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大城溼地,什麼級的溼地都不是?」 學者:為國光放棄專業


內政部公布新增評選濕地,眾所矚目的大城濕地沒列入任何等級。

在建國100年、拉姆薩公約40年的現在,因為國光石化放棄這塊溼地,「我們要如何面對未來的100年?」

內政部溼地評選委員、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拿著營建署剛出爐的重要溼地手冊指出,書中對大城溼地的描述:「從生態環境觀點,彰化溼地是台灣最後一塊碩果僅存的大型泥質灘地,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精彩全文

【相關連結】

國光第三次專家會議 堅持白海豚會轉彎

2010台灣回顧:國光石化開發案欲強渡關山 近萬人遊行抗議

2010台灣回顧:全國首次環境信託行動 守護白海豚與溼地

國光石化「不正義的聽證會」 行政院要負最大責任

2011年環境前瞻:京都議定書2012年到期前的功課:碳交易行不行

 

本報2011年1月26日台北訊,葉人豪報導

環保署於2010年12月28日特別招開「國家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平台」記者會,說明實行節能減碳的決心,此平台也是繼日本之後亞洲第二碳交易平台,並希望能藉由此交易制度的成立,讓「溫室氣體減量法」生效之前能有一個評斷的基準。而碳交易的制度已經在歐、美國家實行一段時間,也產生了正反兩方不同的意見,究竟「碳交易」是否能達到總量管制的效果,還是淪為政府或企業變相開發的藉口?而台灣的碳交易制度又該何去何從?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新頭殼合作的「2011環境前瞻」網路直播節目,25日邀請到永智顧問公司總經理石信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趙家緯,針對碳交易的優劣情況、國際趨勢,以及台灣未來的規劃等展開論辯。

精采內文

島嶼航行|沙特與波娃:桶盤嶼

作者:張祖德(國立馬公高中歷史科教師)

中午11點25分,獨木舟靜靜地穿越過桶盤嶼西方,山崖上小廟旁的一桿路燈孤伶伶地亮著...............。

12月還能見到這樣的好天氣,已經不用再多說,就是打好裝備出海。我們的目標是南海中的桶盤嶼。今天陰曆11/12,0830滿潮,1400乾潮。上午10:00我們從風櫃港旁海巡哨所前的小沙灘出發,一出風櫃,海頓時寬廣起來。

正如其名,桶盤遠觀正像一個盤子倒扣在海中央,而整個海平面其實並不是平平一直線,所謂海天一線,這條線其實是呈現圓弧形。我想最早人們懷疑地球是圓的,應該是航海人最先想出來的吧?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27日將召開的國光石化環評會議,受到了各界的矚目,生於當地的彰化高中學生更作了快閃抗議,教育工作者對此持肯定態度,認為這些高中生對知識與生活作探索、思辯,表現「太優秀了」。三級學生都紛紛站出來表達反國光,希望大人不要製造禍害給下一代面對,加拿大決定禁止有毒塑化劑出現於嬰兒玩具中,以防止嬰幼童暴露在有毒化學物質下而遭到環境荷爾蒙的負面影響

25日魯凱族農業博士生巴清雄將屬於阿禮部落的種原送回部落耆老手中,目前住在永久屋的耆老等待著部落重建那天,能再與童年記憶中的小米田重逢。而更多部落得到了小米種原回台的消息,也非常希望得到這些種子,可見資訊傳遞的重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10年有成,目前環境信託與資訊平台備受肯定,便是為了這樣的事情而努力著。

年關將近,大家都想歡喜過好年,然而社福團體公佈調查結果,近3年因不景氣,遊民新面孔激增,且超過3成是45歲以下,顯示遊民逐漸年輕化,似乎人人都有居無定所的危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國家公園 擋不住暖化

作者:柯佳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特聘博士後研究員)

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期刊,以一個驚悚的標題:「野生世界的結束〈The end of the wild〉」開啟2011年人類對全球暖化的省思-氣候變遷使得國家公園的未來,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了,那麼,國家公園會變成甚麼樣呢?

的確,你能夠想像陽明山國家公園變了個樣嗎?櫻花季不再是春節後全家出遊的好選擇,而是在春節前?那些我們曾經自豪地蟲鳴鳥唱,熟悉的旋律,因為氣候變遷讓牠們不得已必須搬了家,然後熟悉的旋律改變了......或是你能想像,以後我們都需要爬到好幾千呎高的玉山山脊上,才可以看到更多形形色色的動植物們嗎?

