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3.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因應食物價格飆漲 都會公園變菜園

中興大學用有機農場的生態概念進一步成立市民農園。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相關連結】

全球糧食儲量將臨低點 食品價格未來居高不下

進口食物增廢氣污染 英教授:吃當季當地才是愛地球!

旅遊保護生態、嘴巴也能革命─兩岸談農業發展的新可能

2007年世界糧食日:糧食是基本人權

農場裡的動物朋友

選後又一波民生物資調漲,根據27日的新聞統計,白米批發價上漲13%,創下26年新高。在國內外,漸漸興起市民農耕的現象,民眾透過自己親手栽種農作物,因應菜價上漲,也減低食物里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並以有機方式耕種,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友善,也對環境友善。

在英國米德爾斯伯勒市,正應用蓬勃生長的新鮮水果與蔬菜,將沒有使用的都市空間,轉換成具生產力的角落;超過1000名當地居民參與這項計畫。當食物價格持續飆漲,這個在市中心花圃及公園種植水果和蔬菜的計畫,或許能成為其他城鎮的藍圖。精采內文
 
 
  養生集:從勵志小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看素食養身
有機蘋果

作者:沈建歐

一部勵志小說如何跟養生有所連結呢?《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本小說(2007年底改編成電影)是描述一位體操選手「丹」在大學時期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引導他進行一段勇士的修鍊。丹在修鍊的過程中聽從蘇格拉底的指示,調整一些生活習慣,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飲食習慣的改變:藉助清淨飲食的控制,及長時間耐心調理淨化生活中各種層面的問題,身心逐漸轉化並開發出內在潛能,將身心的力量發揮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最後在世界體操大賽中贏得錦標,同時原本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也都不藥而自癒…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菀蓉
單車族上路了

 


第一條台北市單車道正在蘊釀中!擁有最佳綠蔭的敦化南、北路被選為計畫實施路段,但市府必須考量對交通的衝擊,在近期將設置「自行車論壇」,這是市民與車友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最佳機會,民眾應密切注意後續發展,讓這條有指標性意義的市區自行車專用道,在多贏的局面下順利誕生!

【相關新聞】

第一條敦化單車道 「只許成功」

環團:我們要單車通勤道

為單車族打造友善環境

單車進行曲

北無車日邁入第6年 環保團體痛批:「郝愛秀、假環保!」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因應食物價格飆漲 都會公園變菜園
摘譯自2008年3月26日英國衛報,凱瑟琳厄莉倫敦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各式蔬菜水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當食物價格飆漲,一個將水果及蔬菜種植在市中心花圃及公園的計畫能成為一個未來的藍圖嗎?

2007年參訪米德爾斯伯勒(Middlesbrough)的人們可能會想知道,將會有蘿蔔及南瓜種在他們可能預期看到康乃馨(carnations)及大麗花(dahlias)的地方。在這個城市裡,正應用蓬勃生長新鮮的水果與蔬菜,將沒有使用的都市空間,轉換成具生產力的角落;超過1000名當地居民參與一項企圖改變他們對食物認知的計畫,而2008年的計畫執行結果可能會更令人刮目相看。

這個都市農耕計畫的構想是要使民眾更注意到食物里程(譯註:指食物從生產端到消費端所經歷的距離與過程),改善健康,以及幫助這個包含英國第9個最貧困區域的市鎮進行再造。英國「基礎建設南部行動分部(Groundwork South Tees,譯註:Groundwork是一個英國永續社區再造慈善事業)」指導學校、精神醫療院所、居民療養院及當地零售商種植許多種類的香草植物、蔬菜與水果,而不同尺寸的種植容器可配合讓民眾在他們所擁有的空間進行栽植。

米德爾斯伯勒市鎮委員會將公園用地、市中心花圃及其他公有的土地上轉作水果及蔬菜種植。這個已進行8個月的計畫在米德爾斯伯勒現代藝術學院(Middlesbrough Institute of Modern Art)外側提供了全鎮的餐點,在這個地方大約有8000名民眾運用所種植的食物來分享餐點。

