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1



2011環境新聞前瞻 最新趨勢網上看!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彰化2600名學子反國光


國光石化預定地上珍貴的大杓鷸 蔡嘉陽攝影

國光石化以縮小規模為環評解套,環保署也預定於27日召開國光石化環評會議,然而國光石化對於諸多疑點,仍不願意公開討論、辯論,政府部門也坐視默認,暴露了台灣長期在環評審議過程中民主參與的短缺。台大人權暨法理學研究中心主任顏厥安即表示,國光石化凸顯台灣民主危機。

20日學術界人士再度召開記者會反國光石化開發,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說,如果開發只為自己的好處,沒有考慮到整個環境的話,國光石化的設立將是台灣最大的環境危害之一;而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范雲也砲轟國光石化改名為「國恥石化」較切實。

精彩全文

【相關連結】

國光幫幫忙 鄉親不要國光石化

2010台灣回顧:國光石化開發案欲強渡關山 近萬人遊行抗議

學者:國光石化應辦理「行政聽證」 行政院應積極主導

國光環評 學者:應外移30公里 避免每人減壽23天

2011環境前瞻:淺山生態系與里山精神 保育生物多樣性新趨勢

 

本報2011年1月21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一談到「生態保育」,大部份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偏遠深山裡的台灣黑熊或遠洋的黑鮪魚,直到作家張曉風為202兵工廠的自然綠地下跪,呼籲政府保留下這片「肺葉」,眾人嘩然,遂引發「淺山生態系」的討論。究竟在農業式微、都市持續擴張的當下,人和自然有可能和平共存嗎?而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凸顯的日本里山經驗又是什麼?

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新頭殼合作「2011年環境前瞻」網路直播節目中,長期參與淺山生態系調查、評估與觀察家的學者專家表示,目前相關法規對淺山關切有限,加上環境意識普遍不足、空間規劃多為急就章的情況下,台灣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精采內文

綠色人物|守護多瑙河溼地 烏克蘭年輕律師挺身對抗大開發

作者:Michelle Nijhuis;編譯:謝雯凱;審校:莫聞

年輕的烏克蘭律師奧莉亞‧美蘭(Olya Melen)從未小看自己的力量,她執業生涯的第一宗官司,便是對上一項龐大的多瑙河三角洲運河開發案,而此三角洲則是黑海邊緣一塊國際公認的溼地。奧莉亞在公益機構「環境‧人民‧法律」擔任律師,她控訴這條運河會使這區域的鄉村社區與野生生物的多樣性解體,違反國家法律與國際條約(溼地公約)。

奧莉亞的主張獲法院支持,法官在2004年裁定烏克蘭政府的環境影響評估不夠充分。然而,之後政府官員仍繼續推動工程,持續疏浚與填固開發計畫中的運河區段。直到2005年稍晚,人民橘色革命將總統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送進總統府之後,政府才同意暫時停止這項計畫。

雖然尤申科的政見也支持此項計畫,以便利航行船隻往返多瑙河與黑海之間。然而,奧莉亞希望新政府尊重法律──以及烏克蘭人民對其政府與法院體系重拾的信心,將協助她與她的陣營保護多瑙河三角洲。: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杉原海岸美麗灣大飯店的廢棄物爭議,去年10月環保署裁定為「營建剩餘土石方」引起譁然,在當地民眾的抗議奔走下,引起立委關心,環保署召開會議,作出限時清除處理的要求。美麗灣爭議不斷,讓人對環評的功能意義感到疑惑,請看新聞界的獨立女王朱淑娟對於「追討程序正義」的深度報導,檢討環評制度。

台東金峰鄉嘉蘭村在莫拉克風災後,取得離災不離村的共識,然而關於永久屋的基地,縣府選擇強制徵收私人土地,此舉引起當地居民不滿,控訴「公有土地不徵收,卻先徵收私有土地」,表示不排除誓死抗爭到底。

台灣的蛾類種類豐富,民眾卻缺乏認識,充滿誤解,例如認為成蛾的鱗粉或幼蟲的刺毛有毒等等,因此特生中心舉辦了特展推廣。比起鱗翅目,人類其實比較毒。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幾乎全美各地的孕婦都測出體內含有多種毒性化學物質!除了常用的化學品之外,甚至還包括1970年代起就禁用的物質。這實在令人感到驚訝及憂慮。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我們的時代--不只是寫一首詩

作者:張鐵志

被鎖定的濁水溪口
島嶼最後僅存的泥灘溼地
鹹鹹吹拂的海風中
有一種聲音,悲切的吶喊
拒絕呀!拒絕煙囪集團
聯手滅絕我們

這是詩人吳晟的詩作〈煙囪王國〉,收於一本新書《濕地、石化、島嶼想像》。在朗讀過程中,他流下了激憤的淚水。

三個月之前,吳晟和許多作家、音樂人、藝術家走進了一座權力中心的空間,坐在台灣立法院的會議室中:李昂、吳明益、鴻鴻、劉克襄、李敏勇、蔡詩萍、導演林正盛、歌手陳明章、張睿銓、閃靈樂團Doris等數十人。這是「藝文界反對濁水溪口開發石化業」的記者會。參與反對的藝文界人士不只這20人,而是有幾百人參與連署。

這個月,這群文化界人士編了一本書《濕地、石化、島嶼想像》,結合了理性與感性、溫柔與憤怒、詩歌與論述,來抵抗國光石化這頭巨獸。

精采內文

 
 
 