精采內文

 
 
 

「大城溼地,什麼級的溼地都不是?」 學者:為國光放棄專業

本報2011年1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內政部今公布新增評選濕地,眾所矚目的大城濕地沒列入任何等級,在濕地圖中空出一大片。保育團體批政府為了國光石化放棄珍貴溼地。

在建國100年、接姆薩公約40年的現在,因為國光石化放棄這塊溼地,「我們要如何面對未來的100年?」

內政部溼地評選委員、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今天拿著營建署剛出爐的重要溼地手冊指出,書中對大城溼地的描述:「從生態環境觀點,彰化溼地是台灣最後一塊碩果僅存的大型泥質灘地,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邱銘源說,兩屆評審委員都建議應將大城溼地列入國家級、甚至國際級溼地,因政治力介入讓大城溼地變成「等級未定」。內政部的說法是:「未取得民意支持」,他請內政部公布委員投票結果以召公信。

內政部從2007年開始推動「國家重要溼地」評選,經兩次評選,總計選出82處溼地,包括:2個國際級、40個國家級、40個地方級溼地。

2月2日是國際溼地日,內政部昨(25)日舉辦溼地保育活動,並公布新增以及調整範圍的濕地,但眾所矚目的「彰化大城溼地」卻什麼等級都沒列入,讓多位溼地保育團體及學者覺得非常荒謬,批政府為了國光石化開發案犧牲了專業精神。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批內政部違反拉姆薩公約精神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指出,內政部的作法已違背拉姆薩公約在地居民參與的精神。這個精神是在地居民長期在溼地做農漁養殖,如果要破壞溼地一定要聽在地居民意見,而內政部未把大城溼地納入唯一的理由是「要跟在地民眾溝通」,「反對的是誰,是彰化縣政府跟支持國光石化開發者。」

蔡嘉陽表示,地方漠視溼地價值,中央則跟財團站在一起也不願意公告。他建議,民間自組評選委員會看大城溼地是不是國際級重要溼地,如果不是請公告大城溼地是「國際級不重要溼地」,我們就歡迎國光石化來開發。

25日濕地保育團體帶著國際連署書在行政院前舉行記者會,向吳敦義喊話,要求將大城濕地列入國際級重要溼地。大城溼地因已被IUCN(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最高保育等級,因為這裏是瀕臨絕種台灣白海豚的棲地,黑嘴鷗、大杓鷸等國際候鳥重要覓食區。台灣政府不應為了配合開發,對這片溼地視而不見。


瀕臨絕種台灣白海豚的棲地,黑嘴鷗、大杓鷸等國際候鳥重要覓食區。政府不應為了配合開發對這片濕地視而不見

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石瑞德表示,大城溼地是中部僅存的最大泥質灘地,這裏是候鳥重要的渡冬地區,而且濕地可以淨化水質、防洪滯洪功能,政府應該重視,把這個資產留給後代子孫。 ※本文同步發表於環境報導部落格

 

Top

 

2011年環境前瞻:京都議定書2012年到期前的功課:碳交易行不行

本報2011年1月26日台北訊,葉人豪報導

環保署於2010年12月28日特別招開「國家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平台」記者會,說明實行節能減碳的決心,此平台也是繼日本之後亞洲第二碳交易平台,並希望能藉由此交易制度的成立,讓「溫室氣體減量法」生效之前能有一個評斷的基準。而碳交易的制度已經在歐、美國家實行一段時間,也產生了正反兩方不同的意見,究竟「碳交易」是否能達到總量管制的效果,還是淪為政府或企業變相開發的藉口?而台灣的碳交易制度又該何去何從?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新頭殼合作的「2011環境前瞻」網路直播節目,25日邀請到永智顧問公司總經理石信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趙家緯,針對碳交易的優劣情況、國際趨勢,以及台灣未來的規劃等展開論辯。

國際碳交易衍生問題多,必須有制度規劃

碳交易制度推行之後,陸續發現有許多利弊或不足的地方。趙家緯表示,碳交易只是眾多溫室氣體減量的工具之一,應該與碳稅等機制並行。他也指出歐盟於2005年實施歐盟排放交易制度(EUEPS)後,有3個問題是爭議最大的:一、英國氣候變遷委員會研究指出2005~2007年並沒有顯著成果;二、在交易過程中會產生暴利,污染廠商反因核配的碳權過高,而獲取更多的利益,破壞原本制度的目的;三、在總量管制下的設定,「境外抵減」機制產生稽核困難的問題,很多把多樣性的原始森林砍伐後,進行單一樹種大規模的造林,都引起很大的爭議。 

石信智則認為這是規劃上的問題,在歐盟的規劃中,第一期(2005~2007年)的目標較寬鬆,減量比照2005年再增加5~10%,目的是吸引企業加入計畫;第二期(2008~2012年)再增加6~7%,第三期(2013年)之後減20%,配額第一、二期都是免費,第三期後做拍賣,制度是慢慢趨嚴, 等待碳價在市場上成熟,未來的減碳效果也會比較好。石信智也指出,抵減制度並不是無限制的,而是只能占總配額的10%。國內不能完全複製。另外,經過2010年墨西哥坎昆的氣候大會後,國際碳管制趨勢的不確定性更高,這是國內目前的難處。

