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5.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步道100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JR大阪環保先行 首設電動計程車專用站

17日JR大板車站,新設置的環保計程車專用乘車處進行試駕測試。照片節錄自朝日新聞網站,伊藤恵里奈攝影。
照片來自朝日新聞網站,伊藤恵里奈攝影。

據朝日新聞報導,經整修後5月份重新開幕的JR大阪車站,其「大阪station city」北館2樓新設了一處計程車招呼站,並於17日進行試駕測試。特別的是,這是給電動車(EV)和油電混合動力汽車(HV)等「環保計程車」(Eco Taxi)専用,也開了日本車站首次設置的先例,於23日正式開始營業。

重新開幕的大阪車站以「環保(eco)」為主題,採用許多環保設計,如將蓄積在屋頂的雨水作為車站大樓洗手間的水資源再生利用等。JR西日本的承辦人表示「我們希望能走在環保行動的最前端」。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豐田和微軟攜手 打造綠能車控制系統

紐約市計程車2012年全面油電混合

電動三輪車於馬尼拉都會區首度亮相

歐盟斥資4年4000萬歐元 電動汽車全歐上路

移樹的故事∣行道樹褪流行 黑板樹林歸隱大肚山

位於寶湖國小預定地的樹

作者:廖靜蕙(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

位於大肚山腳下的台中市樹木銀行,雖然大門上鎖,但附近居民都知道怎麼進入,只要掀開鐵絲網,就能爬進去。一條筆直的黃土道路從前門通道後門,後門連著柏油路,通往一處高級住宅區。附近居民認為不久樹木銀行的前後門就會拆除,黃土路會鋪上柏油。

銀行或墳場? 這樣的臆測,對於樹木銀行是大不敬。然而,兩旁林立著枝幹經過修剪、光禿的黑板樹,剩下烏黑的圓柱體;有些樹幹頂端長出新芽,卻可能是樹木本身養分所提供的。這些黑板樹狀似死亡,讓樹木墳場之名號添了幾分真實性,開路之說更是甚囂塵上。

精采內文

野花999∣ 花招百出:似花非花

蝴蝶戲珠花

作者:黃麗錦

通常一朵花最醒目漂亮的部分是花瓣,但有些植物本身的花十分細小,不容易引人注意。因此將花萼或是苞葉的部分,特化成花瓣的樣子,植物學家稱為「類花瓣」。而這類具有鮮豔色彩的瓣化花萼或苞片,往往形成顯眼的目標,擔負著吸引蟲媒的重要任務。

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 種樹做為終生承諾─—專訪森林專家金恆鑣

金恆鑣

作者:陳韋綸

「我在讀書的時候,當時《寂靜的春天》剛出版,學生進入森林,看的都是多少錢?」現任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前林業試驗所所長金恆鑣,回想自己就讀台大森林系時,把「樹木」當「木材」的林業思維。

自從金恆鑣從公職退休後,活躍於非政府組織,除了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以外,還是國際環境倫理學會的台灣代表。除此之外,一直保持寫作熱誠的他,至今著作與譯作超過30本書,包括書序、專文共計累積600多篇,數量驚人。孜孜不輟的他,最為人所知的譯作,應是《種樹的男人》;這本描寫一個單純因為對樹木的熱愛,持續34年每日種下一百棵橡實的男子,深深感動了他。他曾經表示:種樹,「是一生的承諾。」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監控森林微氣候


 

今天的電子報從各方面探討森林。德科學家發展無線感應技術,用來取得森林改變相關數據,希望透過這些監測,引領出下一步森林保育措施,並解答氣候變遷對森林造成什麼影響等等疑問。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大家最喜歡的生物多樣性專欄也從今天回來了,然而因氣候異常與人類的破壞,目前全球1/3的物種面臨絕種危機。中國認為三峽大壩提供了他們防洪、發電、航運和水資源,然而它建造在一個橫跨地質斷層線交錯的地帶,環境以及安全所產生的危害也不可忽視,中國國務院最近喊出:2020年遏止三峽大壩環境惡化

今夏的日本將面臨省電大作戰,但目前關東氣溫已經突破30度。夏天不能錯過的啤酒花園,大幅減少照明來省電,並提供災區生產的日本酒,用不一樣的氣氛來度過炎夏。而盛產威士忌的蘇格蘭把腦筋動到製酒殘渣上,即將展開把它轉換為生質能源的計畫,除了利用燃燒木屑和穀物殘渣發電,酒糟也可轉換成有機肥及飼料。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血淚平地森林園區

傳統領域,還我!

