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2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週末環境信託研討會地點更動至綜合大樓3F國際會議廳,敬請注意!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歷史新高

東歐波蘭的火力發電廠;圖片來源:PKE Elektrownia Laziska
【相關連結】

聯合國最新氣候報告:制訂碳價 可大幅度減低排放

對抗暖化過程中被遺忘的地方:非洲

聯合國氣候會談進度緩慢

暖化惡果 亞太經濟將倒退數十年

1208抗暖化,為下一代而走 大遊行

IPCC於日前公布的最新氣候報告,已提出因應全球暖化的方法,除了適應未來極端的氣候,各政府間的減碳協定,才是積極作為。在12月8日巴里島氣候變遷會議舉辦前夕,各種調查資料相繼公布,關心全球氣候變遷的人士正摩拳擦掌準備著。一份新的資料顯示,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仍在持續上升。

IPCC主席帕喬里(Rajendra Pachauri)表示,政府有「各式各樣的政策與工具」可以用來創造誘因去減輕排放行為,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帕喬里說:「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道德觀,讓每個人都了解我們面臨的挑戰及其重要性,並且開始採取行動去改變生活方式與態度。」台灣也將在12月8日加入全球遊行行動,呼籲共同對抗暖化。

精采內文

 
 
  聰明綠生活:行銷人看無消費日
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logo

作者:邱高生(東方線上總監)

編按:一年一度的無消費日又要來了!平日催化消費者掏腰包的行銷人如何看待之呢?本文特別邀請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iSURVEY)總監分享他的觀點。

行銷界常常會這樣說,因為有消費者,所以才會有市場,若消費者不消費的話,市場自然而然就會消失;現在是消費者導向的市場,有誰敢違背消費者的旨意,大概就準備要從市場消失吧!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彭郁娟


中外齊追求低汙染、高能源效率的發展!

北京市發改委委員21日表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將堅決遷出北京。舊金山則發起「回收廢棄油」活動,大規模免費回收全市的商業舊油轉換為生質柴油,以期提供市政府所屬的交通工具用油。台灣則在「2007產業科技策略會議 (SRB)」表示,政府明年編列51 億元推動能源科技的發展。

【相關新聞】

北京今年遷出14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

1.6億改造黃山景區電網實現能源「零污染」

廢棄油轉生質柴油 舊金山大動作

政府明年編51億元 推動能源科技發展

國內首檔抗暖化基金 募100億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生態工程:永續的生態智慧 聽傳統工法怎麼說

作者:陳品潔(靜宜大學生態所研究生)

臺灣有許多前人留傳的生活智慧,對後人貢獻良多,工程只是生活智慧與文化的一部份。從這些工程看見先民對於環境的感情與謙卑。

澎湖七美石滬;圖片提供:林建勇

《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一書中(註3),也有許多客家先民將生態智慧融入工程技術當中的例子。作者張文亮教授在宜蘭枕山的馬藻水道,發現當地農夫與水道裡馬藻的互動關係。生長叢密的馬藻可能會阻擋河水流進水門,但當地農夫並未將長滿水道的馬藻除去,反而是用腳將馬藻踩低一些,不阻塞入口即可。

為何當地農夫不將馬藻除去呢?原來一大片的馬藻讓適合緩流的水生物獲得依附的機會,也可使得泥砂沉降下來,不會直接沖入農田的渠道。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抗暖化,需要你一份力量!(緊急招募志工)

發起單位:千里步道籌劃中心等

看過「不願面對的真相」的朋友們:

當許多人還在苦惱到底能為地球暖化作些什麼的時候,眼前就有一個可以為環境付出心力的機會,歡迎加入為1208 抗暖化遊行所進行的街頭宣傳志工行列。花一個短短的周日(12/2) 下午,在台北幾個重要的商圈/十字路口,騎車或走路發活動文宣,以召喚更多人參與這場重要盛大的國際串連大遊行。 1208 當天我們希望可以號召10 萬人,發出共同的心願: 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能有所改變的可能!

