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2.1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國光比六輕 致癌死亡人數多150%


國光報告健康風險被低估,人民只好自己搶救自己。

中興大學環工所教授莊秉潔1月27日在國光石化第四次環評提出報告,全台因六輕營運所排放的汙染每年淨增加癌症死亡人數1651人,國光石化如營運,因位於六輕近,而此地已是癌症死亡率最高地區,推估每年淨增加癌症死亡人數4260人。國光石化營運比六輕營運致癌死亡人數多150%。

報告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中興大學環工所、中山醫學大學口腔生物研究所、台灣癌症登計暨台大公衛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共同研究。這份報告在1月21日的台灣風險分析學會所辦的「空氣中PM2.5之風險分析」研討會中,獲得海報論文獎,研究也引發全國對PM2.5危害的重視。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國光幫幫忙 鄉親不要國光石化

石油不含甲醛?國光石化健康風險評估遭批「亂來」

國光營運每年死亡增339到565人 國光:這樣講太過火

國光健康風險報告 「Garbage in, Garbage out!」

環球360°|倘若能有搖錢樹

作者:菲奧娜哈威(《金融時報》環境通訊記者)

步入亞馬遜雨林,撲面而來的便是其蓬勃的生命力。自然界宛如身處於一個大廚房之中,萬物都被一種宜人、厚重的氣息所籠罩,這是一種植物在悶熱潮濕的環境中所散發出的特有氣味。各種聲響令人迷惑,當你不經意轉身時,一隻不知是猴子(亦或是飛鳥)的動物便鳴叫著消失在遠 處。曾有一次,我誤打誤撞地來到了一處人類非法砍伐巴西堅果樹而留下的空地。剛一踏上那塊土地,便有一群乍一看似乎是小昆蟲的東西如驟雨般地向我襲來,霹靂啪啦地撞到、甚至落在我的夾克外套上。然而,細加觀察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是許許多多的小青蛙。每一隻都只有指甲蓋大小,體型小巧精緻。

精采內文

世界遺產巡禮|埃森的礦業同盟工業區景觀(下)

文字:林曉薇(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攝影:林曉薇、曾梓峰(高雄大學教授)、Bilddatenbank Zollverein

地方參與的實驗性改造過程 12 號礦區在1986年關閉的龐大工業廠區,雖經保存但無人思考日後的計劃而閒置多年。1992年的城市規劃原本打算將列管的煤礦區後的土地,轉變成礫石掩埋場,而雕刻家Ulrich Rückriem為了彰顯此地之價值,在此地擺置了24塊巨大花崗岩塊雕刻,透過裝置地景藝術,喚起大家對此具地方發展代表性的礦區重視,藉此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去思考,此地除了廉價的垃圾傾倒場外還能發揮更大的價值。Ulrich  Rückriem並與地景建築團隊(Oberhausen Planners Group)合作,思考如何將礦坑變成公園;他們的思索不在於物質感官上的設計,而是保留廢棄礦坑的原始樣貌,如:灰燼與淤泥沈積的盆地、梯形的礦坑及特有的植被等。他們所要做的不在美觀的公園設計,而是照顧與保存當地具歷史義意的重要產業精神象徵。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各位讀者,開工大吉!聯合國訂今年為國際森林年,以「我們的森林」為主題,希望能喚起人與森林之間的關聯性,讓森林能被當地人民以永續和創新方式好好管理。保護環境沒有假期,當全球華人放假2月2日除夕當天,中國浙江餘杭的農民陳法慶,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德里世界永續發展論壇」中獲得「綠色英雄」獎,為這位「中國的唐吉珂德」長年的努力獻上一份榮耀。

中國近年漸漸順應民意開放燃爆竹,但北京市這個春節截至大年初五,因為爆竹帶來的傷害已達2死388傷與多起火災了,真是樂極生悲。越南在每年春節,由政府發起「種樹節」,已持續了半個世紀,這樣的慶祝方式,不但比爆竹安全,更比我國各縣市不停競放煙火秀有意義多了。新北市清潔隊在大年初四恢復垃圾清運時,發現今年垃圾量銳減,推估可能是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的影響,相信當中一定也有不少我們讀者的貢獻,大家今年一定都過了很環保的新年吧!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邦查悲歌——流亡百年的漂泊靈魂

作者:munch

28日,在邦查(Pangcah)阿美族百年戰役的會場,一直想著撞球桌,噹的一聲巨響,色球四散,然後再來一桿,終至一一落袋消失。

為何有這意念?一切該從東部的認識歷程說起。

拍了很多花東照片,整理時才發現,2000年以前,很多景點卻很少部落,近十年間頻繁進入東部部落,才發現迷上部落,是會忘記景點的。

邦查人很快樂,豐年祭中的熱情迎賓,讓人很難查覺,這個民族藏著百年流亡的悲傷。直到認識後,回顧過往歷史,才發現原來邦查是被不斷撞擊的子球,到處流離。

精采內文

 
 
 

