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5.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揪團去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吟詩唱歌愛溼地 藝文界續為農漁永續動員


 

「這片土地本來是媽祖送阮的土地,黑面鴨驚死,變成化學土…」以率性著稱的歌手陳昇,7日台北市當代藝術館前為彰化溼地獻唱新歌《阮阿罵是媽祖魚》,以歌聲表達表達對土地的疼惜。「人是地球的災難,化學工廠讓我有夠驚,賺這麼多有啥路用,只是變成肥滋滋的乞食,變成開賓士的乞食…」

陳昇是彰化溪州人,也是詩人吳晟的學生。他說:「我來到這裡,沒有什麼崇高理想,只想要有一個可以安心養老的地方。」陳昇表示,寫作的人對土地的感情及敏感度都比較高,他的老家在彰化溪洲,年節時常沿著台61線,從七股一路逛到新竹,而彰化地區廣大的泥質灘地可說是「老天賜給我們最美好的一片土地了,再怎麼樣都不能輕易地動搖她。」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吳晟: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大城溼地,什麼級的溼地都不是?」 學者:為國光放棄專業

愛戀30年 劉克襄溼地戀情大告白

國光轉彎 白海豚保護區有望?

我們的島|基改作物大解密

基因改造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剪輯:葉鎮中

以看不見的基因工程,改造作物的自然面貌。當生物科技界,將基改作物視為未來希望,卻有更多人,擔心造成全球危害。什麼是基因改造作物?它的利與弊,究竟如何評估?

基因改造作物,成為快速發展的農業經濟,根據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教授統計,2010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為1.48億公頃,年增率10.45%。但是許多人對於這項新科技,還是不太清楚。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環鵛雉

昨日的母親節,大家有沒有好好的向媽媽表達一下呢?台南有位國小老師拍攝到了環鵛雉媽媽呵護9隻雛鳥的親畫面,相信看了以後,也會想要今天再過一次母親節吧!而大地是個滿身傷痕的媽媽,新北市永和區有2棵30年老樹,被視為路障而將被拆除,這讓附近居民感到非常驚訝與惋惜。樹木一株一株的消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50週年高峰會呼籲下半個世紀共同打造全球綠色經濟,阻止2.3億平方公頃的森林在2050年消失

在311大地震與海嘯受創嚴重的宮城縣開了第一次災後重建會議,當中討論了重建的住宅都要安裝太陽能發電板,不但可以普及再生能源,多餘的電也可以補貼生活費。才有地方要開始重建,又一個地方要被摧毀。全球災難不斷,美國南部水患災情持續擴大,面臨潰堤的危機,現在田納西州正急著撤城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油症受害者的問題不能再拖了!——我們的呼籲

與毒共存

作者:蔡崇隆(《與毒共存》導演)、陳昭如(《被遺忘的一九七九——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作者)

發生在1979年的油症(多氯聯苯中毒)事件,距今已經32年了。這起台灣環境公害史上最嚴重的事件,是因彰化油脂公司在製造米糠油的過程中,使用毒性極強的多氯聯苯做為熱媒,卻因管線破裂,多氯聯苯不意滲入油裡,造成至少2千人受害。當時受害者童滿臉爛瘡的慘狀,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抹滅的影像。

只是隨著時間流逝,這場不幸的悲劇早已自人們記憶中淡出了,就連許多受害者都以為,只要時間久了,體內的毒素會消失不見,身體自然就好了。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多氯聯苯始終靜靜地潛伏在受害者的體內,隨時準備伺機而動——因為這種被稱為「油症」的疾病,完全無藥可醫!

