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譯自2011年5月30日ENS德國,波昂報導;段譽豪編譯;莫聞審校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5月30日發表的最新評估報告表示,2010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不斷增加的排放將全球氣候狀況推向災難性的危險邊緣──更多的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乾旱、野火、物種滅絕以及熱帶疾病的傳播。
IEA估計,由現有以及正在興建的發電廠來看,2020年時有80%的排放量確定來自電力部門。
IEA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Fatih Birol)博士是該機構「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WEO)的負責人。他表示:「顯著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以及未來因為基礎建設投資所必然增加的排放量,使我們希望限制全球升溫在攝氏2度以內的目標受到嚴重打擊。」
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驟降之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估計值攀升至306億噸,這比2008年的紀錄293億噸更高出了5%。
新的數據顯示,以燃料方面來說,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中,估計有44%來自燃燒煤炭,36%來自燃燒石油,20%來自天然氣。
聯合國2010年的坎昆氣候變遷會談中,各國領袖達成了將溫度上升幅度,定在工業化前攝氏2度以內水準的共識。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長期濃度必須限制在450ppm 二氧化碳當量以內。這個數字只比2000年的430ppm 高5%。
IEA的「世界能源展望」計畫已訂定了所謂的450方案,是一個在具排放指標國家共識的基礎之上,在2020年達成上述目標的能源途徑。
為達成此一目標,全球2020年與能源相關的排放量不能超過320億噸。這表示未來的10年內,排放量總量必須比2009至2010年間的排放量更低。
比爾羅博士說,在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之下,要同時改善並維持各國人民的生活水準,這樣的挑戰之大前所未見。
IEA估計,2010年全球有40%排放量來自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與2009年相比,這些國家當時的排放量只佔了25%。
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非OECD國家中,他們的排放量隨著經濟成長加速而大大的增加。然而若按人均計算,OECD國家的人均排放量為10噸,中國與印度則分別為5.8與5.1噸。
如果全球的增溫幅度要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由發電部門減少二氧化碳是一個必須克服的關鍵性挑戰。
IEA於5月27日在巴黎發表的一本新報告《2011氣侯與電力年報:數據與分析》指出,要採取一些重要的政策與科技措施,以達成電力部門減碳的目標。這本書提供了最新且最具權威的數據,二氧化碳相關統計,以及涵括全世界10個區域的電力部門。
解決二氧化碳上升的方法可以由以下方式達成:
- 提高照明、冷暖氣、特定工業用戶、以及資料中心等資訊科技的能源效率。
- 採用再生能源或核能來產生電力。
- 碳的捕捉與儲存──這是一類用以減少大型二氧化碳排放源的技術,例如化石燃料或生質能的發電。
根據這份報告,利用這些無碳排放的選項,可以在2035年以前達成47%的減排目標,使全球增溫幅度小於攝氏2度,控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450ppm之內。
這份名為《2011氣侯與電力年報:數據與分析》的報告,是IEA解決電力在全球氣候變遷中所扮演角色的新系列報告。
報告指出,可再生能源是增長最快速的電力來源,但是化石燃料仍然是全球電力輸出的主力,其中煤炭佔了41%,第二位的天然氣則佔了16%。
國際能源署(IEA)是一個獨立組織,旨在為28個會員國以及其他國家,確保可靠、負擔得起以及潔淨的能源。IEA成立於1973至1974年間的石油危機時期,其初衷為幫助各國間協調,通過釋放市場中的緊急石油庫存,以共同應對石油供應短缺。雖然這仍是該機構的關鍵工作,但IEA已經演進並擴大規模,以提供研究、統計、分析以及建議。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