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7.12.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2008環境大預言】十大環境議題前瞻論壇,歡迎報名!

2008TEIA感恩茶會,邀請您~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黑潮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綠色陣線協會  

好燒的京都議定書
 
  農村環境的危機與轉機:回顧一場兩岸的對談

售農地的招牌;圖片來源:閒人

【相關連結】


農發條例修正案若無配套 中市憂衝擊景觀


農地非農化,三農無以為繼


從公民願景審議看農業政策問題


2006年 「台灣滅農年」!

日前立法院一審通過的《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關於農舍興建的基地面積限制從0.25公頃放寬為 0.1公頃之第18條修正條文,在飽受輿論爭議下,仍將逕付二讀,在今(19 )日的立院全院審查會中排入第7案。反對此案的立委田秋堇,以及多位綠黨參選人,均呼籲朝野發揮道德勇氣,不要讓此案過關。法案審查在即,要擋下此爭議甚大的法案,似乎只能依靠「立委諸公的道德勇氣──是否在意輿論壓力」了。

2007年9月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辦理兩岸環境媒體交流期間,來自中國南方農村報的記者江華,與台灣長期在農村經營鄉里的詩人吳晟,有一次對談的機會。趁著現在,本報將當時的對談內容整理出來,希望讀者有機會對照兩岸異同,更深一層思索農村面臨的問題。
精彩內文

 
 
  論壇:我聞到了,濃濃的權力惡臭:評農發條例十八條之濫修

農地使用各方勢力虎視眈眈。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作者:廖本全(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一條瓦解農鄉的路,一路從1995年的農地釋出方案,到2000年開放自由買賣、興建農舍,走到2007年12月;一扇開放農地的門,逐步敞開的門戶與不停衰敗的農村交相輝映。至少歷史到目前為止清楚證明,不僅修法目的從未被實現,反而製造出更多、更新、更嚴重的問題。最可怖的是,農民總是被推到第一線,成為政治人物高貴而虛偽的藉口,高舉照顧農民的大旗,以農民疾苦、農民權益作幌子,對農民而言真的是欺凌,真的必需被譴責。

台灣農鄉能否起死回生、不再成為經濟奇蹟的工具,農地問題只是一角,最癥結問題諸如農業生產結構、產銷制度、市場開拓、進口衝擊等,我們的政黨、政客、政府看到了嗎?又做了些什麼?精彩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國王企鵝

 


今天有不少與動物相關的新聞,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有天上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在中國大陸,已經開始實施第一個「中國人道屠宰計畫」;另一個有趣的新聞是,企鵝爸爸孵蛋不稱職被「解雇」。在台灣,大雪山之前經過風災水患,道路數度中斷,反讓鳥類生態更繁盛;但在中南部卻發現白腰鵲鴝族群的入侵鳥類; 而在台北縣瑞芳的蝙蝠洞,蝙蝠數量大量減少,最近更發現電信業者在洞口架設基地台,影響蝙蝠生態環境。

【相關新聞】

人道屠宰 河南省率先試用


哈爾濱:企鵝爸爸孵蛋不稱職被「解雇」


國際捕鯊規定 嚴禁割鰭棄身


大雪山鳥況佳 將成國際賞鳥區
白腰鵲鴝入侵 拉警報
$
瑞芳蝙蝠洞 蝙蝠銳減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亡羊要補牢 變賣農地不可成為農民的生存之路
各式賣地、買田的招牌,高高的豎立在路旁電線桿上;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作者:徐文彥(綠黨提名北縣新莊立委候選人)

農發條例的修正案不是關乎台灣農業發展的法案,卻摧毀台灣農業轉向「生態產業」的願景。當農地流失的同時,代表溼地的流失、生態的浩劫,當變賣農地成為農民的生存之路時,多少原本還在辛苦種地的農民也可能效尤,而後危害的是國家的糧食安全、市場的物價與百姓的食品安全。所以,從日據時代開始重商輕農的結果,窮的是農民、苦的是百姓、危害的是國家安全、遭殃的是生態環境、損失的是文化資產。精彩內文