精采內文

 
 
 

吟詩唱歌愛溼地 藝文界續為農漁永續動員

本報2011年5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這片土地本來是媽祖送阮的土地,黑面鴨驚死,變成化學土…」以率性著稱的歌手陳昇,7日台北市當代藝術館前為彰化溼地獻唱,以歌聲表達表達對土地的疼惜。

陳昇現場發表新歌《阮阿罵是媽祖魚》

「人是地球的災難,化學工廠讓我有夠驚,賺這麼多有啥路用,只是變成肥滋滋的乞食,變成開賓士的乞食…」在《阮阿罵是媽祖魚》歌聲中,陳昇說:「我來到這裡,沒有什麼崇高理想,只想要有一個可以安心養老的地方。」

陳昇表示,寫作的人對土地的感情及敏感度都比較高,他的老家在彰化溪洲,年節時常沿著台61線,從七股一路逛到新竹,而彰化地區廣大的泥質灘地可說是「老天賜給我們最美好的一片土地了,再怎麼樣都不能輕易地動搖她。」

國光轉彎後  溼地價值仍應保護

這是一場藝文界發起的「為你唱一首歌」守護溼地詩歌會,陳昇是受邀歌手之一。國光石化開發案暫時畫下休止符,但政府尚未指定大城溼地為國家重要溼地;來自藝文界及環保團體聚集台北市當代藝術館前,帶著蚵仔、螃蟹、白海豚、彈塗魚等頭飾,頂著豔陽,拿著「農漁永續」等創意標語,繞行中山商圈,高喊農漁永續的口號。文人、歌手及環團則以詩、歌、圖像及環境友善市集,為保護孕育我們的台灣母親,也為了捍衛下一世代的生存權而努力。

吳晟說土地正義和環境倫理必須深植內心。

吳晟說,國光石化好不容易擋下來,讓台灣社會得以重新省思過去犧牲環境、農漁業換取經濟發展、高污染的代價;更重要的是土地正義及環境倫理的價值,要能深植人心,台灣社會才能得以永續。

國光石化雖已畫下休止符,政府卻仍未將大城溼地劃為國家重要溼地。就在7日母親節前夕,藝文界及環保團體在台北市當代藝術館舉辦「為你唱一首歌」藝文界守護濕地詩歌會,開唱之前,帶著蚵仔、螃蟹、白海豚、彈塗魚等頭飾,頂著豔陽,拿著「農漁永續」等創意標語,繞行中山商圈,高喊農漁永續的口號。

以詩以歌佐大城溼地之美

包括鴻鴻、陳育虹、姚時晴等,皆現場朗讀自己的創作。詩人顏艾琳吟詠詩作「鹿港蝦蛄」,他說這味與金馬、澎湖的蝦蛄料理得不同,久嚼而香鹹,道盡家鄉風味。吳志寧不改溫柔本色,以一首〈只能為你唱一首歌〉讓午後的台北多一份暖意。

而現場的演唱會更讓民眾期待,吳志寧以新歌「為你唱一首歌」揭開序幕,林生祥結合歌仔戲元素演唱鴻鴻的詩作〈風咧吹〉,林生祥說,歌曲是當天早上11點才逐步定稿,歌詞都還沒背熟。

包括陳明章、陳昇、巴奈、吳志寧、拷秋勤、夏生二重奏等多位歌手樂團,也都發表為彰化大城溼地之美或反對開發巨獸創作的新歌,以及演唱民眾耳熟能詳的創作曲。陳明章《濁水溪的太陽躲起來哭》道盡母親之河濁水溪,長久以來因工業污染的不堪處境,當天他更以一曲《追追追》風靡現場觀眾。巴奈也現場朗讀已完成尚未譜曲的新歌。

林生祥(左)現場演唱鴻鴻(右)的詩作。(攝影:陳錦桐)

新文學精神堅守土地正義

主辦單位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萬益即表示,號召文人投入反國光石化行動,讓台灣社會見識大城溼地珍貴農漁人文、豐饒的生態價值,乃秉持新文學關懷鄉土的精神。賴和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彰化也是賴和的故鄉。

