手打造的斜躺自行車,花了123天,踩踏一萬兩千六百公里。這趟旅程的中間部分──從中國西部到波蘭,在體力的消耗上,遠比我們想像的艱難。其中曾有連續六千公里路,我們只休息了3.5天。甚至最後的西歐部分,我們也一刻不得閒。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中國將正視三峽大壩光環下的危機
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作者:劉鑒强(南方周末記者)

中國政府近日警告說,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工程可造成生態災難。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年這樣的事實不斷被披露,人們對三峽有更全面的認識

雖然對三峽工程的爭論和批評已有20年,三峽工程帶來的各種不良後果已明確呈現,但官方一直沒有正式承認這些問題,這次國務院三建委在20年後「突然」發現三峽可能帶來環境災難,表明中央政府將實事求是地正視三峽帶來的不良後果,並努力解决之。精采內文

 
 
  英國學者:氣候暖化將引發生物大滅絕

摘譯自2007年10月23日外電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英國科學家指出,在未來幾個世紀當中,上昇的氣溫有可能會造成全球一半以上的生物種類的滅絕。而如果氣溫升到預測值的上限,滅絕的物種數將高達95%。

這些英國約克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是第一個檢驗氣候狀況與長時間生物滅絕速度及生物多樣性變化的研究。這個研究成果24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th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研究者之一的生態學家梅修(Peter Mayhew)指出,氣候變遷是生物大規模滅絕的主要原因。

這個研究分析了5億年來的化石紀錄及溫度的變化,並且發現這期間有4次大規模的大滅絕(即50%以上的生物種類消逝),而其中3次是發生在高溫時期。梅修表示:「基本上在所有高溫期都呈現這種關連性。當溫度上昇,滅絕的狀況就提高,生物多樣性就相對降低。」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預測說,這世紀結束時,全球平均氣溫將有可能上昇1.8至4℃(即3.2至7.2℉),而溫室氣體排放正是原因之一。 梅修指出,如果氣溫上昇至預測值的上限的話,地球的熱度將會與2億5千萬年前的氣溫非常相似,到時95%的動物及植物種類將會滅絕。過去有幾次大滅絕都發生在幾百年之間,這個觀察對現今氣溫快速增加而將造成的相同衝擊提供了一項證據。

他進一步指出:「這項證據確實給了我們一個對將到的未來一個想像的空間。沒有其他任何證據顯示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參考資料:路透社

Top

 
 
  連載:《昆蟲偵探──熊蜂探長的華麗推理》之〈蝴蝶殺蛾事件〉

作者:鳥飼否宇;譯者:張東君

--在這種時代,即使有殺伐的事件,也完全沒有仔細策畫過的犯罪。
《蝴蝶殺蛾事件》橫溝正史

『毛翅夜蛾』
Lagoptera juno (Dalman)
前翅長40~45公釐的大型美麗夜蛾 ,前翅呈樹葉般的褐色,後翅卻為紫紅、黑、藍等鮮豔顏色相間,全日本都很常見。除了會集中在雜木林吸取樹汁,也會吸食桃子、蘋果、橘子等水果的汁液。

葉古小吉自從擔任熊蜂偵探事務所的助手以來,已經過了一個多月了,但是連半個上門的案子或客戶也沒有,辦公室裡閒得發慌。換句話說,是一片寂靜。這時,葉古小吉腦海裡突然浮現「沉默的羔羊」這幾個字。那部電影,還真是可怕哪。

討厭沉默的小吉開口說話了:「老板,我們每天都好閒喔。要是人類的話,還可以看看錄影帶來殺時間,可是身為一隻蟑螂……」
「笨蛋!佩利普拉,你不要在那裡說些有的沒的,閒閒沒事的話,不會把辦公室給打掃乾淨呀!你看,地板上不是還留有油漬嗎?」
「你這樣講我也沒辦法呀!俺既然有個別名叫油蟲,就表示我無論再怎麼小心走路,還是會留下油油的腳印嘛……」
變身成日本家蠊、被稱為佩利普拉‧葉古的小吉小聲抱怨了幾句。