 
 
  農村環境的危機與轉機:回顧一場兩岸的對談
本報2007年12月19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前言:日前立法院一審通過的《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關於農舍興建的基地面積限制從0.25公頃放寬為 0.1公頃之第18條修正條文,在飽受輿論爭議下,仍將逕付二讀,在今(19 )日的立院全院審查會中排入第7案。反對此案的立委田秋堇,以及多位綠黨參選人,均呼籲朝野發揮道德勇氣,不要讓此案過關。

據了解,原本此案在昨日仍有機會透過朝野協商阻擋下來,但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認為,啟動朝野協商的責任在國民黨而不在民進黨。因此,最終兩黨並未對此案再進行正式磋商。程序委員會已將此案排入二讀審查,至截稿為止,仍等待審理中。

放寬農舍興建基地面積,涉及龐大的土地買賣與營建利益。熟悉立院生態的人士指出,立委選戰方酣之時,各方「牛鬼蛇神」為了「喬」利益使盡各種手段,已不是什麼秘密。若演變成正反雙方赤裸裸的對決、比人數,「利益方絕對穩贏」。法案審查在即,要擋下此爭議甚大的法案,似乎只能依靠「立委諸公的道德勇氣──是否在意輿論壓力」了。

農地非農化,三農無以為繼」,這是本報在2007年初推出十大環境議題前瞻中的一個題目。如今,在立委選戰方酣之時,立法院目前審查中的《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修正案,似乎不幸應驗了這則「環境預言」。

任何環境趨勢均非一夕造就,2000年立法院通過農發條例修正草案之時,似乎就已為近年來的「農地非農化」拉起序幕。姑且不論農發條例修正就短、中、長期而言,是否真能照顧農民生活,改善農村環境,保障台灣的糧食安全。但這股趨勢背後的複雜因素,需要有人加以耙梳。

2007年9月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辦理兩岸環境媒體交流期間,來自中國南方農村報的記者江華,與台灣長期在農村經營鄉里的詩人吳晟,有一次對談的機會。趁著現在,本報將當時的對談內容整理出來,希望讀者有機會對照兩岸異同,更深一層思索農村面臨的問題。

以下為當時談論內容紀要,談話地點位於彰化溪州。另本報也將於12月26日舉辦「
2008環境大預言:十大環境議題前瞻論壇」,持續探討2008年的農業走向,歡迎讀者一起來激盪與思考。

吳晟:掏空環境與農村主要根源在黑金政治

如今掏空國土與農村環境的主要根源,在於1980年代黑金政治的竄起。

在國民黨主政的1970年代以前,台灣農村發展基本上由鄉紳所主導,當時的國民黨統治階層,也有一部分的文人基礎。然而,到了1970年代以後,黨中央為了驅逐舊勢力,鞏固所謂「本土政權」,開始結合黑與金,大量啟用黑道背景的土豪劣紳,下放權力,這現象到1980年代以後更為惡化。

所謂黑金政治,亦即黑道與財團結合在一起。何以致此?一開始,黑道以非法或合法掩護非法的方式,拼命累積了金錢,有了錢之後,競選民代與地方首長,擠進了權利核心。地方黑金進入統治階層後,就把持了走向,整個成了黑金統治。

吳晟說,雖然在這樣的趨勢下,呈現出「黑道控制,但是經濟繁榮」的表象,但這是建基在糟蹋土地、環境與人性」之上。不只金融體系,包含砂石、海岸等土地與環境,都被掏空了。吳晟舉《台灣農業觀察:江湖在哪裡?》一書中的分析,認為這樣的現象,前總統李登輝有他該負的責任。

關心環境的人們,可以從何角度切入,改變現狀?吳晟認為社區意識與年輕人的投入很重要。他以自己為例,只要住家附近的工廠排放污染,便持續報案、檢舉,但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力量看得太小,卻也「不要想成可以頂天」,付出能付出的,即使「只是一點點」,就很好了。