作家愛亞的丈夫多年前因肝癌病逝,然而十年治病的經驗發現,乾淨的環境及食物,才是最關鍵的要素。他說,要死不死的日子最可怕,而國光石化造成的污染,對健康的殘害,不應被忽略。鴻鴻形容在場的文人是以手、腳為島嶼寫作;而國光石化無論在哪裡興建,都應秉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

公民力量的凝結,雖擋下國光石化興建,但國光石化會不會死灰復燃,以附身的方式重現人間,或彰化農漁永續未來發展,仍留下很多問號;包括保育大城溼地,至今仍未劃為國際級溼地。馬政府高調宣布從國光石化撤股,卻未鬆口不蓋國光石化。台灣永續的想像及實踐,政府和民間仍有鴻溝。

永續農漁  環境信託認股持續中

無毒無汙染的環境才能種出好的農產品。來自芳苑的農民帶著自產的水耕蔬菜、溫室番茄、花生等農產品設攤,長期以來與農民站在同一線的彰化環保聯盟、農村陣線聯盟、青平台皆到現場擺攤;另外,持續推動「濁水溪口海埔地公益信託」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荒野保護協會也到現場,繼續為保護溼地發聲。

國光石化擋下來,然推動「濁水溪口海埔地公益信託」的腳步並未停止。保護白海豚及溼地生態的感動,也在現場蔓延。發起信託行動的環保團體拿著認股書,對經 過的行人說明大城溼地之價值以及國民信託之精神,一個下午募集了20幾位近百股。期待認股的行動能更普及社會大眾,讓大眾看見保留彰化海岸濕地的價值。

Top

 

我們的島|基改作物大解密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剪輯:葉鎮中

以看不見的基因工程,改造作物的自然面貌。當生物科技界,將基改作物視為未來希望,卻有更多人,擔心造成全球危害。什麼是基因改造作物?它的利與弊,究竟如何評估?

基因改造作物,成為快速發展的農業經濟,根據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教授統計,2010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為1.48億公頃,年增率10.45%。但是許多人對於這項新科技,還是不太清楚。

全球掀起熱潮,看中基改作物帶來的利益,卻忽略隱藏其中的種源控制問題。

面對基改作物的快速擴張,台灣許多關心農業發展的團體,不斷舉辦座談會,呼籲重視基改作物的問題。一場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辦的座談中,郭華仁教授講述基改作物的危機,以國際資料指出基因改造產品的致命風險。

國內許多大學,都有針對基改作物的研究計畫,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的葉錫東教授,是台灣基改作物研究的先驅。

葉錫東認為,基因改造是一項新的生物科技,利用非傳統手法,快速改造農作物,方便人類利用。他研發的基改木瓜,以植入病毒基因來抗病毒,他形容是幫植物打預防針。

十多年研究基改作物,葉錫東教授認為他的功績,就是將基改的所有規範,一樣樣建立起來。但是台灣研發的基改作物,面臨著嚴厲管制,現今無法推廣種植,葉錫東的基改作物,管控在嚴密的溫室中,找尋出國機會。

基改作物發展最大的誘因,就是經濟效益,強調能夠抵抗疫病,提高產量。

當全球大量種植基改棉花,在台灣卻有農民反其道而行,開始研發種植非基改棉花。

南投縣國姓鄉一間有機農場,林天松成為推動有機棉花種植的專家,他認為有機棉花發展性很大。他的有機棉花種植研究,引來泰國農業團體的重視,因為泰國在引入推動基改棉花失敗後,現在正思考非基改有機棉花的種植,希望進行跨國合作,生產有機棉花。

面對基改作物的全球擴張,台灣民間團體發起無基改農區的農業運動,苗栗縣苑里地區100多公頃農地,宣示成為無基改農區。

在基改作物不斷出現下,農民最怕用到標示不清的種子,可能一不小心就種到基改作物。

在台灣,主婦聯盟長期關心基改作物問題,她們指出,台灣雖然沒有種植基改作物,卻有大量基改產品進口,被加工製作成為食品、用品。主婦聯盟表示,反對基改作物,不只是照顧農民、照顧消費者,更是尊重自然相生相剋的哲理。

