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3.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澳洲永續建築大師抵台演說:永續 建基在土地的視野上


斯達契柏利的作品Reeves House,打破內與外的分隔

擅長以創新手法設計永續建築的澳洲新一代建築師彼得•斯達契柏利,昨日在澳洲商工辦事處邀請下來台演說,提出他的永續關懷「因土地而生的視野」──建築物應該反映出所在地的景觀、地貌、還有氣候。
 

斯達契柏利與他所主持的建築師事務所,最近屢獲國際各大獎項的肯定。他深受年輕時在澳洲沙漠鄉野生活經驗的影響,所設計的房子多半使用隨處可得的一般建材。特別是澳洲的原住民,在當地乾燥、缺水等嚴苛的自然條件下發展出順應自然的知識與生活方式,在他看來,這種內蘊在文化脈絡中的知識,給予他極大的啟發。他認為,講求永續性的現代建築,應謙卑向傳統文化學習。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2010環境十大前瞻──拚下一世代的幸福 需要綠色革新思維與作法

讓每個工作 都能成為綠領工作

向老建築學綠建築:中國式屋頂的反宇向陽

布萊頓圖書館 隱身繁華市街的英式綠建築

透視中國環境 |戈壁小城「鯨吞」國際核廢料

作者:袁瑛(南方週末記者)、王淏童(南方週末實習生)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政府大樓的背後,有一幢不起眼的6層小樓,門口掛著「中核甘肅乏燃料後處理工程籌建處」的牌子。當地一位官員指著這幢樓對記者說,「那裡的事辦成了,嘉峪關的發展不可限量。」

「那裡的事」涉及一筆近2000億的核電大單。2010年11月,中國核工業集團與法國阿海琺公司簽署協議,在中國西北某地建設一座年處理規模達到800噸的乏燃料後處理基地。

多位參與了項目選址討論的專家向記者證實,目前該專案基本選定在甘肅省嘉峪關以北的金塔縣內。按照核電專案「工作區與生活區分離」的原則,如果該廠建成,那麼專家和工人的生活區將基本劃定在距金塔縣相對較近,但又保持了一定距離的城市——嘉峪關、酒泉或玉門。

一時間,千億核電項目刺激了這幾個戈壁偏遠小城的「神經」。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去年氣候前所未有的極端多樣,有67國發生洪水,還有一波波熱浪,第六次大滅絕當前,個人和企業需要改變,才有可能度過難關,未來是正2℃或負2℃,決定在我們自己的手上。目前正有地球日的「百萬綠行動」讓大家一起從生活作改變,台灣地球日網站上線的第一天,就有近6000筆綠行動登錄,可見大家都是滿腔熱血呀!

剛果決定暫緩在維龍加國家公園内進行石油勘探活動,此舉保護了瀕臨滅絕的山地大猩猩。提到山地大猩猩,讓人緬懷牠們的守護天使黛安弗西女士,她為了保育工作而遭到暗殺,留下「迷霧森林十八年」這本自傳給更多人啟發與勇氣。而21日晚間環保人士陳椒華遭到攻擊,今早環保團體召開聯合記者會譴責暴力,陳椒華更提出聲明要求政府讓守護環境的人可以遠離恐嚇傷害

福島核電廠事故波及擴大,目前當地的水與食物都不能用了,冰島空氣中也已測出微量碘,恐怕很快會遍佈整個北半球,反思我國在蘭嶼的核廢輻射污水流向成謎,若是無人控管處理,污染將長存3百年以上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推升GDP外 國光石化的經濟風險

作者:謝孟哲(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

風險評估重點,在於探究風險的真實性及可能性,並進一步研判決策帶來的效益是否大於風險,以擬定相關因應措施,設法迴避、降低或是補償風險帶來的危害。

那麼,興建國光石化有哪些已知的風險?而相對又能對台灣帶來什麼效益?

