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1.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社區營造學會
 
  自然書訊:你所不知道的「早知道」
The Gecko's Foot: Bio-inspiration


作者:李旺龍(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

「早知道用功一點,就不會不及格。」「早知道小心一點,就不會出這種事。」人們每天開口閉口說著「早知道」,通常是希望時間能夠倒流,只可惜時間之箭並不會回頭。不過,另外還有一個「早知道」,就是天天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卻常常受到我們忽視的「自然」。

人是習慣的奴隸,習慣每天日月星辰、山水風雲、蟲鳴鳥叫,習慣周遭事物的存在及演化,而我們每天又有很多事要煩要忙,往往無暇注意周遭隨時給我們很多暗示的自然。其實自然時時刻刻展現她豐富的演化成果,直到我們突然間驚鴻一瞥、靈光一閃,才終於注意到這大太陽底下存在許久的新鮮事。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雲南西藏行系列:然烏湖來谷冰川

來古村的藏族小孩

文字/攝影:楊茹琪

往來古村的路顛簸難行,進了來古村,會愛上那靜靜座落在然烏湖畔的寧靜氣息。村裡藏族小孩,兩頰掛著陽光烙印的蘋果臉,天真無邪地爭相迎向鏡頭。收成的青棵高高地搭成傘狀,頂著高原紫外線吸收能量。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來自基層的力量――美濃在地的聲音

美濃後生會蕭敏君, 蕭明君

 


作者:黃至賢、邱柏瑩、郭艾玫、林家怡、鄭佩馨

六年級後段班的敏君與七年級的明君是同家族堂姊妹,兩人卻在加入美濃後生會才較為熟識,並參與過多次的後生會活動。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談到關於「美濃」的感覺都是相同的――就是「愛美濃」!

敏君成長於山明水秀的美濃,回憶起她的童年時光總是在水圳與果園中度過,而國中時期正是美濃反水庫議題正燃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滿街的文宣品,支持與反水庫的立場每天不斷的拉鋸著,只是當時年紀小並未參與其中,總覺得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直到高中才逐漸打開她對外面世界的視野,也從在地刊物如《月光山雜誌》之中體會到客家文化的優美,才開始萌生對客家文化的認同。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簡兮〉
譯者:賈福相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
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俁」音同「宇」;「籥」音同「月」。

壯麗

如此壯麗,如此煇煌,盛大的舞蹈就要開始了。
日正當中;他是舞隊的領袖。

如此強壯,舞步在宗廟的中庭。
活躍如虎,他手舞韁繩如絲綾。

左手執笛,右手舉著雉羽。
臉色發亮如紅土,諸侯賜他一杯酒。

山上有橡樹,濕地有甘草。
他思念的是位西方美女,
一位西方的美女喲,是他心中的愛慕。

精采內文

 
 
  自然書訊:你所不知道的「早知道」
《學蜘蛛人趴趴走――受大自然啟發的仿生科技》導讀
作者:李旺龍(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

「早知道用功一點,就不會不及格。」「早知道小心一點,就不會出這種事。」人們每天開口閉口說著「早知道」,通常是希望時間能夠倒流,只可惜時間之箭並不會回頭。不過,另外還有一個「早知道」,就是天天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卻常常受到我們忽視的「自然」。人是習慣的奴隸,習慣每天日月星辰、山水風雲、蟲鳴鳥叫,習慣周遭事物的存在及演化,而我們每天又有很多事要煩要忙,往往無暇注意周遭隨時給我們很多暗示的自然。其實自然時時刻刻展現她豐富的演化成果,直到我們突然間驚鴻一瞥、靈光一閃,才終於注意到這大太陽底下存在許久的新鮮事。

《學蜘蛛人趴趴走》先是向我們介紹許多令人目瞪口呆的生物巨觀特質,如壁虎的黏著力、貽貝在水中的強大黏著力、蓮花的自我清潔能力、藍摩爾佛蝶的光學幻術、蜘蛛網堅韌的彈性、奈米等級的自組裝技術、昆蟲的飛行能力、花朵樹葉的摺疊展開機制及仿生建築等,接著進入微觀結構的觀察研究過程,向我們說明這些特異功能背後的機制,也說明這些機制發展成產品所面臨的重重挑戰,並期待引發更多人產生天馬行空的創意、找到更好的材料,使產品能夠有所突破、造福人類。《學蜘蛛人趴趴走》每一章都有著很美的標題以及貼切的詩詞為伴,歌頌著「仿生學」這連接自然設計與人造技術的橋樑。