反對基因改造作物,郭華仁教授成為觀念的推動者,面對基改作物背後的國際勢力,他希望能從法令進行規範與管制。

基改作物曾經是農業科技的新希望,但是隨著自然有機觀念的提升,開始受到質疑,並且面臨檢視。

理解與思考,成為基改年代來臨之時,人們必須選擇的自然價值與生活態度。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母親節溫馨畫面:環鵛雉呵護雛鳥秀母愛

本報2011年5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康杰修整理報導

昨天母親節,台南市將軍區休耕農田出現一場感人的親子畫面:母環鵛雉帶著9隻雛鳥,在田裡覓食,牠還得注意一旁「狗」視眈眈的野狗,以及上空的天敵,百般呵護孩子,過程危險又辛苦,更是彰顯母愛的偉大,讓捕捉該鏡頭的漚汪國小教師李進裕為之動容。

母環鵛雉帶著9隻雛鳥,在田裡覓食。攝影 :李進裕。

李進裕表示,將透過鏡頭告訴學生,媽媽疼愛子女,無微不至的關心,讓孩子們深刻的去回想、感受媽媽對我們的好,要對媽媽盡孝道表達感恩的心。

環頸雉又稱啼雞,棲息於平原、甘蔗園及休耕農地。攝影 :李進裕。

向本報提供此溫馨畫面的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表示,環頸雉又稱啼雞,棲息於平原、甘蔗園及休耕農地,為雜食性鳥類,覓食直接啄食分晨間及午後兩時段,為一夫多妻制,由雌雉負責孵蛋與照顧雛鳥,3至5月繁殖高峰期,產卵每次約7至13顆,經過22天孵化稱為雛鳥,6至8月稱為幼鳥,9至12月叫亞成鳥。

據邱仁武介紹,環頸雉的腳強健,飛行有力卻飛得不遠,若遇險會就地衝至上方而後滑翔逃匿。雄雉天剛亮就「歌──歌──」鳴叫,十分清脆。

熱愛野鳥生態的李進裕老師說,適逢母親節,這樣的生態畫面更深具意義。

Top

 

30年老樹擋路? 新北市工務局:路障須拆除

本報2011年5月9日新北訊,特約記者周肇萱報導

在炎炎夏日,中正路412巷的居民因為有兩棵老樹為伴,而能感受到清風與鳥鳴的幸福感。現在卻面臨拆除的命運。攝影:周肇萱。新北市政府312植樹節才召開記者會,發小樹苗給市民響應愛地球的活動,但近日永和區中正路巷內兩棵30年老樹,卻面臨因遭人檢舉擋路而即將被拆除的命運。附近居民聞訊都十分驚訝與惋惜,大嘆政府節能減碳「玩假的」。

家住永和區的賴先生,4月29日接獲新北市政府工務局的公文,告知將於5月10日進行門口路障的拆除,而文中所謂的「路障」就是30年來與永和區中正路412巷居民為伴的一棵龍眼樹、一棵椰子樹以及乘載他們的花台。但一條超過6公尺寬的巷子,卻會因為兩棵在紅線內的瘦小樹木「擋路」,這種情形叫居民不敢置信。況且在花台旁就矗立著一座路燈,工務局單單針對路樹提出擋路之說,令人不解。

賴先生拿出上一張工務局於2月24日發出的公文,文中要求須限期拆除其家門口種植老樹的花台,並表明因花台位於道路範圍內屬於路障,逾期拆除將處以罰鍰。賴先生寫信給工務局發文單位說明,老樹為30年來自然生長,因為喜愛老樹,才加設花台予以保護。但工務局卻遲遲未有回應,於是賴先生只好依規定破壞一部分靠近路邊的花台。於是目前兩棵老樹樹根外露,賴先生一方面擔心老樹的健康,也害怕有倒塌的危險。