在5日舉辦的「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裏,參與國光石化風險評估報告的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徐世勳指出,包括像農漁業損失、廢氣排放引起的健康問題、地層下陷造成水資源缺乏、對當地濕地生態及白海豚的衝擊,以及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加劇氣候變遷等,皆已在國光石化風險評估報告預期內。

精采內文

 
 
 

澳洲永續建築大師:永續 建基在土地的視野上

本報2011年3月24日台北訊,蔡錫昌報導

彼得•斯達契柏利(Peter Stuchbury),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提供擅長以創新手法設計永續建築的澳洲新一代建築師彼得•斯達契柏利(Peter Stuchbury),昨(23)日在澳洲商工辦事處邀請下來台演說,提出他的永續關懷「因土地而生的視野」(with a view to the land)──建築物應該反映出所在地的景觀、地貌、還有氣候。

斯達契柏利與他所主持的建築師事務所,最近屢獲國際各大獎項的肯定。他深受年輕時在澳洲沙漠鄉野生活經驗的影響,所設計的房子多半使用隨處可得的一般建材 。 特別是澳洲的原住民,在當地乾燥、缺水等嚴苛的自然條件下發展出順應自然的知識與生活方式,在他看來,這種內蘊(embedded)在文化脈絡中的知識,給予他極大的啟發。他認為,講求永續性的現代建築,應謙卑向傳統文化學習。

斯達契柏利指出,從現實面來看,不可能設計出完全不會產生廢棄物的建築;只能站在「永續性」的基礎上,從建築的物理(建築形式)與情感(與建築使用者間的關係)兩個面向中反省自身。

在彼得‧斯達契柏利的作品中,透露著向新幾內亞或澳洲原住民所學習到的知識:儘可能地運用在地材料、儘可能地運用自然方式來調節室內溫度,例如透過熱惰性材料(thermal mass)來吸收日照熱量作為冬季取暖使用,或是設置垂直通風豎井來強化通風。

此外,斯達契柏利也運用現代材料作為輔助強化結構強度,並致力於讓建築符合「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概念,讓建築物就算走到使用壽命的末期。也可將95%的材料拆解後回收再利用。他指出,「建築,需要好的細節」,這些細節不但來自於對建築物坐落基地周遭環境的深刻理解,也來自於運用這些自然條件所作出的最佳設計,並運用最適當的材料。

斯達契柏利在演說中分享一則趣事:在一件設計案中,業主希望能在建築物當中加裝冷氣,但卻不知到設計中已納入了調控溫度的通風井,業主只需打開風扇便可發揮效果。這則案例讓斯達契柏利特別有感受,也藉此強調,光是有好設計的建築是不夠的,要發揮建築原先設計的效能,使用者也必須用心理解這些細節。

斯達契柏利也指出,建築不應只是蕭規曹隨,好的建築師要有自己深刻的觀察,並從土地的角度去進行設計,力求在滿足使用需求的同時也要能減少對於周遭環境的破壞,「把對的東西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今年初,澳洲昆士蘭發生近百人死傷的嚴重水患,斯達契柏利認為這是對人為盲目開發所帶來的一大警訊,更凸顯出人們應從土地所生的視野去思考與設計,以此建構當代建築永續性的基礎。

彼得•斯達契柏利小檔案

資料提供: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

斯達契柏利從 1981 年就開始獨立執業,是澳洲最知名的建築師之一,目前,他是彼得斯達柏利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人,他用極為創新的手法以及設計理念看待永續建築,讓他的作品在澳洲聲名大噪。

年幼時,他曾以澳洲新南威爾斯省西部的沙漠為家,因此他立志要把對環境與土地的這份尊敬,在建築設計時完全展現出來。他希望設計一個真正的在地建築,使這些美麗的房屋,深刻地且有技巧地與土地的獨特性連結在一起。

斯達契柏利在世界各地任教,目前他是澳洲紐卡索大學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的教授,也是澳洲建築學會(Architecture  Foundation  Australia)的國際建築大師之一。從 1995 年開始,他的建築師事務所已經贏得 38 項澳洲建築師協會大獎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wards);1999年,斯達契柏利獲頒國家金屬工業的卓越獎;2000與 2008 年得到澳洲木材設計獎(Australian Timber Award) ;2006 年他摘下義大利創新建築──設計與永續獎的第二名;2008年事務所更贏得俄羅斯的《Living Steel》極端氣候建築設計獎。 他替日本知名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所設計的  Wall  House,甫獲 2010 年澳洲國家建築獎的國際設計大獎。

彼得斯達柏利建築師事務所在世界各地都有作品展出,包括澳洲本土、德國、法國、南非、納米比亞、美國、日本、斯洛維尼亞等,也曾經參與 2006與 2008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Top

 

透視中國環境 |戈壁小城「鯨吞」國際核廢料

作者:袁瑛(南方週末記者)、王淏童(南方週末實習生)