趙家緯認為,碳權核配的問題也涉及政治角力。歐盟前兩期之所以無償分配,有研究報告指出是企業遊說的結果,而台灣,《溫室氣體減量法》的訂定是否能避免過於偏向企業,是不是可以跟上國際的速度,也是趙家緯擔心的問題。

石信智也贊同趙家緯的說法,他認為這也是為何國內《溫減法》一直無法通過的原因。包括業界也會質疑,我們不是聯合國的一員,為何要做自願承諾?從坎昆會議後,比較能看到的是有些國家走向「自願承諾」的方向,各國自訂交易制度及執行,短期內變成各國各做各的,因此自願承諾較符合台灣業界期待。而台灣也必須思考如何開發國內市場,和世界來接軌,前提是不能做太少或太多。

「溫減法」的通過及國營事業結構調整是為優先課題

台灣本身在推動碳交易的態度上,石信智提到台灣在溫減法通過之前,目前還是用專案在做。趙家緯指出環保署強調的在交易而不是抵減,而且,應伴隨著抵減制度的「技術轉移」(包括綠能技術),並沒有獲得重視,政府部門在投入行政資源上的優先取捨並不符合民間團體期待,令人憂心。

趙家緯指出,台灣碳權有80%集中在台電、中鋼、台塑、中油,其中就有3個國營事業,應優先把資源放在產業結構調整,按照階段來做,避免浪費太多行政資源在部門協調上。石信智以日本為例,日本將節能減碳技術輸出設為第一,碳抵減是第二,如何透過抵減將技術輸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台灣在規劃時必須考慮國營制度關係,歐美是私部門較多,管制、配額、交易是後續研究交易制度必須面對的課題。

面對坎昆會議後的國際減碳趨勢,趙家緯認為,我們要意識到環境外部性付出成本,環保署應以碳稅為節能減碳的優先手段;石信智則認為未來碳排放主要大戶將會落在開發中國家,如何透過碳交易制度的設計,將綠能技術與資金移轉到這些國家,是關注的重點。

Top

 

島嶼航行|沙特與波娃:桶盤嶼

作者:張祖德(國立馬公高中歷史科教師

中午11點25分,獨木舟靜靜地穿越過桶盤嶼西方,

山崖上小廟旁的一桿路燈孤伶伶地亮著...............。

12月還能見到這樣的好天氣,已經不用再多說,就是打好裝備出海。我們的目標是南海中的桶盤嶼。今天陰曆11/12,0830滿潮,1400乾潮。上午10:00我們從風櫃港旁海巡哨所前的小沙灘出發,一出風櫃,海頓時寬廣起來。

正如其名,桶盤遠觀正像一個盤子倒扣在海中央,而整個海平面其實並不是平平一直線,所謂海天一線,這條線其實是呈現圓弧形。我想最早人們懷疑地球是圓的,應該是航海人最先想出來的吧?

橫越航道,水面有些浪不過還算平穩,我們筆直朝目標前進。10:45到達桶盤嶼東側。

桶盤柱狀玄武岩的美早就名聞遐邇,觀光客一般都是搭乘遊艇繞島欣賞其壯觀的地形。

但是他們沒辦法像我們這麼貼近她,輕輕地從她的裙擺邊經過,仰視她那巨大壯觀的玄武岩柱狀節理、板狀節理和風化成球狀的大石。

11:25我們繞到桶盤嶼西側,風浪轉大。而島上也正如我原先想像般的靜謐。

繞島半週,只見一輛殘破的怪手橫倒在小路邊、一個採螺的老婦、二個像是遊客的人向我們揮手外,就只有山頂崖璧上一間小廟旁的路燈孤伶伶地亮著。

漁船隆隆炸魚聲遠遠的傳來,這盞中午時分仍亮著的路燈,我想全世界會不會只有我們三個划獨木舟的人看到?