 

作者:馬躍.比吼

2011年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森林年」,林務局也在今年初推出了台灣第一個平地森林園區-位在花蓮縣光復鄉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這裡曾經是台糖的甘蔗田,休耕多年後重新規劃,成為佔地1千公頃、大約有40個大安森林公園那麼大的台灣第一座平地森林園區。

多了一座公園原本是件好事,也符合馬英九競選時提出的愛台十二建設,但在林務局和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文宣裡沒寫到的是,這一大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在成為甘蔗田之前,原本是Pangcah人的土地,名叫Karowa。這片土地是最平的良田,是最精華的地段,堪稱Pangcah人的首都。族人們在這裡耕種生活了3百多年,遭到日本人驅趕才被迫離開,到附近另尋狹小貧瘠的土地棲身。

精采內文

 

 
 

JR大阪環保先行 首設電動計程車專用站

本報2011年5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林菁香編譯,翁御棋審校

17日JR大板車站,新設置的環保計程車專用乘車處進行試駕測試。照片節錄自朝日新聞網站,伊藤恵里奈攝影。據朝日新聞報導,經整修後5月份重新開幕的JR大阪車站,其「大阪station city」北館2樓新設了一處計程車招呼站,並於17日進行試駕測試。特別的是,這是給電動車(EV)和油電混合動力汽車(HV)等「環保計程車」(Eco Taxi)専用,也開了日本車站首次設置的先例,於23日正式開始營業。

近畿運輸局表示,在大阪車站以外的地方,像是大阪南區的難波丸井百貨前和東京六本木之丘,都設有環保計程車的專用招呼站。

大阪車站到目前為止只有南側才有計程車招呼站。新的招呼站將設在JR大阪三越伊勢丹百貨所在地旁的北館西邊2樓。招呼站營業時間是上午7點到隔天清晨1點20分。

可以進駐招呼站的計程車業者必須具備相關條件,負責開車的司機須由計程車公司推薦,只有經核准取得專用IC標籤(IC TAG)的三十幾家計程車業者的70輛計程車才可進駐。今後會檢討是否增加計程車的車數。40輛環保計程車排列著的候車車道上,預計6月中旬會裝設急速充電器,屆時也會使用屋頂的太陽能發電板所蓄積的電氣。

近畿運輸局表示,目前大阪府内的電動計程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計程車共有450輛,佔了整體計程車數的1.8%。大阪計程車公會常務理事石井一博指出,「藉由車站北側的重新開發,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潮使用。我們想打造一個適合大阪印象的玄關口招呼站。雖然環保計程車在營運上並不容易,但我們有率先實施的使命」。

重新開幕的大阪車站以「環保(eco)」為主題,採用許多環保設計,如將蓄積在屋頂的雨水作為車站大樓洗手間的水資源再生利用等。JR西日本的承辦人表示「我們希望能走在環保行動的最前端」。

※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報導

Top

 

【移樹的故事】行道樹褪流行 黑板樹林歸隱大肚山

本報2011年5月24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位於大肚山腳下的台中市樹木銀行,雖然大門上鎖,但附近居民都知道怎麼進入,只要掀開鐵絲網,就能爬進去。一條筆直的黃土道路從前門通到後門,後門連著柏油路,通往一處高級住宅區。附近居民認為不久樹木銀行的前後門就會拆除,黃土路會鋪上柏油。

銀行或墳場?

這樣的臆測,對於樹木銀行是大不敬。然而,兩旁林立著枝幹經過修剪、光禿的黑板樹,剩下烏黑的圓柱體;有些樹幹頂端長出新芽,卻可能是樹木本身養分所提供的。這些黑板樹狀似死亡,讓樹木墳場之名號添了幾分真實性,開路之說更是甚囂塵上。

台中市近年土地重劃,不少老樹等不及官方公告,就被建商剷除死亡;而台中市政府規劃位於南屯區嶺東苗圃週邊代管之國有土地成為樹木銀行,於2009年1月正式啟動,提供市區汰換的黑板樹移入。

據說,此處為了「蓋」樹木銀行,剷平了2公頃多的雜樹林。更令人不解的是,大肚山紅土層緊密黏稠,不吸水的特質,曾讓此地以醃鹹蛋著名,現在卻砍除原來的樹種,闢成樹木銀行,水碓聚落工作坊江慶洲即深感百思不解,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養護這批移植過來的樹呢?