「不要在那裡嘟嘟囔囔的,快點去打掃!」
身為老板的熊蜂希羅科巴κ氏非常愛乾淨,要是辦公室沒有保持一塵不染光亮無比,就會不高興。這有時會讓佩利普拉‧葉古懷疑自己可能只是被雇來打掃的。不過話說回來,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做過半點算得上偵探助手該做的工作,會有這種感想,也是理所當然。

小吉一邊照老板的指示擦地板,一邊說:「可是呀老板,潔癖也是一種精神疾病呢,要是愛乾淨愛得太過火的話,會有損精神健康喔。不過要是精神異常到像漢尼拔‧雷克特 那樣,也是很了不得啦。」牠之所以這樣說,應該是腦海裡還對「沉默的羔羊」的印象念念不忘吧。

「誰呀,那個漢尼拔‧雷克特?」
「漢尼拔‧雷克特就是……」

鬼臉天蛾耶!總算拐到老板對自己的話有興趣了!佩利普拉停下手邊的打掃工作,回答老板的問題。這是小吉想把談話時間拉長,好讓希羅科巴κ偵探忘記叫自己打掃的作戰策略,因此便如行雲流水般說明故事梗概。

「……所以『沉默的羔羊』的劇情中,被害者的女性嘴巴裡都被塞進鬼臉天蛾的繭呢。用精神分析的話來說,好像是象徵犯人『想變身成美麗成蟲』的願望,可是你不覺得這樣有點奇怪嗎?」
「你的意思是?」偵探中了助手的計,聽得入神。
「鬼臉天蛾的成蟲,是看起來很噁心的天蛾 耶。就算再怎麼拍馬屁,也沒辦法說牠很美麗。」
「只因為是蛾,就說人家很噁心,是人類很短視的偏頗想法吧。一般來說,日行性的蝴蝶確實要比夜行性的蛾來得鮮豔美麗,可是天蛾也是日行性的呀。我是不認識那種叫鬼臉天蛾的外國蛾啦,不過搞不好牠美如天仙喔。」

這其實是眾所周知的事。蝶和蛾同樣屬於鱗翅目的昆蟲,兩者在分類學上看不出決定性的差異。雖然一般被稱為蝶的種類,多數擁有白天活動時能在自然光中作出自我誇耀展示的美麗翅膀,但是也有些外表極端不顯眼。相反的,有許多蛾是討厭夜晚而在白天活動,這類的蛾總是很漂亮。也難怪偵探會這樣表示。

「東南亞產的鬼臉天蛾雖然也是天蛾,卻不太在白天活動,而是在傍晚時分飛來飛去,翅膀像深褐色或黃褐色地毯般的顏色。最明顯的特徵,則是胸背部有著白色的骷髏模樣。不論再怎麼看,與其稱作美麗,不如說叫人毛骨悚然呢!」
「哼嗯,毛骨悚然呀……」
「是呀,那個模樣,完完全全就是個骷髏頭,沒有其他更貼切的形容了。骷髏所象徵的,不就是一個死嗎?所以隱藏在『沉默的羔羊』被害者中的隱喻,就應該解釋成「走向死亡的蛻皮」才對。實際上被殺害的女性們也像脫皮一樣,整張皮都被剝掉了呢。」

人面椿象「我倒覺得這些解釋都不是很恰當呢!聽說東南亞有種叫人面椿象的,是種身上花紋看起來就像人臉一樣的椿象 。不過,不論是鬼臉天蛾的骷髏頭,或是人面椿象的臉,都是人類自己恣意隨便解釋的吧。對蟲而言,模仿人類的臉或骷髏頭,沒有什麼意義呀!」
「追根究柢,這些應該都是一種擬態吧。牠們為了想要嚇阻人類,產生這種不屈的意念,經過幾百、幾千世代的歲月及進化過程,才得出骷髏或人面的模樣吧!」
「如果是那樣,但最後卻造成人類因為覺得很有趣而動手採集,或是捕捉到後再塞進屍體的嘴裡,豈不是反效果嗎?這麼一來,擬態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擬態應該是讓自己存活下去的手段才對呀!」

