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發條例修正案引爭議 學者呼籲監督立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農發條例修正案引爭議 學者呼籲監督立院

2007年12月18日
本報2007年12月18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楊儒門說:農民的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會走上賣祖產一途。《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於上週立法院一審通過,引發農委會、經建會,以及關心台灣農業永續發展、農村、農民問題的學者和民間人士極大反彈。行政官員抨擊提案立委趁選舉當前,臨時排入議程,讓多數立委忙著拚選戰之際,沒空來管法案審查。而執政黨立委更擔心影響選情,不敢擋下此修正案。農發條例第18條修正案,欲將目前興建農舍的基地面積從0.25公頃以上的條件,縮小為0.1公頃。未來立院若正式三讀通過,獲利者是誰?對台灣農民和農業發展究竟有何影響?

日前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直言,全台灣的農地幾乎都會變成建地,土地出現超額供給,將嚴重衝擊不動產市場行情。農委會官員則說,修法通過會使目前已經過度破碎的台灣農地更零碎,而且太多房子蓋在農地中,將造成嚴重的汙染,與現在農委會推動的無毒農業、產銷履歷等政策都背道而馳。

提案修法的立委林樹山、張麗善、張碩文於15日的記者會中表示,修法是為了拯救貧苦的農民。根據統計,全國農戶平均持有農地0.17公頃,他們認為要求不到0.25公頃不能蓋農舍的規定太嚴苛。

為了讓無殼農民有立錐之地,希望照顧經濟弱勢的小農,三位立委提案修法。他們認為,如果蓋農舍門檻低,農民可選擇集村或自建,小農不需接受大建商不合理的屋價與品質。立委說,2000年農發條例修正時,農委會的政策就已開放農地自由買賣,非農民可以買賣農地,立委質疑,「到底誰在圖利建商?」

行政部門無積極作為  學者批共犯

來自苗栗三義農民練增喜:農政主管機關不懂得照顧中小農民。農發條例修正引發社會正反意見紛陳,然而農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台灣農業發展要走向哪裡?今(18)日上午,關心此案造成台灣農業嚴重影響的人士,到立法院前召開記者會,發表聲明。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表示,此修法若通過,形同農地全面釋出,將嚴重衝擊台灣的農業。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指出,2000年農發條例修正案通過後,即把「農地農有、農地農用」政策修改,從此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農地不需農有,而7年後的今天,農民是否更富有了?事實上是農村更凋敝,而財團獲大利。

廖本全指出,農發條例第18條又要被修正,是再次造福開發業者。結果,農民卻被推到第一線,成為政治人物的藉口。他譴責這些高舉照顧農民大旗的政治人物。他更指出,修法之後,餓肚子的還是會餓肚子。而農委會和經建會卻只有反對,而沒有積極的作為。行政部門應該先釐清,被0.25公頃下限限制的人有哪些,如何照顧這些人,而非全面修法、全面開放。他質疑行政機關沒有透過立院黨團進行修法阻擋,希望媒體共同監督立法院惡質的共犯結構。

放寬農舍限建  便是照顧農民?

農發條例修法引發如此之爭議,然而對農民來說,開放0.25公頃或0.1公頃都不是最核心的問題。

關心台灣農民權益的楊儒門發表聲明表示,農民的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會走上賣祖產一途。否則,農民不會賣掉賴以維生的家園。而無法再靠種田過活的農民被迫賣掉土地後,是否能尋找另一種生活模式,這些政府或既得利益者關心了嗎?楊儒門指出,農發條例第18條修正案若通過,只是加速農業的困境。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