精采內文

 
 
  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歷史新高
摘譯自2007年11月20日ENS德國,波恩報導;朱以方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秘書處的資料顯示,40個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持續上升,並於2005年達到歷史高峰。最高的成長率則來自運輸部的排放量。這份新的資料正好在即將於印尼巴里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前夕發表。

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成長主要來自高度工業化國家經濟的持續成長,以及前東歐集團國家經濟復甦所致。若將簽署與批准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合併計算,在各國實施各項政策與措施後,第一階段(2008-2012年)預估可以達到11%的溫室氣體減量。

然而秘書處表示,僅管歐盟透過京都議定書的機制,如排放交易等,已經可以達成其減量目標,但其他各國的排放量卻呈現上升的趨勢。

UNFCCC的執行秘書德布爾(Yvo de Boer)說:「假如有更多的政策推出並加以執行,則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全體國家,共同達成15%的減量目標是可行的。」他進一步表示:「但我們也不能再掩飾過去幾年來,部份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成長的事實,而且,他們必須採取行動以限制其排放量。」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我們絕對有能力把這些非做不可的事做到盡善盡美。我們可以用新的或改良過的方法去製造、消費與丟棄。我們可以推廣對環境更友善的產業,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刺激發展並創造就業機會。我們可以開創一個全球合作的新世代,在對氣候友善的發展浪潮上,大家共同協手合作。」

為使上述的理想實現,潘基文認為,世界上的工業化國家必須要與那些最容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全面性的協商。

IPCC的主席帕喬里(Rajendra Pachauri)表示,政府有「各式各樣的政策與工具」可以用來創造誘因去減輕排放行為,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帕喬里說:「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道德觀,讓每個人都了解我們面臨的挑戰及其重要性,並且開始採取行動去改變生活方式與態度。」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Top

 
 
  聰明綠生活: 行銷人看無消費日
作者:邱高生(東方線上總監)
 
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logo編按:一年一度的無消費日又要來了!平日催化消費者掏腰包的行銷人如何看待之呢?本文特別邀請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iSURVEY)總監分享他的觀點。

每個人無可避免的一定要當消費者,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消費,即使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別以為沒有白日的清醒就沒有在消費,睡覺的床、枕頭、棉被、鬧鐘…等,甚至於連屋子牆壁上的油漆也是消費而來的。若沒有了消費,很難想像那種生活會是什麼情景,大概只能像原始人,群居在山上的洞穴,用石頭作成的武器捕獵,生個營火烤食,用樹葉當褲子。一切回到最原始最為自然的生活,也許這樣就不用消費了。

消費,是人性。

但,事實上消費者並不能如此過著沒有消費的生活,若沒有消費,生活馬上會產生很多不方便,甚至是「苦」日子,試問現在有誰會願意放棄使用冷氣,在大熱的夏天裡自己搖著扇子乘涼?又有多少人會因為車子會造成環境污染而選擇搭乘擁擠不便的公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一般消費者是不會如此自虐地生活,以追求沒有污染的消費,頂多是偶而換個口味野營嘗試一下,因為這違反了追求舒適安逸的人性。

都是消費者惹的禍?

去年2006年國際「無消費日」,無消費日好朋友工作隊在信義商圈向消費民眾宣傳「少消費,大自由」的理念。行銷界常會這樣說,因為有消費者,所以才會有市場,若消費者不消費的話,市場自然而然就會消失;現在是消費者導向的市場,有誰敢違背消費者的旨意,大概就準備要從市場消失吧!所以,因為消費而破壞環境,就是消費者的問題,若消費者不是如此地欲望無窮,自然而然就不會有那樣的消費市場。如果大家都甘願不吹冷氣,那當然就沒有人賣冷氣,夏日的用電量也會少很多,也不用耗用那麼多地球資源發電,而沒有冷氣排放熱氣,那室外的溫度也可能會低一點,就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一切的環境生態破壞都歸給消費者。

這樣論說看似有道理,但仔細思考,生產者也可以因為環境生態的考量而不生產這樣的商品。只是利之所趨,有多少廠商願意眼睜睜地放棄市場利基,因為你不賺別人也會賺,所以大家就拼命地爭著賺錢,還管你環保生態會怎樣,先賺了再說。

環境生態破壞,消費者不是「元兇」 !