鳥翼蝶Ornithoptera,是大型的美麗蝴蝶,英文名為Birdwing Butterflies。圖片來源:Google 「啊,對喔,說擬態的確是想太遠了。不過話說回來,我還是覺得要是『沉默的羔羊』想要象徵「變身成美麗」的話,不論鳥翼蝶的蛹或三色紫玫瑰蛺蝶的蛹都可以,漂亮的蝶比比皆是,何必非挑天蛾不可呢?」
「是這樣的嗎?然後呀,佩利普拉,你的手怎麼停下來啦?」

雖然佩利普拉的策略以失敗收場,但老天爺卻站在牠這一邊。正在牠大大嘆了一口氣,拾起抹布,準備再度開始擦地板那一刻,熊蜂偵探事務所的門響起敲擊聲。這是第一隻上門的委託蟲。(待續)

◎ 本文節錄自《昆蟲偵探──熊蜂探長的華麗推理》,不適用網站CC授權,如需轉載請洽野人文化 出版社。

Top

 
 
  促參案環評 擬主辦機關負責

摘錄自2007年10月28日工商時報台北報導

促參案的環評作業將有重大變革!逾五百億元的民間促參案環評大塞車,遲遲無法過關,影響促參商機甚鉅,引起民間反彈,行政院工程會已原則決定,自即日起政府政策評估務必要推動的促參案,將由政府機關先完成環評,再辦理促參BOT招商興建,以免由民間承受行政程序延宕投資風險。

據悉,卡在環評審查促參案,投資規模較大者,包括遠雄集團投資台北大巨蛋,金額近200億,屏東大鵬灣金額100多億,內政部的台東知本溫泉、北投纜車、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三合一案,台東杉原海水浴場等。

工程會官員表示,由於促參相關法令並未規定環評作業歸屬那一方,可以當成政府應辦事項,也可以是民間應辦事項,但很多BOT案的主辦機關,為避免麻煩,通常把環評作業責任歸給民間主辦,但辦了老半天,甚至1、2年仍卡住,才引起民間極大反彈。

相關官員指出,未來工程會不會強制規定環評應由誰主辦,但若是政府政策強力要推動的促參案件,將自即日起,儘量由主辦機關完成環評作業,再辦理促參招商興建,如此才能避免民間承受行政程序延宕的投資風險,以免影響民間參與促參意願。但若是屬民間提案的BOT,原則仍由民間興辦環評作業。

Top

 
 
  大鵬灣BOT 環評不賞光

摘錄自2007年10月28日工商時報台北報導

交通部觀光局以BOT方式,93年與潘氏集團簽約,準備在大鵬灣國家風景區投入103億元,打造國際級賽車及觀光區。不料,環評2年都還沒通過,日前已四度被要求補件再審,業者資金到位卻不能開發,還要自行負擔因環評而延後的開發時間成本,交通部卻幫不上忙,BOT案遲遲無法動工。

目前遊憩類BOT案是政府BOT案最大宗,開發面積超過10公頃以上者需要經過環評作業,觀光局表示,遊憩類目前僅有大鵬灣一件需要環評。

相關人員表示,政府BOT行政程序未先完成環評就招標,對業者開發效率打折扣,而法規作業時間長,導致開發營運期遞減,損失由業者承受,也不盡然符合公平原則。

Top

 
 
  大巨蛋BOT簽約週年 環團:「割地賠款」
本報2007年10月4日台北訊

大巨蛋簽約週年記者會 :: 圖片來源:松菸公園催生聯盟昨(3)日是台北大巨蛋BOT簽約滿1週年,去年10月3日,前市長馬英九與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完成簽約,合約中並訂定「一年內交地」的期限。不過大巨蛋開發案至今仍須重作環評,且都市設計、古蹟保護、樹木保護、航高限制再放寬等審議程序未完成。反對大巨蛋的松菸附近居民和環保團體,昨日端出生日蛋糕,反諷地「慶祝」合約跳票,北市府無法繼去年再送趙藤雄生日大禮。