吳晟也期勉年輕人多實際行動,投入社區運動,例如嘉義洪雅書房房主余國信,關切不當的市政建設,出自很單純的動機,完全無利益考量,不打高空、不談理論,很務實的行動,就獲得不錯的進展。

江華: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農村 面臨三個發展階段

江華指出的第一個階段是:「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政府給予農民虛擬的私有制經營模式,這激發了農民在有限土地上的創造性,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自1985年-1992年之間,獲得了足夠的發展,甚至被一些見證中國農村近百年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最好的階段之一,有老人回顧說,這一百年的農村歷史中,1927-1935的八年時間,中國農民在國民政府的對農政策上享受了人身自由和經營自由的黃金時期,而大陸的改革開放似乎又讓農民可能回味這樣的光景。

然而,隨著「工業價格剪刀叉」(壓低農產品價格並抬高工業產品價格,以農業補貼工業)的急遽拉開,以及農民對土地的過度開發,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在1992年之後的數年之間,又加上高稅費,農民逐漸陷入了困頓之中,因為入不敷出,他們開始與土地拒絕合作,紛紛湧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等發達城市群打工謀生。

其三,是1990年末期到現今,農民在農村和城市的夾縫當中尋求出路,多少出現了一些回歸農村的跡象,這得益國家取消各種農業稅等費用,並且也逐漸地減免農村義務教育的收費;但是農民的身上,仍然有著醫療、可持續性發展、環境破壞等沈重的負擔。

不過,江華認為經歷這三個階段後,中國農民還有一個優勢是:「農民經過30年的改革經歷,他們在城市群當中獲得了謀生的財富,發展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他們經歷了現代文明的薰陶,和在城市當中愈挫愈勇敢的精神以及現代契約意識的覺醒,這都為大陸農民走向現代意象的農民身份的轉變,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說,農民正在成為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從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不斷推出的惠農政策,看出中央政府也日益重視著中國農民逐漸成熟的潛在力量,不過分的說,現在的中國農民,是我們國家穩定發展、協調進步的重要基礎。」

參考資源:
註1:聯產承包責任制,將集體所有土地按一定年限,讓農民承包經營。
註2:中央一號文件,中國中央政府針對當年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因為近年來第一個文件都是關於農民的,故一般簡稱中央一號文件。

Top

 
 
  論壇:我聞到了,濃濃的權力惡臭:評農發條例十八條之濫修

作者:廖本全(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

12月12日,立法委員林樹山等46人於立法院經濟及能源委員會中提出農業發展條例第十八條修正案,並決議通過降低農地興建農舍之面積下限為0.1公頃。此舉,不僅令經建會頭痛、農委會發燒、學者感冒,亦讓社會大眾一片錯愕。學界紛紛就農地農用政策失守、農地終結、農地建地化、公共設施不足、景觀破壞、環境衝擊、租稅不公等各面向嚴厲批判,農業、農地主管機關農委會亦痛批根本是為建商解套的惡搞,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更預言「全台灣房地產市場死亡」。

農民權益往往因不當的外力介入而被犠牲。圖片來源:我們的島12月14日,三位雲林縣籍立法委員林樹山、張麗善與張碩文等人聯合召開記者會。其間張碩文委員之發言,恰恰證實這些立委在乎的根本就是如何活絡農地的買賣、透過農地的交易解放農地農用並且讓農地完全移作他用,他說「目前農地一公頃500、600萬元還是乏人問津,原因就是農地無法利用,放寬農舍興建,可以讓0.25公頃以下無法經濟生產的農地得以有效運用。」更可怕的是張麗善委員還補充說明「放寬農舍興建限制外,……,而山地坡地造林也要優先處理。」若此,台灣山地無林、農地無田之奇景,指日可待。難得政治、政客的伙伴合作關係如此緊密。我發現了有個東西,可以解放惡鬥無解的台灣政治,讓政客不分黨派、異口同聲、和諧對唱,那就是「利益」。

