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0.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保育員特務召急令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蘭嶼,岸邊有事又一樁! 重機具擱淺 緊急應變聲聲慢

印尼籍海上作業平台擱淺,已被風浪打斷成兩截,重型機具紛紛落海;圖片來源:台東縣港務局。

【相關連結】
英船隻擱淺 漏油造成海洋污染並危及世界遺產
響應2008國際珊瑚礁年 澎湖「藻員」歡唱海洋保育之歌

海洋生態基礎崩壞中 氣候變遷會議呼籲保護珊瑚礁

阿瑪斯號求償談判破裂 挪威跨海訴訟待判決

載有將近三十台大型機具的印尼籍海上作業平台,漂流長達三個多月,上週在蘭嶼海岸擱淺,因不堪風浪擊打,船身已經斷為兩截,9輛砂石車與16輛挖土機皆於前(15日)晚落海。當地民眾憂心破壞環境,但只見相關單位將民眾隔離於警戒線外,不見有任何處置;而台東縣政府則聲稱天候不佳,已經盡最大努力採取防範措施。

台東縣朗島國小校長胡龍雄指出,上週三(8日)發現海上平台擱淺時,就進行通報,卻不見相關單位有具體措施,因而未能阻止該船擱淺,這一周間還眼睜睜的看著船身斷裂、重型機具落海。無奈之餘,不得不聯絡環保團體、同時讓學童拍攝影片,上傳到網路平台,對外求援…精采內文

 
     
 
  書齋:甲蟲放大鏡──好好對待甲蟲
日治時期由新加坡引進香蕉,將香蕉假莖象鼻蟲帶進台灣,於民國40年代造成中部香蕉園重大危害。圖片提供:楊維晟

作者/攝影:楊維晟

近年來飼養甲蟲當作寵物蔚為風潮,卻衍生出「棄養」與「野放」的嚴重生態問題,原本飼養在家中的甲蟲,就拿台灣共五十多種的鍬形蟲來說,每一種鍬形蟲所需要的自然棲息條件都不同,有棲息在低海拔的,也有只生活在高山地區的品種,只要溫度或環境不適合,鍬形蟲就極容易死亡。

如果養在家中的鍬形蟲遭到棄養或是「好心」的野放到不適合的環境,反而讓鍬形蟲的「放生」功德變成「放死」行為,還不如在家中好好飼養鍬形蟲到終老;此外,就算環境適合鍬形蟲生存,也不能任意棄養或放生,例如原本生活南部的鍬形蟲種類,卻因人為因素出現在北部野外地區,讓不該出現該種鍬形蟲的地方出現,違背了生態倫理。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加拿大的嬰兒正吃著聚碳酸酯製成的嬰兒瓶。圖片來源:ENS


高昂的食品價格「給全球帶來負擔」,26個國家近三分之二的人認為食品與燃料價格上漲,爲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因應三聚氰胺食品造成危害,衛生署舉辦專家會議,但提及管理標準是否有所改變?衛生署副署長宋晏仁並沒有正面回答。

科學家發想出節能減碳新招,替地球戴上太陽眼鏡,折射陽光,讓陽光不會直射地球,地球也就慢慢降溫。不過一般老百姓,還是務實點,經濟部透過都市計畫,將結合太陽能光電的建物列為重點開發指標,科技加環保,也能省荷包。

正義終於得到伸張!雲林縣議長蘇金煌去年在環保署開會時,與環評委員文魯彬發生肢體衝突,台北地院16日依傷害罪將蘇金煌判刑6個月、得易科罰金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水庫的永續經營
破損的巴陵防沙壩;圖片提供:林俊全

作者:林俊全

要延長水庫的使用年限,就要減少泥沙流入水庫。國內的防沙工程一直以防沙壩為主,但台灣各集水區排出的泥沙量始終居高不下。防沙壩的效果畢竟有限。近年北水局已開放民間業者於石門水庫阿姆坪一帶採取砂石。若能有效管理開採範圍及開採量,亦不失為降低水庫淤積量的好方法。