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在光復南路松山菸廠大門口,端出的生日蛋糕,是由松菸的泥土與枯葉殘枝做成,上面寫著「官商勾結生日快樂、松菸老樹死不瞑目」,質疑市政府2006年選在開發業者趙藤雄的生日簽約,甘為財團奴婢、徹底墮落。包括新仁里里長李財久、華聲里里長陳金花,以及松菸周邊各里反巨蛋自救會居民,一同為松山菸廠移植到寶湖國中預定地107棵死亡的老樹默哀,並誓言未來兩年將誓死阻擋大巨蛋開發案。

光復國小家長會會長也向市議員遞交陳情書,並公布家長對大巨蛋開發案意見的普查結果:不贊同台北市需要第2顆巨蛋的有46%,反對市府巨蛋加商業設施規劃案的達六成,贊成松菸作森林公園的更高達79%。因光復國小涵蓋松菸週邊各里,該問卷發出3457份、回收簽名2772份,其代表性遠勝2002年底市府委託蓋洛普公司所作的1000份電訪問卷。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合約中「1年內交地」的期限跳票,市政府卻「沒事」的原因在於,包括重作環評以及都市設計、古蹟保護、樹木保護、航高限制再放寬等尚未完成的審議程序,都屬於市府的「非承諾事項」。也就是說,若環評等程序未通過,使得巨蛋蓋不起來,市府並不違約,年初公開說明會上,市府也坦承若是沒過一切「回到原點」。

當時,包括周柏雅等多名市議員因此強力要求「變數仍多、沒有道理先移樹」,市府反倒督促包商加緊移樹,意圖先行破壞讓寶貴生態歸零,使重作環評容易通過。若此例一開,環評機制將等同橡皮圖章。

光復國小家長游藝也公開BOT合約形同「割地、賠款」的3大秘密,市府取得松山菸廠的土地成本高達200多億元,其中半數是編預算支付,是目前市府赤字的重要來源,卻慷慨地給遠雄「零」權利金,租金「得」減免的超級優惠。

松菸公園催生聯盟表示,比較BOT原始招標文件申請須知,與最終簽約的版本發現「市府3大放水條款」,包括刪除遠雄受行政處分約束條款、刪除遠雄績效評估細項、刪除商業設施盈餘彌補大巨蛋虧損條款。聯盟懷疑,未來爆發弊案恐將比小巨蛋更嚴重,因此強力要求市議員拿出監督的魄力,為市民權益把關。

Top

 
 
  台塑鋼廠環評退回再審 立委質疑

摘錄自2007年10月11日公共新聞網台北報導

10月1號,環保署舉行環評大會,審查引發高度爭議的台塑煉鋼廠開發案,事後,環保署表示案子經過投票表決,決定不進入第二階段環評而是退回專案小組再審查,11日有立委質疑,環保署以及環評委員是因為受到壓力,才做出這樣的決定,要求環保署公佈當天每位環評委員到底是投下什麼票。

環評大會在10月1號進行台塑大煉鋼廠的審查,由於案子爭議過大,因此環評委員以投票的方式表決究竟要不要進入第二階段的環評,結果會中以8票對6票否決,整起案子退回專案小組再審查,當場引發環保團體不滿。週四環保署長陳重信到立法院備詢,立委質疑投票過程有問題。

更有立委對於環保署舉行環評大會時,讓媒體和環保團體隔著玻璃窗旁聽,甚至還發生拉廉子阻止觀看會議過程的做法,不夠公平公開,對此環保署長表示已經檢討,會做出改善。

Top

 
 
  環境普度大會 民眾持「怨」 喚環保魂

本報2007年9月3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1986年,鹿港人手持「怨」字衝抵總統府前,為反杜邦運動在台灣環保史上留下成功的一頁。21年後的今天,環保人士齊聚環保署前,為20年來因環境破壞而犧牲的亡靈普度,也為環保署官員消逝的環保精神招魂。今(3)日,來自全台的環保人士,將從中南部和宜蘭北上台北會師,共同進行台灣首次的環境普度。

