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聯合國最新氣候報告:制訂碳價 可大幅度減低排放

IPCC最新氣候報告;圖片來源:IPCC

IPCC最新氣候報告;圖片來源:IPCC
【相關連結】

世界銀行:碳市場或可幫助保存雨林不受濫墾

到達里程碑之後:西雅圖溫室氣體減量的啟示

布希重申反對強制減少廢氣排放量

梵蒂岡 全球第一個碳中和國

碳交易市場機制不完善 反而不利保護原生林

由重量級科學家和政府官員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17日發表報告指出,如果世人要對抗全球暖化,必須讓大至航空,小至傳統燈泡的各種碳排放污染行為,付出更高的成本。IPCC報告中提到,讓製造有害排放物的商品或服務業付費,需要全球經濟體系做出根本的轉變,但這麼做,卻「可以讓各層面都發揮有效減緩氣候衝擊的潛力」。  

IPCC與高爾一同獲頒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該小組肯定近來發生的全球暖化,有90%的機會是由人為活動造成,並警告未來氣溫升高將會造成嚴重衝擊。

他們也表示,要防止全球氣溫在2100年前繼續上升達6度,必須在接下來數十年內降低排放,而所需的科技目前其實都已存在。IPCC也指出,就算是大幅縮減二氧化碳排放,對全球經濟成長也僅會造成很小的影響。精采內文

 
 
  觀察中國:中國邁向「可再生能源」的明天
中國西遞的可再生太陽能設備。圖片來源﹕中外對話,husar攝。
作者:蕾切爾‧M‧瓦瑟(普林斯頓亞洲機構研究員)

中國90%的電力仍然依靠效率低下的燃煤發電,但國家制定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大膽目標。中國真的能够實現可持續能源的目標嗎?

2005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上對與會者表示熱烈歡迎。他說:「中國高度重視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作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這是應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的必經之路。」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poiesis
河岸邊的電子廢棄物 。圖片來源:陳誼芩

聯合國新發佈的研究報告,證實氣候變遷速度超乎預期。

而這個星期,我們看到企業界在環境責任上的表現,也出乎預期。Wal-Mart自200年10月宣示要降低它的營運和產品的環境影響,而終於在本週發佈了它的的首份企業永續報告書。相對地,一向被認為較重視環保的德國與日本汽車業者,都分別在企業社會責任上出現負面訊息。

中國政府將企業環保資訊納入企業信用資訊徵信系統的「綠色信貸」政策,又有了相關報導。報導中,還引用了適用於金融機構專案貸款機制的企業社會責任規範──「赤道原則」。
 

【相關新聞】

沃爾瑪發佈首份環境報告

環保表現不夠綠 德國新車輸給法義

豐田本田不達社會責任標準 被英國「富時」除名

12家重污染企業被銀行拒絕貸款

在深圳,環保成為「硬約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由新竹科學園區砷排放問題 談民眾知的權力
作者:高正忠(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最近媒體報導的新竹科學園區砷排放問題,引起大眾注意,以下將砷排放的問題作更詳細的說明供新竹地區的民眾參考。寫這份說明,是希望大家能合作來改善我們的環境品質,也希望公部門能保障民眾知的權利及優先考量保護居民健康,本人鼓勵民眾應高度關切環境品質,但亦無意引起不必要的過度反應,民眾不必過度恐慌。然而本人衷心期望相關部門能主動面對問題,不要抱著大事化小的心態處理此類與環境品質及民眾健康習習相關的事務,應該用心改善我們的環境。精采內文

 
 
  聯合國最新氣候報告:制訂碳價 可大幅度減低排放

摘譯自2007年11月17日外電報導;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由重量級科學家和政府官員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17日發表報告指出,如果世人要對抗全球暖化,必須讓大至航空,小至傳統燈泡的各種碳排放污染行為,付出更高的成本。IPCC報告中提到,讓製造有害排放物的商品或服務業付費,需要全球經濟體系做出根本的轉變,但這麼做,卻「可以讓各層面都發揮有效減緩氣候衝擊的潛力」。

IPCC與高爾一同獲頒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該小組肯定近來發生的全球暖化,有90%的機會是由人為活動造成,並警告未來氣溫升高將會造成嚴重衝擊。