圖片來自互動百科

戈壁小城的衝動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政府大樓的背後,有一幢不起眼的6層小樓,門口掛著「中核甘肅乏燃料後處理工程籌建處」的牌子。當地一位官員指著這幢樓對記者說,「那裡的事辦成了,嘉峪關的發展不可限量。」「那裡的事」涉及一筆近2000億的核電大單。2010年11月,中國核工業集團與法國阿海琺公司簽署協議,在中國西北某地建設一座年處理規模達到800噸的乏燃料後處理基地。

多位參與了項目選址討論的專家向記者證實,目前該專案基本選定在甘肅省嘉峪關以北的金塔縣內。按照核電專案「工作區與生活區分離」的原則,如果該廠建成,那麼專家和工人的生活區將基本劃定在距金塔縣相對較近,但又保持了一定距離的城市——嘉峪關、酒泉或玉門。

一時間,千億核電項目刺激了這幾個戈壁偏遠小城的「神經」。

對於這幾個人口稀少、資源貧乏、支柱產業單一的戈壁城市來說,一個千億項目所能帶來的配套產業和投資,無疑是一根發展的「救命稻草」。

以嘉峪關為例,其已經新建的機場航站樓,和正在建設中的高鐵項目,「在向上級審批要地要錢時,拿這個核電項目說事都管用。」上述地方官員告訴記者。

「核垃圾」兩難

核能的安全性和環境風險一直是爭議的焦點,自1986年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在蘇聯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後,關於核廢料處理的抗議聲就不絕於耳。

2010年11月5日,一輛載有123噸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列車從法國出發前往德國,一路上遭到近5萬名抗議者在沿途的重重阻攔。這些源自德國核能發電廠產生的廢料,此前被送到法國阿海琺集團下屬一家核燃料回收廠進行處理,然後按計劃用火車運回德國,存放在一個過渡性的核廢料儲藏地。

這已經不是法國公司阿海琺第一次在運輸核廢料途中遭遇「攔路虎」。作為商業化運作核廢料後處理的領軍企業,阿海琺公司的客戶包括德國、俄羅斯、日本等很多國家的核電站。作為國際「核廢料處理中心」,核廢料在法國與這些國家之間往來運輸,所到之處,無不遭到民眾的強烈抗議。

據接近該專案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合作之初,法國方面就表示了將此專案作為亞洲核廢料回收中心的想法,而這一想法也得到了國內專家的證實。 「2009年,受到韓國出口核電站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刺激,中國的核電站也在躍躍欲試希望能夠走出國門,出口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李甯教授告訴記者。

這意味著,今後運往甘肅的核廢料,不僅來自國內的核電站,還很有可能來自周邊國家。「回收技術是否成熟」已經成了專家擔憂之處。

環保部核安全司核燃料處處長邵明昶表示,核廢料回收確實存在回收安全的問題,因為採用化學方式,工藝流程比較複雜。乏燃料後處理成本非常高,對工藝流程、設備以及材料要求非常高。

幕後商業「推手」

2011年1月3日,「中國核能技術獲重大突破,鈾利用率提升60倍」的官方消息,高調宣傳了中國在核廢料處理技術上的突破。

「這其實是在釋放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就是法國不跟我們合作,我們自己也能搞。」一位知情人士這樣詮釋。圍繞這個價值2000億的合作專案,中法也在投資形式和合作比例上「拉鋸式」談判。「現在阿海琺缺合約,其處理設備正處於『吃不飽』的狀態。」清華大學陳婧研究員透露。

自2009年痛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4座核電站200多億美元的「大單」之後,阿海琺在法國的核電領導地位就遭受嚴重質疑;與此同時,本應在今年竣工的法國和日本合作、建設在日本的核廢料回收廠,也由於某些技術原因而延遲。(此次日本大地震對東北地區的核廢料回收廠也造成了影響:乏燃料的冷卻水洩漏,核設施也遭遇了停電。)

顯然,來自中國的千億合約無疑可以填補阿海琺的產能空缺。

不過,談判僵持在價格上。陳婧表示:「即使價格下降到1000億,對於目前引進法國技術和設備來說,仍然比較昂貴。」

即便如此,在另一個「巨手」推動下,千億核電大單也在一片爭議聲中逐漸「現形」,這即是一手握緊了中國核電從裝備到後處理整個產業鏈的中核集團。

中國核動力榮譽院長、前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錢積惠教授對記者坦言:「中核拿到一個大單,由國家出錢,搞活後處理環節,這對於中核來說非常划算。」

錢積惠坦言,他最大的擔憂在於:如今的千億核廢料回收項目,是否也會如當年國家引進「AP1000」核電技術一樣,成就的僅僅是「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一家的利益?