米德爾斯伯勒市2008年計畫供給種子及容器給任何有興趣的人,並且已經有2000個人及團體加入這個行列,投入280個栽植地點,這些團體中包括全市51所學校中的31所。委員會的再造顧問考林伍德(Ian Collingwood)表示:「這個計畫已經喚起民眾的想像力,但是現在我們已經不只使它成為新鮮事了,民眾希望將它變成一個常態活動」。

公園底小學(Park End primary school)是這個計畫的一員,而2008年也會持續參與。一位在這個學校擔任家長後援會委員(parent support adviser)的哈特(Noreen Hart)表示:「有些小孩並沒注意超級市場裡的的食物從哪裡來的,但當他們看到在學校餐廳沙拉吧上供應他們自己種的食物,並且其他小孩正吃著它,會有一種滿足的真實感。他們也可以看到生長中的食物正逐漸在死亡中。而民眾不去參與它是因為食物很便宜。」

但是食物還會再便宜多久呢?如果食物價格漫無止境飆漲的趨勢不暫緩的話,這個米德爾斯伯勒市的計畫或許能為其他城鎮建立了一個重要的例子。2月聯合國注意到都市區域的一些問題,過去一年已經看到包括墨西哥、義大利及印度等國家食物價格強烈失序以及食物短缺的情形,而這些都市區域前一段時間才擺脫食物不安全的狀況。

在英國,食物短缺可能是很難想像的狀況,超級市場貨架總是供應了很多種食物種類。但是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2月公布了全國有史以來最高的食物價格成長紀錄,例如蔬菜價格已經在12月內上升超過6%。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

Top

 
 
  養生集: 從勵志小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看素食養身

作者:沈建歐

一部勵志小說如何跟養生有所連結呢?《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這本小說(2007年底改編成電影)是描述一位體操選手「丹」在大學時期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師-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引導他進行一段勇士的修鍊。丹在修鍊的過程中聽從蘇格拉底的指示,調整一些生活習慣,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飲食習慣的改變:藉助清淨飲食的控制,及長時間耐心調理淨化生活中各種層面的問題,身心逐漸轉化並開發出內在潛能,將身心的力量發揮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最後在世界體操大賽中贏得錦標,同時原本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也都不藥而自癒。

勇士的重要修鍊-正確的飲食

以下為摘錄原著小說有關飲食描述的片段:「蘇格拉底,你的身體周遭有閃亮的光,光是從哪裡來?清淨的生活。…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中,吃的重要性屬一屬二,應該先加以安定。…只吃有益的食物,而且只吃需要的份量。…你必須戒掉精製糖、精製麵粉、肉類、咖啡、酒精、煙草及各種毒品,只能吃新鮮水果、蔬菜、未精製的五穀雜糧及肉類。」(P.148);「生活中逐漸累積小小的改變,我從小就有各式各樣的小毛病,比方在晚上天氣變涼時會流鼻水,還有頭疼、肚子不舒服以及心情陰晴不定,我以為他們是正常現象,但現在,他們都消失了。我不斷感到身體發散著一種光芒及一股氣…小孩和狗兒也向我走來,想要跟我一起玩。」(P.156)

上述的飲食控制真的有如此神奇嗎?裡面所講的「光」 似乎是很迷人的東西,而實際上這並非有什麼神秘之處,不過是透過清淨飲食身體自然散發出一股好的能量,就像新生嬰兒般充滿生機。下面僅分享個人奉行多年的素食經驗。

養身=有機=健康?