一般而言,泥沙也是一種資源,因此水庫清淤牽涉到泥沙再利用的可能性與搬運的成本等兩個層面。這些泥沙,不宜以工程手法留置在邊坡,如果能有效利用,把這些災害轉成資源,是十分值得嘗試的方向。但由於泥沙的顆粒大小與岩性,都會影響到利用的方式與成本,因此,如何將這些泥沙供作土壤、骨材或其他工業、農業使用,都仍有待進一步的努力。精采內文

 
 
 
蘭嶼,岸邊有事又一樁! 重機具擱淺 緊急應變聲聲慢

本報2008年10月17日台北訊,易俊宏報導

蘭嶼海岸邊的抗議立牌;圖片來源:朗橋國小校長胡龍雄。 載有將近三十台大型機具的印尼籍海上作業平台,漂流長達三個多月,上週在蘭嶼海岸擱淺,因不堪風浪擊打,船身已經斷為兩截,9輛砂石車與16輛挖土機皆於前(15日)晚落海。當地民眾憂心破壞環境,但只見相關單位將民眾隔離於警戒線外,不見有任何處置;而台東縣政府則聲稱天候不佳,已經盡最大努力採取防範措施。

台東縣朗島國小校長胡龍雄指出,上週三(8日)發現海上平台擱淺時,就進行通報,卻不見相關單位有具體措施,因而未能阻止該船在擱淺,這一周間還眼睜睜的看著船身斷裂、重型機具落海。無奈之餘,不得不聯絡環保團體、同時讓學童拍攝影片,上傳到網路平台,對外求援。

針對民眾反映工作平台擱淺多日為何不實施拖移作業?海巡署東巡局表示,因為涉及到專業評估、安全性考量及未來衍生求償事宜,在未與船東完成確認、協調釐清求償事宜前,不宜貿然實施拖移作業。台東縣港務局表示,目前已與船東進行現場勘查,同時與保險公司進行議價賠償,在未有妥善處理前,依海洋污染防制法規定,已經函請內政部移民署限制出境。

左下角的橘點是海巡官兵,對照海上工作平台的大小;圖片來源:蘭嶼國小張信儒老師。 在這段協商的時間裡,海上作業平台已不堪風浪、裝載的重型機具紛紛落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接受立報採訪時指出,「別看機具那麼重,海有浮力,它們在海裡會滾動」,而朗島是蘭嶼珊瑚礁發育很不錯的地方,連他也無法預估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復育。

污染防治方面,台東縣環保局水保科科長林聖雄指出,該海上平台已無燃料,雖尚未至現場勘查,但會與當地相關人員密切聯繫,持續監控油污問題。而環保局水質保護科雇員黃韋魁則表示,重機具的燃油多以柴油為主、揮發性強,生態的衝擊不大。另一方面,蘭嶼國小老師張信儒則是憂心,就算擱淺的海上作業平台無燃料,但是重機具中的液壓油,在敏感的珊瑚礁生態區中,仍有重大威脅。

從事珊瑚礁研究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生物組副研究員樊同雲,以他參與過墾丁國家公園阿瑪斯號擱淺事件的經驗表示,台灣四面環海,對於海岸保護應更有適切的因應機制,政府也需要有完整的損害評估。談到外籍船東需要負起的賠償責任,樊同雲表示除了觀光、漁業的損失之外、珊瑚礁復育成本等,都應在賠償範圍內。

Top

 
 
  書齋:甲蟲放大鏡──好好對待甲蟲

作者/攝影:楊維晟

近年來飼養甲蟲當作寵物蔚為風潮,卻衍生出「棄養」與「野放」的嚴重生態問題,原本飼養在家中的甲蟲,就拿台灣共五十多種的鍬形蟲來說,每一種鍬形蟲所需要的自然棲息條件都不同,有棲息在低海拔的,也有只生活在高山地區的品種,只要溫度或環境不適合,鍬形蟲就極容易死亡。

如果養在家中的鍬形蟲遭到棄養或是「好心」的野放到不適合的環境,反而讓鍬形蟲的「放生」功德變成「放死」行為,還不如在家中好好飼養鍬形蟲到終老;此外,就算環境適合鍬形蟲生存,也不能任意棄養或放生,例如原本生活南部的鍬形蟲種類,卻因人為因素出現在北部野外地區,讓不該出現該種鍬形蟲的地方出現,違背了生態倫理。