仿生學可以粗略定義為:從自然界合法「剽竊」設計及想法,應用來改善人類的技術。自然界演化的速度很緩慢,偶爾還會發生突變,悠閒地隨著時間長河慢慢前進;不過,若將這一大段演化時間視為一年,那麼自有人類出現到現在,只過了不到一分鐘,人類的技術發展確實需要好好學習大自然;而理論上,自然的設計若經過人類技術改變,必將產生不少趣味。

事實上,仿生學並不是指人類技術全然抄襲大自然,因為生物體內的環境不見得適合人造技術的應用,不過若能對生物體的功能與作用機制進行深入的基礎研究,必定有助於找出人類某種技術的解決之道,因此生物學家在這個過程中不可或缺。大自然一直在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讓生物不需依賴很多資源,即可達到夠大的競爭力而,因此生物運用各種資源都能非常知足且不浪費,其中諸多奧祕非常值得人類技術好好學習。

舉一個例子,來看看自然設計跟人造技術存在著多大差異。以能承受負載的樹木跟鋼鐵作比較,樹木(自然的設計)是溼的,具有撓性,而鋼鐵(人造技術)是乾的、堅硬的;人造材料多是高溫製作並具有均質性(指材料的特性在任何位置都相同)及等向性(材料的特性在任何方向都相同),而樹木則是在常溫下成長,具有橫向的層狀構造及縱向的纖維組織(即異向性),且具有依成長過程(如受到風吹雨打等外力作用)記錄下來的非均質特性(以年輪呈現);人造技術是有稜有角的,且以直角居多,但樹枝的分叉則有某些程度的曲率,以降低應力太過集中可能造成的傷害;人造材料需有技術介入才能生產產品,而自然設計則多半本身就有生產製造的能力,「人為煉鋼」跟「樹木自動成長」是非常鮮明的對比;人造技術大多具有單一功能的限制,自然設計則常有多功能的目標,如鋼鐵多半只作為結構用,而樹木除了支撐本體所受的外力,還可負擔水分、養分的傳輸等成長功能;人造設計出了問題(如鋼鐵鏽蝕)就需要修理及替換,而自然設計往往可以自我治療復原,例如天然橡膠必須劃破橡膠樹皮取膠,但樹皮會自行癒合。

2004年7月,我前往英國威爾斯的史溫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擔任訪問學者,期間曾拜訪《學蜘蛛人趴趴走》第五章提到的英國第一位仿生學教授朱利安.文森(Julian Vincent)。朱利安是位生物學家,在巴斯大學機械系擔任教授,對於研究充滿熱誠,我與他約見面的時間不巧是巴斯的假日,但他還是開車前來火車站,接我到他的仿生及自然技術研究中心,不但為我做詳盡的介紹,還在停車場地上就蛞蝓爬行留下的痕跡,與我討論腹足的運動以及潤滑劑的分泌等問題。他對我說,他不懂力學也不懂數學,但是他有能力向自然「剽竊」其設計理念,開發新創意,用於機械設計方面。

2005年7月,我邀請朱利安來台短期訪問,在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創意/奈米/仿生」研討會上發表演講,吸引了來自各個領域的研究學者擠滿機械系的演講廳。後來朱利安應邀參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之後他花了5分鐘向我描述人為何會口渴,並解釋啤酒中的化學物質可以解決口渴的感覺,意思是提醒我,他需要啤酒解渴!隨後,我又於2006年6月前往巴斯大學機械系擔任仿生學訪問教授,在朱利安的研究中心跟他和年輕的博士生在一起3個多月,每天在校園內湖邊的午餐及下午茶的討論是最快活的時間,也讓我深深了解到,「仿生」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要對自然有深入的理解,並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才能實現「產品化」的目標。