樹木銀行平日大門深鎖,市民不得其門而入。而位於台北市寶湖國小預定地的樹木銀行,不開放市民進入。園區內唯一的路修築得很好,卻是為了方便搬運、移植。

這裡的樹有些已經逐漸適應下來,長出新的枝葉;還有一部分的是樹枝全都被修剪過,顯得光禿禿的樹幹,有幾棵樹都是在樹的頂端冒出新的綠葉;還有一部分看不出生氣,樹皮剝落,只是光禿地矗立著。一牆之隔外,社區公園的樹顯得綠意盎然,讓人產生無憂無慮的印象。

樹木銀行收容移樹

是什麼樣的思維,會讓一個社會將樹(生物)像錢(物質)一樣對待,隨時可以提存?這個問題考倒了幾位學者,謙稱要再查資料,就其所知,未有學理依據,也不知除了台灣還有哪個國家有相同的做法。

台灣首座樹木銀行2003年成立於台北市,由公園路燈管理處(公燈處)負責管理。林務局也於2005年成立嘉義觸口樹木銀行,之後陸續成立北、東、南區樹木銀行,目前正籌設中區樹木銀行。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謝尚達說,樹木銀行是因應開發之需,除了保存老樹外,也提供了因土地開發、道路開闢,樹木迫遷時暫時寄放之處所。是以移除代替砍除、保護樹木,為樹木留一條生路的方法。公燈處園藝隊隊長高民典則解釋,樹木銀行主要是調節的功能。當甲地需要樹木,公燈處便將乙地需移植的樹木,移撥到甲地定植。

謝尚達表示,樹木銀行的存在是因為國人環保概念提升,懂得珍惜樹木的價值。而樹木銀行的設置應考慮位於交通便利、夠大的腹地(面積1公頃以上)之處,方便樹木搬運及安置;此外還需考慮水源充裕、坡地平緩、土壤砂質攘土為佳,選擇未被污染之土地。

讓文化資產搬家

鼓勵個人或家庭,將必須移植的老樹送到樹木銀行,或許是便民的作法。但是,當公共工程開發遇到老樹,能否為它們轉彎?一般而言,老樹能在此地生活這麼久,除了與當地居民情感聯繫、歷史記憶,也維繫當地自然生態的條件。各地方紛紛設立樹木保護自治條例,企圖將老樹視為文化資產保護下來。

遺憾的是,即使有樹保條例加持,只要開了例外條例的大門,工程開發便長驅直入,只要備妥移植及復育文件,幾乎攻無不克。不會轉彎的樹木們,只好搬家。意思是說,讓具備當地特質的文化資產搬家,想像一下,將陽明山上的中山樓移到寶湖國小?或赤崁樓搬到觸口樹木銀行?而搬家對於老樹特別不利。

移植等於要老樹適應新環境,越老的樹越不容易適應新環境,「就像要一個老人家適應新環境去。」謝尚達表示,年紀越大的樹,根系完整,已經熟悉當地的土壤氣候各項條件,很難再適應移植後的條件。

移植需花大成本才有存活機會

寶湖的樹都是暫時存放,浮種在地。樹木移植前都被修剪的只剩主幹,目的是樹節省運輸空間,減少成本。然而,省了承包商的荷包,也注定了這些樹的命運。大肆修剪的樹幹,使得樹木必須使出全力和新的環境、新的土地、新的不知名生物,奮力搏鬥,戰況之慘烈,從樹木銀行的樹木可知。那些獨自矗立著,再也吐不出新芽的樹木,讓人不忍問其生死。

謝尚達說,移植時根系的保存狀況決生死,越仔細處理根系,存活率越高;其次,運送過程。「移植應想好地點,一次定植,不該有假植這種暫時種植的想法,否則乾脆讓樹安樂死還比較慈悲,這些樹即使活著也不知何時會出問題。」曾處理移植業務的公職人員如此表示,他也不諱言,要讓移植的樹木存活率增加,成本絕不可省,無論是處理的時間、搬運的空間等。

台北市政府「行道樹移植作業程序說明」更規範了移樹作業,對於斷根要求應於移植3個月前完成,大樹移植前須分期作斷根處理,以使大樹根球部位細根充分生長並抑制主根過分延伸,提高移植樹木成活率;並要求市府各施工單位,工程規劃時,將樹木遷移之需要列入考量,於施工前6個月通知公燈處配合辦理斷根作業事宜。但委辦廠商移樹過程,又有幾回公燈處到現場監督呢?