縮小規模仍是毒 彰化逾2600學子反國光

本報2011年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國光石化以縮小規模為環評解套,環保署也預定於27日召開國光石化環評會議,然而國光石化對於外界提出的諸多疑點,仍不願意公開討論、辯論,政府部門也坐視默認,暴露了台灣長期在環評審議過程中民主參與的短缺。台大人權暨法理學研究中心主任顏厥安即表示,國光石化凸顯台灣民主危機。另外,環團也公布有2600多位彰化學子反對國光石化,希望政府給下一代沒有污染的環境。

昨(20)日學術界人士再度召開記者會反國光石化開發,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說,如果開發只為自己的好處,沒有考慮到整個環境的話,國光石化的設立將是台灣最大的環境危害之一;而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范雲也砲轟國光石化改名為「國恥石化」較切實。

顏厥安說,「民主不是投完票就算了,更應強調的是審議式民主,讓利害關係人充分參與及討論。」不管民間有多少反對聲音,有多少知識份子對開發政策提出警訊,卻還是無法阻止少數人一意孤行。因此,顏厥安強調「反對國光石化不只是支持環保的力量,更是支持民主的力量」。

顏厥安建議,國光石化已經有民間學者提出相當多的研究,政府應該公開辯論,而不是將決策能力放在少數環評委員身上。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范雲說,國光石化就像一鍋有毒的粥,就算現在「只要」人民喝半鍋,還是不安全,呼籲政府不該讓國光石化開發。

陳建仁說,當全世界都在講節能減碳時,台灣竟然要讓一個低階的石化工業,讓台灣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實在很難想像這樣的狀況下,台灣怎麼成為好的世界公民、立足到世界上。

陳建仁認為,國光石化做的是相當低階的產業,他並不反對石化業的發展,像南科的石化業,便致力於高附加價值,不僅沒有高耗能、高耗水,還努力研發創造新的化工業。他呼籲石化業,應該加強自己的研發能力,減少高碳排、高耗能及高耗水。

他也呼籲21名環評委員,以謙卑的心面對環保團體訴求,並為台灣土地永續發展盡力。

目前台灣糧食自給率不足,未來有70%的糧食要依賴進口,國光石化選在農業大縣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將加重台灣糧食安全風險。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以糧食安全的角度表示,台灣如果要推動有機農業,就不能容許污染,政府不應該讓國光石化案繼續下去,而應留下雲、彰地區作為台灣糧倉,好好發展有機農業,作為適應氣候變遷的對策。他感嘆地說,歷史總會重演,而傻瓜也不會絕種。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也批評,國光石化雖說縮小規模比例卻不高,加上未來仍可能擴廠,認為縮小規模恐為緩兵之計。蔡嘉陽表示,石化業選址錯誤,不論開發是大是小都影響深遠。他也強調,國光石化一再表示他們的製程先進、污染能降低,「那就應該去更新現有的老舊廠區,而不是蓋新的石化廠。」

截至目前為止,共有根據彰化環保聯盟的統計,目前為止共有中研院18位院士、329位醫師、1280位全國大專院校學者、當地七成民眾的反對,而掌握未來選票的彰化在地高中、國中(包括彰化中學、彰化女中和花壇國中)2646位學生、台中家商500多位學生,也自發連署,表達反對國光石化興建的聲音,列舉部分如下:

希望南彰化某新聞台,別一直報國光石化的好處/監察委員應徹查經濟部有無失言之處/彰化,是我們的母親,提供我們健康的成長環境。國光石化請不要對我們的母親吐痰,請別在彰化設廠!/彰化是多采的農業大縣,不需要污染的石化工業!有宜蘭的前車之鑑/彰化只有一個,清淨是彰化的特色/寧願少賺一點錢,不願環境被破壞/拒絕末日工業,綠能產業是唯一的路!/有了六輕悲慘經驗,國光八輕蓋了不會出事?/有利益沒未來有屁用?/污水還想流經「竹塘」,想害農夫種出毒米嗎?還「花錢」叫淳樸的農民去支持,真是夠了/經濟可以轉型,環境呢?

Top

 

2011環境前瞻:淺山生態系與里山精神 保育生物多樣性新趨勢

本報2011年1月21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一談到「生態保育」,大部份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偏遠深山裡的台灣黑熊或遠洋的黑鮪魚,直到作家張曉風為202兵工廠的自然綠地下跪,呼籲政府保留下這片「肺葉」,眾人嘩然,遂引發「淺山生態系」的討論。究竟在農業式微、都市持續擴張的當下,人和自然有可能和平共存嗎?而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凸顯的日本里山經驗又是什麼?

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新頭殼合作「2011年環境前瞻」網路直播節目中,長期參與淺山生態系調查、評估與觀察家的學者專家表示,目前相關法規對淺山關切有限,加上環境意識普遍不足、空間規劃多為急就章的情況下,台灣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悖離自然的生活方式

針對「淺山」與「里山」兩者,社區規劃師陳信甫首先釐清:從前移民時代認為人易到達之處即為淺山,難到達之處就是深山,而生態學上的定義則以800 公尺為分界,淺山地區的生物活動與人類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而里山(satoyama)不只是低海拔山區,其泛指人們耕種水田周遭的山野環境,所有在其中的活動皆細小而溫和,不會造成太大的非自然變動。陳信甫指出,里山精神已遠遠超越生態保育的意涵,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美學。

但目前國內相關法令或保護區體制,對於淺山所形成的生態系關心有限,普遍被認為毫無價值的荒野,淺山因而逐步淪為開發標的,忽略其中蘊含的生態意義。座談主持人、綠黨秘書長張宏林說:「其實台北居民很可憐,從空照圖看,核心區域幾乎被灰色佔領,我們都生活在水泥叢林中。」他同時指出都市化的設計讓人遠離自然,與自然陌生,而後產生恐懼、敵對的態度,看到其他生物就想消滅。