「可以等一等?」

在中國,最早提出乏燃料後處理技術問題的緊迫性是在2004年。時年,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顧忠茂曾上書國家領導,拋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後處理技術比印度還落後20年」。

此言論一拋出,國家相關領導立即做了批示,但終究還是落得「雷聲大、雨點小」。

據知情專家介紹,近日宣佈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發項目,是以中核404公司為基地開展乏燃料後處理研發的成果,該專案前後獲得的科研經費不足20億,卻前後歷時24年。

相比研發工作的緩慢,急於上馬商業化運作專案,在很多專家眼裏,認為並「沒有必要」或者「可以等一等」。

「上核廢料回收項目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鈾原料不夠了。」在錢積惠看來,目前經過回收迴圈得來的二次鈾料,遠比目前市場上的新鮮鈾料貴得多。

國家環保部核安全司核燃料處處長邵明昶表示,在國際上,核廢料回收並沒有大規模使用,天然鈾的成本還是低很多,而且核廢料回收技術只有應用在第四代核反應爐上,其經濟效益才可能更好。

與此同時,國內核電站設計運行之時,都準備了充足的廢料暫存池,「處理核廢料問題並不是那麼緊迫。」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主任傅先剛告訴記者說。

從目前的國際做法來看,除了法國、英國以及俄羅斯等國在上個世紀就走上了「乏燃料回收和迴圈」的道路,其他國家仍然在保持觀望。經濟效益、安全風險以及技術成熟度等因素的考量,都成為目前觀望的主要因素。

保持「觀望」並不代表在核燃料回收技術的研發上「停滯」。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李甯教授說:「雖然沒有做商業佈局的考慮,但美國能源部和國家實驗室一直在政府的積極支援下發展核燃料回收技術,以提高這一技術的性能。」

國家環保部核安全司核燃料處處長邵明昶認為,國內肯定是要走「閉合迴圈」,即「對乏燃料進行後處理,從中回收鈾、鈈等迴圈利用核燃料的道路」,國內的技術來看,從軍工來說,有回收的技術,但從民用來說,技術有異曲同工之處,但還未商業化。

「與法國合作,這一週期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建成核燃料回收廠也得等到2020年,根據目前我國研發水平,在2025年實現自主建廠是非常可能的。」參與了日前公佈取得「突破進展」的核廢料處理研發專案的專家,這樣自信地告訴記者說。

相關文章

中國核能將走向何處? 2011年3月17日

中國「十二五「規劃:美國何去何從? 2011年3月16日

中國核電的寶貴一課 2011年3月14日

太陽能與核電:「歷史性的易位」」 2010年8月4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3月2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面對氣候極端化 人類不改變恐將邁向第六次大滅絕

本報2011年3月24日台北訊,夏道緣報導

去年氣候極端性多樣性,是前所未有,2010年全世界有67個國家洪水為患,北半球高溫情形嚴重,甚至在巴基斯坦有高達53度高溫。所有想到的災害,去年一年內都發生,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強調,這情況跟我們人類所犯的錯誤有很大的相關,人類的行為改變的地表溫度,使大氣、海水、地表不斷升溫,人類恐將邁向第六次大滅絕。

昨(23)日在一場民間舉辦的「愛地球講堂」上,汪中和講述地球與人類所面臨的狀況,引起聽眾很大的迴響。他指出,無知的結果,導致人們無所懼怕或是過度恐懼,但我們現在還來得及,無論是個人和企業都要作改變。汪中和認為,我們所需要的是另一波的革命,是心靈、思維、倫理的革命,不論政府、企業、個人都要改變,它的成功與失敗,牽動了人類未來的命運。

汪中和分析,在這世紀結束,溫度將會比上世紀還高,即使在最節能的情況下,最少還要增加1.5度,每天至少有一種物種因升溫而死亡;「這是一條單行道」,人類文明將面臨使上最大的挑戰,已無法回頭,面對溫度越來越高,我們需要做調適,他強調「未來面臨的情況已經跟我們過去不同」。