11:40進桶盤港,一眼的觸目驚心。港裡頭處處斷垣殘壁,建築廢土任意傾倒,感覺像是二次大戰盟軍轟炸後的景象,而港邊怪手還正在努力工作著。

我們的雙眼努力過濾著,試圖除去怪手、成堆的砂石、廢棄物、垃圾以及一些水泥做成的怪怪建物。除了這些東西,桶盤嶼任何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流露出驚人的美感。

我們隨便坐著穿鞋的石頭,一看都是風化成千孔狀的貓江石,真是漂亮。

放眼望去,美麗的玄武岩、風化的貓江石、田中間的古厝、古厝旁的小道都是令人讚嘆的藝術品。

創造藝術的便是千年、萬年、百萬年的風、海浪和雨水種種的力量,無時無刻不在雕塑著他們的作品。

而我們人類卻可以在短短時間內將之徹底毀滅。那些隨著時間進行的藝術工作者,將無視人類的破壞,繼續的工作著,所以我們所謀殺的只是人類自己的視覺罷了。

起風了,雖然風聲在港裡頭的工程噪音中已顯得微不足道,但是浪頭會越來越大,使得回家的路會有點辛苦,而我們也沒有興致多停留。

13:40三艘小舟匆匆離開桶盤嶼。

 
 
 

教育工作者多持肯定 集體護鄉土 同學「太優秀了」

摘錄自2011年1月26日中國時報彰化報導

彰化高中學生25日也集體快閃「護鄉土」,教育工作者多持肯定態度,指出國光石化來彰化,彰化人本來就感受特別深,學生當然去會探索、思辯,加上課程本來就有環境議題,學生和生活結合,辯證地提出質疑,這是學習的一部分,表現「太優秀了」。

發起快閃的8位核心學生幹部,有4位家就住在芳苑、大城和鹿港等沿海,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漁業結合,海濱生物本來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當有人問他們「學生也反國光?是不是背後有高人指點?」他們啼笑皆非,反問「你採過蚵、抓過魚和螃蟹嗎?」還說「快閃本來就是我們年輕人發明的玩意!大人當然不懂囉!」

事實上,彰中也有不少社團一直利用課餘投入社會關懷與參與,有人主動為弱勢的國中課業輔導,八八風災的災區,也看到他們投入救災的身影,他們的愛心還飛到非洲史瓦濟蘭,關心家鄉賴以生存的環境,對他們來說,是最自然不過的事,「環境要遭遇巨變還能置身事外,才是奇怪。」

彰中的老師說,高中課程綱領本來就有探討環境的議題,辯證思考本來就是學習的一部分,從質疑中去反省、解放、重建正是學習的態度,學生沒有讀死書,透過國光石化要來彰化設廠議題,去蒐集資料、形成討論、探索問題,他們的認真值得嘉許。

學生們在遵守校園的秩序下,透過創意的手法對抗縣府,表達關心環境的心聲,儘管只有10分鐘,卻不下於任何一場抗議行動,發揮了教人反省、深思的力量。

Top

 

加拿大禁有毒塑化劑出現於嬰兒玩具 3/4塑膠玩具將違法

摘譯自2011年1月21日ENS加拿大,渥太華報導;林可麗編譯;范士穎審校

加拿大健康部在2008年進行的市場調查結果顯示在PVC玩具以及其他幼兒產品中的增塑劑仍然廣泛存在。圖片節錄自:DepsViewAskew相本。加拿大健康部部長阿格露卡(Leona Aglukkaq)於18日宣布為防止嬰幼童暴露在有毒化學物質下, 將禁用6種製造聚氯乙烯(PVC)所需的有毒化學物質。

這份新的法規即將自6月起實施。玩具以及兒童照護用品中將禁止含有總重超過0.1%的6種增塑劑。增塑劑通常用來軟化聚氯乙烯(PVC)。

其實自從1998年以來,加拿大業界已經自發性地在兒童產品中停用了增塑劑,包括奶嘴、搖鈴、奶瓶吸嘴以及其他預期用來讓兒童與嬰兒放入口腔的產品。儘管如此,加拿大健康部在2008年進行的市場調查結果顯示,在PVC玩具以及其他幼兒產品中的增塑劑仍然廣泛存在。根據一項政府測試結果指出,有3/4(72件中的54件)的軟塑膠玩具與其他的幼兒產品含有高達39.9%的PVC成份。

加拿大健康部在政府決策文件的附加資料中指出,「增塑劑可能會造成生殖與發展的負面影響。」

阿格露卡表示,「今天我們採取行動,保障加拿大孩子們使用的玩具以及產品的安全性。新的法規將會適用於在加拿大進口,販售,或是廣告的產品。」

年幼的兒童常會把固齒器(teething rings)以及軟塑膠玩具放到嘴巴理並且咀嚼這些物品,導致塑膠中的增塑劑釋放到他們的口水中。圖片節錄自:oklagirl 相本。加拿大健康部表示,在軟塑膠玩具中出現的少量增塑劑跟健康風險不能劃上等號,接觸或是舔舐軟塑膠玩具並不代表就有健康風險。但是年幼的兒童常會把固齒器(teething rings)以及軟塑膠玩具放到嘴巴理並且咀嚼這些物品,導致塑膠中的增塑劑釋放到他們的口水中。