國光比六輕 致癌死亡人數多150%

本報2011年2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莊秉潔教授1/27發言影音請看

中興大學環工所教授莊秉潔1月27日在國光石化第四次環評提出報告,全台因六輕營運所排放的汙染每年淨增加癌症死亡人數1651人,國光石化如營運,因位於六輕近,而此地已是癌症死亡率最高地區,推估每年淨增加癌症死亡人數4260人國光石化營運比六輕營運致癌死亡人數多150%。

報告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中興大學環工所、中山醫學大學口腔生物研究所、台灣癌症登計暨台大公衛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共同研究。這份報告在1月21日的台灣風險分析學會所辦的「空氣中PM2.5之風險分析」研討會中,獲得海報論文獎,研究也引發全國對PM2.5危害的重視。

研究指出,每增加10微克的PM 2.5,將使惡性腫瘤標準化死亡率男性增加129%,女性增加176%。另一方面,每增加百萬元所得,男性降低58%,女性降低24%。以此估算,全台因六輕排放的汙染造成全癌症標準死亡人數每年1686人,扣除因六輕所增加的收益減少35人,淨增加1651人

再依六輕劑量反應函數推估國光石化,汙染會造成癌症死亡人數每年增加4295人,因收益而減少35人淨增加4260人

國光設廠「害上加害」

國光石化的產能與六輕差不多,為什麼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數會多出150%?研究指出,主要原因是國光與六輕非常近,而這裏已是全台癌症死亡率最高的地區,導致死亡人數惡化加乘。台大公衛所教授詹長權在第四次環評會時指出,國光如設在這個地方,對當地民眾是「害上加害」。

粒狀汙染物是燃燒及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微粒物,例如懸浮微粒、粒塵、黑煙等等,其中PM2.5 (微粒氣動粒徑小於2.5微米) 較PM 10 (小於10微米) 更易深入肺部,對健康影更大。此外,工廠排放的氣狀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在大氣中也會經由光化學轉換作用而產生PM 2.5。 

暴露在空氣汙染物下 提高呼吸道疾病及死亡風險

流行病學已確認PM 2.5對健康的影響包括:早逝、支氣管炎、氣喘、心血管疾病、肺癌等。長期或短期暴露在空氣汙染物下,都會提高呼吸道疾病及死亡的風險。連續三天的PM 2.5 濃度每增加10微克,嬰兒早逝率增加2.5~11.3%。

因此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PM 2.5危害,美國在2006年將PM 2.5濃度標準,日平均值從65微克降到35微克 (年均值保持在15微克),我國鄰近的日本也在2009年公告與美國相當的標準,而且還在不斷檢討中。澳洲也已訂定標準,韓國則已加緊腳步研究,據了解不久就會訂出標準。

支持石化的台灣 沒有PM 2.5標準

反觀台灣,長久受到工業汙染排放的危害,但至今竟然沒有PM 2.5的標準,而政府一方面還強調要成為石化王國。

此外研究指出,PM在大氣中會吸收及散射太陽光線,使得觀察的景物呈現朦朧感,降低能見度,有時白天會以為是霧。依1997~2009六大都會區監測資料
,PM 2.5濃度愈高、能見度就愈低。台中及雲嘉南地區的能見度自1962年起有明顯遞減趨勢,而PM 2.5濃度卻有逐年上升趨勢。預估國光石化開發後,中部地區能見度將再減少200公尺。

國光造成每人減壽25天

研究顯示,六輕和國光產生的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主要集中在廠區附近,距離廠區愈遠的下風處濃度愈低。而PM 2.5除原生排放之外,主要是二次汙染物,二次汙染物的轉化需要一些時間,因此六輕的PM 2.5高值不在廠區附近,而在廠區下風處約50公尺處,並且受到中央山脈阻擋而累積在山腳附近。而國光石化的影響範圍在整個中部地區,PM 2.5濃度每平方公尺約1000奈克。

綜合研究結論,六輕造成平均每人減少12天壽命,能見度減少52公尺;國光石化將造成平均每人減少25天壽命,能見度減少111公尺。

國光報告健康風險被低估

莊秉潔表示,國光石化算的健康風險是10的負四或負五,但許多學者計算卻發現大於10的負三。主要原因是使用的風險係數是國外做小老鼠的實驗做出來的,但全球最大的石化專區在六輕,用白老鼠當然做不出真正結果。國內許多學者研究包括乙烯、鎳等都會致癌,這些只有國內報告看得出來。

為何不同報告會呈現差異,莊秉潔說,國光石化的報告只模擬附近20公里內的致癌風險,但並不是20公里外沒有煙流,事實上需要看到更遠的範圍。另外重金屬、戴奧辛、多環芳香烴等,在報告中只有三個焚化爐有排放量,其他200多個煙囪估計量都是零,種種原因導致國光石化報告健康風險被低估。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環球360°|倘若能有搖錢樹

作者:菲奧娜哈威(《金融時報》環境通訊記者)