12月15日,林樹山委員又在報端登載「農業終結,非農民原罪」一文為自己辯護。仔細閱讀林委員文章,發現其出發點可取(如果真的如其宣稱),但方法完全錯誤,且勢將造成貧愈貧、富更富、農民更弱勢、農鄉更凋蔽的惡果,簡言之,根本是有良心的做錯事,本人願意就教如下:

首先,林委員的確看見台灣農鄉的問題,但卻未對症下藥。

林委員所謂的「大富翁」其實正是蠶食鯨吞農地的問題癥結,但為何林委員不提案修法約束、限制大富翁,真正保護台灣農民,反而又再一次解放農地,造福大富翁。此外,林委員若真為小農民著想,應先弄清楚:

一個未經深思的法案修改,也許的確給部分農人小惠,但卻給予富人大惠,而且遺漏了更弱勢的農人,社會不公不義莫此為甚,真的讓人心驚膽顫。
  1. 全台灣被0.25公頃下限所限制,真正無立錐之地的無殼「小農民」到底有多少人;
  2. 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3. 下修為0.1公頃後是否就能讓這些人有殼,或者還有多少人仍然受限而無立錐之地,這些人怎麼辦!

其次,建議林委員將時空尺度拉長,讀一讀台灣徹頭徹尾「以農業培養工商」的農業發展(滄桑)史,也建議林委員仔細翻閱1997~2000年立法院公報,看看農業發展條例修正的惡鬥過程,就會知道政經黑手如何鋪出一條離農、滅農之途,把台灣農鄉推向安樂死,也將會聞到農業政策與法案背後濃濃的權力惡臭。此外,林委員也應會明白台灣農村、農業、農民與農地的結構性問題,清楚如何正本清源,為奄奄一息的農村、不斷惡化的農地以及最邊緣弱勢的農民發出正義的呼喊,而非修法鬆綁再鬆綁,不斷重擊脆弱農鄉,並將農地推入萬劫深淵。

最後,提醒林委員,法令是管理的基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修法將沒完沒了,且必定會使農業發展條例成為「四不像」。

一條瓦解農鄉的路,一路從1995年的農地釋出方案,到2000年開放自由買賣、興建農舍,走到2007年12月;一扇開放農地的門,逐步敞開的門戶與不停衰敗的農村交相輝映。至少歷史到目前為止清楚證明,不僅修法目的從未被實現,反而製造出更多、更新、更嚴重的問題。最可怖的是,農民總是被推到第一線,成為政治人物高貴而虛偽的藉口,高舉照顧農民的大旗,以農民疾苦、農民權益作幌子,對農民而言真的是欺凌,真的必需被譴責。

台灣農鄉能否起死回生、不再成為經濟奇蹟的工具,農地問題只是一角,最癥結問題諸如農業生產結構、產銷制度、市場開拓、進口衝擊等,我們的政黨、政客、政府看到了嗎?又做了些什麼?如果你看過立法院第六屆委員提案第6088號(提案人:蔡勝佳、鍾紹和、沈智慧、李全教、王昱婷、楊瓊瓔)及7473號(提案人:林樹山)關係文書的案由與說明,看清連署人有哪些(6088號提案、連署人總計37人,7473號提案、連署人總計46人),就會知道政治力量如何綁架台灣社會。

你也聞到了嗎,那濃濃的權力惡臭!