加拿大健康部表示,「如果增塑劑從軟PVC中裡面溶出,那麼此時進入人體的增塑劑濃度可能造成危險。藉由持續地口腔動作如咀嚼以及吸吮,增塑劑會從塑膠中溶出,經由口水進入體內。」

在歐盟,自從1999年起,兒童玩具中一些增塑劑已經被限制到0.1%以下。在美國,一些類似的限制也在2008年消費者產品安全促進法(Consumer Product Safety Improvement Act of 2008)中實施,成為法案的一部分。

加拿大的新法規也採納了0.1%的濃度標準來限制這6種化學物質,它們分別是: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BB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以及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

許多環境保護人士希望加拿大政府採取更多的行動,以控制增塑劑以及其他在日常生活消費者產品中出現的毒性化學物質。

20日大衛鈴木基金會(David Suzuki Foundation)以及環境婦女網絡(Reseau des femmes en environement)對政府提出一份請願書,質問為何加拿大政府沒有對例如洗髮精、乳液、止汗劑、化粧品等個人保健用品中的仿雌激素干擾荷爾蒙等化學物質執行禁令。雌激素是主要的女性荷爾蒙。

大衛鈴木基金會的研究員蓋依(Lisa Gue)指出,「加拿大的化粧品法規很明確,含有雌激素的產品不應該被允許上市。所以這些化學物質在我們的個人身體用品中做甚麼?」

這份請願書指出,雖然加拿大的化妝品法規禁止銷售任何含有「雌激素物質」的化粧品,像是對羥基苯甲酸酯類(parabens),矽氧烷(siloxanes),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以及BHA等都是化粧品中常見的成份。這4種物質都有證據顯示具有雌激素的活動性質,並且已經被歐盟列為疑似具有環境荷爾蒙性質的物質。

這份請願書詢問加拿大健康部將採取何種行動,對產品中含有上述以及其他仿雌激素的環境荷爾蒙物質的產製進口商進行管理。

提案中聲明,「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鎖定環境荷爾蒙是對負面影響野生動物以及人體健康的元兇。」影響的範圍包括精子數減少,男性生殖器官突變或是增加癌症的機率。

蓋依表示,「內分泌干擾物現在比比皆是,我們應該降低不必要的暴露。加拿大健康部已經認可了這個方向, 我們肯定他們最近在奶瓶雙酚A與PVC塑膠玩具中增塑劑的限制。我們希望我們的提案會促進政府對化粧品中雌激素物質實施類似的法規禁令。」

※ 鈴木大衛基金會請願書:
http://www.davidsuzuki.org/media/news/downloads/2011/CESD-petition-cosmetics-2011-01-18.pdf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小米種原回歸阿禮部落 長老祝禱祈豐收

本報2011年1月26日屏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屏東長治鄉久永屋阿禮部落耆老歡喜迎接小米種原。攝影:廖靜蕙。留美歸國、屬於阿禮部落的小米種原回家了!這批種原是34年前是美國來訪學者在原住民部落所採集的,原收藏於美國種苗庫,經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積極斡旋,使以返回國門。繼10日開封儀式後,已由魯凱族台大農業所博士生巴清雄馬不停蹄地分送到各部落。25日屬於阿禮部落的種原也送到了屏東縣長治鄉阿禮族人居住的永久屋。

居住在永久屋的耆老,平日參加社區的日托班,這一天也聚集在一起,迎接這批失落已久的種原。幾位魯凱耆老更是百感交集,小時候看過、久已經失傳的小米,再度回到自己的手上,內心激動之餘,也充滿盼望,興奮的心情透過歌聲傳到天際,他們以魯凱語唱歌,在歌聲中祝福小米,他們吟詠著,

「回憶以前在阿禮部落充滿著小米/卻逐漸消失/現在小米種原回家了/要帶它回山上/感謝神長期保守/雖然經過八八水災/但仍持續照顧族人/求神也眷顧小米種原/在自己的家鄉茁壯豐收」

珍貴的阿禮部落小米種原。攝影:廖靜蕙。耆老之一羅正吉難掩對這批小米種原的感情,他極其驕傲又感慨地對照著圖片介紹各種小米,有鳥類愛吃的balula;釀酒用的gala abalu(皆為音譯)。他很高興這批小米種原「回家」,小米是阿禮部落的主食,阿禮部落有30多種小米種原,但是現在回不去。

無法回到阿禮部落的這批小米種原,將種植在霧台部落。魯凱族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當鄰居外出時,隔壁鄰居就負起照顧、清掃家屋的責任,等到外出的鄰居回來,交還給他一個完好的家屋。今天的儀式便由阿禮部落的耆老將從美國人獲得、原屬阿禮部落的的種原託付給隔壁鄰居霧台部落,由霧台族人帶回去部落種植,有朝一日,當阿禮部落重建完成,這些種原的後代將再回到阿禮族人手中。