步入亞馬遜雨林,撲面而來的便是其蓬勃的生命力。自然界宛如身處於一個大廚房之中,萬物都被一種宜人、厚重的氣息所籠罩,這是一種植物在悶熱潮濕的環境中所散發出的特有氣味。各種聲響令人迷惑,當你不經意轉身時,一隻不知是猴子(亦或是飛鳥)的動物便鳴叫著消失在遠處。曾有一次,我誤打誤撞地來到了一處人類非法砍伐巴西堅果樹而留下的空地。剛一踏上那塊土地,便有一群乍一看似乎是小昆蟲的東西如驟雨般地向我襲來,霹靂啪啦地撞到、甚至落在我的夾克外套上。然而,細加觀察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是許許多多的小青蛙。每一隻都只有指甲蓋大小,體型小巧精緻。

不言而喻,如此不同凡響的地方需要我們對其加以保護,這麼做不僅僅是因為它所蘊含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對於我們這些居住在富饒的西部地區的人而言,即便是為了我們自己,我們也應該對它們加以保護。森林是地球上碳貯藏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然而,當樹木被砍倒後,它們便會將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拯救這世上僅存的森林是目前為止延緩氣候變化最廉價的方式。

可是,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關於如何拯救地球上的森林的問題,各國政府一直爭執不下。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對森林國家保護這些無與倫比的資源的行為進行獎勵。然而,這就牽扯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對居住在那裏的人民放棄通過伐木或耕種等管道開發森林的機會進行補償。

從理論上而言,這並非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這麼多年了,談判代表們卻幾乎連一棵樹都拯救不了。

2010年11月底到12月初,來自世界各國的部長們齊聚墨西哥坎昆,就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進行磋商,以期達成一份全球公約。2009年 的哥本哈根峰會上,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首腦們第一次同意遏制他們的排放。然而,從那以後,這份不堪一擊的協議便被各國、尤其是被美國和中國批駁得體無完膚。由於國會共和黨人的在這一問題上所持的對立態度,白宮可以進行磋商的內容如今也受到掣肘。

因此,就達成一份廣泛的全球協定這一目標而言,坎昆會談不可能會取得很大進展。所以,許多與會者希望能夠集中關注一個問題,即熱帶叢林的保護問題,這樣,他們至少可以拯救一些東西。各非政府組織也異口同聲地表示,他們相信,森林保護這一棘手的問題將會得到解決。甚至連最難搞定的談判代表也受到這種樂觀情緒的感染。其中一位滿懷希望地告訴我:「至少我們會在今年解決森林保護的問題。」

然而,我不忍對他提及的是,在過去的6次此類會議上,每一次我都會聽到同樣的話語。更讓我無法對他提及的是我對這次會議的悲觀預測。那就是,2010年召開的會議將會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敗筆。原因就是,在如何保護森林資源的問題上,儘管國際社會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達成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框架公約的目標。然而,我們同樣要比以往更加難於籌集資金,而這才是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艾德華多是當地典型的低收入農民中的一員,家住巴西帕拉州亞馬遜河岸邊的一個小村子。在他家裏,他向我講述了作為年輕的父親,他是如何拖家帶口地從幾英里之外的村子搬到這的。為了養家戶口,他找到了一處不錯的位置,清理出一小塊地方來種植莊稼。幾年後,這裏修建了公路,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裏落戶。對他而言,這樣一來,多餘的作物就更容易賣出去了。

艾德華多只是那些居住在世界各地森林裏勉於維持生計的農戶中的一員。他們靠著一小塊土地艱難維生。由於緊挨著森林居住,在他眼裏,他就是這個富饒而脆弱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對於砍伐森林的行為以及侵入這裏的牧場工人,他深惡痛絕。

儘管保護世界森林資源至關重要,然而責備像艾德華多這樣的小型農戶卻是不對的。他們只不過是用他們僅有的方式來竭盡所能養家糊口而已。任何全球氣候協議都必須允許這些農民以土地為生,或者為他們提供其他的謀生手段。

目前問題更大的是那些牧牛場。這些牧牛場已經跨過了亞馬遜河,放牧的規模已經快速在該地區顯現出來。據綠色和平組織所說,如今,這已經成為 亞馬遜地區森林砍伐的最大誘因。該組織聲稱,亞馬遜出產的許多產品,如牛肉和皮革等,都搖身一變成為了奢侈品並且進入了西方國家的超市。

冗長的坎昆會談的主題: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導致的排放(REDD)應該可以為這一切畫上句號。該方案是由一系列歷經數年才制訂出來的條例組成,為森林的價值衡量提供了一套標準。此外,方案中還包括了一個為森林保護提供資金援助的機制。

REDD如今已快要完成。其耗時之久或許會令人感到驚訝。但是,大部分的細節問題最終都得到瞭解決。例如,我們現在對樹木的正確定義、不同地區的土地可以封存多少碳、以及原住民的權利如何得到保障等問題有了瞭解。