淺山:迫切需被照顧的邊緣地帶

當探討當地傳統里山意義的生態紀錄片,激發了日本社會各界深思的同時。回顧2010年的台灣,除了202兵工廠外,還有許多台灣低海拔的「綠肺」遭受威脅,如苗栗苑裡苗50線拓寬與延長將穿越石虎棲地、台中市府選在大肚山綠地開發經貿科技工業園區,高雄復育中的半屏山土地開發的計畫提案,慈濟內湖基地預定地所在的保護區變更案等,仍舊受到建商的覬覦。

為求發展,開發似乎總是勢在必行。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總經理黃于玻表示,嚴格說起來,202兵工廠的生態環境,並不是非常好。但整個大台北地區幾乎開發殆盡,它就像難民營,是許多生物的最後避難所。我們並不會認為因為難民營生活環境差,就要摧毀它。這也是平地綠地的珍貴之處,所以如果要變更發展,真的要非常謹慎。

張宏林也指出,每到冬季,許多高海拔的生物會往低海拔的淺山遷徙,但當低海拔的淺山被破壞,牠們就失去了庇護的場所。他說:「我們的生活領域並非沒有自然,而是被我們自己破壞掉,或是不良的設計將自然排拒在外。」

內化里山精神 創造回歸自然的可能

環境保育與開發是否真的只能處在對立的兩端?黃于玻認為,沒有人天生就想與大自然為敵,問題出在我們的教育。教育系統並未讓大家瞭解生態的價值,太注重知識,而忽略了感性和美學的後果。就是讓生態保育變成口號,生命沒有和自然產生感動跟連結,遇到問題太習慣馬上採取對抗的作法。

張宏林指出,當我們不瞭解自然,也就無法與之和平共處。現在台灣在面對開發時,常在沒搞清楚當地生態的狀況下,只用紙本審查,沒有人關心在地生命,因此造成了一些恐怖的後果。他說:「如果好好規劃,台大校園或中正紀念堂都可以是一個好的生態區。」

談到將來如何在都會區保育生物多樣性,陳信甫樂觀表示還有機會做嘗試。以202兵工廠為例,從生態的角度來看,生態系十分完整。只要花少許經費,知道自然規律,就能把它變成自然野地,供人民瞭解自然生態。但目前比較可惜的是政府「兼容並蓄」的態度,尚未將「自然保育」放在「經濟發展」之前。而就算是保育,也不能只著重於所謂生態「資源」豐富的地方,陳信甫說:「如果裡面沒有特別需要保護的保育類動物,是否就不用保護?還是要等到物種都變保育類才要保護?」

而黃于玻則提出兩個需檢討的部份:一、很多事情決定太急,還沒想清楚就做執行,以為在解決問題,其實不然。二、目前的公民參與其實是「無效參與」,因很多時候民眾都處於「被告知」狀態,並非前期參與。生態的考量和規劃常被放在最後才討論。

以里山精神為借鏡,思索如何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這方面,台灣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必須保有良好的自然環境,人類才會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張宏林說:「人類源於自然,最後還是得回歸自然母親的懷抱。」

Top

 

綠色人物|守護多瑙河溼地 烏克蘭年輕律師挺身對抗大開發

作者:Michelle Nijhuis;編譯:謝雯凱;審校:莫聞

烏克蘭律師奧莉亞‧美蘭。照片來源:環保金人獎主辦單位。年輕的烏克蘭律師奧莉亞‧美蘭(Olya Melen)從未小看自己的力量,她執業生涯的第一宗官司,便是對上一項龐大的多瑙河三角洲運河開發案,而此三角洲則是黑海邊緣一塊國際公認的溼地。奧莉亞在公益機構「環境‧人民‧法律」擔任律師,她控訴這條運河會使這區域的鄉村社區與野生生物的多樣性解體,違反國家法律與國際條約(溼地公約)。

奧莉亞的主張獲法院支持,法官在2004年裁定烏克蘭政府的環境影響評估不夠充分。然而,之後政府官員仍繼續推動工程,持續疏浚與填固開發計畫中的運河區段。直到2005年稍晚,人民橘色革命將總統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送進總統府之後,政府才同意暫時停止這項計畫。

雖然尤申科的政見也支持此項計畫,以便利航行船隻往返多瑙河與黑海之間。然而,奧莉亞希望新政府尊重法律──以及烏克蘭人民對其政府與法院體系重拾的信心,將協助她與她的陣營保護多瑙河三角洲。

26歲的奧莉亞是2006年獲得環保金人獎的六人之一,頒獎典禮在4月24日於舊金山舉行。她在舊金山接受Grist訪問。

問:請您描述多瑙河三角洲與它在環境上的重要性。

答:我到過三角洲很多次,每一次都像是到天堂去探險。那邊的自然環境非常不可思議,就像個童話。有很多的鳥類、魚、昆蟲與植物──我非常興奮可以去到那裡,真的可以激勵你未來投入自然保護的工作。它不僅對烏克蘭重要,對全世界也是。它有幾乎是全世界最大的蘆葦床,本身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美,以及被改變最少的溼地之一。許多候鳥停駐在此,孕育牠們的家族,過得很好,因為這裡有很豐富的魚產。這片區域被認定為(拉姆薩公約之下)國際級的重要溼地,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支持的世界遺產場址與生物圈保留區。

問:假如這條提案中的運河完成,對三角洲會有何影響?