日治時期由新加坡引進香蕉,將香蕉假莖象鼻蟲帶進台灣,於民國40年代造成中部香蕉園重大危害。圖片提供:楊維晟

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飼養來自國外的甲蟲,這些國外的鍬形蟲與大兜蟲,大多是走私進入台灣,如果棄養或野放到台灣的自然環境,又「不幸地」存活下來,會與台灣的甲蟲競爭棲地與食物,嚴重威脅到台灣甲蟲的生存;還有更壞的情況呢,如果國外甲蟲與台灣甲蟲進行交配,雖然機率或許不高,但昆蟲的生態與適應能力遠遠超乎我們想像,生出雜交種的機率還是存在,這樣一來,台灣甲蟲的基因純度就會遭受瓦解。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地球上每個區域都有種類不同的甲蟲,人類不應該扮演造物者的角色,擅自去更改大自然的演化法則。

切記,如果要飼養國外或國內的甲蟲,不要任意棄養或野放,以免打亂了大自然的生態。

飼養甲蟲當然不只限於獨角仙與鍬形蟲,但要在家中成功飼養其他種類甲蟲,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許多從野外捉回的甲蟲,失去了棲息的自然環境,死亡率都相當高。其實身邊就有幾種甲蟲常被我們忽略,或是被我們所嫌惡,例如米缸中的米象鼻蟲,還有在寵物店販賣作為鳥類食餌,俗稱麵包蟲的擬步行蟲。

米象雖是穀倉的大害蟲,卻也是取好觀察的甲蟲。圖片提供:楊維晟

可不要小看牠們,這兩種甲蟲的體型雖然嬌小,繁殖力卻相當驚人,短短幾個星期就能完成一個世代,觀察生活史不用再苦苦等待。此外所需的飼養空間不大,而且想要飼養米象鼻蟲就找找家中米缸,幾乎唾手可得;想要飼養麵包蟲,到水族寵物店花個新台幣十塊,再丟一片土司,十幾隻麵包蟲就可成為你的觀察對象了。

※ 本文經出版社天下文化同意,轉載自楊維晟《甲蟲放大鏡》一書。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甲蟲放大鏡封面《甲蟲放大鏡》

    作者:楊維晟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7月
    印刷:銅版全彩
   

Top

 
 
 
高昂的食品價格「給全球帶來負擔」

摘錄自2008年10月16日BBC中文網報導

BBC所作的一項民調顯示,來自26個國家的近三分之二的人認為今年上漲的食品與燃料價格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這項調查表明,在全球各地都感受到更高價格所帶來的負擔的同時,更為貧困的國家對此的感受尤為強烈。

自這項於7月8日至9月15日進行的調查結束之後,能源價格已經開始跌落。預計,食品價格也將開始下降。因為更低的燃料價格意味著更便宜的化肥,以及下降的批發成本等。

吃的更少

調查發現,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因為今年食品價格的上漲而被迫減少食量。這一情況在菲律賓和巴拿馬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兩個國家有大約63%的人說自己被迫少吃。

其次是肯尼亞,採取這樣方法渡難關的有61%﹔排名第三的是尼日利亞,有58%。在被調查的所有26個國家中,有平均43%的人承認自己必須更改飲食習慣:吃的更少,或購買更便宜的食品。

不滿意

在發達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有27%的澳大利亞人說,他們由於食品價格過高而減少食量﹔而這樣的英國人有25%,德國人有10%。調查還說,全球有70%的人對自己國家政府在處理食品價格問題上的做法感到不滿意。

不滿比例最高的是埃及人,佔88%﹔其後是菲律賓人,佔86%﹔和黎巴嫩人,佔85%。被調查者也對今年上半年度大幅度上漲的燃料價格感到不滿。其比例和對食品價格不滿者一樣,佔60%。但燃料價格目前已經明顯回落。

接受這次調查的有來自26個國家的27,319人。這些國家分別為: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哥斯達黎加,埃及,法國,德國,印度,印尼,意大利,肯尼亞,黎巴嫩,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巴拿馬,菲律賓,波蘭,俄國,韓國,西班牙,土耳其,沙特,美國,英國。

Top

 
 
