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3.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水資源日】專家:加強保護地下水


水患一景,munch攝影。

322水資源日將至,專家認為台灣的水資源管理仍應有待加強。「地球因為溫度上升正在激烈的調整,這乃是因為人類改變了地表的環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台灣60多年來,降雨量的南北差異日漸擴大,形成北溼南乾的態勢,導致中南部地下水超抽日趨嚴重。 

他形容,濁水溪沖積扇就像「台灣土地的肝」,雖不會引發海水倒灌,卻造成地層下陷、逢豪大雨必淹水,面對海平面上升,「中南部是台灣最需要關心的地方」。迎接水資源的挑戰,應以「保育先於開發」,保護台灣水資源的綠色寶庫──中央山脈,並積極改善地層下陷及海水入侵的情況。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面對不穩定的水資源

不珍惜水資源 2020將面臨水資源短缺

節水新生活

中國頻繁發生「水戰爭」

水資源日專題|城市之水

聯合國訂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提醒世人水資源的重要性。今年的主題是「城市之水」〈Water for Cities〉都市的水資源問題有兩個重點,生活用水取得以及乾淨的衛生設施,龐大的都市人口使得這兩者成為嚴峻的挑戰。

而身為全世界缺水地區排名第18的台灣,在水資源的表現矛盾。隨著極端氣候的表現,強降雨成常態,水位豐枯兩極化,如何留住水資源,正考驗著台灣人民的智慧與決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究員汪中和表示在災難常態化的當下,留住水資源最佳方式就是把水存到地下含水層,建立「地下水庫」。

聯合國:重視供養都市的水源

學者:災難常態化 應思考地下水庫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公眾強烈質疑活熊取膽行業

作者:孟斯(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副主編)

一家以黑熊膽為產品原料的制藥企業即將通過上市募資,擴大生產規模,遭到民間強烈反對,環保人士再次呼籲取締活熊取膽的殘忍方法。

「根據各大網站的民意調查,數以十萬計的公眾支持淘汰養熊業,占受訪人數的90%以上。」3月1日,中國媒體騰訊綠色、南方週末聯合62家動物保護組織發出的公開信上稱。

受到公眾譴責的福建歸真堂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歸真堂)自稱中國南方最大的黑熊養殖基地,現養殖黑熊400多頭,年繁殖小熊可達100頭以上,目前主要利用人工繁殖的第二、三代黑熊獲取熊膽原料。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包括法國庇里牛斯山雪地罕見的負子蟾蜍,全球有3成以上的兩棲類,目前都遭受致命性真菌的威脅。這浩劫的起因,極可能是對青蛙的動物實驗,真是場始料未及!而我國又到了年度春季猛禽過境高峰期,生機勃勃地,灰面鵟鷹、遊隼、燕隼與珍貴的「東方白鸛」等猛禽都在鳳山丘陵上空現身。然而國道7號開路計畫劃過這塊棲地,當地民間團體因此相當憂心,呼籲政府相關單位重視這塊土地的多元價值。

有人誤以為不讓國家全力支持石化業,就會失去便利的生活。現在農委會林試所發表了一系列以近750℃燒製成的木炭生活用品,除了發揮調濕、除臭與淨化水質等功能,還能達到碳中和,讓人更有信心可以揮別石化製品,過得樂活。

死守福島核電廠崗位,以生命作嚴防輻射外洩的最後防線,被媒體譽為「福島50」的英雄,感動了全球。這樣的災難當頭,誰該、誰願意犧牲,恐怕是最難的問題,我國總統馬英九昨日視察原能會後表示,台灣的核一至核三廠無須停工,核四也會繼續興建。並表示萬一台灣發生嚴重核安事故,將不惜「壯士斷腕」。誰是壯士,誰是該被斷的腕,引起輿論譁然討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放下情緒,理性面對日本核子事故——立即妥善處置台灣核電廠用過核燃料

作者: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四座機組,在3月11日的大地震、海嘯之後,陸續發生爆炸,成為日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核子事件,而目前事故的嚴重度,雖不及1986年烏克蘭的車諾比爾事故,但已經超過1979年的美國賓州三浬島事件。福島核事故,尤其是透過日本NHK即時轉播到全世界,電視加上網際網路的傳播,讓全世界同步感受到日本核子事故,使看到新聞的人,都有「我是日本人」之感。反而是災區停電全黑的災民,「身在輻中不知輻」,因為他們無法收看電視,或收聽廣播。

全世界大多數人,平時不會關心核能,而關心核能的人,一談到核能,就會分成「擁核」、「反核」的陣營,一旦核事故發生,擁反陣營就會箭拔弩張對抗,在非理性的語言衝突下,讓平時不關心、不了解核能的人無所適從,失去了全民核能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台灣,核能的密度比日本更高,地理、地質、地殼板塊位置和日本類似,甚至更險惡,我們應該理性來深入了解、探討這次福島核事故,給我們帶來什麼教訓。

精采內文

 
 
 