答:運河建造在這麼樣壯麗的地點,會對環境有不利的影響。開發計畫將會把這片區域切成兩部份,並且(若如其所規劃之下)會經過這塊保護區裡最敏感與最脆弱的區域。那裡有許多受威脅的物種在附近生育與哺育,所以來自運河的噪音污染和水污染會對那裡有的魚、鳥類與很多其他的物種有負面的影響。

問:您如何得知這個運河計畫,又為何願意去深入瞭解?

答:三年前當政府決定要開鑿這條運河時,消息經由報紙刊載。我們遂決定接這個案子,因為這片區域對烏克蘭非常、非常的重要,對於國際社會也是如此。同時,這將是非常負面的先例,讓非常脆弱的自然區域因經濟利益而犧牲。我們擔心假如政府成功了,會導致未來有更多針對保留區的非法行動,不僅在烏克蘭,也在世界各地。
問:您怎麼會變成這個案子的首席律師?

答:這個案子是我的第一宗大案件,也是我第一個法庭經驗,以及我第一次的勝訴。我十分感激我的同事與老師們,他們給予我肯定,並且說:「您必須要接這個案子。」起先我只是在案子裡負責協調,現在我帶領這個案子。

問:您當時只有20歲出頭,是嗎?您會害怕嗎?

答:我當時有一點緊張,特別是第一次到法院時。事實上,我不僅僅是緊張而已--我的手在發抖、聲音破掉,真的很讓我害怕。整段過程烏克蘭政府聘用了許多律師上法院,有時候一次三位,並且都具有相當的攻擊性。

所以是很嚇人的,但我認為年輕是件好事。沒有人預期到訴訟中的對手是夠格的。他們都說:「她太年輕,她都不懂。她將沒辦法說服法官。」所以我們擊敗他們讓大家驚訝。法官剛開始並不把我當一回事,但之後他判定我的論點是十分完整的。爾後我就被認真看待了。

問:那麼,是什麼給予您勇氣,讓您挺身而出面對那些對手?

答:我非常愛惜大自然,愛惜多瑙河三角洲。那裡的自然給了我強烈的動力繼續投入這個案子。我也喜歡居住在三角洲的家庭友善的生活方式。我希望那裏的居民保有他們擁有的,所以在法院裡我也為他們代言。還有,我的組織成員也信賴我,他們確信我能夠做到-我決不可以讓他們失望。所以我必須認真地處理這個案子,我必須努力工作,並且必須要贏。

問:哪一項是您在法院所提出最有力的論點?

答:最有力的論點是政府違反了許多、許多的法規。我們試著去說服法官,這片區域是值得保護下來給下一代,他們需要維持這片區域乾淨且不能允許這條通船運河。興建這條運河所違反的國際條約很多-超過10個-並且我們論辯著,若是烏克蘭在這地區開鑿運河,會給國際社會帶來問題。

問:橘色革命對於您對運河的抗爭有何意義?

答:我認為橘色革命非常重要,幾乎是我們抗爭中的轉戾點。新政府似乎更愛惜環境以及國家所建立的法律規定。他們想在國際社會中建立良好信譽。

還有,橘色革命帶給許多人很大的激勵。它證明每個人都可造成改變,而政府需要尊重每位公民的權利,不單是大型團體,而是每位公民。它並提高人民對法院體系的信任。在橘色革命中烏克蘭最高法院扮演極大的角色,因為他們當時審理了選舉期間違法的案例。每個人都從早到晚透過電視觀看著法院審理,而我認為(法院的)判決啟發了更多人走進法院,在政府面前尋求正義。

問:對於未來,您們有何策略?

答:這運河計畫仍然存在,新任總統已經說過他們需運河完工。所以我們希望確認政府以完善的方式、以合法的方式,並納入民眾,來制定他們的決策。決策需要是環境上與科學上完善的。

問:這個獎對您有何意義?

答:對我來說,這是很大的成就,它證明當我成為一個公益環境律師時,是在生命中做了對的選擇。我希望它對這個案子有所幫助,並且希望這樣高度的肯定,將可消除部分公眾對我們行動的疑慮。有幾次我們被指控為羅馬尼亞的間諜,但我希望現在這些指控將會消失,而民眾將更加有環境意識。

※ 原文刊於2006年4月25日,Grist Magazine

※ Grist Magazine是一線上環境雜誌,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Grist Magazine嘗試以詼諧、幽默的角度來切入環境議題與行動,希望能在傳遞環境資訊之餘,也能夠娛樂讀者。

Top

 
 
 

美麗灣飯店海灘廢棄物 環署限期一個月清除

本報2011年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杉原海岸美麗灣大飯店所在地,不斷出現廢棄物爭議,去(2010)年10月,環保署綜計處針對這些廢棄物裁定是「營建剩餘土石方」,是有用資源,讓當地民眾譁然,接連發起幾項抗議活動。這一連串的動作,引起立委的注意,遂於上次會期提出,要求限時清除處理。

環保署據此於昨(20)日召開「研商台東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營建廢棄物限時清除處理案」會議,由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天基主持,會中邀請營建剩餘土石方及營建剩餘土石方再利用方案主管機關營建署參加。現場看過部落族人提供的相片之後,廢管處與營建署的人都認為這不是所謂的營建剩餘土石方,而是廢棄物,要求開發單位過完年後1個月內移除。

沙灘上的廢棄物 雙方各執一詞

莿桐部落居民林淑玲。攝影:廖靜蕙。杉原海岸,阿美族人的fudafudak(美麗的沙灘),也是阿美族人的傳統領域,因台東縣政府美麗灣BOT案,而將之隔離於族人生活經驗之外。2007年台東環盟首度發現美麗灣海灘上有廢棄物,除多次向台東縣政府舉報,當地居民也開始展開長期監測工作。