讓樹留原地

謝尚達坦承說,「樹木最好就不要移動。」造林組顧名思義只種樹,不移植樹木。

無論基於任何理由的移植,過程中必定會造成損傷以及死亡的風險。在一些公共安全的考量下,部分樹木有移植的需要,但應限縮在最小的範圍內。對於那些認列的老樹,法令的規範只是減少移植過程的傷害,而開發也不會因老樹而轉彎,關鍵在於民意之所向,於是護樹行動風起雲湧。

預計年底搬家的寶湖國小的樹木正進行招標工程,這些未被其他公家單位認領的樹,極有可能落根環保局所屬的山豬窟。而台中市樹木銀行的黑板樹,將證明自己的生存能力,到底繼續站立或終有一天因為種種因素而倒下。

※【移樹的故事】系列報導

► (1) 綠色隧道不復見 尋訪台3線老樟樹

► (2) 緬懷好時光 老荔枝樹在水碓重生

► (3) 等待救贖 松菸以及寶湖老樹不知所終

► (4) 行道樹褪流行 黑板樹林歸隱大肚山

Top

 
 
 

野花999∣ 花招百出:似花非花

作者:黃麗錦

通常一朵花最醒目漂亮的部分是花瓣,但有些植物本身的花十分細小,不容易引人注意。因此將花萼或是苞葉的部分,特化成花瓣的樣子,植物學家稱為「類花瓣」。而這類具有鮮豔色彩的瓣化花萼或苞片,往往形成顯眼的目標,擔負著吸引蟲媒的重要任務。

十分細小的花,聚集形成一個平台式的花序,並將外圍幾朵花的花萼特化,形成醒目的目標。仔細看白色顯眼的『假花』,中央還可看見真正的花瓣,十分的細小。

◎花萼瓣化的八仙花家族

春天的山林中,每當華八仙及狹瓣八仙花盛開時,那花團錦簇的模樣總是吸引著眾人的目光。走近仔細觀察它們的花朵,每一朵都長得十分小巧迷你。黃綠色的眾多小花,聚集排列生長成為一個平台式的繖形花序,方便讓昆蟲站立取食。雖然有了這麼好的設備,但如果昆蟲不來也沒有辦法,因此在花台外圍的幾朵花,特別將花萼特化成花瓣狀,這白色瓣化的花萼在陰暗的森林中十分醒目,很容易吸引昆蟲的注意。這種特化的類花瓣是八仙花家族的特色,在其他的成員如水亞木、高山藤繡球、大枝掛繡球、長葉繡球、繡球花的身上,都可發現這個特殊的構造。

忍冬科家族的蝴蝶戲珠花,也具有瓣化的萼片,這萼片的形狀更像是蝴蝶,遠看就如同蝴蝶群聚花叢中。

不過這門技法並非八仙花家族的專利,莢蒾家族中的假繡球及蝴蝶戲珠花也具有同樣的特色。尤其是蝴蝶戲珠花,假花造型與蝴蝶的形狀十分類似,整個花序看起來就如同許多蝴蝶圍繞在黃色的小花之中,吸引著其他昆蟲的目光。微風輕拂,就好像許多蝴蝶在隨風起舞,甚為有趣。

【書的小檔案】

野花封面

書名:野花999

作者:黃麗錦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1/03/10

定價:450元

Top

 

生物多樣性∣ 種樹做為終生承諾─—專訪森林專家金恆鑣

作者:陳韋綸

※ 編按: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生物界較新之概念。簡單來說,是指所有不同種類的生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響令地球生態得到平衡。

生物多樣性對地球生態以至整個人類都有積極意義。從生態而言,單一品種的面世往往對地球生命的維持非常重要,如植物主要是用來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氧氣, 以維持地球氣溫;細菌或微生物的出現,也是有效把死去了的生物分解成有機養料,維持植物的生命;動物間的種類競爭,也是能有效達致生命的平衡。概括而言, 生物多樣性提供了許多非常重要的環境服務,諸如保持表土、維護集水區、提供授粉的昆蟲、益鳥及其他生物、決定地區性氣候等等。