他們也表示,要防止全球氣溫在2100年前繼續上升達6度,必須在接下來數十年內降低排放,而所需的科技目前其實都已存在。IPCC也指出,就算是大幅縮減二氧化碳排放,對全球經濟成長也僅會造成很小的影響。

IPCC報告強調要引進「有效的碳價指標」,若讓碳的價格在2030年達到每噸20至80美元,就足以控制未來氣溫上升。

在12月召開的巴里島氣候會議中,如何建立世界性的碳價標準,將成為焦點之一。其中歐洲各國傾向「總量管制與碳交易」(cap-and-trade)系統,也就是對國家、企業甚至個人訂定污染的強制標準,超標者需額外付費。

這份報告是對目前氣候變化原因及影響的最新科學知識的摘要,將在巴里島會議中正式提交各國環境官員。預計該會議中將簽署一份兩年期計畫,協商如何接替即將於2012年終止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中要求36個工業國在2012年前降低排放,至少要比1990年少5%。新協議希望能拉入美國與中國等未受京都議定書規範的國家。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這份報告為日後的進展奠定基礎,希望能達成一個清楚的氣候變化協定,讓各國都能接受。」他也表示,「我期待從巴里島會議開始,能看到美國與中國扮演積極的角色。這兩個國家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領導貢獻。」

聯合國IPCC綜合報告重點整理:

  • 已發生的氣候變化:大氣與海洋溫度增高、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現象顯著。所有區域正逐漸趨暖。北極海冰平均每10年縮減2.7%。受乾旱影響地區增加。

  • 氣候變化的原因: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從1970至2004年上升70%。二氧化碳排放增加80%,大氣中二氧化碳量為近65萬年來最高。

  • 未來變化預測:溫室氣體排放將在2030年增加1倍。2100年溫度可能增加1.1度6.4度,最可能為4度。海平面則可能上升0.18至0.59公尺。熱浪與颶風強度將增加。數億人將用水短缺。近30%的物種可能滅絕,糧食生產也將受衝擊。

  • 適應與減緩的選擇:許多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可利用現有科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由政府間制定有效的碳價指標,可幫助各層面大幅減低排放。

參考資料:
衛報
路透社

Top

 
 
  觀察中國:中國邁向「可再生能源」的明天

作者:蕾切爾‧M‧瓦瑟(普林斯頓亞洲機構研究員)

中國90%的電力仍然依靠效率低下的燃煤發電,但國家制定了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大膽目標。中國真的能够實現可持續能源的目標嗎?

2005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上對與會者表示熱烈歡迎。他說:「中國高度重視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作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這是應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和環境問題的必經之路。」

中國把可再生能源作爲必經之路,其中大有原因。2006年,中國的發電量猛增20%。作爲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電力消費國,中國新增發電能力1億千瓦,相當於泰國和英國的發電量總和。今年,爲了跟上經濟快速增長的步伐,避免出現電力短缺,中國的發電能力有望再增加9000萬千瓦。

這個巨大發電量的90%,來自效率低下的燃煤電廠。儘管中國煤炭儲量豐富,不久之前還是一個完全的石油出口國,但如今每年却要花費幾十億進口化石燃料,去年所需石油的一半左右都靠進口。空氣和水的質量已經亟待關注,以煤炭爲基礎的能源生産使污染更加嚴重,對農業和健康産生巨大影響。中國還面臨著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壓力。荷蘭環境評估局宣稱中國最近已經超過美國,成爲世界最大的排放國。

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

對能源安全、環境質量和全球變暖的關注,正推動中國大步奔向可持續能源的未來。政府的政策非常雄心勃勃,提出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三番,而能源消費只翻一番。爲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領導人强調對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兩手抓。

中國制定了大膽的目標。「十一五」計劃提出一項全國性的能效提高計劃,目標是到2010年每個單位GDP的能源消費减少20%。2006年1月,就在胡主席的上述講話發表兩個月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法》實施,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法律本身並沒有制定目標,但自從它通過後,中國制定了一個雄心萬丈的目標:到2020年,20%的電力將來自可再生能源,還不包括大型水力發電。而2005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只占發電量的8%。