 
三聚氰胺專家會議有3共識 檢驗標準是否改?衛署低調

摘錄自2008年10月16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衛生署今明兩天在台北舉辦「三聚氰胺食品污染管制措施國際專家會議」,共計有4國、5位代表出席,首日會議三項重點共識今天晚間出爐,包括「應著重源頭管理、從食品安全履歷追蹤、以及建立監察制度與國際討論」;至於國內三聚氰胺檢驗標準是否會再改?衛生署副署長宋晏仁並無正面回應,只強調「完全以專家學者的意見,做為唯一依據」。

為了讓三聚氰胺的管理規範與國際接軌,衛生署16、17日兩天舉行「三聚氰胺食品污染管制措施國際專家會議」,邀請到乳品大國紐西蘭2位專家,以及法國、比利時與澳洲各一位專家,共計4國、5位代表。美國FDA並無代表來台,會議第一天晚間會以視訊會議方式,和在台的國際專家交流。

會議主持人、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孫寶年表示,16日下午國際專家會議討論後,針對三聚氰胺的管理,初步有幾項重要結論共識,包括「應著重源頭管理」防止摻偽、「從食品安全履歷追蹤」確保安全、以及「建立監察制度、遇到問題可與國際討論」等三點。

孫寶年舉出,例如澳洲採取紅外線方法檢測蛋白質方法,就可以分辨出三聚氰胺產品是摻偽或是環境背景質,法國則舉出,三聚氰胺毒性不高,其實與肉毒桿菌差不多,至於嬰兒奶粉管控部份,由於乳品是寶寶唯一食物來源,容易超過耐受量,專家們共識認為,把關應該要更加嚴格。

至於國內三聚氰胺管理標準是否在國際專家會議之後,有所改變?衛生署副署長宋晏仁並沒有正面回答,只強調,衛生署是以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為立場,「完全以專家學者的意見,最為唯一依據」,留給外界想像空間。

Top

 
 
  替地球戴太陽眼鏡 對抗暖化新招

摘錄自2008年10月16日TVBS報導

全球暖化讓地球溫度不斷上升,怪天氣一直出現;科學家想盡辦法要讓地球降溫,現在他們正在研發一項新技術,就是把一片遮陽板放到外太空,折射陽光,讓陽光不會直射地球,地球也就慢慢降溫。太陽能是地球的生命來源,不過,因為全球暖化,這股力量,開始威脅地球,科學家正在研究降低太陽能的方法。

天文學家羅傑安吉爾:「如果減少2%的太陽能,便可使地球溫度下降到前工業時期的程度。」 他們計劃,把一片巨大的遮陽板,發射到地球外,1百萬哩的地方,折射陽光,就像替地球戴一副太陽眼鏡,陽光不會直射地球,地球就會降溫。

荷蘭這間實驗室,負責研發超薄鏡片;他們將矽晶片加熱到攝氏482度,使晶片覆蓋上一層薄膜,晶片的兩面加上感光材料,讓離子快速打在晶片上,就完成了鏡片,一片大約28公克,厚度只有1微米,大約是頭髮直徑的1/50。 接著,就要找出發射的方法;科學家計劃,在世界各地製造20個線圈砲,裡面各裝80萬片鏡片,利用強烈的電磁能,發射到外太空。

Top

 
 
  科技+環保 省荷包第一

摘錄自2008年10月17日聯合報報導

在能源危機的需求下,綠能建築將成為未來建築趨勢,經濟部為鼓勵節能減碳,今年訂定「Solar City太陽能光電城計畫」,透過都市計畫,將結合太陽能光電的建物列為重點開發指標,藉由集中設置太陽光電系統,讓人文與科技相互接軌。

引進「Solar」建築的建商指出,台灣位處全年日照充足的亞熱帶地區,最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社區頂樓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白天可以有效接收太陽光能源,供作社區公共設施如電梯、地下室、夜間照明等供電,直接省下社區住戶電費,再佐以市電併聯系統,由台電供應不足的光能,不會出現無電可用的窘境。

經濟不景氣,民眾荷包縮水,生活機能間接受到影響,家庭主婦在一片漲價聲中,不得不斤斤計較生活用水、用電的開銷,經濟部「Solar City」計畫補助社區發展光電系統,透過科技,減少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節能減碳,建商也充分利用環境、氣候等優勢創造既舒適又節能的未來生活,成為未來大勢所趨。