近來社會上興起一股養身風,養身一詞常會讓人直接聯想到素食或有機食品之類的東西,而「有機」這兩個字聽起來似乎很有力量,光聽到體內細胞都不由得活化起來。有機(organic)食品的定義是不使用農藥,不施化學肥料的農產品。

以前常聽到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說的一句話:「病從口入」,也就是說我們生病的因素與我們所吃的食物有很大關係,但難道我們現在吃的不夠營養健康嗎?實際上以有機的標準去檢視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多半是不清淨的,這是由於人類長期對環境的污染,過度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加上工業污染,使的農地出現酸化、鹽化、重金屬污染等等,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及有機質大量缺乏,所種植的農作物殘留的毒素經過食物鏈的循環反過來傷害了自己,人體內累積無法分解的毒素加上工作壓力大,身體日漸失去平衡而形成疾病。

然而有機食品真的比較好嗎?筆者在農政單位從事蔬果研究工作的鄰居曾說,有一些外面賣的蔬菜水果種類他不敢買,寧可自己栽種食用。另外再以兩位朋友為例,其中一位朋友小時候常常會氣喘發作,一發作起來可是驚嚇到身旁的人,經介紹到生機飲食專家姜淑惠醫師的健康之道診治,建議改吃生機飲食之後,氣喘從此未再發作;另一位則是辦公室主管,在中年健檢時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脂肪肝,於是將原本每天中午的葷食便當換吃一顆有機蘋果,不到一年時間脂肪肝竟神奇的消失。

由此看來有機食品與健康是有一些因果關係,所以在有機觀念推廣很普及的德國流傳一句話說:「多一座有機農場,少蓋一間醫院」,姜醫師也說:「若能多一位有機生活的實踐者,必會少一個慢性病人,更會減輕或遠離癌症的陰影,增加一分土地的沃利,也給地球多一分生存的機會與希望。」

素食v.s.環保

或許有些人並不是很方便或有經濟能力長期食用有機食品,但也可以退而求其次的盡量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以減少腸胃負擔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我們所吃的肉品多半不是經過人道屠宰,在工商社會中上班族大多是外食,我們敢保證吃下肚子裡的是合法來源的肉品嗎?很有可能是從病死的牲畜中流出。

另外想要減少肉食的心理欲求也可以想想詩人泰戈爾講的一句話:「不要把肚子當做動物屍體的墳場」,而且山珍海味只在三吋舌根間,並體認到動物被宰殺的驚恐無助,從被宰殺的反應中可以理解牠們是不願意被這樣強迫的結束生命。另外因為人類對肉品的需求也易引發牲畜間的傳染病,例如口啼疫、狂牛症、禽流感等一些奇怪的病毒,這些吃下去對人體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另外以環保的立場來看,飼養牲畜所產生的排泄物及二氧化碳亦造成地球相當大的環境負荷。

自己素食多年來,感覺身體較為輕鬆不易感覺沈重,情緒上也比較容易受到控制,食量也自然的減少,不需花大把鈔票時間去瘦身減肥,而且排便也很迅速規律(並且不會太臭),還有自己也有小說中提到的類似經驗,就是比較容易感受到體內氣的流動,每天早上起床全身的關節很容易舒展開來,身心也比以前柔軟許多,而平常很少特別做運動的我,身體柔軟到竟然可以腳伸直雙手觸地,而以前唸書時常會感到手腳冰冷或鼻塞,現在也都改善了。

養身•養生

人類對大地的毒害使得我們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污染,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直接或間接都受到不種程度的污染,不加緊扭轉只是加速我們失去健康也失去快樂人生,所以從清淨飲食開始是重拾生命活力很好的起步,由飲食中逐步擴大到生活中的各種層面,才能自在的享受人生。

最後再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總結:『吃的樂趣並不只是在於食物的滋味和肚皮飽足的感覺而已,學學享受整體的過程…咀嚼,深呼吸、嗅嗅味道,品嚐滋味,嚥下,以及用餐後那種輕盈卻洋溢著能量的感覺,以及在食物消化以後,妳甚至能享受到輕易將食物充分排除的過程。一旦你全神貫注於過程中的每一個元素,就會開始欣賞簡單的飲食』(P.147)

【延伸閱讀】
1.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丹-米爾曼 著
2. 《點石成金健康法》姜淑惠醫師 著