湯姆森路透社碳交易市場分析部門點碳的高級分析師伊莉莎白薩爾加特認為,「REDD取得了很大進展。在人們看來,這是談判中最積極的事情之一。前景是好的。」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錢從何而來? 如果無法為森林國家確保樹木不被非法砍伐的努力帶來收益,並且滿足居住在這些森林裏的原住民的需要的話,REDD就無法獲得成功。此外,還需要為這些國家 的人民提供資金援助,為他們提供能夠實現經濟增長的其他機會,如開發新的產業從而使愛德華多這樣的人能夠不再靠蠶食森林來養家糊口。據保守估計,每年需要 投入數百億美元的資金。

這些資金從何而來呢?年復一年,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就資金是否應該是"政府間的交付"這一問題僵持不下。也就是說,是否應該將 發達國家納稅人的資金轉移給貧困國家的政府。富裕國家當然不願同意這種做法。他們傾向於依靠私營部門來籌集資金。

貧困國家應該儘早正視這個現實。那些依靠西方國家納稅人的慷慨而獲得的海外援助最終會化為泡影。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到目前為止,各國政府同意為REDD提供總計(而非每年)50至60億美元的資金。提供資金的國家中包括德國和英國,其中主要是挪威。挪威一直對這個問題高度關注。這些資金雖然有幫助,但卻是杯水車薪。

關於如何引入私有資金的問題,我們已經有了答案,一個很久以前就得出的答案。早在這一連串曠日持久的會談開始後的第一個7年裡就已經得出了這個答案。碳交易為發達國家要求他們的本土工業降低一定數量的排放提供了一套體系。企業可以通過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信用額來抵消其排出的溫室 氣體,而不用單純地消減他們自己的排放。那些降低排放的項目 ,如風力發電廠、或太陽能電廠等則被授予碳信用額度 。而在REDD專案中,那些保護現有樹木的專案,或者在遭到破壞的土地上重新種植樹木的專案將會獲得信用額度。

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 自從歐盟建立碳交易體系,並且聯合國開始授予碳信用額度之後(因為要等待REDD的制訂,所以聯合國還沒有開始向林業項目授信),在過去的5年裏,全球碳 交易體系的市值已經增長到1440億美元,而這些是在美國和日本等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都採取一種觀望態度的情況下取得的。如果其他經濟大國能夠參與, 碳交易體系可以輕而易舉地籌集到拯救世界森林所需的資金。

然而,有很多人卻對碳交易體系持反對意見。某些大呼小叫的環保分子將其比作是中世紀的免罪牌。那些罪惡之人如果付錢給教會便可以繼續作惡。 他們抱怨說,碳交易體系並不能降低排放。然而事實上,如果設定的目標正確的話,這一體系無疑可以降低排放。觀察家們還提出了很多大同小異的批評。他們認 為,歐盟內部這個目前最大的碳交易體系中,企業都在設法與系統進行博弈。然而這種現像是可以通過對條例進行一些小的修改而加以制止的。

目前,碳交易存在的真正問題是美國似乎絕無可能加入到這一體系中來。歐巴馬總統曾承諾建立一個「限額與交易」體系。然而,他所面臨的政治困境卻讓這一諾言無法兌現。除非他能夠在2012年再次獲得總統選舉的勝利,並且在參眾兩院獲得絕對性勝利,否則美國將不會有碳交易,那麼也就不會有全球碳交易體系。

如果沒有全球碳交易體系,REDD的錢將從哪里來?薩爾加特將目光投向了私營部門:企業也許會選擇通過向REDD項目投資來抵消他們的排放的方式樹立公司的形象或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目標。

然而,就目前的情況看,這個市場還不太可能成為造錢的機器。據點碳的資料顯示,2009年,企業和個人花費了大約3.38億美元用以抵消他 們的排放。而在2010年,由於經濟衰退的原因,這一數字有所減少。五年前,分析家們曾預測,這些自發的抵消排放的行為如今應達到每年數十億美元。然而,他們卻過高地估計了企業在沒必要花錢的情況下掏腰包的欲望。

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資金籌措機制,REDD就毫無價值。就像是一輛漂亮的汽車,做工精細,卻沒有發動機。所以,它註定會失敗。可以籌集資金的發動機已經沒有了。碳交易正漸漸失去活力。然而,如果有強有力的政治決心的話,碳交易依然可以重新煥發生機。

相關文章:

森林保護應為優先議題2010年12月8日

森林走上氣候政治前沿2010年4月15日

立於風口浪尖的叢林2009年10月16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2月2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世界遺產巡禮|埃森的礦業同盟工業區景觀(下)

廢墟的春天--魯爾12號礦區的改造與新生

文字:林曉薇(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攝影:林曉薇、曾梓峰(高雄大學教授)、Bilddatenbank Zollverein

