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5.2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步道100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糧食安全 先保有足夠灌溉用水

糧食安全 先保有足夠灌溉用水
 

缺水、地層下陷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同時,彰化農田水利已同意每日調用6.65萬噸的農業用水給中科四期,將開挖莿仔埤圳的南堤岸,埋設23公里長的大水管。對照農委會日前宣布要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動作,此舉異常諷刺。溪州鄉親為此大表不滿,明天將北上立法院抗議,要求國會凍結工程款。

若沒有足夠農業用水,該如何提高種植面積?根據記者朱淑娟採訪,要保有安全糧食,世界糧農組織建議增加灌溉面積跟灌溉用水。歐盟也推動「單一給付制度」確保農田隨時可復耕。但台灣一遇到缺水,農業用水總是優先被調用。20年來農業用水僅維持在低標的106億噸,一旦繼續調撥,農業用水立刻不足,那裏有水讓休耕田復耕?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戳破限水休耕的神話

缺水總先犧牲農民 糧食自給率怎提高?

農委會:2020糧食自給率提高到40%

消失的良田

移樹的故事∣等待救贖 松菸以及寶湖老樹不知所終

位於寶湖國小預定地的樹

作者:廖靜蕙(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

台北市寶湖國小預定地(寶湖國小)以及寶湖國中預定地(寶湖國中)只有一牆之隔。從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轉入210巷,會先經過寶湖國中,然後才是寶湖國小。這兩個地方現在分屬兩個不同的單位管理;而屬於公園路燈管理處(公燈處)管理的寶湖國小,是台北市三座樹木銀行中其中之一;歸屬教育部管理的寶湖國中該怎麼稱呼,則無解。松菸老樹在此暫居。

從寶湖國小的制高點可以看到寶湖國中內松菸的老樹。春天微涼的午後,無論是寶湖國小或寶湖國中的樹木,仍保持一貫的沉默。成群的鵲鳥來此嬉戲停歇,牠們停在樹幹光禿的頂端,因為這些樹沒有樹梢;樹幹上偶見的新芽,到底是憑靠著生命中剩餘的養力奮力一搏,或真的存活下來了,沒有人能回答。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 圳溝的呼喊

灌溉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剪輯:陳慶鍾

濁水溪,流穿八堡圳的木製閘門,300多年來,哺育彰化平原上一畝畝稻田,灌溉面積廣達19491公頃。隨著中部人口和工業不斷成長,農田分得的水源愈來愈少。2011年,驚蟄已過、正值孕穗,中部卻遭逢春旱,就連水圳頭的農家,都面臨無水可用的窘境…

「把那隻棍子拿過來一點!」彰化二林的許先生和許太太,住在引用濁水溪和二林溪交會的的莿仔埤圳圳頭,水門離他們家,不到50公尺。

近中午了,夫妻倆還在巡田。許先生吆喝著許太太移動木棍,好讓他能夠把水管固定,避免水管跑掉、抽不到水。許先生一邊放水管,一邊解釋:「不這樣做就沒有水!」放在圳溝裡的馬達,把溝圳裡所剩不多的水,抽進許先生的田裡,「8個月沒有水了!」許先生說,圳溝裡的水比田低很多,根本沒辦法從灌溉渠道引入田裡,擔心收成無望,他只得這樣做。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魚翅湯


 

今天的頭條與晚上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都提到農業灌溉用水。人人搶水,民間發起種樹護水活動,帶了一群人在石門水庫水質區種樹,希望可以涵養土地及水資源。有缺水危機的不只台灣,中國也測量到他們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因為嚴重的乾旱,現在是有史以來最小湖面,只有去年同期的1/10。世界都為水資源傷透腦筋,上週曾報導,智利計畫在「世界的盡頭」巴塔哥尼亞高原蓋5座水壩,而週末有成千上萬的智利民眾在首都「聖地牙哥」市中心和平示威。講到為了環境起而抗爭,相信各位朋友也不陌生,然而環境政策的規則是否有辦法改革、讓民眾與專家能溝通對話。在「科技與社會學會」年會中,公共行政學者建議,專家在未來的角色,應是公眾參與的推動者,與常民一同建構出「制度的專業性」,不能忽視科學背後複雜的社會、政治脈絡。

上週四的環球360°專欄我們看了美國加州的魚翅之爭,而華盛頓州已早一步立法禁止捕售鯊魚魚翅,希望更多的國家、地區都能夠成功的通過這項法案。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深耕希望——抗爭後的灣寶生活

灣寶農民

 

作者:munch

一場長達四年的反徵收抗爭,灣寶累了!

在抗爭之後,面對失而復得的家園,灣寶找尋未來的方向。

找尋未來的方向,對於灣寶而言,不僅是建立農村價值,永遠避開魔手再度伸入的危機,也是對於長期關心灣寶的社會,一個美好農村的證明。

抗爭之後,村落平靜,但是卻未停歇,所有前進的力量,持續運行著。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