Top

 
 
  第一條敦化單車道 「只許成功」
摘錄自2008年3月28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交通局推動市區自行車道,計畫選定敦化南北路外側車道設置自行車專用道,但考量原車道縮減可能帶來的交通衝擊,市長郝龍斌要求審慎評估,他強調,市區第一條幹道型專用自行車道「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交通局指出,截至96年底市區自行車道總長度約58.5公里,預計今年底再增加50公里,並連結捷運站、社區學校和河濱公園,目標是3年增加150公里。郭宗生說,敦化南北路外側車道寬度9至9.3公尺,自行車道僅利用2公尺空間,以實體分隔方式規畫,慢車道空間與現行中山北路慢車道相當。經費估計約4800萬元,交工處計畫向環保署(空汙基金)、交通部爭取,不足部分由市府第二預備金補足,若順利,年底可完工啟用。

郭宗生不諱言,單車道可能造成交通衝擊,如車道縮減導致汽機車更為壅塞;全線兩側汽、機車格位,未來設置專用道後取消停車空間也可能招致民怨;另公車停靠區、計程車招呼站及裝卸貨區也可能要配合車道調整。交通局長羅孝賢說,近期將設置「自行車論壇」,若敦化南北路不適合,復興南北路、仁愛路也可納入評估。

Top

 
 
  環團:我們要單車通勤道
摘錄自2007年9月26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地球暖化加上油價飆漲,再度掀起全球單車通勤熱潮,唯獨台灣的政府部門無動於衷,還提出「隱形車道」這種讓單車族啼笑皆非的想法。環保團體將提出明確建議,大城市的主要道路應設「單車通勤道」,同時設中央級的「單車道推動小組」。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表示,多個環保團體正準備向政府正式提案,在都市可行地點設「單車通勤道」。

例如台北市可先選擇幾條有公車專用道、路面較寬的道路,在緊鄰公車專用道旁加設約一米寬的單車道,並清楚標示。如果覺得全天開放不可行,至少可 在上午7到9點、下午5到7點這兩個上下班尖峰時段開放,請交通警察加強維持;小區域試辦成功後,再逐漸擴大。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目前政府的單車推廣由體委會統籌, 位階太低,且體委會注重的是運動推廣,跟民眾要的單車通勤觀念不同。她認為應設一個單車推動小組,這個小組應包括交通部、各縣市政府,並直屬行政院。

Top

 
 
  單車族打造友善環境
摘錄自2008年3月3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自行車價錢低廉,體積輕巧,無須耗油,又可運動健身,若搭配大眾運輸系統,是很有效率的接駁工具;加上地球暖化問題嚴重,能源日漸枯竭,自行車成了永續發展觀念下所強調的綠色交通工具,但現實生活中,單車族的處境可說十分困窘。

全台將近40%的通勤者通勤距離在10公里以下,但台北市民將自行車作為通勤工具的比例不到3%。騎自行車的好處多多,為什麼大部分人仍沒有改變選擇?「很危險」和「怕被偷」是重要原因。

騎在人行道或騎樓,與行人爭道不說,還有各式路障、機車、公車站牌、行道樹阻擋去路;再者單車族似乎沒有明確的交通號誌和規則可遵守,欠缺規範的情況下,許多人騎自行車「亂竄」,相對也成為汽機車駕駛和行人眼中的麻煩製造者。

自行車相關規範已過時,中央修法進度緩慢,台北市府若不先行訂法,則必須宣導騎乘的正確觀念,培養汽機車禮讓、自行車族守法的習慣。

Top

 
 
  單車進行曲
文字: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城市裡的單車族越來越多了!單車族群想要在城市裡快樂地騎車,但是都市叢林處處是危機,單車族要如何化險為夷,在汽機車的夾殺中,打造不同的城市風景?

你是開車、騎摩托車,還是坐公車上班呢?如果要你騎單車上班,會不會是一種酷刑?但仔細瞧瞧,你會發現城市裡的單車族越來越多了!