人類的生存有賴於生物多樣性。人類所有的糧食、大部份的藥物、各用品的原料,皆由各類生物物種提供。地球任何地區皆項依賴生物多樣性維繫,蓋因此乃人類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子──即所謂人類的文明,在永續自然生產力設定的範疇圍內,能繼續發展之核心要素。

以森林為例,森林的植被只是表面,「裡面還有許多生物,是整個生態系!」強調森林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價值,正是森林專家金恆鑣的一貫思維。金恆鑣從樹木到木材經營的經濟思維,到今日他的森林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這段心路歷程是怎樣轉變的。讓我們也跟著走一遍:

「我在讀書的時候,當時《寂靜的春天》剛出版,學生進入森林,看的都是多少錢?」現任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前林業試驗所所長金恆鑣,回想自己就讀台大森林系時,把「樹木」當「木材」的林業思維。

自從金恆鑣從公職退休後,活躍於非政府組織,除了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以外,還是國際環境倫理學會的台灣代表。除此之外,一直保持寫作熱誠的他,至今著作與譯作超過30本書,包括書序、專文共計累積600多篇,數量驚人。孜孜不輟的他,最為人所知的譯作,應是《種樹的男人》;這本描寫一個單純因為對樹木的熱愛,持續34年每日種下一百棵橡實的男子,深深感動了他。他曾經表示:種樹,「是一生的承諾。」

1980年代起,金恆鑣進入林業試驗所擔任研究人員,然而不只一次表示對於森林情有獨鍾的他,即便後來擔任所長,也不僅只是以經濟效益的視野,從事「木材經營」的工作。相反地,他說森林的植披只是表面,「裡面還有許多生物,是整個生態系!」強調森林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價值,正是他的一貫思維。

前林業試驗所所長、亞熱帶生態學會會長金恆鑣認為,「節能減碳」並不能解決所有環境問題,必須從教育著手扎根,使民眾覺醒。這些年來,金恆鑣受邀演說,總會提醒聽眾:不要把森林看做木材。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已經指出,林業經營約可固定石化燃料約15%的碳排放量,對於紓緩氣候暖化,效果可觀。此外,由於台灣1990年代以來,已經禁伐天然林,森林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是他談到林業經營時所強調的。

不過,從相反的角度來看,氣候暖化必然也會影響森林,「氣候變遷對於不僅是對森林,嚴格說來應該是對整個森林生態系統有影響。」金恆鑣指出,植物對於氣候變化的反應,相較於裡面的動物要慢,「很多時候看樹木不知道裡面已經發生變化。」例如,闊葉樹多靠昆蟲授粉,氣候暖化影響昆蟲,樹木開花時無法授粉,接著無法結果,造成以果實為食物來源的動物也無法生存,因此牽引整個生態系統。此時,從事林業經營的工作,就得提出一個對應的策略。「台灣林業經營,首先必須了解它的生態功能在哪裡,『請人來做事也要知道人的能力。』第二個是必須意識到氣候變遷的存在。森林生態系統是否會向上遷移?」他認為這是今日林業發展,必須注意的兩個原則。

如今,距離《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也已經過50個年頭,作者瑞秋‧卡森的許多先知灼見,不再是危言聳聽,除了殺蟲劑DDT以外,人類行為對於環境與生態的負面影響,不增反減。一年一度的地球日即將來到,我們可以為森林做些什麼? 金恆鑣認為,在政府方面,對於林業經營要有明確政策,並且要有跨學科的團隊,培養新一代的人才。另外,就是提供獎勵與誘因,「當民間主動提出造林的方法,政府有沒有獎勵?」

在個人方面呢?金恆鑣引用美國作家梭羅一言:「多餘財富,買多餘的東西」,感慨更多時候,並非「節能減碳」就可以解決環境問題,若不扭轉消費文化,環保做為難以開展。經濟發展優先考慮市場價格,卻相對忽略環境成本,對於生態已經造成巨大傷害。他認為環境教育法後,教育變得非常重要,「首先使民眾覺醒,意識問題的存在;接著是培養民眾解決問題的能力。」

Top

 