地方參與的實驗性改造過程
12號礦區在1986年關閉的龐大工業廠區,雖經保存但無人思考日後的計劃而閒置多年。1992年的城市規劃原本打算將列管的煤礦區後的土地,轉變成礫石掩埋場,而雕刻家Ulrich Rückriem為了彰顯此地之價值,在此地擺置了24塊巨大花崗岩塊雕刻,透過裝置地景藝術,喚起大家對此具地方發展代表性的礦區重視,藉此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去思考,此地除了廉價的垃圾傾倒場外還能發揮更大的價值。Ulrich Rückriem並與地景建築團隊(Oberhausen Planners Group)合作,思考如何將礦坑變成公園;他們的思索不在於物質感官上的設計,而是保留廢棄礦坑的原始樣貌,如:灰燼與淤泥沈積的盆地、梯形的礦坑及特有的植被等。他們所要做的不在美觀的公園設計,而是照顧與保存當地具歷史義意的重要產業精神象徵。

之後,他們更決定進駐廠區,將原本計畫參與的1992年於Kassel所舉行的「IX文件展」,在埃森礦區內重新修復的工作室展出。12號礦區的改造便是由小規模整修的的3棟建物開始,藉此將煤礦區轉換成藝術之地,再陸續有博物館、設計中心、電影學院、工作室、舞蹈坊及住宅區的規劃加入,重新成為地方文化產業中心。其中空間再利用的創意使此區成功由傳統產業轉型為文化與生態兼具的產業聚集地。

【圖五】:廠區的構造物結合植栽成為有趣步道

空間再利用

在小區域逐步的整修後,小型工作室以低廉的價錢出租給創作工作者,產生「集市」效應,後續政府加入,引進公私部門資源。埃森市決定將位於市區的設計中心搬移到原礦區的鍋爐房,成立地方設計中心,即日後的「北萊茵-西伐利亞設計中心」。現今在空間保存及再利用下轉型成活躍的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主要大型之設施有:1.)12號礦區博物館(The Zollverein Museum),原廠房及設備再利用;2.)「北萊茵-西伐利亞設計中心」,原大鍋爐室由Sir Norman Foster事務所設計;3.)渦輪壓縮廳則提供餐飲服務;4.)大學也搬入大洗煤廠;5.)焦煤廠則成為當代藝術展覽場地。6.)較小型的舊有建築也被賦予新生命,控制室、中央工廠、分類傳送室與兩座工廠建築被重新修復更新,並提供工作室、排演、音樂會與藝術品展覽的空間,如:1∕2∕8藝術展場(Art Schacht 1∕2∕8)及 3∕7∕10藝術展場(Schacht 3∕7∕10)的手動探索展示。整個開發計劃後來由荷蘭建築規劃大師Ram Koolhas整合並擴大發展住宅開發與大學進駐計畫。而串聯各建築的煤礦步道也整理應用,可在行走過程中體會從原礦到提煉的工作流程。另外在與都市連結上,也有地面電聯車及公車等可到達,不只方便觀光客,更是轉型產業再造吸引產業進駐的重要條件。全區之經營管理公司也持續以競圖及學生商業開發計畫評比等,對此區的開發注入新的想法,進行產業引入計劃。

產業再生

在今天12號礦區領著魯爾工業區內大大小小的改造成果,已經朝向歐洲文化首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2010)的目標邁進。它的成就在保存產業文化資產之外,更兼顧文化與環境再造及產業升級的責任。可見工業遺產再利用並不只是建築的規劃設計及都市計劃變更,由此案例可看出德國政府、專業團體及民間組織在推動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時的相關行政機制及組織,並深入文化保存與環境復育之議題與作法。

【圖六】:廠區壯觀之建物

結語

所有的產業都有生命的週期,12號礦區在專業的區域活化改造、民間支持及政府的耕耘下找到它另一個產業生命。尊重工業遺址的特色並多元化應用特色創造新機能,靈活運用它空間條件,更新廠房再利用及住宅開發,更加惠產業遺產本身與日常生活的聯結性,呈現出生產機能、生活及自然地貌的轉化。工業遺產保存也好,古蹟保存也好,其實都是生活空間的營造,重點如同近年文資法所推動之「文化景觀」,強調結合長期的人為創作、生產、生活與自然條件所達成的整體環境平衡。台灣在推動產業遺產活化保存的道路上,對曾經為人生活重要部份的工業建築場所,所面臨產業移轉後之,土地使用調整或閒置空間再利用等問題,尚在嘗試與會摸索之階段,如何找到在人、土地與產業循環中的機會與平衡點,12號礦區保存與再利用的案例給予我們很多反思的空間。

註:本文感謝高雄大學曾梓峰教授及空間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室
Ms. Corinne Valentin from Stiftung Zollverein, Mr. Thomas Willemsen,
Mr. Georg Lukas, Ms. Marion Steiner 及Dr. Mark Watson 提供的照片與協助.