他提出聯合國數據指出,必須在2050年前,人類碳排放必須縮減至低於1990年水準的一半,平均一人不要超過1公噸。然而,全世界每人平均碳排放4公噸,如此一來每人要減少3/4,但台灣人卻高達12公噸的碳排放。此外,2009年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是387.41ppm,去(2010)年則上升到389.85ppm,2011年已經到了391.76,平均每兩年上升2ppm;依此趨勢,不到30年就就會達到450ppm的警戒值。

對於汪中和提出的警訊,聽眾不約而同表示,從沒有想到地球已面臨這麼大的問題。聽眾游富美回饋,「或許一已之力有限,但至少先做再說……做好萬全準備比無知恐懼更重要」,鄭詣罄強調身為地球人都該為自己現在的行為負責;民眾吳玟玟說,「無論未來地球升溫是正2℃ 或負2℃ ,決定在自己的手上」,道出了現場聽者共同的感想。

Top

 

2011台灣地球日 網路串連發酵

本報2011年3月24日台北訊,黃慧珊報導

世界地球日本土系列活動已經展開,台灣發起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的「百萬綠行動」,今年以達到500萬筆綠行動為目標,共同響應國際2012年的世界地球日。台灣地球日網站上線第一天,已有近6000筆綠行動登錄,顯示台灣響應相當積極。

世界地球日今年以「十億綠行動」為活動主軸,目標在201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前達到十億筆綠行動,以要求各國領袖提出實際政策面對氣候變遷危機,也表達全民發展乾淨能源的渴求。

去年地球日,全台共募集到261萬筆綠行動,佔國際綠行動募集總數(4,200萬)的6.2%。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今年百萬綠行動以「綠動心台灣」為口號,期望更落實於生活、並擴大參與者,達成今年台灣社會「Green Up」目標。

綠行動 從生活中入手,8大議題24個行動指南

台灣地球日小組召集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表示,今年台灣地球日網站除了與國際地球日網站同步八大綠議題,更進一步依據台灣民情,各列出3個行動建議,提供民眾實際的行動指南。八大綠議題包括綠色教育、綠倡議、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消費、保育生物、資源回收再利用、水資源。

夏道緣說,在活動網頁中,每個人可以透過複選,承諾個人在生活落實的綠行動。另外,今年網站更加入Facebook、Google社群串連功能,希望經由轉貼,一人至少影響十人共同來加入。此外,參與者也能透過網站同步看見行動統計結果,觀察各項綠議題的在台灣社會上被關注程度與分佈狀況。

首推NGO綠行動地圖 串連本土綠動力

今年地球日網站也首度結合Google Map,將北、中、南、東、離島的環境守護組織羅列於圖,呈現台灣版本的NGO綠行動地圖。夏道緣介紹,這份E化的綠行動地圖以地區分類和議題分類,民眾可以依使用目的和需求進行搜尋,了解各草根團體所關注的環境問題和採取的行動,提供大眾更多關心與參與綠行動的機會。

目前網站共收錄25響應團體、77個綠行動指南,而且仍在陸續增加中。陳瑞賓秘書長說:「綠行動地圖將平日討論起來沉重的環保議題轉化為簡易的日常行動指南。越多民眾在日常中養成綠習慣,就會進而主動地關注環境問題,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社會整體環保意識。」

全台逾50個團體響應  提出近40個體驗活動

每年在4月22日地球日前後,世界各地都紛紛推出各式活動,彷彿一場盛大綠色嘉年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表示,今年本土地球日活動非常多元,包括知性的、參與性的、吃喝玩樂的、與網路串連等各式活動。目前地球日網站已有將近50個團體響應,內容橫跨從食衣住行育樂。

夏道緣副秘書長指出,台灣地球日的綠行動強調生活層面的落實。網路串連部分,已有Yahoo!奇摩綠生活頻道的台灣棲地守護行動,以及痞客邦公益家「地球降溫、資源重生」的創意徵件活動響應。實體活動系列,則包括宣導節能的「地球一小時」活動,還有以「生活、生產、生態」為軸線而籌辦的第八屆「NGO環境會議」與第三屆「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

愛護環境就是愛護自己,守護地球是達標美好生活的不二法門。台灣地球日網站已於3月22日正式上線,也同時開放作為資訊平台,供各單位刊載各地地球日活動,更呼籲各界籌辦自己的地球日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站查詢各地區舉辦的活動,一同參與這場綠色嘉年華。

