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葉鎮中、陳添寶;剪輯:葉鎮中
以看不見的基因工程,改造作物的自然面貌。當生物科技界,將基改作物視為未來希望,卻有更多人,擔心造成全球危害。什麼是基因改造作物?它的利與弊,究竟如何評估?
基因改造作物,成為快速發展的農業經濟,根據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教授統計,2010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為1.48億公頃,年增率10.45%。但是許多人對於這項新科技,還是不太清楚。
全球掀起熱潮,看中基改作物帶來的利益,卻忽略隱藏其中的種源控制問題。
面對基改作物的快速擴張,台灣許多關心農業發展的團體,不斷舉辦座談會,呼籲重視基改作物的問題。一場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辦的座談中,郭華仁教授講述基改作物的危機,以國際資料指出基因改造產品的致命風險。
國內許多大學,都有針對基改作物的研究計畫,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的葉錫東教授,是台灣基改作物研究的先驅。
葉錫東認為,基因改造是一項新的生物科技,利用非傳統手法,快速改造農作物,方便人類利用。他研發的基改木瓜,以植入病毒基因來抗病毒,他形容是幫植物打預防針。
十多年研究基改作物,葉錫東教授認為他的功績,就是將基改的所有規範,一樣樣建立起來。但是台灣研發的基改作物,面臨著嚴厲管制,現今無法推廣種植,葉錫東的基改作物,管控在嚴密的溫室中,找尋出國機會。
基改作物發展最大的誘因,就是經濟效益,強調能夠抵抗疫病,提高產量。
當全球大量種植基改棉花,在台灣卻有農民反其道而行,開始研發種植非基改棉花。
南投縣國姓鄉一間有機農場,林天松成為推動有機棉花種植的專家,他認為有機棉花發展性很大。他的有機棉花種植研究,引來泰國農業團體的重視,因為泰國在引入推動基改棉花失敗後,現在正思考非基改有機棉花的種植,希望進行跨國合作,生產有機棉花。
面對基改作物的全球擴張,台灣民間團體發起無基改農區的農業運動,苗栗縣苑里地區100多公頃農地,宣示成為無基改農區。
在基改作物不斷出現下,農民最怕用到標示不清的種子,可能一不小心就種到基改作物。
在台灣,主婦聯盟長期關心基改作物問題,她們指出,台灣雖然沒有種植基改作物,卻有大量基改產品進口,被加工製作成為食品、用品。主婦聯盟表示,反對基改作物,不只是照顧農民、照顧消費者,更是尊重自然相生相剋的哲理。
反對基因改造作物,郭華仁教授成為觀念的推動者,面對基改作物背後的國際勢力,他希望能從法令進行規範與管制。
基改作物曾經是農業科技的新希望,但是隨著自然有機觀念的提升,開始受到質疑,並且面臨檢視。
理解與思考,成為基改年代來臨之時,人們必須選擇的自然價值與生活態度。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