這些廢棄物中,除了大型可見的土石廢棄物,還包含大量夾雜著小石塊的泥土,這些土石佈滿沙灘,造成生態隱憂。居民表示,每逢雨後在沙灘上便刷出一條條溝痕,較輕的泥沙隨著雨水留入杉原灣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持續不斷污染海洋及珊瑚礁。

台東富山社區發展協會林淑玲也從長期觀察中看到每逢雨季或颱風季,美麗灣大飯店習從地下室抽水上來,排到中庭水溝,這加劇雨水沖刷的力道刷出更多溝痕,使得平日只要浪大,就會順著溝痕沖到岸上來,不但漂流木被沖到內陸,去年雨量特別大,沖刷出溪流,導致大浪打上來,水就往附近的住屋走,對當地居民也造成危害。

另一方面,美麗灣大飯店開發廠商維德安開發有限公司則滿腹委屈,業務經理朱膺州表示,自2007年10月底停工至今每天都派人去清理垃圾,每年也配合當地團體淨灘,並聘請專家監測當地珊瑚礁,已經盡力在環保方面達成模範生的標準。因停工損失好幾億,開發金額也已上看到10億。對於居民多次指控挖砂、掩埋廢棄物,也曾聘用怪手開挖,結果並沒挖到。朱膺州直喊被栽贓。

營建剩餘土石方變身 需跑流程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吳天基說明,綜計處發文未照會廢管處及營建署,只引用了一半的法源。他說,營建剩餘土石方再利用須依據內政部相關方案提出計畫,才能視為有用資源,未經這些步驟而隨意棄置,造成污染環境的情形,則必須回到《廢棄物清理法》的規範。

從現場圖片明顯可見,非建築剩餘土石方,而是用過的建築廢棄物。當綜計處技正表示,發文乃依據台東縣政府現勘認定為主,詹順貴律師即說,若是真的是有用資源,他願意僱卡車將這些有用資源載到環保署,請環保署開捐款收據,以此表示,環保署不要睜眼瞎說。

內政部營建署綜計組工程師楊先生表示,就現場圖片看起來,不屬於營建剩餘土石方,也就是廢棄物。而此案乃依據台東縣政府認定,過程並未知會營建署。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淩質疑,有用資源是需提計畫書,綜計處有提給營建署或廢管處相關計畫嗎?

對於不斷有廢棄物出現在海灘,台東縣政府觀光旅遊課胡先生說,可能是颱風、雨水攪動,將地底下的東西翻動上來。

在不對的地方做對的事 無濟於事

開發單位多次強調在環保的努力與貢獻,卻未能使環保團體滿意,言談中充滿委屈。林子淩強調即使作對的事情仍需在對的地方,美麗灣大飯店蓋在不對的地方,勢必造成這種結果;雖各自有立場,但應站在尊重環境的立場思考。

詹順貴也表示,法律面來說,台東縣政府點交後,當地海水浴場確實有建築結構,拆除之後的量體,外包處理後有沒有相關的證據或資料證明確實處理過了。從幾次報導顯示,廢棄物可能經過擾動而浮現,台東縣政府也說2009年曾經開過罰單,通常開罰單會要求改善,那麼到底做了那些改善,改善應該會要求重新開挖清理,這部分應該有紀錄,美麗灣可交代清楚,為民眾解惑。

立委田秋堇表示,清除工作應由建商處理,應盡速還原沙灘。攝影:廖靜蕙。立委田秋堇表示,清除工作應由建商處理,應盡速還原沙灘。吳天基也認同,當地確實出現不該出現的東西,營建署也已認定是廢棄物,因此會議做成美麗灣大飯店須會同台東縣政府、環保署、當地居民以及原民會代表確認清理範圍、數量以及提書面規劃,1月底完成;清理工作需於春節後展開,並於一個月內完成。

廢管處身段柔軟 將會議導向問題解決

此案結論未對任何單位開罰。吳天基在會議中明白表示,此案也可導向開罰,因有污染環境和路面的現象,依據廢清法27、50條是可以開罰的,但吳天基寧可解決問題,以清除現場廢棄物為主。

吳天基也提醒台東縣政府,應回歸環境衝擊影響評估說明書上內容,對於舊建築量體拆除後的廢棄物處理,開發單位做了那些承諾。他又說,如果環說書對此未清楚交代,表示環說書的審查是「有疏漏的」。

如此柔軟身段,難怪詹順貴會說,若是每位公職人員都如處長般願意以理解的態度處事,台灣的環境會更好,也不需要這麼多環保團體了。

即便如此,這次會議還有一段小插曲,朱膺州因情緒失控嗆部落居民,如果當地不安全,「那你幹嘛住那邊?」吳天基立即嚴詞要求對方收回此言,明白表示對此言無法認同;朱膺州因此連續多次向與會當地居民道歉。

Top

 

追討程序正義 (1)

本報2011 年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前言:1994年12月30日我國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法,由環保署組成環評委員會,透過程序透明化、民眾參與,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案應於事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以達到預防並減輕開發案破壞環境。

后里農民廖明田為中科三期七星基地案展開追討程序正義之路。

但從中科三期、中科四期、蘇花改的案例來看,環評制度卻被質疑淪為政策背書的工具。外界甚至以「環評已死」來表達對環評制度的不信任。

究竟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如何才能重拾民眾對制度的信心,環評制度未來又該如何走,才能達到保護環境及人民的目的。

追討程序正義

剛從泥土裏翻過身的馬鈴薯,才剛張開眼就望見暖暖的陽光,大顆小顆的馬鈴薯錯落在田裏,個個被曬得晶瑩剔透。台中市后里區農民廖明田彎著腰,動作俐落將大大小小的馬鈴薯分類包裝。

