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5.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步道100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馬總統的環保成績單】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及種原保存:30分

馬總統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及種原保存分數:30分
馬總統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及種原保存分數:30分

5月20日是總統就職日,6月5日是環境日,往例該公佈民國99年的永續發展指標(經常會延後),而永續發展指標可以轉換作政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試圖以民間的角度,先作一檢視。5月22日是生物多樣性日,我們就從評估中的生物多樣性此一面向談起。

我們認為:

政府至少納入此指標,有呼應到國際潮流,例如建立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建置種子庫設立等作為,生物基因多樣性的保存是有跟國際接軌,不落人後,基本上值得肯定。但在危及基因多樣性的基因改造方面,國家沒有明確的態度和立場,非常遺憾。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2011‧520總統就職周年專題:馬總統的環保成績單

保救國 不只是減碳而已

馬總統上任一年環境成績 環保團體:劣、劣、劣

422地球日 環團會見馬總統提「四大問」

【移樹的故事】緬懷好時光 老荔枝樹在水碓重生

大家來採龍眼喔。圖片來源:江慶洲。

作者:廖靜蕙(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

走進水碓社區,數十棵老樹以及古宅相映成趣,時間彷彿凝結了。一棵棵老樹,圍繞著聚落,每棵老樹前都有標示著樹種、年齡及編號的指示牌,好像老樹的身分證,證明這裡的住戶除了人還包括這些老樹。巨大的樹冠在開始轉熱的午後,發揮了功用,讓人群自然而然地聚集到它的遮蔭下。

這個具有300年歷史的聚落,佔地約1.76公頃,是台中南屯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史保護區,曾獲客委會經費補助,規畫這個台中市第一個漢人聚落「水碓仔」的研究計畫。這裡也是從市區通往高鐵站必經之地,高鐵站的營運使它被劃入名為「高鐵門戶特區專案」的都市計畫內。

精采內文

農村草根行∣穿梭時空,相思未來

(攝影/卓馨怡)

作者: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交大農學小組的田野筆記,以知性散文記錄相思寮在徵收中/年節前的人事、家園、村莊、與土地。這些筆記細膩地紀錄著居民在這兩種不同氛圍中的複雜情緒。一方面是徵收前的失眠、焦躁、不安與無奈。另一方面則是年節來臨前的忙碌、歡愉、團聚與盼望。每一個作者都是寫手,都能從看似細微的瑣事、庸常的器物、平凡的臉孔中,看見背後深刻濃厚的情感和意義,讓人因此產生對農村與土地的懷念與相思,也召喚出讀者對傳統人情與價值重新思考。我認為,在「發展」典範全面主宰人類思維的今天,功利的計算與策略性考量已然變成人民的習慣。這時,情感性的召喚與感動可能是衝破這個藩籬更有效的方式與作法。這篇文章能讓人重新思考土地的意義與價值,以及人活著的目的。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葉人豪

南極企鵝。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生物的浩劫還是持續在進行,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的研究,亞洲熊膽的交易依舊非常猖獗,中國人在傳統藥品及民俗療法的需求迷思仍然沒有減退。另外,由台灣和中國大陸合作的南極考察團,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由於南極磁場效應及冰原地形影響,汙染物到此就大多會被鎖住,造成了企鵝殘留了超標的戴奧辛

再來關注工程開發的消息,曾經被世界環保團體批得很嚴重的三峽大壩,中國大陸今首次承認三峽工程不利生態,對長江中下游帶來莫大影響。而在經歷莫拉克風災之後,高雄寶來溫泉區努力試圖重新振作,內政部長江宜樺卻說不宜開發!引起當地觀光業者大罵。

另外,由於歐洲的塑膠袋垃圾量爆增,歐盟擬立法全面禁用塑膠袋,目前雖然已有某些國家禁止商家提供或必須付費購買,但並沒有整體的規範。或許這也可以刺激台灣思考自己的作法是否還有改正的空間。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觀察《原住民族自治區法》審查

立法院外關心自治法的民眾聚集 ( 圖/龔靜雯  圖說/屋米)

 

作者: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由於種種跡象顯示,國民黨將要強行通過《行政院版自治區法草案》,「爭取真實自治聯盟」在5月13日動員,全國各地原住民齊集立法院表達反對的聲音,要求立法院退回這個被稱為「沒錢、沒權、沒土地」的版本。