這一天,霧台族人由巴清雄之母代表接受了阿禮耆老的委託,儀式結束後,隨即將種原帶回霧台部落。

原住民傳統作物在天災時發揮餵養族人的力量。圖為搗樹薯,可作為主食。攝影:廖靜蕙。八八水災對霧台部落未直接造成損害,是族人引以為傲的事蹟之一,然而道路仍撞擊的支離破碎,至今仍未能完全修復,族人回家,必須沿著河床走,顛簸的路,使得部分族人退避,只得選擇住在山下的組合屋。遇雨,更是險象叢生。住在三和組合屋的魯凱族人說,山下的毛毛雨,山上可能就淹水了,近日還曾發生車輛受困途中。

即使路顛簸,但霧台部落卻是一派熱絡。巴清雄與他的父母,全副農忙打扮,隨即驅車前往離社區不遠的台地,也就是小米種原預定播種的地方,完成小米種原歸鄉的最後步驟。

阿禮有15個品種小米種原送回來,只見巴家早已預備好每個小米種植的地方。巴媽媽先撕開種原的包裝紙,將種原倒到手中,這一小撮珍貴的種原,背負了族人的期盼,巴媽媽小心翼翼地抓起地上的泥沙,和種苗混在一起,並攪拌均勻,讓種原在播撒過程分布得更均勻,播得更遠。

巴爸爸以熟練的手勁播撒小米種原。攝影:廖靜蕙。混雜著土砂的種原藉由巴爸爸的手播撒出去,播撒的力道,讓小小的台地佈滿種原以及族人的希望;巴媽媽隨後將播過的土壓平,這才完成播種的工作,之後夫妻兩人同心一意以魯凱語為這些種原禱告,期望能豐收,並能傳續下去到每個部落。

與家鄉土地分隔34年的小米種原終於回到土地,接著就看它們的表現了。族人對小米種原能不能成長,懷抱著期待與擔憂的複雜心情,這也是每次種完都要祝福的原因。

巴清雄說,現在正值播種的季節,而原本封存於冷凍庫的種原離開了庫房,特別是種植在低海拔的種子,必須盡快讓它們回到土裡成長,因此這段時間有如和時間賽跑,除了高海拔的力行部落預計4月播種,其餘的種苗都必須盡快送到部落。

巴清雄從信義鄉3個布農部落開始分送種原,每個部落他都親自下田播種,並做標識。很多部落透過媒體得知這個訊息,都很期待能分到種原,但限於種原有限,今年只能以長得好為目標,期待豐收後,逐年到各多部落分享。

巴媽媽踩實小米田。攝影:廖靜蕙。巴清雄說,有些部落原已失傳小米種植,而排灣和魯凱也只剩下1-2種較常耕種的小米;這批由美國回來的種原更顯出其振奮人心之處,例如霧鹿部落原本只剩2種小米作物,但這次回來了39種。

農耕是原住民傳統重要的一環,傳統耕種多屬於旱作,在引水不易、高山河床甚至崩塌地皆可種植。巴清雄說,八八水災3天後,他因為擔心族人的溫飽,徒步回霧台,眼見傳統作物種出來的食物餵飽族人,不受天災農損影響,讓他體會傳統作物的價值。原住民傳統作物耕種不假機械,完全人工種植,採收,受限人力而無法量產,因此也無法創造經濟效益而逐漸式微,隨著幾次天災,部落逐漸意識傳統文化的價值。這批小米種原陸續回家,讓原住民文化得到更完整的詮釋。

Top

 

環資十年成果 環境信託與資訊平台受肯定

本報2011年1月26日台北訊,曾彥蓉、鄭香君、賴品瑀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上周六(1/22) 舉辦年度感恩暨愛地球餐會時,除邀集各界友好夥伴參與「愛地球10*10」行動外,也在會上與來賓們分享環資十年來的點滴成果。

孫秀如:台灣工作假期已成為是日本取經的對象

環境信託中心孫秀如主任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感恩餐會上,說明十年的努力成果。她指出,協會因持續參與每年的地球日活動、邀請國際國民信託團體與中國NGO人士來台交流、推動環境信託的理念及共同發起認股,以及舉辦一系列的生態工作假期行動,讓參與者有機會與當地居民一同提升環保意識。經過十年的努力,協會可以很驕傲地說,目前台灣的工作假期已不輸當初取經的日本,反而成為他們的學習對象了。

環境資訊中心十年,獨立平台受肯定

針對環境資訊公開推廣的成果,環境資訊中心的網站已成為受重視的獨立平台之一,有民眾在求助無門之下,請求環資協助處理中油將壓艙污水直接排在外海的事件;而政府單位也在資訊中心的報導下,必須一再地出面說明、向人民溝通,顯示這樣的監督讓政府執行時必須更加謹慎。孫主任提及,目前白海豚電子報擁有3萬個讀者,持續關注大城濕地與國光石化動向,她邀請在場來賓參與本月26日在環保署門口守夜,向次日的環評會議表達最深的關心。

