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9.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電子報無法正常顯示,怎麼辦?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世界清潔日成果 Google地圖看得到

google map呈現世界清潔日的總成果
【相關連結】

東沙保育有成 躍上Google圖層

Google 2008年之前邁入碳平衡

Google啟用太陽能源

Google地球 也能拯救難民

Google推出的服務功能在環境事務上又多了一種運用方式。今年的世界清潔日(Clean Up the World Weekend,每年九月第三個周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Google合作,將清潔地球的成果集結呈現於Google地圖網站上。

16年前所發起活動的澳洲環境鬥士基南(Ian Kiernan)表示,「全世界的每個人都目睹了氣候變遷的破壞與影響,而世界清潔日提供一個機會,讓每個人和每個社區能為我們的地球做一些事。」「現在,由於世界清潔運動使用Google地圖,讓我們看到世界上環保活動進行的情況,並且可以激發新的社群加入。」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能源草」不是救命稻草
中國開發種植生質能源作物;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作者:蔣高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在開發生質能源的熱潮中,一種叫做「能源草」的植物最近成了明星,屢屢見諸報端,幾乎成了解決能源危機的「救命草」,但實際上卻有著很大的炒作成份在裡頭。「能源草」既不可能像傳說中的那麼神奇,也算不上有百利而無一害。

儘管「能源草」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能源危機,但其存在的缺陷也應引起高度關注。企業大規模生產能源草,仍可能擠佔耕地,開荒則破壞生物多樣性,造成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另外,相比種植經濟效益低下的農作物,如果種「能源草」有利可圖,農民就不可避免地爭相種植,從而發生能源植物與糧爭地的局面,對國家的糧食安全造成影響。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高美鈴
芝加哥市政府的屋頂綠化(圖片來源:ENS)

鳥類的下一代麻煩大了!根據國際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已對歐洲與非洲共234種保育類的遷徙水鳥產生危害,其中更有9種水鳥面臨嚴重的危脅,甚至有滅絕的可能

人類的下一代麻煩更大!除了毒奶影響孩子的健康,美國和中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燃煤發電廠帶來污染,更嚴重影響兒童的智能發展。為了下一代,也許還搆不上關廠的魄力,但為了面子呢?空污問題曾讓北京在奧運期間下令工廠歇業,以免貽笑國際;這招也將在明年高雄市舉辦世運時施展

大污染人人自危,身邊隨處可見的小污染雖難以察覺,但累積起來也是挺可怕的,去年全台拆除的違規小廣告,疊起來竟有10座台北101大樓高

對付污染和暖化,不如就學學芝加哥吧!這座曾經風光一時的工業大城,將透過提高住宅區能源使用效率、乾淨再生電力、改善交通和減低工業污染等方式,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減緩氣候變遷,讓芝加哥更涼快!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天使的聲音你聽到了嗎?瀕危中華白海豚帶來的環境警訊
白海豚的可愛模樣(照片來源:楊世主提供)

作者:陳昭倫(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工作小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繼國際保育聯盟IUCN在8月將東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族群宣告列入極度瀕危(critical endangered)的物種之後,上星期在台北召開的亞太經合會海洋資源工作小組圓桌會議上,來自亞太各國的海洋專家更確認對只有不到100隻白海豚小族群的五大威脅,包括水壩、攔河堰與堤防設施造成河口淡水減少、填海造地讓棲地消失、水質嚴重污染造成食物來源不足、海上及岸邊工程的噪音傷害與漁業行為誤傷。如果不採取積極的保育行動,東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將有很大的機會繼中國長江白鱀豚之後,成為因為人類活動而滅絕的海洋哺乳類動物。

就在憂心這些只分布在苗栗到雲林嘉義淺海的中華白海豚有可能滅絕之際,上天卻送來了辛樂克颱風,大肆的蹂躪台灣中南部近三天的時間,造成了南投、台中、雲林、嘉義等山區相當大的災難。強風豪雨造成的土石流活埋了廬山溫泉飯店區、沖斷了后豐大橋和造成無辜民眾喪失生命,而社會經濟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諷刺的是,這些發生災難的縣市剛好都與中華白海豚所居住的範圍重疊,不然就是注入白海豚棲地河流上游集水區的縣市。這兩項環境災難的重疊是偶然嗎?還是透露出什麼樣的警訊呢?