對中國來說,20%的目標是一個重大的跳躍式前進。行業專家相信這完全可以達到,沒準兒還會提前實現。隨著中國能源需求的激增,必須進一步挖掘國內豐富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包括太陽能、風能和其它能源。這些巨大的能源,不僅部分解决了中國不斷發展的工業和城市的需求,對於不發達鄉村、特別是荒凉西部的人們來說,它也是一個大有可爲的電力來源。在那裏,可再生能源能够提供清潔、可靠、廉價的能量,建設可持續的生活。

中國在農村的可再生電氣化上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功。2005年,除了大型水力發電,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可再生電力生産國。大部分電力都來自小型水力發電——中國占世界總量的一半還多。中國計劃在2015年之前完全實現農村電氣化,主要依靠的就是小型水力發電、離網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

中國風力發電産業的迅速擴展吸引了國內外的公司。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風力發電能力達到3,000萬千瓦,將成爲世界第一大風力發電國。「這開發了巨大的潜力,政府的目標雄心勃勃,但可以實現。「安元易如(Azure International)公司的市場部經理韓娟麗說,這是一個位於北京的咨詢和投資公司,致力於可再生能源技術。

挑戰與極限

但是,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可再生能源法只是一個框架,中國仍然需要規範,而這些規範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聯合國發展規劃署駐中國機構的能源項目經理何平博士說。這些規範經常過於籠統,難以操作;同時,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然是市場准入的障礙。

中國的另一個挑戰是在技術和技能領域的弱點。就目前而言,除了盡人皆知的家用太陽能熱水器、微型和小型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之外,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設備需要大量進口,增加了成本。對潜在的可再生能源開發者來說,另一個障礙是金融機制的缺位。由於畏懼風險,國有銀行不願提供所需的貸款。

生物柴油是另一種很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其發展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到2020年,中國的生物柴油産量將達到2005年的40倍。中石油和中國其他油氣集團都開始進入這個領域。今年四月中旬,中石油在西南開始建設一家實驗性的生物柴油生産廠。「這些公司想像殼牌和BP公司那樣,不僅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也要成爲投資的領頭羊。中石油負責發展新能源戰略的韓先生說。

這個新的設施將有助於研發工作的進展,這是生物柴油産業的關鍵挑戰。許多專家關注食品安全,擔心油用和糧食作物之間的競爭。「我們需要進行很多資源和土地評估工作,」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王仲穎博士說,「我們不知道有多少非食用農作物種植用地可以用於生物柴油工業。」

未來展望

木本能源植物是生物柴油一條很有潜力的希望之路,它們可以種植在不適宜糧食作物生長的山區。作爲更大規模「綠色减貧」行動的一部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科技部在中國西南部主導了一個生物産油生産項目。這裏很貧窮,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通過鼓勵農民種植當地原生的麻風樹,主辦者希望能够生産燃料,减輕貧困,抵制土壤侵蝕和環境退化,並且改善當地脆弱的生態系統。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和其它組織一起成功地利用不同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沼氣)獲得了類似的效果。2001年,TNC開始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雲南省進行一項農村替代能源計劃。他們和當地居民、政府以及NGO合作,建起太陽能熱水系統、微型水電系統和利用農業廢料的家庭沼氣池。他們共修建替代能源系統1萬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也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系統。

在這種農村電氣化工作中,政府的作用非常深入和非常廣泛。2005年,中國是世界太陽能熱水利用量最大的國家,同時還有1,700萬中國人在利用沼氣。按照政府的目標,到2010年,沼氣利用者將達到4千萬。TNC這樣的環境NGO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幫助實現政府的目標,也幫助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農村發展實踐的主流。「我們要在生物多樣性受到柴草收集威脅的地方工作。因此我們就到更加偏遠的農村地區去。我們已經顯著地减少了木柴需求,也改善了室內空氣質量。」TNC中國項目負責人夏祖章說。

TNC的微型水電系統相對較小,不超過十千瓦,用夏祖章的話說就是「其環境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但是,只要大量安裝,却有很大的生態效果。即便不願安裝微型水電,小型水電系統的效果也很好。中國在這個領域還有大量未開發的資源,同時在技術和地方經驗上也已經成熟。但是,當要求對中國所有大型水電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時,許多人對評估和規章的執行不滿,或者因此而躲避。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水利發電能力比2005年增加2億千瓦,因此,减少水力發電的環境影響是中國面臨的另一個嚴峻挑戰。