陳瑞賓:沒有這些後盾,是絕不可能辦到

回顧2010, 秘書長陳瑞賓表示,透過公益勸募、小額定期定額,共募得了新台幣逾5,70萬元,投入在環境資訊中心網站營運、台東成功環境信託園區以及環境信託的推廣工作,是往年募集的一倍以上,這一點可說意義重大。而整體經費運用在山林、海洋、溼地分別是51%、33%、16%。

此外,陳秘書長並就去年志工於各活動與工作中,提供了近4500小時的服勤,對此表示尊敬與感動。他以時薪100元的基準計算,指出這等同志工們捐獻了近50萬元的勞務,部分付出是屬於環境專業領域,價值更顯珍貴。因為各界的出力出錢,讓環境資訊協會守護山林、海洋、濕地的計畫可以順利進行,並且不斷向前進。陳瑞賓再三強調,「若沒有這些後盾的扶持,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除了感謝志工的付出及支持者的捐助,亦邀請各界持續支持環保團體,讓這塊土地可以永續經營下去。

Top

 

老闆變遊民 泣「想活下去」

摘錄自2011年1月25日蘋果日報台北報導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24日公布首份針對台北車站遊民的調查報告,在受訪的140名遊民中,竟然有超過1成遊民曾當過老闆。一名曾經營茶藝館,如今淪落街頭打零工的「老闆」遊民追影昨現身說法,接受訪問。他感嘆:「遊民只能做臨時、勞力工作,但工作不是天天有,且工資越來越低,真的很痛心!」說到傷心處,他忍不住流下男兒淚。

66歲的追影回憶,5年前,他在三重開茶藝館,因沒有營業登記被警察取締而無法繼續經營,投資的數十萬元化為烏有,家中又遭逢變故,導致身無恆產的他,只好到台北車站當遊民,透過人力仲介打零工「賺吃」(台語:賺錢餬口)。他說:「剛開始體力還行,可以到工地做粗工,後來受傷只能做清潔工、舉牌工或是廟會的陣頭,雖然一天能賺7、8百元,但一個禮拜只有2天有工可做。」

由於單身沒家累,追影若有較固定工作,就會離開台北車站去租屋,若工作泡湯,只好再露宿車站。對遊民常被一般民眾認為會影響治安,追影忿忿不平地說:「會當遊民就是不想犯法,才為了微薄工資努力生存!」雖然政府機構與民間團體確實付出關心,但追影感嘆:「常是三分鐘溫暖、四分鐘怨嘆。」有時寒流來襲時送的睡袋,隔天就被清潔隊以影響環境髒亂為由沒收。

當代漂泊表示像追影這樣的個案並非特例,很多中小企業主可能因為經營不善導致經濟狀況驟變,只好淪為遊民,但他們並非好吃懶做。她舉例,一名62歲的阿明曾是計程車行的老闆,因投資失利、導致負債又離婚。先靠開計程車過活,後來把車賣了,60歲才開始當遊民,只能做臨時清潔工勉強度日。

調查還發現,近3年因不景氣,遊民新面孔激增,且超過3成是45歲以下,顯示遊民逐漸年輕化。像是42歲的阿張,因學歷低、找工作不順利,四年前離家當遊民。他無奈地說:「不好意思在家裡坐吃山空,又沒能力租屋,只好露宿街頭,睡袋常被丟掉,晚上沒東西蓋,天冷只好皮皮剉。」

遊民生活調查結果
◎不是好吃懶做
˙89.3%在成為遊民前有工作,其中62.9%有正職工作,甚至有11.4%曾做過老闆
◎收入低
˙67.9%遊民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
◎常飢餓
˙30.7%遊民一天只吃一餐
◎新面孔多
˙72.8%遊民是最近三年才開始露宿
◎家當常不保、常被驅趕
˙80.7%的遊民煩惱家當被沒收、39.9%擔心被驅趕
註:引用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去年10、11月, 針對台北車站140名遊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Top

 

論壇∣國家公園 擋不住暖化

作者:柯佳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特聘博士後研究員)

台北 陽明山 櫻花 Taipei Sakura

圖/氣候異常漸成常態,也導致植物生理時鐘大亂,未來陽明山上櫻花盛開時間或將更難掌握,也將影響與採花相關的生物鍊。(照片由 Chris Chan 分享於Flickr)

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期刊,以一個驚悚的標題:「野生世界的結束〈The end of the wild〉」開啟2011年人類對全球暖化的省思-氣候變遷使得國家公園的未來,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了,那麼,國家公園會變成甚麼樣呢?