埃森的礦業同盟工業區景觀
Zollverein Coal Mine Industrial Complex in Essen
列名年份:2001年
列名種類:文化遺產(ii)(iii)
位於埃森的魯爾(Zollverein)煤礦採掘場包含了完整的鐵礦工業區架構,而幾處20世紀的建築也展現著其卓越的建築技術。此地的煤礦挖掘場是由一座高聳巨大的鐵架,與周圍的巨大廠房,構成一幅如煉鋼廠般重工業文明的代表圖像。

Top

 
 
 

2011國際森林年 為保育點燃希望

摘譯自2011年2月2日ENS美國紐約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Path through a forest about 40 miles north of Moscow, Russia (Photo by Dmitry Morochko)2011年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森林年」,主題為「我們的森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Wangari Maathai)、全球各地的領導人及相關專家,皆出席2月2日在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的啓動儀式。

聯合國表示,儘管全球的森林砍伐率仍「高得驚人」,但在其最新出版、針對全球森林狀態所提出的雙年度報告中卻顯示,森林砍伐和退化率出現放緩態勢。由於俄羅斯擁有廣大的森林資源,因此歐洲的森林覆蓋率居全球之冠。而過去十年來,單就森林消失與退化速度而言,拉美與加勒比地區最爲嚴重。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旺加里‧馬泰聯合國還提到,目前至少有16億人仰賴森林爲生並提供基本需求。同時6千多萬人,其中許多為土著同胞們以森林為家。

聯合國大會指定2011年為國際森林年,當天秘書長潘基文督促,把今年作為提高所有各類森林管理、保育和永續發展意識的管道。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顯示,森林覆蓋率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約31%,將近4億公頃。該組織當天也順勢公佈其「世界森林狀況報告」(State of the World's Forests)

當天典禮主持人,聯合國大會主席約瑟夫戴斯(Joseph Deiss)指出,國際森林年承襲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的理念,最終通過一項新的策略計劃。其中包括至2020止,藉由如森林和林業永續管理的政策,達到所有天然棲地消失退化速率顯著停緩的目標,以維護生物多樣性。

此外,聯合國在一份聲明中也提到,為因應許多源自於環境和社會各界的考量與關注,林產工業配合改善其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在生產過程中相繼採用更多的廢棄材料,以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排放。

去年,37%的林業生產總值來自廢紙、廢木材和非木材纖維。而這個數字根據聯合國的說法,至2030年很可能會增長到高達45%。其中,很大部分的成長將來自於中國和印度。

Giant sequoia trees in California are the largest living creatures on Earth and can live as long as 2,000 years. (Photo by UniWong)FAO林業部總幹事愛德華羅哈斯(Eduardo Rojas)表示:「適逢國際森林年,有必要大大強調人與森林之間的關聯性,還有當森林由當地人民以永續和創新方式管理之下,種種因素累積的好處。」

另外,當天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啓動儀式中,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環境與發展部主任瑪格尼絲(Stewart Maginnis)也發言表示:「森林管理由地區來主導,對地區而言不僅為高利潤的公共投資,也是輔助當地發展的優良選擇。我們所談論的乃是改變世界經濟,具有絕對革命性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讓未來變得更好。」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中國抗污農民陳法慶 獲國際綠色英雄獎

本報2011年2月10日台北訊,葉人豪整理報導

陳法慶與IPCC主席帕喬里。照片提供: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在全球華人放假過年的2月2日除夕當天,「德里世界永續發展論壇」在印度新德里展開,在這場論壇中,也同時進行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能源與資源研究所(TERI)、和綠色環球基金會共同發起的「綠色環球獎」頒獎典禮。其中來自中國浙江餘杭的農民陳法慶獲得了「綠色英雄」獎,由英國前副首相(Lord John Prescott)普雷斯科特爵士親自為他頒獎。而來自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主席帕喬里先生也向前擁抱他,並祝賀他獲得這一殊榮。

陳法慶有中國農民環保第一人之稱,其居住的地方因為面臨大量的砂石開採,村中長期飽受沙塵紛飛之苦,他一路鑽研法律向上告官,甚至還告上了溫家寶,並且自掏腰包在國際媒體上登廣告,呼籲大家正視碳排放所帶來的為害。也因為長期與中國政府對抗,家中因此曾遭不明人士縱火兩次,但他並不放棄,德國《世界報》就以「中國的唐吉珂德」為題,讚譽他為「單打獨鬥的勇士」。

陳法慶接受普雷斯科特頒獎。照片提供: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 陳法慶發表感言。照片提供: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

此次論壇中還授予了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永續發展領導獎。出席此次論壇的還有阿富汗總統、多明尼加共和國總統以及塞席爾(Seychelles)共和國總統。
 

北京春節燃爆竹 釀2死388人傷

摘錄自2011年2月9日旺報報導

北京市統計,今年春節至大年初五,北京因為燃放爆竹造成2人死亡、388人受傷,其中一人被迫摘除眼球。即將到來的元宵節,會是另一波燃放爆竹煙火的高峰期。

新華社報導,截至大年初五午夜,燃放爆竹在北京至少造成194次火災。其中包括名導演馮小剛的工作室也被燒個精光,他正好要修繕工作室還沒下定決心,如今「順便感謝那位業餘縱火者」。

最新一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自1992年廣州首開先例,市中心區禁燃鞭炮,北京在1993年跟進,之後十餘年間,全大陸有280多個城市已經禁止燃放爆竹煙火。但近年部分城市在市民的要求下,逐漸放寬限制,畢竟這是中國人的傳統民俗,過年不放個爆竹煙火,感覺不像過年。