舉該中心的例子來說,沙漠中的蟑螂是開發低耗能除溼機的學習對象;松果對溼度的敏感,促成該中心在日本愛知博覽會提出可感應流汗程度而適度通風的「聰明衣」;啄木鳥用力啄木頭不會腦震盪,造就了電動鐵鎚的設計。回台前,朱利安為我準備歡迎派對,並邀請我在他家住了2個晚上、深入交談,都是我快樂的回憶。

仿生學是跨領域的科學,當跟不同領域的專家在一起,彼此傾聽對方的研究,交換著彼此對另一領域不成熟的想法,往往是擦出火花的時刻。我也將自 2007年8月1日起,從現在的學校轉任到成功大學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奈米科技同樣深具跨領域的特性,而]「仿生」與「奈米」的結合,更是很「自然」且本來就存在大太陽底下許久的新鮮事。

我讀完《學蜘蛛人趴趴走》原文,愛不釋手,認定此書對於許多研究學者必定是很好的仿生學入門書,也是通識課程「跨領域」的最佳範例。在成功大學微奈米中心經費支援下,幾位好友曾著手進行翻譯,從科學普及的角度來看,也很高興看到此書在市面上流通,因此樂於推薦。讀者若對於相關領域有興趣,亦可參考國科會的科普入口網站「科技大觀園」,收錄著我與學生的「奈米仿生科普化教材」提供延伸閱讀。

      《學蜘蛛人趴趴走――受大自然啟發的仿生科技》

學蜘蛛人趴趴走――受大自然啟發的仿生科技
The Gecko's Foot: Bio-inspiration: Engineering New Materials from Nature 

  • 作者:佛布茲(Peter Forbes)

  • 譯者:張雨青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07年5月11日  

本文為《學蜘蛛人趴趴走――受大自然啟發的仿生科技》導讀。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十一月生物多樣性專欄探討科技與生物多樣性經營之應用,相關文章請點此

Top

 
 
  攝影賞析:雲南西藏行系列:然烏湖來谷冰川

文字/攝影:楊茹琪

注入然烏湖的來古冰川

緊鄰來古冰川的來古村,恰如其在藏語中的意義,宛如世外桃源般,背倚白皚的雪山,正對平靜無波的然烏湖面,靜靜地凝視著冰川群從遠方蜿蜒而來,在那片沒入湖底前的冰磧土壤上奔流。

來古村寨

往來古村的路顛簸難行,進了來古村,會愛上那靜靜座落在然烏湖畔的寧靜氣息。村裡藏族小孩,兩頰掛著陽光烙印的蘋果臉,天真無邪地爭相迎向鏡頭。收成的青棵高高地搭成傘狀,頂著高原紫外線吸收能量。

來古村的藏族小孩

選一角坐下呆望,在這片天地間偷取片刻平靜,任憑時間流逝,眼前景色卻如定格不動的畫面,連旅人的身影,也成了風景的一部分。

特殊的涼亭

然烏湖小檔案(3)來古冰川

來古冰川位於八宿縣然烏鎮西南部,海拔4,100公尺,緊鄰然烏湖。冰川名字源於緊鄰冰川的一個藏族小村落――來古村。來古村的藏語意思是隱藏著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氣候上,地處印度洋季風向青藏高原輸送冷空氣的主要通道,降水充分,有利於冰川的發育,屬於海洋性冰川。

來古村望岡日札布雪山

來古冰川是西藏已知面積最大和最寬的冰川,包括美西(死亡)冰川、亞隆冰川、若驕冰川、東嘎冰川(白色海螺冰川)、雄加冰川及牛馬冰川。該冰川群中以亞隆冰川最為壯觀。

雪山環繞

Top

 
 
  自然人文:自基層的力量――美濃在地的聲音
美濃鄉親你好嗎?反水庫運動幾多年 三之二

作者:黃至賢、邱柏瑩、郭艾玫、林家怡、鄭佩馨

一項地方議題操作的過程,勢必有贊成與反對的聲音此起彼落,反水庫口號喊得震天響的時刻,當地人民是否曾有不同的想法出現呢?幹部們如何進行溝通協調,讓大家繼續往同方向邁進?我們訪問了美濃愛鄉協進會鍾明光總幹事與黃德清牧師,了解他們選擇參與或不參與的考量。

2006/10/09上午11:00 邱柏瑩採訪 美濃愛鄉協進會鍾明光總幹事

美濃愛鄉協進會鍾明光總幹事Q:協會建立初期,與居民溝通最大的難題是什麼?如何解決?