羅尉灃是腳踏車店的店員,每天從新店碧潭騎車到南港上班,這十幾公里的路程是鍛鍊,也是冒險,沿途不但要注意凹凸不平的路面、大大小小的坑洞、掀起的水溝蓋,還要隨時注意附近的車輛,「不能太靠邊,不然人家一開車門就飛出去了,我自己的朋友就摔過前空翻!」

根據統計,腳踏車的意外事故每年有七、八千件。其中有70%是被汽機車追撞,光是去年,騎腳踏車死亡的就有183人,其中超過60%是因為頭部外傷。自行車騎士協會理事長陳春發就有好幾次死裡逃生的經驗,他強調,「自行車騎士要學會保護自己」。騎自行車上路,首先要有安全的裝備,包括安全帽、前後車燈、反光標誌、鈴鐺等,穿著較鮮艷的服裝、檢查煞車,讓事故發生的機會降到最低。

在政府與企業的大力推動下,自行車成了今年最熱門的運動,教育部也委託自行車騎士協會到國小教導小學生腳踏車安全知識與騎乘技巧。推廣歸推廣,又有多少父母敢讓小孩子在市區騎單車上路呢?一條又一條的自行車道,現在是每個縣市政府標榜的政績,目前台北縣市就有200多公里的自行車道,高雄市政府也沿著愛河規劃單車專用道,但是這些自行車道大多位於河濱公園或郊區,並沒有實際通勤的功能。難道腳踏車就只能在假日騎上河濱公園,到了市中心就只能望街興嘆?

根據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的統計,在台北市每人平均旅次大約5公里多,以腳踏車代步其實綽綽有餘。未來台北市的捷運二級路網完成後,以捷運站為中心500公尺的範圍,幾乎可以涵蓋整個市中心,以單車道聯結捷運網路是非常適合台北市未來交通發展的方向。台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表示,在自行車道的規劃上,計畫以捷運站為中心,連結主要社區以及河濱單車專用道,3.5米以上的人行道,可考慮採用人車共道。那麼市中心有沒有規劃單車專用道的可能呢?羅孝賢表示,目前比較有可能的地方是捷運正在施工的路線,復舊後可以考慮重新分配道路空間,設置自行車專用道。

    教導小學生腳踏車安全知識與騎乘技巧          3.5米以上的人行道,可考慮採用人車共道          隱形車道的構想完全脫離現實

想要在既有的城市空間分隔出自行車專用道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於是政府部門日前提出的在路邊1公尺劃設隱形車道的構想。自行車協會秘書長何麗卿表示,隱形車道一提出好像政府已經把事情做完了,但實際上等於沒有。對絕大部分的自行車騎士來說,隱形車道的構想完全脫離現實,政府計畫修法增進單車族群的行車安全,會不會演變成對單車族群更多的限制、更多的阻礙呢?

政府計畫修改交通法規,目的是保障自行車騎士的安全,立意雖然良善,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認為,這些交通法規的修正或取締,只是限制單車使用者的權利跟行駛範圍,並不是推動自行車政策,也不是推廣單車最迫切的需要。

從今年開始,全台灣吹起單車上路的風潮。10月27日,網路上一個小小的訊息,竟聚集了許多城市裡原本陌生的人。單車,是將這些人聯繫起來的唯一理由。

    10月27日單車上路          爭路權是要改變原有的城市空間分配          騎單車是認識城市最快的方式

單車族上路了。他們用自己的雙腳,騎出自己的主張、路線與宣言。包括千里步道籌備會等多個民間團體,提出了自己的交通政策白皮書,呼籲政府在公路法中制定自行車專章,並且在市區推動自行車試辦道路。爭路權並不只是替單車要更多的空間,而是改變原有的城市空間分配。「現在是政府應該重新思考汽機車的總量管制的時候了。一個停車位在台北市的成本是126萬,少一部汽車上街,節省的不只是停車格,還有廢氣的排放,換取生活空間的喘息機會!」周聖心說。