參考資源:
本文轉載自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第214期

Top

 
 
  人道屠宰 河南省率先試用
摘錄自2007年12月18日中國時報河南報導

人道主義已漸成全球共識,大陸也不落人後,近日在河南啟動第一個「中國人道屠宰計畫」儀式,並稱通過人道宰殺,豬肉的口感會更好。

「趕豬時,要拿著塑膠拍輕輕拍豬屁股,哄著它往前走;上『斷頭台』途中,要讓豬看到自己夥伴,讓待宰的豬沒有恐懼感…」。這不是搞笑,《河南商報》說,這是正在制定的「人道屠宰規定」的一小部分。

目前,中國已完成人道宰殺草案。據表示,草案分成「卸豬」、「豬圈」、「趕豬」及「宰殺」等規範。例如卸豬時,卸豬台坡度不得高於20度,避免豬摔傷;豬圈四周應有不透明圍墻,避免宰殺同類時,心生恐懼;趕豬用塑膠拍,不能用電擊棒,要「溫柔哄豬前進」;宰殺時電擊昏豬後,要15秒內刺殺放血,避免豬甦醒。

西方很多國家為豬規定詳細的福利待遇。比如小豬出生後至少有吃13天母奶的權利、擁有鋪稻草的豬窩的權利。英國通過《豬福利法規》更規定,為避免豬覺得生活枯燥,應供給豬隻玩具,不遵守的業主將被罰2千5百英鎊。

宰殺過程中,西方國家也有人道規定。如運送途中,車必須保持清潔,按時餵食和供水,運輸時間超過8小時就要休息24小時。還規定必須隔離屠宰,不被其他豬看到。

近年大陸因禽畜注水、活剝貂皮等事例,已成為歐美等國設置出口肉品壁壘的主要國家,人道宰殺法案的通過對中國出口應有幫助。至於經過人道待遇的豬肉較好吃,原因是當豬恐慌後,會出現「白肌肉」現象,分泌不好的物質,使豬肉品質變差。

Top

 
 
  哈爾濱:企鵝爸爸孵蛋不稱職被「解雇」
摘錄自2007年12月18日人民網報導

哈爾濱極地館的一隻雌企鵝日前生下該館首枚企鵝蛋,在孵化過程中被另一隻雄企鵝搶碎。三個多禮拜後,該隻雌企鵝又生下第二胎,隨後由這隻雌企鵝的「丈夫」進行孵化。為保証極地館的第一個企鵝寶寶順利誕生,哈爾濱極地館從大連請來專家進行全程監護。

近日,專家通過監控器發現,這對企鵝夫婦並不是一對稱職的「父母」。一般情形,企鵝「爸爸」孵化時翻動企鵝蛋是為了保持蛋的各個面都受熱均勻。但這隻企鵝「爸爸」翻蛋的頻率遠遠超過所需次數,導致蛋殼出現多處裂紋。專家表示,企鵝「爸爸」不頻繁翻蛋有兩種可能:一是對這枚蛋並不是很感興趣,沒有孵化的熱情﹔二是因孵化時間過長,心中產生了焦慮情緒,總想看看蛋寶寶的狀況。但不管哪種可能,現在這位企鵝「爸爸」已經不稱職了。

為保証企鵝寶寶的安全,專家採取了緊急措施,先是用高科技手段把蛋殼的裂紋封住,然後「解雇」了孵蛋的企鵝「爸爸」,請那隻曾犯過錯誤把企鵝蛋搶碎的雄企鵝充當「奶爸」繼續孵蛋。目前這個「奶爸」正兢兢業業地進行著孵化,其孵化風格比原來的「爸爸」沉穩許多。

Top

 
 
  國際捕鯊規定 嚴禁割鰭棄身
摘錄自2007年12月18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海上漁撈要小心,千萬不要摸到大鯊魚!農委會漁業署表示,國際漁業保育組織明令限制,延繩釣漁船捕獲鮪魚時,有1到2成是混雜鯊魚。這些鯊魚禁止「割鰭棄身」,必須「全身利用」;進出港口要申報,否則漁船恐被扣押並處以鉅額罰款。

今年下半年,台灣有3艘鮪延繩釣漁船因違反帛琉、密克羅尼西亞等捕鯊規定,船隻遭該國扣押,並被罰款新台幣數百萬元。

漁業署遠洋漁業組指出,包括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美洲熱帶鮪類委員會(IATTC)、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 )、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等組織,都已訂定相關規範,其中最重要是,要求各會員國漁船捕獲鯊魚後,不得有「割鰭棄身」行為。再者,漁船船長必須詳實填寫作業紀錄,並保留完整紀錄影本至少12個月;鯊魚鰭、身必須同時同批轉載、卸運(並保有證明文件),運抵卸魚首站時,鯊魚鰭、身之重量比,不得超過5%,並事先向港口國確實申報鯊魚漁獲量。