A:美濃是個農村社會,居民幾乎都是客人家,部分為外籍新娘;思想和行為都非常保守,當一般居民剛開始聽到反水庫運動時,都認為是個非常激進的運動,而不會積極參與。剛開始非常難推動相關訊息,後來漸漸了解鄉民的行為模式後,才慢慢利用居民信賴的地方仕伸(編按)推廣,而後獲得成效。當時用各種不同方式去推廣反水庫觀念,主要教導農村耆老環保意識及反水庫運動的由來,說服耆老後協助推廣地方鄉民反水庫觀念,街坊鄰居的力量很大,就這樣漸漸提倡反水庫觀念。

※編按:包括鍾鐵民(作家)、李允斐(現任樹德科大建築與古蹟維護系副教授)、曾文忠(美濃畫家)、鍾新財(前美濃鎮長)、宋廷棟(曾任美濃教師,現高縣勞工局長)、劉孝伸(南隆國中)等人都是當初積極推動的核心者。

Q:個人失意時的支持系統是什麼?

A:依照這段期間的工作完成度、社區多少人參與而定,其實我加入協進會後,逐漸將工作與生活融為一體,所以失意時,就去村子裡走走晃晃,就可以得到心靈上的安慰。

Q:協會面對不同意見時的態度是如何?反駁他?引導他?忽略他?

A: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意見產生,但是一個社團就是要把好的意見留下來,意見相左不見得是不好的。若有不同意見時,可以聽聽他的意見,兩方互相溝通,互相妥協,最後就回達成一個美好的結果。討論的這個過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Q:協會的課程規劃是如何進行的?

A:協會的課程規劃,就是平常訓練的傳承。但是現在年輕人跟以前不一樣,比較不喜歡帶團做活動,只能用輔導的角度來進行活動,所以還是有差別。訓練課程就是由反水庫運動為主,轉為社區教育為主,再轉為社區大學教育,演變成現在的群眾教育。

Q:這樣的團體動力如何運動成為後來協會的動力?有什麼影響?

A:反水庫是個引爆點,一開始我們進行田野調查,藉由反水庫運動來團結鄉親力量,進而關心水資源問題,最後再將這股關心的力量轉向關心社區,再轉變為永無止盡的社區力量。

《美濃客家庄巡禮》Q:有無地方耆老的參與?

A:當然有,而且他們是很重要的角色,沒有他們,一開始的反水庫運動可能就沒法如此成功。當初是說服耆老再加上反水庫計畫,與退休老師們做訪談,慢慢收集資料做成資料庫,再與社區做結合,成為社區的文化資產,像協會有出一本《美濃客家庄巡禮》 ,就是這樣慢慢問、逐步寫出來的。

Q:最後問,你愛美濃嗎?

A:應該這樣講,—這個工作讓我可以把對社區的願念發揮出來,也可以從工作當中更了解這個從小到大生長的環境與特色。每個人愛的方式不同,在人生的社會化過程(出去外地念書,初回家鄉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中,從工作與社區的結合,慢慢地把隔離感消除掉,回到原點—日常生活就是回歸鄉村生活,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在地人,這樣就是我要的感覺,也是我愛美濃的方式。

2006/10/09下午3點 邱柏瑩採訪 反水庫大聯盟黃德清理事長

反水庫大聯盟黃德清理事長Q:對於反水庫運動的感想?

A:當初為號召反對水庫蓋在美濃上游,進而協助籌劃了愛鄉協進會(當初鎮長是名譽會長、我為副會長),開始去立法院與一連串抗爭,最後阿扁上任後說不蓋水庫,才逐漸平息,但後來承包商還是有動作,所以我們會持續觀察監督,一有動作就馬上進行抗爭,禁止水庫工程進行。

Q:當初印象深刻的抗爭活動?