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對環境生態的破壞,我們似乎是無法能有多少的苛求,而且再怎樣苛責可能也是效果有限,畢竟是人性所趨,又如何能說改就改?這就好比宣導青少年的性行為,我捫再如何努力苦口婆心,也不可能根絕青少年的性行為,倒不如宣導怎樣才是正確不傷自己的性行為,這就是人性,同樣地,我們也不大可能要求消費者不要消費以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即使是減少減量消費也是相當地困難,效果恐日本以禪思融入Buy Nothing Day,圖片節錄自日本BND網站怕是相當地有限。

所以,要求生產者可能是最好的有效途徑,若廠商不生產塑膠袋,就不會有到處都是塑膠袋的問題,消費者大概只好乖乖地自備袋子,但廠商就沒錢賺了;若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規劃運行完善,方便又快速,又有誰會想開車出去辦事,也不用為到處找不到停車位而感到困擾,或者騎機車,忍受風吹雨打日曬之苦,到底是誰沒把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弄好呢?

結論:共創三贏的局面

科技的發展,確實也解決了很多的問題,但也製造了更多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對環境生態的破壞,當科技的力量已經如此的強大,對環境的破壞力量也會越大,而且速度很快,以前科技未發達之時,想要砍掉一片樹林也是要一棵一顆地砍,是要辛苦地砍伐一段時間,而今運個拔樹的機器,一下子可能整片樹林就被拔光光。但我們不能說科技有什麼對和錯的問題,而是擁有科技生產的生產者,在使用運用科技的時候應該要更為謹慎,共創生產者、消費者、環境生態的三贏局面。

 

【延伸閱讀】

改變消費者,不如先推企業社會責任

延伸閱讀:廣告的心理原理廣告的心理原理:探討廣告背後的心理歷程

作者:楊中芳/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4 年 11 月 16 日

定價: 250元

這本書絕不是專為廣告從業人員寫的,因為廣告無孔不入地存在生活的每個角落;誰能破解廣告背後的心理謀略,誰就能當聰明的消費者!

 本書從廣告在市場營銷(行銷4P)的地位談起,讓讀者了解廣告到底能作什麼、不能作什麼。再來用傳播理論,解讀廣告主與消費者的溝通過程;市場需求、消費者行為的議題在這此部分多有著墨。依序用心理學上的動機、記憶、說服理論,解讀成功的廣告如何達成其目標。  

Top

 
 
  北京今年遷出14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
摘錄自2007年11月22日中國新聞網北京報導
 
中新社北京「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將堅決遷出北京,今年已有140多家這樣的企業搬出北京。」21日在此間舉行的節能節水減排技術推廣發佈會上,北京市發改委委員張燕友表示的。

張燕友稱,節能減排更加依靠新技術,明年北京將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的資金投入,建立幾個億的節能專項資金,採取貼息、補助、風險投資、獎勵等多種形式,重點支援耗能大企業開發推廣節能減排技術。

張燕友強調,北京將限制和淘汰落後的工藝、技術和產品,在新建專案中禁止使用不符合強制性節能和排放標準的技術和產品;對於國家明令淘汰的產品、設備和工藝,加大監察力度,強制淘汰一批小型燃煤鍋爐、小型發電機組、低效電機等設備。

Top

 
 
  1.6億改造黃山景區電網實現能源「零污染」
摘錄自2007年11月22日新華網安徽報導
 
日前正式通過專家組評審。安徽省電力公司、黃山供電公司未來兩年內用於景區電力設施技術改造的投資將達到1.6億元。景區電網改造後,黃山風景區將徹底實現能源「零污染」。

據了解,從1987年起,黃山景區燃料結構逐步由燒柴、燒煤改為燒油、燃氣和用電。1997年,他們投資3000多萬元實現投產的北海輸變電工程,採用全電纜鋪設和無油化的變電設施,其技術標准及設施檔次都達到較高水平。從1999年起,黃山又投資近3000萬元建設溫泉輸變電工程。