精采內文

 
 
  世界清潔日成果 google地圖看得到

摘譯自2008年9月19日ENS澳洲,雪梨報導;游珮綺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西班牙Cordoba的兒童在當地參與「清潔世界運動」;圖片來源:Clean Up the World Weekend聯合國環境規劃署9月19日宣布,一項可以追蹤全球環保活動的線上工具開始啟用,同時其也是本年度「世界清潔日」(Clean Up the World Weekend)運動的一部分。全球「世界清潔日」運動在9月的第3個周末進行。

「世界清潔日運動」是全球的環保運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透過媒體資源的分配以及計畫贊助來支持運動,同時鼓勵世界環保網絡以及社區團體加入參與活動。

澳洲環境鬥士伊恩基南(Ian Kiernan)在16年前所發起該活動。-到了今年9月19日的「世界清潔日」,發起組織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更架設了相關網站

基南表示,「全世界的每個人都目睹了氣候變遷的破壞與影響,而世界清潔日提供一個機會,讓每個人和每個社區能為我們的地球做一些事。」「現在,由於世界清潔運動使用Google地圖,讓我們看到世界上環保活動進行的情況,並且可以激發新的社群加入。」

今年度的活動很大部分聚焦於如何限制氣候變遷造成可能的衝擊,運動的主題為「從今天開始?拯救明天?清理我們的氣候。(Start today? Save tomorrow? Clean Up Our Climate.)」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氣候變遷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最重要的議題,我們的生命受到威脅,而且影響遍及所有國家及社區;因此,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拯救明天。」

該網站是由Google共同支持建立,將可以讓所有的社區都加入這個「周末清潔世界」的活動,並向全世界分享這個運動。

網站會在世界地圖上標記個別的環保計畫,只要按一下滑鼠就可以提供使用者關於計畫名稱、地點以及活動說明等資訊。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透視中國環境:「能源草」不是救命稻草

作者: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生質能源「能源草」的開發既不能解決氣候問題,也不助緩解能源危機,應避免對「能源草」誇大其詞的宣傳,並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此問題。

能源危機給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過度燃燒化石能源造成的溫室效應,更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政府的高度關注,於是,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向生質能源,期待借助它來破解能源危機。在開發生質能源的熱潮中,一種叫做「能源草」的植物最近成了明星,屢屢見諸報端,幾乎成了解決能源危機的「救命草」,但實際上卻有著很大的炒作成份在裡頭。「能源草」既不可能像傳說中的那麼神奇,也算不上有百利而無一害。

這還要從生質能源的本質說起。生質能源是人類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它其實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這部分能量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最初由綠色 植物固定。廣義的生質能源應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體內含有的生物化學能,從這個角度來看,煤炭、石油、天然氣就是地質歷史時期的生質能源。然而,我們今天理解的生質能源,一般是指植物最近一兩年固定的碳水化合物,即可以直接燃燒的生化產物或動植物殘體,如油料、秸稈、木屑、樹皮、枝條、藻類、人和動物糞便等。如果不特殊界定,生質能源是以植物材料為主的。

只要陽光照耀大地,綠色植物就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這就是人們希冀的生質能源,地球上約50多萬種植物都具備這個基本功能。然而,從利用的角度來看,只有那些光合速率快、葉面積指數高、生物量足夠大,且容易收集運輸的植物才是理想的能源植物。「能源草」可能就是這個概念的最初來源。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途徑有C3、C4和CAM 三種,其中以C4植物光合效率為高,包括甘蔗、玉米、高粱等。就生物量而言,在自然生物群落中,最高的是熱帶雨林,達35噸/公頃/年,即每年每畝產生2.33噸乾物質。但在人工條件下(大肥、大水、高密度),植物生產力還可提高。山東農業大學創造的最高記錄為,玉米和小麥地上部年生物量4.4噸/畝(或66噸/公頃)。可見,即使有 「能源草」這樣的植物,也必須具備這樣幾個基本條件:高光效的C4途徑,栽培過程中使用大化肥、大水分,並保持相當高的種植密度和強度。