監控森林微氣候 德科學家發展無線感應技術

本報2011年5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葉育姍編譯,蔡麗伶審校

無線網路感應結點可以收集如土壤濕度、空氣溫度或是樹葉內部的溼度等數據。圖片來自:ScienceDaily。森林學家利用森林監控系統量測各種環境數值來取得森林改變相關數據、引領下一步森林保育措施。然而,安裝及維護這些量測站的線路是很複雜的,因此,研究人員發展出一套無線網絡系統作為替代方案。

氣候變遷會對當地森林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什麼樣的樹種才適合生長在某個特定的地理區域?這裡的污染程度有多少?為了回答這些問題, 森林學家正在進行「森林監控」程序:他們持續在永久性監測站紀錄一些參數,如土壤濕度及污染物的滲透程度等,而這些調查結果幫助維持了森林生態的長期穩定。問題在於,這些有線網路量測設備不但有複雜的安裝及維護程序,他們同時也會妨礙造林工作的進行。

《美日科學雜誌》(Science Daily)報導指出,利用弗勞恩霍夫微電子電路與系統網際網路電子郵件服務(IMS)研究所發展的技術,未來可在不使用任何惱人的電纜線的狀況下啟動「鑑別分析」(differentiated analysis)。

來自杜伊斯堡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在德國哥廷根西北林業試驗設施的地面上,安裝了一個新式微氣候監控系統。IMS負責人Hans-Christian Müller解釋,「我們使用的是無線感應網絡,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個區域內,同時在許多地點量測相關參數」。這樣一來,我們可以不需要花費太多力氣去安裝系統,也能收集到非常詳盡的現場環境條件。

Müller介紹說,依據想要量測的數據如土壤濕度、空氣溫度或是樹葉內部的溼度,不同的感應節點會被插進土裡或是被固定在樹枝上。有需要的時候,量測的位置也可以很容易作調整。這些智慧型小電腦們會自動形成一個網狀系統,控制著網絡內量測數據的傳輸。為了達到利用蜂巢式無線電話傳送量測結果給樹木資料庫中心的目的,一個移動式的行動數據機將直接連結到感應器形成的網絡。

提供電力給感應節點是最大的挑戰。在感應器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是其他農業與林業應用上較偏好的解決方法,但並不適用在這裡。因為在樹木葉冠的覆蓋下,太陽光很難穿透進來。這也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除了定期更換電池外別無他法。然而,研究人員設法大幅延長電池的壽命,將維修保養的需求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Müller說,「我們同時也修改軟體設計,目前使用壽命可達到12個月」。將軟體解決方案與感應器整合在一起,可確保那些無線電節點在大多數時間裡是處在省電睡眠模式。他們只有在進行測量以及數據傳輸的過程才會被啟動。

測量間距的設定是可變動的。一些像土壤濕度等緩慢改變的參數,不需要如空氣溫度那種會大幅度變動的參數那樣時常被量測。因為數據傳輸的過程佔了電力需求的絕大部分,所量測到的數據會早在感應節點處就被進行運算,以減小數據的量。

這項新技術已經在哥廷根一個聯合計畫「智慧森林」中被使用。這個計畫以利用微電子零件進行林業程序最佳化為目的。來自IZM的研究人員將會在「智慧森林」計畫中介紹他們的成果,同時也會在6/7~6/9於德國紐倫堡的Sensor + Test展覽會中,介紹其他無線感應網在工業應用上的發展。

※新聞來源:ScienceDaily

Top

 

人為破壞氣候變遷 影響生物多樣性

摘錄自2011年5月23日原住民族電視台報導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豐富又美麗」。不過,因為人類的破壞,再加上氣候等等的因素,目前全球已經有三分之一的物種,面臨絕種的危機。

在智利,因為嚴重乾旱,蜜蜂數量銳減,讓農民很著急,因為葡萄和蘋果要開花結果,都得靠蜜蜂來授粉。小小的蜜蜂顯示出微妙的生態系,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人類其實非常依賴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不過全球的物種,卻因為氣候異常,加上人類過度開發、破壞,面臨消失危機。

不只是陸地上,海平面下水底世界,也因為人類過度捕撈的行為,出現變化。長期研究珊瑚礁生態的學者,最近潛水就發現墾丁南灣海域,出現上萬隻天竺鯛小魚,本該是高興小魚變多了,但這背後卻是生態系毀壞的結果。