日前交通部舉辦了盛大的普度活動,為台灣交通事故頻繁造成的亡靈普度,環評監督行動聯盟表示,癌症是台灣10大死因之首,因環境的惡化直接或間接造成死亡者,比交通事故更多。另外,台灣400年來的開拓墾殖,扼殺和侵犯多少山川萬物,因此台灣環境更需要普度。

今天在環保署前,環保人士手推「怨」字大牆,痛訴環保署官員忘卻「環境優先」的精神。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表示,「這是全台環保團體串連的環境復興運動,」希望透過這個民間祭典,喚醒從政人員為環境的魂,檢視過去30-40年政府的開發,對土地造成的破壞,要求社會共同反省,未來我們要留下怎樣的台灣給後代子孫。

環境普度請來4大變形金剛捍衛台灣環境普度儀式會場,有4幅「變形金剛」看板立於台前,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指出,台灣首次環境普度,但民進黨4大天王都不願出席,因此環保人士找來4座變形金剛看板,象徵「以正義力量誓死捍衛台灣環境」。未來,行動也將繼續下去。

民間在環保署前舉辦台灣環境普度,但環保署卻百般阻撓。方儉說,上午7時主辦單位要組架會場時,卻遭環保署警衛阻止,提出噪音等種種理由不讓他們順利架設會場。不過環保團體已事前申請集會遊行,因此雖遭耽擱,兩天的普度活動仍將照原訂計畫進行。方儉諷刺地說:「台塑大煉鋼廠的開發計畫,製造更大的污染,卻不見環保署如此阻擋。」

包括搶救天母運動公園、看守土城愛綠聯盟、草山生態文史聯盟、台灣生態學會等團體,皆出席上午的記者會,今天下午2時將有正式法會,有來自中南部反彰火、守護三崁店、反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的宜蘭民眾,齊聚普度活動現場。

普度法會結束後,將有「紀念高清波逝世週年」及「台灣社會運動從鹿港開始」環境論壇,晚間則播放綠色小組拍攝的環保運動紀錄片。明(4)日,將有票選下一任環保署長活動,環評監督行動聯盟並在活動現場設置堆肥馬桶,教民眾進行居家環保作法。明天晚上並有「卯上麥當勞」和「面對能源危機」電影欣賞。

詳細活動內容請見中元普度台灣環境亡靈

Top

 
  無車之旅: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又一場偉大探險的結束

作者:歐立‧鮑威爾博士(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計畫成員)

巴黎終點

10月10日,也就是離開天安門廣場正好四個月後,吳懿婷(Ting)、黃嘉友和我,踏上了巴黎市中心,可以清楚眺望艾菲爾鐵塔的平台Trocadero。隔天,全部由台灣人組成的「綠道小隊」抵達巴黎。10月16日,最後一位台灣參加者游夙君也安全地踏上巴黎。

Ting和我,騎著我們自己設計並親手打造的斜躺自行車,花了123天,踩踏一萬兩千六百公里。這趟旅程的中間部分──從中國西部到波蘭,在體力的消耗上,遠比我們想像的艱難。其中曾有連續六千公里路,我們只休息了3.5天。甚至最後的西歐部分,我們也一刻不得閒。在德東德列斯敦短暫休息後,我們直接騎往巴黎,在丘陵甚多的西歐,我們仍舊每天平均踩踏一百公里。抵達巴黎的時候,我們非常的疲累。號召這場活動想法的萌生,發生在2004年春季寒冷的一天,當時我們正在雲南騎單車旅行。自此,我們的生活就像一場無止盡,與時間賽跑的競賽。