有人說,騎單車是認識城市最快的方式。用腳踩,感覺城市的地勢起伏;大口呼吸,感覺城市的氣味;用心看,發現了更多城市的細微面貌……

採訪側記

單車族上路了。還坐在車上看風景嗎?下車吧!你可以用自己的雙腳,創造新的城市風景。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Top

 
 
  台北無車日邁入第6年 環保團體痛批:「郝愛秀、假環保!」
2007年9月13日苦勞網報導

連續6年由台北市政府主辦的「台北國際無車日」活動即將在本週六(9/15)舉行,今年更擴大為台北縣市一起舉辦的「大台北國際無車日」,然而環保團體卻開記者會痛批,台北市政府完全沒有推動汽機車減量的交通政策,無車日活動淪為一年一度的作秀大會,郝龍斌的「低碳城市」也成為一個空洞的口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秘書長彭揚凱表示,台北市並沒有一個以大眾運輸為導向的交通政策,所以們才看到無車日舉辦6年至今,台北市的汽車卻在6年間增加了5萬6487輛,而機車也暴增了8萬3222輛,根本就不是個符合無車日精神的城市。

彭揚凱指出,要減少私人車輛就必須要提升民眾對大眾運輸的使用比例,可是相較香港92%的大眾運輸使用率,台北市的45%明顯偏低。彭揚凱認為市府所宣稱的捷運使用者越來越多並不表示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的普及,因為捷運每增加的4個使用者裡有3個原本都是公車的使用者,所以其實只有一個是從汽機車等私人交通工具轉而使用大眾運輸的人,這暴露了台北大眾運輸政策「重捷運、輕公車」的盲點。

蘭雅公園反地下停車場自救會總幹事林秀娟表示,台北市政府不斷興建停車場的政策也令人匪夷所思,以蘭雅公園所在地天母地區為例,當地停車位大部分時候有一半車位都是空的,足見當地對停車位並沒有的強烈的需求。然而台北市政府卻不惜摧毀400多棵樹齡20至40年的老樹,斥資3億8000萬元要在蘭雅公園興建1500坪的地下停車場,這樣不但讓天母人引以為傲的森林綠地化為烏有,也讓天母停車位的空位率繼續攀高,對台北市的環保一點幫助也沒有。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認為,自行車作為城市的交通工具應該是無車日的主要議題,然而自行車在台北卻只是無車日那「一天」的做秀道具。周聖心批評市府將自行車視為休閒工具的態度,從平常捷運只有週六、週日供單車轉乘可見一般。市政府沿著河岸蓋了許多自行車道,卻不願意解決自行車在馬路上的路權問題,這樣自行車只會是一種休閒工具,永遠不會成為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交通工具,無車日精神在台北市蕩然無存。

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理事溫炳原開市長郝龍斌的玩笑說,不知是否是去年競選市長時騎自行車摔車對郝龍斌造成陰影,以致於郝市長上任之後一直沒有好好正視自行車的路權問題。溫炳原鼓勵郝龍斌:「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站起來!」溫炳原認為市政府應該積極規劃捷運結合自行車的路網規劃,讓更多民眾以自行車作為從住家到捷運站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應該開放捷運在一般日還有全線捷運站都可以讓自行車進站轉乘,這樣才能對打造「低碳城市」有真正的幫助。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也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四點要求,第一是積極推動汽機車總量管制的策略;第二是具體研擬大眾運輸導向的交通政策,訂定提升大眾運輸的重要指標;第三要立即停止公園、校園開挖地下停車場,重新檢討停車管理基金的使用模式;第四是去檢討捷運自行車的轉成政策,盡速檢討與重新規劃自行車專用道。最後潘翰聲建議郝龍斌,學習紐約市長彭博搭地鐵上下班來體會「民間疾苦」,也許對郝市長在思考環保的交通政策上會有很大的助益,不然無車日辦再多屆對環保也是惘然。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