儘管通向中國可持續能源未來的道路上存在衆多障礙,但前景是光明的。「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超越發達國家,發展新技術、新觀念和新方法。」能源基金會副主席兼其在北京的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主任楊富强博士說。「我們正帶領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11月07日。 首發表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雜誌《世界自然保護》。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連結。

Top

 

 
 
  沃爾瑪發佈首份環境報告
摘錄自2007年11月16日商道縱橫報導

沃爾瑪15日發佈了一份環境報告,公佈其為環境保護所做的努力,如在可再生能源上承擔的責任等。該公司於2005年10月承諾降低碳足跡,所採取的行動包括銷售1億個節能螢光燈,在運營中使用LEDs提高能源效率。

對於沃爾瑪發佈的報告,一些人給予稱讚,同時也有一些人表達了他們的失望。不足之處在於報告的內容不夠深入,不具有足夠的詳細程度和透明度,報告中提到的大多數資訊在此前已有報導。

Top

 
 
  環保表現不夠綠 德國新車輸給法義
摘錄自2007年11月16日中國時報報導

綠色環保節能新車日益普及,不過,根據歐洲環保組織「交通與環境」﹝T&E﹞的調查報告,向以品質著稱的德國名車卻與潮流背道而馳,2006年德國出產新車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竟比2005年還要高,僅有BMW表現略有進步。

該組織表示,在這次調查中,法國和義大利車商製造的新車,整體表現較德國新車為佳,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比前年減少1.6%,但僅有義大利飛雅特和法國寶獅雪鐵龍兩家車商的新車,接近「歐洲汽車產業公會」1998年所訂定,於2008年之前達到140克/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量目標。

歐盟執行委員會可望於下月研議更高標準的新法案,要求歐洲製造的新車在2012年之前將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再降低至120克/公里。

Top

 
 
  豐田本田不達社會責任標準 被英國「富時」除名
摘錄自2007年11月10日商道縱橫報導

由於未能達到相關社會責任標準,豐田、本田兩大汽車公司最近被英國「富時社會責任指數」(FTSE4Good Index)除名,不再是該指數系列的成份公司。「富時社會責任指數」系列由英國《金融時報》和倫敦證券交易所聯合建立的富時指數集團管理,用來識別那些已達到全球公認社會責任水準的企業。該指數關注上市公司在環境可持續發展、利益相關者關係管理、尊重人權等方面的績效表現。

富時指數集團社會責任投資負責人湯尼•康帕斯認為,豐田本田被「富時」除名或將導致一些投資者或基金經理拋售其公司股票。據瞭解,全球共有2300多億美元投資於社會責任指數基金。此類型基金的投資政策中規定了社會責任的內容:如不准投資軍工、煙草、博彩業等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行業,也不准投資環保、勞工、道德記錄不佳的上市公司。

Top

 
 
  12家重污染企業被銀行拒絕貸款
摘錄自2007年11月16日中國青年報報導

綠色信貸推行4個月已經有了效果。國家環保總局一位負責人透露,12家重污染企業因為上了國家環保總局遞交給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的黑名單,已經被各家銀行追繳、停止或拒絕貸款。

今年7月,國家環保總局首次把一份寫有30家環境違法企業的名單交給了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按照三個部門共同擬定的《關於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範信貸風險的意見》,全國的金融機構將不得對這批污染企業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環保部門的資訊很快對銀行起了作用。安徽的一家釀酒企業本來要向當地銀行申請1000萬元的貸款,但銀行在上報時查詢發現這家企業因為多年來沒有汙水處理設施、生產污水直接排放而上了環保部門的黑名單,於是迅速叫停了這筆貸款。還有的銀行看到這份黑名單後與一些長期合作的客戶「撕破了臉」。招商銀行成都分行在企業徵信系統中查詢到某電力公司部分專案不符合環保審批的標準後,收回了貸款並停止了與該企業的合作。

國家環保總局負責人說,綠色信貸已經顯現的作用是逼迫企業必須為環境違法行為承擔經濟損失。現行法律允許環保部門對污染企業罰款的額度只有10萬元,這樣的處罰與企業偷排結餘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車薪,而綠色信貸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環保部門的執法手段。