全球氣候暖化 台灣更應重視水資源管理問題

本報2011年3月17日台北訊,陳靜怡,夏道緣報導

汪中和老師為聽眾講解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地球環境改變,讓在場聽眾獲得一場地球環境教育的知識饗宴。「地球因為溫度上升正在激烈的調整,這是因為人類改變了地表的環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台灣60多年來,降雨量的南北差異日漸擴大,形成北溼南乾的態勢,導致中南部地下水超抽日趨嚴重。他形容濁水溪沖積扇就像「台灣土地的肝」,雖不會引發海水倒灌,卻造成地層下陷、逢豪大雨必淹水,面對海平面上升,「中南部是台灣最需要關心的地方」。

對於台灣未來面臨水資源的挑戰,汪研究員提出,2050年人類將被迫遷徙,逐水而居。他提出永續發展三原則,即「保育先於開發」、「節流優於開源」及「管理重於使用」。他將台灣的生態環境比喻為「已受傷的身體」,必須先療傷止痛,國家才能往好的方向發展;在這個條件之下,要利用台灣水資源的重要匯聚及儲藏區──「台灣的綠色寶庫」中央山脈,加強集水區的保育工作,進而持續加強進行河川及地下水污染的預防及整治工作,最後再利用豐水期的水量,以人工的方式加速補注回到地層下陷以及地勢較低的地區,提高地下水存量,變成台灣的「地下水庫」。

關於「節流優於開源」原則,對於台灣水資源使用過度問題,也顯示水價偏低,無疑是以殺雞取卵的方式犧牲了生態環境。未來應秉持公義原則,合理反應水價,並加降低漏水,目前全台自來水漏水比例高達25%,實有改善之必要。

他認為過去並未針對農業用水做良好的規劃,因此我國每年農業用水超過121億噸,若能像以色列採用電腦控制的灌溉方式,一年即可節省一成12億噸的水量,超過兩個曾文水庫的滿庫水量,節省下來的水量非常驚人。工業用水方面,台灣的工業用水循環比例只有70%,若能節省5%,也是相當於一個曾文水庫的水量。

汪中和強調整合並提昇水資源管理機關的事權,提出「管理重於使用」第三個原則,相較於現下政府推廣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汪老師建議政府應發揮更大的智慧去管理,如建立全國水資源的連通網路,使缺水的地區能夠很快的支援、獲得水源。另外,政府應加強水資源基本資料之觀測、蒐集與分析,以期水資源有效控制、分配及永續利用;同時面對氣候變遷,防災工程設計已不適用重現期距的概念,也應儘速研發新的防災準則。他建議,在氣候變遷的條件下,災害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要趨福避禍,「住在海邊的居民,要趕快搬家」。

汪中和引述聯合國資料,預測2050年,人類會因氣候暖化而面臨替代能源、糧食短缺、公共衛生以及水資源等四大問題。汪中和認為,「台灣是被上天祝福的地方」,落在台灣的雨水全年有800至900億噸,不過隨著地表溫度越來越高,全島自北至南的降雨日數不斷降低,但是降雨強度卻日漸升高,對水資源的調配管理、防洪抗旱的工作,難度越來越高,這將是台灣未來要邁向永續發展的最大挑戰。

在場聽眾認真聽講汪中和老師所講解的主題內容,並不時點頭應和、抄寫筆記,八成以上聽眾表示「聽完老師的講解,已覺悟到危機真的來臨了」。汪中和是在昨(16)日在一場「愛地球講堂」中提出上述呼籲。他比喻,暖化的地球如同「跑完馬拉松的人」,心臟跳得非常快,新陳代謝加速,造成聖嬰現象反應激烈,因此在全球各地出現異常氣候,像蘇俄、澳州等,以澳洲為例,2010年澳洲每天高溫超過四十度,熱到鐵軌變形,但在2011年初卻出現大洪水的反差現象。他提醒大家,「種種證據都顯示地球氣候的極端性開始出現,未來人類要如何維持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愛地球講堂」系列講座,是由伊聖詩芳療生活館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主辦,每月以環境節日為主題,提供從資訊到實踐的完整落實,建立環保的生態度與習慣。策畫單位、也是今年地球日發起團體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活動中呼籲,邀請民眾響應2011地球日,與國際同步,上網承諾綠行動,珍惜水資源。

Top

 

聯合國:重視供養都市的水源

作者:謝雯凱

聯合國世界水資源日宣導廣告每年322「世界水資源日」又到囉!保障水資源的品質與供應,是聯合國公認的永續發展目標之一,因此,聯合國聯合國大會在1993年通過決議,訂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並且每年訂立主題,提醒世人水資源的重要性。今年的主題是「城市之水」〈Water for Cities〉,這是因為自2008年底起,全球居住在都市的人口正式超過50%。都市的水資源問題有兩個重點,生活用水取得以及乾淨的衛生設施,龐大的都市人口使得這兩者成為嚴峻的挑戰。