工務局將於5月10日拆除花台。工務局將於5月10日進行拆除花台。攝影:周肇萱。近居民看到張貼在老樹上的公文,紛紛表示惋惜與氣憤,甚至還有人指責賴先生沒能好好保護「老鄰居」的安全。周邊居民對於老樹的關心,反觀工務局針對老樹與花台而來,並將於5月10日進行拆除,此舉似乎是新北市政府打了自己節能減碳政策的巴掌。附近居民質疑,若30年前即在自行生長於路邊的老樹必須因「擋路」而被強迫拆除,那312植樹節所發送的樹苗要叫民眾往何處栽種?況且兩棵老樹旁還有一盞路燈,路燈不擋路、路樹擋路,這樣的標準民眾真是無法理解。

過往,即便在炎炎夏日,中正路412巷的居民因為有兩棵老樹為伴,而能感受到清風與鳥鳴的幸福感。另外,每到龍眼結實的季節,賴家就會在樹上掛著「歡迎來摘龍眼」的牌子,邀請附近居民同樂,這種能與樹木為伴的生活,在擁擠的永和區十分難得!不論這兩棵老樹最後的命運為何,相信被拆除的不只是兩棵老樹而已,也是民眾對於政府推行3年節能減碳的信心。

※ 本文同步刊登於「Q-life! 永和享活誌

Top

 

WWF五十周年 呼籲全球打造綠色經濟

摘譯自2011年4月29日ENS瑞士,蘇黎世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失去森林棲地使得猩猩成為瀕危物種。圖片來自:WWF。為了在未來50年達成永續經營環境及野生動物保育,世界各地的環保領導者及政治家共同呼籲:打造全球綠色經濟的行動刻不容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4月29日為慶祝成立屆滿50周年,舉辦一場高峰論壇。會議的參與者表示,對於對抗氣候變遷、貧窮及缺水問題,低碳科技、綠色基礎建設、投資再生能源及永續農業是不可或缺的。

 歐盟環境委員會的Janez Potocnik。圖片來自:歐盟環委會辦公室。歐盟環境執委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cnik) 在會中表示,生物多樣性應得到充分的保護,否則後果將會是一場「大災難」。

波托奇尼克指出:「我們一定要保護、重視並且適當地修復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運作。這對人類的福祉及自我利益也是必要的。」他警告:「如果我們不保護生態系統,我們將把生物多樣性推至臨界點之上;如此一來,生態變遷不但不可逆轉,甚至可能帶來災難和悲劇。對於永續經營的未來,全球對資源的消費和使用將扮演最重要的因素,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WWF的國際主任委員Yolanda Kakabadse。圖片來自:Fundacion Avina。身為此次會議的座談會主席,WWF的國際主任委員Yolanda Kakabadse表示「我們在此慶祝WWF的59周年;然而,我們想要展望未來,而不是回首過往。在未來半個世紀裡,地球的水、食物和生命要如何發展?」

不丹的農業森林局局長 Pema Gyamtsho 博士許諾,不丹會在十年之內成為全球第一個完全有機的國家,這也是朝向永續經營的一步。

他表示,保障足夠的用水將是不丹要面臨的最大挑戰,而唯有透過全球行動,這項挑戰才得以迎刃而解。

Gyamtsho 博士發表強烈呼籲:「我們必須馬上採取行動。」目前,許多地區已苦受飲用水缺乏的問題。

挪威環保局局長Erik Solheim 表示,為停止普遍的森林砍伐行動,將實質經濟價值推至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是必要且迫切的。

「巴西是最成功的例子。在巴西,森林砍伐在近七年之內減少了70%,而森林砍伐是對抗氣候變遷的最大因素。非政府組織一定要鼓勵政府為此冒險,並且支持那些對森林保育有所作為的政治人物。」