的確,你能夠想像陽明山國家公園變了個樣嗎?櫻花季不再是春節後全家出遊的好選擇,而是在春節前?那些我們曾經自豪地蟲鳴鳥唱,熟悉的旋律,因為氣候變遷讓牠們不得已必須搬了家,然後熟悉的旋律改變了......或是你能想像,以後我們都需要爬到好幾千呎高的玉山山脊上,才可以看到更多形形色色的動植物們嗎?

自然保留區 倍受威脅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喬恩賈維斯〈Jon Jarvis〉在文章中即提到:「氣候變遷是我們所經歷過對國家公園完整性最大的威脅!」。越來越多的國家公園管理員以及四面八方的研究人員投入氣候變遷下對國家公園內地景 〈landscape〉改變的研究,然而無法戰勝氣候的巨大改變,將難以達「保留一塊土地的原始自然狀態」的目標,最終我們可能不得不棄守國家公園的初衷。

文中以全美最著名,也是全美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為例,1872年黃石國家公園剛成立時,在約莫90萬公頃的園區內遍布高原地貌,潺潺河流越過,星羅棋布的地熱盆地與噴泉鑲嵌在高原各處,每一個探訪者都可能在下一個轉彎處,不經意遇見野牛與狼。它是個「自然」的土地,也在被賦予國家公園身分的同時,被宣誓要保護與永遠維持它的這份 「自然」。

然而,這些美景就在20世紀起開始變得困難,溫暖的氣候助長樹害蟲的滋長,森林大火也變得經常發生,生物族群數量有所調整,整個生態系以及地景被迫改變。黃石國家公園境內你所看到直挺挺的樹,可能已經遭受一種名為「松樹甲蟲〈Maintain pine beetle〉」咬蝕與挖掘而死亡。過去冬季低於-40°C的氣候可抑制松樹甲蟲的數量,但是,近十年來暖冬幫助松樹甲蟲繁衍,進而影響整個針葉樹林,超過一半黃石國家公園內的針葉樹林生態系已受到甲蟲的威脅,其中的10%更是「高度受迫害者」,預期有40%「高度受迫害者」的樹種將會消失。

害蟲數量 因暖化而增加

雖然在這樣的威脅下,仍有研究團隊發現害蟲數量的增長導致的樹木死亡,使得空地面積增加,間接阻止大火的發生。然而,未來是難以預測的,針葉樹可能可以生長在暖化的氣候下,低海拔的物種也可能遷移到高海拔以面對上升的溫度,眾多的生態與環境研究學者嘗試透過多種的模式找出可能變化的趨勢,只是不到那一刻,我們仍舊無法確知生態系將如何改變。

正因為糾纏在國家公園初衷與氣候變遷改變了生態系的挑戰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者正為如何進行適當的調適策略傷透腦筋,是要放任國家公園隨著暖化自行改變?還是必須以人為強烈干涉的介入並保持原有的狀態呢?

前者,必須創造一個有利於改變的環境給眾多生物們。現在所謂的「廊道〈corridor〉」建立,就是以「自然」為力量進行改變,將國家公園與其他自然地區串連起來,當串連的區域越大時,動植物便有更大的空間去調適生活形態以及棲地利用。為了維持這些生態廊道,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於2009年9月時加入「地景保護合作社〈Landscape Conservation Cooperatives〉」,破除原先單一管理與保護的國家公園或保護區制,取而代之的是聯邦與州政府機構、大學內的科學家與其他有關單位共同管理與維護之。

後者,似乎在已經改變中的生態系中不得不進行,但干涉的強度卻是一個最大的難題。目前為了保護部分的針葉樹種,科學家透過在黃石國家公園內移植的方式維持樹種的生存,並在樹種周圍的環境創造有利於樹種的植被,使其在該人為區域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得以維持樹種數量;此外,科學家也透過於其他區域種植該樹種的方式,希冀在其他的區域可以幫助樹種 「適應」 溫暖的氣候。這兩種方式目前看來似乎都相當的可行。

不再逃避 勇於面對

但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喬恩賈維斯〈Jon Jarvis〉建議,將物種移出其原先生長的區域現在仍未是時候,他說:重點是人類已經願意去面對氣候變遷的議題,不再害怕談論氣候變遷的衝擊,那麼我們就有能力去改善物種在原始生存區域的問題與威脅......。

我們早已知道氣候變遷不再只是單純氣候的事或是人類的事,眾多的地景地貌與生態在不經意間逐漸地的改變,經濟發展與各項氣候變遷條約議定的同時,我們 「必須」與「一定」要做些甚麼,生態系或許已經等不及那些過長的討論以及爭論。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賴品瑀、詹嘉紋、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