讓我們用上面的標準來衡量一下「能源草」。有媒體報導,福建農林大學培育的「能源草」,屬用來培育菌類的禾科(應為禾本科)植物,為菌草的一種,稱作「巨菌草」。每畝「能源草」產量約7噸,發電量相當於3~4噸標準煤。

在植物分類系統中,根本不存在叫「菌草」的植物。從報導的材料看,「能源草」疑似為一種高光效的C4植物接種了某種真菌,促進了根系對養分的吸收。自然界中,生物與生物之間存在各種關係,其中以競爭和共生關係比較普遍。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就是固氮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典型例子。禾本科植物與其他菌類在自然狀態下共生的例子較少,但可通過人工接種實現兩者的共生。接種菌根後,植物增強的是對養分的吸收,但不能改變光合作用途徑。根據目前最高的生物量(4.4噸/畝)記錄,「能源草」每畝能夠產生7噸的生物量是值得懷疑的。也許在熱帶環境下,連續種植三季,且保證大量的化肥和機械投入,勉強能夠達到。但是,要實現上述目標,投入的化學能必須足夠大,並耗費大量的人力,這就背離了以「能源草」替代煤炭的初衷。

有人介紹,相對於農作物,「能源草」的優勢是其可再生性,且生長週期短,可反覆收割,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荒地上生長,不會擠佔耕地。實際上,「能源草」面臨的問題和作物秸稈一樣,具有分散,密度小,收穫成本高的弱點。如果沒有路、電、水、肥、機械等基本條件,在「荒地」上搞「能源草」,上面宣傳的7噸產量則難以實現。其實,所謂「荒地」是那些能夠生長自然植被的地方,是生物多樣性分佈的重要場所。目前,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面臨全面退化危險,我們不能為眼前的經濟利益而犧牲更多的生態環境。

相對於上面的「能源草」誇大宣傳而言,中國農業大學專家提供的「能源草」清單則相對科學一些。他們心目中的「能源草」,為一兩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包括甜高粱、柳枝稷、芒屬植物等高大植物,具有耐旱、耐鹽鹼、耐瘠薄、適應性強的特點,可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低窪易澇和鹽鹼地區、土壤貧瘠山區和半山區種植。在他們的「鼓動」下,北京市已著手在京郊大興、昌平等區縣廢棄沙荒地上種植,用來生產乙醇等生物質燃料。儘管如此,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樣,「荒地」其實不荒,在乾旱、半乾旱區種植受環境條件限制,實際效果可能不會像專家期望的那樣理想。

儘管「能源草」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能源危機,但其存在的缺陷也應引起高度關注。企業大規模生產能源草,仍可能擠佔耕地,開荒則破壞生物多樣性,造成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另外,相比種植經濟效益低下的農作物,如果種「能源草」有利可圖,農民就不可避免地爭相種植,從而發生能源植物與糧爭地的局面,對國家的糧食安全造成影響。

更何況,既然「能源草」能利用,為何不直接去利用國家每年約7億噸的作物秸稈呢?這些秸稈在田間地頭被農民直接焚燒,造成極大的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捨棄現成的秸稈不用,再去搞種草,顯然是「逐本求末」。另外,認為「荒地」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開墾更是迷思。至於那些不切實際的宣傳更應當制止。為此,我們呼籲,在「能源草」問題上,國家有關部門一定要慎重,避免誇大其詞的宣傳,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能源草」。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9月3日
※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氣候暖化 候鳥的麻煩大了!

本報2008年9月23日綜合外電報導,葉松剛編譯;莫聞審校圖片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網站

根據「英國鳥類信託組織」 (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簡稱BTO)與「國際濕盟」(Wetlands International)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對於遷徙的水鳥而言是項重大的威脅。在歐洲與非洲共235種保育類的遷徙水鳥中,除了一種之外,其餘皆受到氣候變遷某種程度上的危害,其中更有9種水鳥面臨嚴重的危脅,甚至有滅絕的可能。

上述研究是由科學家在一場國際水鳥會議上發表的。第四屆「非洲-歐亞遷徙水鳥保育協定」(African-Eurasian Migratory Waterbird Agreement,簡稱AEWA)締約方會議本月18日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 Madagascar)舉行,科學家發表上述報告時,強調跨國合作的必要,以幫助遷徙物種面對氣候變遷與其它環境問題所造成的影響。