快過年了,豐收的馬鈴薯是農民最好的新年賀禮。

馬鈴薯通常在白露後10天種下,去年夏天因颱風多雨,到了9月初才播種。過了30天澱粉質充足了就可以採收,配送到各地變成家家戶戶餐桌上的美食。

「后里水源好,種花、雜作都好,科學園區一來汙染不知要加多少。」廖明田一邊採收馬鈴薯,一邊憂心忡忡地提到,后里有正隆紙廠、豐興鋼鐵、后里焚化爐三大汙染源,空氣品質已惡化到三級。如果中科三期再來,空氣、水源都可能受到汙染威脅。「我們也很想活在好的地方,種出好的東西讓大家吃。」

位於台中市北方的后里區,倚靠大安溪、大甲溪的水源,成為典型的農業之鄉。62歲的廖明田在后里出生,10幾歲就開始種田,一生沒有換過別的工作。粗慥的雙手、黝黑的臉龐,是台灣土地上長出來的農民。

從美國引進環評法 預防開發破壞環境

陽光、空氣、土壤和水,滋養大地生生不息。一旦遭受到破壞,人類也無法生存。1980年代台灣土地上逐漸開起一間間工廠,沒有嚴密的環境法規,沒有人知道這些工廠排放的黑煙、廢水對土地將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事後也證明,包括後勁石化汙染、林園三輕等重大開發案,陸續爆發空汙及廢水汙染事件。受到這些汙染影響,1990年代後期各地引爆反公害抗爭,鹿港反杜邦、後勁反五輕、宜蘭反六輕等等,人民愈來愈擔心開發汙染。

工業發展較早的美國,從1970年代起為了預防開發破壞環境,已發展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規範開發案許可必須考量環境因素。當時國內許多學者呼籲應該引進環評制度,從源頭把關,預防並減輕開發案對環境的衝擊。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李建良表示,美國的環評制度是在既有的核照制度當中多一個民眾參與、程序透明化的一個制度,並沒有另外設一個專門的環評主管機關審查環評,也沒有審查通過、不通過的制度。

其基本精神是,規定開發單位應自行做環境影響評估,以作為未來是否同意這個開發案並給予開發許可的一個必要參考因素。

雙主管、准駁權 環評雙倍把關

但1990年國內的環保法規還不健全,也沒有前瞻性的國土規劃,同時對程序的觀念也還不健全。環評法草案送進立法院審查時,有人擔心如果比照美國制度由開發單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可能球員兼裁判,不足以取信於民。

於是決定交由環保署成立公正的環評委員會,並給予這個委員會一把「尚方寶劍」-准駁權,給予環境雙重把關。

民國1994年12月30日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宣告實施。跟其他國家環評制度不同的是,我國有「雙主管機關」、「准駁權」、「兩階段審查」。

環評把關?政策背書?

環評制度主要的精神,是整個程序的透明化跟民眾參與。基本上制度的核心是「程序正義」。但這些年來,從中科三期、四期、蘇花改等案例觀察,當初期待由公正的環評委員會把關環境的機制,卻被質疑淪為政策背書的工具。

李建良認為,關鍵出在真正會對環境造成深遠影響的,大部分是國家的開發案、 或由國家支持、希望引進的產業。而原本期待環保署扮演監督的角色,因為他是整個國家的部門,環評制度就質變了,從原本監督的角色變成配合政策的傾向。

「可以看出多數由政府領銜的開發案,沒有不過的。」李建良說,而且這些案子審查的時程也相對快,「整個環評的初衷從今天來看已經完全悖離。」

二階段審查制 區分大案、小案

我國環評制度分為兩階段審查,第一階段程序較簡易,較偏重書面審查。第二階段審查程序較繁複,也納入較完整的公民參與。這種分法用意是基於行政效率的考量,讓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小案」很快完成審查程序。而真正可能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大案」進入二階段審查。

依環評法第8條規定,開發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應進行二階段環評審查」。而在環評法施行細則第19條對「重大影響之虞」的定義是:對國民健康、民眾權益、超過當地環境負荷、或與周圍相關計畫有顯著不利之衝突且不相容。

中科三期兩次環評都在一階即過關

2010年8月31日中科三期續審的環評大會上,曾參與2006年中科三期第一次環評審查的前環評委員、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在會中指出,2006年包含他在內的8位委員提案,要求本案應進入二階環評。

理由是科學園區用地動輒數百公頃,持續侵蝕大面積農地。而且科學園區耗用大量水資源、製造大量有機汙染物、而且具有毒性災害風險。此外,科學園區擴張方式已超過環境涵容量。

但2006年6月30日,中科三期七星基地的環評大會表決,11比8在第一階環評審查即有條件過關了。事後農民不滿提起訴訟,最高法院在2010年1月以「此案對環評有重大之虞未進入二階,而且未做健康風險評估」為由撤銷環評結論,環保署於是展開中科三期環評續審。

但2010年8月的第二次審查,雖然外界重提4年前的要求,建議應進入第二階段環評審查,但最後還是跟4年前一樣在第一階審查就過關了。李根政問:「當時提的理由是否都消失了?」

重大開發案紛紛在一階環評過關

台中市后里區,近六成土地是農地,種植的稻米、作物、水果、花卉聞名全省,是典型的農業之鄉。

這個農業之鄉在95年被選為中科三期用地,工業進駐對農業有明顯衝突,符合環評法應進入二階環評的規定。

區位、水源爭議 中科三期應進入二階環評

2010年8月31日中科三期環評續審的大會上,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說,這個案子在選址過程完全沒有用科學的方法,與中部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以及中部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有關后里鄉的發展相違背。