A:很多人在道路上拉白布條抗議,其中有一個鄉民躺在怪手前面,不讓他經過進行開工,嘴上喊「要過就從我身上開過去吧!」,這個不惜以死相爭的印象讓我非常深刻,至今不能忘懷。

Q:現在對於反湖山水庫的感想?

A:其實我不太清楚湖山的情況,但是就我所知湖山好像都是外地人在主導居多,本地人好像對反水庫沒啥反應,跟我們美濃不一樣。其他的我就不清楚囉。

Q:你愛美濃嗎?

A:當然愛啊!我們用我們的方式去愛他,就是因為愛美濃,才會這樣積極的參加社區活動、去抗爭等等,目的就是希望能留給後代子孫一個美好的環境,讓她們也可以看到黃蝶翠谷的美麗景象。

※編按:社會運動中有作用力,亦會有反作用力。在整個美濃水庫自政策研議、溝通協調的論述之網與行動佈局裡,一直涉有兩個立場的角力,其中,在民間方面有兩方聲浪最足堪代表:贊成興建美濃水庫的「美濃鎮發展協會」與反水庫的「美濃愛鄉協進會」。這兩個團體的立意不同、組成成員不同,進而訴求也不同。前者認為:美濃在地方發展的困境當口,唯有透過大型建設與投資才是振興地方經濟之不二法門,並宣稱「建水庫發展美濃」,也因其訴求契合水資局對美濃開發的想像,所以兩者的合作關係於焉展開;一方面水資局透過其為地方發言人,安撫民心,另一方面也透過其宣稱來分化反水庫聲浪,並且益加鞏固其「建水庫發展美濃」的論述力量。後者則是由最初的反水庫抗爭層次轉到了地方的營造工作,並以此累積為行動基礎來增強反水庫的力量。(資料來源:東吳大學社會系http://vschool.scu.edu.tw/sociology/supplement/supp10.htm

 2006/09/30上午10:00 黃至賢採訪 美濃後生會蕭敏君、蕭明君

六年級後段班的敏君與七年級的明君是同家族堂姊妹,兩人卻在加入美濃後生會才較為熟識,並參與過多次的後生會活動。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談到關於「美濃」的感覺都是相同的――就是「愛美濃」!
敏君成長於山明水秀的美濃,回憶起她的童年時光總是在水圳與果園中度過,而國中時期正是美濃反水庫議題正燃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滿街的文宣品,支持與反水庫的立場每天不斷的拉鋸著,只是當時年紀小並未參與其中,總覺得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直到高中才逐漸打開她對外面世界的視野,也從在地刊物如《月光山雜誌》之中體會到客家文化的優美,才開始萌生對客家文化的認同。

上大學之後開始參加美濃後生會─由美濃大專院校青年所組成的社群—成員平時分散各地就學,等寒暑假一到,大家就像過年回家團圓似的在美濃集合。開始規劃營隊,協助八色鳥協會與美濃愛鄉協進會辦理活動,如每年固定的黃蝶祭、笠山文學營,並隨著協會長輩參與社會運動、讀書會、社區營造、田野調查、美濃解說活動、成長營的活動籌備等等都是在認識自己的家鄉。她形容後生會是個大家庭,畢竟在地青年是最好的傳承力量。

因為投入付出,所以更熱愛美濃。敏君之後進入旗美社區大學,去年更親身下田參與有機米的栽種:「…美濃鎮一群平均年齡約二、三十歲的「辣妹」跟隨前輩腳步投入有機米市場,從未務農的女孩子下田插秧、施肥、收割,種植過程令她們的人生更豐富…」〈自由時報徐白櫻, 2005.6.28〉目前她正就讀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二年級,報考的起心動念則是來自於對家鄉傳統文化瀕臨消失的危機。她感嘆美濃傳統三合院與菸樓的日益消失,所以決定投身文化資產的維護,貢獻自己的力量來保留故鄉的文化。

明君也是後生會的成員,就讀於龍肚國小時受到黃鴻松老師影響而開啟她對鄉土的視野。她印象深刻是學校有真正傳統的「遠足」,要步行到附近的茶頂山做戶外教學,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孩子深入發現自己的家鄉。