BTO濕地鳥種調查部門主任莫斯古博士(Andy Musgrove)表示,「氣候變遷對於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個非常重要、及時的報告,內容綜合了大量的資訊,不僅強調對於物種的威脅,更提出了許多幫助水鳥橫渡這廣大地區的可行辦法。」

當動物們遷徙時,牠們經常穿越國界,但因為各國之間的保育政策有著極大的差異,使得這些對牠們看似無意義的國界,卻對其遷徙有重大的影響。

國際間必須合作,以降低這些物種所面臨的壓力。報告指出,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現今候鳥所面臨的問題只會變得更加複雜。

氣溫升高的問題使得許多鳥種發覺牠們的現居環境越來越不適合居住,有些鳥種甚至將牠們遷徙的範圍往較涼爽的地區移動。報告中還強調,氣溫升高並不是這些在非洲及歐亞地區水鳥所面臨的唯一威脅。

預測顯示許多地區將變得越來越乾燥-尤其是非洲大陸,結果將導致水鳥所仰賴的潮濕棲地乾涸。這對於緊鄰撒哈拉沙漠南北的地區來說是個迫切的問題。

水鳥遷徙越過沙漠的過程是相當危險的,牠們必須跨越廣大的乾燥地區,而且途中還不能停下來找尋水跟食物。如果沙漠任一邊的濕地也乾涸了,對於這些又累、又餓、又渴的候鳥而言將是個無止盡的旅程。

水鳥在非洲-歐亞地區發現了許多受到影響的水鳥,其中一個案例便是被侷限在非洲極南端海岸的冠鸕鶿(Crowned Cormorant),牠們需要陸地來築巢,卻被海洋所阻擋,使牠們無法向極區遷徙。

對於在北極圈內哺育下一代的物種,如三趾濱鷸(Sanderling,或稱三趾鷸),也存在著類似的情形。這份報告的主筆,馬克連(Ilya Maclean)博士表示,「如果氣溫升高太多,儘管這些物種將面臨滅絕的嚴重威脅,我們還是能夠透過其他方法來幫助牠們。其他物種也同樣因為人類的活動而受到威脅,如棲地喪失與過度魚撈。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壓力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便能夠增加這些鳥種對抗氣候變遷的能力。」

這場締約方會議,聚集超過80個歐亞非大陸的國家參與討論,在其他迫切的議題中,也討論了這些地區的物種因應氣候變遷的緊急保育對策。

【參考資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聞稿

Top

 
 
 
環境污染影響兒童神經系統發育

摘錄自2008年9月2日大紀元報導

美國和中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關閉一座老舊髒亂的燃煤發電廠,能減低污染,而且還能明顯地改善兒童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也就是思考能力。由於孩子們的神經系統正處於發育階段,所以他們對有毒污染物特別過敏。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弗雷德裡卡•佩雷拉博士說:「我們的這項研究就是把兩種孩子進行比較,第一種是在出生前就受到燃煤發電廠污染的孩子,另外一種是沒有受到過這種污染的孩子。在孩子們兩歲時所做的測試顯示,關閉發電廠對孩子們的成長有好處。」

這些研究人員根據兩組兒童的比較數據,清楚地展示出減低污染的好處。「這項研究非常獨特,因為它向我們顯示排除污染源的好處,並且也顯示第二組的孩子的發育測試表現良好,特別是在運動功能方面。」

中國下令關閉老舊髒亂的燃煤發電廠,但是由於創記錄的高油價,煤仍然是世界上的主要發電燃料。高科技新型發電廠的確有控制污染的設備,但是許多舊式發電廠仍在使用。

鑒於人們對電力的需求越來越多,佩雷拉博士說,她的研究敲起了警鐘。佩雷拉的研究報告刊登在「環境與健康展望」上。這是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出版的刊物。

Top

 
 
  世運期間減少污染 高市企業點頭

摘錄自2008年9月23日聯合報高雄報導

高雄市工廠多,因此空氣品質不佳,為讓明年世運舉辦期間擁有更好空氣品質,高雄市政府環保局最近說服東南水泥等事業,調整生產計畫,盡量在世運期間停工、減產,另中鋼、台電也允諾盡量使用較乾淨的氣體燃料。