北京市就是在2006年允許居民在春節燃放爆竹,不過燃放爆竹屢屢造成災害,中央電視台的「北配樓」就在2009年元宵節,煙花爆竹引發大火而遭到焚燬。

Top

 

越南種樹節 新春展開

摘錄自2011年2月9日中央社報導

每逢春節,越南政府都發起「種樹節」,鼓勵全國人民積極種樹,綠化環境。今年的種樹節於9日展開。

越南「人民日報」在1959年11月28日,第一次刊登胡志明主席對於「種樹節」的呼籲文章。同年底,全民響應;胡志明曾表示,通常種樹是一場漫長、輕鬆、損失少、利益多的競賽。

胡志明曾估計,5年之內,越北將增加9000萬株樹木,10年之後,風景將更具有魅力,氣候越加舒適,木材資源將更豐富。至今,每年春節,種樹成為美好的傳統文化。

據統計,河內市在2010年種植150萬株樹,創造200多公頃森林;培養、管理保護9000多公頃防護林。河內市計劃今年種120萬株樹。城內也將增加300公頃森林。

Top

 

隨袋徵收效應?過年垃圾量銳減

摘錄自2011年2月9日自由時報新北報導

新北市在大年初四恢復垃圾清運,新北市環保局統計,當天單日垃圾量約2860噸,相較於去年同期的4605大幅減少,環保局表示,主要是受全面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影響所致。

新北市清潔隊今年在除夕夜維持正常垃圾收運,環保局統計,當天垃圾清運量為4147噸,與前一年同期的4296噸相去不遠;初一到初三停止垃圾收運,初四收運量則比前一年減少近四成。

Top

 

論壇∣邦查悲歌——流亡百年的漂泊靈魂

作者:munch

Pangcah005

28日,在邦查(Pangcah)阿美族百年戰役的會場,一直想著撞球桌,噹的一聲巨響,色球四散,然後再來一桿,終至一一落袋消失。

為何有這意念?一切該從東部的認識歷程說起。

拍了很多花東照片,整理時才發現,2000年以前,很多景點卻很少部落,近十年間頻繁進入東部部落,才發現迷上部落,是會忘記景點的。

邦查人很快樂,豐年祭中的熱情迎賓,讓人很難查覺,這個民族藏著百年流亡的悲傷。直到認識後,回顧過往歷史,才發現原來邦查是被不斷撞擊的子球,到處流離。 
 

隱沒的憂傷靈魂

其實邦查人很安靜,曾經長期統治東台灣的卑南王,稱呼這群北方民族Amis(即北方之意),邦查人都不太提自己Pangcah(人、主人之意)之名。

其實邦查人很隱忍,在百年動盪中,成為最早培育種植水稻的原住民族,日本以順民視之,邦查人從此活在族群的異樣眼光中。

其實邦查人很良善,當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恒春阿美五大族群,被簡化成沿著台9線、台11線的海岸阿美、縱谷阿美,邦查人依然扮演著歡舞迎賓的角色。

甚至,知名歌手、運動選手、球星、藝術家名單長長一列,一個人口眾多、表現優秀的原住民族群,卻是長期隱姓埋名,長期的沈默。

一直以為阿美族愛唱歌、愛跳舞,笑聲最嘹亮,相處久了,才發現一個個都是憂傷的靈魂。


 

流離的族群命運

進入邦查部落中,常常搞不清楚他們來自何方,自山前來,從海登陸、渡過河川、越過平原,直覺這是一個愛跑路的民族。直到閱讀許木柱、吳明義老師的分類後,才漸漸清晰部落遷徙過程,充滿悲情。於是,以許老師、吳老師分類為底,嚐試將邦查的流離歷史,細分成四個階段。

一、19世紀前的「屯墾遷徙」,受到其它部落的壓力,家族、聚落開始遷徙。

二、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的「征討遷徙」,清朝1874年加禮宛事件、1877年大港口事件、以及日治時期1908年的七腳川事件,國家的武力攻打,造成部落避難遷徙。

三、1920年到1960年「移住遷徙」,日治時期約在1920年後,部落治理觀念從「征討」變為「理蕃」,因為管理、伐木、礦產的需求,大規摸「集團移住」部落,到了1945年國府來台後,又因為開路、建設、災害等問題,以集體遷村方式遷徙部落。

四、1960年代至今的「發展遷徙」,因為經濟問題,部落居民移往城市,以及因為東部觀光,大量土地被開發,造成許多部落再度流離,面臨瓦解。

四個遷徙階段,從早期的找尋墾地,到百年來的被迫遷徙,一百多年以來,邦查人受到的壓迫,不比任何一個族群少,在時代擠壓下,被迫流離,學習隱忍,甚至不再說出自己的邦查名號。

百年的邦查族群,就像撞球桌上的子球,一次撞擊,一次分散,一次撞擊,一次流浪,在廣大的東部故土上,不斷漂泊,每個部落、家族在自己土地上分散流亡,現今已到最後落袋消失的時刻。