不像工業時代的都市化浪潮,21世紀初的這波都市化主要人口增長的地區,絕大多數發生在亞、非、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而且約有40%是在貧民區,包括自然增加與農村移入。在發展中國家的落後區域,多數市民沒有衛浴等衛生設施,大部分無法取得乾淨的用水,貧民區的情況則更加惡劣。根據統計,全球有8億多人居住在貧民窟中,近5億人必須共用衛生設施,有些則須在河邊或水溝便溺。約有30%至50%的人沒有供水設備,被迫飲用受污染的河水,否則就必須走上更遠的距離去取水。

在聯合國的努力下,有許多國家已經投入經費修繕自來水系統與簡易的衛生設施,提供給私人或是公共使用。雖然在拉丁美洲,貧民窟生活品質的改善已有極大成效,然而龐大的都市人口仍日益增加,使得諸多計畫緩不濟急,亞、非洲落後國家的都市水資源問題仍舊龐雜。因此,聯合國趁著世界水資源日再度呼籲各國政府重視市民用水的需求,並建議改善都市廢棄物處理系統,同時提高供水處理技術的效率,回收再利用水源等。

保育水資源  我們可以怎麼做?

  1. 家庭中耗水最大的場合是洗澡、洗衣服與沖馬桶,試著規劃這些用水要如何重複使用。
  2. 避免盆浴,盡量以淋浴方式洗澡,而且時間不宜過長。
  3. 洗衣機的洗滌廢水可接到水桶裡,用來沖馬桶。
  4. 利用水管從屋簷的排水管導引雨水到浴室或陽台,以水塔或水桶貯存,可用來洗滌、沖馬桶或澆花。
  5. 不要天天使用洗衣機,而是等衣服累積到適當的量再一次洗滌。
  6. 刷牙、洗碗時,切勿將水龍頭一直開啟,應在用水時再開啟。
  7. 將旋轉式的水龍頭換成扳手式,可減少開關水龍頭時的耗水。
  8. 馬桶裝設二段式沖水的省水裝置,可購買材料後DIY安裝。
  9. 添購洗衣機時,建議購買滾筒式洗衣機,它的耗水量較少。
  10. 注意家中有無漏水,可留意水費單的波動,或請師傅到家中抓漏檢查。
  11. 最後,您可以參與公共議題與民間團體的分享講座,學習監督政府的水資源分配政策,或是捐款贊助關心水資源的民間團體,讓他們更有力量能為民眾權益把關。
     

Top

 

汪中和:災難常態化 應思考地下水庫

本報2011年3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3月22日「世界水資日」即將到來,在年降雨量900億噸、利用率不到20%,全世界缺水地區排名第18的台灣,在水資源的表現矛盾。隨著極端氣候的表現,強降雨成常態,水位豐枯兩極化。如何突破水資源使用的困窘,如何留住水資源,正考驗著台灣人民的智慧與決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究員汪中和表示在災難常態化的當下,留住水資源最佳方式就是把水存到地下含水層,建立「地下水庫」。

汪中和說台灣一年用水量約180億噸,用水最主要的來源就是雨水,每年大約可以獲得2500公釐的雨量,換算成水量約為900億噸。有4分之1(25%)蒸發回大氣層,5%滲入地下含水層,其他70%成為地表水,又因山高坡陡,在短暫的豐水期後,全都流入海洋,枯水期的表水消失,其實部分水流下地下去,成為地下水。

地下水在枯水期,是平民用水的主要來源。當地表水不夠支應時,就只能靠抽取地下水來補充。而地下水每年估計的使用量已大幅超過自然補注量,其中以灌溉用水消耗最多,其次為養殖業,工業用水排其後;民生用量不到10%。這也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層下陷、沿海地區海水入侵、水質惡化等問題;又以彰化、雲林最為嚴重,雲林當地的沙塵暴、陸地鹽化(造成土地逐漸荒漠化),甚至影響公共運輸(高鐵)營運,在在消耗社會成本。

汪中和表示,即使台灣用水面臨如此矛盾的情結,就區域而言,南部更形窘迫,用水十分吃緊。大型水庫,如曾文、南化水庫由於土石淤積,蓄水量已大減,南化水庫更逐年減少1.5億的儲水量,無法提高使用效能。

隨著氣候暖化,不但氣溫上升,降雨型態也極端不平衡,跟過去50年比較,少了2個月的降雨天數,台南降雨天數即不到100天,遇雨則強降成災,不下雨則乾旱,造成用水危機,當南部米倉收成受影響,也意味著糧食安全的危機,難怪農民要抽地下水。

汪中和曾說,台灣有4大生存危機,即能源、糧食、公共衛生以及水資源;其中又以水資源危機最為迫切,因此他建議,可行且唯一方法是把水存到地下水庫,平日儲存多餘的水,待乾旱時利用。

地下水庫(groundwater reservoir)是利用地下含水層作為蓄水空間的方法,主動蓄水、調節、達到自動補注的功能,因此得以擴大蓄水效益,延長地下水的使用。汪中和說,利用靠近麓山帶(主要為沉積岩)地區透水性及儲水性良好的含水層儲蓄雨水,是地下水庫最佳的選擇。

汪中和認為,水庫是地表水思維,預算動輒上百億,水利署因習於地面水庫的開發,對地下水庫開發較無經驗;只要水利署下定決心,地下水工程難度是可以克服的。地下水開發則相對便宜。他認為地下水人工補注的經典莫過於輻射井及二峰圳。