漁業署表示,各國捕撈鯊魚規範不同,帛琉嚴禁漁船在其海域捕撈及傷害鯊魚;就算意外捕獲,不論死活都要釋放。密克羅尼西亞等國未明文禁止捕撈鯊魚,但限制漁船不能以鯊魚作為主要漁獲,若鯊魚捕獲比例偏高,可能被認定違規作業而遭處分。

Top

 
 
  大雪山鳥況佳 將成國際賞鳥區
摘錄自2007年12月18日聯合報和平報導

和平鄉大雪山森林遊樂區被譽為台灣鳥況最佳區域之一,東勢林管處近日找外籍人士規畫,希望將200、210林道等鳥類聚集處,發展成專業賞鳥路線,讓大雪山成為國際賞鳥專區,活絡地方觀光契機。

東勢林管處長陳奕煌說,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經過之前經過風災水患,道路數度中斷而無法進入,原以為對觀光發展不利,但是經過研究發現,因為一段時間缺乏人為的破壞下,反讓鳥類生態更繁盛。

林管處近日邀請英、美外籍專家觀察,意外發現了國內瀕臨絕種的藍腹鷴,在林區優雅覓食、整理羽毛;1966年就被列為世界稀有種的台灣帝雉,像氣質雍容的貴婦,雨後或晨昏沿著山中小徑或林緣散步,另有藪鳥、青背山鵲、白耳畫眉、酒紅朱雀、黃腹琉璃、灰喉山椒鳥等,都是平常不易見的鳥類。

陳奕煌說,國際賞鳥圖鑑中已將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列入,希望與惠蓀林場、奧萬大等台灣鳥類匯聚地區結合起來,成為賞鳥景點,吸引外國專家人士前往生態旅遊。

Top

 
 
  白腰鵲鴝入侵 拉警報
摘錄自2007年12月18日聯合報斗六報導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調查,入侵鳥類白腰鵲鴝族群在台灣中南部野外立足,易傳播疫情,影響生態,已列為優先防治對象,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范孟雯呼籲鳥友及民眾加入防治行列。

范孟雯表示,白腰鵲鴝廣泛分布於印度、中國大陸、東南亞等禽流感疫區,常被列於台灣寵物名單中,因管理不善或棄養,逃逸野外。 牠們可能掠食、托卵寄生原生物種,或與之雜交、競爭,造成原生物種的群聚結構和生態體系改變,也可能引發傳染病,或入侵農林漁牧,造成經濟損失。

為掌握白腰鵲鴝分布,若民眾發現行蹤,請詳細記錄,可用電子郵件mwluna0927@gmail.com,或打電話到特生中心(049)276-1331轉141聯絡。

Top

 
 
  瑞芳蝙蝠洞 蝙蝠銳減

摘錄自2007年12月18日中國時報北縣瑞芳報導

瑞芳海濱蝙蝠洞民國60年代,曾出現百萬蝙蝠齊飛的壯觀畫面,後因民眾丟擲鞭炮驚嚇,蝙蝠一度人間蒸發,直到89年才重現生機,最多時有70萬隻棲息,如今只剩30萬隻,上個月還有電信業者在洞口架設基地台,蝙蝠洞處境雪上加霜。

台灣蝙蝠學會秘書長徐昭龍指出,93年學會開始藉由科學儀器,調查海濱蝙蝠洞生態,當時估計數量應超過70萬隻,高居全球蝙蝠聚集數量前5名,往後卻逐年遞減,94年減為50萬隻,去年40萬隻,今年僅剩30萬隻。 而蝙蝠數量驟減原因,包括瓜蓬改變洞口形態;洞口因施肥產生異味,讓蝙蝠找不到家;員山子分洪道當年炸山,蝙蝠洞內疑有大面積因此坍塌,造成棲息空間縮小。