黃山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即將開始的是景區第三次電網改造,到2009年底,黃山景區各旅游接待場所可以全部用電能代替油和液化氣,從而徹底消除因能源使用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又能增強各類設施的用電安全和用電可靠性。

Top

 
 
  廢棄油轉生質柴油 舊金山大動作
摘錄自2007年11月21日中央社舊金山報導
 
舊金山的官員打算替廢棄食用油尋找新生命,在21日發起的「舊金山回收廢棄油」活動,大規模免費回收全市的商業舊油轉換為生質柴油,以期提供市政府所屬的交通工具用油,並於2007年底達成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的目標。

舊金山市政府發動一項名為「舊金山回收廢棄油」(SFGreasecycle)的計畫,市政府會在全市的餐館、飯店和小吃店等地,回收使用過的食用油和廢棄油,製成生質柴油,提供市政府所屬的公車和救火車使用。根據舊金山市政府環保單位的統計,這些車輛數達1500輛。雖然美國其他的城市也有回收廢棄油,舊金山市政府宣稱是全美最大的回收油計畫之一。

舊金山的目標,除了把全市包括家庭廢棄食用油都變成生質柴油,還希望建造一座生質柴油的生產工廠。舊金山市府所使用的生質柴油並不是全部來自回收的廢棄食用油,部分是從美國中西部搭火車運送來由黃豆製成的純生質柴油。舊金山公共事業委員會大力贊助這個計畫,因為在舊金山傾倒廢棄油是非法的行為,根據該單位的統計,廢油水堵塞下水道,一年得多花350萬美元清理。

這項計畫也呼應市長紐森「B20」的命令,就是今年底市府的柴油車必須有20%混合使用生質柴油,達成降低1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Top

 
 
  政府明年編51億元 推動能源科技發展
摘錄自2007年11月22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為期4天「2007產業科技策略會議 (SRB)」22日閉幕,會中就「節約能源」、「再生能源」、「前瞻能源」熱烈討論多項全球能源科技,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逢慶表示,政府明年編列51 億元來推動這些能源科技的發展。

在節約能源部份,林逢慶指出,政府將加強前瞻技術領域關鍵應用研發,擴張節能科技研發經費,並以公部門率先示範應用,以加速新節能產品及科技的市場導入。現階段將以LED光電照明產業、冷凍空調產業及能源資通訊 (EICT)產業等三個領域為主要研發對像,預計2007年至2008年將投入20億元,希望2025年能源密集度,從2005年的9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至6公升油當量/ 千元,達成20年內提高整體能源使用效率33%節能目標。

在再生能源部份,行政院擇定太陽光電、風力與生質能為策略性新能源產業,規劃2010年台灣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占總裝置容量10%,並且在2010年創造1590 億元產值。

在「前瞻能源科技」部份,林逢慶指出,政府依據台灣所擁有的天然資源與未來環保趨勢,將前瞻能源科技列為中長期發展方向,選擇包括二氧化碳(CO2)減量科技、海洋能科技及燃料電池與氫能科技等三項前瞻領域,實現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及建構下世代能源科技產業發展的目標。

經濟部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草案)」目前仍在立法院條文協商,這部法令攸關很多再生能源計畫的推動,例如10萬個屋頂裝置太陽能板、 LED路燈、公部門率先使用LED照明等。

Top

 
 
  國內首檔抗暖化基金 募100億
摘錄自2007年11月07日時報資訊報導
 
油價快逼近百元,能源相關基金也受市場青睞,國內第一檔以投資「對抗全球暖化產業」為主題的基金「日盛全球抗暖化基金」,已於11月5日獲准,預計明年1月初開始募集,募集上限為100億元。