如果願意加入綠行動,為環保盡力,可利用台灣地球日網站

Top

 

保護大猩猩 剛果暫停石油勘探

摘譯自2011年3月17日ENS剛果,金沙薩市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在維龍加(Virunga)國家公園内的山地大猩猩。圖片來自:WWF。 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決定暫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的世界遺產維龍加(Virunga)國家公園内進行石油勘探活動。園内住著一群瀕臨滅絕的山地大猩猩。

該國環境、自然保育和旅遊部部長荷西業頓多Endundo向全球環保界發出信函,澄清政府對公開交易的英國石油天然氣探勘公司,索科國際在維龍加國家公園内進行石油勘探的立場。

非洲最古老的國家公園,維龍加公園内居住著大約世界上僅存780隻中的200隻山地大猩猩,以及爲數不多的東部低地大猩猩。

業頓多發起一項所謂「全面、透明和兼容並蓄的」策略性環境評估,以提供剛果人民最佳方案。

他繼續表示,這項評估將有助於該部門決定:「哪些社會和經濟效益才能確實為該地區及其人民帶來發展。」並稱:「策略性環境評估將在公開援助數位捐助者的支持下進行。」

維龍加國家公園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佔地7,800平方公里。由剛果自然保育協會(ICCN)管理。

園内還有超過非洲任何其他保護區所擁有的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以及從17,000多英尺高聳入雲的魯文佐裡山脈冰川,到濃密難測的森林、草原、河流和湖泊生態系統等極度多樣化的景觀。

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將山地大猩猩列爲瀕危物種),瀕危山地大猩猩園内除了面臨石油開發所帶來新的威脅,維龍加山地大猩猩亞群也因該地區十年多的戰爭和動蕩而飽受衝擊。

而目前面臨的威脅包括,民兵入侵,木柴砍伐和開闢耕地所引發的棲地破壞、非法放牧、非法木材採伐、非法狩獵,包括為捕捉其他哺乳動物,如羚羊而設置的陷阱,而導致大猩猩死亡或傷害。

2004年,園内15平方公里的面積因轉為農田遭毀林,最近為非法生產木炭,木材採伐更出現急劇增加的現象。

此外,從事非法寵物與野生動物肉品交易的盜獵行爲又有捲土重來的跡象。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陳椒華遇襲 環團要求警方盡速破案

本報2011年3月24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環保女鬥士陳椒華21日傍晚7時5分,在台南環保聯盟辦公室外公然遭二名黑衣歹徒持棒棍毆傷,治安敗壞程度令人不寒而慄。環保團體今(24)日召開聯合記者會譴責暴力,要求治安單位早日將歹徒繩之以法。

環保人士蒙受暴力威脅近日時有所聞,去年6月22日迄今,台南環保聯盟前理事長黃安調遭嚴重痛毆,至今9個月仍石沉大海。該會現任理事長李建畿表示,近來台灣治安每況愈下已是不爭之事實,許多人對公部門所謂之治安已明顯改善已不具信心,尤其環保志工是良心的志業,不忮不求,為永續發展的環境善心守護,卻遭不法份子毆打,令人十分寒心。

受害者之一黃安調現身說法指出,去年遭不名人士痛毆,頭部瘀腫裂傷大量出血,腳部瘀青腫脹,連褲管都穿不上,「3名年輕歹徒欲將我置之死地,警方卻以一般傷害罪辦理」。環保志工常因舉發不法而身涉險境,他希望公部門應為第一線之志工辦理意外險,也希望這兩件暴力恐嚇案早日偵破。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到場聲援時指出,他既是律師,又是環評委員,都還曾在公開會議上受到暴力對待,顯見問題的嚴重性。立法委員田秋蓳提到,當年反六輕在宜蘭設廠時,地方人士認為黑道比較不會對女性下手,還特地挑選兩位女性作團體代表,沒想到時隔了20年後,現在黑道連女性都下手。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吳仁邦表示,環保團體這麼多,歹徒專挑台南環盟,似有針對性,警方應朝重大工程偵辦。

台南市警察局局長陳子敬表示,因剛調來台南市警局,不知道去年6月也發生一位環保人士受到不明人士毆打,已組成專案小組並連同去年6月發生之案件一起偵辦,將積極查辦盡快破案。