為了避免危險的氣候變遷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損失,WWF 也在週年慶當天發表一項新報告,並建議政策決策者和企業單位設立新目標,在西元2020年前,實現森林零砍伐和零破壞,以此開創新的全球基準。

這項報告以一項新的全球分析作為基礎。分析顯示,如果不採取行動,在西元2050年之前將有超過2.3億平方公頃的森林消失。

同一時間,由印尼政府和WWF、全球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s)共同主辦的全球企業環境峰會(the Business 4 Environment Global Summit)在雅加達登場,該報告由WWF的國際森林主任Rod Taylor在現場,也對與會政商領袖發表該份報告。

Rod Taylor表示:「你們可以向前邁步、扮演推動綠色經濟的要角;你們可以集思廣益、樹立新典範,在推動企業成長的同時減少全面的環境衝擊。因此,讓我再次邀請各位企業領袖,在此貢獻一己之力,開創綠色經濟及低碳未來。」

目前,WWF擁有超過1300個環保計畫、在超過100個國家進行,以「遏止我們星球自然環境的惡化,並且建立一個人類能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未來。」

※ Living Forest's Report 線上下載(目前僅開放第一章)http://wwf.panda.org/what_we_do/how_we_work/conservation/forests/publica...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宮城縣災後重建住宅 考慮考慮太陽能發電

本報2011年5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林菁香編譯,翁御棋審校

日本宮城縣遭遇賑災、海嘯襲擊之後的殘破房屋。圖片節錄自:Carste n Knoche相本。311大地震後,受災嚴重的宮城縣2日召集各方有識之士,召開第一次「震災復興會議」,並於該會議上提出建議:今後供災民居住的公營復興(重建)住宅或自行建造的所有房屋,均安裝太陽能發電板。其制度是向國家貸款安裝費,而住戶用不完的太陽能電力,可由電力公司買回。

擔任會議主席的三菱綜合研究所理事長、前東京大學校長小宮山宏,於初次的會議上提出了這個建議。該會議預計於8月彙整所有意見提出震災復興計劃,並向國家提出必要的支援請求。

小宮山於5月1日接受朝日新聞的採訪時表示,「若靠著毎年的收入來償還初期的投資費用,則日後的收入便可用來補貼生活費。所有住戶一併購買(太陽能光電板)的話,價格也較便宜」。他也希望藉此可促進再生能源的普及。

日本要求電力公司有義務買回太陽能發電之剩餘電力的「固定價格買進制度」於2009年正式上路。依據經濟產業省的說法,使用10千瓦電量的家庭若安裝太陽能發電板的話,以平均太陽日照量計算,預估1年內約可得到9萬6千圓日幣的收入。

宮城縣內截至5月1日為止的統計顯示,共有5萬5千戶的住宅全毀,1萬2千戸的住宅為半毀狀態。據評估,縣內需要約3萬戸左右的臨時住宅,而供災民居住的永久住宅之數量也將攀升到相當高的數字。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

Top

 

美國南部水患 田納西州急撤城

摘錄自2011年5月8日民視新聞報導

美國南部水患,災情持續擴大,田納西州第一大城曼菲斯,儘管這幾天已經有淹水情形,但貫穿市區的密西西比河,預料將在下星期達到破紀錄的水位高度,很可能導致多處潰堤,當局已經下令沿岸居民緊急撤離。

大雨成災的景象,這一陣子在美國中西部和南部已經見怪不怪,但對人口60多萬的大城曼菲斯來說,最恐怖的還在後頭,貫穿市區的密西西比河,預期水位將在10日,暴漲到14.6公尺高,創下部份河段近百年最高紀錄,也很可能潰堤釀成災情,因此趕緊下令居民撤離。

沿著密西西比河向上游移動,肯塔基州沿岸地區,河水早已氾濫成災,搭船是目前唯一的交通方式。

Top

 