根據統計,2007年來相關能源基金就有11檔申請,金額近1200億元,到目前為止,獲核准募集的有5檔,金額近500億元,且相關基金募集,投資人參與踴躍。

許倍禎分析,抗暖化已是個全球關注焦點,也是最顯而易見的商機,尤其是再生能源、水資源、節能產業、環境控制及其他抗暖化之新興產業,受惠最多,細項來看,五大產業涵括太陽能光電、風力能源、生質能源、地熱能源、水資源、廢棄物處理、環保產業、LED照明、節能家電、綠色建築、環保概念車及電動自行車等,舉凡與抗暖化有關企業,皆可納入日盛全球抗暖化基金投資標地,在開發及新興市場各國的政策帶動下,再生能源等相關產業利多,可望在未來20年逐漸發酵。

Top

 
  生態工程: 永續的生態智慧 聽傳統工法怎麼說

作者:陳品潔(靜宜大學生態所研究生)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自數千年前流傳至今,眾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大禹的父親-鯀,採取築堤治水,但是每遇上大水則崩,如此連續九年都失敗。大禹記取父親經驗教訓,改行疏濬。當時,未進入鐵器時代的社會,疏濬工程的浩大絕非當今挖土機時代所能想像。但是禹和部落共同努力10幾年,完成疏通河道的工程,解決當時的水患問題。

大禹治水雖然是故事,但是不禁令現代工程反省。同樣是水利工程、同一個地區,同類型的災害,對問題肇因的切入點不一樣,大禹和父親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所得的結果一個是失敗,一個則是成功。那麼現今的生態工程,如何看見因地制宜的切入點呢?

臺灣有許多前人留傳的生活智慧,對後人貢獻良多,工程只是生活智慧與文化的一部份。在還沒有水泥時代,先民及可依賴豐富的生活經驗與技術,將土、石、竹、農業廢棄物、甚至糞便等天然素材,運用在工程技術上。這些天然素材除了因應先民對於在地環境特色與族群文化融合在環境中,現在鄉間仍可見有許多歷史悠久的駁崁、城牆、水利工程。這些工程在經歷921大地震後綠意盎然,卻也屹立不搖。

從這些工程看見先民對於環境的感情與謙卑。若要談台灣生態工程上的因地制宜,傳統工法正是最好的借鏡,有的甚至比歐、美、日所謂的生態工程更淵遠、更能因應在地的需求。

掌握環境互動關係 掌握工程的奧秘

澎湖七美石滬;圖片提供:林建勇

大自然裡那些大小不一、不規則形狀的的石塊堆砌,並利用那些形狀的相嵌、互卡、互相支持的角度,形成完整具有抗壓能力的整體,使每一顆石頭都承受同樣的壓力,而且每一顆石頭都很重要,因為它們都是支持的一部份,只要有一顆鬆動,整堵牆就有可能會倒塌。

這恰好是生態圈相依相存、相生相剋的借鏡,自然界裡到處都是互相依存的例子。先民也巧妙地運用生態環境中的互動,在艱困的環境中求生存。以石滬來說,這是一種利用潮差集魚的砌石工程。

根據已知文獻的記載,「滬」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活動,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澎湖石滬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清康熙35年(西元1696年),高拱乾纂的「台灣府志」賦役(註2);當地人利用特產的玄武岩、咾咕石砌成,玄武岩覆蓋在外,白色的咾咕石包在內,咾咕石因為富含碳酸鈣,遇到酸雨時便分解為碳酸氫鈣留置岩縫內,待碳酸氫鈣還原時,便可固結黑石,讓整個石滬「不怕風、不怕雨」。

與環境互動的智慧 生態工程的借鏡

《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一書中(註3),也有許多客家先民將生態智慧融入工程技術當中的例子。作者張文亮教授在宜蘭枕山的馬藻水道,發現當地農夫與水道裡馬藻的互動關係。生長叢密的馬藻可能會阻擋河水流進水門,但當地農夫並未將長滿水道的馬藻除去,反而是用腳將馬藻踩低一些,不阻塞入口即可。