輻射井的原理是在水井下匯集多條水管,類似輻射線式的吸收水資源,枯水季時,仍可每日供水,豐水期則自動補注。取河川伏流水的古法新用的二峰圳,是集水廊道的概念,採集河川伏流水,每日可供應10萬噸用水。

就在不久之前發生了紐西蘭及311日本關東大地震,顯示無論是陸上或海上地震,規模、強度與頻率,都超過過去的經驗和想像,引發的災害難以估計。當災變帶來自然資源缺乏時,地下水變成了救命水。汪中和表示,地下水不像自來水管線受地震影響,921大地震時,居民便是靠地下水維生。

Top

 

透視中國環境|中國公眾強烈質疑活熊取膽行業

作者:孟斯(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副主編)

首頁圖片來自黑熊保護志願者

一家以黑熊膽為產品原料的制藥企業即將通過上市募資,擴大生產規模,遭到民間強烈反對,環保人士再次呼籲取締活熊取膽的殘忍方法。

「根據各大網站的民意調查,數以十萬計的公眾支持淘汰養熊業,占受訪人數的90%以上。」3月1日,中國媒體騰訊綠色、南方週末聯合62家動物保護組織發出的公開信上稱。

受到公眾譴責的福建歸真堂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歸真堂)自稱中國南方最大的黑熊養殖基地,現養殖黑熊400多頭,年繁殖小熊可達100頭以上,目前主要利用人工繁殖的第二、三代黑熊獲取熊膽原料。其產品有歸真堂牌熊膽粉(國藥准字Z10980024)和熊膽膠囊(國藥准字Z20054679)、清甘茶和熊膽茶等兩大類30多種產品。這次上市募資,將主要用於其「年產4000公斤熊膽粉」、「年存欄黑熊1200頭,年繁殖黑熊200頭」兩大項目。

人工養熊及活熊取膽的技術上世紀80年代由朝鮮發明,很快傳入中國,成為致富之道。後國家雖啟動了研製人工合成替代品的試驗,但因行業利益而最終擱淺。

據山東省齊魯電視臺報導,目前中國有近萬隻熊每天生產膽汁。這些熊被終身囚禁在鐵籠中,腹部長期插著一根金屬管,方便被隨時抽取膽汁。因為傷口裸露在外,永不痊癒,所以經常感染。每只熊要被套上鐵馬甲,每天抽取膽汁2-4次。最少30毫升,最多200毫升。

由於疼痛難忍,有的熊不停啃食自己的手掌,直至血肉模糊。有些熊無法忍受抽膽的痛苦導致神經錯亂。還有的熊會做出自殺行為,把自己的肝、腸、內臟都拉扯出來,甚至長出腫瘤。

「中國SOS求助」創始人白一鵬發出公開信呼籲歸真堂轉型。他在自己的微博上稱將代表國內外幾個環保組織和歸真堂談判,「不惜一切阻止歸真堂以現有模式上市」,他說,「如果不做,會新增數千頭月熊將會被每天活活折磨取膽汁。」

月熊又稱亞洲黑熊,由於胸前長有美麗的新月形金毛,又被稱為月熊。據動物福利慈善組織亞洲動物基金估計,目前在野外生活的月熊僅剩下約25,000隻。

「在崇尚傳統中醫的亞洲各國,只有中國尚允許活熊取膽合法存在。」 亞洲動物基金中國區外部事務總監張小海接受騰訊綠色採訪稱。他介紹,黑熊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省一級掌握著是否允許養殖的決定權。迄今為止,已經有20個省份宣佈不允許養熊業的存在,但仍然有十多個省份給予了許可。亞洲動物基金也已發函至福建證監局,反對歸真堂上市。

「大量證據表明,活熊取膽業給數以萬計的黑熊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而熊膽製品的不可替代論也遭遇挑戰,它大多取自傷病黑熊,對消費者健康的影響也令人擔憂。」騰訊綠色與南方週末發起的公開信稱。

安徽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授祖述憲在其博客上說:「現代醫學證明,熊的膽汁沒有什麼治療用途,但長期服用一定劑量的熊去氧膽酸,可以用於治療膽囊裏小的膽固醇結石和預防復發,還可以減輕膽汁淤積,用於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請注意:不是有些文章所說的治療乙型或丙型肝炎!)用途有限,僅此而已。」

《新民週刊》對龍橋黑熊救助中心的報導稱,其2007年發佈報告顯示,在救助中心因病死亡的取膽熊中,37%死於肝膽系統的癌症,醫生推測癌症的發生,可能與取膽引起的慢性炎症、感染有關。這意味著,消費者購買的熊膽,很可能來自一隻病入膏肓的熊,而且它患病的器官,正是分泌膽汁的肝膽系統。這樣的膽汁衛生狀況和所謂「藥效」,讓人擔心。