論壇∣油症受害者的問題不能再拖了!——我們的呼籲

作者:蔡崇隆(《與毒共存》導演)、陳昭如(《被遺忘的一九七九——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作者

發生在1979年的油症(多氯聯苯中毒)事件,距今已經32年了。這起台灣環境公害史上最嚴重的事件,是因彰化油脂公司在製造米糠油的過程中,使用毒性極強的多氯聯苯做為熱媒,卻因管線破裂,多氯聯苯不意滲入油裡,造成至少2千人受害。當時受害者童滿臉爛瘡的慘狀,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抹滅的影像。

只是隨著時間流逝,這場不幸的悲劇早已自人們記憶中淡出了,就連許多受害者都以為,只要時間久了,體內的毒素會消失不見,身體自然就好了。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多氯聯苯始終靜靜地潛伏在受害者的體內,隨時準備伺機而動——因為這種被稱為「油症」的疾病,完全無藥可醫!

根據國內、外各種醫學研究報告業已證實,多氯聯苯可能導致肝臟、腎臟、心臟、糖尿病、紅班性狼瘡、子宮癌、乳癌、子宮頸癌等不下數十種病症。由於公部門所能提供的服務,僅限於不定期的基本健檢及補助健保門診費之外,若是需要住院開刀仍得自費。因此這麼多年來,他們因身上各種病痛而造成工作、生活的諸多問題,幾乎無人聞問。

2008年,第一部紀錄事件受害人生命故事的《與毒共存》紀錄片問世,曾引起社會輿論一陣討論,也間接促成了2009年「台灣油症受害者支持協會」的成立;去年年底《被遺忘的1979——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專書的出版,再度讓不少人驚訝於受害者的處境依舊如此窘困。但遺憾的是,兩年來衛生署除了在協會的據理力爭下,象徵性地在中部地區開設特別門診,並在健保卡上加註證明其為油症受害者之外,並沒有任何積極作為。這實在令人難以理解,更難以諒解。

根據國際油症研究權威、台大醫學系郭育良教授的研究,曝露於多氯聯苯這類有毒物質的患者,有許多疾病會延遲至中毒2、30年後才會發病,也就是說,「現在」正是他們最需要醫療照護的時候!只是如此驚人的事實卻一直被我們所忽視,就連政府相關部門亦置若罔聞。

2年前在《與毒共存》紀錄片中,誓言要替受害者爭取權益到底的惠明盲校老校長陳淑靜,晚近身體異常虛弱,雙眼視力幾近失明,生活起居大受影響;而在紀錄片中談笑風聲的惠明校友呂文達,也因身體不適而數度轉業,近來因體力已無法負荷吃重的按摩工作,正考慮回金門老家領救助金。另外還有幾位在紀錄片及專書中並未出現的受害者,都在這兩年中陸續因糖尿病、骨癌等疾病而不幸離世......每每接獲這樣的訊息,總是令人既心痛,又難過。我們不禁要問,政府到底要袖手旁觀到什麼時候?

30多年來,油症受害者奮力與毒搏鬥,窘困拮挶、乃至筋疲力竭的漫漫長路,不足為外人道,但身爲歷史紀錄者實在不忍心噤聲不語。為了避免更多不幸的悲劇發生,我們在此要求政府相關部門:

一、儘速制定「油症受害者救濟法」,透過國家機制明訂對受害者醫療、社會與經濟上的政策性補救措施;

二、在「油症受害者救濟法」立法完成前,指定專責機構或成立單一窗口照護受害者之健康,並全面為其做血液中多氯聯苯╱多氯呋喃濃度之檢測,同時將油症從目前的慢性病改列為重大傷病,讓受害者能立即得到更好的醫療照護。

適逢4月29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豐原醫院舉辦「台日油症健康照護研討會」之際,我們希望公部門千萬不要只是開會了事,而必須正視、並落實對油症受害者的照護。

這是我們最沉痛的呼籲,也是最卑微的請求。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