為何當地農夫不將馬藻除去呢?原來一大片的馬藻讓適合緩流的水生物獲得依附的機會,也可使得泥砂沉降下來,不會直接沖入農田的渠道。

在生態工程發展史上(註4),日本非常強調「就地取材」,由於天然材料強度較低,工法設計上必須讓大自然的力量與天然的材料結合,才能對抗洪水;而就地取材的建造物,很容易讓魚類棲生、植物著生、螺貝附著。慢慢地,「就地取材」逐漸形成日本特色的工法。

前人在技術與材料有限的情況下,這些工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地社群運用觀察到環境互動關係與適合在地條件的素材,做為因應施工目標的基礎。

傳統生態智慧無價 提供現代生態工程反思

長期且慢速累積的在地的生態學知識,是許多科學家無法理解的慢速現象,有許多在地知識是科學家無法具備的。台灣受地殼運動影響,土地不斷地在隆起,加上短促的溪流沖刷,成為全世界天然水土流失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日本人領台之初,沒看過這樣短促的溪流,而採用攔沙壩工程想,解決土石流的問題,但是現在攔砂壩卻幾乎讓台灣的生態歷經浩劫。

口述歷史至少有400年的魯凱族看待土石流的心態不同,他們通常在年初上山打獵看到水源源頭的山壁,就可以判斷當年會不會有土石流,西流的源頭山壁粉粉的,表示土地很渴,今年下多少雨都不用擔心。倘若是溼潤的,下山後就要趕快收割今年的作物,準備避難去。(註6)

大自然生生不息維持一種尚無法用科學完整解釋的動態平衡,每個地方有其特有的平衡規則,人類也只是互動關係中的一環。我們如何從遵循自然規則中,找到共處的平衡關係。1964年,生態學之父E.P. Odum認為,工程能毀滅大自然,也應該能為生態系統效力。(註4)和環境共生共榮,這應該是生態工程的本意。
 

參考資料:

1. 談傳統砌石技術之現代價值《自然保育季刊》2004年6月
2. 澎湖的石滬文化堪稱為漁業文明的「活化石」
3. 從水利工程看客家人的生活智慧 讀《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
4. 生態工程學的發展史 
5. 河川與人的對話 
6.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系暨研究所教授「傳統的生態學知識與自然保育」演講內容摘記

Top

  行動參與:抗暖化,需要你一份力量!(緊急招募志工)
發起單位:千里步道籌劃中心等
 
看過「不願面對的真相」的朋友們:

當許多人還在苦惱到底能為地球暖化作些什麼的時候,眼前就有一個可以為環境付出心力的機會,歡迎加入為1208 抗暖化遊行所進行的街頭宣傳志工行列。花一個短短的周日(12/2) 下午,在台北幾個重要的商圈/十字路口,騎車或走路發活動文宣,以召喚更多人參與這場重要盛大的國際串連大遊行。

1208 當天我們希望可以號召10 萬人,發出共同的心願: 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能有所改變的可能!

◎日期: 12月 2日 星期日 (遇雨則取消單車與走路繞圈,改為定點發放活動文宣)
◎徵求志工對象:願意為抗暖化盡自己一份心力的人
◎集合時間: 15:00 現場分工協調
◎宣傳時間:預計從 15:30開始到 16:30,於太陽下山之前結束活動
◎活動地點:台北市 6個重要十字路口

◎活動進行方式與工作說明:
★ 單車志工可事先為車子作趣味打扮及抗暖化宣傳裝扮,當天騎單車持續繞行十字路口,吸引路人目光。
★走路志工排成一列走路繞行十字路口,吸引路人目光。
★定點志工發放文宣 (明信片及貼紙),並對有興趣的人進行遊說或說明。
★ 各集結點將有一名領隊於活動現場統籌。(領隊與組員名單與通訊錄將事先mail給所有參與志工)
★任一定點志工人數不足時,將由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彈性調度人手。(有任何調整將寄相關說明或以電話詢問意願。)

◎報名方式 :填妥報名表回傳至 tmitrail2006@hibox.hinet.net,或來電報名 02-29236464#17、21。
◎報名截止日期 :11/29(四 )。
◎聯絡人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 /楊雨青、黃詩芳 29236464*17、 21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