該報導還稱,儘管熊膽具有藥用價值,但並非不能夠被其他中草藥替代,很早就有中醫研究者提出,一些中草藥完全可以用來替代熊膽。在傳統中醫學裏,熊膽以苦寒之性,被用於清熱、解痙、明目、護肝、驅蟲,在中醫傳統文獻中,多種草藥也有同樣的功效。比如蒲公英、野菊花等。

歸真堂方面反駁稱:「有人誇大地稱有50多種中草藥可替代熊膽,那只是從同樣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上講,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天然藥物的動物組組長鄧明魯教授介紹:科學研究已證實,熊膽粉中的牛磺熊去氧膽酸是其他任何動植物成分都替代不了的。」

亞洲動物基金會的創辦人和行政總監謝羅便臣對《新民週刊》說,其實,現在目前國內每年生產7000公斤熊膽,但消費只有4000公斤,有大量的熊膽是被囤積的。祖述憲也表示:「中國是熊膽產品的出口國,如今已生產嚴重過剩,因此商家企圖通過虛假的廣告宣傳,在『保健品』和洗髮香波等方面擴大銷售市場。」中國市場出售的韓國LG竹鹽牙膏也含有熊膽成分。

針對公眾質疑,歸真堂3月1日在其企業網站上貼出2006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養熊取膽等問題召開新聞發佈會文字稿,並標出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副司長王偉如下發言:

「現階段『養熊取膽』技術和條件與上世紀80、90年代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進。採用『鐵背心』、『小鐵籠』對待取膽熊的情況,已基本改進為『自體造管引流』和無痛操作等等,部分組織或者個人仍在沿用過去的或非法的個案照片和錄影渲染中國的『養熊取膽』現狀,這實際是對現實的歪曲,並明顯存在為籌集資金誤導捐贈人的傾向。」

但張小海對《每日經濟新聞》說,摒棄了鐵馬甲和插膽汁引管等粗暴方法,並不意味黑熊痛苦減少。對於現代活熊取膽是否仍有痛苦的疑問,白一鵬向歸真堂表示,願意配合歸真堂技術人員在無麻醉的情況下,對自己進行「無痛」膽汁提取,來驗證歸真堂自稱的「無痛技術」。

日前已有媒體報導,福建歸真堂上市計畫已經福建省廳初查並獲得通過。歸真堂創辦人邱淑花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養熊是林業部頒發批文,生產熊膽粉是1995年衛生部頒發藥准字型大小,都合法。她說:「如果反對我們就等於反對國家。」

相關文章

確保中醫的健康未來發展 2006年10月20日

中國的虎骨交易 2006年11月16日

老虎養殖反對論 2009年10月21日

紀錄片揭開中國吃貓產業黑幕 2010年10月6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2月24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致命性真菌襲擊法國罕見負子蟾蜍

本報2011年3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洪美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負子蟾蜍的公蟾蜍會揹負受精卵並保護、照顧受精卵直到孵化為止 。圖片節錄自:Alamy/英國獨立報。法國庇里牛斯山地區一種罕見的蟾蜍正遭受致命性真菌感染,科學家們迄今尚無對策。

從中美洲到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地,此感染症對青蛙和蟾蜍都有嚴重影響。全球3成以上的兩棲類都遭受此感染症威脅。

最新受害者是棲息在庇里牛斯山雪地的受保護物種,負子蟾蜍(Alytes obstetricans),他們的族群正急遽下降。此物種的公蟾蜍會揹負受精卵並保護、照顧受精卵直到孵化為止,因而得此名。

庇里牛斯山國家公園科學服務處的Eric Sourp表示,在Néouvielle一地,95%的蟾蜍族群已經消失,而在另一個地方一天裡就發現350隻蟾蜍死亡。

有關於爆發此症的源頭,普遍的說法是因利用活青蛙測試婦女是否懷孕的實驗所引起。目前盛行的理論認為,人們大量出口南非的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以進行妊娠試驗,因此而傳播感染症。活蛙妊娠試驗是將婦女的尿液注射進蛙的皮下, 如果婦女懷孕,雌蛙將會下蛋,而雄蛙會受刺激產生精子。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Dirk Schmeller表示,「非洲爪蟾是此感染症的健康帶原者,以前沒有人意識到會有安全上的問題。」

※資料來源:獨立報

Top

 

猛禽過境展生機 珍惜鳳山丘陵鳥友反開路

本報2011年3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灰面鵟鷹。一年一度的春季猛禽過境場景,悄悄地在高雄鳳山丘陵上空揭開序幕,並將逐漸進入過境高峰期。在重工林立的南高雄,此景更顯難能可貴,然而隨著國道7號開路計畫即將劃過這塊棲地,引發當地民間團體憂心,呼籲政府相關單位重新重視鳳山丘陵多元價值。

首批過境的猛禽包括灰面鵟鷹、遊隼、燕隼,高雄鳥會的調查員15日還意外發現1隻列名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鳥類「東方白鸛」,這是今年繼宜蘭員山第二度發現東方白鸛的蹤影,突顯鳳山丘陵生物多樣性的表現。東方白鸛和歐洲常見的送子鳥-白鸛屬於同一科,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I,鳥類紅皮書中屬為「瀕危」等級。