陳椒華受到暴力攻擊沉痛聲明

本人投入環保義工服務已十多年,今為搶救烏山頭水庫反對不當設置永揚掩埋場,二年來高速胎曾被刺破,台南環盟辦公室外也有黑衣人逗留威脅,多位關心者曾被恐嚇,至3月21日晚間7時許,再發生自身受到暴力攻擊受傷,雖幸無大礙,但本人對此暴力攻擊感到無比痛心,希望政府儘速查出原兇嚴懲不法,免使關心永揚案的環保人士處於危險恐懼中,僅此提出聲明:

  1. 請台南市政府警察局早日偵破查出兇犯,亦請指使暴力攻擊者懸崖勒馬,勿再叫喚無辜行使暴力傷害環保人士。
  2. 請行政院環保署及台南市政府以「行政程序法117條」撤銷永揚掩埋場案,勿讓新任環評委員受到恐嚇或傷害。
  3. 請中央或地方各環評委員會勿草率通過不當開發,免使環保人士一而再為保護環境心力交瘁並受到類似恐嚇與傷害。

Top

 

蘭嶼核廢輻射污水 流向成謎

摘錄自2011年3月22日立報報導

17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就台灣核能電廠防範地震、火災或海嘯等災害之安全防護措施議題,請經濟部、原能會、台電備詢。多位立委質詢台灣核廢料存放議題,目前核能使用所產生核廢只能「貯存」,貯存不慎所產生的污染則是無人可控管處理,污染時間長達3百年以上。

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會同意將核廢存放在自家家鄉,除非主管機關經濟部、原能會、台電使用低劣手段企圖將丟棄核廢的遊戲規則「用官方角度合法化」,或者如早期將核廢運往蘭嶼貯存時,只能私下進行。

立委羅淑蕾質詢時提出,蘭嶼貯存場核廢桶檢整時所處理出的污水,都是從桶內流出的輻射污染水,卻有台電員工私下表示,這些輻射廢水都混進混凝土或柏油裡面,拿來蓋房舍與鋪貯存場區內外的道路。

蘭嶼貯存場的核廢料桶狀況,根據原能會物管局表示,核廢桶狀況有4種,完全無損的不需處理;金屬桶外表生鏽者只要除鏽補漆即可;金屬桶部分毀壞者重新用新桶填裝;完全毀損者則需進行再度水泥固化處理。但大部分的核廢桶屬於「部分毀壞、需重新填裝」。

也就是說,如果雨水、濕氣滲透,核廢桶中會產生輻射污水,蘭嶼是高溫濕熱地區,金屬核廢桶內的污水有多少流出、是否有按照程序處理、有沒有污染地下水,或是另以何種傳播方式擴散?台電、原能會是否有確實定期監督?目前都在各說各話的狀態。

原能會物管局強調,台電若要利用廢水應按照作業程序提出申請,經過原能會同意才可以實施;從85年開始,蘭嶼貯存場就沒有排放輻射污染的廢水。台電認為,在核廢桶存放壕溝或核廢桶收集到的廢水,如果用蒸餾方式,可以蒸餾出部分清水。這些蒸餾水是拿來清洗作業時穿的防護用具,水質都符合排放標準。

蘭嶼貯存場中有9萬多桶核廢料桶,本來應該在民國99年完成檢整工作,但檢整並未如期完成,延至今年。

台電董事長陳貴明說,會在今年完成。關於立委質詢內容,陳貴明則說,「爆料文化,誰也不知真偽」。但截至22日為止,台電並未提出說法,證明沒拿輻射污水去鋪路。

蘭嶼貯存場則表示,公司一貫立場,媒體採訪需提出申請,說明主題後才能回覆。

外界質疑聲浪從未斷過,雖然攸關公共議題與人民健康,台電也仍然保持初衷,不改傲慢心態,政策一貫是灑錢買地方同意、抗議不予回覆。

蘭嶼紅頭部落族人則表示,各部落都有人參與核廢料檢整工作。目前雖不太清楚核廢料污水事件,但承包商和部落族人間卻有薪資糾紛,族人質疑包商將工資降低,頗感不滿。

另外,在蘭嶼鄉鄉代表會第19屆臨時會中,鄉代謝胡源提案表示,希望鄉公所向台電核後端處轉達,請核後端處為蘭嶼人投保防癌險。提案也通過,目前等待鄉公所回覆中。謝胡源說,核廢料多年來放在蘭嶼,大家也沒想到要保險這回事,更沒有這個概念。但最近有些人身體似乎有些狀況,希望能多一分保障。