跳完走人的觀光

邦查流亡百年,大部落居住平原,很多受衝擊遷徙的小部落散居海濱、河岸或深山,生活再不好,其實也有適應之道,甚至在觀光時代,能夠找出共生方式。

但是政府不是如此思考,從百年前就沒為部落想過,當初要人力,要礦產,將部落搬來搬去,中期成為文化象徵,觀光的加值,部落作為迎賓拍照表演豐年祭。

當現今東部全力發展,政府讓財團領軍,許多規劃開發的景點上,邦查即將喪失最後的土地,面臨最後的衝擊,部落只能面臨裂解或者從此消亡。

長期以來,原屬部落居住的東部土地,在清、日、國府的更替政權中,土地不斷被劃出、被強取,甚至被詐欺,邦查太多傳統領域淪為國有地,甚至家族長期居住的私有地,在地籍不清、未曾登錄下,國家宣稱擁有強行收地。

土地爭議一直存在,造成邦查人與政府的緊張關係,不懂地契文件的邦查人,土地不斷被剝奪,東部是邦查原住民最多的地區,卻也是國有地面積最大的地區。邦查居住千百年,土地卻是後到政府所有,誰是土地的搶匪、歷史的竊佔者,數字說明百年辛酸。

拿走那麼多,連一點都不留,邦查人一再退讓,只求有個安身之所。但是至今,觀光成為東部發展的重心,政府想取走的不僅國有地,甚至透過區域計畫、東發條例等法律,準備強行徵收私有地,放寬買賣部落的保留地,甚至為開發觀光園區,再次施行「集團移住」。

那樣的侵奪將是全面性,甚至造成許多小部落,完全瓦解在觀光開發的洪流中。

邦查土地中,杉原灣的刺桐部落、三仙台的比西里岸部落、鳳林的塔古漠部落,瑞穗的瑞祥、紅葉部落、太魯閣的富世部落等,都因為新的BOT規劃,面臨部落周遭土地被強收、徵收的危機,甚至連部落本身,都可能被遷走消失。

邦查命運,最後的關鍵時刻,已經來臨,不是隱忍的一再流離,而是即將失去僅存立足生活的土地。

早期跳完舞,當成文化象徵,在現今VILLA私樂園的年代,政府、財團只想把部落,從土地移走。

失去居住的土地,甚至失去部落可以共生的自然景點,現今的觀光頃奪,已經成為東部部落永續發展的最大危機。

一再流離的流離

邦查流離,面對的問題,不單是法律,而是心態。在東發條例未到前,土地早已零星開發,東發條例只是方便大規模BOT移轉的便利。

東部發展的問題,永遠是忽視部落的心態,以前為礦為林要部落走,現今為觀光不斷讓部落邊緣化,東部最熱門的觀光區,旁邊永遠存在最窮困的部落,錢是誰賺走?部落為何無法與景點共榮?甚至玩樂的還是部落的傳統生活區域。

不願共榮,只想蓋蚊子館活動中心相送、施點補助小惠,就取走部落周遭的巨大利益,無視部落的存在,不以部落為發展核心,才是東部發展的最大問題。

百年戰役的開啟

1月28日,邦查人走上台北街頭,許多面臨開發危機的部落,幾位族人代表上台呼救。邦查阿美族守護聯盟由三鶯部落、崁津部落、溪洲部落、塔古漠世耕地自救會、光復噶馹佤部落、港口部落、都蘭部落、刺桐部落,八個部落土地自救會先行組成,共同對政府提出三點要求。

一、國家應向阿美族道歉。

二、歸還阿美族傳統領域。

三、 簽訂阿美族自治條約。

特別的是,更多已經流離到台北的三鶯、崁津、溪洲部落居民,成群前來聲援,他們有如一面映鏡,敘述著三十年前都市化下的部落流離,讓更人擔心,三十年後觀光化下,部落又得面對一次流離。

舞台上,巴奈唱起讓人落淚的歌,弦音裡充滿故鄉土地的思念。

年輕族人醞釀著抗爭的勇氣,深夜中開始壓迫封鎖線,在協調安撫的慣習中,摸索著衝撞體制的界線。

隔天早上,十位代表進入總統府陳情,在走大門、走側門的平等爭議中,邦查代表掙扎著,體會政府拖延時間,陳情接見的行禮如儀。

當部落青年以對抗,爭回失去的權利,百年的戰役已開啟。

一位部落年輕人說,反國光好多人參與!但是告訴她說,很多人沒去過大城濕地,但是所有人去過東部,當東部有危機,爭取不只是部落的土地權益,更是牽涉國土永續問題,甚至是保留自然的人間美境,聲援東部的人們,絕對是數以萬計。

邦查站出來了!台灣需要更多部落的結盟,無論面對災情遷村,或是開發徵收,所有生活在自然區域的部落,都是最有權利為國土永續發聲。因為,部落是權益抗爭者,也是土地守護者。

Pangcah,開始說出自己的名字,未來將要傳述下一個百年,為部落奮戰的故事。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賴品瑀、詹嘉紋、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