徐昭龍說,上個月勘查時,發現蝙蝠洞口、蝙蝠飛行必經之地上,出現一根寫有「北濱蝙蝠洞」的招牌,四周還用鐵皮圍起來,裡面竟然藏了電信基地台,招牌上方突出尖端則是訊號發射器,業者根本是魚目混珠,絲毫不顧慮蝙蝠生態。 明年蝙蝠很可能無處棲息,或受電磁波影響,繁殖數量大減,希望有關單位能將蝙蝠洞周邊列為保護區,並於洞內設置紅外線監視器,確保蝙蝠生態環境。

Top

 
 
  亡羊要補牢 變賣農地不可成為農民的生存之路

作者:徐文彥(綠黨提名北縣新莊立委候選人)

驚聞立法院一讀通過農發條例第十八條修正案,興建農舍的基地面積縮小到0.1 公頃。此修正案的將立即影響台灣近半的農地,原因在台灣已經有半數的農地是休耕狀態。面對台灣農業的困境,我們究竟是釋出這些目前沒有產值的農地,轉往「非農國家」,還是扶植「生態產業」,將農業導向高附加價值,吸引已經過於飽和的都市人口,讓人力回流農村?台灣現在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我們還要繼續發展農業嗎?還是任由農地成為土地開發的籌碼?

從日據時代開始,務農的人就一直是被工業部門剝削的賤民,所以當時有句俗話:「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到國民黨執政的時期,李國鼎的「肥料換穀政策」全面的將農業生產的價值移轉到工業部門,務農養不起家人而人口快速外移,造就了各個加工出口區與台灣的工業轉型。時到90年代,農村人口老化,土地繼承零碎,農地能維持耕種的比例越來越少。最後民進黨為了加入 WTO,休耕補貼大規模發放,台灣的農業基礎徹底瓦解。

在都市急速的擴張當中,有些鄰近都市的農地迅速的被徵收或收購,造就了人人稱羨的「田橋仔」,農地變更建地也成為了許多民意代表的「營業項目」,收購、關說、內線消息等情事是路人皆知。土地資本與地方政治的結合,荒唐的成為政黨政治的真實樣貌,沒有一個政治人物關心「產業發展」,有的只是透過公共建設為名,進行炒地皮之實,所有的重大投資、重大交通建設、重大開發案背後,都是土地利益。因為這些政治人物從「綠色產業」、「科技產業」拿不到好處,只有土地利益才是實質的「票」與「錢」。

農發條例第十八條修正案,受益最大的是那些已經離農的農家第二代、第三代,他們所繼承的休耕農地,因為廢除移轉年限、縮小興建農舍的基地面積、可用家人名義起造農舍,想見未來這些土地都將被零星切割而後立即出售。雖然他們所持有的土地可就此變現解脫,可是農業綠帶卻可能因此破碎,進而影響生態的完整性,而且生活污水將直接影響周遭仍在耕種的農地,最終導致整個農業綠帶的崩壞。

農發條例的修正案不是關乎台灣農業發展的法案,卻摧毀台灣農業轉向「生態產業」的願景。當農地流失的同時,代表溼地的流失、生態的浩劫,當變賣農地成為農民的生存之路時,多少原本還在辛苦種地的農民也可能效尤,而後危害的是國家的糧食安全、市場的物價與百姓的食品安全。所以,從日據時代開始重商輕農的結果,窮的是農民、苦的是百姓、危害的是國家安全、遭殃的是生態環境、損失的是文化資產。

最後,我們嚴正的呼籲:

  1. 停止進行「農發條例第十八條修正案」。

  2. 台灣需要的是農業政策,需要的是「農業基本法」。

  3. 嚴肅反省過去「重商抑農」對農民、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與文化保存的種種傷害。

  4. 用選票譴責染指土地利益的政黨。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