除了生產線外,塑膠石化業歲修停爐時,也會排放更多污染物,環保局最近已協調這些工廠,避免在賽事期間歲修。

中鋼公司同意世運期間暫停1座發電鍋爐的運作,並承諾原有燃煤發電鍋爐,全部改用較乾淨的氣體燃料,減少污染排放。

台電公司「電力調度中心」也同意,專案評估全國電力調度,在電力安全的前題下,讓高雄地區電廠在世運期間優先使用最乾淨的燃氣發電機組,其次才是低污染的燃油機組,非不得已不啟動高污染的燃煤機組,以確保高高屏區的空氣品質。

Top

 
 
  違規小廣告 1年可堆10座101

摘錄自2008年9月23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違規小廣告氾濫,民眾大喊「太超過」。環保署今天最新統計資料,96年全台25縣市拆除的違規小廣告高達3740萬2497 件,疊起來的高度約有10座台北101大樓。

環保署毒管處長袁紹英表示,為了杜絕違規小廣告到處「流竄」,會研擬「環境衛生及市容美化促進法」,未來一般業者張貼違規小廣告還是直接開罰。民眾若亂貼小廣告遭取締,則必須服勞動役,還會被記點,情節嚴重恐被罰錢。

環保署統計,去年拆除最多違規小廣告的縣市為台北縣,共拆除1553萬3384件,其次分別為台中市的944萬8384件。在取締告發部分,去年共取締告發3萬4453件,處分金額總計為6788萬3597元。告發件數排名前3名的縣市分別為台北縣、高雄縣及台北市。

環保署建議,業者可改變行銷手法,像是透過網路行銷或是將小廣告張貼在佈告欄,不只節省紙張之浪費,每年也可少砍1萬5千棵高度8公尺的原木,並可減少18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Top

 
 
  芝加哥推出減碳方案 計畫成為「清涼都市」

摘譯自2008年9月19日ENS美國,芝加哥報導;鄭佳宜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芝加哥市長達利(Richard Daley)計畫讓芝加哥更涼快!他提出數項方案,以降低芝加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減緩氣候變遷。

芝加哥氣候執行計畫(The Chicago Climate Action Plan)在9月18日提出,透過更新商業和工業大樓、提高住宅區能源使用效率、使用乾淨的可再生電力、改善交通和減低工業污染,目標在202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1990年排量的75%。

達利市長在謝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的記者會中說道,要達到這個目標,政府、全體市民、企業和機構都需要投入、彼此合作。

官員說,芝加哥大都市區(包含附近六個郡)每年排放1億零3百萬公噸溫室氣體,芝加哥市獨佔34.6公噸。

撰寫計畫的任務小組(Task Force)表示,芝加哥必須在205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量降到1990年的20%,才能避免這個城市對氣候變遷造成惡劣的全球性影響。

為了在2050年減少80%溫室氣體排量,任務小組提出先在2020年降到1990年75%以下排量的初期目標,這也是市長聲稱讓基礎建設和生活習慣都有足夠時間改變,又能確保芝加哥市轉向正確的轉換道路上。

建築物排放的溫室氣體佔了芝加哥市的70%,是氣候執行計畫的主要目標。

芝加哥市政廳頂樓以植物作綠屋頂,接下來預計將全市空中花園增加到6600棟建築物,估計將種100萬棵樹。
到2020年之前,預計全市50%商業和工業大樓將進行更新,以降低30%能源使用。

所有的建築物更新都必須符合綠色建築標準規範,水資源使用效率也必須升級。

住宅區部份,50%房屋需要提升能源效率,以節省30%能源使用,另外會加強推廣用品交換和燈泡替換計畫。

芝加哥節能規範是比照最新的國際標準辦理。

其他計畫包括在市立機構大規模安裝太陽能發電,和興建四座公共替代能源加油站。

市政府也架設一個新網站,提供市民和業者更多氣候變遷資訊、個人日常節能方式和芝加哥在維護環境上所扮演的角色。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論壇:天使的聲音你聽到了嗎?瀕危中華白海豚帶來的環境警訊