圖片來源:台灣地球日

成功的無車生活

我們最主要的目標,是為了推廣無車生活(car-free living),這無疑是21世紀人類生活方式的最佳抉擇。從1907年北京到巴黎汽車競賽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了,但是汽車過去許諾我們的,從來沒有實現。人類正視更安全、更健康、更有效率的運輸方式的時刻到了。這個我們想要傳達的理念,因為不誠實的商業與媒體利益,在台灣被扭曲、消音了。但是,在其他國家,我們的運氣還不錯,所以這個目標可以說部分成功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兩個目的:玩得痛快,並為慈善團體募款。我們成功了嗎?嗯,截至目前為止,和我們自己花在這場探險的費用相比,我們並沒有募到多少錢,所以,並不算太成功。接下來,就剩下第三個目的:痛快地玩。就這點而言,我絕對會說:是的,成功了,這是我此生的偉大探險。打從離開北京開始,就沒有什麼時候覺得無聊,一路上總是有新的挑戰、驚奇發生。橫越中國北部的路線,離主要的觀光區很遠,我們被當地熱情的民眾當作帝王般招待。在哈薩克,我們遭遇23天乾燥炎熱的逆風,極差的路況,及一陳不變的景色,支持我們堅持下去,持續騎乘的原因,就是一路上極其友善的人們。在烏克蘭和波蘭,我們滿心期待地,從一家麵包店或冰淇淋店,趕到下一家。而西歐的景觀則是令人嘆為觀止的。

危險的汽車

我會建議你們騎乘這條路線嗎?並不盡然。這趟旅程的前蘇聯部分,是相當危險的,尤其是俄羅斯。在所有的參加者中,至少有七人發生嚴重的意外,包括車禍和暴力搶劫,這全都發生在三個國家中:吉爾吉斯、哈薩克、俄羅斯。這段路實在應該搭火車。至於其他地方,我覺得相對安全。諷刺的是,一路上最大的阻礙通常是源源不斷的車流。過去一百年人類世界變化真大!

熱情的居民

在中國,我們深受成千上萬名單車同好鼓舞,他們用自己肌肉的力量,踏著自行車,完成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活。這些單車通常是簡單的沒有變速的單車。自我們離開中國國界開始,單車就消失了,接下來的五千公里,我們很少看到單車。直到烏克蘭,突然村落又開始有朝氣起來,單車靜靜地滑過滿是綠樹的道路。從此,情況變得越來越好。到了法國,人們就像中國人一樣,對我們和我們奇特的單車感到好奇。不論是開車或騎單車的法國人都會對著我們招手、微笑,而我們也會招手、微笑回去。

圖片來源:台灣地球日

巴黎對於來自紐西蘭小城的我,實在是太大、太吵,太緊張了。不過,近年來,巴黎就和歐洲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已經發現、承認,城市的未來必須是對騎單車和走路方便友善的。我已經看到近來變化的證據,包括新的、為數甚多的單車道,以及巴黎最新的電子單車租借系統(Velib)。雖然巴黎的交通實在非常擁擠,但是至少他們已經朝向正確的方向邁進了。我希望,有一天,這種趨勢也會感染到世界的另一端,這樣我就可以快樂地在台北或奧克蘭安靜祥和的街道上騎單車了。

希望

我的瘋狂旅程結束了。但為了這次旅行而產生的飛行,卻對我們的環境一點也不好。

今天是我的30歲生日。當我回看我的二十年華,我可以不慨嘆我把時間全都浪費在大學實驗室或講堂裡。落腳定居,享受頭頂有屋簷,家有新鮮菜園的時候到了。我希望這次活動最後終究至少有鼓舞到一些人,走出戶外,再給他們塵封已久的老舊腳踏車一次機會。

【延伸閱讀】
台紐單車騎士橫跨亞歐 宣揚無車理念
◎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地球日網站,本季專欄連載畢。
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官方網站

Top

  透視中國:中國將正視三峽大壩光環下的危機

作者:劉鑒强(南方周末記者)

中國政府近日警告說,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工程可造成生態災難。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年這樣的事實不斷被披露,人們對三峽有更全面的認識

儘管三峽工程總公司的負責人把自己的工程褒獎爲「中國人民1000年來最偉大的項目」,但這一届中央政府似乎並不想將這一榮耀桂冠戴在頭上。新華社報道,上個月,中國一些高級官員和專家說,三峽工程存在環境問題,如不迅速採取行動,三峽大壩可能會釀成環境災難

雖然對三峽工程的爭論和批評已有20年,三峽工程帶來的各種不良後果已明確呈現,但官方一直沒有正式承認這些問題,這次國務院三建委在20年後「突然」發現三峽可能帶來環境災難,表明中央政府將實事求是地正視三峽帶來的不良後果,並努力解决之。