原本,主事的朋友問我要不要以陳情代表的身分進入旁聽,自以身分不正確而婉拒,不過,在立委陳瑩、以及高金素梅的立委邀情下,不用佔6名代表的名額限制,還是答應前往做歷史見證。

精采內文

 
 
 

【馬總統的環保成績單】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及種原保存:30分

評分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5月20日是總統就職日,6月5日是環境日,往例該公佈民國99年的永續發展指標(經常會延後),而永續發展指標可以轉換作政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試圖以民間的角度,先作一檢視。5月22日是生物多樣性日,我們就從評估中的生物多樣性此一面向談起。

我們認為:

政府至少納入此指標,有呼應到國際潮流,例如建立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建置種子庫設立等作為,生物基因多樣性的保存是有跟國際接軌,不落人後,基本上值得肯定。但在危及基因多樣性的基因改造方面,國家沒有明確的態度和立場,非常遺憾。

生物多樣性流失速度快速,已經敲響警鐘,政府也開始設立指標,值得給個基本分,但從中完全看不到政府做了什麼努力和決心。

數據上有增加有改善,但卻不合理而值得懷疑,不可能這麼多年來只登錄這幾種,必須去深究。

指標定義與說明:

蒐集並保存野生物遺傳物質及種原(保存方式包括:乾式標本保存、濕式標本組織保存、冷藏保存、超低.保存、DNA種原保存)。

指標比較:

年度

已蒐集保存之生物種數(種)

台灣已登錄之物種(種)

指標值

96

18400

5532

3.33

97

21734

5550

3.92

98

24489

5587

4.38

 

 

 

 

 

 

※ 本系列主要依據2010年底發布的「2009年永續發展指標」評量結果,但先不論數據迷思,指標時間已時隔2年,因此是佐以實際感受而評分。也許會被評為過於主觀,這是本會的首次嘗試,從面向、議題及指標三層次架構,其中面向12項、議題41項、指標90餘項中,優先擇環保相關的指標,或合併指標予以評分,企圖建立有別於官方的另種檢視。

Top

 
 
 

【移樹的故事】緬懷好時光 老荔枝樹在水碓重生

本報2011年5月20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聚落中處處有老樹的存在。

走進水碓社區,數十棵老樹以及古宅相映成趣,時間彷彿凝結了。一棵棵老樹,圍繞著聚落,每棵老樹前都有標示著樹種、年齡及編號的指示牌,好像老樹的身分證,證明這裡的住戶除了人還包括這些老樹。巨大的樹冠在開始轉熱的午後,發揮了功用,讓人群自然而然地聚集到它的遮蔭下。

居民細心地在門口掛上水碓的招牌。這個具有300年歷史的聚落,佔地約1.76公頃,是台中南屯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史保護區,曾獲客委會經費補助,規畫這個台中市第一個漢人聚落「水碓仔」的研究計畫。這裡也是從市區通往高鐵站必經之地,高鐵站的營運使它被劃入名為「高鐵門戶特區專案」的都市計畫內。

但當開發利益與歷史文化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水碓的去留便顯得曖昧。

視老樹為綠色資產 凸顯土地價值

從小在這個地方長大的江慶洲是力倡保留水碓之美的成員之一。為了躲避剷平式開發將擦掉水碓的歷史,他聯絡居民、四處奔走,讓保留原始風貌與自然環境的水碓社區,申請為公園綠地。即使如此,開發的壓力不曾稍減。

水碓是指石墩築成的小水壩。江慶洲說,祖先在水碓社區的北側灌溉溝渠旁,引水車帶動水,藉由水或水筧導引水流入水壩內,依槓桿原理舂米,成了此地的特色。此外,37棵老樹也是水碓活招牌。「有些民眾以為保護老樹就會限制開發,其實並非如此。」江慶洲努力與當地居民溝通,讓民眾了解老樹是綠色資產,無以倫比、無以替代,沒有任何地方能比擬的。

水碓社區位於台中市南屯區都市邊緣,社區外工廠林立。當地的鎮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喜豐也說,社區內的老樹是珍貴資產,此地也是城市中少有的平地原生森林,他認為:「保護老樹不會影響開發,反更能凸顯土地的價值。」