作者:陳昭倫(東台灣海峽中華白海豚技術工作小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08亞太經合會海洋資源工作小組圓桌會議繼國際保育聯盟IUCN在8月將東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族群宣告列入極度瀕危(critical endangered)的物種之後,上星期在台北召開的亞太經合會海洋資源工作小組圓桌會議上,來自亞太各國的海洋專家更確認對只有不到100隻白海豚小族群的五大威脅,包括水壩、攔河堰與堤防設施造成河口淡水減少、填海造地讓棲地消失、水質嚴重污染造成食物來源不足、海上及岸邊工程的噪音傷害與漁業行為誤傷。如果不採取積極的保育行動,東台灣海峽的中華白海豚將有很大的機會繼中國長江白鱀豚之後,成為因為人類活動而滅絕的海洋哺乳類動物。

就在憂心這些只分布在苗栗到雲林嘉義淺海的中華白海豚有可能滅絕之際,上天卻送來了辛樂克颱風,大肆的蹂躪台灣中南部近三天的時間,造成了南投、台中、雲林、嘉義等山區相當大的災難。強風豪雨造成的土石流活埋了廬山溫泉飯店區、沖斷了后豐大橋和造成無辜民眾喪失生命,而社會經濟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諷刺的是,這些發生災難的縣市剛好都與中華白海豚所居住的範圍重疊,不然就是注入白海豚棲地河流上游集水區的縣市。這兩項環境災難的重疊是偶然嗎?還是透露出什麼樣的警訊呢?

除了漁業行為的誤傷之外,白海豚所受到其他四項威脅和辛樂克風災都明顯的跟經濟開發所造成的生態系統失衡與棲地消失脫不了關係。從南投、台中和雲林等縣的山區開始,超限利用的高山農業和不斷截斷河川流水的水壩與攔河堰,造成在集水區的生態系統瓦解:枯水期時無法將營養鹽帶到下游河口滋養河口生態,使得白海豚的食物大量減少;而當颱風季節來臨時,土壤無法吸含瞬間降下大量的雨水,沖刷淺根植物無法抓住的表土與鵝卵石,形成滾滾而下的土石流。加上水壩洩洪所造成的洪峰,使得年久失修的橋墩應聲斷裂,造成人們生命的消失。

然而,河川下游的河口帶也因修築堤防與填海造陸的工業區開發,取代了原本吸納洪水的氾濫區,加上超抽地下水源的地層下陷,當洪水來時,無法消散而造成沿海地帶的淹水。河口廣大潮間帶的消失,逼著白海豚必須相當靠岸來覓食,也因為靠近工業區,在這個區域裡噪音、空氣與水污染都在在的威脅中華白海豚生存。

辛樂克颱風所造成的環境境災難,不斷在台灣山林與海邊上演的同時,中華白海豚就像上蒼派來的小天使,以他粉紅、可愛與頑皮的身影,傳遞重要的訊息給在台灣的人們。過去五十年,台灣不斷強調經濟開發至上,跟土地與海洋環境預借了許多資金,卻以鴕鳥埋沙的方式,忽略了償還這些資金的重要性。

其結果不僅許多物種因為棲地的消失而滅絕、瓦解,且無法永續的生態系就像陰魂不散的幽靈,不斷的在台灣的山林、河流、平原與海洋,討索原本應該屬於他們的軀體。不管你是台灣首富或是一級貧民,每個人都同樣承受這些還不起的環境債!

大自然利用921大地震以一次大規模的討債集團,向台灣的人們索討許多的環境成本回去,且留下了警示。而我們也提出「國土復育條例」、「海岸法」等法律向上蒼展示悔改的誠意。然而,九年過去了,人們很快的忘記喪親之痛,BOT、規避環評等惡法持續傷害台灣的山林與海洋,而這兩部最為重要的法律仍躺在立法院,無法成案。

我想消失中的白海豚以天使般的靈性,送來上蒼給我們台灣人最後警訊就是:只有健康的山林、土地與河川才能養育健康的中華白海豚,而健康的白海豚,就代表健康的海洋,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的經濟與人們。這些,台灣人聽到了嗎?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易俊宏•網編:高美鈴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