鄭明修表示,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生態失衡,漸漸漁業資源越來越枯竭,二三十年前,漁民如果能抓100公噸的魚,現在只剩5公噸,政府如果只會保護漁民,卻不保護魚,和海洋生態,最後最糟的下場,就是捕不到魚。

Top

 

中國國務院:2020年遏止三峽大壩環境惡化

摘譯自2011年5月18日ENS中國,北京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2009年,三峽大壩。圖片來自:維基百科。根據中國政府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後的一項聲明中指出,中國政府決定在2020年以前,遏制三峽大壩地區的環境惡化問題。

這個由中國國家主席溫家寶所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聲明內容表示,中國政府將會「妥善的處理三峽大壩計畫對長江中下游的負面影響,並強化對地質災害的長期預防機制。」

在會議上,中國政府承諾,將「堅持以人為本,並且在後期工程中促進永續發展的原則」。

在這項聲明中指出,應該努力提高對水污染控制的監督,以確保飲水安全。

聲明中還說,中國政府亦將增強對環境的保護並促進受到全球最大水利樞紐工程所影響的生物多樣性。

三峽大壩的主體座落在中國中部湖北省的三斗坪,在2006年5月完工,歷時共17年。

聲明中提到,三峽大壩計畫對於防洪、發電、航運和水資源的使用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這項聲明中說道,與此同時,還需要努力解決一些問題,包括被迫遷居民眾的權益、環境保護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多年來,中國政府忽視科學家和環保人士所提的各項警告,指出三峽大壩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環境問題。

中國官員直到2007年才首次承認,該水壩建造在一個橫跨地質斷層線交錯的地帶,可能會引發山體滑坡而改變整個生態系統。

山體滑坡、泥沙淤積以及大壩上端的侵蝕問題,對環境以及安全所產生的危害不可被忽視。引述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主任汪嘯風在2007年10月所說:「我們不能以破壞環境來交換短期的經濟利益」。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響應節電少開燈 喝啤酒風味佳

摘錄自2011年5月22日民視報導

日本關東氣溫已經突破30度,每年夏天不能錯過的啤酒花園,比起去年提早40天開幕,不過今年的啤酒花園看起來有點不一樣,原來為了配合節電,這家啤酒花園除了部份改用LED燈照明,其他地方能不開燈就不開燈,大幅減少照明,電力消耗因此減少40%。

燈光暗,意外營造另類氣氛,啤酒花園業者還設置了災區美食區,有來自岩手、宮城、福島三個重災區釀的日本酒,以及災區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夏天喝啤酒不用自肅,響應節電、幫助災區,乾一杯同樣很盡興。

 

 Top

 

蘇格蘭的生質能源計畫將為9千戶民宅供給能源

摘錄自2011年5月24日台灣立報報導

一個利用製酒殘渣轉換為生質能源的計畫即將在2013年開始運轉。此計劃位在蘇格蘭的斯貝塞(Speyside)路思鎮這個著名的威士忌產地。這個地方以威雀、芝華士與格蘭菲迪等品牌著稱,而這些品牌也將會為該發電廠的生質能(biomass)作出一些貢獻。

發電廠會燃燒木屑和殘渣的混和物,而殘渣是在威士忌製程中用過的穀物。除此之外,另一個在釀酒廠的製程中所剩餘的產物—酒糟,也將會轉換成有機肥料以及當地農場的動物飼料。

在蘇格蘭的100座釀酒廠中,有50座在斯貝塞,其中有16座會將它們製程中的殘渣運送到這個地點。雖然這並不是蘇格蘭第一個與威士忌有關的燃料能源計畫,但這個計畫首度為一家公用事業公司提供能源。

蘇格蘭最大的釀酒廠Fife,幾乎已經能就地將能源回饋到酒廠的生物能源廠。而蘇格蘭納皮爾大學(Napier University)去年就宣布過,他們已經設計出一個方法能將威士忌製程中的剩餘物如酒糟,轉換成一般汽車引擎的使用的能源。

Top

 

論壇∣血淚平地森林園區

作者:馬躍.比吼

2011年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森林年」,林務局也在今年初推出了台灣第一個平地森林園區-位在花蓮縣光復鄉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這裡曾經是台糖的甘蔗田,休耕多年後重新規劃,成為佔地1千公頃、大約有40個大安森林公園那麼大的台灣第一座平地森林園區。