「而這些平地原生森林,卻在非法開發下逐漸消失,原為農地應為農用,長期不治理,農地長出了違法廠房。」江慶洲說,社區自發設立老樹保護牌,編號已超過70棵;去年送交提列的37棵老樹至今仍未獲市府公告;而今年年度總預算1700億元,投入老樹保育預算110萬元。

推樹保自治條例 調整開發腳步

地方憂慮開發壓力,齊頭式剷平,則當地珍貴文化將消失不見;若有樹保條例的加持,或能繼續由老樹守護這塊土地,減緩開發的壓力,或讓開發的腳步轉彎。

4月19日台中市農業局林務自然保育科技士何來發陪同市議員張耀中來到水碓,與當地居民代表討論如何透過自治條例保護珍貴老樹。

張耀中說,與台北市有上千棵老樹列管相比,台中市只有數十棵實在太少,顯示條件過於嚴苛;台北市只要符合條件,市府便主動認列;台北市的樹保委員會除了由副市長擔任主席,都市計畫委員也兼任樹保委員,有行政壓力就會積極行政。因此,台中市政府應比照台北市樹保自治條例作為學習的參考。

不到1個月,市政府提出官方版本的「台中市珍貴老樹保護自治條例」草案,當地社區也提出民間版版本。民間版則比照台北市規定,強調只要達到標準,主動生效;並且強調公民參與,讓議事過程透明化。

從老樹思想先人智慧

對江慶洲而言,是這些老樹在守護水碓社區。社區裡動不動就是上百年的老樹,守護土地的歷史遠超過這一代居民,老樹與常民的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想想看祖先為什麼要種這些樹呢?沒有殷勤地守護,這些樹又怎能活這麼久的時間呢?」這些都值得思考,並找出淵源。

大家來採龍眼喔。圖片來源:江慶洲。

江慶洲指出,水碓留下的老樹以果樹居多,老一輩的人喜歡種芒果、蓮霧、荔枝、龍眼這種成串的水果,意味著多子多孫多福氣。每當果樹結出季節的第一串果實,老一輩都是拿來祭拜祖先,感謝賜予豐富的果實。這種淵源、這種人與老樹、環境融合的人文脈絡逐漸消失;而透過這些文化脈絡的追尋與重建,也重塑人們對土地、環境、歷史的尊重。

江慶洲多年來與老樹相處的經驗,讓他學著針對老樹的棲地進行簡易的改善。他觀察樹廓,發現若往葉子長得少的方向,向地下挖,大多會發現水泥化、石頭等禁錮樹木根系的物質;而每當樹木受外力傾倒時,也都往葉子稀少的方向倒。他以此來改善樹木生長的土壤,將石頭以及影響樹根發展的因素移除,樹木都很明顯地更加茁壯。

四美堂老荔枝樹的新生

對老樹的認同,也決定了江慶洲的行動。位於台中市南屯區的四美堂,由於土地重劃的關係,百年老屋被拆除,就連百齡老荔枝樹,也難逃被砍除的命運。為此,江慶洲發起一人100元搶救行動,共募得5000元,搶下3棵老荔枝樹。

四美堂老荔枝樹。  圖片來源:江慶洲

江慶洲清楚記得老荔枝樹是在2009年2月4日立春那天移植到水碓社區北側,在這之前,特地從彰化田尾聘請三位老樹斷根師傅,在2008年10月12日先進行老荔枝樹基礎斷根任務。接著平均二至三天就要澆一次水,經歷百天之後,才讓老樹移新居。老荔枝樹原主人黃家人看到老樹延續生命,相當高興,表示能順利保存老樹,對整個家族而言彌足珍貴。

老樹移植需要細心處理。 圖片來源:江慶洲3棵百齡荔枝樹移植後,不知是否因缺乏經驗,以及那一年夏季氣候異常乾燥,其中一棵老荔枝樹沒有存活下來;而存活的兩棵荔枝樹,隔年即發新芽,不久也長出果實,顯然已在此地落地生根,適應下來了。

這個經驗讓江慶洲引以為榮,事實上,花費的金額遠超過募得的款項,他卻認為不足掛齒。

雖然老荔枝樹保住了生命,但重劃區內的其它樹木,就沒那麼幸運。都市計劃往往都是犧牲老樹,江慶洲無奈表示,至今工程開發仍以怪手剷平樹木。這也難怪居民迫切地期待樹保法制化。「在都市計畫開發的同時,也該想想繁榮生活和環境保育之間,是否取得平衡!」