依環評法施行細則第19條規定,「與周圍之相關計畫有顯著不利之衝突且不相容,進入二階環評」。

中科三期后里、七星兩個基地,每天用水13萬噸,已有排擠農業用水之虞。大台中地區用水主要倚賴大甲溪、大安溪。為了提供中科三期用水,水利署提出「大安、大甲聯合用水計畫」,將水源較豐沛的大甲溪、與水源較不足的大安溪聯合輸水,水利署認為有助於穩定供水系統,預計每日可增28萬噸水。

「你為了科學園區才要興建這個計畫,未來農民沒水淹要怎麼辦?」2010年6月3日,環保署舉行大安大甲計劃第6次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廖明田擔心中科搶走水源,在會中要求應確保農民灌溉用水。

但當天「大安大甲聯合用水」環評初審有條件通過了,環評結論雖要求應保障農業用水,但該如何保障?卻沒有進一步說明。農民自此陷入缺水的危機中。 (系列報導,未完待續)

※本文同步刊登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被徵地建永久屋 地主不滿

摘錄自2011年1月20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台東金峰鄉嘉蘭村東側永久屋基地土地取得議價5次破局,縣府為避免重建進度延宕,99年12月22日公告強制徵收;多數地主不平表示,「公有土地不徵收,卻先徵收私有土地」,實在太不公平,不排除誓死抗爭到底。

98年莫拉克風災後,嘉蘭自救會在離災不離村的共同意願下,提出希望以目前嘉蘭村東側基地為永久屋興建地;縣府與公所依災民意願辦理後續動作,與57位權利地主協議價購時,經多次釋出善意,迄今仍有40餘地主不願協商簽字。使得99年應動工興建的永久屋基地,無法動土。

「鄉內多筆公有土地不用,卻選擇私有土地蓋永久屋,我們一輩子就只有這塊農地,徵收後沒地耕種該何去何從」,陳姓地主不滿的表示,他只有這塊農地,有些地主還住在警戒危險區內,一旦再遭水患,日後也無處可住,徵收的錢根本無力再到他處覓地居住。李姓地主說,依莫拉克重建條例遷村安置基地以公有土地為優先選擇,99年公部門在進行永久屋興建地選址調查時,以「誘導式」問卷讓災民只有嘉蘭村東側及西側私人土地為選項,而「排除公有土地」的選項。

縣府原民處表示,為保障地主權益,給予地主最高徵收優惠,每平方公尺公告現值150元加4成計算,另由縣府、公所風災善款,再分別加碼120元及70元,每平方公尺價金達400元,但縣府部分只有10餘名地主簽立動工同意書,逾期未簽字同意者將無法獲得最這項補償。

Top

 

慕光之城特展 親近台灣蛾類多樣性面貌

本報2011年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美麗的姬長尾水青蛾,目前僅知產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攝影:施禮正。台灣的蛾類種類豐富,卻長期被忽視。為了提昇民眾對於蛾類的認識,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自21日推出「慕光之城-台灣蛾類多樣性特展」,要讓民眾體會台灣蛾類豐富多樣的面貌!

「飛蛾撲火」應該是華人世界中最普遍為一般民眾熟知的成語之一,也可能是對於蛾類最粗淺的認識,蛾趨光的印象也是「慕光」的由來,但所有的蛾都會趨光嗎?蛾都是夜行性的嗎?蛾都是色彩黯淡,沒有蝴蝶漂亮嗎?如果回答不出這些問題,來一趟「慕光之城」,將解答民眾對蛾類的疑問。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解說教育組組長林旭宏說,台灣鱗翅類昆蟲共有4500多種,其中深受民眾熟知喜愛的蝴蝶有400多種,其餘4000多種都是蛾類。

即使蛾類種類多樣性遠高於蝴蝶,卻沒有受到同樣的重視,賞蛾人口或蛾類的科普性出版品皆遠遠少於蝴蝶;民眾不是缺乏對蛾類認識,就是對蛾類充滿誤解,例如認為成蛾的鱗粉或幼蟲的刺毛有毒,蝴蝶則沒有,這樣的認知不但不正確,更使得民眾疏離蛾類多元豐富的世界。

林旭宏說,蛾類和蝴蝶同為昆蟲綱鱗翅目的生物,但大部分的民眾對於蝴蝶都有比較深入的認識,而且也有相當多的民眾參與賞蝶及協助蝴蝶調查的活動,例如紫斑蝶的遷徙調查便有大批的志工參與,並且獲得相當豐碩的成果;相較之下,台灣蛾類物種調查卻仍需直追,特生中心期待透過特展,推廣賞蛾風氣,並推動全民參與台灣地區蛾類普查活動。

台灣蛾類調查的鼻祖,以張保信先生為代表,多年來致力於蛾類調查,並收集眾多標本,特展中也將展出一部份成果。此外,現場也將以台灣特有種「姬長尾水青蛾」設計出Q版的導覽員稱為「小嫦蛾」引領民眾進入蛾類的世界,「小嫦蛾」會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讓參觀的民眾知道蛾類的基本知識,現場還展示具代表性的蛾類成蟲與幼蟲標本以及多媒體趣味問答,讓民眾探究蛾類神秘又多樣化的是界。

特生中心也在知名社群網站Facebook中成立「慕光之城、蛾類世界」網路社團,將來會在展期中利用這個網站發布訊息及辦理與展示內容有關的有獎徵答活動,讀者們可以多多造訪這個網站回答問題拿獎品。

慕光之城-台灣蛾類多樣性特展

地點:南投縣集集鎮特生中心的保育教育館地下一樓特展室

展期:2011年1月21日至11月30日
 

Top

 