Top

 

論壇∣推升GDP外 國光石化的經濟風險

作者:謝孟哲(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

國光石化0005

圖/國光石化一旦建廠後所帶來的健康、經濟、生態、水資源、仍至加劇氣候變遷的風險,驅使令民眾選擇自發性串連,盼能阻止高污染產業的擴張(照片由coolloud上傳至Flickr共享)

風險評估重點,在於探究風險的真實性及可能性,並進一步研判決策帶來的效益是否大於風險,以擬定相關因應措施,設法迴避、降低或是補償風險帶來的危害。

那麼,興建國光石化有哪些已知的風險?而相對又能對台灣帶來什麼效益?

在5日舉辦的「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裏,參與國光石化風險評估報告的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徐世勳指出,包括像農漁業損失、廢氣排放引起的健康問題、地層下陷造成水資源缺乏、對當地濕地生態及白海豚的衝擊,以及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加劇氣候變遷等,皆已在國光石化風險評估報告預期內。

隱藏成本 高達2千600億元

然而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卻反駁,該份評估報告低估了更多可能的風險。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例,報告僅估計建廠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卻並未考量建廠對全民減碳造成的額外負擔,以及未來受到貿易制裁的可能。陳吉仲估計,這些未被考量的成本加總後,可能高達新台幣2694億。

在經濟效益的辯論上,認為台灣不該輕言放棄石化工業的台灣綜合研究院長吳再益強調,目前沒有任何一個亞洲國家在石化產業上退卻,而台灣也不應如此。他認為,國光石化每年除能直接為台灣,貢獻至少2%的GDP成長外,還能造福石化相關的中、下游產業,具有帶動產業整體發展的效應。除此之外,台灣引以為傲的3C產業,也能夠從中獲益。

乙稀供應 現有產值已足夠

然而,台灣經濟研究院長蕭代基反駁,以乙烯自給率不足的大帽子,作為興建國光石化的藉口完全不合理,因為台灣中、下游石化產業有70%已轉移至大陸,目前乙烯提供剩餘的30%使用已是綽綽有餘,根本無需興建新廠。此外他也認為,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價值的石化業,有違憲法及台灣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的最高發展目標。

在公眾建康的顧慮上,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認為,台灣發展石化業的條件完全不比新加坡。新加坡有比台灣乾淨2到4倍的空氣和多管道的工業用水、無農漁業的產業結構,以及較高的人均壽命。台灣南部空氣汙染嚴重,既缺水又是農業重鎮,完全不具備上述條件。

儘管學界存在不同質疑,透過辯論可以確定的事實是:(一)興建國光石化無可避免會產生諸多環境及健康風險;(二)國光石化在短期內有助於提升台灣經濟成長、創造就業人口降低失業率。換句話說,站在經濟學的角度,只要風險的外部成本能被妥善處理,並低於建廠創造出的效益,興建國光石化似乎是個雙贏的選擇。

風險在前 值不值得犯險?

然而歷史一再提醒我們,儘管風險可以評估、計算,卻無法避免不確定性發生。去年7月的六輕爆炸案,原因為何至今專家們仍摸不著頭緒;至於莫拉克風災和全球暖化之間的關係,仍有待科學進一步證實。這些因科學不確定性造成的「意外事件」,又該如何納入決策的風險評估當中?麥寮居民未來20年後若健康出了問題,又該換算為多少成本、值多少錢?

蕭代基指出,決策者應徹底反省過去以追求經濟成長為首要發展任務的GDP中心主義思維。他認為國家發展政策應該是多目標的,連中國在確保經濟成長之餘都懂得制定「幸福中國」願景,值得台灣參考。即將入閣的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更直言,台灣現階段的發展方向完全無法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他進一步指出,國光石化牽涉的風險問題非常複雜,然而低碳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屆時高碳足跡的石化產品若賣不出去,現在各種風險評估假設便毫無意義可言。

根據世界銀行2005年的全球風險分析報告,台灣同時暴露於3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均為73%,高居世界第一。至於同時暴露於兩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則高達99%。換句話說,無論就經濟或環境層面而言,台灣未來面臨最大的未知風險,皆與氣候變遷有關。

國光石化蓋不蓋,學界並沒有定論;風險的高低似乎也淪為各說各話。或許國光石化真能為台灣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台灣有本錢冒這個險嗎?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