江慶洲以「水碓活聚落」為目標,守護水碓。對他而言,保留水碓、保護老樹,是保留體會公民意識的場域以及守護公民參與的價值。來水碓感受樸實簡單生活的力量與價值,在茂密的樹蔭下分享生命點滴,水碓要將這份情感傳承下去,成為值得世代珍藏的資產。(系列報導未完待續)

※【移樹的故事】系列報導

► (1) 綠色隧道不復見 尋訪台3線老樟樹

► (2) 緬懷好時光 老荔枝樹在水碓重生

Top

 

農村草根行∣穿梭時空,相思未來

作者: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攝影/卓馨怡)交大農學小組的田野筆記,以知性散文記錄相思寮在徵收中/年節前的人事、家園、村莊、與土地。這些筆記細膩地紀錄著居民在這兩種不同氛圍中的複雜情緒。一方面是徵收前的失眠、焦躁、不安與無奈。另一方面則是年節來臨前的忙碌、歡愉、團聚與盼望。每一個作者都是寫手,都能從看似細微的瑣事、庸常的器物、平凡的臉孔中,看見背後深刻濃厚的情感和意義,讓人因此產生對農村與土地的懷念與相思,也召喚出讀者對傳統人情與價值重新思考。我認為,在「發展」典範全面主宰人類思維的今天,功利的計算與策略性考量已然變成人民的習慣。這時,情感性的召喚與感動可能是衝破這個藩籬更有效的方式與作法。這篇文章能讓人重新思考土地的意義與價值,以及人活著的目的。

除了情感性的召喚與感動之外,這篇田野筆記更穿插居民生命史的耙梳,讓讀者對台灣農民的靈活性格,有清晰而明確的認識。也透過宏觀史料的穿插,勾勒出過去百年來台灣農村的整體圖像。樸素無華的相思寮農民,其實相當完整地活出了台灣農民的積極、主動的處世態度與性格。從日治時期的「會社工」,到1950、60年代的「佃工」或「小農」、再到1970、80年代的「工廠工」或「礦工」,甚至到1990年代以後流移到國外的「綁約工」,台灣農民總是勇敢地面對外在環境的改變與挑戰,機智而靈活地找出屬於自己的存活方式。縱使在政府對農業極端不友善的政策下,台灣農民還是活了下來。可是到2010年,相思寮農民被迫遷離自己的家園,很多人陷入了失眠、焦慮的狀態。但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人仍然拒絕徵收,堅持繼續努力尋求活路與出口。

munch拍攝
到底是什麼力量讓相思寮的農民有這種毅力與勇氣呢?這也許是這個田野可以繼續探索的一個問題,下面幾個面像可以思考:

1、台灣民主化過程已經達到一個層次,對人權、財產權的體會與要求,已經不是政府可以隨便予取予求了。政府徵收手段的粗殘,更激發居民的人權意識。

2、台灣公民社會的基底逐漸形成,社會已經養成一批有意識、拒批判能力的「公民」,幫助引發相思寮的反徵收行動。

3、經濟發展超限,破碎的人際關係與生存環境,讓人可以思考、瞭解土地的意義和農村的價值。

4、相思寮特有的反抗傳統,包括日治時期的二林農民抗爭運動,楊儒門(二林人)事件的衝擊。這些二林特有的歷史和人文記憶,對相思寮農民堅持拒絕徵收有沒有發生任何作用?

其次,宴霖與幾篇文章都指出,相思寮雖小,卻與台灣其他地方血脈相連。在1970、80年代,當台灣經濟起飛時,農民往往出外工作,貼補家用。或是外出就業的子弟寄錢回家。這時,農村是被救濟者。但是,在台灣經濟走下坡時,農村扮演者避風港的角色。正如阿洲伯所說的:「外頭工作沒有了,回來至少還有土地,種種東西,還可以活。」我們開始看到農村的韌性,也看到她比城市更能承受風險。而且,除了避風港的角色之外,農村也開始扮演提供者的角色。幾乎每篇文章都提到,相思寮農民種田的一個很重要目的,乃是提供都市回來的兒女米糧或菜蔬等,或是分享左鄰右舍,這些作物,「由一雙手到另一雙手,從一個廚房到另一個廚房,相思寮的土地便如此傳遞養分,生生滋補百十里外的城市。」透過土地,人與人的連帶建立了起來。鄉村與城市也產生了連結。