重慶港泥沙淤積

2004年6月,三峽水庫蓄水一周年的時候,我採訪了91歲的防洪專家陸欽侃,陸欽侃是原三峽工程論證防洪專題組顧問,前水力電力部規劃局副總工程師。在兩個星期之前,這位91歲的老人剛剛和36位專家學者給中央寫信,建議三峽不要貿然蓄水至175米,以免水庫庫尾的重慶遭受嚴重淹沒和淤積。我第一次知道三峽有可能給重慶港帶來威脅。

國務院三峽工程泥沙專家組成員、原交通部長江航道局總工程師榮天富一直在研究重慶港的問題。他也告訴我,三峽蓄水175米以後,由於泥沙淤積,重慶的九龍坡港和朝天門碼頭都會出現斷航。

重慶市交通委計劃處副處長李昌均在接受我電話採訪時說,重慶港淤積,「現在正逐步變成現實。」九龍坡港區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水運聯運港,對重慶和中國西南的貨物運輸至關重要。

但是,三峽總公司從來沒有告訴過公衆這一問題,儘管他們自己很清楚這一問題的嚴重。一位三峽員工告訴我,其前任總經理陸佑楣曾對重慶方面說過,三峽總公司可以出幾個億,把重慶的九龍坡港口搬到條件更好的寸灘。接受我採訪時,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一位與三峽總公司熟悉的水利界人士說:「三峽總公司的想法是,我多蓄水,多發好多電,多賺好多億,然後給你重慶幾個億挖淤。它是從企業角度來考慮問題。而重慶就不這樣想了,如果泥沙淤積多了,河床抬高,洪水勢必抬高,原來移民的高度不夠,就需要二次移民。庫尾淤掉,如果變成死港,那對重慶來說就不是錢的問題了,而是生存問題。」

78歲的地理學家金紹綢對我說:如果蓄水至175米,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再次出現的話,庫尾將淤積數億噸泥沙和卵石,中國最重要的內陸港口重慶港將成爲死港。

但是,爲了多發電多賺錢,三峽總公司不但一定要蓄水至175米,而且,他們告訴我,「越快越好!」

長江航運的瓶頸

令我驚訝的並不僅僅是重慶港淤積問題。我在三峽大壩附近看到,三峽大壩已成爲長江航運的瓶頸。許多大型船隻並不能直接通過船闡,大型貨車在壩前離船上岸,轟鳴著翻過大壩,再登上大壩那邊的滾裝船。三峽總公司一直宣傳說,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可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但當重慶人滿載貨物,順江而下,來到三峽大壩前,突然發現自己被三峽卡住了脖子。如果能幸運地順利通過船閘,需要3小時20分鐘。甚至有時需要幾天幾夜。2004年春節期間,滿載生猪、柑橘、蔬菜的重慶貨船在三峽船閘前滯留,結果農副産品變質,部分生猪居然餓死。

人們突然意識到,三峽船閘的通過能力不像預料的那樣好。其5000萬噸的設計年通過能力,遠未達到,也從未有萬噸級船隊直達重慶港。

我採訪完畢,按照與三峽總公司的約定——如果他們接受我的採訪,我必須將完成的稿子給他們審閱——傳給他們,看是否有筆誤之處,然後坐船離開宜昌。當天夜裏,他們不停來電,在此之前,我被他們稱贊爲最有職業道德的記者,因爲我自己負擔一切採訪費用,包括機票和食宿。而大量的記者在採訪三峽時,是由三峽總公司埋單。但現在三峽總公司的口氣越來越强硬,越來越不友好。他們沒有提出任何事實上的錯誤,只是勸我爲了「國家利益」,不要提重慶港淤積和航運瓶頸問題。當然,這不新鮮,許多公司總是用「國家利益」這一大帽子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最後他們的宣傳部門負責人親自出馬,和顔悅色地暗示我,批評三峽工程的某些專家是「我們國家的敵人」,我不要站在他們一邊。