Top

 
 
  蘇金煌毆打環評委員判刑六個月

摘錄自2008年10月17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雲林縣議長蘇金煌去年在環保署開會時,與環評委員文魯彬發生肢體衝突一案,台北地院16日依傷害罪將蘇金煌判刑6個月、得易科罰金。得知判決的蘇金煌認為判決不公,表示將會提出上訴。

判決書指出,去年11月環保署舉辦台塑鋼鐵一貫作業鋼廠建廠計畫環境影響初審會議時,會中蘇金煌的弟弟蘇金禎與文魯彬發生衝突,後來蘇金煌到茶水間,遇到文魯彬,又抓住文魯彬推向牆壁毆打,導致文魯彬左肩瘀傷及左胸瘀青。

法官在判決書內指責蘇金煌身為民代,不知為民表率,還在政府機關內施暴,蔑視法律,犯後態度惡劣,因此判刑6個月,得易科罰金。

Top

 
  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水庫的永續經營

作者:林俊全

要延長水庫的使用年限,就要減少泥沙流入水庫。國內的防沙工程一直以防沙壩為主,但台灣各集水區排出的泥沙量始終居高不下。防沙壩的效果畢竟有限。近年北水局已開放民間業者於石門水庫阿姆坪一帶採取砂石。若能有效管理開採範圍及開採量,亦不失為降低水庫淤積量的好方法。

水庫清淤

一般而言,泥沙也是一種資源,因此水庫清淤牽涉到泥沙再利用的可能性與搬運的成本等兩個層面。這些泥沙,不宜以工程手法留置在邊坡,如果能有效利用,把這些災害轉成資源,是十分值得嘗試的方向。但由於泥沙的顆粒大小與岩性,都會影響到利用的方式與成本,因此,如何將這些泥沙供作土壤、骨材或其他工業、農業使用,都仍有待進一步的努力。

崩塌地治理與水土保持

石門水庫每年約有一百萬立方公尺的泥沙流入水庫,其來源主要是集水區內幾個大型的崩塌地。這些順流而下的崩積物,目前仍大量堆積在河道上,等著下一次往水庫移動的機會。

至於主流與支流上大量的防沙壩,則因為實際上多數已經淤滿,而早已失去攔沙的功能。防沙壩雖然兼有穩定河床、減少邊坡側蝕、調整流心的功能,但對於防止泥沙往下游沖刷、堆積的功能,卻僅在完工初期有效。即令如此北橫的巴陵防沙壩,也不免破裂潰壩。過去耗費巨資建造防沙壩的策略,應該被全面檢討。

破損的巴陵防沙壩;圖片提供:林俊全

另外,傳統的人工排水設施或水土保持工程,雖可有效減少蝕溝或崩塌地的擴展,但因為邊坡處理動輒增加水泥覆蓋面積,地表逕流量也相對提高;許多大規模的崩塌地及不易抵達的地區,更是難以有效處理。因此,在崩塌地治理上,應優先處理具有保全對象的地點。例如住宅、公路等建物或設施,施以適當工法,以避免浪費有限的經費。

建立自然環境監測系統

水資源的管理,就是水源區內水源、水質、水量的管理,也就是對集水區的管理。在可見的將來,水資源的利用與管理需求,勢必益趨嚴苛,包括能否精確預測颱風與乾旱的發生,及推估其影響,都是水資源管理重要的一環。過去利用衛星遙測,來監控集水區內大面積坡地濫墾、濫伐及過度開發的情形,或是建立淤沙及水質監測網,進行長期監測,這些也都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環節,需要政府政策持續的投入。

原住民保留地的開發問題

不少原住民保留地已大量開發為林地或農田;圖片提供:林俊全

在陡坡上開發、挖填,經常會因為工程品質不良或地震豪雨等因素,造成大量泥沙往下游沖刷,折損水庫的壽命。原住民保留地近年隨著開發的密度、範圍與交通網絡的擴張,對水庫的衝擊也更為加劇。(連載完)

※ 本文經出版社遠足文化同意,摘錄自林俊全《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一書。 
※ 本文不適合網站
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 《台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為「台灣地理百科」第100冊的總結篇,全書系現正舉辦線上折扣書展,詳情請參見
相關網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網編:陳誼芩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