但是,這裡要指出的是,在經濟危機中,土地的價值才第一次彰顯出來。城市變成是風險的集散地,包括失業、污染、不健康食品都在城市發生,而鄉村則變成解決問題的所在,只有自己土地生產的東西,才讓人安心。似乎,只要擁有一塊土地,就能「安居」,就能抵擋外在的風險。土地是現代人的避風港。這是在經濟起飛的年代所無法想像體會的。因此,在經濟危機中,在環境惡化的年代裡,土地如何獲得新的意義和生命,是一個值的繼續探討的議題。相思寮的農民之所以堅持繼續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可能與這些風險社會的日常經驗有關。如何在田野中更細膩去耙梳這個內在關連,將有助於後續農業運動的開展。

總的來說,這是一系列很有價值的文章,可以引發大家進行價值的反思,讓我們更能看清楚未來的方向。值得繼續鑽研的地方是,嘗試把相思寮當成一個整體,思考為什麼相思寮可以在這種時空中產生這種抗爭行動。幾十年來,在無限制的發展典範下,台灣的農村一個個被撕裂、剷平。但是在過去一、兩年裡,包括相思寮在內的幾個村莊,突然有勇氣拒絕國家的暴力。

這種勇氣是怎樣誕生的?我上述列出四點可以參考。第一、二點是背景因素,第三點是發展典範在近年來所突顯出來的問題,包括氣候變遷、失業、經濟危機、人際關係的疏離、甚至暴力等,社會進入「風險」、甚至是「危機」的狀態,民眾在這種生活下的身體經驗和社會關係,造成怎樣的文明/發展反思呢?這需要更細緻進入田野。當然,相思寮本身所擁有的反抗傳統與歷史記憶,可能也是整個抗爭行動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歷史與發展的角度,更宏觀來思考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更清楚未來的走向,也會讓運動的方向更清晰。

Top

 

執法不力 亞洲熊膽交易依舊猖獗

本報2011年5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林可麗編譯,范仕穎審校

在寮國龍坡邦熊隻養殖場的亞洲黑熊。圖片來自: A. Oswell/TRAFFIC。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最新的報告指出,在亞洲因為市場上將熊膽用於傳統藥品以及民俗療法中的需求量驅使,大規模的熊隻盜獵以及非法交易絲毫沒有任何減退的趨勢。

在這份名為「藥錠,藥粉,藥瓶與藥片:亞洲的熊膽交易」的報告中,針對13個地區完成的調查中,除了澳門以外,其餘所有地區的傳統藥品賣場都可找到熊膽產品。調查的13個地區分別為:柬埔寨,中國,香港,日本,南韓,寮國,澳門,緬甸,新加坡,台灣,泰國,以及越南。

在調查的傳統藥品商場中最常看到熊膽產品的地方為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緬甸,以及越南,調查的商場中超過半數均販售熊膽產品。最常見的產品種類則是整顆的膽囊以及藥錠,這些產品在一半的商場中都可以找到。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的研究顯示,熊膽產品在這些地區的交易相當錯綜複雜且強盛。有幾個地區是熊膽產品的製造者或消費者,有些地區則兩者皆是。中國是這些地區中最常被通報為產品來源的國家。在緬甸,根據通報的結果,膽囊則一律從寮國進口。在香港,據已知的來源顯示,產品來源為日本,而在南韓販售的半數以上熊膽產品則來自俄羅斯的野生熊隻。

法律規定普遍不受重視

在中國與日本,國內的熊膽交易是合法的,但受到嚴格的法律規範,但是國際間的交易則是不受允許的。而熊膽產品交易在柬埔寨、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以及越南則是非法的。熊膽的來源來自亞洲黑熊(Asiatic Black Bear )以及馬來熊(Sun Bear),兩著均列為瀕危物種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 附錄一中,也就是禁止利用這些物種的身體器官以及其提煉物來進行國際商業貿易。

根據這些調查中對熊膽產品的來源研究分析,進出口的法規通常明顯受到藐視,也顯示出這些國家無法落實瀕危物種貿易公約的規定,以有效停止非法的國際熊膽交易,並保護熊隻受到非法剝削。