Top

 
 
  在深圳,環保成為「硬約束」
摘錄自2007年11月18日中評社深圳報導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我們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就是加快建設生態城市,爭當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談到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建設生態文明,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表示,面對發展過程中土地、資源、人口、環境的制約,深圳環保任務艱巨,必須大力推進「強勢環保」。

「人們常說環保是軟約束,但深圳是強勢環保。」深圳市環保局局長、有「鐵娘子」之稱的郭雨蓉說。她以四「鐵」治污為深圳「強勢環保」做了注腳。

「鐵腕治污」─採取高額罰款、吊銷排污許可證、輿論曝光等強制手段,嚴厲處罰環境違法行為。今年1至9月,全市對違法企業的罰款達4200多萬元,同比增加40%多。

「鐵線保護」─佔全市面積近1/2的土地,被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範圍。這條「鐵線」內,除了市政公用、保護設施外,今後不得進行任何工業開發。

「鐵律拒污」─從源頭上控制新增污染,最近3年,全市否決不符環保要求的項目6500個。

「鐵面考核」─今年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市的決定》,實行環保實績考核,凡在任期內有兩年未完成環保目標的,一律不予提拔或重用。

Top

 
  論壇:由新竹科學園區砷排放問題 談民眾知的權力
作者:高正忠(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最近媒體報導的新竹科學園區砷排放問題,引起大眾注意,以下將砷排放的問題作更詳細的說明供新竹地區的民眾參考。寫這份說明,是希望大家能合作來改善我們的環境品質,也希望公部門能保障民眾知的權利及優先考量保護居民健康,本人鼓勵民眾應高度關切環境品質,但亦無意引起不必要的過度反應,民眾不必過度恐慌。然而本人衷心期望相關部門能主動面對問題,不要抱著大事化小的心態處理此類與環境品質及民眾健康習習相關的事務,應該用心改善我們的環境。

自從有人傳了簡博士等人去年3月刊登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的論文給本人,當看到五年前工研院在園區所測的數據,本人很訝異論文中所報告的數據,在園區周遭15個測點監測數據中,即有6個點測出超出100奈克,最高濃度是120奈克。本人實在無法接受這樣的風險值,由於監測數據的年代是91年9-10月,本人因而詢問作者簡博士,為何當時沒有公佈,得知是園區管理局委託的計畫,故沒有馬上公佈。然而本人既然知道了,且是來自於公開的數據,不能坐視不管,因而向簡博士表示,本人必須反應,相信這件事已對他會造成很大的壓力,甚至可能也會影響以後他再接類似研究計畫的機會,對其個人,本人在此致歉。

我相信簡博士目前也頗委曲的,甚至也不能堅持或宣稱他所檢測的數據是對的,本人必須為他說句話,學術界其實只是存疑,也沒有人能說他的監測方法肯定是錯的,或許簡博士監測所採用的方法並不是那麼適當,但其實他所用的檢測方法也並非不可使用的方法,只是通常是用在檢測較高濃度的方法,對於較低濃度確實精確度會較有問題,但既然能偵測到120奈克,已比30奈克高很多,本人傾向相信那時的大氣中確實有頗高且值得大家關心的砷濃度。媒體報導後,工研院儘速重測,本人很肯定能如此迅速處理(也希望公部門以後都能如此迅速主動處理),不過,本人覺得這樣的監測安撫的意義居多,代表性並不大,尤其是在媒體披露後,若還能馬上測到高濃度,那只能說廠商未免太不合作。