雖然春季猛禽遷移的路線比較分散,但此地春猛禽過境約有2-3萬隻,是較集中的過境點。而此盛況預計下周將進入高峰期。

鳳山丘陵涵蓋林園區的駱駝山及鳳山水庫。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駱駝山幾乎可說是猛禽從恆春登陸後,往北飛行的第一座山頭,猛禽就是靠山頭產生的上升氣流往飛高處攀升;或是黃昏時陸續抵達的猛禽夜棲地,可說是恆春半島以北的第一個重要夜棲地。

國道7號路線位置圖,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這片當地人稱為「鳳凰山」的鳳山丘陵,居高臨下的地形在平坦的高雄平原上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因而成為營區要塞和管制區;林昆海說,再加上台灣民眾相信此地風水條件,多處墳墓設置在此。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說,因此阻隔了民眾到此一遊,賞鳥觀光的機會,也因此缺乏全國知名度。

林昆海說,相較於駱駝山以北另一個猛禽重要的過境路線八卦山,因為接近市區,賞鳥幾乎成了全民運動。

高雄鳥會提供相關的歷史記載,1865年3月22日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就在高雄左營半屏山目擊到猛禽過境的景象;光緒11年(1885)大甲鐵砧山國姓井旁立的「國姓井」碑記中提到:「相傳鄭成功駐兵處,被困乏水;以劍插地,得甘泉,大旱不涸。年年清明前,有群鷹自鳳山(由鳳山丘陵北移)來聚哭,不至疲憊不止。」由此證明自古以來,鳳山丘陵就是猛禽北返的一個重要過境和夜棲地點。

林昆海說,隨著南高雄重工業開發,導致空氣污染及綠地不足的現象,鳳山丘陵除了是過境猛禽進入高雄的重要休息站和夜棲地,更是小港、大寮、林園地區民眾唯一可以喘息、休閒的綠地,更是災難發生時極為重要的庇護空間。

而這個具有歷史意義,重要的猛禽過境棲地,隨著國道7號的開發計畫面臨威脅,林昆海擔心,開路可能造成鳳山丘陵上千或上萬年之景觀消失。

南部多個民間團體因國道7號路線經過鳳山丘陵,影響數萬隻猛禽遷移棲地,也影響保育類鳥類、白鼻心等動物覓食、夜間棲息棲地不可逆的破壞與衝擊;更不提國道7號預計行經鳳鼻頭國定史前遺址邊緣,可能造成的破壞及影響無可估計,而反對開路。

林昆海說,過境候鳥應全程保護。國工局雖提出幾個替代方案,鳳山丘陵仍難逃切割的局面。高雄鳥會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正視鳳山丘陵在生態、防災、國防、歷史文化、空污防制、水土保持、健康休閒的價值,除了不讓國道7號的開發影響過境猛禽的棲息,更積極期待能全面進行復育、規劃為自然園區,給後代子孫及在此生息的萬物一塊綠地。

Top

 

節能減碳當道 以木炭汰換石化產品正夯

本報2011年3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現代家居生活中,如能增加高溫燒製之木炭產品的使用,將有助於節能減碳。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利用外來種銀合歡廢材,以近750℃燒製成的木炭產品,除了發揮調濕、除臭與淨化水質等功能,還能達到碳中和,比石化製品更能節能減碳。

將家中使用的芳香劑、除濕劑改為木炭產品,取代化學品,將減少碳排放。林業試驗所森林利用組副研究員林裕仁說,木炭原料來自木材,是樹木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碳固定於樹體內所製造的有機體。樹木長大成材,製成家具等各種木質產品,碳元素也能被固定,長期保存在木質產品中;之後若腐朽或焚燒,原固定在木材內的碳元素會再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回大氣,而所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等同於原先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達到「碳中和」。

民眾習慣使用的芳香劑、除濕劑,原料大多來自石化產品,額外排放的二氧化碳,將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急速攀升。 林試所表示,木炭特殊微孔隙構造,可提供為調濕、除臭與淨化水質等機能性資材;而以高溫製成的木炭,具高導電性,可作為靜電防止材料、導電性材料、燃料電池材料與電磁波遮蔽材料等,其用途非常廣泛。近年來,日本更提倡「木炭新用途」,推廣以木炭(如以高溫900℃製成的備長炭)作為環保新資材,廣泛使用,表現亮眼。

林試所曾於2009-2010年間,以墾丁國家公園砍除的外來入侵樹種銀合歡廢材,自行建造土窯燒製木炭,製成的木炭性質可發揮極佳調濕、除臭與淨化水質等機能用途,也證實了木炭高度的節能減碳效益。目前林試所結合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將此技術推廣於社頂社區,發展社區產業,也協助嘉義、南投竹農,利用孟宗竹、桂竹,製成竹炭,促進社區經濟利益。

Top

 

福島50英雄 誓死守核電廠

摘錄自2011年3月17日蘋果日報報導

「這是我的職責,我不怕死!」日本福島核電廠昨又傳出反應爐爆炸,輻射外洩量急劇飆高,留守在核電廠最後一批50名人員也全數撤離,1小時後當輻射量下降,他們又重返核電廠崗位「死守」,以生命作嚴防輻射外洩的最後防線,被媒體譽為「福島50」英雄,感動全球。