報告的主筆佛里(Kaitlyn-Elizabeth Foley),同時也是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的資深計畫主任表示,「這些利用熊隻身體器官以及產品肆無忌憚進行非法交易的行為,持續破壞了該公約的落實,而瀕危物種貿易公約本應是全球規範跨境野生物種交易最強而有力的工具。」

自野外捕捉的熊隻

亞洲黑熊以及馬來熊皆因熊膽而遭殃。圖片來自:M.Silverberg/TRAFFIC。研究發現,在寮國、緬甸,以及越南調查到的絕大部分熊隻養殖場,均未採取人工繁殖的計畫,這也說明了養殖場的熊隻來源仰賴野外捕捉。

佛里說道,「這份研究結果在在顯示出各國政府應當下令關閉這些販售非法熊膽產品的公司的必要性,並且應該懲處被抓到販售、購買、運送,或非法飼養熊隻的人。亞洲黑熊以及馬來熊都受到盜獵以及非法交易的威脅。市場對熊膽的需求是這些交易背後最大的驅動力,如果要成功保育熊隻的話,必須降低市場對熊膽的需求。」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是一個聯合的計畫,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共同組成,工作內容主要為確保野生動植物的交易不會造成對自然保育的威脅。

※研究報告全文請見:「藥錠,藥粉,藥瓶與藥片:亞洲的熊膽交易」

※新聞來源:WWF

Top

 

台灣南極考察團:南極企鵝殘留戴奧辛超標

本報2011年5月20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南極企鵝。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台灣南極考察團19日發表南極科學考察研究成果,其中有南極企鵝組織殘留戴奧辛比本土家禽超標好幾倍。南極海膽的萃取物成份具有極佳的抗發炎活性,陽遂足則帶有抗癌成分。

海洋汙染全球化,連被視為人間淨土的南極也難倖免,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副教授王琳麒說,他驗出的南極企鵝組織殘留戴奧辛,比本土家禽超標好幾倍。王琳麒在高雄市發表1項南極科學考察研究成果,作以上表示。

台灣南極考察團2008年起,分批派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人員、正修科大及國立中山大學學者,與中國大陸極地考察隊合作,搭乘中國大陸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抵達南極採樣,執行「南極海岸環境持久有機污染物特徵」及「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等研究計畫。

王琳麒負責「南極海岸環境持久有機污染物特徵」研究,於2008年間採樣南極企鵝、海豹屍體,並於98年12月至99年1月採樣當地土壤、地衣、企鵝糞土、企鵝羽毛,分別分析戴奧辛、多氯聯苯、多溴聯苯等汙染物。

王琳麒發現帶回樣品驗出的戴奧辛等汙染物超標甚多,他指出,超標最多的南極阿德雷企鵝組織驗出殘留戴奧辛68.7皮克(pg),而坊間本土雞鴨等家禽肉品殘留戴奧辛頂多1皮克;阿德雷企鵝殘留多氯聯苯更高達437皮克、多溴聯苯也有2.19皮克。

王琳麒說,過去大家都以為南極是塊人間淨地,但從取樣分析發現,儘管在南極大陸較無人工直接汙染源,但全球所造成的各種汙染仍會經由洋流或氣流循環等途徑帶到南極,且受南極磁場效應及冰原地形影響,汙染物到此就大多會被鎖住,不易排出,再經由食物鏈累積在企鵝體內。

他指出,受全球暖化影響,南北極融冰現象日趨嚴重,不僅會造成地球海平面上升,南北極長年冰封的汙染物質也極可能隨之釋出,回流至各國,汙染海洋生態。

另外,海生館助理研究人員林嘉瑋此行也在「南極生物標本蒐集」研究中,一共發現有魚類9種,軟體動物12種,環節動物5種,棘皮動物12種,甲殼動物7種,腔腸動物2種,藻類2種,超過500隻生物標本。他研究發現,南極海膽的萃取物成份具有極佳的抗發炎活性,陽遂足則帶有抗癌成分。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溫志宏所進行的是「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研究,將採集的生物標本進行後端分析。溫志宏指出,過去他曾研究出綠島珊瑚萃取物具有顯著抑制神經發炎及鎮痛作用,林嘉瑋此次發現,將為南極海洋生物與生技間的合作,帶來無限可能。