多了一座公園原本是件好事,也符合馬英九競選時提出的愛台十二建設,但在林務局和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文宣裡沒寫到的是,這一大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在成為甘蔗田之前,原本是Pangcah人的土地,名叫Karowa。這片土地是最平的良田,是最精華的地段,堪稱Pangcah人的首都。族人們在這裡耕種生活了3百多年,遭到日本人驅趕才被迫離開,到附近另尋狹小貧瘠的土地棲身。

原民歌手巴奈與那布到場支持「還我傳統領域」行動文宣裡也沒有寫到,日本人來的時候,Pangcah人並沒有同意出讓土地,部落原首Weh Talafafaw一直帶領族人抵抗日本人侵略,經歷多次武裝抗爭,不斷推移雙方界限,最後與日本人約定,糖廠開發最北只能到阿羅朗,然後帶著族人到阿羅朗以北尋覓新耕地。

文宣裡也沒有提到,日本人走了以後,國民政府接收糖廠,也順便接收了這些土地,而且還持續向周邊擴張,繼續驅趕Pangcah人。Pangcah人就這樣連續被驅趕了幾十年,糖廠的土地早已超越原本日本人與Pangcah人約定的界限。

文宣裡更不會提到的是,Pangcah人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放棄,由一群Pangcah老人家組成的Karowa自救會已經成立十多年,這群中文不太好的老人家蒐集了很多資料,四處陳請,開過多次公聽會,都沒受到重視。他們還努力學習衛星定位做了部落地圖,把父祖輩口傳的部落歷史、多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經驗都詳細記錄下來,希望能有一絲機會,能討回這片土地。

Pangcah老人多年來的期望不斷落空,台糖公司一直都不理會他們的陳情,不願把這塊以不義的方式得到的土地歸還。失去土地的族人,只好繼續這已持續近百年的流浪。在老人們的口述中,每次好不容易找到的土地被剝奪,族人只能自己想辦法,繼續尋找勉強可耕作的土地,部落就這樣分散了,許多人都消失了,原本的文化、生活和語言也因此慢慢流失。

這是這片土地上的真實歷史,但是由林務局和台糖公司合作的、光鮮亮麗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抹去了這一切,他們的網站、文宣和記者會裡完全沒有提到這片土地原本是屬於Pangcah人的,也沒有提這1百年來糖廠是怎麼取得這片土地的,彷彿這片土地是沒有歷史的、無主的土地。

而且這片美麗的平地森林園區是被規劃成「樂活森林園區」,收高額的入場費,邀請國內外藝術家來做地景藝術(裡面沒有一個藝術家是Pangcah人),計劃服務的對象顯然不是當地人,而是來自都市的觀光客。

讓平時生活緊張的都市人多一個地方可以放鬆,真的沒什麼不好,但這個園區是以搶奪來的土地蓋成的,以弱勢的Pangcah人1百年的流離失所做為代價,來這裡的觀光客是踩在Pangcah人的鮮血和眼淚上面,他們真的能夠放鬆?真的能夠「樂活」嗎?如果他們能的話,這又是什麼樣的樂活呢?

5月初國民黨中常會當中,中常委們都很憂心原住民現今的處境,廖萬隆中常委才會建議要想辦法保持原住民血統的精純。但是看看「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這個例子,原住民之所以會貧窮、之所以會流離失所、之所以要到都市謀生、之所以會失業困頓,是因為在國家的錯誤政策下被剝奪了原有土地,這才是原住民今天問題的核心。

如果這塊土地還屬於Pangcah人,族人只要耕種就能維持生活,不需要到外地流浪,也不會有文化語言流失的問題。如果這塊土地還屬於Pangcah人,族人可以自己規劃經營更有Pangcah特色的樂活園區,收入屬於部落所有,族人就不再貧窮。如果這塊土地還屬於Pangcah人,族人可以嘗試發展其他更有創意的小型產業,不一定需要一個面積1千公頃的大園區。

我並不反對開發,但在開發之前,請先把土地還給Pangcah人,讓Pangcah人有機會自己當主人、自己當老闆,自己規劃更有Pangcah特色的森林園區、樂活園區、民宿園區、生態園區,什麼都好,只要先把搶奪走的土地還給Pangcah人。

※本文轉載自部落客報到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陳姿穎‧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