鑒於輻射污染威脅高漲,日本前天下令撤離福島第一核電廠750名人員,只剩50人留守;這些留守的無名英雄,有的是臨危受命,有的是自願加入或退休人士;他們置生死於度外,持續為反應爐進行降溫作業,獲媒體封為「福島50」英雄。

16日上午10時許,核電廠輻射量突然急升,連「福島50」也一度被要求撤離。

據《紐約時報》報導,過去2天,這50人必須戴上不甚舒適的防毒面罩,或背著沉重氧氣筒,配備微弱閃光燈,在宛如迷宮的設備間攀爬,現場不時傳出爆炸聲響,是反應爐外洩的氫氣接觸空氣時發生的化學反應。儘管穿上全罩式防護衣和頭罩,但他們都心知肚明,對看不見的輻射,防護效果少得可憐。

他們利用消防幫浦以每秒數百加侖速度,將海水送往1號、2號和3號反應爐,替已部分融毀、不時噴出輻射物質的反應爐降溫。因他們知道倘若爐心融毀,數以千噸輻射塵將散布空氣中,屆時死傷是數以百萬計。

日本厚生省前天表示,已將50人每人可以合法暴露的輻射量,從100毫西弗提高到250毫西弗,這雖然能讓他們可以留在現場更久,但「考量到工作人員的健康」,這已是極限值。事實上,250毫西弗相當於美國核電廠容許員工最大暴露量的5倍。

報導指稱,這些暴露在高輻射量的「福島50」英雄,犧牲情況恐將陸續增加。強震以來,福島核電廠已有5名員工喪生、22人受傷、2人下落不明,另11人因3號反應爐氫爆受傷。

東京電力公司表示,這50人一如消防隊員及精銳部隊般具有團隊精神,他們午餐時經常討論,若發生危急狀況時,公司該如何因應。美國資深電廠員工費德蘭指稱,一般共識是要家人趕緊逃命,自己則堅守崗位,「你當然會擔心家人的健康安危,但你有義務守在電廠,這關乎榮譽感和同袍情誼。」在重視團體精神和不惜犧牲的日本,狀況更是如此。

據CBS報導,1名日本官員曾與「福島50」英雄其中1人聯絡上,他向官員說:「這是我的職責,我不怕死!」但外界質疑留守核電廠的人員不足以應付長期抗戰。依美國標準,每個反應爐至少10至12人負責。美國資深核能工程師古德森直言,50人不足以負責6個反應爐,「撤守(750人)就是舉白旗投降。」

Top

 

馬︰核廠不停機 核四續建

摘錄自2011年3月16日自由時報新北市報導

總統馬英九視察原能會後表示,台灣的核一至核三廠無須停工,核四廠繼續興建,但都要加強補強措施。馬英九並強調,萬一台灣發生嚴重的緊急核安事故,窮盡一切辦法仍無法挽救時,將不惜「壯士斷腕」,放棄核電機組,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馬英九15日赴原能會聽取「日本東北地震後續引發核能電廠事故及應變檢討」簡報,他強調,台灣的核電政策沒有改變,但是增加安全是確定的方向。核一至核三廠在發生緊急情況時,才會停止運作,因此不必停機;機組延役也需要考量世界潮流。

他說,核一至核三廠可以承受六級震度,也能阻擋12公尺高的海嘯,目前設計都足以應付,但仍須強化四個廠區。

Top

 

論壇∣放下情緒,理性面對日本核子事故——立即妥善處置台灣核電廠用過核燃料

作者: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四座機組,在3月11日的大地震、海嘯之後,陸續發生爆炸,成為日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核子事件,而目前事故的嚴重度,雖不及1986年烏克蘭的車諾比爾事故,但已經超過1979年的美國賓州三浬島事件。福島核事故,尤其是透過日本NHK即時轉播到全世界,電視加上網際網路的傳播,讓全世界同步感受到日本核子事故,使看到新聞的人,都有「我是日本人」之感。反而是災區停電全黑的災民,「身在輻中不知輻」,因為他們無法收看電視,或收聽廣播。

全世界大多數人,平時不會關心核能,而關心核能的人,一談到核能,就會分成「擁核」、「反核」的陣營,一旦核事故發生,擁反陣營就會箭拔弩張對抗,在非理性的語言衝突下,讓平時不關心、不了解核能的人無所適從,失去了全民核能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台灣,核能的密度比日本更高,地理、地質、地殼板塊位置和日本類似,甚至更險惡,我們應該理性來深入了解、探討這次福島核事故,給我們帶來什麼教訓。

在社會分類上,大家一定把我這個環保人士當成反核者,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1999年台灣的三座核電廠的千年蟲專案稽核,是我為台電做的,而且我簽發出這三座核電廠6座機組Y2K準備就緒的證書,我是對事論事來看風險管理,和擁核、反核無關,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國家,或是全世界任何一座核電廠發生意外,這是「人道主義」,更高於對核能的認知或態度。任何專業人士都要對他的專業負責,而且要有職業道德。