溫志宏說,極地生物因為所處的極端環境,會有一些特殊的代謝途徑,並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合物,他研究這些特殊化合物是否具有抗炎活性以及抗癌效果,結果在一種海膽的萃取物中發現具有極佳抗發炎活性,在另一種陽遂足則發現帶有抗癌成分。

溫志宏說,從神農嘗百草以來,人類從陸地上的動植物尋找可以治病的藥物,現代醫學則是從實驗中找出具有療效的成份再用合成的方式製成藥物,過去三千年來人類都是從陸地上的物種尋找治病藥物,但到目前為止仍有許多疾病無藥可醫,或許可以把方向指向大海裡眾多未知的物種。未來他將繼續分析所帶回的海洋生物成分結構,希望能對人類疾病治療有進一步的貢獻。

海生館研究人員何宣慶及中山大學海洋學程博士生張祐嘉11月將赴南極,從事極區的生物多樣性研究。

海生館館長王維賢說,南極因環境艱辛,因此在各項資源上各國都會互相協助,「南極有點世界大同的味道」,礙於國內設備不足,台灣學者赴南極雖都與中國大陸合作,但台灣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仍屬台灣所有。

林嘉瑋也秀出與中國大陸極地考察隊合作時拿到的「南極護照」,上面蓋滿各國研究站戳章,也有各國研究人員簽名,成為他引以為傲的紀念品。

林嘉瑋強調,赴南極考察的遴選資格除得吃苦耐勞外,對危險自覺性也高,好能熟悉野外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熱忱」。

Top

 

中共首度承認 三峽工程不利生態

摘錄自2011年5月20日聯合報報導

中共國務院首度承認,三峽工程蓄水後,對長江中下游帶來了不利影響,並要求妥善處理。

中共總理溫家寶前天主持了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和《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

會議指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第一財經日報引述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院長談廣鳴的話說稱,三峽蓄水對下游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集中蓄水期會對下游的水位和通江湖泊水位下降造成一定影響;三峽蓄水對中下游的另一個不利影響是,泥沙減少,對河岸衝刷明顯。

Top

 

寶來不宜開發!? 六龜觀光協會秘書長不滿

摘錄自2011年5月19日自由時報高雄報導

內政部長江宜樺18日在立法院答詢表示,寶來溫泉受八八風災重創,已不宜再開發。六龜觀光休閒協會秘書長陳模發大罵,「江宜樺是皇帝嗎?憑什麼他一個人說了就算!」直指溫泉業者為了合法化,已經走了10幾年的時間,也投入大量的金錢改善設備,但江宜樺一句「不宜開發」,就要抹殺掉業者多年來的心血,相當過分。

高雄市觀光局長陳盛山表示,從92年11月起,行政院即核定寶來地區溫泉業者輔導合法化的專案計畫,前年發生八八水災後,當地的地形地貌改變,93年交通部又核定當地溫泉業者輔導合法化方案,重點是減量開發,並由中央與地方政府組成聯審小組辦理實地現勘,項目包括經營企畫、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計畫,目前有25家業者申報,預計100年底前確定輔導對象。

 Top

 

塑膠袋暴量 歐盟擬全面禁用

摘錄自2011年5月20日聯合報報導

歐洲平均每人一年使用500個塑膠袋,倒進地中海的塑膠袋更有數公噸。歐盟執行委員會為了對抗環境汙染,可能全面禁止商店提供塑膠袋或予以課稅。

歐盟執委會表示,歐洲2008年生產340萬公噸的塑膠袋,重量等於200萬輛汽車,這些塑膠袋最終會流到大海,且需數百年才可分解。

某些歐盟國家已禁止商家提供塑膠袋,或消費者必須付費購買,不過目前還沒有一個歐盟的整體規範。歐盟執委會將從18日至8月底,透過網站問卷詢問大眾意見,決定何種行動方案最能減少塑膠袋的使用。

除了歐洲,巴西聖保羅市議會18日通過一項法案,自明年元旦起嚴禁商店使用和銷售塑膠袋。中央社報導,法案規定,商店最遲必須在今年12月31日終結塑膠袋,並鼓勵顧客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環保袋,同時張貼告示牌,呼籲民眾使用環保袋。

Top

 

