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總先犧牲農民 糧食自給率怎提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缺水總先犧牲農民 糧食自給率怎提高?

2011年05月12日
摘錄自2011年5月12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十年內六度發生乾旱缺水危機,但每次缺水,最先限制的都是農業用水,移作工業、民生之用。農民與農運人士批評,限水影響農民生計,說要提高糧食自給率,活化休耕田,卻又一再犧牲農業;政府應幫農民找水,解決燃眉之急。

農委會昨天舉辦「全國糧食安全會議」,農委會宣稱2020年糧食自給率要從現行的32%提高至40%,預計活化耕地14萬公頃。淡江大學副校長虞國興建議,農委會增產之前應算出灌溉用水要增加多少?也要推動省水灌溉。

缺水已成為常態,91年到99年發生5次乾旱,停灌休耕面積共15萬公頃,去年也有1.5萬頃休耕,由於把農業用水移給工業用水,因此去年管理科學園區的國科會還負擔17.5%的休耕補助。

台中大雅農民張文炎說,下週台中農田進入關鍵的抽穗期,但水利會改「供三停六」,政府至少要幫農民找水,否則缺糧時,工業發展再好、錢賺再多也沒用。

農運人士楊儒門指出,根據水利法十八條規定,用水的順序是: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水力、工業,換句話說,農業用水應優先於工業用水,但每次政府都因農業產值比工業低,遇到缺水時,就要農業犧牲,而且只幫工業用水想辦法。現正是農田最需要用水時候,關係到農民一年的收入,政府也應幫農民找水,並非悶不吭聲。

苗栗灣寶農民洪箱表示,之前已投注成本,而今年稻子長得很漂亮,無法看著它們死亡,沒水只好抽地下水,且農民會互助水源。

農業用水應優先工業用水的問題,農委會則表示,農作的缺水耐受度比較好,而且考量到整體國家經濟發展,中央主管機關可以核准變更用水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