至於反水庫時期對明君來說,她覺得是讓自己了解個人與水庫/社會的關係,也了解水庫跟美濃/家鄉的關係。尤其當電視上出現「交工樂隊」,看見主唱林生祥唱出家鄉的歌。透過媒體效應使得那股對家鄉的尊敬感油然而生。家鄉的人唱出家鄉的歌,而不是那些纏綿悱惻的兒女私情,讓她開始有投身社會運動的念頭,但並不一定要得參與激烈的街頭抗爭。

大學時期,明君加入「草根工作室」,在學長姐的帶領下參與了幾次重要的抗爭活動,如尊龍客運罷工以及楊儒門事件等等。她回想起國中時期電視媒體對家鄉反水庫行為形容是一群「暴民」,在她親身經歷後,明白一個運動是要累積許多人的討論與能量而迸發,但不是每個議題上街頭就能處理,「上街頭都已經上到爛了」她說。在發動運動之前的討論過程,了解這個議題跟你有什麼關聯性,這才是重要的能量累積。目前明君在台北的綠色陣線協會服務,從事環境問題的研究與地方環保事務的參與。

從蕭家姊妹身上,看見當年美濃反水庫的社區團體力量,逐漸轉型成為文化內涵的培養。美濃後生們在這過程中達到世代交替,由上到下不斷的學習與傳承中,希望推向一個讓家鄉更為美好的未來。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

Top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邶風.簡兮〉
譯者:賈福相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處。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
有力如虎,執轡如組。

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錫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俁」音同「宇」;「籥」音同「月」。

 

壯麗

如此壯麗,如此煇煌,盛大的舞蹈就要開始了。
日正當中;他是舞隊的領袖。

如此強壯,舞步在宗廟的中庭。
活躍如虎,他手舞韁繩如絲綾。

左手執笛,右手舉著雉羽。
臉色發亮如紅土,諸侯賜他一杯酒。

山上有橡樹,濕地有甘草。
他思念的是位西方美女,
一位西方的美女喲,是他心中的愛慕。

So Glorious
Translated by Fu-Shiang Chia

So glorious, so beautiful –
A grand dance, about to begin.
It is noon. He is the leader of the troupe.

A great dancer in the temple courtyard,
Powerful as a tiger,
He holds the reins like silk ribbons.

A flute in his left had, a pheasant feather in his right;
His tanned face, the colour of red earth.
The lord offers him a drink.

Hazelnut tree on the hill. Licorice patch down below.
He is thinking of a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est –
In the west, a beautiful woman that he misses.

苓就是甘草,多年生草本,高可達80公分,主根長,粗壯;莖被白色短毛狀腺體。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17,卵形或寬卵形,長2-5公分,寬1-3公分,先端極尖或鈍,兩面有短毛及腺體。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花冠淡紫菫色。莢果扁平,鐮刀狀,外密生刺毛狀體。分布於內蒙、甘肅、新疆、東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苓就是現今的甘草,音義均同「蘦」,《本草綱目》和《爾雅》都稱「蘦」。甘草多產於乾燥且排水良好的地方,〈唐風•采苓〉指出採苓在首陽之顛(丘陵上部),頗符合甘草的生態習性。但〈邶風•簡兮〉之「隰有苓」,如解「隰」為下濕之地,則甘草根必腐爛;「隰」對應「山」,宜解為「較低下的地方」,且生育地未必潮濕。

山西民眾常摘採甘草嫩草和麵蒸食,說其味甘如飴,《詩經》之採苓可能亦供為蔬菜之用。其粗大的地下莖(根)乾後顏色極黃,有特殊之甘味,為中藥有名之緩和劑。台灣的檳榔攤多以甘草片摻在檳榔中招徠顧客。

「苓」或解為「蓮」,如《李善注》:「詩傳曰『苓』,古蓮字也」,以詩中「隰有荷花」句可為佐證。如此,則「邶風•簡兮」篇「隰有苓」和〈唐風•采苓〉篇「采苓采苓,首陽之顛」,就可解為「生長在山頂湖泊或局部凹下窪地中的蓮花」。(本段植物解說文字摘錄自林業試驗所潘富俊研究員著作《詩經植物圖鑑》)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李育琴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