三峽工程,世界規模最大的水壩,但原來還有更多驚人的事實,隱藏在「偉大工程」的肥皂泡裏。我關掉了手機。我知道,有些類似的報道被槍斃在發表之前,好在我所在的報紙像我一樣熱愛事實,文章終於發表。就在一個星期後,我又到長江邊的湖北利川採訪,這一次出差與三峽毫無關係,但在一天夜裏,4個中年男人敲開了我賓館房間的門,遞給我厚厚的控告材料,裏面有數百個工人的簽名,他們應該得到三峽移民補償款,但是那數百萬元被工廠的負責人侵吞了,因爲三峽工程,這些工人變得一貧如洗。這讓我知道,原來還有更多驚人的事實,隱藏在「偉大工程」的肥皂泡裏。

被受質疑的建設基金、滑坡現象甚至防洪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年這樣的事實不斷被披露,人們對三峽有更全面的認識,儘管有些人不停地否認、否認再否認,但事實不斷以更雄辯的力量呈現出來。

三峽總公司說三峽大壩將給當地人民帶來經濟繁榮,但三峽總公司自己成立的旅游公司壟斷了大壩旅游業務,令當地旅游公司陷入絕境。而且,三峽總公司要全國游客付出一大筆錢才能參觀大壩,而這個大壩是全國人民出錢建的,並且至今仍在爲這個大壩做貢獻——在每月的電費中,都包括一筆「三峽建設基金」。他們說三峽庫區不會引發大的滑坡現象,三峽工程報告說,三峽庫區庫岸比較穩定,一共可能發生滑坡的地方只有150處。等到三峽工程批准以後,說法很快變成了1500處。現在已有村民爲此喪生。

三峽總公司原總經理陸佑楣在2004年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三峽庫區依舊是二類水質,可以飲用。但水質監測部門公布庫區幹流水質總體爲三類,如果考慮大腸菌群,則爲五類或劣五類。陸佑楣說:「可能我記錯了。然後說:大腸菌群哪里都有,人肚子裏都有。」

三峽工程得以進行的第一理由是防洪,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其防洪能力遠遠低於其宣傳。

搬遷後的幸福幻象

需要搬遷的人口總是比預想的多,陸佑楣說,增加100萬移民根本不可能,因爲三峽總移民才113萬。但《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9月份說,重慶市政府正在醞釀一個重大計劃——對三峽庫區人口進行第二次大搬遷,這次搬遷的規模比10年前的三峽工程移民大一倍,達到230萬人。三峽再移民,是基於庫區脆弱的生態和高昂的發展成本。上一輪三峽工程113萬人的大移民,除了14萬人爲外遷移民外,其餘絕大部分是「就地後靠」。但上百萬移民就地後靠搬到高處,對山地坡地進行開發,這會導致庫區生態破壞和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重慶市政協農委主任張學良說。

陸佑楣說,三峽外遷移民的生活很幸福,「回流現象是沒有的。」但在雲陽、奉節和巫山等地方,許多三峽庫區外遷移民不得不返回家鄉。他們在異鄉並沒有過上幸福生活。我一位記者朋友調查後說:「新峒村一組遷到江西的159人相繼返回雲陽的有130多人,在雲陽縣老縣城觀音閣一帶破舊的房子裏,曾經離散的村莊重新聚合到了一起。站在觀音閣上,可以望到一片浩渺無際的水面,水的下方,是他們不可返回的故土。

從壓倒性讚美中清醒

越來越多信息的披露,既有研究人員、公衆與媒體的努力,更有中央政府對暴露這一問題的寬容。這一寬容基於中央領導對三峽工程全面而明智的看法,既看到利,也看到弊。2006年5月20日,中央領導沒有參加三峽大壩全線澆築完工的慶典,而在提到三峽問題時,溫加寶總理一直强調解决好移民安置與環境污染問題。汪嘯風說,溫家寶總理今年早些時候在國務院的一次會議上談到了三峽大壩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

一系列的跡象表明,中國將從對三峽的壓倒性讚美中清醒過來,更客觀地對待三峽問題,這對中國人和三峽工程本身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延伸閱讀】
三峽好人: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0月2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 +886-2-23021122   |   Fax:+886-2-23020101 |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   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