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時我在上海,前往北京,一路上都聽到相關的報導,我特別注意核電廠的消息,果不其然,福島、女川、柏崎刈羽都出了一些事故,但福島最為嚴重,4天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今夜(15日),日本天氣轉變,由西南風刮起東北風,下風的東京、甚至台北,都會受到核輻射的污染,但是這並不是太危險的,更悲慘的是災民,沒有食物水電能源供應,在飢寒交迫下,如何渡過今夜,雖已初春,但日本東北今夜氣溫有如寒冬。我在北京吃完火鍋,走出店來,一陣陣北風吹來,我並不擔心有沒有核電廠的輻射落塵,而是那些日本災民,今晚如何渡過,有多少人可能熬不過今夜。

回顧這4天來的新聞,從12日上午日本官房長官說核電廠都安全,到15日日本首相菅直夫宣布,日本將面臨重大的核子事故,福島電廠的人員除了50多位留下來繼續灌水,其他800人都撤離了,以及各國啟動撤僑機制,看來日本官方和東京電廠在第一時間不是輕估了核子事故,就是隱瞞了事實,我認為這兩者皆有。

在此不贅述福島核電廠事故的細節,只看其原因,其第1、2、3號機組在地震前還在運轉,地震發生時,自動緊急停機,但炙熱的爐心的熱必須有電力移除,海嘯使備用的發電機失去功效,從12日至14日陸續發生氫氣爆炸,甚至把最外層的廠房屋頂都炸開了,主要是運轉時爐心的熱移除機制失效,造成爐心溫度過高,一度有外電報導,高達攝氏2700度,反應爐心的燃料棒必然熔毀,在高熱和輻射下,水被裂解成氫氣、氧氣,氫氣和外界接觸,產生爆炸,冷卻水流失,工作人員注入海水冷卻,其後果是爐心毀損,而海水流到哪裡去了?福島都是沸水式反應爐,冷卻水直接和爐心接觸,這些海水,和原來的冷卻水都會受到核心輻射物質污染,除了化成水蒸氣外,還有的水可能流入海裡,海洋污染尚未接獲報導,相信也一定受到污染,而且這種核污染,一定會延續百年、千年,像主要的銫137,半衰期是30年,每30年衰減一半。

第1、2、3號機組的事故,我過去在核電廠訪問時,在教科書、訓練手冊上都有,並不意外,令我意外的是第4號機組,原來這個機組是在停機歲修的狀態,照理說,應該沒有其他3座機組的問題,但15日上午,在菅直人開記者會向世界昭告日本的核電廠危機一小時後,發生爆炸與起火事件。一座停機的核電廠為何會發生如此事故?

14日的紐約時報的報導,美國核能界已經意識到日本核電廠在未來幾天或幾週內會遭遇到冷卻池的用過核燃料的威脅,因為用過核燃料儲存在核心圍阻體外的冷卻水池中,水池沒有像核心受到多重圍阻體的保護,只有一般廠房的保護。但冷卻水池需要不斷地循環冷卻水,因為核電廠停電,冷卻水無法循環,而用過核燃料的高熱,會把池中的水蒸發掉,使得用過核燃料暴露在空氣中,熱移除不足,產生高溫,使用過核燃料熔化,甚至發生火災。

依照1997年美國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的研究顯示,以美國紐約州長島為例,如果冷卻池中的用過核燃料發生事故,最壞的情況,將使500英里(800公里)內100人立即死亡,13萬8千人未來有死亡可能,同時研究也指出,在2,170英里(4,336公里)內的土地受到污染,損失高達5460億美元。簡言之,用過核燃料發生事故的嚴重度,將超過核電爐心熔毀的問題。

三浬島事故發生時,核電發展才20年,核電廠還年輕,沒有太多用過核燃料的問題,而且三浬島當時尚未喪失外部電源,所以還能控制。但隨著時間推移,日本福島1號機已有40年的歷史,4號機也有32年的歷史,堆積了許多用過燃料棒,也產生了新的危機與挑戰。

反觀台灣,核一、二廠已經超過30年,核三也快30年,而它們的用過核燃料早已超載,比原來設計的冷卻池容量多了2、3倍,因為反核聲浪,再加上台電內外部問題,使得用過燃料棒問題一直延宕,至今未獲解決。

從福島的經驗,我們必須冷靜、理性面對台灣核電廠的用過核燃料問題,必須為台電的用過核燃料找到適當的出路,如果不立即處理,如果發生事故,核電廠失去內外電源,除了嚴重的爐心熔毀問題,還有更嚴重的用過燃料棒的熔毀問題。反應爐每年都會更換部分燃料棒,在冷卻池中的用過燃料棒是反應爐中的十多倍,而且沒有堅固的圍阻體保護,更容易擴散到環境中。

不論反核、擁核的朋友,希望我們能夠一起來面對一個比反應爐爐心熔毀更嚴重的危機,大家一起來為核廢料謀出路,這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責任。看到福島事故,我們應該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把核一、二、三廠的用過核燃料處理好。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