論壇∣觀察《原住民族自治區法》審查

作者: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5/13立法院外關心自治法的民眾聚集 ( 圖/龔靜雯  圖說/屋米)由於種種跡象顯示,國民黨將要強行通過《行政院版自治區法草案》,「爭取真實自治聯盟」在5月13日動員,全國各地原住民齊集立法院表達反對的聲音,要求立法院退回這個被稱為「沒錢、沒權、沒土地」的版本。

原本,主事的朋友問我要不要以陳情代表的身分進入旁聽,自以身分不正確而婉拒,不過,在立委陳瑩、以及高金素梅的立委邀情下,不用佔6名代表的名額限制,還是答應前往做歷史見證。

來到內政委員會會場,員警黨在門口阻止進入,說是朝野協商、而非一般審查會,沒有旁人進入的慣例。看到委員會後方旁聽席兩排位子坐滿了人,除了原民會的族群代表,還有一些生鏽的面孔(記者另外有地方坐,讓他們可以寫稿),當然知道執政黨擔心外人知道太多。最後,還是在主席(召委)高金素梅委員的簽名同意下入場。

孔文吉委員首先表達歡迎旁聽之意,不過,卻來了一個下馬威,要求旁聽席在不滿審查時,不可以鼓譟。同時,他也不甘示弱,指出各民族代表也來了。

由於陳瑩立委上回憤而退席,此回有備而來,做了相當完整的立場陳述,並提醒馬英九總統對於原住民的承諾。她從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以及原住民族基本法著手,提出民族意願、平等夥伴關係、以及自主等原則,批判行政院版草案的諸多缺失,特別是剝奪了原基法所賦予的土地、海域自然資源使用管理權利。基本上,她的結論是,如果這個版本通過了,實質上就是否決了原基法。

立委簡東明先前提案立委的共識版,希望能將政院版加碼。此回,他特別指出政院版對於原住民的限制太多,如果依相關法規,自治政府的權力有限,尤其是狩獵等。立委孔文吉承認,如果沒有狩獵、採集等實質權利,原住民族的自治時沒有用的。立委陳瑩也問原民會,在政院版之下,原住民打獵的程序會有所改變嗎?

原民會副主委林江義答道,照說,各機關應該依據原基法修法,而自治政府則依相關法規核准。立委陳瑩則質疑,問題在於不知相關法規何時才會配合原基法修訂,原住民要等到何時?她表示,既然自治區法是特別法,當然是優先適用。

負責國家公園管理的營建署代表,表示可以援例授權自治政府核准,簡東明委員則質疑,如果從現有的做法來看,縣政府的同意書老是不下來,緩不濟急。前者表示,如果他們不能監督,形同虛設。最後,孫主委針對自治法位階的爭議,他說自己並不是學法律的,而是從政治、政策的角度來看,認為各部會依定會感受到壓力而修法,原住民不要因小失大。

主席立委高金素梅則澄清,原住民的自主權不會脫離現有的法規,也就是「我們會配合中央法規」訂定辦法。最後,朝野達成共識,自治區原住民的狩獵、採集、水資源等非營利性權利,不受相關法令限制。當然,行政部門還是有所保留,因此,行政院長吳敦義的立場、以及國民黨黨鞭林益世的動作值得觀察。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的發言,令人印象深刻。首先,對於自治區沒有土地的說法,他認為,在現有的55個原住民鄉鎮市範圍,尤其是30個山地原鄉,已有區域,沒有任何改變,也有統籌款分配。問題在土地取得必須獲得地方政府同意,他話鋒一轉,高聲質問,高雄市政府願意嗎?如果陳菊願意表態,「我們馬上做」!

孫主委繼續說,「用這樣的語言對付我們」,「不公平」、「沒有辦法接受」。不過,他沒有說明所謂的「這樣的語言」所指為何。他說,原住民應該積蓄能量、政治資本、以及能力,才能「與主體社會對話」。

以上是兩個鐘頭的見證。走出會場,看到一群警察嚴陣以待,而帶隊的警官笑臉迎面噓寒問暖,彷彿又是久別的老朋友。看到立院大門旁邊的獨派團體長期擺攤,不禁想起澳洲原住民過去在首都坎培拉國會前面設置大使館(搭帳篷)。

等到520,再來檢驗馬政府的原住民政策吧!

※本文轉載自「部落客報到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葉人豪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