孕婦體內測出多種化學毒物 全美各地都有

摘譯自2011年1月14日ENS美國,加州報導;洪美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幾乎全美各地的孕婦都測出體內含有多種毒性化學物質!除了常用於不沾鍋、加工食品與個人護理用品的化學品之外,甚至還包括1970年代起就禁用的物質。

這項研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進行,研究中分析了268位孕婦的數據,取樣自代表全美人口樣本的2003-2004年「全國健康和營養調查」計畫。目前這項結果已發表在聯邦政府出版的《環境健康展望》期刊。 

UCSF「生殖健康和環境」學程主任伍德拉夫(Tracey Woodruff)表示,「在孕婦體內發現到這麼多化學物質,而且完全不知道這些化學物質對懷孕過程的影響,這實在令人感到驚訝及憂慮。」

實驗內容針對163種化學物質進行數據分析,伍德拉夫帶領的團隊發現,99-100%孕婦體內檢出以下物質:包括多氯聯苯、有機氯農藥、全氟化物、酚類、多溴聯苯醚、鄰苯二甲酸、多環芳香烴以及高氯酸鹽等化學物質。

其中,鄰苯二甲酸(PBDEs)作為阻燃劑,目前包括加州在內的許多州都禁用,­而DDT是一種有機氯農藥,在1972年已經禁用。 

此次調查對象有96%婦女體內有雙酚A。雙酚A用於增加塑膠硬度及透明度­,是環氧樹脂成分之一,而環氧樹脂則常用作食品或飲料罐的內層塗料。研究人員說,胎兒於產前接觸到雙酚A,腦部發育將會受影響,日後罹患癌症的機率也會增加。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論壇∣我們的時代--不只是寫一首詩

作者:張鐵志

被鎖定的濁水溪口

島嶼最後僅存的泥灘溼地

鹹鹹吹拂的海風中

有一種聲音,悲切的吶喊

拒絕呀!拒絕煙囪集團

聯手滅絕我們

這是詩人吳晟的詩作〈煙囪王國〉,收於一本新書《濕地、石化、島嶼想像》。在朗讀過程中,他流下了激憤的淚水。

三個月之前,吳晟和許多作家、音樂人、藝術家走進了一座權力中心的空間,坐在台灣立法院的會議室中:李昂、吳明益、鴻鴻、劉克襄、李敏勇、蔡詩萍、導演林正盛、歌手陳明章、張睿銓、閃靈樂團Doris等數十人。這是「藝文界反對濁水溪口開發石化業」的記者會。參與反對的藝文界人士不只這20人,而是有幾百人參與連署。

這個月,這群文化界人士編了一本書《濕地、石化、島嶼想像》,結合了理性與感性、溫柔與憤怒、詩歌與論述,來抵抗國光石化這頭巨獸。

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都已經告別我們而去的歷史時刻,台灣還要進行這麼一個高耗能、高汙染、高溫室氣體排放的巨大開發案,實在令人錯愕。誠如學者在書中指出,國光石化將會造成全國民眾健康風險,其產生的2.5公尺懸浮粒子會使得每年因呼吸道和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增加234人。此外,由於全台1/3以上的優質稻米、4成以上的新鮮蔬菜、豬肉與雞蛋、8成以上的文蛤都是由雲林彰化地區供應,這些產品都會受到嚴重汙染。而國光石化未來營運後每天需要用水量高達40萬公噸,這將造成中部地區超抽地下水更嚴重,影響國土安全。

當然,國光石化巨獸更為人所知的惡果是破壞濁水溪口近4000公頃的珍貴溼地,並且會吃掉原本就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而白海豚真的沒有像政客的腦袋一樣那麼會轉彎。

以經濟效益來說,目前台灣乙烯自給率已超過9成。若以出口說,目前75%是出口到中國,但中國的石化產品自給率未來將提高到80%,所以出口利益很有限。

簡言之,國光石化開發案,是損人不利己。

過去台灣的藝文界並不乏介入社會議題的集體行動,但是如此規模的集結卻不多見,只因為這個石化政策將讓台灣的天空、土地、海洋,都遭到黑色的巨大汙染。

不少創作者們都為了守護濁水溪而寫下歌曲或詩。年輕的抗議樂隊農村武裝青年寫下〈濁水溪出代誌〉;民謠詩人陳明章則在一夜之內寫下一首歌,悲哀地吟唱著:

「思啊想啊起,八輕若蓋下去,我們的孩子連呼吸都會有問題,為什麼我們一次又一次用土地的汙染來賺那個黑錢......」

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向關心土地與農村問題的詩人吳晟的詩。去年中的記者會上他就曾含淚朗讀〈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而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多麼希望,我的詩句

可以鑄造成子彈

射穿貪得無厭的腦袋

或者冶煉成刀劍

刺入私慾不斷膨脹的胸膛

但我不能。我只能忍抑又忍抑

寫一首哀傷而無用的詩

吞下無比焦慮與悲憤

這是詩人最沉痛的悲痛與無奈。然而詩人們深知,他們不能僅僅寫下一首詩,依賴詩歌的火光對抗巨大的黑色之獸;他們還要提出論述,與組織行動。正如本書主編吳明益所說,他們不願意再繼續躲在文字的叢林裡、望遠景的背後,他們不願再繼續當「旁觀者」。

的確,抵抗這隻影響台灣未來新時代的巨獸,不只是濁水溪口民眾的責任,不只是這本書中這些學者和文化人的事,也不只是那成千上萬願意參與國民信託購買溼地的公民的工作。

我們都不能成為旁觀者。

※本文原發表於中國時報2011年1月19日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賴品瑀、詹嘉紋、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