況且空氣污染監測是頗難且很專業的工作,為何很難?(1)因為只要忽然來一陣風,污染物就會飄到別的地方去;(2)風速不一樣,即會飄到不同的地方,其實空氣污染物並不見得靠近污染源的居民才會受影響,空氣污染反而經常是影響較遠的地方,甚至會跨國影響,如大陸的沙塵暴。再以新竹焚化爐為例,它座落在海濱,在正常狀況下,除了試燒、維修及起/停爐時,反而焚化爐周遭民眾較不會受到影響,因為焚化爐的煙囪! 高70多公尺,污染物其實是隨風飄到較遠的地方,若談影響,其實巿區反而受影響較大,還好新竹吹西南風(往巿區吹)的季節不長,風險因而較低。同樣的,這次的砷排放問題,也是由煙道排出,所排放的污染物,除了在大氣擴散效果不佳的情形下,不見得是影響周遭的民眾,有可能也是較遠的居民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在媒體記者告知本人工研院要重測時,本人表示肯定,也特別提醒要考量風場影響,據說工研院的專家表示有考量,這點頗讓我訝異,我同意工研院的專家有頗強的檢測能力,但我懷疑他們可能沒有能力分析風場的影響,要考量風場的影響,必須以模式模擬,才能推估最大受體濃度點,而我實在不知他們有那一位環保專家有這方面的專業能力,這幾年工研院急速縮編環保研究人員,也已無專責的環保研究單位,實在懷疑工研院有足夠的專業人力,而若不能掌握風場的影響,監測的時間及位置都可能不對,且由單一時段只有4個點的監測,並不具備代表性。

另外,我必須勸曲新生副所長及黃局長不要宣示竹科的空氣沒有問題,建議這種聲明還是少發佈,尤其是曲副所長來自學術界,應該要用更嚴謹的態度面對這種事件。更何況,若是以AALG(Ambient Air Level Goal)建議值,0.046奈克即有百萬分之一的致癌風險,這是一個我目前不太願意建議的數值,但相信工研院的專家中應該有人可以向曲副所長解釋這個值。

林巿長在這次事件中,依據媒體報導,反應也很快,馬上請衛生局分析癌症地圖,本人給予高度肯定,但頗讓本人啼笑皆非的是,居然在幾天內就能下結論,其實,即使找學者專家來調查一年,都可能不敢下結論,我可以理解林巿長想先安撫人心,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本人覺得甚為不妥,更為國內一些健康風險評估的專家叫屈,居然數天就可以完成健康風險評估,那豈不是都不需要這些專家了。況且大庄地區也有監測出超過20奈克的數據,是否巿政府或環保局也應該儘快擬定監測計畫及進行監測,以確保民眾的健康,讓民眾不必暴露在高風險中,而健康風險評估也應儘速委託專家進行。

在這次的事件中也引出一個很重要且值得新竹民眾(甚至全國的民眾)深思的問題,亦即〔民眾知的權力〕,為何五年前我們不知道這些數據?萬一真有人受害了,豈不是永遠都不知道原因,雖然不公開的原因,我也猜得出來,原因很簡單,因為是科管局的委託計畫,但我所不能理解的是科管局相關主管所抱的心態是什麼? 是否有以優先保護民眾健康為己任? 目前園區管理局有許可權限,若是沒有以優先保護民眾健康為主要準則,那豈不是變成無人監督,我也呼籲科管局公佈已許可廠商使用多少砷化物的量,本人不希望見到無限制的使用毒性物質。

我一直很不贊同園區管理局有環保行政權,雖然他們也算是公部門,但本人並無法感受管理局真心重視環保,至今環保人力也仍然有限,其作為甚至也反而會害了一些落實環保的廠商,其實不少廠商都有能力多花點經費作好環保,但管理局這種不願面對問題的心態,有時反而會害了廠商,我相信這也不是園區廠商及員工們所樂見的。美國在1986年(20多年前)就通過社區知權法(Community Right to Know Act),其實政府資訊公開法也早已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了,但台灣的民眾至今仍然沒有知的權力,這是值得大眾思考的問題。

最後,關於新竹科學園區砷排放問題,本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 應進行長期且較大範圍的監測,且任何超過百萬分之一致癌風險的監測值都應主動公佈。
  2.  應比照中科成立平行監測委員會,進行平行監測。
  3. 科管局應公佈所許可的砷化物總量,且應逐年減少。
  4. 應輔導廠商逐年採用無砷製程,國科會亦應鼓勵研發無砷製程。
  5. 周界濃度建議分四期目標規劃逐年降低的作法:(1)短期: 6奈克;(2)中期:2奈克;(3)長期:0.2奈克;(4)遠期以AALG值為目標。
  6. 應進行健康風險評估。

本人無能力也無權力要求公部門進行這些事,只能提供以上建議供新竹民眾參考。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